《夜晚的實驗》教案(第二課時)
作者:張梅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3《夜晚的實驗》教案(第二課時)
揚大附小 張梅
教學目標:弄清斯帕拉捷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秘密的經過并能復述;體會斯帕拉捷善于觀察、不怕失敗的品質;學習作者遣詞造句構段謀篇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七課(齊讀課題)。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文章重點寫了什么?是哪幾段寫的?(二至六)
二、學習第一段
1、如果文章就從第二自然段開始寫,第一段不要,你覺得如何?為什么?讀一讀第一段。(不行。這一段交代了實驗的起因和目的。)實驗的起因和目的是什么?
2、出示: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靈活地在夜空中飛來飛去,卻從不會撞到樹上或墻壁上。這個現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憑什么特殊的本領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行呢?
a這兩句話中哪些詞引起了你這個讀者的注意?(通過對“常常”、“從”等詞的討論體會斯帕拉捷留心觀察事物,觀察很細。)
b憑什么就是——(靠什么)
c讀好這兩句話。
三、學習二至六自然段。
1、斯帕拉捷就來研究這個問題。他怎么研究,怎么做實驗?默讀二至六段,弄清楚:實驗中哪些情況下蝙蝠仍能自由地飛翔,哪些情況下不能,得出什么結論,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2、出示:當他看到放出去的幾只蝙蝠輕盈敏捷地來回飛翔時,不由得驚叫起來。因為那幾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a為什么驚叫?會叫什么?
b瞎子為什么加引號?
3、“然而事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意料”和“事實”具體指什么?
4、斯帕拉捷先設想還是先做實驗?按設想、實驗、結果的順序講講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實驗。
可書上為什么倒過來先說實驗后說他的設想?哪一種更能吸引人?讀二三自然段,比較一下。(文似看山不喜平)
照書上的順序復述二三自然段。
5、不用眼睛看,也能自由飛翔,真神了。斯帕拉捷又有了新的問題——于是——結果——這次實驗前,斯帕拉捷會怎樣假設?
6、既不是眼睛,也不是鼻子,斯帕拉捷又提出新的猜想——洞察什么意思?他又捉來幾只蝙蝠,用——然而——
7、在蒙眼、堵鼻、涂身的情況下蝙蝠都能自由飛行,幾次失敗啦?斯帕拉捷打退堂鼓了嗎?他又提出一個猜想,書上也省略了,誰知道?
出示: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它們放到夜空中。這次蝙蝠可沒有了先前的神氣。它們像無頭的蒼蠅一樣在空中東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先前的神氣”具體什么樣兒?現在怎樣?
“堵住蝙蝠的耳朵”,要是你寫,還會用“堵”這個詞嗎?為什么?(可以換成“塞”,因為前面已寫過“把蝙蝠的鼻子堵住”。)
9、實驗結論出來了,出示:啊!蝙蝠在夜間飛行,捕捉食物,原來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 齊讀。
你從這兩句話中讀出了什么?怎么讀好這兩句話?
10、復述后三次實驗及結論。
四、本課小結。
課文讀到這兒,你覺得斯帕拉捷這個人怎么樣?(要結合課文內容講)
(他善于觀察、肯動腦有好奇心、不怕失敗……)
結束語:斯帕拉捷的實驗僅僅初步揭開了蝙蝠飛行的秘密——靠聽覺,那么它究竟怎么“聽”到物體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