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學習感悟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生動地表現出小草頑強、旺盛的生命力。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親切地寫出樹樹爭春,花花競放的熱鬧情景。
4.作者筆下的小草是“嫩嫩的,綠綠的”。能不能不要“嫩嫩的”?
不能。“嫩嫩的”寫出了早春小草初生時柔軟而鮮亮的質地,體現了節令特點。
5.作者寫了哪些花?寫到花的哪些方面?寫果實為什么要用“仿佛”?
具體寫桃花、杏花、梨花,這些都是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花。此外還寫了野花。
寫花多:“開滿了花”“遍地是”。
寫花艷:“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寫花香:“成千成萬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不是初春的景象。這是由花香聯想將來的果實累累,是遙想之筆,并非實景。沒有“仿佛”就不真實了。
6.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野花的什么情態?
“像眼睛,像星星”是比喻。
“還眨呀眨的”是擬人。
這樣,寫出了野花在陽光下、春風中的風姿:明亮耀眼,遍地都是,隨風晃動,時隱時現,值得人們珍惜、憐愛。
7.風是無形無聲的。本文是如何讓讀者感到風的存在?
作者借助觸覺寫風,把風比作“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讓人感到它的溫柔;借助嗅覺寫風,從“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各種花的香”,讓人感到風的芳香;
借助聽覺寫風,從“鳥兒……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牧童的短笛……嘹亮的響著”,讓人感到它的恬美。
8.作者是如何寫雨的?側面描寫時,又借助了雨中哪些景物?
有時正面描寫雨的形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
有時通過雨中的景物:樹葉、小草、燈光、行人、農民、房屋,側面描寫春雨。
9.最后三段的次序能不能調換?為什么?
不能調換。
因為“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揭示了一個從小到大、逐漸成熟的發展過程。作者以此為喻,形象地寫出春天將走向成熟和豐富,表明春天是新的、美的、富有創造力的。)
《春》的學習小結:
本文名為《春》,實質以人為本:以情寫景,景中有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洋溢著詩情畫意的清詞麗句中,飽含了作者對生活純真的熱愛、對未來執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