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復習課(精選2篇)
整理和復習課 篇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5頁的內容,完成練習十三的第l一3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知識,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①圓柱、圓錐的模型各一個;②畫有形狀、大小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幾個圓柱的投影片;③畫有形狀、大小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幾個圓錐的投影片;④分別畫有圓柱、圓錐立體圖形(標有各部分名稱)的投影片;⑤畫有圓柱的表面展開圖的投影片。
教學過程 :
教師:在這個單元里,我們學習了兩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圓錐。知道了它們 的特征、學會了如何求出它們的體積等知識。現在我們就來整理、復習一下這些知識,以便加深認識,并學會運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復習圓柱
1,圓柱的特征。
(1)教師出示畫有形狀、大小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幾個圓柱的投影片。先讓學生觀察,然后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
教師;這些圖形叫什么圖形?(圓柱。)
有什么特點?(圓柱是立體圖形,圓柱有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側面是一個曲面。)
隨著學生的發言,教師做簡單的板書。
(2)做第55頁第1題的上半題。
讓學生將圓柱的特征自己用簡單的詞匯填寫在表中。教師指出“舉例”一欄要填寫在日常生活中形狀是圓柱的實物。
2,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1)教師出示畫有圓柱的表面展開圖的投影片。先讓學生觀察,然后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
教師:圓柱的側面是指哪一部分?
它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或正方形)
圓柱的側面積怎樣計算?(底面的周長×高)
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因為: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長,高=長方形的寬)
圓柱的表面積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圓柱的側面積十兩個底面的面積)
隨著學生的發言,教師做簡單的板書。
(2)做第55頁第2題的第(1)、(2)小題,第3題上半題求圓柱表面積部分。
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以后集體訂正。
3.圓柱的體積。
(1)教師出示畫有圓柱體的投影片。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
教師: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底面積×高)
計算的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把圓柱切割開,拼成近似的長方體,使圓柱體的體積轉化為長方體的體積。根據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推出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體的體積計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隨著學生的發言,教師做簡單的板書。
(2)做第55頁第3題的上半題。
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以后集體訂正。
二、復習圓錐
1.圓錐的特征。
(1)教師出示畫有形狀、大小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幾個圓錐的投影片。先讓學生觀察,然后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
教師:這些圖形叫什么圖形?(圓錐。)
圓錐有什么特點?(是立體圖形,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
(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圓錐的高。)
隨著學生的發言,教師做簡單的板書。
教師:怎樣測量圓錐的高?
指名讓學生說一說簡單的測量方法,學生說完以后,教師加以概括,并舉起一個圓錐模型,提醒學生不要把母線當做高。(教師不說母線的名稱,只在圓錐模型上指出來。)
(2)做第55頁第1題的下半題和第2題的第(3)小題。
讓學生格圓錐的特征自己用簡單的詞匯填寫在表中。教師提醒學生:“舉例”一欄要填寫自己知道的形狀是圓錐的實物。
2.圓錐的體積。
(1)教師出示畫有圓錐體的投影片。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
教師: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用底面積×高,再除以3。)
計算圓錐體積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 。)
這個計算公式是怎樣得到的?(通過實驗得到的,圓錐體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
隨著學生的發言,教師做簡單的板書。
(2)做第55頁第3題的下半題。
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以后集體訂正。
此時,在黑板上已經形成了本單元所學圓柱、圓錐知識要點的板書。教師可根據 這些要點進行小結。(略)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十三的第1題。
讀題后.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通風管有沒有上、下底?(沒有。)
這道題的第一步是求什么?(是求一個底面周長是34厘米、高是80厘米的圓柱的側面積。)
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以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十三的第2題。
讀題后。指名讓學生回答: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
然后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提醒學生看清題目后括號里的要求。做完以后集體訂正:
四、作業
練習十三的第3題。
整理和復習課 篇2
我在執教這節“整理和復習課”之前,每一單元的復習課,我總是感覺自己信心十足,但學生精神不振。盡管在復習時關注了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況,由于復習內容相對集中,練習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對之不是非常感興趣,復習效果就可想而知。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我想這單元的復習先放手讓學生進行整理,每個同學利用雙休日時間出一張數學小報,把平時學習中有問題的知識點先搜集起來,上課時再來解決。于是稍作指導后,便把這一任務布置給了學生。
星期一,我早早來學校,先把學生的作業收起來批改。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嚇了一跳。班里五十三個孩子,一份份圖文并茂的手抄報呈現在我眼前。一起來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王莫的小報上,“回顧與整理”占了整整半個版面,看得出,這是一位細心的女孩子,她一定化了不少心思,才把這單元的概念一一羅列出來,比我備課還詳細。
張一瑞這樣寫著:“開始上因數和倍數時,同學們都說很簡單,經過幾天的學習,我才感覺并不簡單,特別是找某個數的因數是,我常常找漏。尤其是稍大的數,稍不認真,就會漏掉,我的作業本上經常有找錯因數與倍數的現象,我希望在這些方面老師再指導一下。
劉澤宇的小報有創意,大概男孩子平時都喜歡看一些戰爭類的圖書,他在編小報時,分成了二部分。整理知識部分分成了:概念境界--安排有列表寫出概念,練習境界安排了“實際戰斗”、“嶄妖除魔”、“擊破沙袋“、”巧遇迷陣“等。字里行間,看得出這孩子挺喜歡數學,這一單元學得不錯。
沈芯羽的小報更增添了一些人文性的氣息。她開頭這樣寫著:小朋友們,你學了很長時間的因數與倍數了,接下來,我要考你概念,準備好了嗎?接著說:概念考過了,我們開始練習吧。于是,她設計了填空,找朋友,解決問題等內容,復習得有條有理。
杜鈺婧的小報:清楚地顯示了本單元的一些主要概念:因數與倍數,質數與合數,奇數與偶數的區分,在解決問題運用部分,他設計的練習題相對集中,比較典型,都是平時容易錯的習題。
余小晶的小報設計獨特,尤其是邊框的設計,已經融進了小數知識,每一朵花之間的間隔都一樣長,內容安排錯落有致,看上去,顯得美觀大方。
……看了孩子們的復習計劃,我心里有了底。教學時,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程序:
第一部分:小報交流。說說你認為本單元中難理解,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識點分別是什么?你準備采用什么方法進行復習。
第二部分:練習與運用。事先將學生手抄報上呈現的典型練習題抄寫在卡片上,一起觀察,說說這類習題解答時要注意什么。如:。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概念。學生都說最容易搞錯。于是,我把這樣一個分類寫在黑板上:
在17、22、29、7、37、87、93、96、41、58、61、14、57、19中
奇數 偶數 質數 合數
先讓學生觀察題,再讓他們分成四大類。每一類這么分。選擇一個習題跟同桌說說“我是這樣想的”。等同桌交流后,我再指名幾個學生說說。要求學生思考:哪幾題要特別注意。學生明白了:有的數字可能既是奇數又是合數,有的可能既是質數又是偶數。。。。。。我這個數學老師自然就退居 “二線”。
第三部分:走進作業“超市”。通過這節課的復習,學生自己設計一份作業練習,針對自己平時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識點再次進行復習。你看:一位同學設計的作業還比較有層次。直接寫出答數:
a組 :
1、在50以內的自然數中,最大的質數是( ),最小的合數是( )。
2、既是質數又是奇數的最小的一位數是( )。
3、在20以內的質數有( )
4、如果有兩個質數的和等于21,這兩個數可能是( )和( )
5、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減去它的最大因數,差是( )。
b組:
1、15的最大因數是( ),最小倍數是( )。
①1 ②3 ③5 ④15
2、在14=27中,2和7都是14的( )。
①質數 ②因數 ③質因數
3、一個數,它既是12的倍數,又是12的因數,這個數是( )。
①6 ②12 ③24 ④144
4、.一筐蘋果,2個一拿,3個一拿,4個一拿,5個一拿都正好拿完而沒有余數,這筐蘋果最少應有( )。
①120個 ②90個 ③60個 ④30個
c組:
1、有三個質數,它們的乘積是1001,這三個質數各是多少?
2、一個小于30的自然數,既是8的倍數,又是12的倍數,這個數是多少?
3、當a分別是1、2、3、4、5時,4a+1是質數,還是合數?
批改著學生設計的一份份富有個性的作業,我感到這個單元的復習課挺有新意,效果也比較好。于是,引起了我的幾點思考。
1、單元復習課怎么上?
翻開五年級新教材,每一單元的“整理與復習課”思路都很清晰。象因數與倍數這一單元,教材也是按照了“回顧與整理”、“練習與應用”、“探索與實踐” 、“評價與反思”四大部分。聯系前面幾個單元的整理與復習,我都是從教材出發,先與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然后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如果我一直用那樣的方法來上,自己感覺形式比較單一。尤其我感到復習課上知識掌握好的同學沒有興趣,覺得老師在炒冷飯,平時知識掌握有缺漏的同學,復習課上也不是十分投入,總覺得老師要上復習課,自己未必有內心需求。于是,我在臺上“津津有味”地講著,學生索然無味地聽著,我要強調這個知識點,強調那個計算法則,學生仍“我行我素”,課堂作業上照樣錯,我照樣生氣。于是,作為老師的我們開始抱怨,學生在題海中“流連忘返”,一個一個單元就這樣過去,老師開始自我安慰:“任務完成就好”。
所以,我一直思考,復習課究竟怎么上?以什么形式上好一些?今天我大膽進行了嘗試,上面的復習形式,既節約了時間,效果似乎要好一些。
2、問題緣自哪里?
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在其講座《課堂應差錯而精彩》中說到:要正確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我想:基于這樣的思考,課前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最混淆的概念,掌握得不太好的內容先整理出來。上課前,我可以進行篩選重點復習什么內容。同學們什么最容易做錯,解決問題做得不是很好,我就多化點時間進行復習。今天課堂上的問題均有學生提供,這樣就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枯燥的復習內容變得生動些。
3、注意在復習中反思
上好復習課,我認為有兩點不能忽視:復習課前,教師要加強自我反思,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難點是什么,平時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怎樣,作業情況中問題最大的是什么?而學生呢,學完一個單元后,也要進行反思。所以,在手抄報的背后,我讀懂了學生對學習的反思,這種反思其實就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也是我的教學資源,這也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進步的臺階。它提醒我以后在上復習課前,應該調整自己的教學狀態,應該注意復習內容的安排,創新復習形式,多多反思,讓復習課真正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