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斜坡的啟示》教學設計(精選3篇)
五年級科學《斜坡的啟示》教學設計 篇1
《斜坡的啟示》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的第3課。課文大體由四個版塊內容組成:第一版塊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認識生活中的斜坡、發現斜坡可以省力;第二版塊引導學生探究斜坡坡度大小與拉力的關系,這是本課的重點,是進行科學探究技能培訓的重要環節;第三版塊引導學生認識斜面的變形螺旋,這是本課的難點;第四版塊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的應用,逐步使學生樹立“學科學”是為了更好的“用科學”的思想。
本課結構遵循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交流數據、獲得發現、拓展運用這幾個階段,以觀察、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認識斜面、了解斜面,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學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他們看見過“搭建斜坡”推車、搬糧食、運貨物,而且學生也有過在“斜坡”上向上推車很省力的體驗。生活中對于“斜坡”的感性認識,為本課教學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結合教材內容、要求和學生的認知體驗,教學中,教師所要關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這些知識點的教學,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親歷“探究斜坡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的全過程。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利用控制變量設計對比實驗的技能,養成了記錄的好習慣,但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強,對實驗獲得的數據不善于進行深入的思考。
另外,學生對斜面的變形螺旋沒有認識基礎,而且學生在認識“直線斜面”到“螺旋”有一個思維的跳躍,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很好地認識螺旋”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本課教材設計了“認識生活中的斜面”、“發現斜面能省力”、“探究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探究斜面的變形”、“討論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等教學內容。結合本冊教學重點和本課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課教學設計為一課時。
本著“用教材教”,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刪減和整合的理念,本節課整合了“發現斜面能省力”與“探究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在“發現斜面能省力”一環節加入“比較垂直提升小車與斜坡提升小車”的體驗活動,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數據發現“斜面能省力”,“發現不同斜面省力還不同”,同時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不同斜面省力不同?”進行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經歷“從實踐到發現、提出猜想、討論做法、實踐驗證”等過程,從而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在“探究認識斜面的變形”一環節,將“怎樣才能爬上陡峭的山?”的探究活動重點放在讓學生運用所學內容設計上山公路。
教學設計理念
1、體現“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有機結合”這一基本理念,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自主設計實驗,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體驗其中的樂趣。
2、體現探究活動的整體結構效益。本節課力爭通過良好的結構組織起來的科學探究活動發揮結構的整體效益,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3、教學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通過兒童身邊的一些現象進行科學探究,使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課堂拉近,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對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觀察記錄等。
◆能夠搜集數據并發現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
知識與技能:
◆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了解斜面的基本組成。
◆知道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
◆知道斜面的變形螺旋及其作用。
◆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科學研究有興趣,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科學。
◆體驗到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
◆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結構:以創設生活情境引入新課,逐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收獲,本課教學采用五個環節實施教學:“創設情境引入――實踐體驗――科學探究――聯系實際——延伸課外”。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測力計、小車、木板、三角形紙片、多媒體課件等。
分組實驗器材:測力計、小車、木板、記錄圖(表)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研究主題
1、圖片引入: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小麻煩,想請同學們幫我解決一下。今天晚上我要參加一個宴會,于是決定把電動車放在學校,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幫我把電動車推進教學樓呢?
2、學生交流解決方法。(找男老師幫著推,可以用木板鋪成斜坡……)
3、介紹斜坡,揭示斜面。
4、出示南京古塔和金字塔的圖片,介紹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斜面來搬運石頭和泥土的。
5、根據你的經驗,運用斜面往高處搬運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省力、方便)
二、動手實踐,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1、提出問題:運用斜面搬運重物真的能省力嗎?你有辦法證明嗎?
2、學生設計實驗:
要研究這個問題首先要搭建一個斜面。
(1)用什么做斜面?怎樣做?(用木板和木塊搭成)
(2)只測量出物體在斜面上提升的力就可以證明斜面能省力嗎?(不能)
(3)我們還必須測量出什么?(不用斜面直接提升的力,兩者之間進行對比)
(4)實驗只做一次夠嗎?(不夠)為什么?(不準確)
3、學生動手實驗注意事項分析:
師:實驗怎樣做已經知道了,在做實驗之前誰還能說說我們在做實驗時要注意什么?怎樣拉?怎樣讀數?
(1)拉動木塊時要勻速、緩慢。
(2)拉動方向需與斜面平行。
(3)在拉動的過程中讀數,視線要與刻度一致。
溫馨提示
用測力計垂直提起小車,讀出讀數。測力計在使用時要注意些什么?(檢查指針是否在“0”位,讀數時眼睛要平視指針)
4、學生分組實驗,做好有關數據記錄。
5、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6、觀察實驗數據,你有什么發現?
7、交流發現,得出實驗結論:使用斜坡能省力。
三、實驗探究,發現斜面省力規律
1、提出問題: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斜面省力。現在老師又碰到了一個難題:剛才我也是按照同學們的主意,讓門衛的張爺爺幫我找木板,搭建斜坡。但是張爺爺給我找了兩塊長短不同的木板,同學們你們認為我選哪個木板搭建斜面比較好呢?(學生發表意見)
2、談話:今天在每個實驗桌上老師也給大家準備了兩塊長短不同的木板和一個盒子,現在我們就來做實驗,那么在做實驗之前你們認為應該注意什么?(學生提出注意事項)
3、實驗要求:(注意分工合作、記錄數據、分析研討)
(1)控制條件:斜面的高度一定。
(2)反復實驗取平均數,確保實驗準確。
(3)實驗結束后,請及時整理好實驗器材。
(4)組長組織分析數據,準備匯報實驗結論。
4、學生分組開展課內探究實踐活動。(教師巡視,提示定時記錄,填寫記錄表。)
5、組織匯報、交流并分析實驗數據。
6、匯報實驗結果。
小結:當高度相同時,斜面越長坡度越平緩越省力。簡單地說,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四、拓展應用,結合生活實踐
(一)認識變形的斜面
1、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2、師:(課件出示一座高山)今天小明想去登山,這不遇到了一個難題,你瞧前面的山路太陡,太危險了,下面請大家來做工程設計師,在這樣一座陡峭的山上建筑一條公路到山頂。幫助小明很輕松、很平安的到達山頂,試著在記錄紙上畫一畫。
3、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4、出示盤山公路圖:你們真是太聰明太偉大了,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盤山公路。原來盤山公路是根據斜面省力的道理修建的!
5、實踐操作活動:請大家取出一個直角三角形紙片,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后將紙圍著鉛筆繞起來。你發現了什么?
6、出示螺釘,組織觀察并討論:螺釘上的螺紋與斜面有什么關系?
7、小結:螺旋是一種變形的斜面。盤山公路(s形)和螺釘上的螺紋都是變形的斜面。
(二)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1、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小組討論,相互說一說,組長匯報)
2、出示斜面應用圖片: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斜面和螺旋,你能找到并指出來嗎?并說說它的作用。
(1)引橋(2)斧頭、鑿子(3)立交橋(4)旋轉樓梯
(5)開瓶器(6)騎自行車上比較平緩的斜坡
五、課堂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請你用一句話來說說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2、課后思考:同樣長的螺釘,其螺紋圈數越多越省力,還是越少越省力?
六、板書設計(略)
五年級科學《斜坡的啟示》教學設計 篇2
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知道簡單機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規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說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探究科學素養,熱愛科學的情感。
說教學重點: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規律
教學難點:實驗探究斜面省力規律,斜面是變形的螺旋。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測力計、平板兩塊、重物、實驗記錄、
2、演示實驗材料:平板、測量器、小車、50本書、多媒體課件。,
3、學生準備:螺絲釘、鉛筆、三角形紙。
說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課件出示:填空
1、能夠幫助人們或的工具裝置都可以稱為機械。
2、有些機械較復雜,它是有或的簡單機械構成,這些復雜的機械通常叫做。
3、杠桿是的機械,自行車是的機械。
二、情景導入:
1、觀看錄像。
2、談話:工人師傅推著摩托車上這么高的臺階,遇到了困難,我們班哪位同學最聰明,能幫他出個主意?
3、學生回答。
4、觀看錄像。
5、講述:通過錄像情景,我們發現用木板斜搭在臺階上,省力了許多。像這樣斜搭的木板裝置叫斜面。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
6、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斜面。
7、板書:斜坡的啟示。
三、實驗探究斜面的秘密。
(一)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1、談話:
工人師傅用木板斜搭在臺階上就很容易把摩托車推上去,那么斜面到底省力不省力呢?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驗證一下呢?
2、介紹實驗材料及注意事項。
3、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
4、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二)探究斜面省力的規律
1、談話:剛才有哪組測出重量相等,而拉力不一樣,為什么?你能發現其中的秘密嗎?
2、學生猜想。
3、談話: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
4、課件出示:
斜面的坡度大小對小車拉力影響的實驗
坡度(幾本書)
重物(鉤碼n)
拉力(n)
50本書
40本書
30本書
我發現;
5、演示實驗:
(1)在教師的指導下找部分學生輪流參與。
(2)把實驗結果填寫在表格里。
(3)讓學生觀察實驗結果,發現什么秘密。
6、小結:斜面的坡度越平緩越省力。
7、談話:斜面越平緩越省力,那么,如果高度一定,斜面的長短和拉力有沒有影響呢?我們分組來做個實驗。
8、出示課件:
高度一定,斜面的長度對小車拉力影響的實驗
斜面的長度
50厘米
70厘米
鉤碼(n)
拉力(n)
我發現:
9、分組實驗,填寫實驗報告,匯報實驗結果。
10、比較全班同學測量的數據,你發現什么?
11、小結:高度相同,斜面越長越省力。
四、認識變形的斜面。
1、出示課件:一個孩子在山腳下很吃驚地看著高山。
2、談話:面對這么高的山峰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先來做個實驗好不好!
3、實驗操作活動。將學生的準備紙剪的直角三角形(斜邊上涂上紅色)拿出來,把直角三角形扶站起來看看斜邊像不像陡峭的山壁。再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后將紙圍著鉛筆繞起來,進行反復的玩,你發現了什么?
4、交流、匯報。
5、談話: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能不能幫助這位小朋友選擇一條省力的路上山呢?
6、課件播放:一個小孩輕松地在盤山公路上行走。
7、出示螺絲釘,組織觀察并討論:螺絲釘的螺紋與斜面有什么關系?
8、小結;螺旋是一種變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長,繞在圓柱形物體上的螺紋就越密。
五、鞏固應用。
1、談話:斜面在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你能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斜面嗎?能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一下嗎?
2、學生討論匯報。
3、讓學生觀看錄像。播放盤山公路、盤山鐵路、立交橋、樓梯、螺旋、金字塔的修建過程等。
4、小結:盤山公路、立交橋等其實就是高度一定的情況下,拉長斜面長度,斜面越長越省力。
5、談話: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都應用了斜面,希望同學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我們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六、作業布置:
調查和研究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使用了斜面?
七、板書設計:
斜坡的啟示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高度一定,斜面越長越省力。
螺旋是變形的斜面。
五年級科學《斜坡的啟示》教學設計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中的第三課《斜坡的啟示》。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第1單元《神奇的機械》中的第3課。《標準》要求“認識幾種最簡單的和最典型的機械,最好能讓他們動手操作這些機械,真正體驗到這些機械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們的工作環境。了解這些簡單機械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每種機械有什么功能,大致可用于什么場合,會在自己的周圍環境中做簡單的應用,也可以讓他們了解這些機械的改進、結合和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斜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簡單機械。在生活中的運用極為廣泛,卻又極易被大家忽略。本課重在提出斜面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了解已經運用了幾千年的斜面中所蘊涵的科學道理,使學生能初步了解家庭、學校和社區周圍的各種斜面及其相關器械的性質與功能,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科學。本課結構遵循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交流數據、獲得發現、拓展運用這幾個階段,使學生認識斜面,了解斜面。
二、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斜面構造上的要素;
2、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系提出疑問,了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過實驗驗證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之一,了解它的結構特征及組成;
2、知道斜面及其變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2、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重點: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系提出疑問,了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螺旋和s形是斜面的變形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三、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盤山公路、橋梁的引橋等圖片、斧子、葡萄酒開瓶器、瓶子上的蓋子、水龍頭、螺絲釘、一段圓木等。
分組實驗器材:一個封閉的重盒子、長短不同的木板、鐵架臺或其他支架、彈簧秤、滑輪組、書、各種螺釘、各種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紙片。
四、教法與學法
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過程要體現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理念。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的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
本課教學中,我力求在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我主要采用“實驗法”進行教學,通過讓學生實驗操作,記錄,以及對實驗數據的分析比較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探究能力,達到教學目標。
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課堂教學中我著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探究式學習方法,以討論、觀察、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置情境,揭示斜面的概念。這一部分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斜坡,知道、感受到斜坡可以省力,并學會利用斜坡去解決問題。我采用談話法進行引導:假如有一個沉重的桶要你從地面搬到汽車上,你有什么好辦法嗎?通過讓學生想辦法、交流,再看圖片,使學生體會到利用斜坡可以省力。
第二環節: 實踐操作,研究斜面的作用。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讓學生自己搭建斜面,自主設計實驗,并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感受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先根據斜面的特征去搭建斜面,通過搭建斜面找到影響斜面坡度的因素:斜面的高度和斜面的長度。為學生設計斜面省力的實驗作準備。再引導學生探究斜面坡度的大小與用力的關系。首先提出問題:坡度不同的斜面,它們的省力情況一樣嗎?那是坡度大的更省力,還是坡度小的更省力呢? 接著讓學生大膽預測,設計實驗,進行交流,以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然后根據實驗方案和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實驗,測量出三種情況下的拉力大小,即第一次懸提重物時拉力的大小,第二次在斜面上勻速拉動重物時拉力的大小,第三次改變斜面的坡度,在斜面上拉動重物時拉力的大小,并要求學生做好記錄。最后通過分析比較實驗收集到的數據資料得出結論。
小結:斜坡的長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高度,斜面的坡度越大,重物向上運動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即越費力;反之越省力。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長度,斜面越長,坡度越小,重物向上運動時所需的拉力越小,即越省力;反之越費力。
第三環節:認識斜面的變形及運用。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難點。教學這一部分時聯系生活,由易到難,通過引導學生發現、爭當小小工程師,教師的演示活動來突破難點。首先出示臺階、橋梁引橋、盤山公路、等圖片或實物,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物體那些地方用到了斜面?其次爭當小小工程師活動,出示圖片:
(1)從一座大山腳下修一條公路到山頂,應該怎樣設計公路?
(2)如果橋面很高,又要使汽車能比較省力地開上去,修橋時應注意什么?
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設計,并讓學生繪畫出簡圖。教師組織學生評選優秀設計方案,相機告訴學生:像這樣的螺旋和s形的設計路線,實際上就是斜面的變形。
最后突破難點:斜面是怎樣變形的?為弄清這個問題,我設計了一個實踐操作活動:拿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后將斜面圍著鉛筆繞起來。你發現了什么?斜面變成螺旋了!螺紋就是螺旋,它們也是斜面的變形。
第四環節:了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 是什么?由每個小組派代表分別匯報。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