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通用15篇)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現象
2、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
3、人們利用光反射原理發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過程與方法
1、按照說明正確進行實驗操作
2、制作簡易潛望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生產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反射的圖片或課件、潛望鏡模型
分組實驗:手電筒、小鏡子、制作潛望鏡的材料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光的反射及應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請同學們觀察實驗室的日光燈管,上面為什么要裝燈罩呢?
2、照亮目標
(1)書上有三個照亮活動,請仔細閱讀操作要求,并在書上畫出光的路線
(2)學生反饋實驗發現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運用光的反射
(1)汽車反光鏡(凸鏡)
(2)醫生帶的額鏡(凹鏡)
(3)試著畫出光的路線圖
(4)不銹鋼勺的內外兩面
4、做一個潛望鏡
(1)自學書上的制作要求
(2)每個人利用現有材料進行制作
(3)利用反光鏡制作的其他玩具:萬花筒、觀景箱等
5、反光帶給我們的不便
(1)玻璃幕墻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線的強弱
六、作業設計
萬花筒的制作
七、板書設計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車反光鏡:凸鏡醫生帶的額鏡:凹鏡
光的路線圖
潛望鏡的制作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樹木的橫截面上有年輪,觀察年輪可以知道樹木的年齡。
2、知道樹木的年輪可以告訴我們樹木生長情況,年輪的變化可以反應樹木生長的環境、氣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3、 能對觀察對象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 能通過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進行學習。
5、具有參與科學探究的積極性,愿意與人合作。
教學準備
一塊有明顯紋路的木版,每組三種不同的樹的橫截面,觀察記錄表,有關年輪的圖文或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帶紋路的木版,提問:你們從木板上看到了什么?這些紋路從哪兒來?你還在哪兒看到過樹木中的紋路?我們把樹木中的這種紋路叫什么?(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交流學生已知經驗的.過程,通過交流導入新的探究過程。)
二、觀察樹干橫截面,激發學生發現問題。
(1)教師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塊用樹干鋸成的橫截面,學生分組觀察。要求小組在觀察中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和疑問。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記錄表發給小組,也可以讓學生直接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
(2)交流發現,提出問題。
三、觀察其他樹的橫截面。
(1)給每個小組再提供兩塊樹的橫截面,小組觀察:有什么新發現?你還有什么疑問?
(2)交流與質疑。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隨堂板書,引導學生整理問題:看一看,這些問題中,哪些我們可以在剛才的觀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學們互相解答?把已經解決的問題做上標記。然后給剩下的問題進行分類。
四、了解年輪的形成。
(1)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思考:年輪是怎樣形成的?年輪跟樹木的生長情況有什么關系?你從這段資料中又解決了哪些疑問?
(2)交流。
(3)為學生補充一些相關資料,豐富學生的認識。
五、了解更多的來自年輪的信息。
(1)觀察年輪圖,估算樹的年齡。(五年級的學生一般都知道通過數年輪的圈數可以知道樹的年齡,如果只是簡單地去數數意義就不大了,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怎么數、為什么數出圈數就是樹的年齡。)
(2)觀察:同一個年輪的寬窄都是一致的嗎?不同年輪的寬窄、顏色一樣嗎?
(3)討論:同一個年輪的寬窄不同,不同年輪的寬窄、顏色不一致可能與什么有關?
(4)記錄討論結果并交流。
(5)你還知道年輪可以告訴我們什么信息?
六、課外拓展。
(1)繼續觀察伐木留下的樹樁或者鋸下的樹干截面上的年輪。
(2)收集有關樹木年輪的資料,讀一讀,把學到的知識與同學交流。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通過討論、分析,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
2、知道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動物要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這些食物作為能量。
3、意識到食物鏈、食物網反映了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4、通過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5、意識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6、了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中的動植物的圖片或掛圖。
2、準備稻田里的動植物名稱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
(2)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蟬、黃雀之間有什么食物關系? 誰吃誰?誰被誰吃?蟬吃什么呢?
(3)講述: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二、認識食物鏈。
(1)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說一說:樹、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系。
(2)指導學生用文字和箭頭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圖片,說一說:它們之間誰被誰吃?
(4)在書上記錄它們的食物聯系。
(5)提問:同學們根據食物關系用“→”將這些動植物連接在一起,這種動植物間的食物關系像什么?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字嗎?
(6)講解: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形成像鏈環一樣的關系,稱為食物鏈。
(7)學生練習寫幾條食物鏈,交流。
(8)小組研究: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討論:這幾條食物鏈從什么開始的?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
(9)講解:在食物鏈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營養物質,叫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營養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者制造的營養物質,叫做消費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11)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網。
(1)出示掛圖(或投影教材插圖),提問:稻田里有哪些動植物?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卡片。
(2)小組討論:找出稻田里的動植物的食物關系,寫出食物鏈。
(3)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黑板上畫箭頭表示,并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系怎樣?
(5)講解: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
四、保護青蛙,維護生態平衡教育。
(1)討論:以一條食物鏈(稻子→稻螟蟲→青蛙→蛇)為例:如果食物鏈中有一種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2)教師介紹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網中的重要部分,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呢?
五、 課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資料,編寫一條保護青蛙的公益廣告詞。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常見的光傳播現象對光怎樣行進作出合理的假設;
2、能夠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假設;
3、能夠聯系生活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會區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著直線行進的;
3、會制作簡易的小孔成像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研究光怎樣行進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2、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通過制作小孔成像儀,形成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朗讀科學小詩,渲染學習氣氛
1.談話:同學們,讓我們先來朗讀黑板上的這首小詩:是誰,
為花兒披上斑斕的舞衣? 是誰,
把山林點染得青蔥翠綠? 是誰,
將七彩虹橋架上藍天? ……是誰,
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2.猜一猜: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3.談話:每當我們朗讀這些科學小詩的時候,大家就想接著寫下去,做一回小詩人。下面就讓我們接著寫下去,每小組選出你們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會兒全班交流。
4.小結:今天就讓我們進入色彩斑斕的光的世界吧!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5
驗證:
太陽能熱水器
太陽能熱水器效能評價表
效果及原因
一、知識展示臺(30分,每空2分):
三、謹慎選擇區(20分,每題2分):
(2)升溫和保溫的措施:(4分)
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第三課 堅硬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會發生風化現象。
風化作用會改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這種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巖石變化的特點,嘗試推測巖石變化的原因。
做冷熱變化、流水、植物等對巖石影響的模擬實驗來驗證推測。
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想象并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描述實驗中的現象,用流程圖或圖畫表示巖石風化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過程與方法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賞自然界巖石變化形成的景觀,獲得美的體驗。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著的觀點。
【教學重點】通過模擬實驗,驗證冷熱變化、流水、植物等對巖石的影響。
【教學難點】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想象并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小的巖石塊、酒精燈、鑷子、燒杯、水、帶蓋塑料瓶、碎磚塊。
教師演示:有關巖石風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圖片或錄象資料、植物根對巖石影響的實驗裝置和結果(提前準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巖石都很堅硬,除非我們用錘子敲,否則它們不會輕易破碎、斷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巖石都布滿了裂縫,山腳下往往堆著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灘上的巖石都是圓圓的很光滑。我們看到過這樣的情景嗎?能解釋這是怎么回事嗎?
2、學生猜測引起巖石模樣發生變化的.原因。
二、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
根據學生的猜測來選擇實驗。
1、冷和熱的作用。
⑴ 猜測用酒精燈加熱巖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溫度的變化對巖石的作用),巖石會發生什么變化。
⑵ 學生分小組實驗活動:冷熱對巖石的影響。
⑶ 有什么現象產生?
⑷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測將幾塊巖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劇烈晃動,巖石會有什么變化。
⑵ 學生分小組實驗活動:水的沖刷對巖石的影響。
⑶ 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⑷ 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實驗:向杯內倒入石膏糊,撒上幾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結成塊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盤子。
⑵ 出示豌豆發芽后的石膏(提早準備的)。
⑶ 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⑷ 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4、小結,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
⑵ 現在我們能夠解釋山上的巖石為什么布滿了裂縫,山腳下為什么堆滿了碎石了嗎?
⑶ 我們能描述巖石風化的過程嗎?
⑷ 推測一下這些碎石再繼續變化,會成什么樣呢?
三、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
1、巖石的風化改變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許多美麗的景觀,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關圖片和資料,師生共同欣賞分析成因。
四、課外拓展活動
我們的家鄉有沒有特殊的地質景觀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請課后好好去搜索調查一下吧!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6
電磁鐵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所給的材料制作一個電磁鐵;
2、能夠在探究過程中比較永久磁鐵和電磁鐵的異同;
3、能夠對電磁鐵的兩極變化進行探究;
科學知識:
1、知道什么是電磁鐵;
2、知道電磁鐵的兩極變化;
3、了解電磁鐵的應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能主動對電磁鐵現象進行研究,體會探究的樂趣;
2、意識到電磁鐵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3、樂于合作交流,善于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認識電磁鐵的性質,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與什么有關系;知道電磁鐵也有兩極,并且是可變的。在學生假設猜想的基礎上,加以指導,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學生設計實驗加以研究,匯報交流,總結出規律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導線、釘子、電池盒、大頭針、回形針、指南針、資料圖片
學生準備:電池
教學時間: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電磁鐵:
展示長鐵釘:它能變成一個像磁鐵一樣能吸引鐵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樣的辦法?
除此以外你還有什么別的辦法?
師:老師能讓它變成一根磁鐵,你們相信么?
演示制作電磁鐵, 并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
師:你還想用哪些磁鐵具有的特征來驗證它?
師:你覺得它是一個普通的磁鐵么?該起個什么樣科學的名字呢? 板書:電磁鐵
二、制作電磁鐵
師:想制作一個像老師一樣的電磁鐵么? 你認為需要哪些材料? 在制作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領取材料,進行制作活動。
三、初步分析電磁鐵的磁力
1 、比一比,你們的電磁鐵,誰吸引鐵的本領比較強呢?
2 、估計一下,你們的電磁鐵要增強磁力,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3 、總結并且板書學生意見 :導線圈數、 電池多少、鐵釘規格等
四、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
師:你能根據自己的推測設計一個實驗來試試看嗎? 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總結整理: 1 、只能改變一個單一因素。
2 、如何改變這個因素。
3 、怎樣記錄。
探究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總結匯報;
師:你通過實驗,發現你猜測的因素和電磁鐵磁力大小有關么?
你們是怎樣操作的?比較了哪些數據?
教師將學生的研究成果板書在黑板上。
五、了解電磁鐵兩極的變化:
師:我們通過剛才的比較,知道了電磁鐵的`一些特點。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磁鐵和電磁鐵有哪些相同?
學生比較。
師:用磁針測一測你的電磁鐵的兩極。再和其他小組的電磁鐵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
師:你能解釋一下你發現的現象的原因么?怎樣才能使你們的兩個電磁鐵磁極相同么? 請比較一下兩組組裝的電磁鐵有什么不同?
小組活動,要求:改進組裝的電磁鐵,使同組兩個電磁鐵磁極一樣。(相同的小組則改變成不同)
總結活動過程,板書學生改裝的經驗方法。
師:電磁鐵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
六、全文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一種新的磁鐵,我們來看看它有什么用處!
指導學生看書第 44 頁,簡單介紹電磁鐵的各種應用。
師:希望同學們把學到的知識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7
過程與方法:
1、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
2、連續一個月觀察月亮,給月亮記日記。
3、觀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動,并且給月亮的移動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堅持做長期觀察。
2、能夠克服恐懼感。
3、能夠實事求是地觀察。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月相觀察記錄本,月相觀察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前一個月我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月球的,你的觀察怎樣?
2、今天我們來學習整理下我們的觀察記錄。
二、學習新課
1、畫出你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1)你看過月亮嗎?你還記得它是什么樣子的嗎?
(2)畫出你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1)裝實驗裝置,分小組實驗。
(2)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3)小組交流、描述實驗現象。
3、 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把我們的觀察記錄資料整理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2)分享交流我們的記錄,比一比誰記的、最準確。
(3)小結:月相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發生變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個月中月球的位置變化兩種情況。
4、閱讀:月球相對于太陽的位置變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總結應用
(1)小結課文。
(2)課后繼續觀察月球的運動,你還能發現什么?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能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完整的實驗研究。
2、能從研究結果中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3、能通過研究找出對種子進行分類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規范、美觀的種子標本盒。
二、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較規范的實驗方案。
難點:同重點。
三、課前準備
豆種、布、等配套實驗材料。
四、教學課時:2 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開始到撰寫實驗方案部分。第二課時,完成交流及總結部分。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種子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萌發?
(二)指導學生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讓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匯報討論的結果。
3、學生分小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
4、學生進行猜想。
5、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 學生制訂實驗方案。
(2) 學生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案。
(3) 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4) 歸納小結。
6、讓學生提出還想研究的問題。
7、讓學生閱讀 “科學在線”的內容。
(三)指導學生制作種子標本。
六、板書設計
1、小苗的誕生
適當的水分
適當的.氣溫
陽光
2、 土壤與植物的生長
一、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
水能力。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設計、制作太陽鐘,并用它計時。
2、嘗試做一個沙漏。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2、認識多種多樣的古代計時工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2、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教學準備 :
教師準備: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學具袋中有備)、手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有經驗的老農會根據天上的太陽來判斷時間,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陽的確可以當作一個鐘來計算時間。今天我們來學習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太陽鐘及各種各樣的`計時器
(1) 太陽鐘又叫日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
(2) 認識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認識各種各樣的古代計時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陽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 學生室外活動,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書上的樣子。
3、 做太陽鐘
(1) 你在不同時間里畫過物體的影子嗎?你發現了什么?
(2) 我們來做在個太陽鐘。
(3) 學生室外活動,畫不同時間里物體的影子,在每條影子旁標上時間。
三、總結應用
1、 小結課文。
2、課后利用星期六時間,按照這種方法做一個整點時間的太陽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0
一、教學手段
動畫片斷、演示實驗
二、知識目標
1、地球的自轉
① 地球自轉的中心
② 地球自轉的方向(包括從北極俯視)
③ 地球自轉的周期
④ 地球自轉產生的星空現象
2、晝夜交替的.成因
① 產生晝夜的原因
② 產生晝夜交替的原因
③ 白天中日影的變化
3、計時工具
① 日的定義
② 古代計時工具
③ 現代計時工具
4、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生平與杰出貢獻)
① 張衡
② 祖沖之
③ 一行
④ 郭守敬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1
看月亮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根據記憶,畫出多個月相圖,并能夠按順序排列。 .連續一個月觀察月亮,給月亮記日記。 [知識與技能]
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堅持長期觀察。
.能夠實事求是地觀察。 .意識到如實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材料】
月相變化盒、硬紙板
【教學過程】
集中話題
1、請同學上黑板畫月亮。
2、讓學生回想原認知中月亮的形狀,學生畫出的.月亮肯定是有不同的,就為后面月相的變化做了鋪墊。
探索和調查
1、讓學生交流曾經觀察月相的經驗。
2、小學討論,提出月相變化可能是什么規律。
3、用月相觀察盒,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4、再交流月相變化的規律。
5、講解月相為什么會變化。
6、制作月相日記卡紙。
7、分觀察小組。
【教學后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會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常見材料的顯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開展研究活動;
3、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
4、通過對材料特征的研究,意識到周圍的世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5、通過小組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6、對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
7、知道周圍的材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8、知道周圍的物品是由材料構成的,能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教學準備:
在教室或在實驗室教學。分小組進行教學。
材料:文具盒、銅片、鐵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塊、木材、紙片、棉花、橡皮泥(幾種片狀材料的大小、厚薄基本一致);其他自選材料。
工具:放大鏡、砂紙、鐵釘、電池、小電珠、導線、鋼筆、油性筆、粉筆、磁鐵,其他自選實驗工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教學后記
一、引入。
1、“同學們今天穿的衣服各種各樣,這些衣服老師都喜歡看。你們知道這些衣服是用什么制成的嗎?”
2、“制作衣服的布料就是材料,制作紐扣的塑料,制作拉鏈的金屬也是材料。”
3、“桌子是用什么制成的?樹木(鐵)也是材料。”
4、“我們用到的各種各樣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材料。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研究材料。”
教師對本課引入一環應長話短說,以節省時間引導對材料特征的觀察方法上。
二、找一找我們周圍的材料。
1、“找我們周圍的物品,辨認它們分別是由哪些材料構成的。可以找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或鞋子,找學習用品,也可以在教室里找各種物品,找你知道的各種物品。在辨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時,要認真分辨。”
2、學生找物品,分辨所使用的材料。
3、把找到的材料填在書上的表中。
名稱
構成的材料
我的上衣
圓珠筆
教室的窗戶
4、交流:我們找到的材料。
5、小結:我們身邊的材料是豐富多彩的,也可以說是非常復雜的。
通過讓一組孩子開火車的方式快速說出身邊的各種各樣的材料名稱,同時分清材料與物品的不同區別。
三、我們一起來做研究計劃
1、認識提供的材料:銅片、鐵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塊、木材、紙片、棉花、橡皮泥。
2、你認為它們的哪些特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學生根據經驗提出自己認為有研究價值的特征。
3、各小組可以從中選擇一個特征來研究。怎樣研究材料的這個特征呢?
4、要考慮用什么方法來研究。根據所要研究的材料特征分別選用實驗法或觀察法。
5、要考慮選用什么工具。根據所要研究的材料特征來選用合適的方法。
6、討論:制訂我們小組的研究計劃。
還可以讓孩子根據教師提供的一些觀察材料思考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
可讓學生先對提供的銅片、鐵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等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控制條件的必要性。
四、動手研究交流
1、交待研究中注意的事項:按研究計劃進行研究,也可以對計劃進行修改。要如實記錄研究情況。
2、分小組研究材料的某一特征。
3、交流:研究的內容,使用的方法,選用的工具,研究的結果,研究中的新發現或新感受。
制訂研究計劃要切實落實到小組內,特別是應考慮到研究方法中的控制條件。這樣研究的特征才有可比性。
五、課后擴展
1、還想研究材料的哪些特征?
2、制訂課后研究計劃,繼續研究材料的有關特征。
3、討論課后研究的注意事項。
在匯報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課后研究應注意的事項。
如對濾紙和白紙的課后研究可鎖定在吸水性上。
板
書
設
計
目標、猜想、控制條件、收集材料、實驗記錄、結論報告
教
后
反
思
讓學生自由猜物體有哪些特征可以研究,學生的思維開放度較大,但不利于探究的實實在在進行,因此,在討論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研究的特征、引導學生考慮科學研究的方法非常重要 。
1、計劃
研究 :導電性 重量 浮力 易燃性 透明度
軟硬 牢固性 易碎性 吸水性
導熱性 彈性 隔熱性 反射性
控制
特征——— 2、猜想 不控制
3、實驗
教學目標:
1、會連續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
2、能進行簡單的模擬實驗;
3、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
4、能夠對物品的細微差異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
5、通過對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進一步意識到周圍的世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6、通過小組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7、認識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著差異;
8、了解模擬實驗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方法;
9、能根據布料在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著的差異,在應用時做出合適的選擇。
教學準備:
在實驗室分小組進行教學,以小組為單位準備材料。
1、棉布、絲綢、毛料、尼龍(或其他化纖布料),尺寸為15cm×l5㎝。
2、放大鏡、廢舊發膠瓶(或其他小型噴霧器)、噴壺、橡皮筋4根,透明塑料杯4個透明水槽1個。
課時安排:3 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教學后記
一、引入
創設雨中學生淋雨的情景。
讓學生回憶雨中的情景,說說衣服被淋濕的感受。
二、觀察雨中的布料
1、看看課文中的插圖,結合你們的生活經驗,描述這幾個穿著不同衣服的同學被雨淋著后,衣服上會出現哪些不同的情況?
2、同樣是衣服,在雨中的狀況為什么會不同呢?可能是制作衣服的布料不同。這些衣服可能分別是由棉布、絲綢、毛料、尼龍等布料制成的。
3、假如是由于布料不同而產生的,這些不同的布料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呢?
4、我們可以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
5、討論:要考慮模擬什么,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我們可以模擬下毛毛雨和中雨的情況。
讓學生考慮模擬什么,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這些問題,事實上是讓他們進行布料的防水性和吸水性研究的方案設計,讓學生針對實驗工具進行實驗過程的設計討論。
三、模擬實驗:“毛毛雨”下的布料
1、選擇制造毛毛雨的工具。
2、如何讓不同的布料在毛毛雨中均勻淋雨?
3、觀察什么?怎樣觀察?觀察布料上的水珠大小、多少,布料吸水、滲水的多少;可以用放大鏡看,可以用手摸,還可以用手摸布料的反面。
4、模擬毛毛雨的實驗,讓不同的布料均勻地淋“雨”。不斷觀察布料淋“雨”后發生的變化。
5、把觀察的情況記人記錄表中。
6、交流實驗情況。
7、對這幾種布料的吸水性、滲水性做出小結。
實驗過程中讓學生明白研究不同的布料的特性時應注意同時性、同量的水及噴在相同大小的布料上,記錄方法可以用眼看、用手摸、正反面對比觀察等方法。
四、模擬實驗:“中雨”下的布料。
1、選擇制造中雨的工具。
2、如何讓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勻淋雨?設計讓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勻淋雨的裝置。
3、實驗:模擬中雨中布料的滲水反應。
4、觀察、比較不同布料滲水的多少。
5、記錄實驗情況。
6、對這幾種布料的滲水性做出小結。
7、設計研究不同的布料在大雨中的模擬實驗。
8、根據布料在毛毛雨和中雨中的反應,推測在大雨中幾種布料會出現的情況。
不同的場景模擬可以用滴水法、漏水法、浸水法等。
五、布料的使用。
1、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不同布料在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異,同樣在透氣性上也存在著差異,想一想,我們該怎樣使用這幾種布料?
2、在使用這些布料時,要根據生活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來選擇。
用幾種不同的布料讓學生實驗后應用 。(如雨傘布、絲襪布、洗碗布等。
板
書
設
計
同一塊布不同場景的變化 不同布同一場景的不同變化
毛毛雨
中雨
大雨
教
后
反
思
本堂課的第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實驗材料的基礎上討論方法及實驗過程,以保證第二課時的實驗正常進行;為了保證第二課時實驗的高效性,還可讓學生事先設計好實驗記錄單;第三課時則請實驗成功的、不成功的小組一一匯報后再應用。
資
料
匯
編
布料纖維
布料纖維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天然纖維,包括棉、麻和羊毛、蠶絲等;另一類是化學纖維,包括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人造纖維是用一些含有纖維的物質,如木材、棉稈、甘蔗渣等,或含有蛋白質的物質,如大豆、花生、玉米等,經過化學處理和一系列的機械加工制成的。人造纖維具體指人造棉、人造絲、人造毛等,用它制成的衣服穿著舒服,透氣性好,但洗后會縮水,不耐磨也不耐曬。
合成纖維是把一些本身并不含有纖維或蛋白質的物質,如煤、石油、天然氣、水、空氣、食鹽、石灰石等,經過化學處理制成的纖維。生活中常見的合成纖維有滌綸、腈綸、尼龍等,合成纖維具有天然纖維所沒有的一系列優良性能。它強度高,耐磨、耐蟲蛀、比較輕、保暖性好,還能耐酸堿腐蝕。
教學目標:
1、經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能根據已有認識做出大膽的預測;
2、掌握對比實驗的基本規則,會做簡單的對比實驗;
3、體驗設計科學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4、意識到預測和實驗是有一定差距的,要尊重事實;
5、認識材料在傳熱性能方面具有顯著的差異;
6、初步理解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兩個概念;
7、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一些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
教學準備:
在實驗室分小組進行教學。
材料:鐵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紙片、棉布片、陶瓷片各1片、橡皮泥(里面加1/3的細砂與橡皮泥揉均勻,可較好地防止橡皮泥加熱后變軟)若干塊,邊長為15cm的白紙,回形針。
工具:酒精燈、三腳架、打火機、小瓶蓋、直徑為20cm的圓鐵片。
課時安排:1 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教學后記
一、引入。
“我們家里都用到鍋,鍋可以把火焰的熱傳到鍋內,使鍋里的物體受熱。能夠做鍋的材料有哪些特點呢?”
出示家中常用的砂鍋、菜鍋、微波爐鍋等。
或者讓學生事先去家中調查各種鍋的特點。
二、預測:這些材料能做“鍋”嗎?
1、“以下幾種常見材料,你能用它們制作可以裝水和加熱的鍋嗎?”
2、學生分析鐵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紙片、棉布片、陶瓷片等材料。
3、預測: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做“鍋”,哪種材料做的“鍋”傳熱性能可能最好?把自己的預測和理由填在書上的表格中。
猜測非常重要,能讓學生在對生活經驗進行整理的基礎上研究“鍋”新的特征。
三、設計研究方案。
1、討論:如何知道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呢?
2、如何進行實驗?用提供的材料分別制作成同樣大小的可以裝水加熱的“鍋”,裝上同樣多的水,給它們同時加熱,看哪個“鍋”里的水最先冒泡或燒開。
3、如何做好可以裝水加熱的“鍋”呢?用橡皮泥圍在鐵片、鋁片、玻璃片、陶瓷片的四周做成“鍋圈”,“鍋”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緊貼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應不高于1cm。
“鍋”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緊貼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應不高于1cm——這些要求可以讓學生討論理解,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實驗記錄的預先思考很有必要。
四、完善方案。
討論:我們的實驗應該注意些什么?
1、各種“鍋”距鐵片中心的距離有什么要求?
2、怎樣給“鍋”里加人同樣多的水7
3、讓酒精燈的火焰在鐵片什么部位加熱,這幾種鍋能受到同樣多的熱?
4、給“鍋”加熱的過程中,我們觀察什么?
5、哪種“鍋”里的水會最先冒泡或燒開?
五、實驗研究。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要注意小組內同學的分工合作。
2、實驗中應認真觀察。
3、實驗結束后把實驗結果填在書上的記錄表中。
4、與預測進行對照,如有不符,看看是預測有誤,還是實驗有誤。
對實驗過程的反思會幫助他們明白預測有誤的原因。
六、交流整理,形成結論。
1、交流和整理實驗結果,得出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的概念。
2、你還知道哪些材料是熱的良導體,哪些材料是熱的不良導體?
實驗小組可以有二只酒精燈,也可以有一只酒精燈上用一只鐵片作墊底。
七、擴展實驗。
1、在我們提供的這些材料中,有的很容易燃燒,它們是否肯定不能用來做“鍋”呢?
2、我們如果用卡紙來做一個“紙鍋”,然后用酒精燈直接在鍋底下加熱你認為會怎樣?
3、我們的預測。
4、怎樣做“紙鍋”實驗。
5、“紙鍋”燒水的實驗。
6、紙鍋為什么沒有被火燒著?
可以讓某幾個小組順便做一做紙鍋實驗,以作為全班思考的材料。———實驗過程中有一個小組墊底的材料竟然用光盤(書上的設計),結果光盤材料整個變形燃燒:也提供了材料的一種特性。
板
書
設
計
好: 金屬 ——— 鋁、鐵、銅
“鍋”材料 能 : 紙鍋 陶瓷
不能: 塑料 橡膠
教
后
反
思
沒有好好利用學生手中現成的材料——分別由銅、鋁、鐵制成的小鍋,導致學生帶來的材料沒有可比性,實驗趨于“無目的性”的研究狀態,如有的學生研究紙鍋,有的學生研究碗鍋,而帶來的實驗材料更是參差不齊。為了讓實驗步步推進,教師的教學流程尚需重新設計,而不能為了省時間打籠統帳——應注意把實驗分解成縱向推進意義的幾個小實驗,為了節省時間,可規定每個實驗的實驗時間,讓所有的孩子都動起來。本堂課唯一成功之處就是學生的實驗習慣不錯。
資
料
匯
編
合金
純的銅和鋁硬度比較低,冶煉時加一些別的金屬熔合在一起,能改變它們原來的性質。如我國古代的青銅器是銅與錫的合金、現在生活中的不銹鋼是鐵與鎳的合金、造飛機的硬鋁是鋁與鎂的合金。
教學目標:
1、會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影響材料變化的因素;
2、能對材料發生的變化進行細致的觀察;
3、能根據已有經驗和知識對材料的變化做出大膽而合理的預測;
4、意識到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對環境的影響很大,如果大量使用不易分解的材料,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5、事物總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發生變化的;
6、知道影響材料變化的主要因素;
7、知道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環境中發生的變化是不同的。
教學準備:
在教室里或實驗室、室外教學。
材料:1、鐵片、銅片、塑料、棉布、紙巾。
2、各種土壤或相應的室外空地。
3、鐵鍬(鏟)、花盆(或空飲料瓶)、刷子、放大鏡、舊報紙。
4、觀察記錄表。
課時安排:2 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種”材料
教學環節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教學后記
一、引入
“我們把種子種到地下,過一段時間,種子會發芽,長出新苗。如果我們把材料“種”到地下,材料會發生變化嗎?”
同一材料種在不同環境
不同材料種在同一環境
材料的可對比性
圖釘、塑料袋、鐵釘、紙
二、制訂我們的實驗計劃。
討論:
1、我們把材料“種”到地里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材料會發生什么變化。
2、環境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材料的變化?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因素:溫度、水分和微生物。
3、把材料“種”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分別研究可能使材料發生變化的因素?
4、采用什么方法來研究?對比實驗。
5、用什么材料來研究比較好?較好的材料有鐵片、銅片、塑料、棉布、紙巾等。
6、預測:在這些環境中的材料過一段時間后可能發生的變化。
制訂小組研究計劃。
三、記錄材料的初始狀態。
1、怎樣知道材料“種”到地下之后有沒有變化?
2、記錄材料在沒有被“種”下之前的樣子。學生用文字來描述。
研究材料的穩定性有什么作用?請學生思考分析:保存方法、保護環境。
四、“種”材料。
方案一:在室外實地“種”材料。
最好用照片來記錄。
對比的地方主要是向陽的地方與背陰的地方,比較潮濕的地方與比較干燥的地方,土壤比較肥沃的地方與比較貧瘠的地方。這三組地方分別用來研究溫度對材料的影響,水分對材料的影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材料的影響。學生在相應的地方挖坑,把材料埋下去,做上記號。一個組的同學可以只研究一個因素,也可以同時研究幾個因素。
方案二:在花盆里“種”材料。
把材料“種”在較大的花盆或空飲料瓶中,每組只研究一個因素,因此每組只需要兩個花盆或空飲料瓶。如果研究溫度對材料的影響,盆或瓶里的土都是一樣的,只是把它們分別放在向陽的地方和背陰的地方。如果是研究水分對材料的影響,把兩個盆或瓶放在條件相同的地方,一個裝干燥的土壤,一個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如果是研究微生物對材料的影響,需要一個盆或瓶里裝肥沃的土壤,一個裝比較貧瘠的土壤。
教
后
反
思
引導學生確定探究的具體目標:環境對材料的影響的研究、材料本身的特性研究、材料對環境的影響研究等。
資
料
匯
編
塑料
塑料世界好像是大家庭,它由100多個成員組成,塑料是人們對它的統稱。塑料的用途非常廣泛,這是因為大多數的塑料具有彈性、輕便、不生銹、耐腐蝕、不導電、比較美觀和容易加工等特點。
名稱
特點
用途
賽璐璐
五色透明、彈性大。
乒乓球、眼鏡架等。
電木
堅固、耐磨、能承受高電壓、110℃~140℃下不變軟。
電器開關能
密胺
無毒、耐高溫。
飲食餐具等。
泡沫塑料
重量輕、多孔結構。
救生筏、軟底拖鞋、商品護墊等。
塑料王
表面光滑、粘合力很小、耐高溫、耐酸堿腐蝕。
不粘鍋涂層、人造骨骼等。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3
(1)用顯示器檢驗小水鐘的計時準確性。教師放映顯示器,師生共同檢驗小水鐘的計時準確性。提問:小水鐘為什么不準確?分析、整理實驗數據找出原因,繼續改進。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基礎上通過合作、討論、研究,更深一步地了解水鐘的計時原理。
(2)關心身邊的水龍頭的`滴漏現象。這是一個拓展活動。讓學生把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關心身邊水龍頭的滴漏現象,估測流失的水量,提醒大家節約用水。通過調查學生應該會發現,看起來緩緩滴漏的水實際上流失得非常快,促使他們反思:“自己平時是否注意關緊水龍頭?”這個活動可以將學生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激勵學生用學習的知識服務于社會。
(3)知識鏈接:刻漏和漏壺。引導學生認識古代的計時儀器——刻漏和漏壺時,最好選用電腦進行教學。這樣不但能用最短的時間說明刻漏和漏壺的原理,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歌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愛國主義教育。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
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愛好
教學重點:
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教學難點:
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預備:
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么,同學們談一談種子發芽需哪些條件呢?
2.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后,談自己的觀點,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師:大家談了自己看法,我們通過實驗來加以驗證。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實呢?大家說說要注重什么?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重什么?
三、閱讀書種子發芽實驗內容:
1.閱讀教材上的舉例(提示:選大小差不多的綠豆種子,分別放在兩個盒子里,每盒放入2-3顆綠豆,并墊紙巾。
2.教師分發記錄表,共同討論如何進行記錄實驗報告。
3.將對同學完成的實驗報告進行評價。
四、布置作業;
1.學生認真完成種子發芽實驗報告
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5
太陽鐘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做一個用太陽的影子表示時間的鐘表。 [知識與技能]
.了解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認識古代的`計時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計時工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可以利用自然規律為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服務。 .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進步的。
【教學材料】
硬紙板、雙面膠、鉛筆
【教學過程】
集中話題
出示幾種影子,讓學生估計當時的時間為后面做鋪墊。探索和調查
1、剛才你們是如何根據影子來推斷時間的呢?
2、你們知道哪些用影子來推斷時間的例子?全班交流。
3、如果讓你自己制作一個太陽鐘,你打算怎么做?小組討論。
4、制作太陽鐘。回顧和解釋
1、用自己所做的太陽鐘進行實際檢測時間。
2、課后思考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自然規律推斷時間。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