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
《林海》這篇文章選自老舍訪問內蒙的游記《內蒙風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作者一次次產生親切與舒服之感,抒發了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贊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我在教學本課,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線——親切舒服,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最后使學生達到情感的升華。
整個教學過程中感到比較成功之處有:
1、抓住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現的.“親切、舒服”,通過圖片和影像反復有感情朗讀。
2、在教學中體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整體感知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法,在小組讀,然后全班讀,抽學生進行評價,然后再反復讀。
3、角色表演。
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也就是角色表演時,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林海的愛,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頓時課堂活躍起來,朗誦詩的、寫詩的、唱歌的、畫畫的。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指導還需加強,以情動人的“品讀”還不夠,讀寫結合的“創讀”等還不夠,在資料匯報方面,許多學生家庭沒電腦,可查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有限,不能讓學生對大興安嶺加深了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2
《最后一頭戰象》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我覺得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還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3
“學習,首先就是模仿,而模仿則必須要有榜樣,模仿是為了實踐”因為寫作不是空中樓閣,可以憑空出現,模仿也不是依葫蘆畫瓢完全照搬。模仿是就“發現”環節中所發現的寫作技能,將其通過模仿方式運用到自身的寫作實踐中,從而形成自如運用名家寫作技能的能力。葉圣陶曾經指出“寫作的歷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我們就把這一觀點看作是從發現到模仿的過程。
值得一題的是,模仿并不僅僅是就發現中所得寫作知識進行模仿,而應該是一個可以靈活變通的過程。所以我們決定在上課時教師根據學生所發現的知識提供合理、合適的模仿程序或流程。最后我們也決定使用范文,但是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也就是教師是否能夠及時合適地對學生所發現的知識進行模仿練習,使知識從發現的意識變成實踐能力就顯得非常地重要了。
另外,還有可能影響學生對于本次習作所發現的技能掌握程度,繼而影響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也就是說,使學生對該素材有親身體驗而能夠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來是這次習作指導的重點了。這一環節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寫作的內容,教師應盡量地與學生溝通,認真發現學生的普遍的生活閱歷,并敏感地發現學生所感興趣的生活點,使之成為學生模仿習作當中的生動題材。我們認為模仿環節中可涉及的題材和環節有:
1、一般模仿。
即對于“發現”過程中所獲得的寫作思路、寫作技巧、寫作情感等以某一題材進行模仿練習。因此在此次習作時學生通過模仿范文掌握了寫作思路,先寫外部特征,再寫價值用途價值。在習作中寫出過過度句,比喻和擬人的`句子傳神而生動,介紹價值用途的句子幽默風趣,其水平比以往習作的某些命題作文要高出許多。而且通過這一次練筆,學生加強了對生活素材的發現意識。
2、特殊模仿。
對于所發現的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進行適當的范文學習與指導,這對于部分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中下水平的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尤其是認識到自己也能寫出優秀的文章會產生了“比一比”、“我能行”的心理,這次我們中下水平的學生也上交了一次高水平的習作練習。模仿還是值得商榷的。由學生自由提出,或根據學生水平與需要補充范文,或根據寫作思路進行商榷推敲,或就寫作內容補充豐富的材料。總之形式可以多樣,關鍵看學生的發現側重點。既要一定的模仿,但又防止千篇一律,這就要看教師的作文指導水平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4
教學反思:
我所教授的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1冊第19課《錢學森》,文章生動地記敘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歷盡艱辛才回到祖國,以及回國后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制以及發射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贊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教材有兩個突出特點:
1、通過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是本篇的重要寫作特色;同時,文中還有多處側面描寫,也能夠烘托人物的特點。
2、本文的寫作思路較為清晰“留學、回國、貢獻”,但是作者采取的是倒敘的寫作順序,設置懸念引人入勝,有別于一般文章。
本次教學是第一課時,主要和孩子一起回顧錢學森在外留學不忘祖國、以及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的的故事,從而體會錢學森的愛國情懷,同時,感受作者的寫作特色。
由于經過對學生和教材的分析,課前預設,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即可認識到人物的愛國情感,有助于課堂教學,所以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安排較多,并把主要目標定位為兩點:通過語言等細節體驗情感;學習作者寫作方法。然而,通過教學實踐,感受到本次課堂教學呈現較多問題,經各位老師的提點,恍然大悟,遺憾之余更有許多收獲!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對“認識”和“體驗”的認識和處理,認識,僅僅是知道而已,是一種較為膚淺的認知水平,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即可自己掌握;體驗,字典的意思是“經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經歷了實踐洗禮,人物形象更容易駐扎學生的心靈,學生的認知顯然要深刻許多。體驗,可以加深學生的認知,這應該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是啊,六年級的學生了,經過閱讀措辭直白的課文,他已經能夠認識到錢學森的愛國情懷,由于時代的特殊性學生的認識也僅僅是漂浮于任知的表面而已,并不表明學生已經有了切身體會,并不表明孩子與錢學森有了靈魂的交會,此時的人物形象并未在孩子的心靈里留下深刻的烙印。這個時候,需要教師想法設法引領孩子去體驗。
為什么對于錢學森的那兩段感人肺腑的語言教學如此失敗?孩子們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似乎如出一轍,是朗讀技巧的體現而非真情實感的流露?原因就在這里啊————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引領孩子去體驗,孩子缺少體驗,怎么產生情感又如何真情流露?我在教授兩段文字時在讀的基礎上,確實也出示了相關的背景資料,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細細咀嚼關鍵詞語聯系文本資料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果再多設置一些情景:如“錢學森——地對——說……”、如果教師的語言再豐富些煽情些……如果這些“如果”都是真的,帶領學生進行深切的體驗,也許,在課堂上,我就能夠看見學生那由衷、敬佩的眼神、也許我就能聽見學生那發自肺腑之言、也許我就能聽到那飽含真情的朗讀……這節課就不是淺嘗輒止的“走過場”而是真真切切的體驗、感悟。
同時,這次教學中還有一條主線就是寫作方法的指導教學,“語言描繪表達人物特點”“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特點”“倒敘”等,順著這條主線,文章“坎坷回國路”的處理就可以換個方法,這也是側面描寫,這也是烘托人物的愛國品質的,如果抓住了這點,那就完整許多。
語文就是一門充滿遺憾美的教學,尤其對于青年教師,在這次遺憾的教學課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對于本文的認識和鉆研還不夠深,對于教法的研究不夠透徹,課前預設不夠準確……在遺憾中我反思,在反思中我又有了收獲。反思,真的是青年教師的必修課。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5
《煙臺的海》是一篇寫景散文。它生動地描寫了煙臺的海一年四季的獨特景觀和煙臺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因為課文很長,且條理清楚,特點鮮明(描寫了煙臺冬日海的凝重,春日海的輕盈,夏日海的浪漫,秋日海的高遠),我在教學完冬天的海后讓學生自我總結了學習步驟,四人一小組分工合作,自學了剩下的三段景色。
交流的時候我發現這次自學有得也有失:
一、 滿意:
交流前分工明確,兩人分層讀,一人談感受,一人完成我的板書。每個小組要完成任務就必須先思考分層,好學生就能夠帶動后進生理解課文,后進生也能夠主動學習課文。
二、 滿意:
交流難度逐步上升。朗讀練習只需要多讀兩遍,即使后進生也能夠接受匯報這種形式,并且有了發言的信心。板書只需寫出表示該季節海和人特點詞語,是討論后的結果,也沒有多少難度。只有談感受比較難于把握,好學生在扛下這個重擔的時候也不得不深入地學習課文。
三、 遺憾:
自學時間不夠充分,交流的時候依舊還是優等生的天下,一些由后進生組成的小組沒有充分利用交流時間,也沒有認真傾聽其他小組的發言,學習效率自然很低,三個季節的特點有的只記得其中一個自己小組完成的。
四、遺憾:
交流感受不夠深入,老師的問題剛開始就可以擺得很明確,如“為什么說夏天的海是浪漫的呢?”部分學生對于“輕盈”、“浪漫”、“高遠”還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結合課文中的描寫來談體會,把自學的任務重點放在了朗讀和板書。第一組交流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效果,我只好又給出了提示,讓其他小組再思考,這就浪費了最后總結的時間。
不過,盡管有很多不足,學生對自學的興趣遠遠大于我的憂慮。下一次再遇上可以自學的課文的時候,我定要再次輕松且認真地放手。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6
《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一篇寫人的課文,課文詳寫了林肯在當選總統后首次就職演講前,一位參議員企圖用林肯卑微的出身來羞辱他,讓他下不了臺,林肯很真誠地講了一段流傳至今的話,成功地將參議員們對自己的嘲弄的笑聲化為了贊嘆的掌聲。如何通過感悟林肯的演講辭去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成了本文的重點。
高年段的課要落實三個方面:言語內容,言語形式,拓展訓練。所以在教學時,我就這三方面談談教后所思:
一. 緊扣文題,感受林肯的偉大
好的文題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品味文題,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讀文先讀題。鞋匠的兒子是誰?課文為什么要用鞋匠的兒子作題目呢?
在感悟林肯的三段語言,林肯的人格魅力時,就文題引導學生對比感知:——參議員提到“鞋匠的兒子”,是——(不懷好意)?而林肯說出這句話——(充滿自豪)?“如果你是羞辱林肯的參議員,(指課題)怎么讀課題?”當化為贊嘆時,參議員們又會怎樣說這五個字呢?在對比中,學生讀出了林肯的內心獨白:雖然我的出身卑微,我會以我的行為證明我的人格、品質、精神是偉大的。所以,他能贏得對手的尊重、敬佩。
在學生充分的朗讀、感悟課文之后,再讓學生練筆:我眼中的林肯。交流討論后,學生再齊讀課題,已是滿懷敬意。
二、抓住課文主線,引領學生潛心閱讀,走入文本
全文的重點是林肯的三處說話,這是一條明線;另有一條暗線,是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變化如下: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贊嘆。這兩條線交織在一起。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么一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文眼、警句、過渡段、文題等等。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引領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
如本文中全文的重點是林肯的三處說話,另有一條主線,是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羞辱——靜默——贊嘆。教學時,我緊抓課文的主線,導入新課后,我便拋出一個問題:“參議員對林肯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都有哪些變化?”學生立刻從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詞語:“羞辱、靜默、贊嘆”。然后再設置懸念:為什么參議員的態度會有這么大的`轉變呢?讓我們認真讀林肯的三段講話,抓住一些給你感受特別深的詞語,細細地品味,努力讀出文字背后蘊含的深意。
接著,就這一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自主交流討論,老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抓重點詞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林肯的人格魅力,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全面鋪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是本著強調自主學習,減少問題密度的課堂主旨,是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舞臺。
三、設身處地感受人物的言行和內心。
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林肯“惡”化“善”的智慧、上位者的大度、平等思想的先見,是震撼、感人的,學生對林肯的形象的認識很容易,但要內心的震撼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內心;要抓住文本的特點,強烈的對比處入手。如:如參議員的羞辱:你的語氣里表達著什么?你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們為什么笑得如此開懷?
再如在學習3-5自然段時,感受林肯說了三段話后參議員的表現后,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走進了眾參議員的內心:此刻他心里正想著什么呢?或許有驚訝,想不到啊————;或許有贊嘆,了不起啊——;或許會有深深的自責,我真不應該啊——走進參議員的內心,想象人物心情發生變化的原因,從上下對比體會到了林肯的大度睿智、平等意識。
四、有詳有略處理教材,延伸拓展豐滿人物
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一個事例知道了林肯的品質和為人,第二件事寫出了林肯的成就。第一個事例較為側重。
所以在教學中,必將第二個事例的教學略化了,只是在引讀課文中理解林肯的語言“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這個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結束分裂,它應該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為了使學生直觀地感知林肯的言行一致,拓展了“美國的南北戰爭”; 為了豐滿人物形象,拓展了林肯遇刺后萬人瞻仰的資料,并進行寫話練筆“我心目中的林肯”學生筆下、口中的林肯是一位英雄,一個偶像。
文本解讀不是復制文本,而是對文本的建構,它造成文本的開放性,將文本從靜態的物質符號中解放出來而還原為鮮活的生命。老師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使學生感受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說明卑微照樣能成就偉大。
課堂永遠是有遺憾的,在這節課上我還有很多需要欠缺的地方,如老師語言難免啰嗦,拓展環節中剝奪了學生的讀書權,時間把控還是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努力做好。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7
《最后的姿勢》講的是譚千秋老師在汶川地震中犧牲自己拼死保護學生的事情,事情本身確實很感人,但是我并沒有事什么把握在課堂上打動學生,因為我不擅長煽情。后來看了一遍配套光盤里的課件,看到我自己想淌眼淚,當即決定,就用這個上。
課件開頭是慣例的字詞教學,稀松平常。后來是通過細節,感受譚老師身上的精神品質,這個學生也能逐條分析出來。再后來,課件配樂呈現了一首詩,一首贊美譚老師的詩歌。關鍵是那首音樂,配上了文字,讓人忍不住哽咽。我讀了兩句,發現自己要哽咽了,于是讓學生齊讀。當時,感覺班級的氛圍有些凝重,但并不是特別不一樣。直到今早日記收來,我才知道學生的感悟不一樣,很多學生(女生)都表示課堂上非常感動,有兩個甚至流淚了。能引起學生的共情,說明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我的教學設計里,缺乏這種設計。因為我自己也覺得在課堂上情緒失控非常不好處理。當初在雜志上看到《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的案例,就說有老師把課堂布臵成靈堂一樣,學生老師在課堂上飆淚。我立馬否決,因為我處理不了。現在,是因為有現成的東西,我自己被感動了,想不到我的學生也被感動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8
《唯一的聽眾》一文表現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在本課的學習中,要讓在學生閱讀文本感受人物的美好心靈基礎上,體會作者通過人物言行、神態等刻畫形象,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課堂導入所創設的情境如若能令學生產生質疑的興趣,那么這個導入將會為整節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考主動性埋下伏筆。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導入中引用課文首尾兩段形成一個反差。讓學生明顯感覺到“我”由一個毫無自信的小提琴白癡到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手的轉變。從而引入了這個轉變的引導者————唯一的聽眾(切入課題)。在學生的朗讀中,引發學生的思考“讀了文段和課題之后你有什么問題要問?”隨而,在學生的提問中,歸納成了本課教學的兩個主要問題“唯一的聽眾她做做什么事?”“唯一的聽眾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了學生的自發的提問,那么學生在探究答案的過程中也是相對積極多了的。而對第一個問題的解答,在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階段學生就可以掌握的了。不過為了能夠對人物了解得更加的深入些,在接下來的環節中,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人物語言以及神態這兩個方面去入手。這同時又能夠為解決“唯一的聽眾是一個怎樣的人”做好鋪墊,所謂一舉兩得。
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感悟“老教授”的作為對我產生極大的鼓勵,給予我成功的動力。我在學生深入研讀人物語言、神態的句子前加入了那么一個片段:在文中找出一組能夠體現“我”喪失自信的詞語,以及一組體現我重燃信心的詞語。并讓學生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去感悟前后判若兩人的`“我”。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了是“老教授”詩一般鼓勵的語言,以及平靜的眼神促成了“我”的成功這一思考方向。
在研讀人物語言以及神態的環節中。充分的朗讀是情感體會的重要渠道。對于“老教授”的語言,往往是先粗讀談體會;再細讀品語氣;最后運用理解到的語氣有感情地朗讀。從而讓“老教授”的話變得有血有肉,其情感能夠在朗讀的語氣中充分體現出來。除此之外,在品讀“老教授”眼神時,我還加入了這樣的環節進行延伸:每次平靜眼神時,想象老教授當時的心理活動。這個環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那三次平靜的眼神背后的深情厚誼,還能力透紙背欣賞到“唯一的聽眾”那顆美好的心靈,從而又為第二個問題的解決鋪設了臺階。
回想這節課,那個能夠引發學生產生質疑的情境導入可以作為引子,而透過比較“我”的變化來將學生的思考方向引至把握人物語言、神態上來,可謂鋪設了一條鐵軌。而在其后的誦讀以及思維拓展訓練就提供了讓學生體味的前進動力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9
《長江之歌》教學反思
這課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課前播放這首歌,并教會他們唱歌,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贊,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課中進行的美文朗讀比賽再一次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了詩歌的含義;討論喜不喜歡重復出現的句子“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這一環節,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甚至出現了爭搶的現象。當然教學本課著力點還是應讀出詩歌的情感、讀出畫面、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這一點今天我似乎做得還是不夠,我希望是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學生和我都還沒有找到感覺!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三亞落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短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就將自己在這一課教學中的得與失與大家交流:
首先,在朗讀中感受落日的美。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對課文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中,我有層次地訓練了學生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出畫面,讀出意境,讀出情感,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文中的每一句語言都很精妙,因此積累這樣的句子、語段,對于學生今后的習作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其次,在重點詞語中領略落日美。文中有好多詞語既形象又生動,抓住了這些詞語,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語句的內涵。如“紅撲撲、赤朱丹彤、金紅一片”等繪色的詞語,能讓人感受到落日那最后的絢爛、熱烈。又如“快樂、抖落、懸在、頑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態的詞語,能讓人感受到落
日的頑皮、可愛。從而油然而生一種喜愛、贊美的情感。
第三,在畫面中欣賞落日的美。文中在描寫落日的經過時,向我膠展現了幾個畫面,并且運用了大量比喻和擬人,使落日富有了情趣和感情。在教學中我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欣賞了落日的整個過程:落日像孩童時的頑皮;像大紅燈籠時的柔和;像跳水員時的優美。在教學最后一個畫面“入水”時,我還引導學生給落日這位跳水員打分,學生在讀文后,都給它打了滿分,并且緊扣文中詞句列出能說服人的理由,從而感受到了落日入水時的美妙。
讓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是對學生情感的一種熏陶,同時也為他們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都是很有益的。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備課時對學生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預設不充分,導致課堂上不必要的浪費了很多時間。例如:在處理“第一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的作用這一問題時,本想學生很順利就會完成,但事實上事與愿違。又如:處理“漲溢”這個詞語時,由于自己課前沒有去關注這個詞語,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時,花費了很長時間。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切地感受到備課備學生的重要性。
《煙臺的海》教學反思
《煙臺的海》以優美的筆觸,形象地再現了北面臨海的煙臺一年四季獨特的海上景觀。我在教《煙臺的海》一課時,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依據課改新理念,設計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并且靈活駕馭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一、自主閱讀促進自得
我讓學生進行內容的自我選擇:選擇一個季節(一段)進行重點學習。伙伴的自由選擇:選周圍的幾個同伴成為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情感的自我選擇:說說春日煙臺的海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或給你怎樣的感受?這樣的教學拓展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和發展。這種自主選擇正是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與此同時,在這一教學片斷中,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四人小組共同努力,探究某個季節煙臺的海的特點,這一過程,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提高了廣闊的自由空間,同時讓學生在合作取長補短,互相啟發,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探究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二、品詞品句,以讀促情。
學生小組學習后交流對春天煙臺的海的感受,有學生認為是“綠盈盈的,富有生機。”也有學生說是“活潑的”、“輕盈的”、“春天煙臺的海像個頑皮的孩子”我都給予充分肯定,表揚,接著我引導學生針對這些特點進行深入的朗讀體會,最后我還為學生配上音樂進行感情朗讀。這一過程中,學生讀出了趣味、讀出了個性,讀出了積極的思維活動,讀出了豐富的信息含量。從“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預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閱讀質量。這種讓學生品詞品句,以讀促情的教學,讓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閱讀質量,培養了學生愛祖國大自然的情懷。
三、仿寫指導,積累好詞句。
在學完了本文后,我對學生進行了仿寫指導訓練,讓學生用上課內積累的好詞好句,把曾看到過的海上景觀描繪下來。可以寫一個季節,有寫作能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完《鄭成功》這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獲:
1、抓住課文語段,引導學生感悟鄭成功的人物形象,談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引導學生想象等,都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
2、在不同語段學習的過程中,扣住學生的感情線索展開教學,學習第2自然段,突出恨透,學習第三自然段,激發出慷慨激昂,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出激動的心情,學習第5自然段,激發出大快人心的心情,學習第6自然段,激發出高興的心情,學到最后,要激發產生敬仰、崇敬之情。這樣,學生才能用心去讀,用心去悟,才能蕩起情的漣漪,受到感染。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遠客部分,我問學生:為什么把前來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學生的回答就多種多樣,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踴躍發言。接下來的問題是:蒙古族人民見到原來的客人,為什么不下馬交談,而是立刻撥轉馬頭?學生們同樣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與學生共同評價,教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想象,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回顧這一課的學習,有幾點值得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
1.怎樣讓學生領會霍金熱愛生活的態度,頑強的科學求索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本節課的難點。全文篇幅較長,把握全文的脈絡有困難。于是,我讓學生找到總述霍金魅力的課文的第八自然段作為教學的線索,從而將課文分成了“物理天才”和“生活強者”兩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的閱讀困難。
2.命運讓霍金失去了什么?課文第3自然段的文字表述抽象、概括。學生透過文本的語言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抽象結論:雙腿癱瘓、說話功能被剝奪、身體徹底變形。這文字背后包含的豐富的震撼人心的內容被省去了。由于學生受到年齡、生活經歷的限制,他們難以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很難體會出“殘酷”的內涵,從而也就不能較好地體會霍金作為生活強者的一面。為了豐富學生的體驗,我采用了填補文本空白的方式,抓住空白,讓學生展開想象: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怎樣?讓他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怎樣?(句式一: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________,不能_________……句式二:命運讓霍金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組句子來說一說)。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表述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也受到深深的震撼:命運對霍金如此的殘酷,而霍金卻說: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學生較好地體會到了這段話語背后所包含的滿足、樂觀、頑強、執著……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
課堂中,我不僅身體走下來了,心靈走下來了,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交流,與學生一起活動,真正充當了一個平等的合作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共建了一個快樂、和諧、發展的課堂氛圍。
二、做真誠的賞識者
在現代教育中要重視賞識孩子,這是每個教師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課堂上,教師能不能真正做到賞識每一個孩子,還是有許多問題值得討論的。課堂上,我通過親切的微笑、真誠的鼓勵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課堂中,激發了孩子的進取心。
孩子們表現得主動積極,課堂上出現了精彩的場面。“老師,我想做小老師,帶領大家學習第7、8自然段,可以嗎?”在聽到車美煥同學的請求的那一剎那間,我的心充盈著無比的喜悅,這不就是我一直渴求的讓孩子做真正的課堂主人的一個漂亮的回答嗎?我滿心喜悅地答應了。“小車老師”流利地朗讀著、從容地交流著自己的讀書感悟,自信地接受著同學們的挑戰,儼然一個“博學”的“小老師”。紀曉東、曲靖威等同學也不甘示弱,大膽地質疑……是的,把賞識的目光投向孩子,給孩子們一個機會,他們會還給我們一片精彩!
40分鐘轉瞬即逝,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后,我的心卻怎么也輕松不起來。我總覺得幾天來自己一直陷入一場迷霧中。經過幾位導師的講評,我的這份感覺終于變得清晰起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4
環保主題的文章,學生接觸過很多,因此容易產生共鳴。之前查看了很多參考書,也上網找了很多教案來借鑒。看著看著,突然感悟到著重進行瀑布前后狀況的對比是不夠的,也是缺乏實效的,重要的是找到引起這種變化的“元兇”,應該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并用小標題的形式加以概括。這樣,既達到了人文的目標,也使語文的工具性目標得以實現。
于是,再進一步思考、借鑒,發現從“演講稿”這一形式入手,讓學生在了解事件過程、原因后,嘗試寫寫總統的演講稿。首先,讓學生從瀑布前后狀況的對比震撼中學習“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哲學思想,概括出事件的原因,也讓情感從震撼提升到痛心與憤慨,繼而使最后一步的“寫”變得水到渠成。
課后學生上交的演講稿,證明了這節課的成效。看著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演講稿,深感欣慰,也使略讀課文的教學模式更有了清晰的思路——抓主干放枝葉,一課一得,人文性與工具性齊步走!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5
《花臉》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往事”,作者通過對“往事”的回憶,表現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對于學生來講,是有著強烈共鳴的。當然,這堂課要通過四十分鐘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對花臉的熱愛是對英雄的熱愛,也是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在沒有充足的預習時間的情況下,既要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正確,還要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想要完成這個教學目標是很困難的。基于這點考慮,我只有上第一課時,確定了兩個教學任務:一是正確、通順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二是體會我對花臉尤其是對關公花臉的喜愛之情,感悟我對英雄的渴慕,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顯然,通過有關語句,感悟我對花臉的喜歡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扣住了課文中精彩的語言,表達了個性化的體驗,有共識,也有異見。讀、品、悟,再讀、再品、再悟。師生在文本中前行,隨著課文內容從一般的花臉——特別的花臉——關公的花臉,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發展軌跡:由喜歡——崇敬——自豪,知之越深,愛之越切。作業設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本課學到的寫作方法寫一寫自己心愛的物品,達到讀寫結合。
不過,這節課,還存在很明顯的不足:一是課文中生字詞較多,學生很多不認識,也沒有帶詞典,在認讀的時候出現錯誤,我糾正后,沒有讓學生繼續鞏固。二是教材挖掘不夠,單單體會我對花臉的喜愛之情是不夠的,還要注重對“我”幼稚心理的挖掘,體味孩子的童真、童趣,從而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三是關于關公這個人物的形象,在講到舅舅向我講關羽的故事的時候,應該再補充一些關羽的故事,讓學生對關羽的英雄形象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這個環節教案中已經涉及到了,只是上課時忘記了。
看來要想達到高效課堂真不是容易的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6
相對于《冬夜讀書示子聿》來說,《觀書有感》的寓意就沒那么明顯了。詩文從頭到尾都看似在寫塘水,怎么就扯到讀書的學問了呢?如果不憑借任何的參考資料,學生自己是很難領悟到這一點的。怎樣把學生的思路印到那一頭去呢?我決定從題目上下文章。
一開始,我出示了這首詩的`內容,但不寫題目,只說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學家(即哲學家)。隨后,理解詩句的意思。第一二兩句,重點讓學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凈,三四句,通過與學校池塘的比較,明白源頭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凈的根本原因。學至此處,讓學生回過頭來說說正首詩在圍繞什么寫。學生都能發現,寫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為什么這么清澈。那我就問,如果讓同學門給這樣一首詩加個題目,會怎么加。開始,由于受了課本的影響,都說不出。后來,只說根據剛才理解大的意思來說,有同學就敢說了,“水”,“水塘”,“源頭活水”,當然有同學還說了“觀水有感”……總結了一下,就是題目總與水有關,但就是與書聯系不上。
隨后,出示課題,讀讀,想想,這水塘,怎么與書聯系起來了呢?打開課文,看插圖,來體會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學家此時的想法。教室里安靜下來,沒有人舉手,顯然,都覺得是個難題了。片刻,終于有一只、兩只手舉起來了。一位學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斷有水流進來,就能使水更清澈;我們人多讀點書,就有知識不斷補充大腦,使人變得更聰明。說得不錯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后,給大家總結了一下,作者是用這水來譬喻讀書的道理,這就是哲學家的高明之處。隨后有列舉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再次說明“讀書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揭示詩的含義總算水到渠成!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7
《爸爸的計劃》講述了“我”有一個愛做計劃的爸爸,暑假到了,爸爸為“我”的假期量身定做了一個全面的計劃,沒有自己的空間自由。滲透出作者對自由的向往。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作者運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特點。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導學。
從題目入手,進行質疑。引導學生進入自學狀態,激發自學興趣,推動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
2、自讀。
依據老師設置的學習目標來閱讀課文,探究問題,學生通過默讀、動筆圈、點、畫,使用工具書查字典、詞典,給生字詞注音、解釋,找出課文的關鍵詞語、精彩語段,做筆記,理清課文的脈絡,辨析課文的體裁,提出疑難問題等一系列的活動。
3、點撥。
學生在自讀學習過程中,教師予以啟發、引導,要傳授給學生一些自讀的方法,告訴學生學會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去設問,即這篇文章寫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寫,是怎樣寫的,等等,這樣就掌握了打開自讀課文之鎖的鑰匙。
4、互動。
學生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當然包括教師在點撥啟發中補充的問題)展開討論。討論過程中,教師不輕易給結論,較難的問題,教師也只是加以適當的引導點撥,盡量由學生自行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5、實踐。
通過自讀,讓學生學會了自讀的方法,訓練了技能,培養了語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規律,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會了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閱讀思路去閱讀文章,在做課外閱讀題時,就會知道怎樣去閱讀、去思考、去解答。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注重了文本的解讀,讓學生立足文本去分析與理解,避免架空分析。給予了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與交流討論的`時間,整篇課文,從文意概括到重點品析,難點的解讀,基本上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基本上以點撥指導為主,較好地貫徹了高效課堂的理念。
三、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字詞句段、篇章結構,面面俱到、精雕細琢。而編者的要求則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不要求咬文嚼字。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從題目“爸爸的計劃”入手,圍繞題目進行質疑。有價值的問題羅列在黑板上,讓學生圍繞問題讀書。發揮小組的作用,同學之間互相討論,然后全班進行交流,老師進行適時點撥,滲透描寫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最后拓展練習:小練筆《最熟悉的人》,運用具體事例突出人物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