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精選2篇)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1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輕快而又充滿激情的現代詩歌.它主要描繪了植樹活動給荒山帶來的巨變,表達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在陽春三月學習這篇課文非常合適.
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認為文本的解讀要深刻,可備課時,我發覺《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首詩歌淺顯易懂,因此確定以"讀"為主要教學手段來解決這篇課文的教學.盡情地讀,想象情景來讀,對比著讀,我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場景中,感受歡快,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機,感受主人公的自豪.
在上課時,我以飽滿的狀態先朗誦了兩遍,鼓勵學生盡情地朗誦,盡興地展示."教師自身就是教學情境",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可以讓課文的語言有效地浸潤學生,更重要的是為學生開辟了一個整體把握文本的時空.在我的帶動下,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相當透徹.特別是我提出:"'我們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綠袍 '可不可以換成'我們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綠衣 "時,學生的回答令我驚喜.
"不能換,因為'綠袍'比'綠衣'的面積大,說明同學植了很多樹."
"同學們把'荒山野嶺'變成了'青山碧嶺',所以要用'綠袍'."
"如果換成'綠衣',就不壓韻了,這首詩壓ɑo韻."
可見,讀真的是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教學手段.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現代詩歌,文字優美。通過學生植樹場面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植樹的豪情。文章是圍繞“染綠”一詞而進行的。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范讀課文,用自己優美的朗讀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寫的美好情境中。接著我引導理解開頭和結尾“染綠”各是什么意思。第一節的“染綠”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來。第二個“染綠”學生大多沒有回答出來。這時我引導學生讀課文,比較前后兩節中的句子。學生們很快發現,后一個“染綠”是學生綠化了荒山后的喜悅心情。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又一次提問學生此時對“染綠”的理解。很多學生認為染綠不僅是綠化,還有給人們來了幸福的生活。孩子們在收獲綠蔭、收獲幸福的同時,還收獲著樂觀向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文本中的美好情感,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為了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經驗,去發現更多的美好。 只有文本進入學生精神世界,成為學生的一種審美需求,才能喚起孩子如夢初醒般的天性。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節奏歡快,朗朗上口的現代詩,文字優美。詩的主題非常明確,號召少年兒童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綠化祖國,美化我們的家園。對于環保問題,現在的孩子在嘴上都能說出一二,但實際行動還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教學這首詩歌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說教課,為避免這種尷尬,我嘗試著從詩歌的特點入手,感受詩歌內容,品析詩歌主題。
1、在反復誦讀中了解詩歌特點。
通過教師范讀,自由朗讀,學生發現了這首現代詩的一些特點,比如節奏比較歡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另外這首詩的前后呼應也比較容易感知,詩的第一小節和最后一小節結構相似,就差了一個詞語,“荒山野嶺”成了“青山碧嶺”。詩人的這一呼應非常巧妙,他把植樹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進這兩個詞語里,并且抓住這一前后呼應能夠引起孩子讀詩的興趣,理解詩歌的主旨。
2、在想象場景中感受詩歌內容。
盡管詩歌的主題是植樹造林,但是限于是詩歌這一體裁,所以文本并沒有花大量筆墨進行場景描寫,這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學的契機。教學時我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補充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的場景以及植樹造林以后小動物們安寧幸福的生活。兩處想象,孩子讀活了詩歌的語言文字,讀懂了植樹造林給自然、人類帶來的真切變化。說教在這里變成了體驗,相信體驗能產生沖動。面對即將到來的植樹節,面對春光無限的大好季節, “植樹造林從我做起”一定能化為孩子們的共識與行動。
通過學生植樹場面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植樹的豪情。文章是圍繞“染綠”一詞而進行的。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范讀課文,用自己優美的朗讀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寫的美好情境中。接著我引導理解開頭和結尾“染綠”各是什么意思。第一節的“染綠”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來。第二個“染綠”學生大多沒有回答出來。這時我引導學生讀課文,比較前后兩節中的句子。學生們很快發現,后一個“染綠”是學生綠化了荒山后的喜悅心情。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又一次提問學生此時對“染綠”的理解。很多學生認為染綠不僅是綠化,還有給人們來了幸福的生活。孩子們在收獲綠蔭、收獲幸福的同時,還收獲著樂觀向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文本中的美好情感,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為了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經驗,去發現更多的美好。
只有文本進入學生精神世界,成為學生的一種審美需求,才能喚起孩子如夢初醒般的天性。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正當我們沉浸在詩歌的韻味中時,一位學生舉手了,沒有想到的是,他對我說:“老師,我覺得課文的第一小節寫的不好?因為,我覺得‘春光’只能照耀,怎么會染綠我們的雙腳呢?我想這樣寫不是很好?”
看著他疑惑的神情,我沒有批評,而是帶領大家再一次地來朗讀這一小節,然后,故作驚訝對大家說:“剛才,潘勝豪同學說的對,老師也發現了。你們看,‘踏一路春風’也好像不對,春風怎么能踏呢,只能‘迎’呀!怎么是‘一路春風’呢,只能是‘陣陣春風’呀!并且我覺得第一句話,好像缺少了誰?應該加‘我們’,所以第一句應該這樣寫‘我們迎著陣陣春風’才好!”
我看著學生看著我認真的樣子,不禁也紛紛附和著同意我的見解,一位同學主動站起來說:“那后面的句子都是有錯誤的,應該改過來。”我隨即對他說:“你想怎么改?”他順著我的思路說:“應該改成‘我們在路有說有笑。’”大家都似懂非懂地笑了,笑聲的味道我似乎感受到了。我接著便說:“那老師就請我們班級朗讀最好的張平來連起來讀讀好不好?這可是我們自己的創作哦!”
張平馬富有感情地讀了起來:“我們迎著陣陣春風/一路,我們有說有笑,/我們要去荒山野嶺/春光照耀著我們的雙腳。”她雖然讀得很不錯,但是當她讀完后,我發現學生的臉都好像寫著什么了,我于是順手牽羊對學生們說:“你們感覺到了什么呀?”
班級一下子好像安靜了許多,我也微笑著等待著學生的回答。
這時,大家不禁在底下竊竊私語起來,我并沒有制止,一會兒曹旭站了起來說:“剛才聽了張平的朗讀,我發現這不像詩歌。倒像我們寫的作文了。”
“那么你們覺得剛才張平讀得,怎么不就像詩歌了呢?”我裝作疑惑地問。
“好像缺少了詩歌的節奏感”
“好像沒有了剛才的味道了!”
“好!”我驚喜地說:“對,詩歌的味道。詩歌也有味道。”說完我重重地將“詩味”寫在了黑板。
這是快要下課了,我情不自禁地對學生說:“詩歌有自己的味道,老師在這里想朗讀一首詩歌讓你們品品其中的味道,好不好?”
我便神情地背誦起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歌——《鄉愁》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呵/鄉愁是一/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看著同學們陶醉的樣子,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段詩歌:我輕輕地摘下眼鏡/呵一口氣/輕輕地/在鏡片劃下一條鄉歸的路……
下課鈴響了,濃濃的詩味和著清脆的鈴聲,我知道,學生或許真的品嘗到了詩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