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反思(一)
《小伙伴》這篇課文以春游為題材,寫了春游時瑪莎丟了背包以后,幾個小伙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兒童的生活,揭示了兒童的豐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級學生大多喜歡讀。教學中,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小伙伴們對待瑪莎丟失背包這件事的不同態度,懂得要有樂于幫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動去關心幫助自己的小伙伴。
一、換位思考,幫助學生理解
我請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瑪莎,你的包丟了,你是什么樣的心情?學生這時候自己就是瑪莎了,他們會說出各種的心情:我很難過。我很傷心。我很著急。我又著急又難過。如果你是瑪莎你愿意接受誰的幫助,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鳴。換位思考的結果讓學生比較好地理解了課文。
二、結合課文理解詞語,聯系生活運用詞語。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這是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提出的階段目標。
《小伙伴》這一課中,“糟糕”這個詞語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讀了帶有“糟糕”的這句話后,我奇怪地問道:“究竟發生什么事了,讓維加大喊‘糟糕’,你能用這個句式來說說嗎?”(出示:,這可真糟糕啊!)孩子們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各抒己見。學生在補白說話中明白了“糟糕”這個詞語的意思。我順水推舟,又隨即問道:“那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糟糕的事情嗎?”孩子們紛紛聯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聽到學生準確而生動的表述,我就引導“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句話。”“糟糕”詞語的教學到此,從課堂呈現出來的效果看,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運用“糟糕”說一句話,而且還體會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
三、注重學法的指導,促進學生自讀自悟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代講,讀思結合”。從指導維加和瑪莎的對話入手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1)抓住標點符號讀出感情。利用標點符號進行有機拓展,而后又反回來促進朗讀的提高。(2)抓住重點詞語讀出感情。閱讀能力首先體現在對詞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級閱讀教學應以詞句為重點,才能使學生順利地理解課文。教學時,將詞句的理解和朗讀有機結合起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分析三個小伙伴是怎么關心瑪莎的,再分角色讀,進一步讀懂課文。維加、安娜只有詢問關心、責備,沒有實際行動。安東則用行動去關心。教師進行朗讀指導,指導學生讀出瑪莎以及小伙伴的詢問、責怪、教育和關心瑪莎的不同語氣來。通過比較、朗讀,發現安東具有助人為樂、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品質。讀后又針對學法讓學生自行選擇這兩種方法練習朗讀安娜和瑪莎的對話,促進教學的實效性。
四、以讀代講,讀思結合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以讀代講,悟出道理,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朗讀永遠是課堂不變的主旋律。教學活動中,我將讀貫穿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讀一讀,說一說,配音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讀出感情”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分角色讀,指名讀,集體讀,師生共同讀等。使學生在朗讀中去理解詞語,去體會感情,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地語言熏陶。這篇課文里有好幾個人物,讓學生分角色來讀,學生們非常的喜歡這種讀書的方法,所以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二)
《小伙伴》這篇課文以春游為題材,寫了春游時瑪莎丟了背包以后,幾個小伙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兒童的生活,揭示了兒童的豐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級學生大多喜歡讀。根據本文的特點,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已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發現問題,掌握規律,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架設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一、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我從情境導入到初讀課文,到質疑問難、拓展活動,每個環節都盡可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借助多媒體畫面、運用表演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在教學中注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字。如,在“字詞教學”中,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想帶讀哪個就讀哪個”,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讓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等等。正因為關注了每個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好奇的問題,自信地讀和說,盡情地去體驗,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積極、愉快地參與學習。
二、 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
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朗讀永遠是課堂不變的主旋律。教學活動中,我將讀貫穿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讀一讀,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邊讀邊看圖,分角色讀,指名讀,集體讀,四人小組合作讀,師生共同讀等。并在讀后評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這樣的讀落實了語言實踐過程,使整個課堂活了起來。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如朗讀中,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時,不應該要求一致,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語氣,語調和情感處理的方式。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2
《小伙伴》教學反思
《小伙伴》這篇課文以春游為題材,寫了春游時瑪莎丟了背包以后,幾個小伙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
本課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字。如,在“字詞教學”中,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想帶讀哪個就讀哪個”,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讓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等等。正因為關注了每個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好奇的問題,自信地讀和說,盡情地去體驗,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非常高漲。
朗讀永遠是課堂不變的主旋律。教學活動中,我將讀貫穿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如,邊讀邊看圖,分角色讀,指名讀,集體讀,四人小組合作讀,師生共同讀等,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情感及道理。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如朗讀中,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是存在差異的,而我的要求總是想達到一致,此時又忘掉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一年級語文(下學期)《28 小伙伴》教學反思
《小伙伴》這篇課文以春游為題材,寫了春游時瑪莎丟了背包以后,幾個小伙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兒童的生活,揭示了兒童的豐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級學生大多喜歡讀。根據本文的特點,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已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問題,掌握規律,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架設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的平臺,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本案例中,從情境導入到初讀課文,到質疑問難、拓展活動,每個教學環節都滲透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理念。教師用多媒體畫面、貼圖、充滿激qing的話語、表演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十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來學習,如,在“字詞教學”中,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想帶讀哪個就讀哪個”;在初讀課文后,讓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等等。教師關注著每位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好奇的問題,自信地讀和說,盡情地去體驗,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積極、愉快地參與學習。
二、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
朗讀是本案例的教學目標之一,也是本案例的教學重點。教學活動中將“讀”的練習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讀一讀、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本案例設計了多種讀的方法,如,邊讀文邊看圖,分角色讀,指名讀,集體讀,四人小組讀,師生共同讀,等等,并在讀后評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這樣的“讀”落實了語言實踐過程,使整個課堂活了起來。
三、本案例有機地進行了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的整合。
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畫面中優美的自然風光,小伙伴美好的心靈,激活了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使他們對課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產生了深刻的感受,喚起了他們對高尚情操及高尚行為的追求。
文中人物瑪莎在多媒體畫面中多次出現,讓她帶學生一起去春游,并讓她和學生直接對話,把他們帶入情境中,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了“瑪莎”就是自己的小伙伴,就是小朋友的當中的一員,讓學生從內心認可這一角色,從而產生了較佳的學習心態,輕松愉快地參與學習。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靈活運用多種策略,有機地將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進行了整合,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一些不夠完善之處,如,在朗讀中,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是存在著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時,不應該要求一致,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語氣、語調和情感處理的方式。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教學,初看新教材,似乎比舊教材容易學了。但細細分析,卻發覺對學生的知識性要求低了,對老師自身的素質要求卻更高了。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因此,我在本課中借助情景的創設,以學生感興趣的照片和繪畫作品為切入點,以輕松、歡快的合作為手段吸引學生并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大膽、自由的把所見、所想、所感表現出來,體驗造型表現和成功的樂趣。
在教學中運用了合作法、欣賞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本節課在寓教于樂中獲得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實際的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對美的概念在敘述的過程中有點局限,只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沒有給學生發展的空間,沒有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應該教會學生在生活中“怎樣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增加學生欣賞、賞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高層次的欣賞能力。
在教學中所選擇的實例應符合學生的實際的事例,符合學生的趣味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積極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學中應注意用詞的嚴謹。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4
《小伙伴》教學反思之一
《小伙伴》一文講了三個小伙伴關心瑪莎的事。讓學生明白:要樂于助人,多關心身邊的人,多為他人著想,做個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這篇課文學生非常感興趣。教學中,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小伙伴們從不同的方面對丟失背包后的瑪莎的關心。誰的關心是瑪莎此時最需要的呢?我提出了一個極簡單的問題:“你們最喜歡誰?”
“安東!”
“我喜歡安東!”
……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一邊高高地舉起小手,一邊興奮地大聲說自己喜歡安東。是啊,學生對安東將自己一大半的面包分給瑪莎這一行為,都從內心給予了認可,他們幼小、純真的心靈都被這一行為所感動。
“為什么呢?”我接著問道。這一問,不少同學的手收了回去,有的望望周圍同學,有的又將目光轉到課本上,有的笑著看著我,想說些什么,可又沒有勇氣站起來,只有幾位同學的手仍然高高地舉著。這一場景與我備課時預想的差不多。因為此時學生通過閱讀,只是很直觀地感悟到安東助人為樂的行為是美好的,但如果讓他們站起來用語言描述,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他們需要有一段時間來組織語言。于是我微笑著說:“這樣吧,先把你們的想法說給同桌聽,待會兒再說給大家聽!”這下子可熱鬧了,學生都嘰嘰喳喳地說開來。不一會兒,不少同學的手又陸續舉了起來。
“請你先來說說看!”我請一位平時不太愛說話但今天舉起手的學生。
她站了起來。“我最喜歡安東,因為他助人為樂,”她想了一會兒接著說:“我覺得他做得最好。”
“我也喜歡安東!”一位學生站起來說:“因為他知道瑪莎這時候肚子一定很餓了,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食物,所以他就把自己的面包掰了一大半給瑪莎吃!”
瞧!孩子們多會分析呀!看著還有不少高舉的小手,我想,此時我再說些什么不就是多余了嗎?讓他們各抒己見吧!
針對我班同學課下愛打架現象,在此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是最好不過的了。“同學們你們有過幫助別人的事嗎?”學生紛紛說出幫助別人的事。有的說我借別人鉛筆了。有的說我幫別人掃的了等等。“你喜歡和什么樣同學交伙伴?”學生挺有思想的。有的說喜歡和遵守紀律的同學交伙伴。有的說我喜歡和學習好的同學交伙伴。有的說我喜歡和助人為樂的同學交伙伴。有的說我喜歡和誠實的同學交伙伴等等。“咱們班誰是你的伙伴呢?”學生說完后,我說:“請你和你的伙伴拉拉手。”學生都和自己的伙伴拉了手。只有我班王晨同學沒找到自己的好伙伴。我問:“同學們,你們為什么不和王晨交朋友呢?”學生說:“因為他平時愛打我們。”我說:“大家給你提出意見,你一定要虛心接受。能做到嗎?”他大聲的說:“能!”這時同學們都和他交伙伴。他也高興的笑了。
《小伙伴》教學反思之二
《小伙伴》這篇課文以春游為題材,寫了春游時瑪莎丟了背包以后,幾個小伙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兒童的生活,揭示了兒童的豐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級學生大多喜歡讀。教學中,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小伙伴們對待瑪莎丟失背包這件事的不同態度,懂得要有樂于幫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動去關心幫助自己的小伙伴。
一、換位思考,幫助學生理解
我請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瑪莎,你的包丟了,你是什么樣的心情?學生這時候自己就是瑪莎了,他們會說出各種的心情:我很難過。我很傷心。我很著急。我又著急又難過。如果你是瑪莎你愿意接受誰的幫助,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鳴。換位思考的結果讓學生比較好地理解了課文。
二、結合課文理解詞語,聯系生活運用詞語。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這是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提出的階段目標。
《小伙伴》這一課中,“糟糕”這個詞語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讀了帶有“糟糕”的這句話后,我奇怪地問道:“究竟發生什么事了,讓維加大喊‘糟糕’,你能用這個句式來說說嗎?”(出示:,這可真糟糕啊!)孩子們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各抒己見。學生在補白說話中明白了“糟糕”這個詞語的意思。我順水推舟,又隨即問道:“那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糟糕的事情嗎?”孩子們紛紛聯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聽到學生準確而生動的表述,我就引導“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句話。”“糟糕”詞語的教學到此,從課堂呈現出來的效果看,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運用“糟糕”說一句話,而且還體會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
三、注重學法的指導,促進學生自讀自悟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代講,讀思結合”。從指導維加和瑪莎的對話入手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1)抓住標點符號讀出感情。利用標點符號進行有機拓展,而后又反回來促進朗讀的提高。(2)抓住重點詞語讀出感情。閱讀能力首先體現在對詞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級閱讀教學應以詞句為重點,才能使學生順利地理解課文。教學時,將詞句的理解和朗讀有機結合起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分析三個小伙伴是怎么關心瑪莎的,再分角色讀,進一步讀懂課文。維加、安娜只有詢問關心、責備,沒有實際行動。安東則用行動去關心。教師進行朗讀指導,指導學生讀出瑪莎以及小伙伴的詢問、責怪、教育和關心瑪莎的不同語氣來。通過比較、朗讀,發現安東具有助人為樂、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品質。讀后又針對學法讓學生自行選擇這兩種方法練習朗讀安娜和瑪莎的對話,促進教學的實效性。
四、以讀代講,讀思結合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以讀代講,悟出道理,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朗讀永遠是課堂不變的主旋律。教學活動中,我將讀貫穿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讀一讀,說一說,配音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讀出感情”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分角色讀,指名讀,集體讀,師生共同讀等。使學生在朗讀中去理解詞語,去體會感情,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地語言熏陶。這篇課文里有好幾個人物,讓學生分角色來讀,學生們非常的喜歡這種讀書的方法,所以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伙伴》教學反思之三
接到要在區課改實驗教研活動(閱讀專題)中上一節研討課的任務時,我既高興又擔心,因為這對于我來說是一次鍛煉和提高教學水平的絕佳機會,然而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該如何上,我對此也存在著很大的困惑。有幸在備課之前看到了崔巒老師的這段話:“低年級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能讀出感情。還有一個重要任務:認字學詞,積累語言。此外,還要培養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體現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年級的閱讀教學,要結合對少量詞和句的理解,體現由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感情的指導過程和學生練讀的過程。”這段話恰好給我指明了低段閱讀教學的方向。
于是我選擇了《小伙伴》這一課,并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一年級的教學要求,開展了教學活動。研討課結束后,與會同行、教研員對我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如果說本節研討課尚還成功,反思課堂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突現教學的整體性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創設了“給動畫片找配音演員”這樣一個教學情境。主要分成這樣幾個步驟來把它貫徹始終:
1、提出評選要求:聲音響亮,說話流利、有感情。
2、挑選最佳旁白。
3、挑選最佳瑪莎和維加。
4、最佳配音演員給動畫片配音。
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到了兩個作用:
⑴ 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課的學習目的和自己努力的方向。
⑵ 使整堂課的所有教學環節有機統一,而不顯得支離破碎。
認生字是為了把課文讀準,分段讀課文是為了把課文讀通,體會人物的心情是為了把課文讀出感情。從課堂情況來看,我的這個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恰當的,是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興趣的。
二、通過同桌互助,幫助學生讀準生字詞
識字教學仍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由于學生的識字量參差不齊,而一年級下半學期的學生又已經能夠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識記字形。因此,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圈出自己不認識的或認為比較難讀的詞語和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然后把自己圈出來的詞語和生字讀給同桌聽,請同桌幫助正音。最后用老師考考小朋友的方法,來集體交流,鞏固字音。這個環節的設計考慮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水平上去自主學習,達到識字的目的。
三、教給朗讀的方法,促進學生自讀自悟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自悟自讀”。為了避免老師講得多,提問多,引導得多,我運用學習小伙伴的口吻,用淺顯的語言把練習朗讀的方法教給學生。“我抓住了能幫我讀出感情的詞語和標點符號。”“當我知道了,瑪莎和維加在想些什么時,我就把句子讀好了。”然后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自讀自悟、邊讀邊思,同桌交流,使學生在朗讀中去理解詞語,去體會感情,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地語言熏陶。
在上課過程中,正是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讓我體會到了令我激動的氣息:學生自由閱讀,靈活運用方法,自主合作討論,各抒己見。如讀到“你怎么不吃呀?” 這句話時,有的學生抓住問號,遷移以往學過的知識,體會它所表達的語氣,然后進行朗讀練習;有的學生入情入境,體會維加當時的想法,讀出他非常奇怪的語氣。盡管大家練習朗讀的方法不同,但都或近或遠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經過點撥,孩子們都感悟到了人物當時的心情,繪聲繪色地讀出了人物說話的語氣。
四、結合課文理解詞語,聯系生活運用詞語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這是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提出的階段目標。
《小伙伴》這一課中,“糟糕”這個詞語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讀了帶有“糟糕”的這句話后,我奇怪地問道:“究竟發生什么事了,讓維加大喊‘糟糕’,你能用這個句式來說說嗎?”(出示:這可真糟糕啊!)孩子們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各抒己見:“瑪莎把背包丟了,她得餓肚子了,這可真糟糕啊!”“離回到家還有好長的時間,瑪莎的肚子要餓好久哪,這可真糟糕啊!”“瑪莎回到家,可能要被媽媽批評了,這可真糟糕啊!”學生在補白說話中明白了“糟糕”這個詞語的意思。我順水推舟,又隨即問道:“那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糟糕的事情嗎?”孩子們紛紛聯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的說:“我去上學,可是忘了帶書包,這可真糟糕啊!”有的說:“我忘了把開水帶到學校里來了,今天上完體育課沒水喝,這可真糟糕啊!”有的說:“有一次,我不小心掉到泥坑里去了,這可真糟糕啊!”……聽到學生準確而生動的表述,我就勢引導“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句話。”這時,孩子們都皺著小眉頭,把句子讀得抑揚頓挫。“糟糕”詞語的教學到此,從課堂呈現出來的效果看,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運用“糟糕”說一句話,而且還體會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我覺得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五、遺憾之處
這堂課從開始的教學設計到最后的研討課結束,都讓我收益非淺:它讓我更加潛心地研究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讓我有機會得到更多老師和專家的指點和幫助;讓我有機會理論聯系實際,使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得以完善。然而,課堂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堂課也存在許許多多不盡人意之處,也是我今后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1、這堂課的識字教學雖然顧及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但是沒有做到很好的引導學生識記字形,導致學生對生字的字形印象模糊。
2、在這堂課的朗讀教學中,老師的評價較多,學生的評價較少。如何指導學生評價,并且讓學生的評價評到點上,起到和老師評價同等的作用?這是我今后要思考和摸索的問題。
3、這堂課的寫字指導和學生的課堂書寫都在匆忙之中完成。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加大課堂書寫的比重,不讓它留于一種形式,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在課堂中學好字,寫好字。
《小伙伴》教學反思之四
今天是我關注孩子如何“讀通”教材的第三天。由于一天教學一篇新課,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小伙伴》一課。
昨天,教學《兩只小獅子》時,我先就“你在課前是如何讀通課文”這個問題組織孩子進行交流。由于周一上課時,孩子們已形成了共識,對于在預習階段尚不能讀準的個別字音可在字的下面做個記號,“帶”到班上進行交流。一檢查書本,發現有不少孩子的書上尚有做記號的標志。于是,在接觸文本之前,我鼓勵孩子提出尚讀得不準確的生字,并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給予解決。這過程中,經常會隨機請助人的同學談談自己是如何讀準這些字音的,將識記的最佳方法與同伴分享。可能是孩子在預習時不太用心,當我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通讀全文后,再指名分段接讀教材時,發現有一部分孩子還是無法較為流暢地讀通全文。對此,我有點不解。后來一想,問題可能就出在預習要求上。預習時,允許孩子不必讀通全文,可將尚讀得不太準確的字帶進課堂,接受同伴的互助,老師的指導,或許這就使孩子產生了依賴性。
于是,在昨天的課堂上,我又臨時對于預習作業做了些小調整,鼓勵孩子采取多種方法向難讀的不易讀準的生字挑戰,挑戰成功后,及時將所做的標記進行美化。怎么美化呢?比如,孩子們在難讀準的生字下面畫的記號是一個圓圈加一個問號,問號的半圓躲在圓圈里,其余的伸出圓圈下。當挑戰成功后,即能很流利地讀出該字字音后,就可以將圓圈外的痕跡擦干凈,隨后,繞著圓圈綴上一圈小花瓣,變成一朵漂亮的小花了。
看來,孩子們都是愛花人。今天,在交流是否能“讀通”教材這個環節時,我發現孩子的書上出現了一朵朵漂亮的小花了,花上的生字也出現了一個比較令人感興趣的現象,往往是一個孩子提出,“我給這個生字畫上了一朵花,。馬上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就給予呼應,“我畫的也是這個生字啊。”像“餐”這樣筆畫數較多的生字以及“背只”等多音字,往往就是孩子們不易讀準識記的生字。呵,孩子們已經逐步掌握讀通課文的方法了,這對我是個極大的鼓舞。
當然,我想做的不僅僅是如何讓孩子在課前就能自主“讀通”課文,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他們保持這股自主學習的興趣,既而走進廣泛的閱讀天地。
當孩子們初步掌握了如何讀通一篇課文的方法后,就該把如何讀懂一篇課文的問題擺在首位。當然,如何提高讀通一篇教材的效率與保持長久地自主閱讀的興趣這兩個最根本的問題還需長期給予關注。
由于這兩天的上午,我得帶著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在農村支點校開展教研活動,只得將課程調整至下午上。下午的課原本是不好上的,特別是在春夏之交的季節。可能是調整的次數多了,孩子們適應了,這兩天感覺孩子的課堂學習狀態相當不錯。
下午,我和孩子們繼續和《小伙伴》“交朋友”。板書完課題,我請全班孩子一起請出教材中的四個小伙伴:瑪莎、維加、安娜、安東。如何來學習這篇課文呢?我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請大家暢所欲言。因為,之前在學習《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時,有幾個孩子提出:1、可按順序一段一段學習;2、看圖結合課文學習;3、抓住疑難問題結合文本學習。當我將這個問題交給孩子來解決時,孩子們倒沒有花多長時間就統一了意見——結合文中插圖來學習課文。
師:想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這篇課文?
生1:我認為結合插圖來學習比較合適。
師:為什么呢?
生1:文中的插圖說的就是整個故事的內容了。
生2:四個小伙伴都在圖中,而且他們的表現都不一樣。
師(感興趣地):怎么個不一樣?能否跟大家說說呢?
生2:他們手中拿的東西都不一樣,從中我可以判斷出誰是誰了?
師:謝謝你為大家指出了一個比較理想的學習本課的方法。這樣吧,現在,請小朋友再讀讀課文,認識認識文中的四個小朋友,然后在圖中四個小伙伴的頭上寫出他們各自的名字。
(教室里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
師:誰來說說你認識了哪個小伙伴?
生3:那個頭上扎著兩個小辮子,低著頭,雙手交*握在一起的就是瑪莎小朋友。
全班(齊答):是的,她就是瑪莎。
師:說話要有根有據。為什么認為她就是瑪莎呢?
生3:文中第7段講到,瑪莎小聲地回答了安娜的問話后,就難過地低下了頭。我就很容易地從圖中找到她了。
師:你剛才說到瑪莎時,用了“難過”一詞。你怎么知道她難過呢?
生3:她不像其他三位小伙伴,而是低著頭,心里肯定很難受。
師:你想扮演這時候的瑪莎嗎?
生3:我愿意。
(生3語氣低沉地朗讀著第7段。全班走進角色中感情朗讀著。)
生4:我也知道她就是瑪莎。因為,別的小伙伴此時都在吃午餐,只有瑪莎兩手空空的。
師:哦,你是怎么知道?
生4:文中第1段和第3段告訴了我。
(指名朗讀1、3自然段。)
師:誰能迅速從第1段中找到一個詞,這個詞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那位空著雙手的小女孩就是瑪莎。
生5:我找到了,是“只有”這個詞吧。
(師微笑著點了點頭。)
師:你還從“只有”一詞讀懂了什么?
生6:全班就是瑪莎遇到問題了。
生7:只有瑪莎跟小伙伴不一樣,她丟掉了裝著食物和飲料的背包該有多傷心啊!
(相機指導朗讀文本1、3、5自然段,不僅了解了事情發生的原因,而且深深地走進了瑪莎的內心世界里。)
(接著,繼續結合文本采用給插圖人物找姓名的方法學習課文,因為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孩子們興趣盎然。)
這種給插圖人物找姓名的變序教學法相信還少有老師嘗試過。我很慶幸,因為我的大膽放手,才有了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人,才使生與生、師與生、師生與文本之間有了互動的過程,有了諸多美妙的生成,也才使課堂呈現出靈動的美感。我想,這節課不僅僅是孩子有收獲,我也收獲滿滿。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5
《小伙伴》一文講了三個小伙伴關心瑪莎的事。讓學生明白:要樂于助人,多關心身邊的人,多為他人著想,做個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這篇課文學生非常感興趣。教學中,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小伙伴們從不同的方面對丟失背包后的.瑪莎的關心。誰的關心是瑪莎此時最需要的呢?我提出了一個極簡單的問題:“你們最喜歡誰?”
“安東!”
“我喜歡安東!”
……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一邊高高地舉起小手,一邊興奮地大聲說自己喜歡安東。是啊,學生對安東將自己一大半的面包分給瑪莎這一行為,都從內心給予了認可,他們幼小、純真的心靈都被這一行為所感動。
“為什么呢?”我接著問道。這一問,不少同學的手收了回去,有的望望周圍同學,有的又將目光轉到課本上,有的笑著看著我,想說些什么,可又沒有勇氣站起來,只有幾位同學的手仍然高高地舉著。這一場景與我備課時預想的差不多。因為此時學生通過閱讀,只是很直觀地感悟到安東助人為樂的行為是美好的,但如果讓他們站起來用語言描述,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他們需要有一段時間來組織語言。于是我微笑著說:“這樣吧,先把你們的想法說給同桌聽,待會兒再說給大家聽!”這下子可熱鬧了,學生都嘰嘰喳喳地說開來。不一會兒,不少同學的手又陸續舉了起來。
“請你先來說說看!”我請一位平時不太愛說話但今天舉起手的學生。
她站了起來。“我最喜歡安東,因為他助人為樂,”她想了一會兒接著說:“我覺得他做得最好。”
“我也喜歡安東!”一位學生站起來說:“因為他知道瑪莎這時候肚子一定很餓了,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食物,所以他就把自己的面包掰了一大半給瑪莎吃!”
瞧!孩子們多會分析呀!看著還有不少高舉的小手,我想,此時我再說些什么不就是多余了嗎?讓他們各抒己見吧!
針對我班同學課下愛打架現象,在此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是最好不過的了。“同學們你們有過幫助別人的事嗎?”學生紛紛說出幫助別人的事。有的說我借別人鉛筆了。有的說我幫別人掃的了等等。“你喜歡和什么樣同學交伙伴?”學生挺有思想的。有的說喜歡和遵守紀律的同學交伙伴。有的說我喜歡和學習好的同學交伙伴。有的說我喜歡和助人為樂的同學交伙伴。有的說我喜歡和誠實的同學交伙伴等等。“咱們班誰是你的伙伴呢?”學生說完后,我說:“請你和你的伙伴拉拉手。”學生都和自己的伙伴拉了手。只有我班王晨同學沒找到自己的好伙伴。我問:“同學們,你們為什么不和王晨交朋友呢?”學生說:“因為他平時愛打我們。”我說:“大家給你提出意見,你一定要虛心接受。能做到嗎?”他大聲的說:“能!”這時同學們都和他交伙伴。他也高興的笑了。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6
《小伙伴》這篇課文以春游為題材,寫了春游時瑪莎丟了背包以后,幾個小伙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兒童的生活,揭示了兒童的豐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級學生大多喜歡讀。教學中,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小伙伴們對待瑪莎丟失背包這件事的不同態度,懂得要有樂于幫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動去關心幫助自己的小伙伴。
一、換位思考,幫助學生理解
我請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瑪莎,你的包丟了,你是什么樣的心情?學生這時候自己就是瑪莎了,他們會說出各種的心情:我很難過。我很傷心。我很著急。我又著急又難過。如果你是瑪莎你愿意接受誰的幫助,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鳴。換位思考的結果讓學生比較好地理解了課文。
二、結合課文理解詞語,聯系生活運用詞語。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這是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提出的階段目標。
《小伙伴》這一課中,“糟糕”這個詞語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讀了帶有“糟糕”的這句話后,我奇怪地問道:“究竟發生什么事了,讓維加大喊‘糟糕’,你能用這個句式來說說嗎?”(出示:,這可真糟糕啊!)孩子們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各抒己見。學生在補白說話中明白了“糟糕”這個詞語的意思。我順水推舟,又隨即問道:“那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糟糕的事情嗎?”孩子們紛紛聯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聽到學生準確而生動的表述,我就引導“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句話。”“糟糕”詞語的教學到此,從課堂呈現出來的效果看,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運用“糟糕”說一句話,而且還體會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
三、注重學法的指導,促進學生自讀自悟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代講,讀思結合”。從指導維加和瑪莎的對話入手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1)抓住標點符號讀出感情。利用標點符號進行有機拓展,而后又反回來促進朗讀的提高。(2)抓住重點詞語讀出感情。閱讀能力首先體現在對詞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級閱讀教學應以詞句為重點,才能使學生順利地理解課文。教學時,將詞句的理解和朗讀有機結合起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分析三個小伙伴是怎么關心瑪莎的,再分角色讀,進一步讀懂課文。維加、安娜只有詢問關心、責備,沒有實際行動。安東則用行動去關心。教師進行朗讀指導,指導學生讀出瑪莎以及小伙伴的詢問、責怪、教育和關心瑪莎的不同語氣來。通過比較、朗讀,發現安東具有助人為樂、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品質。讀后又針對學法讓學生自行選擇這兩種方法練習朗讀安娜和瑪莎的對話,促進教學的實效性。
四、以讀代講,讀思結合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以讀代講,悟出道理,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朗讀永遠是課堂不變的主旋律。教學活動中,我將讀貫穿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讀一讀,說一說,配音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讀出感情”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分角色讀,指名讀,集體讀,師生共同讀等。使學生在朗讀中去理解詞語,去體會感情,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地語言熏陶。這篇課文里有好幾個人物,讓學生分角色來讀,學生們非常的喜歡這種讀書的方法,所以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伙伴》教學反思
準備了幾天,就直接上自己的班級。課堂的開頭挺不錯的,中間部分也還行,主要抓住“三個小伙伴是怎樣關心瑪莎?”通過比較他們三個人的不同做法,來研讀,從而讓學生明白:要樂于助人,多關心身邊的人,多為他人著想,做個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
《小伙伴》一文中的人物和小伙伴之間發生的事,學生非常感興趣。教學中,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小伙伴們從不同的方面對丟失背包后的瑪莎的關心。誰的關心是瑪莎此時最需要的呢?我提出了一個極簡單的問題:“你們最喜歡誰?”
“安東!”
“我喜歡安東!”
……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一邊高高地舉起小手,一邊興奮地大聲說自己喜歡安東。是啊,學生對安東將自己一大半的面包分給瑪莎這一行為,都從內心給予了認可,他們幼小、純真的心靈都被這一行為所感動。
“為什么呢?”我接著問道。這一問,不少同學的手收了回去,有的望望周圍同學,有的又將目光轉到課本上,有的笑著看著我,想說些什么,可又沒有勇氣站起來,只有幾位同學的手仍然高高地舉著。這一場景與我備課時預想的差不多。因為此時學生通過閱讀,只是很直觀地感悟到安東助人為樂的行為是美好的,但如果讓他們站起來用語言描述,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他們需要有一段時間來組織語言。于是我微笑著說:“這樣吧,先把你們的想法說給同桌聽,待會兒再說給大家聽!”這下子可熱鬧了,學生都嘰嘰喳喳地說開來。不一會兒,不少同學的手又陸續舉了起來。
“請你先來說說看!”我請一位平時不太愛說話但今天舉起手的學生。
她站了起來。“我最喜歡安東,因為他助人為樂,”她想了一會兒接著說:“我覺得他做得最好。”
環視四周,一雙小手,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天我們班的陸一東同學第一個站起來,說出自己的想法,真不簡單!請坐!”受到我的表揚,大家都為他鼓掌。從他那甜甜的笑臉上我看到了他的喜悅,也看到了成功的表情。接著許多只小手又迫不及待地舉了起來。
“我也喜歡安東!”一位學生站起來說:“因為他知道瑪莎這時候肚子一定很餓了,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食物,所以他就把自己的面包掰了一大半給瑪莎吃!”
瞧!孩子們多會分析呀!看著還有不少高舉的小手,我想,此時我再說些什么不就是多余了嗎?讓他們各抒己見吧!
一堂課下來,有不錯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足。在分析人物的語句時,對于句字中的“字”挖掘得不夠深,課件的制作也有所欠缺,沒能讓圖文有機結合在一張上,從而造成了設一個問題,解答之后,又請了學生多說了一次,比較羅嗦,不夠簡潔,這說明:要上好一堂課必須多多磨課,一次不成,第二次改進,第三次再努力,一點點進步,就會“取眾人之長,不己之短,”以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只要用心教,就會有更精彩的表現!
《小伙伴》教學反思
一年級學生年齡尚小,而且基本上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不懂如何去關心、幫助別人。《小伙伴》小中見大,描繪的是三個小伙伴對待瑪莎丟了書包后的不同表現,旨在說明一個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整篇課文充滿人文情感,內容和語言都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故而學習本文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對于這樣一篇生活情趣盎然的短文,通過討論、反復朗讀、聯系生活談感受等手段,引導學生在讀著自己喜愛的故事中產生了與幫助他人的愿望,成了本課力求突破的關鍵。
1.在活動中展開教學,吸引學生積極參與
綜觀全課的設計,主要通過“猜謎拓手印”、“小組表演朗讀”、“圖配文藝術畫展示”三大活動鋪展開教學,這些活動使學生感覺不像是在上課,更像是在游戲,因而激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興高采烈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新課程改革呼吁“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喚起學生積極參與正是自主學習的前提。
2.小組表演朗讀,發揮合作學習優勢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們尤其應當重視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精講多讀,以讀代講,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由于本課主要是對話,而且表現的是生活場景,故而可以借助表演的方式使學生在演中讀,邊演邊讀,既注意不同角色的語氣變化,更重要的是深入角色的內心,充分體會到晚輩的孝順和長輩的慈愛。同時,小組合作表演朗讀調動了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在切磋中提高有感情朗讀的水平,深化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3.激活體驗,彰顯人文,多元發展
小讀者多數是獨生子女,與安東相比,在幫助別人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請學生展示個人圖配文的藝術拓印畫,說說在我們有困難的時候,我們的小伙伴是怎么對待我們的,這一設計的意圖在于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深刻感悟教材的思想情感,使平面的文本閱讀成為一次個性化的生命體驗。另外,圖配文的藝術拓印畫與“愛心服務卡”的實施活動,綜合了美術、語文等學科的學習,有助于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滲透了可貴的情感教育,猶如火花點燃了學生心靈世界的關心,幫助別人之情。
4.識字方式多樣,巧借板書強化
字詞的學習是低年級語文閱讀課的重點之一,通過動作演示識記“掰”,再巧妙地借助板書,加強“伙”、“伴”等字的記憶,以及借助讀長句鞏固其他字的識記,等等。形式多樣的識字增添了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散發出活潑的氣息。
總而言之,本課致力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針對教材的特點,在有趣的活動中鋪展開教學,以讀促講,結合個人的生活體驗和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友情的溫暖,從而給語文學習抹上了鮮靈的人文色彩。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7
《小伙伴》教學反思
《小伙伴》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七組的一篇課文。這次同課異構活動我們語文組的七位老師商量選擇了這一課。起初,我們認為這篇課文有簡單的故事情節,也蘊含著一定的道理,整篇課文應該很好把握。可是,等到真正備起課來才發覺并非想象中的簡單。這是一篇敘事的課文,而且是發生在幾個孩子之間的事。事情的經過很簡單,但是蘊含的東西卻很多。這樣的課文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內容既不有趣,道理又不明顯,很難讓他們感興趣,要想上得精彩不容易。
編寫教案之前的兩天我不停地讀課文,一點一點地分析、感受。每個人物,每句話,每個標點,都一點一點地品味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越想越覺得問題多,越品越覺得內容豐富。我設計了好幾個方案,可是每每寫起教案來卻無法進行到底,總是寫到中途就把握不準了。直到上匯報課的前兩天才理清思路,確定了教案。課上完之后,得到了老師們的肯定,反思這一課的備課過程,我覺得我在備課時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吃透教材,準確定位。
這篇課文看起來簡單,可是越仔細琢磨卻越覺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課文的重點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幫助有困難的小伙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課。其次,課文中的幾個人物的定位把握不準。我們組的七位語文老師一起分析,維加和安娜雖然只是口頭上的詢問、擔心,但是也是對瑪莎的關心。如果簡單地褒貶,對于他們來說不公平。同時,在生活中,這樣的關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并且從題目上看,“小伙伴”是指的這四個人物,指的是一個群體,不能突出一部分,淡化一部分。基于以上的考慮,我們覺得在教學課文時首先要確定這是一堂語文課,而不是思想品德課,要上出語文味。上出語文味就要品味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還是要關注語言文字,通過讀、思、品、議去感悟語言文字,去提高語文素養。
同時在教學中應該傳達給孩子“這幾個小伙伴從不同的方面關心幫助自己的伙伴”這樣一個信息。然后讓孩子們通過閱讀、比較、感悟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于是我以“三個小伙伴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這個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孩子在讀中感受三個小伙伴對瑪莎的關心。并且通過比較知道維加和安娜是通過“問、說”的形式表示對瑪莎的關心,而安東是通過行動來表示對瑪莎的關心。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關心,都值得肯定。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孩子通過各種形式體會到安東的幫助對于瑪莎來說是最需要的。這樣讓孩子自然地懂得了課文中的道理。這樣也給文中的幾個小伙伴準確的定位。
二、以讀為本,滲透訓練。
要想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就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素養。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沒有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把它和朗讀結合到了一起。
備課時,我發現在這篇課文中幾個標點符號非常值得研究。標點符號是語言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一個句子來說,標點符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篇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對話中出現了“?、!、。” ,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讀出人物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關注這幾個標點符號,同時這也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了如下的設計:
出示:
“你怎么不吃呀?”
“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
師:誰來當當維加,讀一讀。
(一生來讀語氣比較平淡)
師:注意標點符號,想一想維加會怎樣說,再請一位同學來讀,讀出語氣。
(一生來讀明顯有了語氣)(師引讀:維加關心地問____維加奇怪地問_____維加急切地問_____)
師:我們要想讀出語氣就要注意標點符號,讀出標點符號的語氣。
(再請一生讀維加說的第一句話,讀得更好了)
師:你讀得真好!從你的朗讀中我聽出了維加復雜的心理活動。
通過這樣的訓練,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又進行了標點符號的訓練,同時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
再有,在課文的最后一段中,我抓住安東的幾個動作的詞語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體會安東對瑪莎的幫助和關心,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安東的關心和幫助是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的。滲透了動作描寫的重要性。
三、轉換角色,幫助理解。
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體會人物的內心思想是比較困難的。而在這一課中,如果不能讓學生理解維加和安娜的內心思想,只是讀他們說的話的話,他們是很難理解他們對瑪莎的關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角色轉換的方法,幫助學生去理解人物。在學生在初步讀出人物語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使他變成維加或安娜,然后再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時維加和安娜是怎樣想的,這樣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維加或安娜,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中去,自然得就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和想法。如:
(指名讀:“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 )
師:你讀得真棒,把這兩個感嘆號的語氣都讀出來了。你現在就是維加,那老師要問問你,為什么你覺得很糟糕?
生:因為瑪莎把包丟了,離回家還有好長時間,所以我覺得很糟糕。
師:你這是在為瑪莎——
生:擔心。
師:你擔心瑪莎什么?
生:擔心瑪莎的肚子會很餓。
師:看來你是非常關心瑪莎的,對嗎?
生:對。
通過轉換角色,使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維加是在為瑪莎擔心,他是關心瑪莎的。
反思教學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整堂課的時間分配不太合理,識字教學耗時太長,導致后面的品讀感悟不夠深入,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感覺有些不到位,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上處理不夠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8
教學反思(一)
《小伙伴》這篇課文以春游為題材,寫了春游時瑪莎丟了背包以后,幾個小伙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兒童的生活,揭示了兒童的豐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級學生大多喜歡讀。教學中,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小伙伴們對待瑪莎丟失背包這件事的不同態度,懂得要有樂于幫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動去關心幫助自己的小伙伴。
一、換位思考,幫助學生理解
我請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瑪莎,你的包丟了,你是什么樣的心情?學生這時候自己就是瑪莎了,他們會說出各種的心情:我很難過。我很傷心。我很著急。我又著急又難過。如果你是瑪莎你愿意接受誰的幫助,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鳴。換位思考的結果讓學生比較好地理解了課文。
二、結合課文理解詞語,聯系生活運用詞語。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這是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提出的階段目標。
《小伙伴》這一課中,“糟糕”這個詞語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讀了帶有“糟糕”的這句話后,我奇怪地問道:“究竟發生什么事了,讓維加大喊‘糟糕’,你能用這個句式來說說嗎?”(出示:,這可真糟糕啊!)孩子們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各抒己見。學生在補白說話中明白了“糟糕”這個詞語的意思。我順水推舟,又隨即問道:“那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糟糕的事情嗎?”孩子們紛紛聯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聽到學生準確而生動的表述,我就引導“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句話。”“糟糕”詞語的教學到此,從課堂呈現出來的效果看,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運用“糟糕”說一句話,而且還體會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
三、注重學法的指導,促進學生自讀自悟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代講,讀思結合”。從指導維加和瑪莎的對話入手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1)抓住標點符號讀出感情。利用標點符號進行有機拓展,而后又反回來促進朗讀的提高。(2)抓住重點詞語讀出感情。閱讀能力首先體現在對詞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級閱讀教學應以詞句為重點,才能使學生順利地理解課文。教學時,將詞句的理解和朗讀有機結合起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分析三個小伙伴是怎么關心瑪莎的,再分角色讀,進一步讀懂課文。維加、安娜只有詢問關心、責備,沒有實際行動。安東則用行動去關心。教師進行朗讀指導,指導學生讀出瑪莎以及小伙伴的詢問、責怪、教育和關心瑪莎的不同語氣來。通過比較、朗讀,發現安東具有助人為樂、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品質。讀后又針對學法讓學生自行選擇這兩種方法練習朗讀安娜和瑪莎的對話,促進教學的實效性。
四、以讀代講,讀思結合
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朗讀永遠是課堂不變的主旋律。教學活動中,我將讀貫穿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讀一讀,說一說,配音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讀出感情”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分角色讀,指名讀,集體讀,師生共同讀等。使學生在朗讀中去理解詞語,去體會感情,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地語言熏陶。這篇課文里有好幾個人物,讓學生分角色來讀,學生們非常的喜歡這種讀書的方法,所以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二)
《小伙伴》這篇課文以春游為題材,寫了春游時瑪莎丟了背包以后,幾個小伙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兒童的生活,揭示了兒童的豐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級學生大多喜歡讀。根據本文的特點,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已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發現問題,掌握規律,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架設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二、 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
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朗讀永遠是課堂不變的主旋律。教學活動中,我將讀貫穿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讀一讀,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邊讀邊看圖,分角色讀,指名讀,集體讀,四人小組合作讀,師生共同讀等。并在讀后評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這樣的讀落實了語言實踐過程,使整個課堂活了起來。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如朗讀中,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時,不應該要求一致,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語氣,語調和情感處理的方式。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9
小伙伴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七組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敘事的課文,而且是發生在幾個孩子之間的事。事情的經過很簡單,但是蘊含的東西卻很多。
這篇課文看起來簡單,可是越仔細琢磨卻越覺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課文的重點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幫助有困難的小伙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課。其次,課文中的幾個人物的定位把握不準。我分析,維加和安娜雖然只是口頭上的詢問、擔心,但是也是對瑪莎的關心。如果簡單地褒貶,對于他們來說不公平。同時,在生活中,這樣的關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并且從題目上看,“小伙伴”是指的這四個人物,指的是一個群體,不能突出一部分,淡化一部分。基于以上的考慮,我們覺得在教學課文時首先要確定這是一堂語文課,而不是思想品德課,要上出語文味。上出語文味就要品味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還是要關注語言文字,通過讀、思、品、議去感悟語言文字,去提高語文素養。
同時在教學中應該傳達給孩子“這幾個小伙伴從不同的方面關心幫助自己的伙伴”這樣一個信息。然后讓孩子們通過閱讀、比較、感悟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于是我以“三個小伙伴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這個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孩子在讀中感受三個小伙伴對瑪莎的`關心。并且通過比較知道維加和安娜是通過“問、說”的形式表示對瑪莎的關心,而安東是通過行動來表示對瑪莎的關心。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關心,都值得肯定。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孩子通過各種形式體會到安東的幫助對于瑪莎來說是最需要的。這樣讓孩子自然地懂得了課文中的道理。這樣也給文中的幾個小伙伴準確的定位。
要想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就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素養。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沒有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把它和朗讀結合到了一起。
備課時,我發現在這篇課文中幾個標點符號非常值得研究。標點符號是語言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一個句子來說,標點符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篇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對話中出現了“?、!、。” ,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讀出人物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關注這幾個標點符號,同時這也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又進行了標點符號的訓練,同時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
在課文的最后一段中,我抓住安東的幾個動作的詞語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體會安東對瑪莎的幫助和關心,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安東的關心和幫助是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的。滲透了動作描寫的重要性。
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上處理不夠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10
“介紹我的小伙伴”是第六單元的一篇習作。這一單元緊緊圍繞“作家筆下的人物”鋪展開來,使學生感受了各具特點的鮮活人物形象。本次習作要求“運用一兩件事寫出小伙伴的特點”。對于寫人,學生并不陌生,關鍵是要突出人物的特點,而捕獲人物特點的,正是自己心靈的感動、激動,甚至沖動。因此,只有那些平時留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積累生活的孩子,才能獲得生活的賜予。怎樣讓學生愛上作文,樂于寫作呢?下面我就這次我的作文課談幾點看法:
一、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好多學生都害怕作文,一提到作文,他們就“頭疼”,不知從何下手。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并且樂于表達?這就得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節課教學伊始我讓學生先玩一個“人物競猜”游戲,學生的興趣便來了。我讓學生聽我的語言描述,猜生活中他們看到或聽到的人物。因為感興趣,學生聽得很仔細,也因為我的語言描述中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外貌、工作等鮮明獨特的特點,所以學生一下子就猜出所指的人物來了。我順勢追問他們猜對的秘訣,滲透成功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為這節課的作文指導奠定了基礎,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參與興趣,獲得初步感悟。
二、確定寫作內容是寫好作文的關鍵。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校長曾經強調:作文教學要注重六個“重要”,其第一重要就是:寫什么永遠要比該怎樣寫重要。因此,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后,我揭示了習作任務:讓學生自由讀第七單元的習作提示,用圈畫關鍵詞的方法自主審題,在學生匯報時及時點撥。教會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審題的技巧,突破審題關,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任務。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說寫訓練有效結合是寫好作文的妙方。
我們的好多學生講起話來頭頭是道,滔滔不絕,但“寫”起文章來就不怎么樣了。因為“說話”在生活中再普遍不過了,有充分的實踐機會,而“寫”的實踐的機會就很少了。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應遵循從說到寫的原則。這節作文課,我分三個步驟訓練學生的表達。第一步驟是“我會說”,設計梯度提示"我印象深刻的人是他(她)的一個特點是,我準備用這個事例來表現他(她)的特點,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盡情地表述出來。學生回憶、描述的過程既是平時觀察生活、真實感受的自然流露,也是用“嘴”作文的過程,接下來只需將語言稍做組織潤色即可成文。這樣,根據老師或同學的點撥評價,稍做選擇整理,就可用筆說出來,也就找到了“下鍋之米”。進入第二個步驟“我會寫”環節。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只能要求學生即興現場寫一個精彩的片斷,表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這樣將“說”和“寫”有效地聯系起來,說說寫寫,寫寫說說,學生"會說不會寫"的問題就解決了。而在第三個步驟“我會評”的環節中,這環節中由于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基本掌握了寫人的方法,再加上有老師提供的評價標準,所以學生寫起來有章可循,評起來頭頭是道,出現了許多精彩的點評,如有的學生從同學寫的片段的遣詞造句進行點評,有的則對片斷中運用的修辭手法、細節描寫。學生準確精彩的點評也說明了他們通過這節作文課的學習已較有效的掌握了寫人的方法。
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這節作文課,雖有精彩之處,但也給我留下遺憾和深深地思考。從這節課學生的反應以及學生課后所寫的作文來看,教學目的基本上能夠達成,大部分學生能用堂上所學到的方法去寫身邊的小伙伴。只是這節課上,還有許多做得不夠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選材時,應該花多點時間在這上面,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或語言把人物寫具體,并讓學生去說說怎樣寫具體,這樣或許寫出來的效果會更好。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謹慎地把握好生成與預設的關系,讓我的作文課堂充滿活力。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11
作文教學比較難上,一節課下來,感覺還是有一些收獲的:在整個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營造和的寫作氛圍,激發學生說話的`積極性。
謎語是學生所喜見聞樂見的,在教學導入時,我以同學們為
迷底創作謎語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有話可說,有例可仿。
二、誘發情感,奠定學生思想基礎。
我選擇從談話開始,以介紹伙伴的方式巧妙地將學生帶到習作的要求中,不動聲色,不留痕跡。把黑板交給學生,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為老師融入學生,點撥學生制造和諧的氛圍,贏得寶貴的時間。
三、聯系生活,奠定學生思維基礎。
作文教學說是寫的基礎,一節習作指導課不是要完整地展示學生習作的過程,但要充分地體現教師指導的過程,在練習說話的過程,就是構思的過程。
教學中,要求學生“用一兩句話寫出你最熟悉的伙伴的特點”學生在說的基礎上,構思恰當、新穎的開頭,不僅能使筆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而這樣的要求是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來的,落實了課標對于文章修改的要求,雖然只是對開頭的修改,卻也體現了“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思想。
四、出示范文,奠定寫作方法基礎。
在教學中,我選擇與學生習作要求相似的范文,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一些具體的寫作技巧,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更重要的是范文中新的題材,新的構思,新的寫法會給寫生一些啟示,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而范文安排在學生選定了事例后,這樣就避免學生的思維受到范文的局限
但是細思量,還是留下很多遺憾:一是由于雖然自己精心設計了過渡語,對教案也再三進行了修改,但對教案不是很熟,教學時時間不夠緊湊。二是應該指導學生在說的基礎上,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創作,完成習作,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習作,來展現課堂的效果,這樣會更好。以后的教學中能注意這一點,多指導,多練筆,相信學生一定會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有得有失,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這是最常見的。只要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相信我們的課堂教學將演繹更多的精彩!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12
《三個小伙伴》是一年級下的一篇童話,講的是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孩子們在品讀中悟出應團結協作的道理。
在讀課文時,我問孩子們“你最喜歡三個小伙伴中的哪一個?你覺得它哪些地方讓你最喜歡?”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邊自由品讀課文時,我邊引導學生想象小野豬撅起小嘴,用力左右“拱”的樣子;小袋鼠挺起肚子,吃力地運肥料的樣子;小象一會兒“吸水”,一會兒“噴水”的樣子。把朗讀和想象有機地結合,學生很自然地把自己就當作了小野豬、小袋鼠和小象,再朗讀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他們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對他們來說走進童話世界,和小動物們交朋友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情。課堂上我盡量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品讀中,讀出疑問,讀出畫面,讀出情趣,讀出情感,讀出自我,我還及時地對學生的朗讀作出評價,激發學生讀書的樂趣,給學生提供閱讀表達的空間和自由。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悟;小組結合去表演,讓學生先把感悟到的讀出來,說出來,演出來。
本課教學下來,比較流暢,各環節的銜接也比較自如,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在最后的表演環節中,很多學生關注了表演,而忽略了背誦,學生之間的配合不怎么默契,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也沒有完全放開,還有寫字的時間顯得略微少了些,得專門再來一節課讓學生寫字。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13
《小伙伴》這篇課文以春游為題材,寫了春游時瑪莎丟了背包以后,幾個小伙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感覺有個成功之處即利用同桌,促進學生讀準生字詞。識字教學仍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由于學生的識字量參差不齊,而一年級下半學期的學生又已經能夠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識記字形。因此,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圈出自己不認識的或認為比較難讀的詞語和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然后把自己圈出來的詞語和生字讀給同桌聽,請同桌幫助正音。最后來集體交流,鞏固字音。
但遺憾的是在教學后我發現我沒有吃透教材,定位不準確。這篇課文看起來簡單,可是越仔細琢磨卻越覺得不好把握。其中有個iusi課文中的幾個人物的定位把握不準。事后和其他老師討論的時發現維加和安娜雖然只是口頭上的詢問、擔心,但是也是對瑪莎的關心。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關心,都值得肯定。但是我把重心都放在了安東身上。這也表明了我在平時教學時還不夠嚴謹,以后一定要避免這樣的失誤。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14
《三個小伙伴》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三個小伙伴小野豬、小象、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課文的要求是:朗讀課文,再演一演。(只有理解了才能很好的演出來),課文的結構還是比較清楚的,三段同樣的結構,整齊、易懂。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從課題入手,理解什么是“伙伴”,伙伴它不同于朋友,伙伴之間有“合作”的關系,在學生理解了課題的基礎上,提出:那課文中的三個小伙伴要一起做什么呢?
通過這個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朗讀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包括示范讀、自讀、指名讀,小老師領讀,比賽讀等),讓學生在反復的品讀中,讀出疑問,讀出畫面。在讀準、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我借助課文中的教學掛圖,讓學生觀察,明白三個小伙伴一起做什么事?(上山栽樹)結果怎樣?(小樹栽好啦!三個小伙伴手拉著手,圍著小樹又跳又笑),這時,我又進一步提出疑問:小樹終于栽好啦!小朋友這個時候心里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這個問題的提出,主要是引導學生發現“三個小伙伴兩手空空,什么工具也沒有,是怎么把樹栽好的呢?”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想弄明白的興趣。我讓學生說說對文中的小動物的評價,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都用“夸獎”的語氣來評價小動物,從中也得到啟發,指導自己的言行,在與同學的相處中,也要像這些小動物一樣友愛,團結,學會合作。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15
《三個小伙伴》是蘇教版第二冊的一篇童話,講的是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課程的題材以及學生的實際,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上三個:
1、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練習分角色表演。
2、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大家團結協作,就能戰勝困難。
3、學習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練習說話。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接受實際,我把學習難點定為: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通過“問、讀、演、說”理解課文內容。本課教學旨在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理解和背誦課文,練習分角色表演課文。在“問、讀、演、說”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三個小伙伴互相配合,各顯其能,最終圓滿完成任務的喜悅,感悟同心協力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這兒的“問”是指老師的“問”,抓住“他們在栽樹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這一中心環節去設問,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問是“問”教材,讓學生在教材中找找、劃劃、圈圈、點點,理解課文內容,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
“讀”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應該是放在首要地位的。老師要培養談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好的方法,能用普通話流利地閱讀等等。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他們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對他們來說走進童話世界,和小動物們交朋友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情。因本課篇幅較長,有輕聲、變調、感嘆句、疑問句,學生朗讀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課堂上我盡量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包括示范讀、自讀、指名讀,小老師領讀,比賽讀等),讓學生在反復的品讀中,讀出疑問,讀出畫面,讀出情趣,讀出情感,讀出自我。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表演。讓學生們通過扮演小野豬、小袋鼠和小象,在活潑快樂的氛圍中感悟課文。
“說”是學生言語能力訓練的重點,我首先引導學生借助畫面說,我讓學生看課文插圖,進行說話,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其次我引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我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說說栽樹要帶什么工具,這為下文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還有,我帶著學生走入栽樹的情境中,感悟小動物們的勇敢、機靈、聰明及可貴的協作精神。這樣以演說的形式再現課文內容,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鮮明的表象,在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深入感悟理解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表達、傾聽與捕捉信息的能力。
本課教學下來,比較流暢,各環節的銜接也比較自如,基本達成預設目標。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在最后的表演環節中,很多學生關注了表演,而忽略了背誦,學生之間的'配合不怎么默契,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也沒有完全放開,還有寫字的時間顯得略微少了些,得專門再來一節課讓學生寫字。
小伙伴教學反思 篇16
《小伙伴》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七組的一篇課文。這次同課異構活動我們語文組的七位老師商量選擇了這一課。起初,我們認為這篇課文有簡單的故事情節,也蘊含著一定的道理,整篇課文應該很好把握。可是,等到真正備起課來才發覺并非想象中的簡單。這是一篇敘事的課文,而且是發生在幾個孩子之間的事。事情的經過很簡單,但是蘊含的東西卻很多。這樣的課文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內容既不有趣,道理又不明顯,很難讓他們感興趣,要想上得精彩不容易。
編寫教案之前的兩天我不停地讀課文,一點一點地分析、感受。每個人物,每句話,每個標點,都一點一點地品味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越想越覺得問題多,越品越覺得內容豐富。我設計了好幾個方案,可是每每寫起教案來卻無法進行到底,總是寫到中途就把握不準了。直到上匯報課的前兩天才理清思路,確定了教案。課上完之后,得到了老師們的肯定,反思這一課的備課過程,我覺得我在備課時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吃透教材,準確定位。
這篇課文看起來簡單,可是越仔細琢磨卻越覺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課文的重點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幫助有困難的小伙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課。其次,課文中的幾個人物的定位把握不準。我們組的七位語文老師一起分析,維加和安娜雖然只是口頭上的詢問、擔心,但是也是對瑪莎的關心。如果簡單地褒貶,對于他們來說不公平。同時,在生活中,這樣的關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并且從題目上看,“小伙伴”是指的這四個人物,指的是一個群體,不能突出一部分,淡化一部分。基于以上的考慮,我們覺得在教學課文時首先要確定這是一堂語文課,而不是思想品德課,要上出語文味。上出語文味就要品味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還是要關注語言文字,通過讀、思、品、議去感悟語言文字,去提高語文素養。
同時在教學中應該傳達給孩子“這幾個小伙伴從不同的方面關心幫助自己的伙伴”這樣一個信息。然后讓孩子們通過閱讀、比較、感悟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于是我以“三個小伙伴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這個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孩子在讀中感受三個小伙伴對瑪莎的關心。并且通過比較知道維加和安娜是通過“問、說”的形式表示對瑪莎的關心,而安東是通過行動來表示對瑪莎的關心。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關心,都值得肯定。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孩子通過各種形式體會到安東的幫助對于瑪莎來說是最需要的。這樣讓孩子自然地懂得了課文中的道理。這樣也給文中的幾個小伙伴準確的定位。
二、以讀為本,滲透訓練。
要想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就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素養。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沒有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把它和朗讀結合到了一起。
備課時,我發現在這篇課文中幾個標點符號非常值得研究。標點符號是語言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一個句子來說,標點符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篇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對話中出現了“?、!、。”,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讀出人物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關注這幾個標點符號,同時這也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了如下的設計:
出示:
“你怎么不吃呀?”
“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
師:誰來當當維加,讀一讀。
(一生來讀語氣比較平淡)
師:注意標點符號,想一想維加會怎樣說,再請一位同學來讀,讀出語氣。
(一生來讀明顯有了語氣)
(師引讀:維加關心地問____維加奇怪地問_____維加急切地問_____)
師:我們要想讀出語氣就要注意標點符號,讀出標點符號的語氣。
(再請一生讀維加說的第一句話,讀得更好了)
師:你讀得真好!從你的朗讀中我聽出了維加復雜的心理活動。
通過這樣的訓練,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又進行了標點符號的訓練,同時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
再有,在課文的最后一段中,我抓住安東的幾個動作的詞語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體會安東對瑪莎的幫助和關心,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安東的關心和幫助是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的。滲透了動作描寫的重要性。
三、轉換角色,幫助理解。
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體會人物的內心思想是比較困難的。而在這一課中,如果不能讓學生理解維加和安娜的內心思想,只是讀他們說的話的話,他們是很難理解他們對瑪莎的關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角色轉換的方法,幫助學生去理解人物。在學生在初步讀出人物語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使他變成維加或安娜,然后再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時維加和安娜是怎樣想的,這樣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維加或安娜,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中去,自然得就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和想法。如:
(指名讀:“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
師:你讀得真棒,把這兩個感嘆號的語氣都讀出來了。你現在就是維加,那老師要問問你,為什么你覺得很糟糕?
生:因為瑪莎把包丟了,離回家還有好長時間,所以我覺得很糟糕。
師:你這是在為瑪莎——
生:擔心。
師:你擔心瑪莎什么?
生:擔心瑪莎的肚子會很餓。
師:看來你是非常關心瑪莎的,對嗎?
生:對。
通過轉換角色,使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維加是在為瑪莎擔心,他是關心瑪莎的。
反思教學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整堂課的時間分配不太合理,識字教學耗時太長,導致后面的品讀感悟不夠深入,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感覺有些不到位,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上處理不夠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