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范文 篇1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求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扎實嚴謹,聯系實際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系,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
糊感。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于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活——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求新——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扎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范文 篇2
篇一
導入技能是教師采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系的一類教學行為技能。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緊扣學生心弦,激發學生求知動力,使其自覺地學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能動性,進而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導入呢?本文就教學導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1.采用多媒體手段導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說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中轉入正題。
2.借教具導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于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么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3.通過設問導入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么我們家里陽臺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著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后,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么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4.通過練習導入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練習,讓學生在課前訓練,注意練習中要包含上節課所學的知識,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在師生共同解題時,學生就可以發現自己所欠缺的知識點,上課時便會集中精力聽講,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出新課內容。
當然,新課的導入方式很多,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如師生問候、教師直接板書、講故事、講新聞、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鑒之處。
總之,任何一種的導入方式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悅、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做到愿學、善學、樂學。
篇二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進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扎實嚴謹,聯系實際
1.扎實嚴謹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扎扎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系,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在習題講析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啟發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挖掘隱含條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規律列式求解,做出結論并加以討論等,做到解題過程步驟完整,推理嚴密。
2.聯系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
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
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于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活——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1.方法科學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體會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的科學方法。在中學生物課本中,用科學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規律的內容是很多的。
2.靈活多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求新——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扎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范文 篇3
本文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求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扎實嚴謹,聯系實際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系,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于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活——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求新——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扎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范文 篇4
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生物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可是,如果生物教師對于教學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對教學又不做認真思考,“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后要他們死記,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生物問題的空間呢?那么,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認識到這一點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就非常注意從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兩方面對學生興趣和能力的進行培養并進行了反思。
一、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導課即一堂課的開始,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新課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導課激趣激疑,激活學生的“動情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可采用問題型、娛樂型、直觀型、實驗型和說課型等開課方式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振作學生精神,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這樣,在師生互動配合下,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教師把課前精心準備的相關教學內容以思考題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并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看書自學,獨立思考,尋求答案。同時,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消除緊張、壓抑、沉悶的情緒。如學習“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變異”等,可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思考后進行討論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討論過程中及時進行啟發誘導,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又要啟發學生進行聚合思維,同時還要贊賞學生的大膽見解,并及時指正,整個過程教師要控制好課堂討論時的氣氛,組織好課堂秩序。最后,師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針對出現的相關問題,將課堂訓練引入競爭氛圍,以不同方式讓學生作答,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防止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防止養成思維隋性。
學生在學習中主要場所是在教室,中學生物學教學絕大部分時間也在教室里,黑板粉筆,重復一年又一年。學生在教室里是死板板坐著,面對黑板,面對書本,單調地重復學生像籠中小鳥,我發現適當改變教學環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也起了很重要作用。并且在實踐當中,根據教學需要大膽離開教室,更換教學場所。如實驗室就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教學場所,那里有做各種實驗的儀器設備,那里有用于課堂教學的各種模型、標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氛圍,所以我有很多課是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上課,效果很好,學生可以動動手,培養操作能力,學生可動動眼,培養觀察能力,學生也不是一直坐著,根據需要時站時坐。再如:參觀大棚蔬菜種植和管理,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兩者關系及受哪些因素影響,最理想的地方,我試著把同學們帶到農民大棚里,為他們上課,使他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知識學習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并且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求知欲增強,教學效果如愿以償。改變教學環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的作用表現在:(1)教室是學生必需去又有所厭倦的地方,適當更換教學環境具有調節作用(2)在新的環境里,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學習熱情和求知欲。(3)在教室里可能接觸不到新環境中的信息,教學內容單調。
二、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1、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學習指導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形成科學的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例如神經中樞和神經節、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中樞等。當學到“神經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取一節有節的樹枝,那么枝節就可比喻為細胞體,較細的可看為樹突,較粗的就可比喻為軸突。樹皮就可理解為髓鞘,那么較粗的枝條和樹皮合起來就“組成”了一條神經纖維。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進行創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概括和理解,生物學知識結構才能真正被接納為認知結構.從而獲得深刻的領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具有積極的探索欲望,同時在教學中利用一切教學材料,生活實際現象引導學生去探索.分析和總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在傳染病后,我就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現流黃鼻涕和頭昏的現象,請學生分析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把上述實際實際問題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教師可行引導學生思考感冒屬于哪一種傳染病 是由什么病原體引起的 學生在這樣經常性問題解決過程中,領略到了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估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系統梳理知識的能力
對知識的系統梳理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的系統規律.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如在學習心臟的結構時,可啟發學生結合實物或掛圖將其總結為“四腔”“八管”(主動脈、肺動脈、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各一條。肺靜脈四條)“兩瓣膜”(指房室瓣和動脈瓣兩種)。而在學習人體“血液循環”時,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質可概括為:“左心動。右心靜。肺相反。體相同”。這樣學生懂得生物學“怎么學”、學什么“。長期訓練可培養自學的習慣。有利于形成學習創新能力。
4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置情境,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后,可讓他們親自設計實驗。在實驗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可讓他們去試一試。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和按書用做的感覺和效果是不太一樣的,通過這些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獨立且科學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他們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于生物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復合型教師。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范文 篇5
篇一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對象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于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并不是太明顯。初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后,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初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并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欲。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后,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么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置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嘗試——讓學生學習自學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后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回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學情況。
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并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著采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余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著,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反饋——盡可能了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信息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檢測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采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盡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了解了教學中反饋的信息,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于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總結——化零為整以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并且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篇二
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生物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可是,如果生物教師對于教學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對教學又不做認真思考,“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后要他們死記,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生物問題的空間呢?那么,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認識到這一點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就非常注意從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兩方面對學生興趣和能力的進行培養并進行了反思。
一、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導課即一堂課的開始,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新課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導課激趣激疑,激活學生的“動情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可采用問題型、娛樂型、直觀型、實驗型和說課型等開課方式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振作學生精神,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這樣,在師生互動配合下,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教師把課前精心準備的相關教學內容以思考題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并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看書自學,獨立思考,尋求答案。同時,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消除緊張、壓抑、沉悶的情緒。如學習“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變異”等,可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思考后進行討論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討論過程中及時進行啟發誘導,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又要啟發學生進行聚合思維,同時還要贊賞學生的大膽見解,并及時指正,整個過程教師要控制好課堂討論時的氣氛,組織好課堂秩序。最后,師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針對出現的相關問題,將課堂訓練引入競爭氛圍,以不同方式讓學生作答,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防止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防止養成思維隋性。
學生在學習中主要場所是在教室,中學生物學教學絕大部分時間也在教室里,黑板粉筆,重復一年又一年。學生在教室里是死板板坐著,面對黑板,面對書本,單調地重復學生像籠中小鳥,我發現適當改變教學環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也起了很重要作用。并且在實踐當中,根據教學需要大膽離開教室,更換教學場所。如實驗室就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教學場所,那里有做各種實驗的儀器設備,那里有用于課堂教學的各種模型、標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氛圍,所以我有很多課是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上課,效果很好,學生可以動動手,培養操作能力,學生可動動眼,培養觀察能力,學生也不是一直坐著,根據需要時站時坐。再如:參觀大棚蔬菜種植和管理,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兩者關系及受哪些因素影響,最理想的地方,我試著把同學們帶到農民大棚里,為他們上課,使他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知識學習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并且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求知欲增強,教學效果如愿以償。改變教學環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的作用表現在:(1)教室是學生必需去又有所厭倦的地方,適當更換教學環境具有調節作用(2)在新的環境里,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學習熱情和求知欲。(3)在教室里可能接觸不到新環境中的信息,教學內容單調。
二、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1、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學習指導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形成科學的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例如神經中樞和神經節、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中樞等。當學到“神經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取一節有節的樹枝,那么枝節就可比喻為細胞體,較細的可看為樹突,較粗的就可比喻為軸突。樹皮就可理解為髓鞘,那么較粗的枝條和樹皮合起來就“組成”了一條神經纖維。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進行創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概括和理解,生物學知識結構才能真正被接納為認知結構.從而獲得深刻的領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具有積極的探索欲望,同時在教學中利用一切教學材料,生活實際現象引導學生去探索.分析和總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在傳染病后,我就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現流黃鼻涕和頭昏的現象,請學生分析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把上述實際實際問題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教師可行引導學生思考感冒屬于哪一種傳染病 是由什么病原體引起的 學生在這樣經常性問題解決過程中,領略到了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估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系統梳理知識的能力
對知識的系統梳理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的系統規律.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如在學習心臟的結構時,可啟發學生結合實物或掛圖將其總結為“四腔”“八管”(主動脈、肺動脈、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各一條。肺靜脈四條)“兩瓣膜”(指房室瓣和動脈瓣兩種)。而在學習人體“血液循環”時,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質可概括為:“左心動。右心靜。肺相反。體相同”。這樣學生懂得生物學“怎么學”、學什么“。長期訓練可培養自學的習慣。有利于形成學習創新能力。
4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置情境,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后,可讓他們親自設計實驗。在實驗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可讓他們去試一試。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和按書用做的感覺和效果是不太一樣的,通過這些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獨立且科學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他們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于生物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復合型教師。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范文 篇6
初中生物的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閱讀下文找答案吧!
一、初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后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并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于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專題講座,在拒絕毒物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物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心。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于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么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游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進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扎實嚴謹,聯系實際
1。扎實嚴謹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扎扎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系,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在習題講析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啟發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挖掘隱含條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規律列式求解,做出結論并加以討論等,做到解題過程步驟完整,推理嚴密。
2。聯系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
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
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于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活——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1。方法科學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體會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的科學方法。在中學生物課本中,用科學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規律的內容是很多的。
2。靈活多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求新——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扎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范文 篇7
對于細胞的生長,學生易于理解,但對于細胞如何進行分裂,怎樣由一個變成兩個,學生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對于細胞分裂的步驟有的學生還會弄混,應反復對這一問題進行復習、練習。
對于染色體先加倍后再分裂這個概念,如果直接傳授,學生雖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對于這一問題我的做法是:先讓學生思考,分裂時果蠅的染色體是不是由46條分裂成兩個含有23條染色體的細胞,然后分裂成11.5條的染色體?學生對于這個問題產生了疑問,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分裂的,對于如何分裂后還保持每個細胞46條染色體,學生想到可以先把染色體的數量加倍,再進行分裂,這樣分裂后每個細胞的染色體數量就跟原來的一樣了。用這個方法啟示學生,讓他們自己找出方法,這樣學生學得快,也記得牢。
對于這節課的細胞為什么不能無限量地生長這個問題,課本上用籃球和乒乓球的表面積和體積相比的差異而得出細胞不能無限量地長大,這個問題學生很難理解。我讓學生先討論“同步學習”上的合作交流-----自己歸納出隨著邊長的增加,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之比會減小。表面積相對是變小了。
然后介紹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飯量會增加,可見隨著人的成長所需要的營養會增加,其實細胞長大同樣需要從外界吸收更多的營養物質。而細胞表面積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營養物質的吸收,表面積越大吸收的營養物質越多,而隨著細胞的長大,其表面積與體積之比卻在變小,這必然會影響細胞的吸收,使細胞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物質,因此,細胞只能長到一定的大小。
同學們恍然大悟,再做課后練習2非常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