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精選11篇)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1
《魚游到了紙上》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題目入手,自主提問。針對問題,一步步探討。為什么說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魚怎么就能游到紙上?。感悟“魚游到心里”和“魚游到紙上”的關系。學習重點放在感悟“魚游到了心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及“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則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
為達到以上的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教程:
1、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
開課伊始,我就出示“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段,讓學生做填空練習,這樣既復習了新詞,又自然地讓學生在此處質疑,學生提的問題很到位,“為什么聾啞青年能練得如此高超的畫技?”透過這個問題就能體會聾啞青年專注、勤奮。我覺得在高年級的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學生帶著問題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會更加深入,理解會更加深刻。
2、提倡個性化閱讀,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感受。
在課堂中,我始終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我沒有拋問題給他們,而是通過“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讀了這一段,哪個詞最讓你感動?”這樣的形式慢慢地引導他們體悟課文內容。
3、抓重點詞句,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一開始學生體會不深,我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你是怎么看魚的?”,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明白這“靜”不只是嘴靜,更是心靜,從而體會到了青年的專注。這樣通過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4、創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的堅持,由“每個星期天”這個重點詞,為學生創設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氣爽的星期天,寒風凜冽的星期天,你來到玉泉看到了——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設,反復引讀青年看魚的句子,學生進入了情境后讀得有進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堅持,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5、回扣重點句段,突破本課重難點
在學生感受到青年通過專注、勤奮、忘我地看魚才練成高超畫技后,我再次回扣“魚游到了紙上”重點段,并反復扣問“當青年工筆細描金魚每個部位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當青年揮筆速寫金魚動態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學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把魚記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胸有成竹了。”我順勢引導,“用青年自己的話說,就是“先游到了心里。”這樣,學生已感悟到“魚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一堂課下來,教學目標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遺憾:
1、學生的發言面不夠廣。
2、學生動口動腦多了些,但動筆幾乎沒有。
3、在突破課文重難點的問題上,我設計了回扣“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句段,在“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的追問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順勢明白了這兩者的關系。最后用關聯詞串起這兩者的關系,感覺很好。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2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人教新課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的27課《魚游到了紙上》一文,通過對聾啞青年觀魚、畫魚表現的細致描寫,贊美了其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觀察細微、構思巧妙成文,寫得有情有趣,有聲有色,生動感人。其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是學生很喜愛閱讀的一篇課文。下面是我對《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反思。
海爾集團總經理張瑞敏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不簡單”。這句話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是我的座右銘。我雖很難做到,卻在努力靠近它。
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時,,我曾先后設計了3條線:第一次試教:抓課題“魚游到了紙上”為主線;第二次試教:抓青年的特別為主線;第三次試教:抓課文的 7處帶“游”字的句子為主線,最后我把教學的核心目標鎖定于“感悟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準了進入文本的發竅處:引領學生學習青年看魚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畫魚畫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為主線,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必須先游到心里。
為了落實《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圍繞“讀”而展開的。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抓住關鍵句、關鍵詞理解課文,感受青年看魚的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畫魚得栩栩如生,在教學課文的畫魚這一個內容時,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句式對比、引讀、反復強調等方式進行讀議結合,在讀和議中,認識到聾啞青年身殘志堅、勤奮專注、執著追求的品質,并受到感染。教學中反復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落實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有情可抒,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每個人也都要有這種敢于自省、自察的勇氣,因為“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只有敢于挑戰自身的弱點,并采取積極的態度及時糾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生命的質量。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可能不上公開課,每一次上公開課都是一種歷練,每一次歷練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樂的成長,而每一點的成長都讓你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自己還是很難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縛,有太多的擔心,感嘆于自己的卑微,感嘆于自己的渺小,然而,卑微不能成為我鼓足不前得理由,渺小不能阻擋我前進的腳步!我將在卑微與渺小中努力做到不卑微、不渺小!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學校要聽老師的課,名日“考核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選擇了〈魚游到了紙上〉一課。這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八冊第七單元的第二篇講讀課文,文章以青年人“特別”的舉止為線索,隨著“我”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位勤勞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躍然紙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來越深。課文在寫法上有兩個特點,一是人物描寫細致入微,對聾啞青年的外貌,“特別”的神態、動作刻畫入神;二是語言平實而含義深刻。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體會文章說明的道理,受到啟發。教學的難點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 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
整堂課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展開教學的:
(1)初讀課文,了解內容,感知人物形象。我首先讓學生自瀆一遍課文,在學生自瀆的基礎上,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位聾啞青年的初步印象,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2)細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品味語句,體會人物品質。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課本上畫出描寫青年人觀魚、畫魚的語句,在讀議中,通過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認識到聾啞青年勤奮專注、執著追求、做事一絲不茍的品質,進而啟發學生從青年人身上學到了什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應該如何去做。
(3)美讀課文,表達情感,積累運用語言。在這一環節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指名讀、教師范讀、小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通過朗讀,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青年人美好品質的認識。
反思:一節課下來,我有許多感想,雖然能根據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預設的思路完成教學任務,但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對學生評價的語言欠缺,讀中感悟落實不到位。同時也認識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機智十分重要。我們一直說:備課,最重要的是備學生。但是,我覺得,教師的備課,除了要備教材、備學生,還要備自己。因為,教師是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必須準確地把握教材,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才能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設計精彩的課堂語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老師牽著走。同時,教師還要有收放自如的應變能力:當課堂中出現問題時,要及時解決,讓課堂教學始終圍繞一條主線,把教學目標貫穿在各個教學環節之中。
語文,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一次的遺憾和失敗,雖然讓我心情沉重,但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人,只有自省,才能常新。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第八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一位聾啞青年是如何觀魚畫魚的,贊美了他做事一絲不茍、全神貫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的。在閱讀了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讀后我確立了4個教學目標。一是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茍、忘我、融為一體”三個詞語的意思;二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間的關系;三是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的;四是培養學生做事專注、持之以恒的品質。我認為這四個目標的是符合單元的訓練目標的,也是符合這篇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目標的定位做到了準確。
教學流程的設計科學清晰,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魚游到了我們的心中。整個教學過程隱含著內容和情感的主線,內容主線是魚游到了紙上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游到紙上,由此而展開學習小女孩的那句話——“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以及描寫青年畫魚的動作和神態的段落。情感的主線隨著內容的主線而行走,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一絲不茍、全神貫注、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兩條主線既齊頭并進又相互交融。圍繞著這兩條主線,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品詞析句積累語言,抓住課文中語言的生發點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游”和“畫”的對比朗讀;想象魚的動態的詞語進行擴展讀;將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畫面來讀;通過音樂感受文字來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滲透,即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發展。問題的設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給了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遺憾。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我應當引導學生總結“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之間的關系。雖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時候學生對這層關系已經有所感悟,但還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學生的思維將更加的清晰。這節課的整體感覺比較“緊”,作為教師,我自己的情緒都沒有調動起來,更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在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這里還需要好好去設計。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該怎么設計,我事先制定了兩套方案,第一套是以“這名聾啞青年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中心輻射到全篇,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和教師的引導去實現教學目標。第二套方案是從文章的最后一句“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究魚怎樣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樣游到紙上的。后來我確定的教學設計有很多地方都借鑒了名師王崧舟的教學設計,但并不是簡單地搬過來,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意圖之后進行了再創造,如:王崧舟老師抓“靜”字,引導學生“靜心悟禪”,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層次。通過我對學生學情的了解,我認為學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因而在教學中是降低了難度的,去尋找學生情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進行情感的熏陶。還有對描寫人物的動作這一段的品讀,對人物 “堅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學版塊之間的銜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對學生有益的、對老師的個人發展有益的,仿效名師未嘗不可。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這次我執教的《魚游到了紙上》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設計教案時,我借鑒了王崧舟老師的教學設計,再加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思考。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第一課時,我已經引領學生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感受了聾啞青年畫技的高超。這次展示的第二課時,學習重點放在感悟“魚游到了心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及“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則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
為達到以上的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教程:
1、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
開課伊始,我就出示“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段,讓學生做填空練習,這樣既復習了新詞,又自然地讓學生在此處質疑,學生提的問題很到位,“為什么聾啞青年能練得如此高超的畫技?”透過這個問題就能體會聾啞青年專注、勤奮。我覺得在高年級的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學生帶著問題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會更加深入,理解會更加深刻。
2、提倡個性化閱讀,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感受。
在課堂中,我始終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我沒有拋問題給他們,而是通過“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讀了這一段,哪個詞最讓你感動?”這樣的形式慢慢地引導他們體悟課文內容。
3、抓重點詞句,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一開始學生體會不深,我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你是怎么看魚的?”,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明白這“靜”不只是嘴靜,更是心靜,從而體會到了青年的專注。這樣通過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4、創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的堅持,由“每個星期天”這個重點詞,為學生創設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氣爽的星期天,寒風凜冽的星期天,你來到玉泉看到了——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設,反復引讀青年看魚的句子,學生進入了情境后讀得有進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堅持,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5、回扣重點句段,突破本課重難點
在學生感受到青年通過專注、勤奮、忘我地看魚才練成高超畫技后,我再次回扣“魚游到了紙上”重點段,并反復扣問“當青年工筆細描金魚每個部位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當青年揮筆速寫金魚動態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學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把魚記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胸有成竹了。”我順勢引導,“用青年自己的話說,就是“先游到了心里。”這樣,學生已感悟到“魚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6、圍繞單元訓練要求,指導學生初步學習文章寫法
在突破重難點后,我將文章重點句段通過配樂引讀的方式整合起來,引導學生發現、學習作者如何積累材料,指導學生的寫作。作為即將升入高年級的孩子,初步學習文章的寫法是很必要的。
一堂課下來,教學目標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遺憾:
1、本堂課我自己上得相當,但學生好像入課不深,發言面不夠廣。
2、我總是用自己的語言去渲染情境,引領學生品味詞句,但忽視了這是借班上課,沒有往日的默契。當學生讀得不夠味時,我只是用自己的范讀去引導,還不到位,我沒有停下腳步來一點點教。我覺得自己關注教案多了,關注學生少了。
3、在突破課文重難點的問題上,我設計了回扣“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句段,在“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的追問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順勢明白了這兩者的關系。在推敲教案時,我曾想需不需要用關聯詞串起這兩者的關系,又覺得不要那么生硬,學生明白了就行。但評委老師的意見是認為有必要把這個難點強化。
每一次的遺憾和失敗,雖然讓我心情沉重,但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3
《魚游到了紙上》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第一課時,我已經引領學生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感受了聾啞青年畫技的高超。這次展示的第二課時,學習重點放在感悟“魚游到了心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及“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則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
為達到以上的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教程:
1、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
開課伊始,我就出示“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段,讓學生做填空練習,這樣既復習了新詞,又自然地讓學生在此處質疑,學生提的問題很到位,“為什么聾啞青年能練得如此高超的畫技?”透過這個問題就能體會聾啞青年專注、勤奮。我覺得在高年級的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學生帶著問題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會更加深入,理解會更加深刻。
2、提倡個性化閱讀,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感受。
在課堂中,我始終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我沒有拋問題給他們,而是通過“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讀了這一段,哪個詞最讓你感動?”這樣的形式慢慢地引導他們體悟課文內容。
3、抓重點詞句,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一開始學生體會不深,我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你是怎么看魚的?”,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明白這“靜”不只是嘴靜,更是心靜,從而體會到了青年的專注。這樣通過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4、創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的堅持,由“每個星期天”這個重點詞,為學生創設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氣爽的星期天,寒風凜冽的星期天,你來到玉泉看到了——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設,反復引讀青年看魚的句子,學生進入了情境后讀得有進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堅持,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5、回扣重點句段,突破本課重難點
在學生感受到青年通過專注、勤奮、忘我地看魚才練成高超畫技后,我再次回扣“魚游到了紙上”重點段,并反復扣問“當青年工筆細描金魚每個部位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當青年揮筆速寫金魚動態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學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把魚記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胸有成竹了。”我順勢引導,“用青年自己的話說,就是“先游到了心里。”這樣,學生已感悟到“魚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6、圍繞單元訓練要求,指導學生初步學習文章寫法
在突破重難點后,我將文章重點句段通過配樂引讀的方式整合起來,引導學生發現、學習作者如何積累材料,指導學生的寫作。作為即將升入高年級的孩子,初步學習文章的寫法是很必要的。
一堂課下來,教學目標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遺憾:
1、本堂課我自己上得相當,但學生好像入課不深,發言面不夠廣。
2、我總是用自己的語言去渲染情境,引領學生品味詞句,但忽視了這是借班上課,沒有往日的默契。當學生讀得不夠味時,我只是用自己的范讀去引導,還不到位,我沒有停下腳步來一點點教。我覺得自己關注教案多了,關注學生少了。
3、在突破課文重難點的問題上,我設計了回扣“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句段,在“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的追問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順勢明白了這兩者的關系。在推敲教案時,我曾想需不需要用關聯詞串起這兩者的關系,又覺得不要那么生硬,學生明白了就行。但評委老師的意見是認為有必要把這個難點強化。
每一次的遺憾和失敗,雖然讓我心情沉重,但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4
今天,我所執教的是四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樸實而含義深刻,因此,引導學生從樸實的語言中感悟語言背后蘊涵的豐富內涵,領悟文章說明的道理,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本節課,我以參與式教學理念為指導,讓學生與教師、文本深入對話,在簡單樸實的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現在我就從以下幾點和大家交流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
一、 引發質疑,激發興趣。
有一位名師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課前我創設了一個兒童喜聞樂見的聽力游戲引入,然后話鋒一轉,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課題上,激起了他們的好奇,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
二、 以讀悟語(語言文字),以讀悟情。
我們知道,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在這節課中,我以讀代講的特色就在于:指導學生有層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讀,課題中出現的“游”字,蘊涵著豐富的內涵,我就從“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復著這個字,一步步引領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走向文章的深處,領悟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三、 動靜結合,激發學生積極參與。
受參與教學中的要素組合課型方式的啟發,我想,一節課如果恰當運用動與靜的結合,學生就會學得不累,才能提高課堂的效果。居于這樣的考慮,在課堂中我就設計有了小動,如小組開火車讀,有全班的大動,如:表演當時人們聽到小女孩驚奇地叫喊后的場景,有靜心細想的,如閉上眼睛聽朗讀,想象青年畫魚的情景。做到在動中學,在靜中想,動靜結合,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以上幾點我自認為我還是做得比較好的,能在簡簡單單中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但是,這節課還是有許多遺憾的地方,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多批評指正,謝謝。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5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福建省廈門市仙岳學 陳旭蓉
本組讀寫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舉止特別”“融為一體”等詞語時,有意識讓學生體會聾啞青年勤于觀察、刻苦學習,看魚、畫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畫出鮮明、生動、活靈活現的魚。教師又進一步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作者是怎樣觀察,怎樣選擇材料寫出這篇文章的”讓學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觀魚,發現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就跟蹤觀察,通過看、聽、問等方式,積累了很多有關聾啞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愛魚達到忘我境界”為主線,寫成這篇文章。學生完全是在自然狀態下弄懂了什么是積累材料,怎樣積累材料,感受到積累材料之重要。強化了語言文字訓練,突出了本組讀寫訓練重點。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實驗小學 郝國娟
本課我在練習設計上比較有特色:
1、第一題,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時,緊緊抓住“聾啞青年”愛魚的特點進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課文中找根據,具體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據的過程中,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從能力培養的角度講,該題旨在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與表達的能力。
2、第二題在第一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聾啞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應讓學生分別理解“魚游到了紙上”、“魚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緊扣一個“先”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弄清“魚游到了紙上”、“魚游到了心里”之間的關系。在理解的過程中,凸現聾啞青年勤于觀察、刻苦練習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鍛煉。
3、第三題,重在語言的積累。在朗讀與抄寫中,體會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
自主性練習:
一、讀句子,回答問題
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先認真讀課文,找出相關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說說,再簡要地寫下來。
二、讀課文,自由分組研討以下問題后選出發言人全班交流
1、“金魚游到紙上來啦”是誰說的?為什么這樣說?
2、“魚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誰說的?是什么意思?
3、魚“游到心里”與“游到紙上”有什么關系?
三、聾啞青年的外貌是怎樣的
他看魚、畫魚時的神情、動作又是怎樣的?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語句讀一讀,再體會聾啞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選擇其中的兩三句抄寫下來。
引導學生圍繞課后第二題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首先看是否正確地理解了兩句話的意思,再考察對兩句話之間的關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對“先”字的含義作出正確的解釋。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浙江省諸暨市實驗小學 魏 錚
出示插圖:
圖上畫著許多人圍在金魚缸旁邊,看一位青年畫金魚。
利用插圖進行教學:
師:這些人中哪一位是畫金魚的青年?
生:中間那一位。
師:怎么那么肯定是他?
生:他手拿畫筆和畫板。
生:其他人面帶笑容,有的在議論,只有他低著頭。
師:哦,從神態看出。
生:周圍人都在看著他。
生:我從課文第三自然段看出,課文寫了青年的外貌,而圖上的青年外貌與第三自然段描寫的相仿,所以,我認為是他。
師:能讀懂嗎 (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你從書上的外貌描寫看出,可見你非常認真。
生:我從胸前的廠徽看出。
師:你讀書真細心。
生:我從他癡迷的眼神看出。
師:你看他畫得多投入呀。
師:如果你在旁邊看,會說些什么呢
(想象說話訓練)
對教材的思考及對教學的反思:
課本中的插圖,它既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好助手,又是進行審美教育的好時機。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從多方面作出辨析和判斷,理解外貌描寫的特征,作用,并由學生入境入情地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發出內心的贊嘆。進而充分地感知青年內心世界的美好,產生對青年的敬佩之心。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第八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一位聾啞青年是如何觀魚畫魚的,贊美了他做事一絲不茍、全神貫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的。在閱讀了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讀后我確立了4個教學目標。一是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茍、忘我、融為一體”三個詞語的意思;二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間的關系;三是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的;四是培養學生做事專注、持之以恒的品質。我認為這四個目標的是符合單元的訓練目標的,也是符合這篇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目標的定位做到了準確。
教學流程的設計科學清晰,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魚游到了我們的心中。整個教學過程隱含著內容和情感的主線,內容主線是魚游到了紙上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游到紙上,由此而展開學習小女孩的那句話——“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以及描寫青年畫魚的動作和神態的段落。情感的主線隨著內容的主線而行走,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一絲不茍、全神貫注、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兩條主線既齊頭并進又相互交融。圍繞著這兩條主線,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品詞析句積累語言,抓住課文中語言的生發點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游”和“畫”的對比朗讀;想象魚的動態的詞語進行擴展讀;將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畫面來讀;通過音樂感受文字來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滲透,即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發展。問題的設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給了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遺憾。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我應當引導學生總結“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之間的關系。雖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時候學生對這層關系已經有所感悟,但還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學生的思維將更加的清晰。這節課的整體感覺比較“緊”,作為教師,我自己的情緒都沒有調動起來,更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在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這里還需要好好去設計。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該怎么設計,我事先制定了兩套方案,第一套是以“這名聾啞青年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中心輻射到全篇,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和教師的引導去實現教學目標。第二套方案是從文章的最后一句“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究魚怎樣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樣游到紙上的。后來我確定的教學設計有很多地方都借鑒了名師王崧舟的教學設計,但并不是簡單地搬過來,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意圖之后進行了再創造,如:王崧舟老師抓“靜”字,引導學生“靜心悟禪”,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層次。通過我對學生學情的了解,我認為學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因而在教學中是降低了難度的,去尋找學生情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進行情感的熏陶。還有對描寫人物的動作這一段的品讀,對人物“堅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學版塊之間的銜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對學生有益的、對老師的個人發展有益的,仿效名師未嘗不可。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7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廣東省深圳市蛇口區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二小 黃和福
我在教學過程中能把握文章重點,體現語言文字的訓練,特別是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還摳得還不夠深,比如說在對“贊嘆”進行換詞練習時,不要僅僅只是讓同學知道可以換為“贊賞”,“贊美”,“稱贊”“贊揚”,而應該再往前走一步,為什么用“贊嘆”,而不用其它的詞?從而讓學生對這些詞的用法有更明確的認識。在為“一絲不茍”找近義詞時,可以創設多種語境讓學生明白在什么情況下用一絲不茍。此外對課文適當進行延伸和擴展效果更好,比如開始教學時對西湖八景作簡單的介紹。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師生間的配合比較默契,但整個課堂氣氛感覺有點悶,學生沒放開,老師也沒放開,沒能達到活而和諧的境界。我想這主要原因在于我的教學思路不夠清晰,問題多而亂,使學生回答得也雜而散。如果我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緊扣課題,問“魚游到了紙上”是誰說的,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引導學生抓住青年畫魚的句子進行感悟,體會到句子意思是說青年魚畫得像真的一樣。為什么能畫得這么像呢?然后引導學生抓住青年認真觀魚的句子體會魚游到了紙上的含義,這樣條理會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學生回答得散亂,師花很多時間去引導了,從而也能更好的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山東省威海市統一路小學 邵華靜
這篇文章是敘事文章,主要是贊美一個殘疾人勤奮好學的精神。
1、我在教學過程中能把握文章重點,體現語言文字的訓練,特別是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還摳得還不夠深,比如說在對“融為一體”進行換詞練習時,不要僅僅只是讓同學知道可以換為“渾然一體”,“渾然不知”,而應該再往前走一步,為什么用“融為一體”,而不用其它的詞?從而讓學生對這些詞的用法有更明確的認識。在為“賞心悅目”解釋時,可以創設多種語境讓學生明白在什么情況下用賞心悅目。
2、對課文適當進行延伸和擴展效果更好,比如開始教學時對西湖八景作簡單的介紹。
3、我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緊扣課題,問“魚游到了紙上”是誰說的,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引導學生抓住青年畫魚的句子進行感悟,體會到句子意思是說青年魚畫得像真的一樣。為什么能畫得這么像呢?然后引導學生抓住青年認真觀魚的句子體會魚游到了紙上的含義,這樣條理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學生回答得散亂,師花很多時間去引導了,從而也能更好的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魚先游到了我心里,又游到了紙上” 這一重點問題上就非常的得心應手,順利完成。
著眼語文素養發展,提高閱讀教學實效──《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山東省濟寧市東門大街小學 李 平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全面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接下來,我就結合《魚游到了紙上》一課從“研讀教材”、“抓準四個著力點”、“落實一個統一”,“貫穿一個對話”四方面向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研讀教材,把握重點,力求教學內容簡約,教學目標明確
準確生動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在文本解讀時,我主要從普通讀者、學生收獲、教師教學三方面潛心研讀教材。
作為一位普通讀者賞讀課文,隨著作者對文中主人公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位愛魚成癖、觀魚似醉、畫魚如生的聾啞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漸清晰豐滿起來。同時還感悟到本文的語言平實但含義深刻,給人以啟迪,對人物外貌、神態、動作刻畫傳神,細致入微、耐人尋味。
第二步,站在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
在此基礎上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將課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學的“精華”篩選出來,作為教學的“內核”部分,這些內核往往居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處,它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語段、一個情感點。我抓的是題眼“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課堂上就將此做為教學的切入點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著力點,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深入研讀,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創新點、發展。當然這一課特殊性,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不止一處,還可以抓“舉止特別”“忘我的境界” “融為一體”,這些點,都能夠引出本文的重點詞句,但不管抓哪一個,目的就是提煉教材精華,使教學內容更簡約。
根據學段要求、學情以及本文的特點,確我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通過聯系上下文,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感悟青年人繪畫時專注、勤奮的品質。
3、通過邊讀邊想象,體會重點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對人物描寫的細致傳神。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學中體會文章說明的道理,受到啟發,教學難點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
就今天四三班學生的表現來看,以上目標基本達成了。
二、抓住四個著力點,實現發展性
1、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
學生圍繞課題和本文一個含義深刻的語句提出了“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為什么說“先游到他的心里”這樣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恰恰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透過這兩個問題就能體會聾啞青年專注、勤奮。課堂上,當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會更加深入,理解會更加深刻。
2、抓重點詞,經選訓練點,在訓練中得到發展: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進行語文字訓練,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專注和忘我,又感悟到這樣的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不僅讀出詞語表面的意思,還讀懂了詞語背后蘊含的東西。在這樣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實現了三個維度的整體推進。
3、抓重點句,挖掘生成點,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繪畫技藝引來了圍觀的人,人們贊嘆著、議論著,可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們贊嘆著、議論著”教材這一生成點,利用文中插圖,播放背景音樂、創設情景,由一個小女孩驚奇的叫起來為引子,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不同人物角色,與文中主人公零距離對話,達到師、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鳴。
4、抓重點段,在品讀中積累語言:
閱讀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課文第七自然段細膩、生動地描寫了青年人作畫時的一絲不茍和技藝嫻熟,把金魚畫的栩栩如生。教學時通過想象情境、品味詞句,把“工筆細描”和“揮筆速寫”進行對比,反復朗讀,學生進入了文本,漸入佳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熟能成誦,積累語言,實際上是水到渠成。
三、落實一個統一,即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中,不是孤零零地進行語文文字訓練,也不是脫離語言文字憑空感悟,而是讓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有機的結合,以求達到三個維度的整體推進,讓情感涌動在學生心中,同時語言的魅力縈繞在學生腦際,從中還習得了學法。
四、創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對話”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關鍵詞,而對話對于教育,對于語文教學更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地過程中進行。”鑒于此,我和學校的幾位教師曾經搞過一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對話教學的研究》校本實驗,因此對對話教學有一定的實踐體驗。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通過“對話式”語文教學,師生雙方之間可以相傾聽和交流,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對話中獲得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能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精彩與美好。
對話包括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學生自我對話等。在這其中,創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情意,為閱讀教學最為重要和有效的一環。
生本對話,不言而喻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的經驗儲備、靈活地、多角度地與文本、與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靈交匯、情感交流,體察他們的境遇,感受他們的思想。
對于生本對話,本課設計主要有3處:
第一處,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由作者一個點的描述在學生心中立體多維的顯現出來,我站在作者的視角,還原文本,為學生創設情境。“身邊看魚的男女老少,個個有說有笑,唯獨他那么特別”“等到太陽下山了,又看到那位青年,還在金魚缸邊看魚”,“春去秋來,作者又一次遇見了他”。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設,學生不僅把課文讀得更有滋味了,而且進入了這種情境,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第二處,就是“贊嘆著和議論著”那里,學生一下子從讀者成了課文中的一個個角色,完全走進了文本,經過在附小那次講課,我也對這一環節進行了反思,因為許多同學都在用不同的聲音贊嘆,沒有議論的。所以我又在同學們贊嘆時加了一句“人們贊嘆著,可青年人連頭也不抬,大家感覺有些不可思議,議論聲也隨之而來,接下來,的確就聽到了不同的聲音。
第三處,是一個細節問題,因為主人公是聾啞人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學生會把沒有任何反應歸結為對周圍人的贊嘆是他聽不到而已。如果這樣理解,對青年人專注入迷的品質就大打了折扣,于是我追問了一句“有人認為,他是聾啞人,沒有反應,是很正常的事,你認為呢?”學生做出反應后,我又說“即使他是一位聾啞人,他也可以怎么做?”緊接著就是“抬起頭”“打手勢”“炫耀著”……一系列地反問如此設身處地地開展教學,讓學生真正感悟到他專心到了入迷的程度。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8
為了落實《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目標,我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圍繞“讀”而展開的。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抓住關鍵句、關鍵詞理解課文,感受青年看魚的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畫魚得栩栩如生,在教學課文的畫魚這一個內容時,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句式對比、引讀、反復強調等方式進行讀議結合,在讀和議中,認識到聾啞青年身殘志堅、勤奮專注、執著追求的品質,并受到感染。教學中反復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落實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有情可抒,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9
本課主要講一位聾啞青年是如何看魚畫魚的,贊美了他做事一絲不茍、全神貫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就是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的。在閱讀了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讀后我確立了4個導學目標:一是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茍、忘我、融為一體”三個詞語的意思;二是抓描寫青年看魚和畫魚的句子,感悟青年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間的關系;三是分析重點詞句,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外貌、動作、神態)(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方法;四是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專注、持之以恒的品質。
一堂課結束后,與我同事們進行交流,聽取了他們的建議,我靜下心來反思課堂,我首先要找的是課堂中的亮點,其次是不足和改進方法。
1、提倡個性化閱讀,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感受。
在課堂中,我始終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句段,抓關鍵詞,談自己的體會。我沒有拋問題給他們,而是通過“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讀了這一段,哪個詞最讓你感動?”這樣的形式慢慢地引導他們體悟課文內容。
2、抓重點詞句,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導學中,我設計從“畫魚”引出“看魚”,學生先品讀感悟青年畫魚的句子,抓住“一絲不茍”、“很快地”等詞語體會青年畫魚認真、畫技高超。之后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一開始學生體會不深,我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你是怎么看魚的?”,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明白這“靜”不只是嘴靜,更是心靜,從而體會到了青年的專注。這樣通過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3、品讀重點詞句,初步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之一就是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的。在導學看魚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青年動作“站”、“看”,神態“呆呆地”、“靜靜地”體會青年的認真專注,學生從中體會到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反應人物的品質。課文中除了對青年的描寫外,還有對一個小女孩的動作、神態、語言進行了描寫,通過與描寫青年畫魚的句子進行對比,學生體會側面描寫和正面表現的習作方法。
為了讓學生真正到一些方法,我設計了語言訓練: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那么人們是怎樣贊嘆和議論的呢?請同學們想象當時人們的表情、神態、動作、語言,學習作者的寫法說一說,課下當成一個小練筆寫下來,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
4、創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的堅持,由“每個星期天”這個重點詞,為學生創設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氣爽的星期天,寒風凜冽的星期天,你來到玉泉看到了——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設,反復引讀青年看魚的句子,學生進入了情境后讀得有進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堅持,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5、回扣重點句段,突破本課重難點
在學生感受到青年通過專注、勤奮、忘我地看魚才練成高超畫技后,我再次回扣“魚游到了紙上”重點段,并反復扣問“當青年工筆細描金魚每個部位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當青年揮筆速寫金魚動態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學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把魚記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胸有成竹了。”我順勢引導,用青年自己的話說,就是“先游到了心里。”這樣,學生已感悟到“魚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之后學生用關聯詞串起這兩者的關系,更加加深了學生對二者關系的理解。
一堂課下來,還是有不少遺憾:
1、本堂課對描寫青年畫魚的那段話,挖得不夠深,一方面,我個人的情緒影響了發揮;另一方面,對這段話的處理有欠缺。聽了同事們的建議,如果抓住“工筆細描”、“揮筆速寫”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青年畫魚時的情景:他畫金魚的那些部分時“工筆細描”?很快地畫出了金魚的哪些動態?再結合文中所寫“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體會青年的認真細致、畫技高超,自然水到渠成,同時領悟了作者描寫的精妙之處,這樣也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口語訓練,想象圍觀的人如何贊嘆,議論青年的畫這一環節,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一下子都扔給學生,學生有些措手不及。如果能給學生一個示范,如:舉例: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擠了過來,看著魚,笑瞇瞇地說:“_______________。”
領著學生先自己想,集體交流;之后再放手學生自己想,小組交流說。效果會更好。
語文,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一次的遺憾和失敗,雖然讓我心情沉重,但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10
第二課時教學重點是想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和理解聾啞青年看魚、畫魚的句子,感悟聾啞青年畫技的高超和做事專注,堅持不懈的品質。想突破的教學難點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因此我首先自由朗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然后品讀“畫魚”,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課本上畫出描寫青年人畫魚的語句,在讀議中,通過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認識到聾啞青年勤奮專注、做事一絲不茍的品質,體會聾啞青年畫技高超,并設下問題:如此高超的畫技是如何練出來的?接著引出品讀“看魚”,,創設春夏秋冬的情景,讓學生美讀“看魚”的段落,認識到聾啞青年勤奮專注、堅持不懈追求,進而啟發學生從青年人身上學到了什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應該如何去做,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青年人美好品質的認識。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篇11
師:同學們,課文最后的“魚游到了你的紙上來啦!”這句話中的“你”是指誰?
生:句中的“你”是指“聾啞青年”。
師:“魚游到了紙上”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說魚真的游到紙上來了呢?
生1:不是的。“魚游到了紙上”是指聾啞青年把金魚畫得栩栩如生,好象在紙上游動。
生2:這句話是講聾啞青年魚畫得惟妙惟肖。
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個成語用得真好恰如其分,作者說魚游到了你的紙上來啦!實際上是稱贊聾啞青年的什么?
生:稱贊他畫的金魚非常形象逼真。
師:“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這句話中的“我”指誰?
生:指聾啞青年。
師:“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真的游到了心里呢?
生:不是的。這句話是說聾啞青年由于認真觀察金魚,所以對金魚非常熟悉。在畫金魚之前,頭腦中早已形成了金魚的準確、生動的形象。
師: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嗎?
生:“胸有成竹”我們學過胸有成竹的故事。宋朝文同善于畫竹子,是因為他在動筆以前,心里已經有畫成了的竹子的模樣。同樣,這位青年畫金魚前,心里已經有了金魚的形象,可以說胸有成“魚”,所以他畫魚畫得栩栩如生,好像金魚在紙上游動似的。
師:你說的真是太好了!
師:對!聾啞青年在畫魚之前早已“胸有成竹”。所以,他能把金魚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師:“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中的“先”在這里強調了什么?
生:這個“先”字強調了畫魚先要在心里把握好金魚的形象,做到心中有數。
師:對!就像古時鄭板橋畫竹一樣,胸中有成竹,畫竹時就揮筆自如了。那么,在課文中,就是說這個青年在畫金魚之前,首先在心里對金魚的各種形態已經了如指掌了,所以畫起來時就得心應手了,也就是說,畫魚要“先游到心里”,然后才能“游到紙上”。
師:因此,這個“先”字在這里點明了“游到心里”與“游到紙上”兩者之間的什么關系?
生:這個“先”字點明了它們之間是因果關系。
師: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
生:魚“游到了心里”是“游到紙上”的原因;魚“游到紙上”是“游到心里”的結果。
師:那金魚為什么會先游到他心里呢?
生:是因為他平時認真細致地觀察,對金魚的各種形態了如指掌并且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腦海中。
師:同學們,這個青年雖然是聾啞人,但他畫的魚形神兼備,這是多么不容易啊!你們說,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聾啞青年是個善于觀察的人。
生:他是一個做事有恒心的人。
生:他是一個勤奮、專注的人。
師:對。他的確的是一個做事勤奮、專注的人。這也正是這篇文章的中心。
師: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們要學習這個青年的什么品質呢?
生:學習這個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師:這個青年真是讓人佩服。讓我不由得想到《觸摸春天》中熱愛生活的盲姑娘安靜和作者所說的:“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聾啞青年創造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繽紛世界。
師:同學們,我們在讀課文時,如果抓住了這些重點詞句,就能了解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從而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后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位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畫魚如神的故事。那么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如何把握這一中心呢?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詞句,從而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抓住“魚游到紙上”和“先游到心里”這些重點詞句,理解這些重點詞句的意思,弄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要把金魚畫活,就要先仔細觀察金魚,使之形象鮮明、生動、深刻。這也就是“魚游到紙上”與“魚游到心里”的關系,讓學生在感悟重點語句的基礎上,學生很自然地結合“胸有成竹”來理解兩者的關系,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所以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從含義深刻的重點詞句著手,引導他們反復咀嚼,層層深入,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