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通用17篇)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本課的四個學會字。
認識一個會認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誦讀課文。
3、體驗作者重歸故里的情感;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準備:cai課件;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在生活中運用古詩,導入新課:
1、播放課件,圖片:西塞山前飛白鷺;幾只游水的白鵝;一處壯觀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樹。
師:“大家能用學過的詩句來描繪我們看到的景象嗎?”(生背誦相關古詩詩句)
師小結:一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用到它們。
2、讀題;“偶”字注音;再讀。
3、板題、釋題:回鄉偶書(回到家鄉,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寫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說詩句,讓古詩走向生活,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古詩,明白學習古詩的作用、意義,感受古詩的魅力。
二、初讀古詩,讀準生字詞。
1、自由地大聲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生劃出生字,師出示字卡。“同學們看看這些字詞讀準了沒有?”
指名讀——小老師帶讀——齊讀
3、指名讀字;師:“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讀全詩:聽一聽字音讀準了沒有?
5、指名讀,生評議。及時表揚。
設計意圖:交給學生讀的目的,讓學生讀有所獲。
三、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品詞析句。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2〕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3〕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鄉音:家鄉的口音,方言。
無改:沒有改變。鬢毛:鬢角的頭發。
相識:互相認識。何處:什么地方,哪里。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師:年少的時候,我背著行囊離開了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學,可這一走就是幾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鄉時,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了。來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們樂呵呵地圍著我問長問短,有的說:“老爺爺,您找誰呀?”有的問:“老爺爺,您從哪兒來呀?”我笑著看他們,不知道該說什么,他們哪里知道,眼前的這位老人就是他們爺爺輩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了,很多事都發生了改變,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么不一樣呢?(老師用自己的話,把古詩說成了一個故事。)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古詩的方法,逐步領會詩句意思,其中的三種“求助方法”還能幫助學生閱讀其它古詩。特別是老師把編成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讓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更濃。
四、自讀感悟,體驗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1、想想作者賀知章此時的心情。
師過渡:是呀,作者小的時候離開家鄉,年紀大了才回來,家鄉的孩子見了他都不認識,我們怎樣能讀出作者內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練習。
3、指名讀,生評議。(師提示,為了表達情感,我們還可以加上動作。)
4、生再試讀。可以站起來,自由加動作。
5、指名配樂朗誦。(放課件:配畫配音古箏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通過古詩壓韻和古箏音韻的結合,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語言美。
五、學寫本課生字。
1、師指導書寫“鄉、改”;
師范寫“鄉”,生仔細觀察。想想它和我們學過的哪個部首有些相似。
師范寫“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紅書寫。
六、布置作業;
師:這首古詩學得不錯,今天你們想做什么樣的作業呢?生各抒己見,師幫助歸納。
1、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背誦古詩,畫一張《回鄉偶書》的畫;
3、背誦古詩,把《回鄉偶書》編成故事講給其他人聽。
師: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明天老師等待著你們的精彩作品。
設計意圖:作業的自主選擇,學生的興趣很濃,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長處來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通過讀詩、背詩所獲的體驗來描繪古詩中的場景,來描述古詩所講述的故事,還可以通過課堂上背誦練習,字詞書寫練習來完成“默寫古詩”這一更高的要求。
相關鏈接:
1、《回鄉偶書》的創作經過及背景,參照《唐詩鑒賞辭典》。
2、了解作者賀知章的有關背景,出生地、求學地及生平。
3、準備古韻濃厚的古箏曲幫助學生了解古詩的韻律。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老年回到家鄉后,感到時光飛逝而寫下的一首古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看了幾張生活中的實物照片,請同學們用自己知道的古詩來描述,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指導學生弄懂詩意時,我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三種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小組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我加入配樂詩朗誦的環節,進一步指導學生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品味藍山的《回鄉偶書》
孩子們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在品讀詩歌的過程中,孩子們討論交流的興趣很濃厚,我在小組中也聽到了許多讀詩后的體會和感想,匯報反饋時,一位同學把整首詩的意思都說出來了,最后說了詩人高興的回到了自已的家鄉。于是我問(以下是一段當時的教學實錄)
師問:賀知章回到家鄉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生:高興的、興奮的、激動的
師:那你們帶這種心情讀讀詩歌
(孩子們又讀了一遍)
師:你們還有什么體會嗎? (生搖頭)
師:我也來讀讀古詩 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師讀的時侯生已舉手)
生:我感受到詩人回到家鄉時也很傷感
師:為什么傷感,這樣讀行嗎?
生踴躍舉手談體會
正如上面的這首古詩中,詩人少小離家,老而歸的傷感學生無法體會,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做了這一段引入,且不論這樣的輔墊引入是否有違自主性學習的理念,但對于體會詩的中心蘊味效果卻是很明顯的,課堂上的很多問題是教師預設之外的,這就要靠教師的生成機智了。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2
一、原文: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注釋:
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么變化。一作“難改”。鬢毛衰(cuī):老年人須發稀疏變少。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一作“面毛”。衰,此處應是減少的意思。全句意謂口音未變鬢發卻已疏落、減少。
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笑問:笑著詢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譯文:
我年少時離開家鄉,到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鬢角的毛發卻已斑白。
家鄉的孩童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這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偶、鬢、衰、客、何”等5個生字,會寫“客、何”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文,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3、在讀詩、悟詩的過程中,體會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濃濃愛鄉之情。
三、教學重點:
理解“偶、鬢、衰、客、何”等5個生字,會寫“客、何”兩個字,理解詩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五、教學設計:
(一)從學生的生活經歷中導入:
你是哪里人,離開家鄉到了寧波,會想念家鄉嗎?你的爸爸媽媽呢?(指名外地的學生回答)看(出示幻燈片:回家),每年春節人們都會趕著回家過年,為了買一張回家的車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車站,多么感人的.思鄉之情啊。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從小生長的故鄉非常依戀,有著濃濃的故鄉情結,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鄉。
(二)揭詩題,釋題意: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描寫回家的古詩《回鄉偶書》
1、簡介作者
板書課題:回鄉偶書
2、重點書寫:偶師板書偶,邊釋字形,學生跟著書空右半邊;讀“偶”。
3、理解題意:偶,偶然的意思,偶書呢,偶然間寫下的詩。
偶然間寫下的詩常常是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時的感受,詩人賀知章回家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們就要來細細地讀一讀他寫的這首詩。
(三)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范讀,聽清生字的讀音,聽清停頓。
2、自由讀:
(1)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地讀通詩句。
(2)借助詞語手冊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詩大概講了什么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
3、交流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與古詩朗讀情況。
A、檢查生字(幻燈片生字):讀生字卡片,重點記“鬢”的字音、字形。
B、指名讀古詩,評議要求:字音有沒有讀準(2個);停頓是否合適(2個);齊讀。
(2)說說你已經理解了古詩中那幾個詞語的意思。
估計學情:少小、老大;回、相見、相識、客、何處、笑問
(3)說說哪個詞你實在想不明白了?
估計:鄉音、無改、鬢毛衰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說一句,幻燈出示一句詩意)用“雖然……但是……”接“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個句子。
5、齊讀:理解了詩的意思,我們應該比剛才讀得更好了。
(四)多種方法讀古詩,體會詩情。
1、說說你想帶著怎樣的情感讀這首詩呢?
喜悅:因為五十多年沒有回到故鄉了,是多么的激動和興奮啊。
重點品讀:少小離家老大回
難過:離開的時候還是小孩子,而回來的時候已經頭發都白了,很傷感。
重點品讀:鄉音無改鬢毛衰
師旁白:是啊,又高興,又傷心,這時候的賀知章老爺爺看著家鄉的變化,聽著家鄉話真是悲喜交加啊。板書:悲喜交加
2、還有兩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
師問: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見了一個八十多歲的不認識的老爺爺來了,你會怎么問啊?
師答:是啊,離開家鄉的日子實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們都把我當作遠來的客人啦。這是賀知章老爺爺深深的嘆息啊,能帶著這種心情讀一讀嗎?
3、指名朗讀整首詩,師生共同點評,評議要點:你覺得他讀出了詩人的什么感情。
4、齊讀
(五)拓展:讀賀知章的另一首《回鄉偶書》
(六)寫字:客、何、音
六、教學反思:
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老先生寫的一首詩,是唐詩中的極 品,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為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
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賀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詩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心情難于平靜。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千百年來為人傳誦,老少皆知。
這樣的古詩,對二年級小學生來說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過介紹詩人的生平,指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使古詩節奏,音律明顯表現出來,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我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3
設計理念
詩歌是最精煉的語言藝術。如何讓孩子們有滋有味地品讀詩、悟詩、賞詩?讓“詩”浸潤孩子們的心靈,豐厚他的情感世界,積淀他們的文化底蘊?這是我設計《回鄉偶書》這一古詩教學的出發點。
教學目標
1、認識“偶、鬢、衰、客、何”等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文,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3、在讀詩、悟詩的過程中,體會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濃濃愛鄉之情。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本課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
難點:理解詩意,領會作者的感情,培養想像力。
教學方法
采用講讀法,即講解的閱讀,由學生自己多讀、熟讀和背誦,讓他們在讀中自己感悟,思考、分析、概括、鞏固、運用所學內容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談話導入。讓學生說說想家的體會,老師引入詩題:你們離開家幾天就開始想家,那么,一個人離開家幾十年后又回到故鄉,該是怎樣一種心情啊!今天我們來學習這樣一首詩。
2、老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解釋課題,理解重點字。
偶:偶然書:寫
4、介紹詩人(播放課件)。賀知章不但是個大詩人,而且還是個大學問家。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回鄉偶書》就是寫他辭官告老回鄉,回到闊別幾十年的家鄉時的感情。
二、自主讀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通詩文,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
2、認讀生字,糾正字音。(重點糾正“鬢、衰”的讀音)
3、指名朗讀,老師指導朗讀。
4、你體會到詩人這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三、交流學習,感悟詩情。
1、學習第一、二行詩。
⑴指讀詩句。找出句子中意思相對應的詞語。
少小——老大離——回
⑵ “老大”具體在哪里表現出來?(鬢毛衰)
讓學生指指“鬢毛”在哪里,說說“衰”指什么。
⑶除了“鬢毛衰”之外,詩人的模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么多年不變的是什么?
引發學生想象:詩人“少小”時的樣子(活潑可愛,充滿青春活力),再看插圖(播放課件),用幾個詞語來形容詩人“老大”時的模樣。(老態龍鐘、步履緩慢、兩鬢斑白)
引發學生思考:詩人不變的是什么?鄉音——思鄉之情
解釋“鄉音”:家鄉的話。讓學生說說家鄉的話。
(借不變的鄉音和衰老的容貌進行明顯對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情感。)
⑷介紹賀知章回鄉的背景。(播放課件)
賀知章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辭去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86歲,這時,距他年輕時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
⑸讓學生想象一下家鄉會有怎樣的變化,詩人會發出怎樣的感慨。(物是人非,同齡的人幾乎都不在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于是,寫下此詩。)
⑹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詩人年輕時候離開家鄉,86歲才回來,離家時風華正茂,回來時卻老態龍鐘。他的心情如何呢?帶著這種感慨的心情朗讀詩句。
2、學習第三、四行詩。
過渡:詩人沒有忘卻故鄉,而故鄉還認得這回歸的游子嗎?齊讀三、四行詩。
⑴想象這群嬉鬧的兒童看見詩人會問些什么話,帶上表情問一問。
⑵“笑”能改成“請”嗎?為什么?
⑶兒童的“笑問”使詩人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嗎?
(抓住“笑問”這一關鍵詞,通過想象、比較,使學生進一步與詩人,文本對話,體會詩人的情感。)
⑷指導朗讀。讀出兒童的天真、熱情。
⑸想象一下詩人與嬉戲的孩童碰見時的場面,并演一演。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詩的內容,深入理解詩的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四、配樂吟誦,升華詩情。(播放課件)
1、播放優美的`古箏曲,老師充滿深情地吟誦。
2、指句學生吟誦,老師指導吟誦的節奏。
3、師生共同滿懷感情地吟誦。
五、閱讀續篇,深化感情。(播放課件)
出示: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1、老師感情朗讀,感動學生。
2、學生自由練讀,集體朗讀。
3、在這首詩里,你又體會到詩人的何種心情呢?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古詩精煉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從學生想象“賀知章”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了。
以讀代講
低年級的古詩教學是很難把握的,弄不好就會“高段化”,也會陷入講解、分析的泥潭。《回鄉偶書》這首詩寫回鄉的感慨。寫一個離開家鄉半個多世紀的老人的回鄉感概,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要完全地理解這份情感確有難度。所以,在教學中要“以讀代講”。這是許多專家的主張,也是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當然,朗讀不是傻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興趣盎然、有效的解讀,那才是有意義的朗讀。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4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一、交流資料
1、背背課前收集到的李白的詩歌。
a) 李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學生簡介李白的生平)教師補充(課件)
李白后人稱他為詩仙。一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今天咱們學習其中的一首,請大家齊讀詩題《贈汪倫》。
讀了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二、學習古詩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1、按自學提示自學古詩:出示[課件三]
①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
②結合資料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
2.組內交流
3、檢查自學情況:
①糾正字音: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是否做到正確流利
②找出難記的字,交流識記方法。潭字:學生邊說記憶方法,教師
邊板書,并用紅色筆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兩個豎,而不是西。
③了解詩意: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④質疑解答,重點理解深千尺、踏歌聲和最后兩句詩的意思。
深千尺:夸張,說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邊用腳打節拍,一邊唱歌。(哪個同學愿意到前面表演,幫助學生理解?老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你們愿意幫我解決嗎?桃花潭水深與汪倫送我的情誼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
師小結:我明白了,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書:水深--情深),是啊!縱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倫與李白的情誼深啊!讓我們通過讀來表達他們之間那種濃濃的深情。
自由朗讀--指名讀--評讀--再指讀--齊讀--師生輪讀
1、配樂背誦出示[課件四]
2、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詩就是一曲動聽的歌。此時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時你就站在船頭,讓我們把對好友的深情盡情表達出來吧!(生邊看圖邊自由朗讀--指讀--評讀)
3、哪些同學可以背誦?(指名背誦--會背的齊背)
三、擴展學習
1、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現在老師為你們提供了3首,供你們自學欣賞,請你選擇其中一首,用你喜歡的方式來學習。.
2、教師提供古詩學習方法和6首送別詩,學生任選一首自學:《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別董大》
3、匯報學習成果(或朗讀、或背誦、或說詩意、或講故事)
四、引導課外練習
這節課先交流到這里,語文課外活動時再繼續展示同學們的學習成果。
作業 :
背誦詩仙的詩,能夠向家長講述詩仙的故事。
背誦詩仙的詩,能夠在同學之間相互之間傳說詩仙的故事。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5
課前在黑板上板書
25 古詩兩首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今天,劉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25課《古詩兩首——回鄉偶書》,大家一起讀一下課題,預備——讀!
生:25 古詩兩首——回鄉偶書
師:能不能不拖音?干脆一點?
生:能
師:嗯,不拖泥帶水,不拖腔拉調,25 古詩兩首——回鄉偶書,預備——讀!
生:25 古詩兩首——回鄉偶書
師:很好很好,你知道這首詩誰寫的嗎?
生:賀知章
師:對,賀知章他是659年出生的,744年告別這個世界的。告別世界懂嗎?什么意思?
生:(指名)就是那個人已經死了。
師:哦,這個字很沉重,死,劉老師不愿意說的,你說的,行了,是這個意思!注意,小朋友,劉老師教你一個常識,很多文章,在作者的旁邊,寫上這兩個數,就是告訴大家是這年出生的,這年死去的,賀知章活了多少年?知道嗎?不知道,你們還沒有學到百位數的加減法。那么他活到多少歲,就是用死去這一年的這個數字減去他出生那一年的數字,就等于多少年呢?
生:85年師:對,他活了85歲,賀知章,他是什么地方人呢?浙江省蕭山縣人,他三十多歲離開家鄉,八十五歲回來,有多少年沒有回家啊?50年,整整50年沒有回來,直到85歲回來,他很會寫詩,又很會做官,官做得很打,詩也寫的很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這首詩。小朋友,學習古詩要過4關,哪4關,小朋友看黑板,大家一起讀!
(在黑板左側出示第一個卡片:我會認)
生:我會認
師:第二關
(在第一個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會解)
生:我會解
師:第三關
(在第二個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會讀)
生:我會讀
師:第四關
(在第三個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會想)
生:我會想
師:好,很好,劉老師解釋,解釋認、解、讀、講,解釋認,認,認識生字;解,理解詩句;讀,有感情的朗讀,讀出節奏,還要讀得字正腔圓;想,要會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好,跟劉老師再讀一下。
生:我會認,我會解,我會讀,我會想。
師:劉老師提一個小問題,這個我是指誰啊?
生:自己!
師:是我,老師這個自己呢還是你們這個自己呢?
生:我們這個自己!
師:對,要搞清楚,這里出現的我,不是劉老師,是你們,你們要努力!好,我們現在過第一關!把書打開!把課文自由得朗讀,獨立的識字,完成這兩個任務。朗讀的時候要讀正確,讀清楚,我們生字的音要讀準確!好,開始,自己讀!
生:自由讀!
師:把生字讀一遍,自由的,準確的!
生:自由讀!
師:好!好!考一考大家,看看生字你認識不認識。
(出示生字卡)
生:齊讀生字!
師:單獨站起來讀的,趕快舉手!我發現我們這個班的同學學習狀態很好,讀書時候聲音比較洪亮,拖拉的少,姿勢比較端正,我很高興。
(指名2名同學認讀生字卡)
師:同學們,有一個字的筆畫最多,你知道是哪一個字嗎?
生:鬢!
師:看劉老師寫,你們拿出手來,跟著劉老師寫,我把它放大,做比較!看——
(板書大大的鬢字)
師:這個字,古人是怎么造出來的?同學們,非常有趣!這邊(指鬢字左上角镸部分),古人寫的長字,學過這個長字嗎?它的繁體字就是這樣寫(板書镸),這三撇是什么(指彡部分)?知道嗎?頭發!三根很長的頭發!古代的人頭發是很長的,男人女人都是不理發的!劉老師理發了嗎?
生:理了!
師:對,現在的男人是要理發的,大家都要理發。這是表示它的形狀。(指下面的賓部分)讀音!現在這個字的讀音是什么?
生:賓——
師:但是在這里讀幾聲啊?讀四聲,我們的古人太有才了,太聰明了,太偉大了,造出那么好的字,我們要不要好好學習啊?小朋友,記住劉老師的話,我們學習生字,記住生字,靠什么?就是經常見面,與生字交朋友,好不好?
生:好!
師:這一關過了嗎?
生:過了!
師:對,認字的這一關過了,過一關,拿下!(從大黑板上取下我會認的卡片)
好,我們開始過第二關了,小朋友,這一關很重要!我們的詩句,古人的詩句,古人的詩和我們現代的詩,白話的詩不一樣,比較難懂,劉老師教你怎么理解!好!小朋友,會擴詞嗎?好,擴擴詞看!知道擴詞的舉手!
生:舉手
師:呵!都會!來,擴詞,(指課題回鄉偶書里的回字)回字,怎么擴?
生:(指名)回家!
生:回避
生:回來
生:回去
師:還有什么呢?劉老師擴一個詞好不好?回到!(指鄉字)鄉,誰會擴?
生:鄉親
生:家鄉
生:故鄉
師:嗯,很多,劉老師贊成在這里擴成家鄉!(指偶字)偶,誰會擴?
生:木偶
生:偶然
生:木偶戲
師:小朋友,看看,按照劉老師擴詞的辦法,書就是我們這個書,是不是?
生:不是
師:就按照這個來,聽劉老師的!回到家鄉,偶爾撿到一本書。行嗎?行不行?
生:行——
師:錯!小朋友,記住了!回到家鄉擴詞是對的,偶,這里不能擴了,這里要用換,偶不是偶爾,是隨意,隨便,書,什么意思,換,就是寫,回到家鄉隨便寫了這首詩,理解了嗎?跟著劉老師念,念這個解釋過來的句子,預備——讀!
生:回到家鄉隨便寫了這首詩。
師:好!小朋友,來看劉老師教你的辦法會了沒有?把這種辦法歸納一下,小朋友,掌握了這種辦法以后所有的古詩你都會讀了!第一個辦法是,擴,第二個辦法就是,換,古代的說法和現在的說法有所不同就要怎么樣?換!誒,劉老師,剛才你說回到家鄉隨意得寫了一首詩,一首詩這里沒有啊,這里就是采取一個辦法,補!知道吧!這里我們解釋課文的標題就用了幾個辦法啊,就用了3個辦法,
生:擴,換,補
師:很好,在讀一遍,回鄉偶書
生:回鄉偶書
師:回到家鄉隨意寫了這首詩(老師大聲,孩子輕聲,一起讀)
理解了嗎?
生:理解了!
師:好,還有四句,我們的任務很艱巨的,我們先來擴吧小朋友,我們先找最容易的,離,離開,家,家鄉,離開家鄉,回——
生:回去
師:在這里應該是回來。好,看劉老師是不是解釋對了,聽好,聽清楚,看誰的耳朵尖,能夠聽出問題來。小兒子離開家了,大兒子回來了,他家里住房比較緊張,兩個兒子在家里沒有地方住。一個走,一個回來,對不對?
生:不對!
師:不對了要怎么弄呢?看看——誰來說說看,劉老師在解釋這個句子的時候錯,錯在哪里?他把所有的詞都是用擴的辦法,是不是?而實際上,有兩個地方是要換,對不對?哪個地方要換?錯在什么地方?
生:(指名)錯在有兩個地方,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意思是很小的時候離家,等到大了的時候才回來。
師:哦,你意思懂了,很好,表揚一下,了不起!好,聽劉老師的,少小就是小時候,那個同學講很小的時候,也行,老大,解釋成什么?年老了!年老了才回來!他多少歲回來的?
生:85
師:好,少小離家老大回,跟老師讀詩句,然后再讀解釋的句子。
師生齊讀:少小離家老大回,小時候離開家鄉,年老了回來。
師:好不好啊,理解不理解?好我們自己來,再來看第二句,小朋友,我們同樣用這個辦法,用擴,換,該補的地方就補,鄉音無改鬢毛衰,我們從這里開始,鄉怎么擴啊,家鄉
生:鄉下
師:
生:鄉親
師:這里可以擴成——,當然,這個字可以擴成很多詞,但根據這首詩,這里只能擴成——家鄉!音?
生:聲音
生:音樂
生:音量
師:在這里都不對,在這里要擴成口音!南昌的話你們會說嗎?
生:我會一點點。
師:做什么,南昌是怎么說?
生:做西里(南昌口音做什么)
師:嗯,吉安話是做咋個(吉安口音做什么),我的家鄉是永新的,永新的話就更難懂,做古拉(永新口音做什么),這就叫做口音,做西里就是南昌話,做咋個就是吉安話,做古拉就是永新話。小朋友,不要笑,不是搞笑!鄉,家鄉口音,無是什么?
生:沒有!
師:對了,家鄉的口音沒有,沒有采用的什么?對!換!這個改,擴成——改變!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鬢毛,鬢毛你知道在什么地方嗎?(小朋友指頭頂)不是在那里,鬢毛是指耳朵旁邊的頭發,兩個耳朵邊上,鬢毛,在這里僅僅是解釋成鬢毛嗎?指滿頭的白發,他有一個什么呢,有一個衰,看到這個衰了嗎?衰,什么意思?衰敗,稀稀落落,又白又少,我們有一個詞叫做白發蒼蒼,白發飄飄,白發稀稀疏疏。你看劉老師的頭發多嗎?
生:一般般
師:我現在58歲,到了85歲,我也會掉頭發,現在我的頭發白了嗎?
生:沒有
師:做了假,染了。好!這句話怎么理解?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
師生一起:滿頭白發蒼蒼。
師:頭發又白又少,都行,好,理解了嗎?
生:理解了!
師: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再往前,還有兩句就過關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看看哪個小朋友能解釋?
生:就是兒童見到一個人,見到了不認識。
師:誒,你這個意思對了,但我們要一個一個落實,你的意思是對的。兒童——我們現在交兒童叫什么?小孩子,小朋友,對吧,也有講兒童的,但講小孩子小朋友就更現代了,這里用換,換成什么?小朋友,小孩子,相見,看見我,對,而且要補我,小孩子見到我不認識我,這個不,今天有沒有用不啊?這個字還會用嗎?不要,不去,不行,不字有沒有用?
生:用
師:保留!對,古代的用法與我們今天的用法相同,怎么樣?保留!好,看,小孩子見到我都不認識我。(指最后一句,笑問客從何處來)
生:(指名)問他從哪里來
師:一個一個來,一個笑字,擴擴詞看,笑嘻嘻,笑瞇瞇
生:笑哈哈
師:笑哈哈,小孩子會笑哈哈嗎?老頭子,大人會笑哈哈,哈哈哈哈,小孩子不會這樣笑,笑瞇瞇的,笑嘻嘻的問,問什么呢?這個客人是誰呢?
生:我
師:我是誰呢?
生:賀知章!
師:對,笑嘻嘻的問我從,保留,今天也用從,從哪里來,從什么地方來的呀?理解了嗎?
生:理解了
師:跟著劉老師來,先讀詩,再把解釋一起讀,劉老師大聲一點,你們小聲一點。
師生:回到家鄉隨便寫了這首詩,小時候離開家鄉年老回來,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滿頭白發蒼蒼,小孩子見了我,都不認識我,笑嘻嘻的問,你這位客人從什么地方來的呀?
師:理解了嗎?理解了!過關了,拿掉!(拿掉第二個,我會解的卡片)我們過4關,已經過兩關了,同學們精神非常好,精神飽滿,好,我們來過第三關——
生:我會讀
師:好,我們來讀讀看,看看你們會不會讀?讀書要讀出感情,讀得有節奏,讀得字正腔圓,好多小朋友對我有感情的,一直看著我,現在我要你看書,好,把書拿好,這個班的小朋友平時讀書都很認真的,把書拿起來,一起朗讀一下,不要拖音!45度角,跟桌子的角度45度角。好,回鄉偶書賀知章 預備讀
生:齊讀
師:會讀嗎?
生:會!
師:吹牛,還差得遠!剛才劉老師說了,什么叫會讀?要讀得有節奏,讀得有感情,要讀得字正腔圓。那么,怎么做到會讀?劉老師又教教你,又教教你,小朋友!我們先來理解一下詩人賀知章回到故鄉他的心情,是高興還是難過啊?大聲說,要讓老師聽見!
生:高興!
師:高興嗎?不高興?高興還是難過?有說難過的嗎?
生:沒有
師:錯!高興還是難過?
生:難過!
師:難過嗎?詩人的心情難過嗎?
生:難過!
師:又高興又難過,高興少,難過多,口說無憑,以詩為證,要拿出證據來,你劉老師說他又高興又難過,我們來看看詩,什么地方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有個高興的想法,我們來看第一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高興嗎?離開家鄉五十年了。你們有沒有老家不是南昌的?
生:我家在深圳
師:深圳啊,你回深圳的時候高興嗎?
生:高興
師:對,高興。難過,為什么難過?哪里找找證據看?
生:(指名)因為家鄉的人都不認識他了!
師:對!不認識!看這里(指后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是這里的主人啊,什么時候變成客人了?難過,悲哀,看起來這里有個笑字,同學們,你不要被這個笑字所迷惑,這個笑是賀知章笑嗎?
生:不是,是兒童在笑
師:對,是兒童在笑,詩人的心里在哭,要理解,怎么是客人呢?我是這里的主人啊,還有什么地方說明他難過?
生:兒童見到他,都不認識他。
師:這里我們已經理解了,已經理解的地方不重復!
生:他原來有很多朋友的,現在都沒了
師:哦,這個詩里面看不到。詩以外的我們看不到。同學們你們看,鄉音無改鬢毛衰,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愛不愛家鄉啊?非常愛,50年,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但是,鬢毛衰,老了,離開家鄉的時候風華正茂,青春年少,現在回來的時候白發蒼蒼,老態龍鐘,風燭殘年,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還有多少天啊,果然哦,他回來以后,85歲回來,不久就死了。高興一條,難過兩條,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高興要讀出來,更要把詩人難過的心情讀出來。先聽聽劉老師朗讀好不好?大家看書!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 有難過嗎?要不要表揚我一下啊?劉老師也需要表揚,用什么方式表揚?鼓鼓掌!好,小朋友讀一讀!
生:齊讀.
師:哦,有的同學讀的時候腦袋在晃,把這個味道讀出來,但是還不夠!小朋友,要讀好這首詩,不僅是要理解詩人的情感,老師還要教你一招朗讀的技巧,輕重快慢升與降。看清楚,什么地方停頓短,什么地方停頓要稍微長一點,拿出筆來畫,學習不是看戲,要辛苦,一起畫。畫/表示停頓時間短,畫//表示停頓時間長。少小 /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來,一起讀一遍,注意停頓。
師生齊讀。
師:很好,光是停頓還不夠,還要注意延長,劉老師教你三個字要延長,一個這個家,注意畫,用~畫。少小離家~ 注意要拖音,離家50年呢,當然,不能拖音50年,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三個字拖音,要注意快慢,一起讀一遍,讀拖音的地方。
師生:少小/離家~//老大回,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很好,教你兩招了,再教你一招,我們有兩個字的音要讀重音,無,用△畫出來,鄉音無改鬢毛衰,無改,愛家鄉,50年沒有改變,還有一個字,不,用△畫出來,兒童相見不相識,感到很難過,不認識他,跟劉老師一起來讀。
師生: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
師:好,還要教你們一招,有一個地方要升,有一個地方要降,兒童相見不相識,又要拖音,又要升調,用↑畫出來,笑問客從何處來,要降調,用↓畫出來,很難過。聽懂了嗎?該升的地方升,該降的地方降,好!把詩人的心情和所有朗讀的技巧匯合起來,跟著老師來朗讀。
師生: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同學們,站起來,我們配一下動作好不好,配一下動作朗讀,看劉老師拿兩個手,主要是用右手,跟老師讀。伸出去的手要大方。
師生:配動作朗讀。
師:好,這一關過了嗎?
生:過了
師:小朋友,三關過了,最后一關了,小朋友,我們看圖,我們動腦筋,看看圖,動動腦筋,小朋友注意了,這幅圖畫了什么內容啊,誰和誰見面啊?
生:賀知章和小朋友。
師:誰是賀知章啊
生:就是那個騎馬的
師:他哪里騎馬了?
生:在馬旁邊的
師:誒,賀知章是養馬的?馬夫啊?
生:不是
師:那他怎么牽了匹馬啊,放馬的?
生:他腳走路累了,總要坐一會兒吧
師:他累了坐地上,坐凳子上,要坐馬上?還有誰說?
生:他騎馬回來的。
師:賀知章他傻呀?騎馬?不坐飛機?不坐汽車?
生:古代沒有飛機和汽車。
師:對,古時候比較落后,最經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嗎?
生:馬
師:對,除了馬呢?
生:牛
師:牛不會坐,牛是耕田的。
生:駱駝
師:駱駝是在沙漠里的,一般地方不會,我們這里就不會。你們沒有想到,從水上走,是要坐什么?
生:船。
師:一是馬,二是船。大象,駱駝,驢子,是個別很少的地方用的,大部分地方用驢子。好,小朋友,你們琢磨一下看看,這是幾個小朋友啊?
生:4個
師:對,你們想想看,這4個小朋友會對賀知章提什么問題?能不能夠到前面來,我就是賀知章,(請4個小朋友到講臺表演小朋友),現在我是賀知章,你要注意禮貌,看看怎么稱呼?
生:爺爺!
師:誒,還要加個老,老爺爺。
生:老爺爺,您是從哪里來的呀?
師:我是從京城來的,我在皇帝老子身邊做事,從京城回來的。
生:(提示:想想看,你知道我是不是這里人啊?)老爺爺,您是這里人嗎?
師:我是這里人,我離開這里很多年了,50年。
生:老爺爺,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呢?
師:我剛才告訴你了,我從北京來
生:那要到哪里去呢?
師:我就要到這里住,我跟皇帝請假了,年紀大了,不能工作了,要回來養老。好,現在我向你們提問,提問很難的,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還難,所以我讓你們回答問題,我提幾個問題。你是誰家的孩子?就是說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生:我的爸爸叫鄧。
師:姓什么?
生:姓鄧。
師:鄧,哦,不認識,我離開家鄉50年了,你爸爸還沒出生呢,你爺爺叫什么?
生:爺爺已經死去了。
生:我爺爺沒有死。
師:不可能每個人的爺爺都死去了。你爺爺叫什么?
生:萬.。
師:哦,想起來了,姓萬的,開豆腐店的,我離開的時候,你爸爸經常給我們家里送豆腐,還只有七八歲。(指另一小朋友問)小朋友,你家里姓什么?
生:我家里姓陶。
師:陶淵明的陶?
生:嗯。
師:陶淵明的陶,我離開的時候這里還沒有姓陶的,可能是陶淵明不做官了,到這里了,你可以回去問問他,是不是陶淵明的后代。(指另一個小朋友問)你家里姓什么?
生:我家里姓鄒。
師:你爺叫什么?
生:鄒
師:鄒?哦,想起來了,你爺爺當年很會爬樹抓鳥,到河里摸魚,很調皮的。你們讀書了嗎?
生:讀書了。
師:不是說你們現在,我是問你唐朝的時候,沒有學校,你們讀書了嗎?
生:當時我還沒出生呢!
師:現在假設的,假設你們是1000多年前的小朋友,我們要回到1000多年去,我們在演戲,在表演,在想問題。
生:沒有讀書呢。
師:沒有讀書啊,好,以后,我賀爺爺教你們讀書,教你們寫詩,我是個詩人,以后你們都要成為詩人,愿不愿意啊?好,回位子。小朋友,會想問題嗎?
生:會!
師:好,我會想,四關過了沒有啊?
生:過了
師:(拿下第四張我會想的卡片)今天這堂課我很高興,你們高興不高興啊?
生:高興!
師:我們今天學了什么?學了這首詩,通過學這首詩,我們學到了理解古詩的方法,還學到了朗讀古詩的方法,希望小朋友以后運用這些方法,老師在教學中去完善,我們小朋友都會自己讀古詩了,好,今天的課上到這里,下課!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友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引入
師:剛才有個小朋友一臉興奮地告訴我,本周六他想邀請幾個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過周末。看來,這個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請客。
師:他想邀請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師: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請客”、“做客”、“客人”都有一個──“客”字。對,現在我們就一起把這個“客”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來。
師范寫,提醒“橫撇”的“撇”和“捺”要寫得舒展才好看,生書寫。說說怎么記住這個“客”字,然后生根據同學的發言再寫寫、記記“客”。
二、初讀古詩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范讀動畫,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中恰恰也有一個“客”字,先認真聽一聽這首詩的朗讀,注意詩中生字的讀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讀全詩,巡視指導。
3、檢查自讀,加強識字:抽生讀詩,其余聽讀,評價,正音。
4、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認識作者部分,簡介作者。
5、師: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于是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誰能說一下詩題的意思?
提示:
《回鄉偶書》的“偶書”,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于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三、領悟詩意
1、緊扣““客”字”,啟發思考:
師:老師剛才說這首詩中也有一個“客”字,發現它了嗎?
生:“笑問客從何處來”。
2、師:再讀讀這句詩,思考一下:對這個“客”字你還有什么發現或疑問?
生提問:客是誰?從什么地方來的客?為什么要來?
師:同學們都很會動腦,提出了幾個很好的問題。老師再來問你們一個問題:這個“客”是“客”嗎?
現在請孩子們仔細讀詩或觀察插圖,去尋找答案。
出示媒體資源中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生自讀詩歌,勾畫。
4、指名回答剛才的問題:
例:
⑴ 從詩中“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來看,他是客,那些不認識他的孩子把他當作“客”了。
⑵ 在插圖中也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客”,因為他騎著馬,馬馱了一大包行李,這也是那些小孩認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這首詩是賀知章寫自己的回鄉經歷,他三十六歲外出做官,到八十五歲才告老還鄉,你們看第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就是這個意思。
⑷ 從第二句詩“鄉音無改鬢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這個地方的'人,還說著這里的話,幾十年了都沒改變鄉音。
5、師:是呀!詩人三十六歲離開家鄉,到八十五歲才回來,整整五十年哪!多少個日日夜夜啊!詩人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可因為公務繁忙、交通不便就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今,終于盼到了這一天!想了多少年,夢了多少年,家鄉的一切還如我想像中的一樣嗎?大家一起來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生讀詩句。
6、師:能說說詩句的意思嗎?
指名答,例:我小時候離開家鄉,年紀大了回來;兩鬢的頭發已經疏落了,但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
7、師:面對“鬢毛衰”的作者,“兒童”是怎樣的呢?
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8、師:理解詩句的意思嗎?同桌相互說說。
同桌練說。
師:誰愿意來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見了我把我當作遠方來的客人,笑著問我從哪里來。
四、感悟詩情
1、師: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遇到詢問自己從哪里來的兒童,請你想象一下,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生說感受。
2、師:是啊,歲月在少年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皺紋,日子給烏黑的頭發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從前的模樣,家鄉的人與事每天也在變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顆回家的心,唯一不變的是對家鄉深深的愛。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深深的愛、濃濃的情再次朗誦全詩。
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師適時指導語氣和節奏: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提示:這首詩寫自己回到久別的家鄉時的喜悅與感慨。首行點明是回鄉之作,“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句中自對,突出了詩人離鄉之久,回鄉之晚,概括地寫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朗讀時,可以把語速放慢一點。
次行“鄉音無改鬢毛衰”,承接上句,寫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長的歲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顏,然而鄉音仍然不改。詩人以不改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抒發了自己久而愈深的鄉土之情。朗讀時,可以突出語音語調的變化。“無改”讀得昂揚一點,“衰”讀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寫兒童問話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面。由于久客他鄉,家鄉的孩子都不認識他,把他當作遠方來的客人,圍上來有禮貌地加以詢問。“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極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態及詩人微微感到驚訝之后不覺有些好笑的感情變化,便會浮現在讀者眼前。朗讀時,可以讀出兒童般的天真浪漫來。
4、背誦詩歌,積累語言:指名、分組背、齊誦。
五、指導書寫
利用媒體資源中的學一學部分,指導書寫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后,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出示,師誦讀: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2、生自由讀詩。
七、表演詩歌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與同伴合作演一演。
學生分角色試練表演。
八、自選作業
1、選擇最喜歡的一句或兩句詩,給詩配畫,并試著將組內的作品組合成表現整首詩的連環畫;
2、對詩歌進行故事續編:賀知章回鄉后感受如何?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事?
3、課外閱讀賀知章的詩作或其他表現熱愛家鄉的詩作。
板書設計
回 鄉 偶 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
2、揭示課題:《回鄉偶書》
二、初讀感知
1、范讀《回鄉偶書》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有困難找同學或老師幫忙。
3、認讀生字詞:指生認讀,小組讀,全班讀。
說說你是怎么記住它們的?并用它們組詞。
4、說說你在預習中知道了什么?
5、質疑并適時解疑。
6、看圖說說《回鄉偶書》這首詩的大意。
7、我會說:
賀知章小時侯離開自己的家鄉,直到老了才回來。在鄉間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們__地問:
三、朗讀感悟
1、創設情境: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身邊,你的心情會怎樣?
2、指導感情朗讀(師范讀、指名讀、生自讀、 小組讀、展示讀)
(第一句:語速稍慢,讀出詩人離鄉之久。第二句:“無改”讀得昂揚一些,“衰”讀得起伏一些,讀出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熱愛之情。第三、四句:語速稍快,讀出兒童的天真活潑、驚奇。)
3、背誦這首古詩,看誰先背下來。
四、實踐活動
1、借助課文插圖和詩句進行想象,小組合作表演《回鄉偶書》。
2、師生評價表演情況
五、指導寫字:音 客 何
先觀察字的特點,再描紅、臨寫,最后評一評。
六、拓展活動
課外閱讀古詩,開一次古詩朗誦會 。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鄉偶書》是賀知章八十多歲辭官回鄉時所作,在樸實淺易的字里行間表達出闊別家鄉十幾載,而今白首方回來之時的萬千感慨。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教學目標:
⑴認識并會寫2個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⑶了解詩的意境,感悟詩人流露出的濃濃鄉情。
3、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二、說教法。
1、激情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導入時以課文改編的小故事配樂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讓學生想象當時作者的處境,從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里,為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鋪墊。
2、以讀為本,以讀悟情
在古詩詞教學中少分析,多朗讀乃至熟讀成誦是一條寶貴的經驗。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通過讀也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從讀中悟,悟中讀,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
3、立足課本,拓展閱讀。
在課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鄉偶書》(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讓學生來學習,這是對知識的系統學習,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又能讓學生在進一步地學習中,更深地體會第一首《回鄉偶書》的情感。再次,學詩貴在積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又培養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又一次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賀知章濃濃的愛鄉之情。
三、說學法。
讓學生通過想象畫面,相互啟發,在加上教師適時點撥,很輕松地理解了全詩的意思。陶行知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在“初讀古詩理解詩意”環節中,我盡可能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小組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再全班交流。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突出課本中釋義的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步驟是一是故事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是初讀古詩,讀準字音,初步了解古詩大意。三是朗讀感悟,在指導學生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從而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讀成誦。四是積累《回鄉偶書二》,通過對這首古詩的理解,深化學生對前一首古詩的理解,升華情感,達到積累的目的。
五、說板書。
由于課件已經出現了全首古詩,所以板書時我就挑精煉的幾個字作為板書,既總結了古詩的內容,又能突出地表現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9
一、導入
1、圖片展示《村居》、《所見》、《小池》詩歌的圖片。
師:潘老師知道我們班的小朋友特別聰明,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幾幅圖,你能用學過的或自己積累的詩句來描繪看到的景象嗎?第一幅,誰來?(不錯,用得很恰當。)第二幅,還記得嗎?(你會運用學過的知識。)第三幅,誰來試試?(你的課外知識真豐富!)
2、師:小朋友們看,幾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這就是詩歌的神奇之處。
3、今天我們來學習由賀知章寫的一首詩歌,題目叫——《回鄉偶書》(板書課題)
4、師:讀了課題你知道“偶”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嗎?(有不同意見嗎?)誰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回到家鄉,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寫下來。)
5、師:你真能干!那么詩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去看一看吧。
二、讀詩悟詩
(一)認讀生字
1、師:請小朋友們打開課本翻到115頁,自由地大聲地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2、師:潘老師發現你們讀得可認真了,接下來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比比誰的字音讀得準。
3、師:好了是嗎?那潘老師要來考考你們了,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讀準了。(出示帶拼音生字的卡片)誰愿意來試試?(2個)下面我請一位小老師來帶領大家讀,誰行?(1個)我們一起來準確地讀一讀。
4、師:小朋友們讀得太棒了,那現在潘老師要把生字寶寶的帽子摘掉了,你還能認出他們嗎?(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開火車讀
5、師:把掌聲送給這列小火車。接下來生字寶寶和他們的朋友在一起了,誰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出示不帶拼音的詞語)
6、師:生字寶寶真想請它們的朋友來家里做客,而我們今天學的古詩里正有這個“客”字, 你找到了嗎?(生: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緊扣“客”字讀詩
1、師:請再讀讀這句詩,對這個“客”字你還有什么疑問嗎?(“客”是誰?賀知章。“客”從哪里來?板書“何來”“客”來做什么?)
2、師:小朋友們真會動腦筋,提了不少好問題。老師也來問你們一個問題:詩句里的“客”也就是賀知章是指從外地來這里做客的客人的嗎?(板書“客?”)請你們仔細地讀讀詩歌,也可以觀察一下插圖,找找答案吧。(生自讀詩歌,觀察插圖。)
4、師:心中有答案了嗎?誰來說說看?(生交流:賀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從詩歌的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
(1)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生:他從小離開了家鄉,到老了才回來。)(少小、老大變紅)
師:你真會讀書!從詩句里找到了答案。請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師:還可以從哪些詞看出賀知章爺爺不是做客的客人?
(生:鄉音無改……)
師:“鄉音”是什么意思?(家鄉話)“鬢毛”呢?(頭發,胡須)
是呀,雖然家鄉話沒有改變,但賀知章爺爺已經——老了,誰能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這句詩?
師:“鄉音的“鄉”就是――(故鄉,家鄉的“鄉”),我們的家鄉在長埡,如果將來有一天你離開了家鄉,你會想念家鄉嗎?(會!)那你明白賀知章爺爺為什么要回家鄉看看了嗎?(想家鄉)板書
師:是啊,潘老師也曾離開家鄉去外地讀書,每當過節時都特別想念家鄉。讓我們一起帶著這樣的心情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師:賀知章爺爺三十六歲離開家鄉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歲才回到家鄉,整整五十年哪!他時時刻刻都在想念家鄉的親人,盼望著可以早日回家鄉看看,現在終于盼到這一天了,可家鄉的一切還和他記憶中的一樣嗎?(生:不一樣了,親人沒了……)
師:是呀,如果你是賀知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生:憂傷)
請女孩子憂傷地讀讀這句詩。男孩子也來試試。
師:原來賀知章不是來做客呀,而是在離開家鄉50年后回來了!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6、師:五十年了,許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了,難怪家鄉的小孩子會把我當作客人,笑著問我從哪里來?詩中哪兩句說的是這個意思?
(2)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4
師: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會以怎樣的心情問我呢?(開心,快樂)
師: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無奈)為什么?讓我們一起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一讀詩歌吧。
7、師:你們讀得真投入!讀出了自己的感悟,讀出了詩的韻味。潘老師也想讀一讀,行嗎?
8、師:想把這首詩歌記在心中嗎?那就試著背背吧。指名背——分組背——齊背
三、拓展升華感悟
師:其實,賀知章回到家鄉后,面對熟悉的情景,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的是第一首,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第二首,相信你們會有新的感受。指名讀——齊讀
(出示詩歌: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配樂朗誦)
四、學寫生字
1、師:小朋友們能把詩歌讀得這么棒,肯定也能把生字寫得很漂亮。請你打開課本117頁,仔細觀察“音、何、客”這三個字,想一想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生交流)
2、師范寫“客”,潘老師先帶著大家來寫“客”字,剩下的兩個由你們自己寫。
板書:
回鄉偶書
客? 何處來?
想家鄉!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偶、鬢、衰、客、何五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出示春節人們返鄉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意,師相機導入:“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無論身在哪里,人們最牽掛、最想念的就是家鄉了。其實畫面中的他們是幸福的,因為即使遠在千萬里以外,也可以很快的回家,可是在古代就不行了,你知道為什么嗎?”
2、聽故事:“有一位叫賀知章的唐朝著名詩人,他從三十多歲是離開家鄉杭州到洛陽做官,直到八十六歲時才得以返鄉,五十年啊,幾萬個日日夜夜的思念,現在終于回家鄉了,你們說他的心情會怎樣?(學生答)
3、揭示課題:“其實比僅僅如此,他把回家鄉后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寫了下來,那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回鄉偶書》。”
4、與學生一起書寫課題,并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二、預習關
1、指名讀詩。
2、學習要認讀的生字。
3、疏通詩意:(1)通過預習你理解了哪些字詞句的意思?還有哪些不懂?
(2)出示課件,引導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我_____離開家鄉,_________才回到家鄉,
________沒有改變,而鬢發卻已_______。
______看見我卻沒有人____________,
______問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復練讀,把詩讀流利。
三、提高篇
1、師導語:同學們已經把詩讀得很熟練了,但僅僅做到這一步是遠遠不夠的,一首好詩就像一首動聽的歌曲,要把詩讀好,就要讀出節奏、讀出韻律和感情。
2、讀出節奏:像這樣的七言詩一般節奏的劃分是二、二、三式或四、三式。(出示課件)
回鄉偶書 回鄉偶書
賀知章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是二、二、三式,這是四、三式,這兩種讀法都可以。)
3、聽讀錄音朗讀,學生模仿讀。
4、讀出感情
(1)師導語:恭喜你們的朗讀又上了一個臺階,那么怎樣才能讀出感情呢?這需要我們融入詩境,想象當時的情景,細細體會詩人的喜怒哀樂。
(2)創設情境、感情引讀
①同學們,賀知章離開家鄉五十年了,離開時是年輕力壯、風華正茂,回來后卻老態龍鐘、白發蒼蒼,他心里非常地——(學生答),于是他(學生答)地寫下了——(課件出示前兩句,學生讀)
②離家五十年了,終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鄉,在村口他看見了你活潑可愛的孩子,他的心情不由得——(學生答),可是孩子們卻把他當做了外來的客人,心中真是悲喜交加呀,他不由得寫下了——(課件出示后兩句,學生讀)
③是啊!畢竟是五十年了,經過歲月的洗禮,家鄉早已不是原來的摸樣,賀知章的另外一首《回鄉偶書》就說明了這一點。
出示《回鄉偶書》(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引導學生讀并體會。
④我會想:家鄉的哪些人、事、景發生了變化?
我會說:
50年啦,兒時一起玩耍的伙伴__________;
50年啦,以前朝夕相處的親人__________;
50年啦,曾經住過的老房子___________;
50年啦,村子里多出了那么多__________;
……
⑤師引讀:看到這一切,詩人的心是萬分復雜的。
是啊,五十年啦,兒時一起玩耍的伙伴都變得白發蒼蒼,有的甚至已經不在人世了,使人不由得感嘆起來———(學生讀)
五十年啦,親人也大多不在了,往日一家團圓的歡樂景象再也無處找尋,使人不禁傷心地吟誦到————(學生讀)
歲月在年少的臉上留下了深深地皺紋,日子給烏黑的白發染上白霜,漂泊在外的詩人早已不再是從前的模樣,家鄉也每天都在變化著,但唯一不變的是詩人對家鄉那深深的愛,那濃濃的思鄉之情。你們能帶著這種深厚的情感試著背一背這首詩?
四、拓展篇
1、賀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你了解他嗎?(出示賀知章生平簡介)
2、他留下的寶貴財富不僅僅是這兩首《回鄉偶書》,你還知道什么?
3、出示《詠柳》,拓展閱讀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4、賀知章不僅僅是一位有名的詩人,還是一位知名的書法家。(出示賀知章書法作品賞析)
五、作業布置:
v1、搜集賀知章的資料,更全面的了解詩人,再介紹給爸爸媽媽或伙伴們聽;
v2、預習《贈汪倫》,提示方法:自學生字、讀通詩句、讀懂大意、讀出節奏和情感。
六、板書設計:
回 少小離家 鄉音無改
鄉 思鄉
偶 老大回 兒童不識
書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上冊。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讀題目。讀準“偶”字,問:我們在哪里見過?
2.讀作者名,背《詠柳》。
3.朗讀整首詩。(重點夯實詩句“鄉音無改鬢毛衰”。指導讀好“鬢” “衰”,了解“鬢毛”的意思)
【評析】聯系熟悉的詞語復現,能強化生字的讀音,加深“字不離詞”的印象;以學生已學過的詩加深對詩人和詩作的認同,增加親和力;這首詩大部分學生已經有基礎,甚至耳熟能詳,因此正音的重點就落到難讀的第二句上,避免平均用力,凸顯難點。
二、扎實識字,端正書寫
1.過渡:一首詩會讀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認識了,有的字可能換一個地方就不熟悉了,敢不敢迎接挑戰?
2.出示生字詞語,以多種方法認讀。
3.指導寫字。重點指導“客”字。
【評析】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不容忽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流程的方便,往往會將識字、寫字環節后置,如果課堂時間把握不好,寫字容易成為“家庭作業”,得不到教師的具體指導和師生的評價交流。為了扎實有效地識字、寫字,將這一環節安排在課中,并在字形的指導上有所側重,不面面俱到。
三、猜測年齡,理解詩意
1.過渡:生字會認、會寫,讓我們把它送回詩句,再正確、流利地讀一讀?(讀全詩)
2.猜詩人年齡。小朋友能把詩讀得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真不簡單。現在請你猜一猜,詩人賀知章寫這首詩的時候,大概是多少歲?(學生猜測年齡)
3.引導:猜要有根據。賀知章到底多少歲,黑板上哪個年齡最正確呢?請小組內互相合作,用心讀一讀課文,不要放過一個字、一個標點、一幅畫面,找到一個理由就做上一個記號,試試看,看你能找出幾處依據。(學生自學、小組內互學)
4.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發言以感情朗讀來展現)
“老大”說明年紀很大;“鄉音無改”說明他家鄉口音沒有改變。即使離開了家鄉,仍然很想念家鄉,忘不掉,也說明他離開家鄉很多年啦;“鬢毛衰”指兩鬢的頭發已經稀稀疏疏,有的都變白了。(看插圖:背都有點駝)說明人已經明顯老了;“不相識”就是“不認識”。兒童見面了都不認識,也說明他離開家鄉已經很久了。
5.解謎:通過大家的發言、討論,我們知道,賀知章的年紀應該很大了,詩人到底多少歲呢?(補充資料:賀知章30多歲離開家鄉去做官,直到85歲才告老還鄉)
6.評比。誰猜得最準?(請得勝者吟誦課文)
【評析】猜年齡,是理解詩句的一個突破點,也是一個轉折點,將學生從靜態的寫字中激活,課堂好玩了,學生就投入了。不過,“猜年齡”也容易造成信馬由韁,為猜而猜的現象,考慮到教學效率,板書時寫出年齡的區間,注意收放度的把握。激活思維后,讓學生獨自品讀詩句,觀察插圖,就是理解詩句、展示推理的過程。當學生有了交流的欲望,再進行同桌或小組合作,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處于憤悱狀態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推敲詩句的字里行間,都能品味到這是一位長者寫的詩。如果學生通過“少小”“兒童”誤以為賀知章是個孩子,可以引發爭論,體現言語的沖突和智慧,促進對詩句的理解和領會。這樣的猜測和揭底,讓課堂充滿了趣味,充滿了挑戰,語文課堂仿佛成了一部“開心辭典”。
7.口語交際:“笑問客從何處來。”⑴如果你現在就是這個孩子,遇到這么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你會怎么問啊?(生問)⑵如果你是詩人,你會說什么?
【評析】這里的口語交際,一是明確“笑問”,二是活化詩句,讓詩句讀起來更可親、更可感、更有味。
四、了解詩人,拓展補充
1.過渡:一別就是五十多年,離開家鄉的時候是年青人,回來已經“鬢毛衰”。這五十多年里,也許無數次夢回家鄉,無數次凝神遠望。可是,詩人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象說話)
2.指導背誦:年紀大了,終于回到了家鄉,你猜,作者會是什么心情?(激動、難過、高興,百感交集)你能帶著自己領悟到的心情背一背嗎?
3.省略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12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老年回到家鄉后,感到時光飛逝而寫下的一首古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看了幾張生活中的實物照片,請同學們用自己知道的古詩來描述,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指導學生弄懂詩意時,我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三種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小組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我加入配樂詩朗誦的環節,進一步指導學生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本課的四個學會字。認識一個會認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誦讀課文。
3、體驗作者重歸故里的情感;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在生活中運用古詩,導入新課:
1、播放課件,圖片:西塞山前飛白鷺;幾只游水的白鵝;一處壯觀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樹。
師:大家能用學過的詩句來描繪我們看到的景象嗎?(生背誦相關古詩詩句)
師小結:一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用到它們。
2、讀題;偶字注音;再讀。
3、板題、釋題:回鄉偶書(回到家鄉,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寫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說詩句,讓古詩走向生活,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古詩,明白學習古詩的作用、意義,感受古詩的魅力。
二、初讀古詩,讀準生字詞。
1、自由地大聲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生劃出生字,師出示字卡。同學們看看這些字詞讀準了沒有?
指名讀小老師帶讀齊讀
3、指名讀字;師: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讀全詩:聽一聽字音讀準了沒有?
5、指名讀,生評議。及時表揚。
設計意圖:交給學生讀的目的,讓學生讀有所獲。
三、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品詞析句。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2〕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3〕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鄉音:家鄉的口音,方言。
無改:沒有改變。鬢毛:鬢角的頭發。
相識:互相認識。何處:什么地方,哪里。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師:年少的時候,我背著行囊離開了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學,可這一走就是幾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鄉時,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了。來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們樂呵呵地圍著我問長問短,有的說:老爺爺,您找誰呀?有的問:老爺爺,您從哪兒來呀?我笑著看他們,不知道該說什么,他們哪里知道,眼前的這位老人就是他們爺爺輩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了,很多事都發生了改變,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么不一樣呢?(老師用自己的話,把古詩說成了一個故事。)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古詩的方法,逐步領會詩句意思,其中的三種求助方法還能幫助學生閱讀其它古詩。特別是老師把編成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讓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更濃。
四、自讀感悟,體驗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1、想想作者賀知章此時的心情。
老師過渡:是呀,作者小的時候離開家鄉,年紀大了才回來,家鄉的孩子見了他都不認識,我們怎樣能讀出作者內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練習。
3、指名讀,生評議。(師提示,為了表達情感,我們還可以加上動作。)
4、生再試讀。可以站起來,自由加動作。
5、指名配樂朗誦。(放課件:配畫配音古箏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通過古詩壓韻和古箏音韻的結合,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語言美。
五、學寫本課生字。
1、老師指導書寫鄉、改;
老師示范寫鄉,學生仔細觀察。想想它和我們學過的哪個部首有些相似。
老師示范寫改,學生分析其字形。
2、學生描紅書寫。
六、布置作業;
老師:這首古詩學得不錯,今天你們想做什么樣的作業呢?生各抒己見,師幫助歸納。
1、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背誦古詩,畫一張《回鄉偶書》的畫;
3、背誦古詩,把《回鄉偶書》編成故事講給其他人聽。
老師: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明天老師等待著你們的精彩作品。
設計意圖:作業的自主選擇,學生的興趣很濃,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長處來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通過讀詩、背詩所獲的體驗來描繪古詩中的場景,來描述古詩所講述的故事,還可以通過課堂上背誦練習,字詞書寫練習來完成默寫古詩這一更高的要求。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13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我校開設了“國學欣賞”的校本課程,目的是提高學生文學興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瑰寶,無疑是文學欣賞課教學的重點,可是,我們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方法以老師的灌輸和學生的機械背誦為主,形式呆板,手段單一,效率低下,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探索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拓展古詩詞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感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當我執教<<回鄉偶書>>這首詩時,一開始我想用語文課常用的誦讀、品味、賞析等方法進行教學,后來想到“國學欣賞”課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它應該區別于語文課,這樣才能達到提高學生對于文學的興趣,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于是,文學欣賞課陷入了一種絕境。
怎樣走出這樣的絕境,真正深入學生心靈?通過我上完這堂課,證明我后來的設計是成功的。首先我精心設計了精美的課件、優美的動畫、動情的朗讀、悠揚的樂曲和以李白的<<靜夜思>>導入課題來創設情境,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學生的現狀,不一味求全,不整堂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樂趣,讓學生自己體會到詩歌的精髓,讓文學真正走入學生的心中。再者,本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還有以下幾點以學生為主體的設計:
一.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特別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教學手段:
1、滲透學法:從扶到半扶,學會自學。
2、創設情境:激發想像,融入詩境。
3、理解表演:引導合作,再現詩意。
以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二.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我給學生留有足夠大的空間,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在分析﹑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其間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全班齊讀﹑表演讀,多樣化的朗讀形式使學生動腦動口,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升華. 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文學藝術的魅力,達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的目的.
三.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古詩精練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想象,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如從學生想象
“賀知章”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了。
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困惑與困難。
1、如今的社會和家長始終抱著分數來對待學生的學習,尤其面對考試的壓力,在對這樣的非考試學科,學生和家長都不可能、也不會給予太多的關注;
2、相對于嚴肅的評論和賞析,學生更喜歡一些無厘頭式的搞笑,歪解作品,曲解作者,并以此稱能,這不得不讓人感覺到經典文學的悲哀。
總之,無論怎樣,這條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我們要不斷地嘗試,這中間也有不少歪路,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相信我們是可以培養出具備極佳的文學素養的學生的。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再是沒完沒了的單調重復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表演詩中那種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情感都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
愛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14
設計理念:
崔巒先生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葉老也說過:“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基于此,本課在導讀時緊緊抓住一個“客”和關鍵詞“何來”,“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學生思接千載,圍繞“客”字做文章:是“客”嗎?“客”從何而“來”?不是“客”!“客”為何“回”來?既觸發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又落實了詩歌語言的訓練點,從而讓學生在反復涵詠品味詩歌語言中悟詩情、品詩意,并將這些感受內化成豐富的情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認識詩中的5個生字,會寫“客、何、音”三個字,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緊扣識字教學,巧妙抓住“客”作為切入點,結合“何來”一詞擴展開來,讓學生思如泉涌,想象萬千,再通過品讀了解詞句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讀詩、悟詩中懂得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調動體驗,激趣引入
1、讀題:回鄉偶書
2、作者:小朋友們,我們常說,要了解他的詩歌,首先要知道他這個人。
課前搜集的資料展示,何老師也搜集了我們來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請小朋友們自由讀一讀。
3、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現在我們就一起把這個“客”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來。(師范寫,提醒“橫撇”的“撇”和“捺”要寫得舒展才好看,生書空。)說說怎么記住這個“客”字,幫它找個朋友,然后生根據同學的發言再寫寫、記記“客”。
二、找準切入,讀詩悟詩
1、自讀全詩,巡視指導:孩子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中恰恰也有一個“客”字,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詩中的生字,不認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樹葉的幫助來讀準。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開始!
2、檢查自讀,加強識字
偶、鬢、衰、客、何、(很干脆,好聽,非常好聽,真喜歡,真喜歡你讀的翹舌音)
3、抽生讀詩,其余聽讀,評價,正音。去掉拼音讀。
4、緊扣“客”字”,啟發思考
師:老師剛才說這首詩中也有一個“客”字,發現它了嗎?
生:“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再讀讀這句詩,思考一下:對這個“客”字你還有什么發現或疑問?
生提問:客是誰?從什么地方來的客?為什么要來?
師:我們一起寫“何來”,在“客”后板書:何來?
5、師:孩子們都很會動腦,提出了幾個很好的問題。老師再來問你們一個問題:這個“客”是“客”嗎?(反思:當孩子們沒法來問出教師想要得到的答案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主動權,來向孩子們提問)(師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個實心圓點,旁打一個問號。)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它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現在請孩子們仔細讀詩或觀察插圖,去尋找答案。(生自讀詩歌,勾畫。)
三、品讀詩句,分享感受
1、生:從詩中“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來看,他是客,那些不認識他的孩子把他當作“客”了。
師:你在詩歌中找到了答案,真會動腦筋!那你來讀一讀后兩句詩吧!
生:在插圖中也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客”,因為他騎著馬,馬馱了一大包行李,這也是那些小孩認為他是“客”的原因。
師:真了不起,你能結合詩歌和插圖找答案,學習就應該這樣!我建議同學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這個愛思考會觀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明亮的眼睛看向插圖吧!聰明的孩子,你來讀一讀后兩句詩,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誰想反駁他的意見?或者說誰有補充?
生:不對不對!他不是客。我查過資料,這首詩是賀知章寫自己的回鄉經歷,他三十六歲外出做官,到八十五歲才告老還鄉,你們看第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就是這個意思。
師:真棒!把你的理解送進去讀一讀這句詩。生讀。
生:我還從第二句詩“鄉音無改鬢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這個地方的人,還說著這里的話,幾十年了都沒改變鄉音。
鄉音:家鄉的口音,方言,比如說你是杭州人,那么你的鄉音就是杭州話比如你是溫州人,那么你的鄉音就是溫州話
師:鄉音的“鄉”就是――(生:故鄉、家鄉的“鄉”)你的家鄉是――浙江省杭州市…如果將來你離開了家鄉,你會想念家鄉嗎?(會!)
我來采訪幾名孩子,你為什么會想家長?
王麗珺:我去了日本幾天,沒過幾天,我就想杭州的菜了。
師:是的呀,家鄉的菜讓你思念家鄉了。
2、 師: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回”,你們明白了嗎?
生:因為他思念家鄉;
生:想回來看一看家鄉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鄉口味的飯菜;
師:真應了那句“親不親,故鄉人;甜不甜,家鄉水”呀!(隨機板書:想家鄉!)帶著這種心情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生讀,語速稍快。)
生:我想問一下,為什么詩人想念家鄉,卻要等五十年才回來?(這個問題如果孩子們不提出來,老師也可以補充)
生:我知道,那時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現在這樣發達,詩人肯定會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師生一起笑起來。)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們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幾乎每天都要給我們打電話,也會經常抽空回來看我們。
生:雖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還是能經常看見他,我可以在網上通過攝像頭和爸爸視頻聊天!(大家都笑了。)
師:是呀!科學技術給我們現代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可詩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詩人三十六歲離開家鄉,到八十五歲才回來,整整五十年哪!(小朋友們現在幾歲,等50年后你再回到杭州,那得發生多大的變化啊)多少個日日夜夜啊!詩人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可因為公務繁忙、交通不便就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今,終于盼到了這一天!想了多少年,夢了多少年,家鄉的一切還如我想像中的一樣嗎?
大家一起來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生讀詩句,讀得較好,“老大”一詞拖得較長。)
3、如果你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回到了自己爸爸媽媽的身邊,請你想象一下,你當時的心情會怎么樣?
生:我現在能理解賀知章爺爺的苦惱了,他雖然日夜思念家鄉卻幾十年沒有機會回鄉解除思鄉之苦。
生:所以雖然詩人已經很老很老,頭發也被風霜染白了,卻怎么也改變不了他的一口鄉音,因為他時刻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
“激動,高興”隨機板書,
你能讀出激動的感情嗎?誰來評價一下,你能比他讀得更激動嗎?(用教師的評價語來引導孩子一步一步走入情感的深入)
請你帶著這樣的理解讀一讀。
請你把這樣的感情送進去讀一讀。
師:好!讓我們再次吟誦――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生搖頭晃腦地讀起來,“無改”拉得較長,聲音上揚。)
師小結:原來這個看似“客”的人其實――(生:并不是客!)不是遠道而來的客人“來”了!而是離鄉多年的游子――(生:“回”到這里了!)不是“來”而是――(生:“回”呀!)師:不是“來”――(生:而是“回”呀!)再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讀起來,“回”字咬得特別重。)
4、 回歸全詩:五十年了,許多的事情都已經改變了,難怪家鄉的小孩子會把我當做客人,笑著問我從哪里來?
詩中哪兩句說的是這個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導出下面兩句詩歌)
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里的兒童有一個表情,小朋友們來圈一圈?
這個笑問能不能改為請問客從何處來?
小朋友們,現在何老師就是那位老爺爺,請你也笑著來問問我吧。(運用角色替換的方式,小朋友們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孩子們爭著搶著要來問我,其實,師傅說,在這個環節,我就可以運用詩歌的意思,教師的評價語潛移默化地來引導孩子理解詩歌)
老爺爺,您幾歲啊?(我今年80有5了)
老爺爺,您從哪兒來呀?(我年輕的時候離開家鄉,到了現在才回來)
師:好,我們一起讀全詩。
四、個性朗讀,深化理解
師:有人說一首好詩就是一首動聽的歌曲,那么這首詩究竟是歡快的歌曲,還是憂傷的歌曲呢?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放進詩中,美美地讀一讀這首詩。
生:我認為盼了幾十年終于回家了,應該高興才是。所以我要這樣讀,生以歡快的語調讀詩。師引導同學們以歡快的語調一起讀一遍詩。
生:詩人終于回家鄉了,家鄉的兒童是那樣熱情好客,詩人一定感到非常親切。我想這樣讀,生以愉悅舒暢的語調讀。
生:我想用憂傷的語調來讀。詩人回家時已經八十五歲了,家鄉的許多事都改變了,當年的朋友大都已經去世了,還被家鄉的小孩子當做客人,所以我想詩人的心里一定會有些傷感。生讀詩。
師:認為他說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讀全詩。(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更加到位一點,把孩子們的情感的詞語寫在黑板上,大家覺得他讀得歡快嗎?也可以追問孩子,為什么你要這樣讀?為什么你這句詩要重讀?)
師:大家讀得真好!能讀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讀懂了詩,讀出了詩的韻味。看著大家讀得這樣投入,我也想讀一讀,愿意給我這個機會嗎?(生笑:愿意!)
師:如果我是賀知章,我會這樣想:我離別家鄉幾十年,想了家鄉幾十年,在他鄉做了幾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終于得償夙愿回到自己的家鄉了,但家鄉卻早已不是記憶中的家鄉了,還令我想不到的是家鄉的那些小孩子卻說我是客人,他們這些天真無邪的黃口小兒哪里知道我這個八旬老人對家鄉的一片深情?啊!想到這里,怎不讓我百感交集,感慨萬端啊!師以感慨、惆悵的語氣讀詩。
6、背誦詩歌,積累語言:指名、分組背、齊誦。
五、拓展閱讀,加深感悟
就在剛才,我們一起感受了唐代賀知章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對這首詩的感悟。其實,熱愛家鄉這一千古不變的情懷,還體現在許多的古詩佳作中。我們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靜夜思》。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的:
1、 會認“偶、鬢、衰”3個字。
2、 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點難點:
誦讀古詩,感受詩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1、復習: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詩就是一塊富有魅力的瑰寶。同學們,瞧瞧看,這首著名的《詠柳》還記得嗎?我們一起背一背。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詩人——賀知章。
2、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他的另一首古詩,請大家手書空,和我一起來寫詩題。正音。
3、這首詩就是詩人80多歲回到家鄉后偶然寫下來的,齊讀課題。
4、到底這首詩寫了些什么呢?讓我們走進詩歌去細細品讀。
二、 初讀古詩
1、 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檢查生字
3、 檢查詞語:鬢毛衰 鄉音 相見 相識
4、 詞語讀得這么好,相信古詩一定能讀得更流利,自己試一試。
5、 節奏讀
(1)標出節奏,指名讀。
(2)齊讀
(3)教師示范,講方法:一行一行地讀,邊讀邊想象畫面。
三、 品讀第一句
過渡:讓我們先看看第一行。
1、 點生讀
2、 師問:少小是什么意思?讀。
3、 在這行詩中有一個詞的意思和它相反,誰找到了?你來讀。
4、 介紹背景:賀知章十幾歲就離開了家鄉,80多歲才回到故鄉,此時他會是什么心情?
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還有誰來讀?
5、 為什么賀知章要時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鄉?是的啊,由于種種原因,思念家鄉的賀知章卻不能回家,他的內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師范讀。
6、 此時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讀。
7、 幾十年過去了,他的樣貌會發生了什么變化?但是什么沒有改變?(鄉音)請你讀第二行,點評。教師點評:由于深深地眷念這愛自己的家鄉,他無法忘記那一口家鄉話。齊讀。
8、 從離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牽掛著自己的家鄉。齊讀第一句。
四、 品讀第二句
1、過渡:年近老邁的賀知章終于回到了家鄉,走在這鄉間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圖,他碰見了誰?(小孩)自由讀第二句,聽聽他們會說些什么?
2、孩子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位老爺爺,自然是不認識的。面對這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會怎么問?
3、感情指導讀“笑問”“何處來”
4、教師引讀:天真的孩子笑著問詩人的一句話,卻讓詩人感慨萬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卻被孩子們當成了客人,這一個客字讓他多么的無奈呀!教師讀。點生讀。 他分明是回家,卻被當成了來做客的外鄉人,他多么的難過呀!點生讀。
5、 齊讀:詩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著家鄉,卻被大家當成了客人,他內心真不是滋味。
(齊讀)
五、 背誦
1、 自由練習背誦。
2、 配樂背誦。
六、 拓展:《回鄉偶書》(二)
板書設計:
古詩誦讀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 老大回 又
鄉音未改 鬢毛衰 悲
相見 不相識 又
客 何處來 喜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客、何”2個生字,會寫“音、客、何”3個生字。
2、情感目標:理解領悟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力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思鄉之情。
教學重、難點: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課文插圖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
1、談話、激發了興趣: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你愿意背給大家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2、導入新課:同學們背誦的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國詩歌是文學寶庫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徜徉在這藝術的河流中,我們心曠神怡,今天就讓唐代著名的詩人賀知章老爺爺帶領我們再一次走進古代詩歌中。
3、作者生平
賀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詩人,這位老爺爺年輕的時候離開了家鄉去外地求學,他克服困難用功讀書,因此他的書讀得非常好。后來他到京城去當了大官。他和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的詩人的李白是好朋友,兩人常常在一起作詩,相處得十分融洽。八十三歲那年,賀知章邁著蹣跚的步子,回到了家鄉。他回到村口會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就知道了。(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師:讀了課題你知道“偶”“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嗎?(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書:寫,偶書:隨便寫的詩。)誰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回到家鄉,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寫下來。)
5、師:你真能干!那么詩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去看一看吧。
二、自由讀詩,初步感知。
1、師:請小朋友們打開課本翻到115頁,自由地大聲地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2、師:老師發現你們讀得可認真了,接下來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比比誰的字音讀得準。
3、師:好了是嗎?那老師要來考考你們了,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讀準了。(出示帶拼音的生字)誰愿意來試試?(2個)下面我請一位小老師來帶領大家讀,誰行?(1個)我們一起來準確地讀一讀。
4、師:小朋友們讀得太棒了,這回老師要把生字寶寶的帽子摘掉了,你還能認出他們嗎?(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開火車讀
5、師:把掌聲送給這列小火車。接下來生字寶寶和他們的朋友在一起了,誰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出示不帶拼音的詞語)
6、師:生字寶寶真想請它們的朋友來家里做客,而我們今天學的古詩里正有這個“客”字,你找到了嗎?(生: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緊扣“客”字讀詩
1、師:請再讀讀這句詩,對這個“客”字你還有什么疑問嗎?(“客”是誰?賀知章。“客”從哪里來?板書“何來”“客”來做什么?)
2、師:小朋友們真會動腦筋,提了不少好問題。老師也來問你們一個問題:詩句里的“客”也就是賀知章是指從外地來這里做客的客人的嗎?(板書“客?”)(生交流:賀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從詩歌的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3、師:他從小離開了家鄉,到老了才回來。這五十年的時間里發生什么變化?
(生:鄉音無改鬢毛衰)
4、師:“鄉音”是什么意思?(家鄉話)“鬢毛”呢?(頭發,胡須)
是呀,雖然家鄉話沒有改變,但賀知章爺爺已經——老了,誰能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這句詩?
5、師:“鄉音的“鄉”就是――(故鄉,家鄉的“鄉”),誰能用“家鄉”來說一句話?{我們的家鄉在保亭,}如果將來有一天你離開了家鄉,你會想念家鄉嗎?(會!)那你明白賀知章爺爺為什么要回家鄉看看了嗎?(想家鄉)板書
6、師:我們學校的周老師離開自己的家鄉山東到我們毛岸教書,每當過節時不知周老師會不會想念自己的家鄉?我想請我們班的一位小朋友當小記者采訪一下周老師離開自己家鄉的心情,誰愿意去采訪一下呢?(相機指導:采訪時要用上禮貌用語)
7、謝謝周老師讓我們能更深刻的體會到賀知章老爺爺的心情,現在讓我們一起帶著思念家鄉的心情讀第一句詩吧(指導朗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8、師:賀知章爺爺年輕的時候離開家鄉到外地做官,到八十多歲才回到家鄉,整整五十年哪!他時時刻刻都在想念家鄉的親人,盼望著可以早日回家鄉看看,現在終于盼到這一天了,可家鄉的一切還和他記憶中的一樣嗎?(生:不一樣了,親人沒了。。。。。。)
9、師:是呀,如果你是賀知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生:憂傷)
10、師:五十年了,許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了,難怪家鄉的小孩子會把我當作客人,笑著問我從哪里來?詩中哪兩句說的是這個意思?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11、師: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會以怎樣的心情問我呢?(開心,快樂)
12、師: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無奈)為什么?讓我們一起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一讀詩歌吧(。指導朗讀——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13、師:你們讀得真投入!讀出了自己的感悟,讀出了詩的韻味。周老師也想讀一讀,行嗎?
14、師:想把這首詩歌記在心中嗎?那就試著背背吧。指名背——分組背
三、串講詩意,體會情感:
1、誰能用自己的話把全詩的意思講一講?
(指名講,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2、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板書:思鄉)
3、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就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4、今天和同學們在同一間教室學習了這一首古詩,看到同學們認真學習的樣子,感覺到很高興,也感謝賀知章讓我們讀到這么好的思念家鄉古詩,也謝謝同學們能認真學習!
六、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小離老回
音未變發已白(思念家鄉)
客兒童不識
笑問從何處來
品詞析句 自讀感悟——《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篇17
【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詩中的5個生字,會寫“客、何、音”三個字,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緊扣識字教學,巧妙抓住“客”作為切入點,結合“何來”一詞擴展開來,讓學生思如泉涌,想象萬千,再通過品讀了解詞句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讀詩、悟詩中懂得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
剛才有個小朋友一臉興奮地告訴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請幾個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過生日。看來,這個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請客。)他想邀請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請客”、“做客”、“客人”都有一個――“客”字。對,現在我們就一起把這個“客”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來。(師范寫,提醒“橫撇”的“撇”和“捺”要寫得舒展才好看,生書空。)說說怎么記住這個“客”字,然后生根據同學的發言再寫寫、記記“客”。
二、讀詩悟詩:
1、自讀全詩,巡視指導:
孩子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中恰恰也有一個“客”字,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詩中的生字,不認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靈的幫助來讀準。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開始!
2、檢查自讀:
①(課件出示詞語):偶然、鬢毛、衰老、客人、何處來、鄉音
②解釋:“衰老”(能用這個詞來形容我嗎?那形容怎樣的人,比較合適?)
③解釋“何處來”(換種說法:哪里來、什么地方來。)
④解釋“鬢毛” 。
3、開火車讀詞語。
4、分小組朗讀詩。
3、緊扣“‘客’字”,啟發思考:
師:老師剛才說這首詩中也有一個“客”字,發現它了嗎?
師:再讀讀這句詩,思考一下:對這個“客”字你還有什么發現或疑問?
(設想:生提問:客是誰?從什么地方來的客?為什么要來?)
師:我們一起寫“何來”,在“客”后板書:何來?)
師:孩子們都很會動腦,提出了幾個很好的問題。老師再來問你們一個問題:這個“客”是“客”嗎?(師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個實心圓點,旁打一個問號。)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它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現在請孩子們仔細讀詩或觀察插圖,去尋找答案。(生自讀詩歌,勾畫。)
4、品讀詩句,分享感受:
(生:從詩中“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來看,他是客,那些不認識他的孩子把他當作“客”了。)
師:你在詩歌中找到了答案,真會動腦筋!那你來讀一讀后兩句詩吧!
(生:在插圖中也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客”。)
師:真了不起,你能結合詩歌和插圖找答案,學習就應該這樣!聰明的孩子,你來讀一讀后兩句詩,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生:不對不對!他不是客。你們看第一句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就是說他很小離家。)
師:真棒!把你的理解送進去讀一讀這句詩。(生讀。)
(生:我還從第二句詩“鄉音無改鬢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這個地方的人,還說著這里的話,幾十年了都沒改變鄉音。)
師:鄉音的“鄉”就是――(生:故鄉、家鄉的“鄉”)我們的家鄉是――龍泉市。如果將來你離開了家鄉,你會想念家鄉嗎?(會!)
師: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回”,你們明白了嗎?
(設想:生:因為他思念家鄉;
生:想回來看一看家鄉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鄉口味的飯菜;)
師:真應了那句“親不親,故鄉人;甜不甜,家鄉水”呀!(隨機板書:思念家鄉!)帶著這種心情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生讀。)
師小結:原來這個看似“客”的人其實――(生:并不是客!)不是遠道而來的客人“來”了!而是離鄉多年的游子――(生:“回”到這里了!)不是“來”而是――(生:“回” 呀!)師:不是“來”――(生:而是“回” 呀!)再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回歸全詩:五十年了,許多的事情都已經改變了,難怪家鄉的小孩子會把我當做客人,笑著問我從哪里來?詩中哪兩句說的是這個意思。
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我們也來學學兒童,“笑問”?(表演)
師:看到兒童可愛的模樣,聽到他們天真的笑問,詩人的心情?(生說,讓他讀一讀這兩句詩,男女生分讀。)
5、師:那么怎樣讀好詩呢?老師這里提供大家一個方法。(課件出示)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①學生自由朗讀。
②指名朗讀。
③同桌朗讀。
三、拓展練筆:
對詩歌進行故事續編:賀知章回鄉后感受如何?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事?
五、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客?何來?
思念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