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精選17篇)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部編本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圍繞“想象”這個主題編排了《古詩兩首》《霧在哪里》《雪孩子》3篇課文。這是繼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后又一個以“想象”為主題的單元,本單元課文側重于體現想象之美,教學重點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體驗”。教學中要循序漸進,體現指導的層次性。《古詩兩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感受山寺的高聳入云、環境清幽和草原的蒼茫、高遠遼闊。教學中宜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與音像資料展開想象,以誦讀為主要方式,進行理解積累。
《夜宿山寺》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詩人用極度夸張的筆調形象、生動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樓非常高。前兩行“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從視覺感受上寫出樓高,后兩行“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從聽覺上進一步烘托出樓高。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后兩行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
《語文課程標準(20__版)》指出第一學段古詩教學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溫儒敏教師談到古詩的教學,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要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不必在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二年級的學生對詩歌語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學時力求做到:談化詩意,精析誦讀,多元教學,渲染意境。重視朗讀的指導,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每一次朗讀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要心中有數。朗讀的形式要多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的興趣。遇到不容易讀好的句子,教師要發揮示范作用。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階段目標中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基于教材內容、《語文課程標準(20__版)》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認識“宿、寺”等12個生字,會寫“危、敢”等8個字,理解“蒼蒼、茫茫”等詞語的意思。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等,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聳入云和草原的高遠遼闊。
教學重難點:朗讀和背誦古詩,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教學準備
生詞卡片、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有關草原的視頻及歌曲。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作者,讀懂課題。
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詩?2.創設情境,理解詩題。
李白愛到名山大川去游覽。有一天,李白來到一座風景秀麗的大山。
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頂,天已經黑了。(板書:山)來不及下山了。可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為難,他發現眼前有一座寺廟。(板書:寺,學生識記“寺”字)他就住在了這山頂的寺廟里。(板書:夜宿,理解“宿”的意思——住。)李白非常高興,他站在寺廟的院子里,望著滿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詩,詩題就是《夜宿山寺》。請你說說:“夜宿山寺”的意思。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故事為切入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和傾聽的意識。詩歌的題目平、翹舌音結合,讀起來有些拗口,在教學“宿、寺”兩個生字時,讀準字音與理解字義并舉,使學生讀準詩題,理解題目意思。】
二、初讀古詩,感知詩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練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同桌互讀,相互正音。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3、師生合作,讀出這首五言詩的獨特節奏。
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4.閉目輕聲讀古詩,想象畫面。
三、學習古詩,體會詩境。(一)學習第一、二行。
1.隨文溯源學習“危”
字,知道“危”的本義是表示人在山巔
或高崖,站在高處而恐懼。引申為恐懼,又引申為高。從而理解詩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樓”即“高樓”。
2.體會“樓高”。
(1)同桌合作學習,交流詩中哪些詞語寫了樓之高。
①高百尺。這是夸張的寫法,形容樓很高。結合李白其他詩句“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等理解并指導朗讀,將“高”字讀得響亮,突出“樓很高”的感覺。
②摘星辰。想象說話。
③指導朗讀。想象摘星辰的動作,加動作讀詩句。
④小結: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形象地表現出樓之高。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有感情朗讀詩句。
(二)學習第三、四行。
1.教師引導:站在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來應該高聲吟誦一番,可是他卻?
出示三、四行,學習“驚、恐”,讀準后鼻音,理解字意后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指導朗讀。李白詩歌很浪漫的詩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宮,里面住著很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怎么讀才不會驚擾到他們呢?
“高聲語”“天上人”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三)采用多形式指導朗讀、背誦。
1.師生問答讀。
師:看這寺廟里的高樓,多高啊!生:危樓高百尺。師:甚至高到什么程度?生:手可摘星辰。
師:安靜的夜晚,繁星滿天,站在這樣的高樓上,詩人有什么感受?
生:不敢高聲語。
師:為什么?生:恐驚天上人。
2.師生承接讀。
師:危樓——生:高百尺,師:手可——生:摘星辰。
師:不敢——生:高聲語,師:恐驚——生:天上人。
3.師生合作,詩意與詩句對讀。
4.學生加動作表演讀,學生評價,師相機點評。
5.看課文插圖背誦。
6.播放古箏曲,入情入境想象畫面背誦。
【設計意圖:師生這樣合作讀雖簡單,但一直在變換形式,激發學生誦讀的積極性,保持了詩的整體性,又幫助學生在誦讀中進一步理解了詩意,同時引導學生感受詩本身蘊含的音韻之美。】
五、小結。
在《夜宿山寺》這首詩中,李白通過眼中所見,大膽想象,把一座百尺高的宏偉建筑展現在我們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摘星辰、不敢語、驚天人(板書)這些奇妙的想法讓這首詩與眾不同,情趣盎然。
六、指導書寫生字。
1.出示“危、驚、敢”整體觀察。
2.出示“危”,看清結構(半包圍),強調第二筆是橫鉤,第五筆是橫折鉤。教師范寫后,學生觀察并書空。
3.出示“驚、敢”,通過比較,指導如何寫好“敢”字,教師范寫,學生觀察并書空。
4.運用規律,獨立練習寫字。看清位置,找準重點——名學筆順,練習臨寫——對照品評,二次臨寫。
5.反饋評價:展示優秀書寫,出示問題字例,糾正;學生再次連寫。設計意圖:師生寫字教學的設計從整體到個體,縣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講清注意點,抓住關鍵筆畫,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把字寫端正美觀。
七、拓展延伸。
誦讀王安石寫的《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層。
作業:
1.背誦《夜宿山寺》,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危樓高百尺,恐驚天上人”的意思。
2.誦讀《登飛來峰》,一邊讀一邊想象描寫的畫面。
板書設計:夜宿山寺
百尺,摘星辰。樓高不敢語,驚天人。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走近草原。
1.播放視頻《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學生談感受。
2.我們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時期在敕勒川生活的是游牧民族刺勒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簡單的27個字概括了我們用話語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
設計意圖:利用課件播放大草原的風景,引導學生在圖中了解詩句的意思,讓學生的耳、腦、口、眼協調活動,從中感受到詩中所描寫大草原的美麗和遼闊無邊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從而進入詩歌的意境。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練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讀準平舌音“似、蒼”,特殊讀音“見”,指導“見”是出現、顯露的意思。
2.同桌互讀,相互正音。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3.教師示范讀帶讀;師生合作讀。4.閉目輕聲讀古詩,想象畫面。三、想象畫面,誦讀詩句。
1.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詩句,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遼闊的天空,有很多圓頂的蒙古包。詩中哪幾行是描寫圖中的內容?
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學生自由地讀讀這四行詩,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結合課件了解“敕勒川,陰山”的位置,體會“穹廬、籠蓋”的意思。川指平地,敕勒川是這個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朗讀時,讓學生用手勢磨坊穹廬籠蓋四野的情景,體會大草原的遼闊。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自由讀后兩行詩。
(1)出示相關圖片,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蒼蒼、茫茫”,誦讀體會。
天蒼蒼:天空藍藍的;白發蒼蒼:頭發拜拜的;松柏蒼蒼:松柏綠綠的。
野茫茫:原野沒有邊際;大海茫茫:大海無邊無際;云海茫茫:云霧濃厚看不清。
(2)反復誦讀。
(3)出示:風吹草低見牛羊,學生閉目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到
的畫面,感受草原壯麗富饒的景色,體會牧民的自豪之情。
3.采用多形式指導朗讀、背誦。
(1)師生承接讀。
(2)師生合作,詩意與詩句對讀。
師: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生:敕勒川,陰山下,
師: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生: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師: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生:天蒼蒼,野茫茫,
師: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生:風吹草低見牛羊。
(3)看課文插圖背誦。
(4)播放馬頭琴曲,入情入境想象畫面背誦。
【設計意圖: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意境美,這種意境美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課件的展示,師生誦讀時配以樂曲創設情境,通過多種方法、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陶冶情操,觸摸到古詩那悠遠、空靈的意境。】
四、延伸閱讀老舍寫的《草原》片段。
【設計意圖: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還不夠,將名家老舍對草原的描寫鏈接誦讀,使《敕勒歌》的內涵豐厚起來。】
五、指導書寫“陰、似、野、蒼、忙、茫。
作業:
1.背誦《敕勒歌》,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思。
2.把自己對詩的理解畫成一幅簡筆畫,并把古詩抄寫在上面。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
層。
(詩意: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
起。不怕層層
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
草原(節選)
老舍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外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鉤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X流,輕輕流入云際。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這節課我們學習賀知章寫的另一首《回鄉偶書》。
2、板書課題、解題。
二、學習《回鄉偶書》。
1、簡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誰來介紹一下這首的作者?
2、齊讀、指名讀。思考:這首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課文注釋及自學詩句,記下不懂的問題,然后小組討論。{學生自學討論}
4、同學們學得真起勁,那么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首詩,高不高興?那么放學回家后把這首詩給父母講一講好不好?
(1)分角色試練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么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后還有什么收獲?
(生談)
5、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能不能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6、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7、《回鄉偶書》描繪了詩人告老返鄉不被相認的情景,那么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組內進行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演出,師生評議。
8、師模仿“記者”,采訪“賀知章”。
9、感情朗讀、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 為《回鄉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2. 編故事。
反思:
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在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復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情感,都會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里。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3
課前透視: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信息資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誦詩導入。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呀?(學生背誦古詩)古詩為我們呈現出美的意境,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內容?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學生熱愛生活。)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
--展示學生平時的古詩積累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嗎?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范寫"黃"、"童"
六、課后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第二課時
一、看圖揭題,導入。
1、出示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試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字音。
3、指名兩人組朗讀匯報。
三、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課堂討論疑難詞句,通過投影重點講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3.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4、簡單講述詩意。
5、全班齊讀全詩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 教師范讀。
2. 學生練讀。(4人組內,一人朗讀古詩,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畫面。組內交流)
3. 教師語言描述,激發學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一個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動,池水非常清澈,倒映著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只蜻蜓,有一只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這樣的景象,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呢?
4. 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感覺朗讀。
5. 朗讀反饋。
6 .練習背誦。
五、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 出示帶音節生字認讀。
2. 去掉音節認讀。
3. 小組合作,創造性認記字形。
4、認讀課后我會讀的詞語。
六、.總結全文。
七、課后拓展:
和伙伴們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5
兩首古詩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秋天的盎然生機。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一、識字寫字
要求認的字可集中學習,為朗讀感悟打好基礎。可采取多種方式認字,如,小老師教認字:認識某個字的學生當小老師,教同學認字。比如,姓劉的同學,就可以教大家認識“劉”字,并把自己的名字寫給大家看。再如,小組合作識字:小組討論怎樣記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識記,做動作識記等。還可以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讀,把認字與朗讀感悟結合起來,把認字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
另外,可用分析字形或用編順口溜的方式識記要求寫的字,如“風吹樹枝搖,折斷小枝條──楓”;“自言自語──記”。還可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檢查鞏固。“枝”“楓”兩個字都是木字旁,要重點指導寫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變成了點。
二、朗讀感悟
1、在朗讀感悟之前,可通過學生查找資料或教師介紹,了解詩人的情況,再聽教師范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節奏美。
2、學生先自己模仿讀,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節奏,再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全班交流:課堂討論疑難詞句,教師可以通過投影或多媒體課件重點講解“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幫助學生讀懂詩句。
3、師生交換讀,雙向反饋。學生可不斷模仿教師讀,教師可針對學生不足指導讀,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初步感知這兩首古詩的大意。
4、啟發想象,感情朗讀;反復朗讀,感受意境;感情朗讀,引導背誦;美讀品味,體會詩情。
5、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體會,完成“我會填”的練習。
三、實踐活動
課文后的小朋友說:“我還會背別的古詩,現在就背給大家聽。”學著這位小朋友的樣子,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還可以教同組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四、資料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寫秋天的古詩】 秋夕
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子夜吳歌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灞上秋居
馬戴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6
望廬山瀑布(教案5篇、實錄)
絕句 杜甫《絕句》的賞析及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有兩首古詩。一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動態,用夸張的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磅礴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后者以輕快的筆調描繪了浣花溪的風物景色與幽雅的環境,表現了詩人重歸草堂暫留蜀地的喜悅,同地也表現了他對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鄉的心情。
學情分析:
這兩首古詩語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必須在教學時進行點撥,之后讓學生去讀悟,去體會,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讓他們串講詩意。要求不宜過高,不搞字字落實,只要能說出詩即可。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lú)、瀑(pù)。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是個山名。同學們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
三、學生初讀詩句,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遙、尺、疑”3個生字的音。
2、通過讀、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再讀詩句,想象畫面。
1、讀第一行詩,說說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教師點撥)
圍繞:煙:指云霧。紫煙:因為有太陽光的照射,云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
生:產生。
生紫煙:發出一種紫色的煙霧來。
這一行中你覺得哪個詞用得特別好!它活生生地畫出了看爐峰上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的情景。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2、讀第二行詩,理解“遙看”、“川”。
討論:遙看:
川:水道、河流。
掛:形象地寫出了瀑布外形的壯觀。
3、讀三、四行詩句。
理解:飛流直下:水流的飛瀉。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種夸張,說明瀑布極長,掛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聲勢這樣大,它的聲響會怎么樣?(想象)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你能把詩人心里想的話說一說嗎?
(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銀河從高高的天上直落下來)。
你覺得這句詩中哪個詞用得最好?(落)
這個“落”字好像寫出了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天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間。這是多么大膽、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文,體會感情。(抓住:生、掛、飛、落)
6、誦讀詩文,背誦詩文。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五、指導書寫
“遙”、“瀑”寫得左窄右寬。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練習用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兩個生字的音。
2、通過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句。
輕聲自由讀詩句,想想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指導學生讀出舒暢愉悅的心情。
2、學習三、四兩行詩句。
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第三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西嶺”,教師隨手用藍色粉筆畫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師講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實指,是極言年代的長。“千秋雪”就是終年不化的積雪,并隨手用白色粉筆在山巒上畫雪)
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窗戶。教師講解:窗戶好像一個畫框鑲在這幅“千秋雪”的“畫兒”的四周,詩人用了個“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動,很形象。并隨手用褐色粉筆畫一個方框把雪山圖框起來)
是誰透過窗框在觀賞這幅特殊的“畫”呢?(是詩人自己)詩人有這么一種閑情逸致去觀賞窗外的景色,說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樣?(心情舒暢愉悅)
詩人向門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東吳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說是“萬里船”?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這首詩一行寫一個景,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呢?
(2)小結:這首詩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勾畫出草堂附近各具特點的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歡快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和重音。
反復練讀。
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
“鸝”左右結構,“鷺”上下結構,寫時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背誦課文。
3、抄寫詞語。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7
【應知應會】
1.理解詩句名義,了解古詩內容。
2.學習本課5個生字。
3.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重點難點例析】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例析:
這兩首古詩的作者分別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在內容上都側重于寫景,并借景抒情。
《望廬山瀑布》是詩人李白站在很遠的山峰下面向上看瀑布,看到的是怎樣一幅畫面呢:在陽光的照耀下,香爐峰彌漫著紫色的云霧,遠遠望去瀑布像是掛在山前的一條大河。“遙看”與題目《望廬山瀑布》中的“望”字相照應;“掛”是懸掛。這一“掛”字用得格外生動,它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這飛一樣的瀑流從山上奔騰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長,讓人感覺像是銀河從天空中最高處落下來了。“飛”給人云儼技繃鞣殺嫉母芯酰弧爸畢隆奔刃闖雋爍呔蓋停滯懷雋似儼急繼詼隆⑹撇豢傻駁鈉恰?lt;br> 這首詩可以使我們領會到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課課練】
a組
一、選擇正確讀音,打“√”號。
二、比一比,分別組詞語。
三、結合兩首古詩,理解下列詞語。
遙: 川: 生:
疑: 鳴: 含: 泊:
四、說說詩句的意思。
1.日照香爐生紫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疑是銀河落九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兩個黃鸝鳴翠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窗含西嶺千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組
一、填空。
《望廬山瀑布》、《絕句》這兩首古詩作者分別是代偉大詩人和。在內容上都側重于。并借景。《望廬山瀑布》描繪了的景色。《絕句》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自己的心情。
二、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參照畫出的節奏,有感情地朗讀《絕句》,然后再回答問題。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1.詩中描寫色彩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描寫動作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表示數量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詩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色?表達詩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課文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兩首古詩均是詠物詩。
《石灰吟》是明代詩人于謙的作品。吟,古典詩歌的一種形式。詩人托物言志,通過對石頭不畏“千錘萬擊”和“烈火焚燒”,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寫,贊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抒發了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詩的前兩行寫石頭面對各種磨難,毫不畏懼;后兩行寫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詩人、書畫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畫梅,也喜詠梅,這是他的一首題畫詩。詩人借墨梅為喻,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視流俗、貞節自守的高尚情操。
詩的前兩行寫實,強調“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凈雅潔;后兩行抒情言志,說明他畫梅花,不是為了讓人夸贊顏色好,只是要讓它的清香彌漫在天地之間。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活動設計:
一、學習《石灰吟》
(一)、導入板書:石灰 問:見過嗎?它有什么用?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粉刷房子時用的,經它一刷,房子就變得雪白雪白 )
2、揭題:你知道嗎?明代有位著名詩人叫“于謙”(板書:于謙),他特別喜歡石灰,還特意寫下了一首有關石灰的千古傳誦的古詩(板書:石灰吟)引導讀題,解題:吟——吟誦、贊美,如(游子吟)
3.簡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詠物詩。作者于謙,明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為官清廉,不畏強暴,深受人民愛戴。他曾率領京城軍民擊退外族入侵,后卻因此受屈被殺。他的詩歌多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堅貞的情操。
4、過渡質疑:那你知道石灰到底有什么獨特之處值得大詩人于謙去贊美它嗎?讓我們從詩中去尋找答案。
(二)、初讀指導
1、出示要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請同學們自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注意朗讀詩歌的合理停頓。
(2)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通過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等方式嘗試著自己讀懂這首詩,實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一個問號。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讀,正音。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石灰吟》的大意是: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4、感情朗讀。
(三)、想意境,悟詩情。
1、石灰有什么特點?找出詩句。
(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身碎骨,要留清白)
2、“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贊頌了什么精神?
(不畏艱險磨難,敢于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和清白高潔的優秀品質。
3、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4、由這樣的石灰你會想到什么樣的人?
(剛強勇敢、勇敢奉獻、勇于犧牲的英雄)
5.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6、朗讀這首詩該用什么語氣?
7、背誦詩歌。
(四)、總結。
這首詩是只寫石灰嗎?學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詩的3、4句看似寫石灰,實則在寫人,寫人的精神。詩人贊頌的是石灰不怕犧牲,不怕艱險、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
二、學習《墨梅》
(一)導入: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潔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歷代有志之士,謳歌梅禮贊梅,王冕的《墨梅》正是詠梅,贊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們一起來體味這首絕美的詩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
2、教師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指名學生朗讀古詩:要求聲音洪亮,字音讀準。
其余學生要認真傾聽,聽后根據要求進行評價。
教師根據學生朗讀情況隨機解決生字“乾坤(qián kūn)”的字音。
(三)、賞畫品詩,感悟詩意。
1、賞畫。組織學生觀察王冕筆下的梅花,并回答問題:圖中梅花有什么特點?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補充;圖中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穎;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花朵只用淡墨輕染,僅花蕊加重筆墨,顯得清新俏麗。整個畫面雖無艷麗的的“好顏色”,但看上去,梅花的“清氣”似從紙中透出。
2、品詩:
理解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1) 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句。
(2) 小組討論學習。
(3) 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指導學生理解: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4)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花樹上,朵朵花都是淡淡的墨痕。)
(5)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直接描寫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6)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讀、評讀等,采用各種形式的讀。)
理解后兩句“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1)理解: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2)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3)你從“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雖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四)、托物言志,感受人品
1、天下眾花,詩人為何獨愛梅?詩人想借梅花表達什么呢?
引出詩人簡介,
王冕他出生貧寒,自學成材,詩畫皆負盛名。由于王冕的詩畫風格特異,不同凡響,名聲鵲起,在大都期間,士大夫都爭走館下,向他求詩索畫。據記載,他不愿意為達官貴人服務,曾有官員和大財主慕他之名,幾次被他拒絕。最后,當官員親自下鄉去見他時,他聽到消息后躲了起來,讓官員吃了個閉門羹。他經常譏諷元朝統治者,險些入獄。 “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王冕筆下的梅花就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體現。
聽完剛才的文字材料,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冕。讀“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
2、是呀,“畫梅須具梅骨氣,他與梅花一樣清”啊,王冕寫梅花其實就是在寫自己呀,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語言文字,再次用心細細品悟。
3、表面寫墨梅,其實寫自己,這種手法叫托物言志。作者借墨梅的樸素淡雅清氣襲人來寄托自己淡泊名利堅貞純潔,實在是妙不可言,再讀全詩。
4、讓我們把冰清玉潔的墨梅,淡泊名利,傲骨錚錚的王冕深深刻在心中。齊背。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華
1、其實,在我們學習的課文、古詩中,有很多用這種托物言志的寫法的。你們還知道這樣的古詩嗎?出示幾首托物言志的古詩作為欣賞和積累。教師誦讀。
《竹石》(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青松》(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蜂》(羅隱)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第20課《古詩兩首》課堂作業
班級 姓名
一、組詞。
錘( ) 硯( ) 乾( ) 焚( )
捶( ) 現( ) 朝( ) 林( )
二、解釋帶點的詞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1)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若等閑:
句意:
(2)不要人夸顏色好,只流清氣滿乾坤。
滿乾坤:
句意:
三、填空。
(1)本課的兩首詩有一個共同點:看起來寫的是 ,實際上是在贊頌 的一種精神。
(2)默寫《石灰吟》: , 。 , 。這首詩的作者是 , 朝人,這是一首詠物詩,借吟 來抒發自己 。
四、課外閱讀。
梅花(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謠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1)王安石是 代詩人。
(2)這首詩的大意是:那墻角處有 梅花,在 的冬天 開放。
望去,好象是壓在枝條上的 ,但詩人知道 ,因為有
從那兒飄過來。短短的20個字,既寫出了梅花純潔的 和襲人的 ,
又表達了作者對梅花 的倔強風骨的贊頌之情。
(3)梅花是堅貞高潔的象征,古人贊美梅花的詩很多,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梅花的詩詞?選一首默寫下來。
五、拓展提升。
1、古人喜歡吟詩作賦。如果你在下列情形下,會即興吟出你學過的哪一句詩呢?
過春節時:
中秋時:
送友人時:
思念家鄉時:
表明自己志趣高潔時:
2、寫出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成語。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3、根據要求寫句子。
(1)老人悠然地說:“按說,我早該退休了,可我實在是舍不得離開這里。”
改為陳述句:
(2)老大爺掃天游峰。
擴句:
(3)八路軍戰士從戰火中救出了兩個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
縮句:
(4)我們家里沒有什么非常名貴的花。常見的花卻是應有盡有。
用關聯詞語連接:
(5)讀者在這篇小說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用修改符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6)煙臺的海,壯觀而有詩意,誰都說它美。
改成反問句: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課 時
談話導入 ,激發興趣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同學們背誦的這些古詩,有的描寫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等,而今天我們學的這兩首古詩卻取材于民間神話傳說。
3.板書課題,理解“乞巧”。
a.認讀“乞”,組詞:乞求、乞丐等。
b.聯系課后資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認讀、組詞,與“宵”區別。(留給學生自己發現,為《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留下伏筆)
4.嘗試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再讀感悟,品味詩意
1.學生自讀自悟。
2.小組合作,根據課后資料袋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吟誦詩句。
練說促背,趣味識記
1.教師激趣:一個節日中蘊含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首詩又取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了解了神話故事,又學習了這首古詩,收獲一定不少,現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個比賽,一組看掛圖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組配樂背誦古詩,看誰故事講得好,古詩背得棒。□教學設計
2.小組練習。
3.進行比賽。
識字寫字
1.自主識字,仔細觀察怎樣寫好字。
2.教師范寫“乞、霄”,學生練寫。
拓展閱讀
閱讀《寒食》《元日》《清明》等以節日為題的古詩。
第 二 課 時
復習導入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學生講關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輪讀、大聲讀、同桌合作讀、自讀等。
2.默讀質疑。
3.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
a.可查字典理解字詞來理解詩句。
b.聯系收集的資料和同步閱讀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來理解。
c.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自悟。
4.有感情朗讀詩。
a.生練讀。
b.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配樂,邊想象情景邊朗讀。
背詩比賽
1.練習背誦。
2.組內比賽。
3.各組隨機抽查比賽。
識寫生字
1.認讀生字。
2.指導書寫。教師范寫“屏”。
拓展練習
同學們,如果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如今,我國的“神舟5號”飛船已實現了這個夢想。假如你乘坐飛船登上月球,見到廣寒宮、嫦娥,見到環形山等等,又會演繹出怎樣的富有現代特征的神話故事呢?請用“廣寒宮、嫦娥、“神舟5號”飛船、運動會”等詞語編寫一個想象故事。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會認“廬”等9個生字,會寫“吳”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的實物投影。
2、課件。(瀑布映襯青山、飛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
望廬山瀑布
一、情境導入,理解詩題
1、(投影展示插圖)老師以優美的導語,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同時隨機講解“香爐”“廬山”等詞語。
2、理解詩題,認讀生字“廬”“瀑”。(注意“瀑”的讀音)
3、齊讀詩題。
二、吟誦感悟,想象畫面
1、自由吟讀,用筆圈出生字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自己讀完以后再讀給同桌同學聽。
2、結合插圖思考:
詩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物?
3、伙伴之間交流,老師隨機點撥。
4、組織交流或提出不懂的問題,老師進行指導,結合課件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紫煙”“遙看”“飛流直下”等詞語。
5、老師小結:
詩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著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產生了一種想象──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一樣!(學生齊讀后兩行詩句)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三、圖文對照,熟讀成誦
1、讓學生看圖讀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2、練習背誦,可同桌之間互相背。
四、鞏固生字
出示“廬”“瀑”“爐”“疑”,用卡片檢查學生認記情況,用組詞的方式理解字義。
五、學寫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會寫的字:
爐、銀、煙、流。
2、啟發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老師點撥。
3、重點指導“流”字。
(提示:“流”右邊的上半部分與“云”的區別,右下部分三筆之間的間距要勻稱)
4、學生先觀察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六、個人建議
對詩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設計的問題比較好:“你看圖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課時
絕句
一、復習導入
1、小組比賽背誦《望廬山瀑布》。
2、填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揭示詩題“絕句”,簡要說說詩人杜甫。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讀準字音,再讀正確、讀通這首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朗讀,齊讀,注音糾正讀錯的字音。(如“行”不讀 xíng;“泊”不讀pò)
三、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思考:
畫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樹,黃鸝,天上飛的白鷺,山上的積雪,江面上的船)
老師在學生回答后板書:
黃鸝 白鷺 雪船
2、看圖思考:
詩人是站在哪里看到這些景物的?
(結合理解“窗含”“門泊”兩個詞語的意思)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先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根據學生的提問師生一起答疑)
4、看圖讀課文,想象詩人欣賞大自然美景時的心情。
(讓學生帶著感情再讀課文)
四、活動激趣,記誦詩句
1、找對應的詞語,老師讀一個詞語,要求學生找出與它相對應的詞語。
(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翠柳—青天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
2、師說生讀。
(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相對應的詩句)
3、讀詞連詩。
(老師出示詩中任意一個詞語,學生背出相對應的詩句)
4、情境背詩。
(讓學生扮演詩人,指點畫面上的景物吟詩)
5、集體背誦。
五、識字、寫字,完成課后練習
1、出示要求認識的字“鷺”“含”“嶺”“泊”“吳”,引導學生交流記字方法,練習組詞語。
2、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
“吳”“含”“窗”“嶺”“鳴”“絕”“泊”“柳”。
3、啟發學生說說自己記憶方法,識記字形。
4、重點指導“窗”與“柳”的筆順。
5、老師范寫。
(注意把字寫美觀,提示容易寫錯和不容易寫好的字)
6、學生先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
7、完成課后“我會填”的第2道填空題。
六、課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試著背一背。
七、個人建議
背詩也要注意詩人欣賞大自然美景時的心情。帶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誦。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11
在本次重慶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中,浙江的《古詩兩首》猶如一朵奇葩,光彩耀人。無論是評委還是聽課教師,對整個課堂設計和課堂效果都贊譽有加。本課獲得了一等獎的第一名。特擷取出來供大家細細學習揣摩。
古詩二首
執教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國語學校 王自文
課前談話:還記得王老師嗎?給王老師打打招呼(學生有叫親愛的王老師,尊敬的王老師等)
師: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課。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兩首古詩,請同學們拿出課文,讀讀這兩首詩,結合注釋試著說說這兩首詩的主要意思。
生讀課文,教師板書兩首古詩的詩題——《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師:誰來朗誦這兩首古詩。(大屏幕同時呈現兩首古詩)
一生讀第一首,老師指導朗讀“熏”;另一名同學讀另一首。
師:咱們一起來讀一讀,思考兩首古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齊讀古詩。
生:這兩首詩的作者所處的朝代都在南宋。
師:你們對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簡單地說。
生:(介紹南宋的歷史)南宋王朝并沒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訓。
生:(介紹搜集的資料)
師:是的,那是個非常復雜的時代。(老師介紹歷史背景)。
師:誰來說說第二首詩題目的意思?
生: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意思是……
生:……
師:對這首詩的大意你能說說嗎?
生:(有點緊張)
師:別緊張,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說……
生:(用自己的話,基本講清楚了)
師:淪陷區的百姓被稱為——
生:遺民(老師板書)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以后,你覺得“遺民”應該怎樣理解?是“遺留在淪陷區的人民嗎?
生答:是遺棄的人民)
師:詩句中的“胡塵”僅僅是灰塵嗎?
(播放音樂,展示詩句引導學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連串的馬蹄聲,踐踏在人們的身上。
師: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婦女
生:孩子
師:他們留的是怎樣的淚啊?
生:流淚
師:那滴滴的淚是什么淚?
生答。(痛苦,憤怒,絕望,期盼……)(師板書:清涼)
師:北方的壯麗山川陷落了——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異族的欺壓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權貴們在歌與酒之間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復中原的部隊,望眼欲穿——南宋的統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早已將失地與那兒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讀了這首詩,你現在有什么樣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時感覺宋朝政府真是腐敗無能。(師板書:凄涼)
師:是啊,他們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卻是他們的盼啊,盼啊!讀——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吶,……一年過去了,讀!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十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6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他們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了,被那些終日沉醉在湖光山色、鶯歌燕舞中的游人們拋棄了。
課件出示《示兒》,教師引讀,學生再讀。
師:詩人到死都沒有看到中原的統一,他的心情怎樣?
生:我感到詩人非常失望。
師:內心的心涼之感是一種悲涼之感。(板書悲涼)那令人心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讀林升寫的《題臨安邸》
生:山外青山樓外樓……
師:那令人心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讀。
師:那讓人悲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讀。
師:對這首詩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生:為什么說杭州把比作汴州?
師:對于汴州,你們想了解嗎?
生:想。
(課件展示《清明上河圖》,伴隨音樂介紹汴州:汴梁曾經是北宋的都城,是當時歷史上最發達、最繁榮的一個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全長5米多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一個都城的繁華與富裕:風景如畫、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富足安寧……但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北宋的最后兩個皇帝被俘成為階下囚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蕭條,人民流離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淪陷了,可是那些達官貴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過上了暖風襲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華似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蕭條的今天,會不會變成杭州的明天?。)
師: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無論在汴州還是杭州,那些權貴們不都是日日飲酒、朝朝作樂嗎?汴州已經淪陷了,杭州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那些昏昏度日的當朝統治者斷送了一個汴州,難道不會再斷送一個杭州嗎?
生:……
師:你怎么理解這個醉字?透過這個“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們花天酒地,一個個大腹便便的……
師:通過這個醉字,你還能聽到什么?
生:……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覺總有一天……
師:請你朗讀一下。
生朗誦。(掌聲)
師:當這兩首詩同時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敗無能。
生:我感到了一種鮮明的對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權貴們吃喝玩樂,……我覺得他們太對不起為他們流干眼淚的百姓了。(掌聲)
生:……
師:而西湖旁邊的這些權貴們卻還在花天酒地之中。讀——
生讀:
師范讀,一生再讀。
有沒有注意第二個句子——“西湖歌舞幾時休”是個什么句子?
生:問句。
師:誰問誰?
師:是作者在問南宋統治者。
師: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問他們?
生:(有些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在,請你指著那些統治者的鼻子,你怎么問他們?
生:(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在,就請你指著這個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問?
生:(越來越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臺下掌聲)
師:讓我們一起來問一問這個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讀了這兩首詩,你有沒有發現,詩人有一顆怎樣的心?
生:憂國憂民之心。
師:面對終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們,面對淪陷區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對野心勃勃、對江南之地虎視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對這兩首詩的作者,你想對誰說些什么?
生練筆。
請五名學生學生上臺。
生:……你們對得住哪些老百姓嗎?
生:……
(學生寫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師:強敵的入侵,面對淪陷的家園,面對人民的悲泣,一位位愛國志士站出來了,陸游就是其中一個;一個個民族英雄誕生了,岳飛就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最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跡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一同流芳百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滿江紅》)
師:讓我們在激昂的音樂聲中結束今天的這一課吧!
【板書設計 】
題臨安邸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清涼 凄涼 悲涼)
南 杭州 北 汴州
秀麗 壯美
醉 淚
權貴尋歡 金兵橫行
└ ┘
憂國憂民
評價:
1、課程資源的整合。把同一個時代的,情感有密切聯系的兩首詩同時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處理,并補充另外的詩詞。這在古詩教學中,有別于主題拓展式的處理,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2、教學流程的設計。整體的大氣和局部的精致的巧妙結合。
3、詩歌特色的把握。詩歌意義的理解與重點詞句意蘊的開掘和諧統一。
附:教學設計
《古詩二首》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國語學校 王自文
【教學內容】
浙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古詩二首《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教學理念】
1、語文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與學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實現學生語文素養最大程度的提升。
2、語文課堂中,預設與生成應該實現最高程度的統一。預設不充分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課堂。充分的預設能為生成提供寬廣的平臺與深厚的知識背景,即時的生成能為預設增添靈動的色彩和跳躍的節奏。
3、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舞臺。古詩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
【文本解讀】
這兩首古詩都是南宋詩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生活情況。但是兩首詩所反映的社會角度又是不一樣的。《題臨安邸》表現了南宋的統治者們在南逃至臨安后,依然窮奢極欲、置國恥家難于不顧而終日沉湎于酒色香風中的種種丑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原淪陷的原因及江南面臨的命運。《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表現了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在侵略者鐵蹄下苦苦掙扎、空盼王師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的一腔憂憤與同情。若再聯想到南宋統治者的種種所作所為,則更令人憂其所憂、憤其所憤。這兩首詩正好是從一正一反兩個角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種種特征。因此,如果將這兩首詩整合起來,互為表里,互相映襯,則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獨立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意思。
2、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3、在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受到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震撼。
【教學策略】
對課文中的兩首古詩進行整合,構建“主題式”、“立體式”的詩歌教學框架。即以對南宋這一時代的整體觀照為核心,將文中的兩首詩組織納入這一個主題。再適量補充同時期的相關詩詞。建構起一個互相聯系、互相映襯、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體課堂。
【教學過程 】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兩首古詩,他們的作者所處的朝代都在南宋。你們對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個非常復雜的時代。今天我們所學的兩首詩正是從不同側面反映那個時代的。相信同學們通過學習,會對歷史上曾經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二、自學詩意,感受詩境。
1、了解詩題。
2、根據注釋,利用收集的資料,自學理解詩意。
四人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
(1)質疑,提出解釋不清或不順的詞、句。
(2)交流,說說這兩首詩的詩意。
(3)隨機引入,展開想象。
關于《題臨安邸》-----------“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嗎?
2、課件展示《清明上河圖》
師:汴梁曾經是北宋的都城,是當時歷史上最發達、最繁榮的一個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全長5米多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一個都城的繁華與富裕:風景如畫、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富足安寧……但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北宋的最后兩個皇帝被俘成為階下囚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蕭條,人民流離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淪陷了,可是那些達官貴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過上了暖風襲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華似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蕭條的今天,會不會變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讀《題臨安邸》
4、“暖風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嗎?你能看到他們在干些什么嗎?
學生想象說話。(游人——掌握國家命運的統治者們。想象他們窮奢極欲、沉迷酒色的無恥丑態)
5、自由練讀。指名讀。
關于《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抓住“遺民淚盡胡塵里”
1、什么是“胡塵”?
2、聽錄音,想象:金兵的鐵蹄踐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誦讀
三、誦讀想象,體悟詩情。
1、充分地、飽含深情地朗讀兩首詩,想象:你在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些什么、聽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將兩首詩所勾勒的畫面相互交織起來,形成對比。教師隨機點撥,將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壯麗山川陷落了——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異族的欺壓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權貴們在歌與酒之間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復中原的部隊,望眼欲穿——南宋的統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早已將失地與那兒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以后,你覺得“遺民”應該怎樣理解?是“遺留在淪陷區的人民嗎?(被南宋統治者們拋棄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當權貴族們在小小的臨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斷、歌舞不絕;淪陷區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鐵騎之下苦苦掙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幾乎將眼淚流干。他們還掙扎著,是因為他們的心底還有一絲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見南宋軍隊的旗幟在南邊遠遠的地平線上出現。
③補充陸游《示兒》。
過渡:他們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了,被那些終日沉醉在湖光山色、鶯歌燕舞中的游人們拋棄了。
④有感情的朗誦兩首詩。
四、拓展學習,激情練筆。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無論在汴州還是杭州,那些權貴們不都是日日飲酒、朝朝作樂嗎?汴州已經淪陷了,杭州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那些昏昏度日的當朝統治者斷送了一個汴州,難道不會再斷送一個杭州嗎?
2、練筆。
面對終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們,面對淪陷區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對野心勃勃、對江南之地虎視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對這兩首詩的作者,你想對誰說些什么?
①自由選擇,自由練筆。
②交流。
3、強敵的入侵,面對淪陷的家園,面對人民的悲泣,一位位愛國志士站出來了,陸游就是其中一個;一個個民族英雄誕生了,岳飛就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最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跡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一同流芳百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滿江紅》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12
【教學學科】小學語文第四冊。
【教學內容】17、古詩兩首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新字,書寫生字。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了解詩歌描繪了哪些景物,能說出詩歌大意。
【總課時目標】
1、會認“廬、瀑、爐”等9個生字,會寫“吳、含、窗”等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分課時目標】
〖第一課時〗
1、會認《望廬山瀑布》中的生字,會寫這首詩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了解詩歌大意。
3、體會到詩人筆下的瀑布雄偉壯觀,生發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第二課時〗
1、會認《絕句》中的生字,會寫這首詩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了解詩歌描繪了哪些景物,能說出詩歌大意。
3、體會到詩人描寫的景色的美麗,感受到作者的愉悅心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教師引導活動:
1、說到古代大詩人,你會想到誰?
2、想學習他們的詩歌嗎?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兩位大詩人的詩歌。
3、通過查找資料,你知道了哪些關于李白、杜甫的情況?
4、我們今天要學習哪兩首詩呢?誰能把詩的題目讀出來?
學生學習活動:
1、說說自己知道的古代大詩人的名字。
2、產生學習愿望,齊讀課題,知道作者是李白和杜甫。
3、交流自己知道的關于李白、杜甫的情況。
4、個別讀詩題,認識“廬、瀑”二字。
二、自讀第一首詩
教師引導活動:
1、你想怎樣來學習古詩?根據學生回答點撥。
2、自由地、輕聲地讀一讀,把古詩讀通順,看誰讀得正確。
3、能弄懂這首詩的意思嗎?把不懂的地方注上符號。
4、在學習中,你有了哪些收獲,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告訴你的同桌吧。
學生學習活動:
1、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目的:讀準字音、看插圖、了解詩歌意思、朗讀吟誦、表達感情。
2、自由輕聲讀,認識古詩中的新字,把古詩讀通順。
3、邊讀邊想詩意,標注不懂的地方。
4、同桌交流。
三、讀詩歌、識生字、正音
教師引導活動:
1、出示生字卡片:
認識這些生字了嗎?
2、誰能大聲地朗讀這首詩?
學生學習活動:
1、個別讀生字,齊讀。
2、個別大聲讀詩歌。其他同學認真聽,及時糾錯。
四、朗讀、了解詩歌大意
教師引導活動:
1、出示圖畫:
“在圖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你讀懂了詩歌的哪些詞句呢?組織交流,對錯誤的理解引導糾正。
3、哪些地方需要老師或同學幫助你理解?適時點撥指導。
4、你覺得廬山的瀑布怎么樣?為什么?
5、想象自己就是詩仙李白,此時站在廬山瀑布前,看到這壯麗的景象,會怎樣吟誦這首抒發自己感情的詩歌呢?
6、你最喜歡哪句詩?為什么?
學生學習活動:
1、用自己的話說圖意,描述瀑布的高大雄偉,想象詩人的心情。
2、交流讀懂的地方和自己的感受。
3、主動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抓住詩中詞句說說自己的感受,并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5、想象,并反復吟誦,體會感情。
6、說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說明原因,感受詩歌中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五、賽讀
教師引導活動:
1、哪些同學認為自己朗讀得很棒,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聽。
2、我們來進行小組朗讀比賽好嗎?
3、會背誦這首詩歌了嗎?
學生學習活動:
1、朗讀,聽讀,評價,進一步體會情感。
2、小組內朗讀比賽,選出最好的一個學生朗誦。
3、個別學生背誦,評價與鼓勵。
六、拓展
教師引導活動:
1、看到這樣壯美的景色,你想怎樣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
2、配樂朗讀。
學生學習活動:
1、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自己喜歡的音樂。聽音樂,配樂朗讀。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教師引導活動:
1、誰能背出《望廬山瀑布》?
2、我們是怎樣學習這首詩的?
學生學習活動:
1、個別背,集體背。
2、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二、自讀
教師引導活動:
1、你打算怎樣學習《絕句》這首詩呢?
根據反饋進行方法選擇指導。
2、巡視自讀情況,進行個別輔導。
學生學習活動:
1、說說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2、自讀:
認識生字、讀通句子、想想詩歌講了什么,畫出不懂的地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三、讀詩歌、識生字
教師引導活動:
1、出示卡片,檢查生字認讀情況。指導交流識字辦法。
2、誰想把詩歌讀一讀?
學生學習活動:
1、個別認讀生字。說說自己認識生字的好辦法。
2、個別讀詩歌,其他同學聽讀、正音。
四、交流、感悟、朗讀
教師引導活動:
1、出示圖畫:
“圖畫中有些什么?它們是什么樣的?”
2、你看出詩歌中寫了哪些景物了嗎?這些景物是什么樣子的?根據反饋了解學生理解情況。
3、還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呢?適時點撥。出示圖畫幫助理解:圖中畫了詩歌中的哪些景物?
4、你喜歡這首詩中的什么景物?引導學生大致了解詩的意思。
5、在這么美麗的景色中,你看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6、誰能用朗讀表達詩人的愉快心情?想怎樣讀?
7、你希望在什么樣的音樂聲中讀詩歌?比一比,誰讀得好?
學生學習活動:
1、用自己的話說說圖意。
2、交流自己對詩歌中語句的理解。
3、交流,理解,大致懂得“窗含”、“門泊”的意思。
4、說話:
喜歡哪些景物,同時了解詩意。
5、交流,說說是怎樣看出來的。
6、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歌。
7、配樂讀詩歌,說說自己的感受。
五、背誦
教師引導活動:
1、誰會背誦了?怎樣背得又快又好的?
2、在學習詩歌中,你還有什么別的發現?引導發現詩句上下聯相對。
3、還想背誦詩歌嗎?注意兩兩相對的詞語。
學生學習活動:
1、個別背,交流背誦經驗:熟讀成誦、理解背誦等。
2、自由交流觀察所得,肯定同學的發現。
3、描一描,體會、交流自己的寫字經驗。
六、教學效果測評
教師引導活動:
1、仔細觀察這幾組字,能告訴大家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嗎?
2、同桌互相背一背,講一講詩歌,評一評,誰學得好,誰的進步大。
3、課外學習的詩歌會背了嗎?背給同桌聽聽。
學生學習活動:
1、比一比,再組詞:
今 令 絕 含 嶺 決 柳 銀 爐 迎 跟 護
2、同桌互背詩歌,并表揚能講出詩歌意思的小朋友。
3、給大家背一首自己學的詩歌。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遙”“應”“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標:根據詩句想象兩個小孩的可愛形象,培養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唐代有一位詩人胡令能,年輕時當過修理鐵木器的工匠。他愛寫詩,寫詩出名后,遠近的人還叫他“胡釘鉸”。有一天,他來到鄉村迷了路,四下張望,終于發現了一個小孩。他想向小孩打聽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圖片。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詩——《小兒垂釣》。
2、板書課題,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
分別講講“小兒”和“垂釣”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
1、板書全詩。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出示詞語:蓬頭稚子垂綸莓苔遙招手不應人。指名讀,齊讀。
3、學寫生字:稚,側。學生描紅。
4、指名多人讀詩。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齊讀。
三、理解詩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詞。
蓬頭:頭發很亂的樣子。稚子:小孩子。(引導學生對照插圖,了解這里的“蓬頭”其實是指由于孩子較小,頭發細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亂蓬蓬。)綸:絲線,這里指釣魚線。垂綸:釣魚。側坐:側著身子坐,帶有隨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問:向人打聽。遙:遠遠地。應:應答。
2、指名多人說詩句的意思。教師通過評價激勵與引導學生。
四、練習表演,理解詩情。
1、古詩是高度的濃縮了的文學作品,簡潔明快的幾十字,有的猶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畫,有的就像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還有的就像《小兒垂釣》這樣,是一幕生動有趣的情景劇。你們想演一演嗎?
小組合作,練習表演。教師巡視指導,主要是問他們原因。
2、小組表演。第一組教師采訪。第二組開始讓學生采訪和評價。
要點:(1)這個學釣魚的小孩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過什么來表現的?(2)為什么這么遠招手?招手是什么含義?
隨機板書:認真專心天真可愛
五、學習《池上》。
1、短短28個字,簡簡單單的“遙招手”這個詞,詩人胡令能向我們描畫了一個專心學釣魚的可愛孩童的形象。孩子永遠是人們心中的開心果,也是詩人非常樂意表現的一個主題。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另一個詩人的一首“童趣詩”(板書)。
2、猜詩人。出示《池上》,師范讀。
3、生自讀,讀準,讀通,努力理解。
4、學生交流詩意。指名說,評述對詞語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說,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說。
5、體會“童趣”。領悟這首詩是通過什么來表達童趣的。
引導學生對“偷采”進行探討,通過“不解藏蹤跡”一句(對照插圖)體會小孩的行為與“偷盜”是不同的,詩歌正是通過這句反應了小孩的天真純樸。
6、練習讀背。
六、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童趣詩”,詩人通過學釣魚和偷采白蓮這兩件小事,為我們描繪了兩個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
七、作業。
1、搜集其它“童趣詩”讀讀背背。
2、讀背這兩首古詩。
板書設計:
小兒垂釣 池上
蓬頭稚子學垂綸, 童
側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問遙招手, 詩 不解 藏 蹤跡
怕得魚驚不應人。
認真 專心 天真 純樸
天真可愛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14
【課前透視】
本課由《所見》《小池》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為絕句,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練。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從不同側面表示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同學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于同學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于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小朋友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協助同學理解重點詞語,以利于同學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認知“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培養同學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激發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多形式的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研究法、朗讀感悟法。
【課前準備】
1、每個同學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課文插圖、《春江花月夜》古箏、繪畫資料。
3、搜集整理以前讀、背過的古詩。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
小朋友們誰會背誦古詩?由朗朗背書聲,營造學詩氛圍,自然過渡,板書課題。
2、觀察描繪:
出示放大的課文插圖,引導同學觀察畫面。圖中都畫了些什么?是什么季節?你能把觀察的內容用自身的話說一說嗎?在此基礎上引入學詩。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描繪的?
〖對話平臺
學習古詩《所見》。
一、初讀
借助拼音,自讀詩句,達到正確流利,培養識讀能力。
1、出示詩句:
讓會讀背的同學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抓住生字和難點音,強調讀準,如:
“所”讀平舌音、“捕”的聲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思路:真實、扎實應是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啟發同學領讀,充沛尊重了同學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
二、細讀
抓住重點字詞,了解詩句大意。
1、引導同學自讀質疑,讀懂了什么還有哪兒沒讀懂?
2、根據同學的質疑師生互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同學可能有出的問題,如:
“樾、意欲”的含義等。
教師應在充沛引導同學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問題的答案。
3、引導同學結合插圖和自身的理解,粗略講講詩意,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思路: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同學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同學心理需要,有利于同學的發展。
三、誦讀
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
1、采用范讀、領讀、對讀、齊讀等形式,引導同學感悟詩句的韻律,停頓等。
2、自由練讀,體會感悟。
3、借助插圖,以及古箏曲,創設意境:
教師運用語言進行描繪,引導同學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誦詩句。
思路: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同學的情感體驗,促進同學理解感悟。
四、寫字
自主寫字,提高同學觀察能力和書寫水平。
1、重點指導同學認為難寫的字,可讓同學參與指導范寫,為大家講解,如:
“木”字旁的寫法等。
2、同學練習,教師巡視指導。本節課可重點指導寫“詩、林、童”。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學習古詩《小池》。
一、回顧
引導同學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為學新知做準備。
1、指名背誦《所見》,并試著用自身的話說說詩句的內容。
2、回想一下,上節課俺們是怎樣學習的?
思路:激發同學,回顧體驗,簡要概括也學習方法,為學習《小池》做準備。
二、自學
嘗試自學,合作交流,培養能力。
1、引導同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協助同學分配角色,分解任務,明確方法。
2、教師巡視,了解小組學習情況,以吸收反饋,調整教學。
思路:依據課標的要求,正確處置師生的角色關系,處處以同學為主,引導同學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自讀自悟中,不時積累,不時遷移。教師則根據同學各方面的特點,注意指導、引導、誘導、輔導。這樣能充沛調動同學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主動地,生動地學習,從而有效地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三、匯報
各組匯報交流,發現共性問題,強調重點問題。
1、由各組派代表陳說本組學習情況及學習收獲,可引導同學當小老師,到黑板前講解,如:
字音“柔”應為 róu 不是 yóu,多音字“露”的兩個讀音,以及詞語的意思。“細流”“樹陰”等。
2、教師引導同學互相評價,同時抓住共性問題,如:
“終究”“惜”“無窮”等,采用“讀、看、想、議”等方法,協助同學理解。
3、讓同學用自身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并談談自身的感受。
四、誦讀
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同學感悟。
1、采用自讀、對讀、齊讀、扮演讀等方式,引導同學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同學讀背:
特別要注意指導同學讀出詩的韻味。
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五、實踐
創意表示,促進理解,發展個性。
1、引導同學結合著自身的閱讀理解,觀察感受,談一談對夏天的印象。
2、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表示夏天。如語言描述、繪畫、背誦詩歌等均可。
3、交流評議。
六、寫字
自主選擇難點字,提高書寫能力。
重點指導“黃、立、閉”,教師大膽放手,相機示范,引導同學評價。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1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
古詩兩首《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古詩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對學生人文情懷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認識,我確立以“情”為切入點,通過“寄情酒更濃、觸景情更深、事世難料情難舍”層層推進的誦讀來幫助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注重發揮教材的“例子”功能。強調學習方法的傳授、遷移,幫助學生掌握規律,形成能力,最終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熏陶。
3、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階梯引領,逐層悟情
1、曉詩音:
學習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學情調查:哪些同學課前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一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著借助注釋把它讀正確。
學生自由讀詩。
(老師板書課題。)
指名讀。
預設:
⑴ 讀準多音字“舍”“朝”“更”。
⑵ 題目的正確朗讀是教學的難點,可引導學生在弄懂題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確朗讀。
齊讀古詩,檢測學習效果。
2、明詩意:
⑴ 我們學古詩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板書:
知詩音
還要──板書:
明詩意
⑵ 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你們有什么好辦法?
預設:
朗讀品悟;了解詩人;串詞連句法;讀詩文、想畫面,結合注解。
⑶ 同桌之間試著來說說《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的意思:
預設:“浥”“更盡”“新”的理解。
3、悟詩情:
⑴ 寄情酒更濃:
過渡:通過你的講解,一幅朋友送別圖在我們的腦海中展現。元二與王維到底是怎樣的一對朋友呢?再次默讀古詩,想一想,:你是從詩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預設:
抓“勸”“更”“盡”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別時的情景。
抓“酒”中所蘊含的情感,感情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千古名句來體會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⑵ 觸景情更深:
過渡: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透過窗子,向外望去,這種難舍難分的情緒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師:配樂讀詩)是什么又勾起了他們離別的傷感?
預設:
抓“雨”“柳”,等景物來感受朋友間離別的愁緒是越來越濃。
配樂讀全詩來感悟此景讓老朋友更加的難分難舍。
⑶ 世事難料情難舍。
過渡: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車馬已經備好,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
預設: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圖》來感受渭城與安西之間的距離。
對比古今的交通工具,來體會古人離別容易相聚難。
介紹背景:王維在元二走后的幾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別竟成了絕別。
板書:
悟詩情
是啊!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誰記下了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請站起來,讓我們一起背誦讀這首古詩,銘記這份的送別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學習階梯。通過借酒抒情,借景敘情,背景升情三大環節,使學生融入文本,感悟詩情,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二、方法運用,自主解讀
1、在我國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離別容易相會難,所以描寫送別的詩還有很多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上一首詩的學習,我們知道學習古詩應該──( )師生總結學法。
3、同桌之間運用方法合作學習。
4、匯報:
⑴ 讀準音。
⑵ 明詩意:
指名匯報、學生質疑、師生答疑。
5、對比學習悟詩情: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聯系我們剛才學習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發現:
預設:都是寫送別,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寫。
王維借雨、柳、酒抒發了對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樣的景,表達了怎樣的情呢?
多元理解“黃鶴樓”“煙花三月”感情朗讀體會離別的悲傷。
理解“孤帆”“盡”“唯”感情朗讀體會李白送孟浩然時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這首千古佳詩記在心中!師生共同背誦。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種能力或者習慣,不*學習者自己運用心力去實踐,去嘗試,是無論怎樣也難以養成的。”以上環節旨在引領學生由“學會”向“會學”前進。構建一個實踐性的語文課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懷
1、你還了解哪些描寫送別的詩。
2、總結:
不論是以酒相送的酣暢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無語、說到底都是因為朋友之間有一份( )他們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為有了情,這些文字才被人們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才被稱為民族的瑰寶啊!
3、今天我們共渡了四十分鐘,馬老師馬上就要離開你們,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樣送呢?
4、老師與學生話別,共勉。
(此環節強調知識的拓展與能力的遷移。巧抓真實送別情境,為學生的多元表達搭建平臺。使師生在濃濃的送別氣氛中,再次享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實現了語文學科本位的回歸。)
【板書設計】
20、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維 悟詩情
目 酒 明詩意
情 知詩音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8個生字。
2.朗讀、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4.學習利用注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初步了解古詩對仗工整的特點。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絕句》這首詩。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引導同學們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由此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詩:9 古詩兩首
(二)自學《絕句》
1.讀題、解題,作者簡介。
《絕句》是古代詩詞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個字的叫“七絕”這首詩是唐朝另一個著名詩人杜甫寫的,當時唐朝開始衰敗,又發生叛亂,詩人歷盡艱辛才輾轉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間草堂,詩中描寫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麗的景色。
2.教師范讀。
強調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學字詞,理解詞語,教師檢查,學生質疑。
黃鸝:一種小鳥,也叫黃鶯,叫聲很好聽。
白鷺(lù):一種水鳥,羽毛白色,腿細長,吃小魚,小蝦。
東吳(wú):古時候的東吳,就是今天江浙一帶。
鳴:這里指鳥叫。
翠柳:綠色的柳樹。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嶺: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這時是虛指。“千秋雪”指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萬里:指非常遙遠,不是實指。
4.檢查自學詩意情況,想像畫面。
(1)指名讀詩句。
(2)練說每句詩意。
(新綠的柳枝上一對黃鵬在歡唱,蔚藍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鷺從溪上飛起,向遠處天空飛去。遠處,西嶺上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這樣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戶里一樣。門外停泊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只。)
(觀看彩圖,誦讀全詩,想像畫面。)
(整首詩描繪了草堂附近明媚秀麗的景色。)
5.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1)指導朗讀。
我們要以歡快的語調,來讀這首詩,讀詩時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和輕重快慢。
(2)教師范讀。
(3)學生朗讀。
兩個/黃鵬//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干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4)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感情?(抒發了作者對平靜生活的向往。)
(三)體會寫法
詩人為什么能描繪出這么美的畫面呢?他運用了什么方法?你們想知道嗎?齊讀全詩,仔細體會。
(教師總結:古詩是四個不相連屬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圖畫,短短四句寫景,有層次,有遠近,聲情并茂。而且黃翠白綠,眾彩繽紛,形象鮮明活潑,分而不散,從而充分表現了詩人恬靜開朗,躍躍欲歸的內心世界。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質樸,對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樂美。)
(四)背誦全詩,體會美感
(五)布置作業
1.練說詩意。
2.默寫全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早發白帝城》這首詩。
教學步驟 :
(一)復習導入
1.背誦《絕句》。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創設情境,交代學習方法
1.給學生演示《早發白帝城》音樂鑒賞的視頻資料。
2.交代學習方法。
(1)今天,老師要教大家一種新的學習方法“五讀法”來學習古詩。什么叫“五讀法”?又該怎樣運用“五讀法”來學習古詩呢?
(2)出示“五讀法”
一讀通,咬準音;二讀懂,知大意;三讀精,解詞義;四讀會,達意境;五會讀,有感情。
(三)指導學習《早發白帝城》
1.揭題,解題。
(1)“發”在這里的讀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發)
(2)讀了這個題目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學習這首詩時就會解決我們的疑問。
(3)這首詩主要內容是什么?
2.學生按照“五讀法”開始學習詩句
(1)一讀通,咬準音。
①正字:朝(zhāo)還(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結構),辭(左右結構),猿(左右結構)
(2)二讀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辭:辭別、離開。
還: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輕舟:輕快的小船。
萬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讀精,解詞義。
通讀全詩,根據每句詩所寫的內容,給詩分層。每層寫了什么內容?
(這首詩分兩層意思來寫,第一層告訴我們詩人出發的時間和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第二層寫長江兩岸的景色。)
①指名讀第一、二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從白帝城出發,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時間離開白帝城出發的?從詩中哪些詞可以看出來?
(詩人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從“朝”和“彩云間”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來,當詩人離開白帝城時,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間”一詞,除了寫出時間,還寫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點?(很高)
教師講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講在“彩云間”。
③從白帝城到江陵有多遠?詩人乘船走了多長時間?從詩歌的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
(從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遠,詩人乘船只用一天時間就到達江陵了。)
詩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虛指,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說明船開得很快。
④小結:這兩行詩,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讀時,除了要把順水行船速度極快的意思表達出來,還要表達詩人的心情同飛舟一樣輕快。
⑤指導朗讀。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⑥第二層是寫長江兩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來寫。
(抓住“猿聲”和“萬重山”來寫。)
⑦作者為什么要寫“猿聲”和“萬重山”?
明確:當年長江三峽,都是高山峻嶺,懸崖峭壁。猿猴的叫聲常常會在深山峽谷中引起回聲,一聲接一聲,聲聲不斷地傳播開去。李白乘船順水而下時,在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中,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這里用猿猴的啼叫聲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輕快和沿途景色的壯麗。
⑧指導朗讀(注意把“快”的意思讀出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每句的意思。(分組討論,指名說)
(早晨,作者離開了仿佛在彩云中間的白帝城,遠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一聲接一聲還沒停下來,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1)學生邊看《早發白帝城》的影碟,邊聽師范讀古詩。
(2)談話: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當年他受到牽連,被判罪,流放到貴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個白帝城的地方,忽然傳來皇帝要釋放他的命令,你們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樣?(十分高興)
李白在釋放后寫了這首詩,不但描寫了長江兩岸雄偉壯麗的景色,而且表達了自己經過艱難歲月之后,被釋放的喜悅心情。
(3)為什么說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達?
①順水行船(客觀);②心情愉快,急切盼歸(主觀)。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我們再讀這首詩,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詩意,還要體會詩人的感情。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四)布置作業
讀李白和杜甫的詩,然后利用隊會時間開一個班級詩會,看誰知道得多,理解得準確。
(五)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重點是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古詩,最后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在背誦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最后,老師再結合詩歌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上的一些特點。針對這種教學思路,同時設計了配合教案的多媒體演示課件,用來輔助老師教學。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 篇17
作者:張立軍 轉貼自: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第三小學 點擊數:156
《古詩兩首》(望廬山瀑布、絕句)教學實錄與評析
作者:張立軍 文章出處: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第三小學
一、教學設計說明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要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后)。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一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揮這一優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生分岐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二首詩中“含”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在教學中,對“含”字的理解要走幾個回合。“含”的本意是包含,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義,教師要幫助學在字的本義與詩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對“含”的認識。根據圖畫想一想詩人的位置,想一想詩人憑窗眺望的情境,從而升華對“含”的認識。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圖像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后,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
師:同學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現在,請你們自由背誦你最喜歡的那一首。
(學生紛紛自由背誦)
[以舊引新,激發興趣。]
師:誰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無聲惜細流……”
師:你能告訴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嗎?
生:《小池》。
師:背得不錯。誰能比他的聲音更宏亮?
生:“春種一粒粟……”
師: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
師:誰來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風》。
師:對,背詩還要記住詩名。還有誰想背?
生:我背《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
師:剛才聽了幾個同學的背誦,她的聲音是最洪亮的。
(學生舉手踴躍,又一位同學背誦。)
師:不錯。今天我們還能學習兩首古詩,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過課外查閱資料,你們對這兩位詩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課內外結合,教師的著眼點不僅僅是學會這兩首古詩。〕
生:杜甫被人們稱為“詩圣”。
師:李白呢?
生:李白被稱為“詩仙”。
師:人們對他們的詩篇喜愛之極,所以給他們這樣的稱號。還知道別的嗎?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歲死的……(眾人笑)
師:應該說病逝。
生:李白是61歲病逝的。
師:雖然只活了六十多歲,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還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寫了九百多首詩。
師:流傳至今的大約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嗎?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師:他一生是在窮困和戰亂中度過的,但這一首詩卻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況下寫的,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見的。這一次,李白暢游廬山,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同時板書)
師:我們已經學過《瀑布》一課,在葉圣陶先生的筆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寫廬山瀑布的呢?請同學拿出自學提綱。(打出投影片)誰來讀一讀?
(生讀自學提綱。自學提綱:1.讀一讀這首詩,想一想廬山瀑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聯系詩句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生”“遙”“川”“疑”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3.記下不懂的問題。)
師:打開書,翻到51頁。按照自學提綱一步一步地學,學完一道題再學一道題。
(學生自學,老師巡視指導。)
(學生又讀,有了進步,群體練讀。)
(公開課上再次給讀得不夠的學生以時間,讓其練讀,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教風樸實。)
師:就這樣邊說邊讀,還有讀懂的內容嗎?
生:我把整首詩都讀懂了。
師:可以說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說瀑布從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飛快地流下來,是從天的最高處落下來的。
師:他有一個詞理解得非常準確,知道是哪個詞嗎?
[啟發學生注意聽,及時發現同伴的長處。同時,不追求統一的答案,注重詞匯的積累和運用。]
生:……“飛”,他說的是飛快的意思。
師:不錯,對剛才那位同學的解釋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張。
師:那你想怎么說?
生:瀑布飛快地流下來,大約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銀河從天的最高處落了下來。
師:他也有一個詞補充得好……
生:“好像”!
師:對。就是這個“疑”字,還有不同的說法嗎?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師:都可以。這瀑布就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多么壯觀!自己讀一讀這兩句,想象一下瀑布奔騰而下的氣勢。
(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老師范讀,學生再次練讀。)
師:誰再試試?
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師:讀得好!再現了瀑布宏偉的氣勢。齊讀這兩句。
師:不錯,銀河從九天上落下來,何等壯觀。這里,詩人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書:疑)
生:不是真有銀河從九天上落下來,而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所以用上了個“疑”字。
師:對,這不禁使我們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詩,《靜夜思》中,好像也有這樣的筆墨。“床前明月光……”
(溫故而知新。這里不但扎實地解決了“疑”字,而且通過運用,使學生感悟到李白詩詞的風格,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師:這神話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詩詞特有的風格。想象這景象,自己帶著感情讀一讀這首詩。
(學生自己有感情地讀)
師:剛才同學們交流了讀懂的內容,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生:為什么這里說“疑是銀河落九天”,而不說“像是銀河落九天”?
師:誰幫他解決?
生:因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師:(轉向提問的學生)你比較一下,同一個意思,用哪個字好呢?可以讀一讀,體會一下詩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為什么“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這兩個問題提得多好!質疑環節得到落實。值得稱贊的是,對學生的提問,老師發動全班同學思考,解答,不包辦代替。]
師: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么想?(板書:生)
生:因為這里還有產生的意思,所以用學生的“生”。
師:對,可以綜合著理解,先產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嗎?
(學生會意點頭)
師:隨著大家的想象,我們眼前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千丈青山襯著一道銀白的瀑布,這瀑布飛騰奔涌,傾瀉直下。這么壯觀的景象只有遠望才能一覽無余。那么該怎樣讀這首詩呢?請你們想象這景象,自己放開聲音讀一讀。
(學生自由練談,指名讀。)
師:你們想不想親眼看一看這景象?
生:(齊喊)想!
(放錄像,同時點出畫面中的“生紫煙”、“掛前川”。)
師:現在,你們面前就是廬山瀑布,你們想不想做一回詩人,也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呢?(再次練讀)
師:做詩人還可以自然些,你們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來吟誦,能背下來的同學還可以背一背。
(學生有表情帶動作地練讀統背,后集體背誦。)
師:通過讀詩,我們看到了一很壯美的圖畫。那么《絕句》又會把我們帶入到怎樣的情景中呢?你們自己讀幾遍第二首詩,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學生自由練讀)
師: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比如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
[這一環節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受到他們的歡迎。]
(學生選擇各自喜愛的方式自學《絕句》,老師巡視指導。)
師:畫畫的同學可以繼續畫,選用其他方式的同學能先匯報一下嗎?
生:我用說的方式。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叫,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終年不化的積雪……
師:誰能幫忙?
生:應該說遠處的西嶺上有終年不化的積雪。
師:(轉向前—學生)可以這么說嗎?
生:可以。
師:請你繼續。
生:門口停泊著要到萬里之外的東吳去的船只。
師:不錯。其他同學想一想,如果把“含”字的意思加進去,可以怎么說?
生:在翠綠的柳樹上,有兩只黃鵬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師:描述得非常生動。
生:一行白鷺悠閑地飛上了蔚藍的天空。從窗口望去,遠處的西嶺上有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要到萬里之外的東吳去的船只。
師:(贊許地點頭)理解得好。誰知道“含”的本義是什么?
生:(搶著答)包含!
師:剛才這個同學的描述好在哪兒?
(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同時加深了理解。)
生:他說得自然生動,不死板。
師:對,這樣解釋就把詩的意境描述出來了。還有用其他方式匯報的嗎?
生:我用讀的方式……
師:畫畫的同學停下筆來,我們一塊兒來欣賞。
生:(大聲)“兩個黃鸝鳴翠柳……”
師:兩只小鳥歡叫跳躍,這句詩該怎么讀呢?你們試一試。
(學生自由練讀)
師:誰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讀)
師:對前兩句,有沒有不同的讀法?
生:(輕快地)“兩個黃鶴……”
師:(贊許地)好啊!連詩人愉快的心情都讀出來了。大家再試一試。(學生再次自由練讀)
師:這景象在同學的筆下也已經畫了出來。誰來展示?
(實物投影展示一學生的簡筆畫)
[這幾個回合中,老師的激勵語言很精彩,學生學得很開心。]
師:請你用詩句描繪一下你的畫。
生:(指著畫上的景物)這是“兩個黃鶴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是“窗含西嶺千秋雪”,這是“門泊東吳萬里船”。
師:那詩人在哪兒呢?(眾人笑)
生:(沉思片刻)詩人應該在房子里。
師:干什么呢?
生:在望著窗外的景象做詩。
師:(滿意地點頭)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師:如果我們給這幅畫添上顏色,可以加上哪些顏色呢?
生:柳樹可以添上綠色。
師:什么樣的綠?
生:翠綠。黃鶴可以加上黃色。
師:好,這樣的色彩才夠明快。再看詩句,還有沒有?
生:天要畫成藍色,白鷺和積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黃色的。
生:房子是……
師:千萬種顏色都畫得出來,你們再看詩句,詩中有什么是畫不出來的呢?(學生們沉思)
生:黃鸝的叫聲畫不出來!
師:對,這是聽不到的。繼續找。
生:“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白鷺飛時的動作畫不出來。
師:詩人不是畫家,但僅僅用了二十八個字,就畫出了一幅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絢麗多彩的圖畫,這就是詩的想力。咱們來一次畫配詩,同學們可以用詩句來描繪這幅畫。
[總結得準確、適時。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啟發學生體味古詩的內涵和魅力,感受到語言的深蘊,這種審美教育對學生終生有益。]
生:(看著圖畫,練習背誦,紛紛舉手。)
師:不少同學想試一試,咱們一塊兒來背誦。全體起立,背誦時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全班同學放聲背誦)
師:回去繼續背誦這兩首詩。李白流傳至今的詩大概有九百九十多首,杜甫流傳下來的大約有一千四百多首,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好嗎?下課!
[這種作業改變了傳統的作業內容,使課內學到的知識延伸到了課外,擴大了信息量,培養了自學能力。]
【總評】:
張立軍老師執教的這節課,40分鐘學習了兩首古詩,容量大,方法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張老師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廬山瀑布》和《絕句》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于是他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后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自學提綱的設計,符合四年級的要求,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匯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為什么這里不用“像”?為什么“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張老師并不急于解答這些問題,而轉向全班學 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于《絕句》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張老師宣布:“對于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張老師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像片中真實的廬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張老師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著廬山瀑布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系詩句說準觀察點后,老師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采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獲,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后作業的布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