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通用17篇)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
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艱難以及所付出的努力.
技能目標:有感情的朗讀,理解先后順序的疏理.
情感目標: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偉大英雄啊,為了制服洪水,他克服了許多常人受不了的艱難困苦,做了許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兒.體會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
課前準備:課件,.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直接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大禹治水》.
2,師:大禹為什么要治水 這里的水指的是什么水 洪水是什么樣子 你見過嗎 (指名說)
3,播放錄相: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錄相.(洪水肆虐的景象)
二,學習課文
學習第一節
1,問:你從錄相中看到了什么 (學生談)
2,我們來看看課文是怎么描寫洪水的
自己讀讀第一節.
3,指導朗讀.你能讀出洪水的可怕和兇猛嗎
通過你的朗讀,我仿佛看到了波濤滾滾的洪水正向我們沖來,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兒帶女地正在四處逃難,真是太可憐了!能把洪水讀得再兇猛些嗎 ……
4,通過朗讀這一段你還知道了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直到我們還知道,是因為什么 課文最后有一個成語,大家找一找.(代代相傳)
學習第四節
1,師:從剛才同學們的朗讀中,老師深深地感受到了洪水就像一
頭猛獸,摧毀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園,老百姓已經無家可歸了!那么洪水究竟有沒有被制服呢 (制服了)老百姓終于能過上安定的日子了,這是多么令人興奮啊,老百姓該有多么感激大禹啊!
2,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會怎樣感激大禹 (指名說)
過渡:大禹是怎樣制服兇猛的洪水 繼續往下把課文讀完.(自讀二,三小節)
學習第二,三節
1,問:那么禹是怎樣制服洪水的 治水的過程怎樣 (指名答)
2,出示幻燈片:禹在干什么 (察看水流和地形)(帶領老百姓……)他是怎樣察看的 他又是怎樣疏通河道的 讀讀課文.(板畫千山萬水)
3,先是________________,接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導朗讀.
5,師:在禹之前,很多人包括他的父親,都曾治過水,但是因為沒有查看水流和地形,所以都沒有成功.那么通過仔細察看,禹到底用了什么辦法治水呢 (指名說)
6,教師簡筆畫理清思路:要治水,最終就是要讓洪水流入——(大海),而這中間隔著千山萬水,所以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劈開了——,引導洪水——(板書)
7,看圖:挖河,劈山容易嗎 從哪里看出 再去讀一讀,找一找.
課文中的"九"你是怎樣理解的
(指導朗讀)
8,連起來練讀第二節
學習第三節
1,師:在治水的過程中,有一件更加令人感人的故事,想聽嗎
課文中就給我們講了一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2,教師示范朗讀第三節.
3,出示填空題:
禹在外治水年,曾經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么樣子.(指名填;齊讀.)
4,禹的兒子多大了 怎么會不知道父親是個什么樣子呢
體會:十三年有多長啊 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過家嗎我想他應該有機會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過自己家門的時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如果是你,當你一天沒見到爸爸,你可能不覺得怎么樣,當你一個星期沒見到爸爸,你可能也不會覺得怎么樣,當你一個月,一年見不到爸爸,你會怎么想 禹的兒子十多年見不到父親,他會怎么想 (傷心,責怪,覺得父親了不起……)讀出他的感受,行嗎
是他不想回去嗎 那是為了什么 難道他不關心自己的家人,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嗎 (不是,他不顧自己的小家是因為他心中裝的是大家,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
5,指導朗讀.讀出對大禹的崇敬和感謝.
6,洪水被制服了,那么治水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學生討論)
⑴同學們想象一下,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哪些危險呀 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⑵師:為了尋找治理洪水的最好辦法,大禹付出了多少艱苦的勞動啊!
⑶理解"英雄":什么樣的人稱得上英雄 小結:英雄就是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為人民謀幸福的那些人,(偉大),我想應該是付出的努力更多,為人民作出的貢獻更大的那些人.讓我們讀好這個詞:偉大英雄
7,指導朗讀.
三,小結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偉大英雄啊,為了制服洪水,他克服了許多常人受不了的艱難困苦,做了許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兒.
四,課件展示.
給大家一個建議:讀一讀古代英雄故事,在班級舉辦英雄故事會,比比誰的故事最精彩.
反思:
我們知道,朗讀中的感情,象在生活中一樣,只有朗讀考真正產生了這種情感時,才能從語調里自然地露出來.指導朗讀,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求讀得流暢,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學生不深入地了解課文的內容,不切實為課文的內容所感染,那么他根無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因而教師在朗讀前應啟發學生從各方面進步地反握全文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啟發性,原則進一步進行指導.
1,學生講,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自己首先發言談自己思考后感受.通過他們的發言,既可以促進學生們的相互交流,鍛煉他們"說"的能力,可以使教師從發言中了解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水平,從而便于進一步指導.同時,熱烈的課堂氣氛能激發全體學生對課文思想感情的共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為進一步提高朗讀水平打下基礎.
2,教師講.學生發言后,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引導學生繼續往深層發掘,詔發學生國境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展開聯想,這種聯想往往使學生增強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感情,補充和豐富他們對中心思想的具體感受,激發他們的朗讀愿望.
3,教師范讀.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它不公可以給學生,提供模仿的樣板,而且可以給學生啟發,使他們從中領會準確表達中心思想的語言表達方式.當然,教師匯聚讀并不是讓學生簡單的機械模仿,而是給學生一個對比的對象,使他們更直觀感受課文思想感情.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2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了解大禹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名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
2、知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前準備:
1、搜集有關資料:圖片或文字
2、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抽讀生字卡片。
2、分組朗讀課文。
3、根據同學圍繞課題進行的質疑,從中歸納出幾個主要問題:大禹為什么要治水?(原因)大禹是怎樣治水的?(經過)大禹治水的結果怎樣?(結果)
4、回顧第一自然段主要講什么?(大禹為什么要治水?洪水給老百姓帶來了嚴重災難,無家可歸,四處逃荒。只有治理好洪水,才能拯救百姓,造福百姓。)
5、相機出示小黑板板書:嚴重災難,四處逃荒。
二、學習課文
1、了解了大禹治水的原因,這節課我們要通過對課文的感受結合課前查找的資料來解決這幾個問題。
2、出示小黑板,讀題目。
(1)大禹為什么要去治水?(原因)
(2)大禹是怎樣治水的?(經過)[他治水的方法與父親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誰的方法好?好在哪里?]
(3)大禹治水過程中付出了怎樣的辛苦?他為什么三過家門而不入?
(4)大禹的治水結果怎樣?為什么大禹會成為人們世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3、小組合作討論探究這幾個問題,逐個解決(可打破順序)
4、根據表格要求填寫大禹和父親治水的方法、結果,進行比較,說出誰的方法好,畫出重點詞,感受大禹的聰明才智。
小組討論填寫后,選一個代表調板填寫小黑板進行展示。板書:聰明才智
5、乘勢追問:禹在疏通河道的施工中是怎樣做的?這樣做辛苦嗎?找出重點詞句讀讀,感受大禹不辭辛苦的意志。板書:千辛萬苦 不辭辛苦
6、大禹為什么三過家門不入?小組交流搜集的有關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并指名簡介故事,畫出重點詞,說出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
7、隨機板書:三過家門而不入,公而忘私
8、讀到這里,在你心中,大禹是個什么樣的人?
(有聰明才智,不辭辛苦,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的人。)
9、齊讀第3、4自然段。
10、大禹在老百姓心中是個什么樣的人?(治水英雄)他為什么會成為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根據板書歸納。
(這種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的精神難道不值得人們世代傳頌嗎?)
11、齊讀第5自然段,畫出重點詞。板書:終于、因此 治水英雄
三、總結延伸
1、學習了課文,你對大禹充滿了什么樣的感情?帶著敬佩之情齊讀課文。(根據時間情況進行支動安排)
2、根據板書:“原因、經過、結果”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線索,并隨機指導“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的寫作方法。
3、總結談話
在我們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上,像大禹這樣公而忘私,為民造福,無私奉獻的故事多得數不勝數。古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今有毛澤東為人民謀幸福;雷鋒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戴明瑞致富不忘回報社會,捐巨資興辦學校,興建公益事業等等,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是何等的高尚啊!是當今時代倡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踐行者,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四、拓展作業
1、想象洪水退后,大地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并寫下來。
2、把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大禹治水
嚴重災難 四處逃荒 原因
鯀 堵塞 堵不住
禹 疏通 退了 聰明才智
千辛萬苦 不辭辛苦 經過
三過家門而不入 公而忘私
終于 因此 治水英雄 結果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本單元以“奉獻”為主題的首篇主體課文。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首先要考慮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為什么會是世人敬仰、代代相傳的治水英雄”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在教學中以文本的內容與課前布置搜集的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讓學生知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體會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人們世代傳頌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學時,根據前一節課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提問題,從中歸納出幾個主要問題,并寫在小黑板上展示出來,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
1、大禹為什么要去治水?(原因)
2、大禹是怎樣治水的?(經過)[他治水的方法與父親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誰的方法好?好在哪里?]
3、大禹治水過程中付出了怎樣的辛苦?他為什么三過家門而不入?
4、大禹的治水結果怎樣?為什么大禹會成為人們世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而后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大家交流資料、信息共享、合作學習、討論探究,比較大禹與父親鯀治水方法的不同,體會大禹的方法好在哪里?學生把老師分發的表格填寫后調板展示,老師講評后相機進行點撥:大禹是怎樣疏通河道的?讓學生找出重點詞:“開鑿、挖通、壘起、引到”,體會方法之巧妙,施工之辛苦;感受大禹一心撲在治水上,絲毫沒有想到自己;為了治水,他不顧個人生活的幸福,推遲婚期、婚后短聚、三過家門而不入,精神是何等高尚啊!這些講解,環環緊扣,有力地表現出大禹的無私奉獻精神。
在總結延伸過程中,根據板書“原因、經過、結果”等詞,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線索,并隨機指導學生學習“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的寫作方法。凸顯“奉獻”主題,將大禹治水與愚公移山,精衛填海,毛澤東、雷鋒、戴明瑞等等這些不同時代無私奉獻的精神切入當今時代倡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說明他們是“八榮”里“以服務人民為榮”的踐行者,是我們學習的楷模。這樣,達到了語文學習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課上得輕松愉快,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與感受體會能力。
當然,由于教者知識的短淺,經驗的粗陋,教學過程中的缺失肯定是會不少的。教者權當是拋磚引玉,去粗求學,懇誠求教,以期進步提高。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3
課文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為民造福的故事。本節課的教學,我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借助關鍵詞句,了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
教學中,通過課件圖片,理解詞語沖毀、泛濫、淹沒,通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意義與迫切。學習“驅趕、恢復”等詞語時,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系上文、聯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并等方法讓孩子了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學習四處奔走時,讓孩子展開想象,大禹都到過哪些地方?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把抽象的詞語和具體的情境結合起來理解詞語,力求促使學生積極走向文本,真正體會到禹治水的艱辛與不易,感知他一心為民的精神。接著,通過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學習大禹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讓禹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加立體、豐滿、高大起來。最后通過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指導學生借助提示講述故事。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閱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4
第三冊《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本堂課,就教案而言,我想是有不少問題的。朱校長的一句話“重點段落沒有抓準。”很精辟地詮釋了我的教案。但總而言之,我也覺得經過了一年的工作,我的教態自然、柔和了許多。雖然面對臺下的眾多領導,我一點也沒有緊張。與此同時,以前領導和其他老師常對我說的一句話“語言不夠精煉、教學過程問題設計太多”的毛病,我也有了很大的好轉。
就本課而言,我不得不承認,這不是一堂精彩的公開課。從教案中,就可以看出來。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常規課。記得剛做語文老師的時候,我常常會忽視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字詞的過關、朗讀與默寫課文。因此帶的七班常出現有難度的卷子考得比簡單的卷子好的怪圈!為此,在新學期的到來,我痛下決心,鉆研新課標、重抓基礎。
在本課的設計上,因為不善引導學生,出現冷場,我確實是在有意降低難度的。比如第二段的第三句,是由我直接說出重點詞語是“挖通、劈開、引導。”應該對學生放手,可以先這樣問:“你從哪些詞語讀出了大禹治水的辛苦?” 還是這一句,我沒有說清“九條大河”、“九座大山”這里的“九”是虛指。說明了禹為了將洪水疏通入海挖通了許多河、劈開了許多山,從而再次感悟禹的“千辛萬苦”。而且我還忽視了大禹治水的方法“疏通入海”。這點可以和禹的父親鯀采取的“堵塞”進行比較。從而體會禹的機智。
總而言之,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存在著重點段落沒抓準、沒挖深的問題。與此同時,在控制課堂氣氛上,我還欠缺得很。但這次賽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更從暴露的問題中,促進了自己的成長。我想,賽課,重點不是自己上得怎么樣,而是今后的路該怎樣走才能走好。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特別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學生對大禹治水13年,他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么樣子,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大多數學生不認為大禹偉大。我就提了一個問題:“你現在幾歲了,如果你這么大都沒見到過你的父親,你有什么感想”,“大禹的兒子為什么十多歲還沒見到自己的父親呢?”,“大禹為什么能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能沒有進去?”,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重文本還是重拓展
這課生字不算多,一課時除了讀通讀順外,還分了段,理清了文章的線索。二課時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么來交流。學生提到鯀堵水、大禹引水,于是便由“引”字慢慢深入理解。從“引”字中你明白了什么?既有大禹的聰明、智慧,也有大禹的偉大和奉獻,更是一種博愛的體現。
說到引水,就不得不提到都江堰了。本課的課外重點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必講解過細,講清基本原理即可,關鍵在于認識李冰父子,明白這項工程對于我們現在生活的意義,使學生從現實中去體會前人的奉獻精神,學習古人積極思考的精神。但是問題在于課文就那么一點點的內容,怎樣把課外的拓展和文本有機的結合起來?是重文本還是重拓展?課外知識是為課文的學習服務的,但是深入的體會是否只能在文本中尋找答案,我想這是值得思考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傳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愿,歷盡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給人們帶來幸福的故事。文章簡短易懂,語言精練,字里行間滲透著對大禹的贊美,一個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本課教學有以下優點
一、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
語文能力不是講出來的,不是分析出來的,而是通過朗讀,來達到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及各種文化信息的獲取。《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本課教學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讀,讓學生充分的與文本對話,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如:開頭我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進行自由讀、放聲讀,使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為后面理解課文打下基礎。然后讓學生默讀全文從整體上感受人物形象。最后指導學生探究式的讀,讓學生抓住重點句段多角度的讀,個性化的讀,從而深入理解課文,感悟大禹的奉獻精神。
二、教學中我還注意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做到了以學定教。由于是借班上課,對學生的情況不很了解,對課堂的發展也無法預知,因此課堂上我根據學生實際,不斷調整原有的教案,通過教師的“情“來激發學生的情,同時運用激勵性的,引導性的評價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堂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讀書、發言的欲望很強。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
教學時,我針對中年級學生具有有意注意極易渙散,理性思維較弱,感性思維較強等心理特點,制定了興趣產生—情趣保持—情感激發的教學思路。一開始,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讀課文的興趣,然后在重點部分層層推進,通過朗讀指導來突破難點重點,從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最后進行拓展、遷移,為學生展示了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從而達到了提升學情的目的。
當然,這堂課上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有待進一步完善。
1、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由讀、放聲讀、齊讀、評讀、默讀等,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學生的讀感情融入還不夠,感受還比較膚淺,比如讓他們讀受感動的語句并說說為什么受感動時,許多學生只把課文的原句重新復述了一遍,深度和廣度上都還不夠。
2、主導性偏強,凸顯學生的學尚不夠有力。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仍有老師牽著學生走的情況,無論是在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還是感受英雄人物的奉獻精神方面,教師給予的似乎較多,有時還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了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教學是有缺撼的藝術,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反思,相信我們的教學能力一定會提高到另外一個高度。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5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并通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佩。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在教學中,我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通過訓練孩子的說話,使他們對“千辛萬苦”有了形象的認識。
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復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后,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了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6
備課組討論:
《大禹治水》是一篇古代傳說。故事分三部分描述:第一部分(第1小節)是講了了黃河流域一直洪水泛濫,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第二部分(第2、3小節)是寫大禹挺身而出帶領老百姓治理洪水長達13年。在治理洪水中吃盡了千辛萬苦,并流傳著《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樣的感人故事。第三部分(第4小節)是洪水被制服后老百姓對他的感激。本文以情感為線索,從開始的悲傷、難受,到最后的高興和感激。如何把握這樣的情感就是課堂需要研究的。本案例主要談一、二部分的教學。
第一次的教學實錄:
一、第二部分(第2、3小節)
師:當時有個叫鯀的人也是大禹的父親,他用筑高堤壩的方法治理洪水,結果洪水沖垮堤壩,水災更嚴重了。大禹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怎樣想呢?
師:出示大禹圖,讀句子“禹下決心要治理洪水。”
生:朗讀句子。
師: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呢?自由讀第二、三句話
師:大禹治水多不容易呀?從哪些詞語看出大禹治水的艱難?
生1:從“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中可以看出治水很困難。
師:出示“大禹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想象一下大禹會吃到哪些苦頭?當他渴了——,當他餓了——,當他累了——。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盡了——(千辛萬苦!)在沿著水流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堅持的身影,印下了他堅定的腳步。他走遍了——(千山萬水!)當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他的身上劃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腳底磨出了一個個血泡,可他——禹是這樣的堅定!一起來讀讀第二句話。
師:還從哪里看出了大禹治水的艱難?
生2:他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看出了治水的艱難。
師:看圖,禹帶領老百姓,用鐵鍬一鍬一鍬挖,用鐵鎬一鎬一鎬地劈,多么苦,多么累啊!(指導讀好)
師;小結:面對強悍的洪水,禹沒有退縮,在千辛萬苦之后,他終于成功了!(朗讀第二自然段)
師:大禹在外治水花了13年,在治水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故事(出示:三過家門而不入讀)
生:自由朗讀第三段完成填空,填寫這段中的數字,理解。
師:結合實際引導感悟:你幾天不見爸爸會怎樣?幾個月不見呢?幾年不見呢?禹的兒子13年沒有看見過爸爸,他會對爸爸說什么?
師:難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兒子嗎?
生:朗讀這一段。
師:小結禹一心想讓百姓過上安定生活,一心為公的精神。
評議反思:從課堂實施來看,老師在教學中抓關鍵詞語進行朗讀指導,似乎也進行了一些感悟。如引導孩子理解千辛萬苦詞語時,引導孩子發揮想象能力,想象大禹吃到什么苦頭,再來讀好這個詞,讀好這個詞語所在的句子。以及理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時候,教師引導孩子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感受大禹的兒子是如何想念自己的父親的。這些都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教學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是語文教學首要的任務,但僅僅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不是語文的最終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而本堂課沒有引導學生進一步與文本深入的對話,這樣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他主”的學習。
2.朗讀局限于“像他這樣讀……”
新課程強調了朗讀應該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但課堂上老師用一句口頭禪式的話“像他一樣讀……”來指導學生朗讀,很是不妥。要知道每個學生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讀出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體驗。
3.教師“抱得過緊”,學生“透不過氣來”
教學步驟完全掌握在老師手里,老師的過分主導,剝奪了學生的自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圍著老師的指揮棒轉。學生失去了自我的個性、自我的情感表露。這與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在閱讀中必須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是創造意義。但本課例學生學習是消極的接受式的學習。
反思后的教案:
一、學習第二部分(第2、3小節)感受治理工程的艱難
1.理解課文,引入情境
師:這時,你們的心理肯定會想,難道當時就沒有人治理洪水嗎?有的。當時有個叫鯀的人,他是禹的父親,治理洪水9年了,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果洪水把堤壩沖垮,水災反而鬧的更兇了。大禹長大后,看到這樣的情景,他會怎么想呢?
生:朗讀句子“大禹下決心要治理洪水。”
師:聽出來了。大禹的決心很大。他還能用父親的方法治理洪水嗎?那么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呢?請你好好讀讀第二節,想想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小朋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大禹首先做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
生:大禹首先仔細地觀察水流和地形,然后帶領老百姓挖通河道,引導洪水流入大海。
師:是的。看來大禹治理洪水是在研究考察的基礎上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治理洪水的。
二、想象朗讀,境中悟情。
師:那他治理洪水辛苦嗎?請大家再來讀讀這一節,常言道,不動筆墨不讀書,請你們拿起筆,邊讀邊找找那些詞語最能表現大禹治水的艱難?
生1:從“千辛萬苦、千山萬水”可以看出治水很艱難。
生2:大禹帶領老百性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挖通一條就不容易,不要說九條了。劈開一座也很不容易,不要說九座大山了。
師:一個“千山萬水”給了我們無窮的想象天地。想象一下大禹會吃到哪些苦呢?
生1:他干活干得滿頭是汗,也顧不得去擦,還得繼續干。
生2:他口干了,也沒有什么好喝的,只能喝點山泉水。
師:假如累了————————,餓了————————。遇到野獸——————。
師:大禹為了查看水流和地形,走遍了千山萬水,真的是吃盡了苦頭。誰來讀好這句話。
師:還有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治水的艱難呢?出示第三句話。
生2:大禹帶領老百性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挖通一條就不容易,不要說九條了。劈開一座也很不容易,不要說九座大山了。
師:看圖。大禹正帶領老百姓挖通河道劈開大山,他們有現代化的機器嗎?沒有,他們用的是什么?是雙手,可想而知。要把很多條大河挖通,把很多座大山劈開真的談何容易呀。可見,治水工程是多么浩大,治水是多么的艱難!誰來讀這句話。
師引導學生完整地讀第二小結
師:你從中感受到大禹是個——的人。
生1:大禹是個不怕苦,不怕累的人。
生2:大禹是個偉大英雄。
生3:大禹是個聰明的人。
生4:大禹是個勇敢的人。
生5大禹是個堅強的人。
師:你們真愛動腦筋,能把剛才小朋友的觀點集中在一起嗎?
生1:大禹是個不怕苦不怕淚,勇敢的人。
生2:大禹是個勇敢的堅強的英雄。
師:那請你帶著這種敬佩之情,贊美之情,朗讀這一節。
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節(從學生的朗讀中聽出了贊美之情,敬佩之意和仰慕之情。)
三、積極探究,深入情境。
師:在大禹治水的時候還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呢?故事的名字是《三過家門而不入》。自己讀讀故事,讀后有什么想法,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1問:他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而不進去看一看,不知道為什么呢?
一生回答:他心理想的是老百姓,他為了老百姓有個好日子。
生2問:那他的孩子為什么不去找他的父親呢?
師引導學生回答:大禹四海為家,他的兒子到哪里去找他呢?再說那時沒有任何交通工具怎么去找?
師:老師也有個問題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一下。看這個“看一看”,小朋友看一看會耽擱很長的時間嗎?既然時間不長,也耽擱不了時間,為什么不進去看一看他的兒子而妻子呢?
生:大禹給自己下的決心,不治理好洪水就不回家。
師:他一心要治理洪水,心理想的是老百姓,讓老百姓能重返自己的家園。所以他決心不治理好洪水,決不回家。
師深情的說:漫長的13年,4700多個日日夜夜呀,大禹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看得出他治理洪水的決心有多大?(集體朗讀體會大禹為了治理洪水忘記了自己的家,心理牽掛的是老百姓。)
[評析]:
該教學片段完全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從孩子的認識去處理問題。在教學上,沒有面面俱到的牽引,給孩子一定的閱讀時間、思考時間、和想象的空間,學生的情感也有了梯度地發展。真正實現文本、學生、教師之間的對話。
1.朗讀從“浮光掠影”到“讀出個性”
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低年級的閱讀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但不是全盤地操縱。在這個片段里,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理解性地閱讀,引入情境;想象性閱讀,境中悟情;探究式閱讀,深入情境。
通過這三步曲,相信孩子們在閱讀語言,感悟語言,情與情互相交融。在這三個情感梯度里,孩子的個性被充分的展示。語文閱讀就是要展示孩子的個性。
2.朗讀從“蜻蜓點水”到“深入探究”
有位專家這樣講到:思維量一定程度上就是學習效率。我判斷教師上課的標準就看課堂撒謊功能學生思維量的多寡。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積極閱讀。“書讀百遍,其義字見”、“不動筆墨,不讀書”這些讀書方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思考習慣。如幫助孩子探究式地認識大禹這個人,通過朗讀文本,想象文本隱藏的內涵,去感受大禹這個偉大英雄。再如在深化對大禹的認識,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和孩子們一起探討交流,讓大禹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孩子們的心靈。
3.在想象中體驗,讓孩子自由馳騁
語文課標重視體驗。讓孩子體驗語文文本的時候,體驗生活。文中第二段抓住關鍵詞“千辛萬苦”讓孩子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時候,遇到了哪些困難?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了,有的說,大禹滿頭是汗,也顧不得擦。有的說大禹遇到猛獸還要和猛獸作斗爭。這時老師也參與了學生的討論,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辦?餓了怎么辦?累了又怎么辦?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漸飽滿,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7
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有三個環節給了我觸動。
一、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將識字教學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枯燥為有趣。所以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初讀課文后,認讀字詞時采用了“大轉盤”的游戲,將學生的識字行為寓于愉悅的游戲之中,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識記,突破了識字難點;在學寫生字、識記字形時,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學中,采用“爭當識字大王”的形式開展“識字擂臺賽”,讓學生互相交流記憶生字的好辦法,互相啟發,共同識字,這樣,識字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讀和寫,他們在娛樂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從而提高了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教學
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分成小組,互相評價彼此的字。鼓勵學生多發現他人的優點,并鼓勵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如:劉爽的字寫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寫得特別舒展,如果能夠寫得稍微小些,讓占格不那么擠就更好了。因為學生不只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那是一種師生間的交流,他們更需要同齡人的評價,即生生之間的溝通。這里互評的設計,不但為了使學生學會正面評價他人,更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
三、討論
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給予鼓勵,讓學生從一年級起就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鼓勵個性化發言。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說出了這些詞語:聰明(因為他看小孩游戲就想到了治水的辦法)、善良(幫助老百姓治水)、堅強(不放棄治水)等。然后我又讓學生各自帶著對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讀本組文章,讓他們在讀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8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為什么會是世人敬仰、代代相傳的治水英雄”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在教學中以文本的內容與課前布置搜集的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讓學生知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
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特別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么感激大禹,以此來理解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說 1. 形式單一,缺少變化。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互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復地讀,基本局限在課文內容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沒有創設更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間。 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著學生走,無論是在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還是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教學導入時創設情境,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特別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及治水工程的浩大.教給學生抓住重點詞幫助背誦這一方法效果很理想.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學習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會怎樣感激大禹 "這一問題引導理解 "代代相傳". 此時大禹形象在學生的心中越來越豐滿,正是讓學生暢說自己情感的時機.于是,我讓學生談談大禹名字中"大"的含義.板書總結文章內容,結構后讓學生欣賞大禹治水的視頻資料.磅礴的氣勢,豐富的畫面,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對文章的體驗再次提升.
這節課讀的形式有自讀,品讀,齊讀,指名讀,我覺得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加體現學生的學.以上是我課后的一點體會,感謝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跡。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我想,可抓住“決心”一詞來展開教學。文章教學之初,我讓學生先提出問題,然后圍繞著問題學習課文。并通過了解鯀(禹的父親)的故事,透過鯀的治水過程、方法和結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鯀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幾年下來,毫無效果,慘遭殺害。禹既為失去父親而痛苦,更為父親治水失敗所造成的更大的災難而感到愧疚。同時課文中寫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沖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在前面的鋪墊中,我們就可以理解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的決心之大。學生朗讀起來也動情多了。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0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設計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讓學生想像并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帶著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于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說:“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說:“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學生說:“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說說心情如何,為什么。學生可能會說: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后一句話:從此,大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學生們說:“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于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9
《大禹治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但我們孩子只是二年級的學生,要讓他們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達的特點,想要有感情的朗誦課文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指導有感情朗讀時,我通過讓學生點重音、劃停頓的方法進行指導。我堅信只要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加上一些朗讀指導,他的`感情一定會到位的。
在講第一課時的時候,就有很多學生提出一些不懂的詞匯,比如洪水泛濫是什么樣的?由于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所以他們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所以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這一內容,我在范讀時就著重加強了“痛苦極了”這幾個字音,然后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了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如此學生再讀的時候感情就到位的多了。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通過“他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開通了很多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說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我緊緊抓住“千千萬萬、很多”等關鍵詞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第三自然段中禹在治理洪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是非常有名的,為了讓學生簡單體會,采用“共情”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果你的爸爸出去工作三天不回家你就會非常想他了,或者你在外面天一黑,你也會非常想家。可是大禹卻能十二年里為了治水都沒有回家一趟。”經過交流之后,學生們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了提升,是個無私奉獻的人,為了幫助大家治理好洪水,三過家門都不入。
第四自然段中介紹了禹帶領大家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洪水,后來洪水退了之后,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在指導朗讀時,先讓學生體會洪水退了之后的生活,感受大家的喜悅之情,隨后指導學生們在讀到洪水退了之后的情景時,應該把聲音上揚,以突顯喜悅的心情。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覺得我需要隨時充實自己,以免課堂上接不住學生拋出的問題。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在這堂課中,有個孩子就問:“老師,他叫禹,為什么題目是大禹治水呢?”一下把我問住了,是啊,我以前怎么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呢。一直回答不上來的我,用了一句“下去我們都查查”草草結束。后來查過之后才知道,原來是大家尊重禹,認為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所以在他的名字前加了“大”。學生們的想法千奇百怪,課堂更是瞬息萬變,如果上課時我能抓住這個學生的這個問題,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相信孩子們就更能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了。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會繼續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0
《大禹治水》。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為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語言精練,結構清晰。我們知道,部編版教材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這篇課文所在的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偉人”,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先賢的豐功偉績;隨單元安排的語文學習要素是借助詞句,了解課文內容。因而在教學中,既要引領學生感受先賢心系百姓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也要借助詞句,了解課文內容,練習講述故事。“借助詞句,了解課文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前面的第一單元和孩子們正在學的第三單元中老師已經初步有所訓練,本篇課文中出現的“小泡泡”,提示用“聯系下文”的方法了解詞語的意思;課后習題又建議采用“先根據生字構字特點及語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驗證”的方法了解詞語的意思。
基于此,我本節課的教學首先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借助關鍵詞句,了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對詞語的學習我想不僅引導孩子能夠理解,更希望能幫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課的“泛濫”、“災難”、“擋水”、“到處奔走”、“疏導”、“安居樂業”等是關鍵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到這些詞語,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系上文、聯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并等方法讓孩子了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其次,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講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以及“到處奔走”等詞,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接著通過朗讀表現課文內容,最后指導學生借助提示講述故事。在語言實踐中逐步體會大禹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朗讀教學中,我適當發揮教師范讀的作用,盡量想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朗讀練習,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但是由于課堂容量過多過滿,這一點沒有能落實到位,非常遺憾。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1
緊扣“治水” 逐步探究《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古代傳說,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跡。教學本文,我緊扣“治水”,瞻前顧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無家可歸
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滔滔”、“淹沒、沖倒”、“無家可歸”等詞,通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意義與迫切。
治水——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導孩子們弄清治水過程,先拎出文章結構,通過朗讀、集體交流,歸納出過程:決心——調查——疏導。這樣有了清晰的過程結構,學生們頭腦中對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時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學習典型事例。在朗讀的基礎上,學習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經典故事,再輔以介紹大禹的其它故事,讓孩子們對大禹的做法進行思考,從而理解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對大禹產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類,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這是故事情節的自然發展,合理歸宿。課文上到這兒,孩子們對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讓孩子們思考:是誰讓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此時你想對大禹說些什么?他們對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15、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古代的傳說故事,講的是大禹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后終于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讓學生輕聲讀課文,然后說說自己的體會,接著出示課文中數字的填空,讓學生重點抓住 “13、三、一、十”這些數字,然后問學生:“從這些數字中,你知道了什么?”這本是一組平淡無奇的數字,但在課堂上,學生卻讀得特別響亮,并會抓住這些數字來說出大禹的偉大品質。通過填空,朗讀、討論,使學生很快從中悟出這些數字的深刻內涵。最后教學課文最后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偉大英雄”這句話,讓學生積極討論:“大禹的偉大表現在哪里?”學生們積極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數字來講,從而能說出大禹的偉大之處。因此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樂于表達、會表達。”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中有很多數量詞,透過這些數字,我們從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了這些數量詞。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時,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我就讓學生展開想像:夏天,大禹( ) ;冬天,北風呼呼地刮著,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大禹( );有時餓了,他就( );渴了( ) ;累了( )。這一自然段中,“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訴孩子們這兩個“九”也不是實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請孩子們想像大禹帶領百姓在開河劈山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通過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撓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第三自然段寫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我讓學生圈出其中的數字,再讀讀這段話。這一連串的數字,讓大禹公而忘私、一心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跡。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讀這篇課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蘇教版教材編寫的獨具匠心。課文被安排在《梅蘭芳學藝》一文之后,我想編者有他的良苦用心。這兩篇課文在結構上很相似:先寫兩位主人公面對困難都沒有退縮,而是有很大的決心;然后再寫他們是如何吃盡千辛萬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我想,仍然可抓住“決心”一詞來展開教學。文章教學之初,我給學生講了鯀(禹的父親)的故事,透過鯀的治水過程、方法和結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鯀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幾年下來,毫無效果,慘遭殺害。禹既為失去父親而痛苦,更為父親治水失敗所造成的更大的災難而感到愧疚。同時課文中寫到 “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沖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在前面的鋪墊中,我們就可以理解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的決心之大。學生朗讀起來也動情多了。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過家門不入的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討論:禹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點人性也沒有嗎?他的兒子看到別人能和自己的父親在一起,恨自己的父親嗎?帶著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于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說:“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說:“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學生說:“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幾個學生感動的哭了。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最后,揭示主題,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傳下來的僅僅是禹的名字嗎?引導學生更深層地領悟禹的精神、傳承禹的精神。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2
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有三個環節給了我觸動。
一、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將識字教學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枯燥為有趣。所以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初讀課文后,認讀字詞時采用了“大轉盤”的游戲,將學生的識字行為寓于愉悅的游戲之中,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識記,突破了識字難點;在學寫生字、識記字形時,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學中,采用“爭當識字大王”的形式開展“識字擂臺賽”,讓學生互相交流記憶生字的好辦法,互相啟發,共同識字,這樣,識字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讀和寫,他們在娛樂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從而提高了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教學
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分成小組,互相評價彼此的字。鼓勵學生多發現他人的`優點,并鼓勵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如:劉爽的字寫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寫得特別舒展,如果能夠寫得稍微小些,讓占格不那么擠就更好了。因為學生不只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那是一種師生間的交流,他們更需要同齡人的評價,即生生之間的溝通。這里互評的設計,不但為了使學生學會正面評價他人,更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
三、討論
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給予鼓勵,讓學生從一年級起就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鼓勵個性化發言。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說出了這些詞語:聰明(因為他看小孩游戲就想到了治水的辦法)、善良(幫助老百姓治水)、堅強(不放棄治水)等。然后我又讓學生各自帶著對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讀本組文章,讓他們在讀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意思。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3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古時候,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古時候洪水泛濫成災,百姓過著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終于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從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挖開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泛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并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泛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挖通、察看、引導、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并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走遍”、“察看”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對“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做具體的描述,對這個自然段的理解,為了避免個別太過現實的孩子說出“他不愛妻子和孩子”而誤導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過家門而不過的有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說說心情如何,為什么。學生可能會說: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后一句話: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師述: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學生接:大禹),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無私奉獻的偉大英雄——(學生接:大禹)。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會說:“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于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4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泛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并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繼續播放洪水泛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后的情緒如何。通過觀看洪水視頻,學生了解了洪水的兇猛和對百姓生活造成的危害。從而能夠得知大禹治水的原因。
課文第三自然段中,出事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提出問題:難道大禹不關心他的家人嗎?讓學生討論,讓學生感受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了拯救天下困難百姓,多次路過姐們而不入、舍小家顧大家的崇高品質。在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大禹不入家門的原因。我們班的學生的回答說:“他心里裝著困難。”我連忙追問,裝著誰的困難,他自己的嗎?學生答:“是百姓的困難,百姓遇到洪水,沒有家了。”接著帶領學生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
1、時間把握不好。在觀看洪水的視頻時,視頻播放的時光太長了,有的學生都有點坐不住了,也浪費了一點時間,以至于之后練習來不及了。對這生字的描紅也沒來得及反饋,還拖課了。
2、形式單一,缺少變化。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互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復地讀,基本局限在課文資料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沒有創設更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我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光。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5
這節課,重點、難點都得以清晰地突出,且在輕松巧妙中得以突破。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下,學生得以充分讀,充分說,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使整節課一直處于十分和諧的氣氛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諸方面都得到愉快地發展也提高,體現了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藝,飽滿的精神面貌,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正確的道德意識。
在這節課中,教師富有啟發性的語言推動了教學預設也生成的和諧發展,富于鼓動性的評價激勵更是為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求知欲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請看課堂上張老師運用的一些激勵引導的話:“真棒!”“多聰明的孩子!”“真會學習!我們要像他這樣會學習!”“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你真會讀書!”“越來越好了!”“嗯,老師聽你讀出了……”“他讀得真好!誰也能讀得這樣好!”“嗯,讀得更好了!”“誰能指導老師來寫這個字?”“你能告訴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句句都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激起層層波浪,讓學生一次感受成功,激發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字詞教學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張老師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媒體,并借助圖片、示意圖來突破對詞語的理解。如一開始對“洪水”的理解,張老師就直接用錄像來使學生明白。而理解“千山萬水”這詞,光憑說是沒用的,張老師出示了一張示意圖和一張圖片,使學生比較輕松地就明白了“山”“水”及“千山萬水”的含義。
詞的內涵不僅在于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生活的體驗,這才能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并從中受到生活的啟發。為了讓學生能體會“千辛萬苦”一詞,張老師沒有直接出示這個詞學生說,而是對文本內容作了適當的拓展。在學生理解“千山萬水”后,張老師即引導學生猜猜大禹會吃過哪些苦,然后老師講大禹治水中的一些故事來使學生明白“大禹了很多的苦”,然后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吃了很多苦的詞,學生就明白老師講的就是“千辛萬苦”一詞。這還不算,在接下來的理解“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時,又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在看、說、讀中繼續深入感受大禹吃的苦,再次讓學生認識到大禹吃的苦是“千辛萬苦”。如此,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理解了詞語,也加深了對大禹的了解,使大禹的人格魅力逐漸印在學生心里。
再如“制服”“代代相傳”“吃盡”等詞語的理解,也是順手牽出,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也記得牢。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
張老師還善于抓住本課中重要的元素,好文中出現的幾個數量詞,開展十分巧妙的'朗讀與教學。如“九條大河”“九座大山”,還有“13年”“三次”“一次”“十多歲”等的教學中,張老師或畫簡筆畫,或運用設計巧妙的課件,深入“巧”出,把枯燥的數字化為動人的事、情、理,在不知不覺中,大禹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不斷升華。
在引導學生朗讀方面,張老師也十分善于激發學生不斷讀,深入讀的欲望,并在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如“誰能把大禹的決心讀得更大些?”這樣的引導方式比比皆是,他的讀詞語要“正確、有感情”“讀書要動情”也在短短的一節課中深入人心,學生的朗讀越來越入情入境。
此外,張老師在引導學生說方面也是方法多樣。如一開始時用“淹沒、沖倒、無家可歸”三個詞語進行說話練習時,張老師首先讓學生選用一個詞語說,再兩個,最后三個。這種不斷提高要求的方式有梯度,學生不會感覺到太大困難。接著在介紹當時老百姓生活的悲慘情況后,引導學生想想:大禹看到這些情景會怎么想呢?于是學生各抒己見,然后順利引出下文。再如“假如你是他兒子,你會怎樣想呢?”“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會對他說些什么話呢?”等等,都體現了張老師的誘導工夫。
在寫字教學方面,張老師也把教學進行得生動有效,當一生說認得“衣字旁”時,他就問學生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說是向年級高的同學請教的,他當即肯定了這位學生,并說:“向別人請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聽完這課后,我也聽了中心校、我校其他老師的幾堂課,從比較中,我明白了要想把語文教好,除了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和引導技巧,還要有顆賞識學生的愛心,有此心,好辦法才能成為有效的辦法。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6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有三個環節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一、識字教學;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將識字教學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枯燥為有趣。所以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初讀課文后,認讀字詞時采用了“大轉盤”的游戲,將學生的識字行為寓于愉悅的游戲之中,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識記,突破了識字難點;在學寫生字、識記字形時,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學中,采用“爭當識字大王”的形式開展“識字擂臺賽”,讓學生互相交流記憶生字的好辦法,互相啟發,共同識字,這樣,識字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讀和寫,他們在娛樂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從而提高了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教學;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分成小組,互相評價彼此的字。鼓勵學生多發現他人的優點,并鼓勵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如:栗張洋的字寫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寫得特別舒展,如果能夠寫得稍微小些,讓占格不那么擠就更好了。因為學生不只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那是一種師生間的交流,他們更需要同齡人的評價,即生生之間的溝通。這里互評的設計,不但使學生學會正面評價他人,更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
三、討論: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給予鼓勵,讓學生從小就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鼓勵個性化發言。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說出了這些詞語:聰明(因為他看小孩游戲就想到了治水的辦法)、善良(幫助老百姓治水)、堅強(不放棄治水)等。然后我又讓學生各自帶著對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讀本組文章,讓他們在讀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當然,本節課也有略微的遺憾,由于時間安排不合理,有點前松后緊,導致最后“讓學生對大禹說幾句感激的話”這個環節顯得太匆忙,草草收場!今后在時間安排上要做到心中有數!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7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課上,有同學提出了疑問: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看一看,為什么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想見呢?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我心中暗喜,決定以這個問題以切入點,挖掘課文所蘊涵的情感。
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為什么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學生有的說,他不敢回家是因為他擔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讓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說大禹沒治好水,沒臉回家見家里人。更多的同學說,他要治水,沒有時間回來。有一位同學說:大禹不光要治水,他還要幫老百姓修房子,讓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沒有時間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間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沒有時間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說“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間回來了。”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說“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間回家。”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課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三次想象。
第二節寫“大禹決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么下決心的,他肯定有許多思考,或者還有過思想斗爭,然后才作出最后的決定。這里我啟發學生想象。為了使學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話可說,在教第一節時,我讓孩子結合掛圖,引起學生的憐憫心、同情心。
第三節寫“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節寫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教到這里時,我引導孩子們觀看課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輕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情景的插圖。啟發學生說說,大家對大禹會說些什么感激的話呢?大禹又會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愛他人、愛人民生命財產的高尚道德品質教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一)
師:(板書“禹”指名讀,齊讀)禹是古代一位英雄的名字。(寫“大”)為什么稱他為大禹呢?生:因為他偉大。生:因為他很了不起。師:能用“因為……所以……”來說說嗎?生:因為大禹為人們治理洪水,所以人們尊敬他,稱他為大禹。師:說得對,大禹是人們對禹的尊稱。板書“治水”,齊讀課題。同學們有什么想了解的嗎?生:大禹為什么要治水?生:大禹怎么治水?生:大禹治水的結果怎樣?師:(將這些問題寫于黑板)請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讀課文,看誰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生:(認真讀文,紛紛舉手)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導學生讀準,讀好) …… 師:現在我們交上了字寶寶朋友,相信小朋友們讀起課文,會讀得更加通順。老師再請小朋友帶著剛才的問題去用心讀讀課文,找找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告訴我們問題的答案生:第一自然段告訴我們大禹為什么治水。師:請你讀讀這一段。生:讀,比較流利。師:誰認為能讀得比他更好?(再指兩名讀)生:(躍躍欲試)我來,我來!師:(故意搖搖頭)沒理解課文的意思,怎么讀都讀不出課文的感情。來,小朋友們仔細讀讀第一段,找找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生:什么叫“淹沒”?師:請讀讀書上帶有淹沒一詞的句子。告訴老師,課文中誰淹沒了什么?生: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師:(寥寥幾筆,勾出農田)在平日,水都在農田下,發洪水時,邊畫大水蓋過農田,邊說:洪水就淹沒了農田。生:(驚呼)師:大水淹沒了農田,意味著什么?生:意味著人們就沒有糧食吃。師:(繼續畫房子,大水沖毀房子)大水把人們的房子也沖毀了,這又意味著什么?生:人們也沒有家住了。師:人們沒有家住,就叫—— 生:無家可歸。師:可惡的洪水,使人們失去了寶貴的糧食,失去了溫暖的家,人們只好到處流浪,過著痛苦的生活。現在你們再用心體會,讀這一段,該用什么語氣讀?自己練練。生:飽含深情,十分投入地讀師:誰會讀?生:讀,讀出同情的語氣。師:真有感情!但我覺得你沒讀的洪水還不夠大,誰能讀得更大一些?指名讀。生:讀,重讀“滔滔”一詞。師: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們!來,我們一起滿懷同情,讀讀這一段。
(二)
師:指名上黑板,寫“治水”和“制服”。能給這兩個字分別組組詞嗎?生:(口頭組詞)師:請把這兩個詞用上,說一句話。生:大禹治水,把洪水制服了。師:對。誰能說得更具體、更生動點?生:大禹為了治水,吃盡千辛萬苦,終于把洪水制服了。生: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終于制服了洪水。生:大禹下決心制服洪水,他劈開九座大山,挖通九條大河,把洪水引到大海,治水終于成功了。生:大禹一心為了治水,一次也沒回過家,最終把洪水制服了。師:大禹制服了洪水,就意味著什么?生:意味著老百姓再也不用擔心農田被水淹沒,房子被水沖毀。師:老百姓吃得安心,住得安心,用第四段中的一個詞來說,就叫什么?請大家讀讀第四段,找到這個詞。生:讀,回答“安定”。師:關于這一段,同學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生:什么是“代代相傳”?(其他學生也附和)師:誰知道?生:我知道,就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地傳下去。師:有一點這個意思。但又不全對。你是怎么知道《大禹治水》這個故事的?是通過學習課文,老師幫助你了解的,對嗎?那你猜猜,老師又是怎么知道這個故事的?生:肯定是你的老師告訴你的。師:那我的老師又怎么知道的?生:是老師的老師。師:你看,我的上一代告訴我,我又告訴你,你長大了,當爸爸媽媽了,又把這個故事告訴你的孩子,這就叫—— 生:代代相傳。師 :老百姓為什么要把大禹的故事代代相傳呢?告訴能用“因為……所以……”說說嗎? 生:因為大禹制服了洪水,所以老百姓把他的故事代代相傳。師:大禹制服了洪水,老百姓們就…… 生:因為大禹制服了洪水,老百姓們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他,就把他的故事代代相傳。師:說得好,一心為人民辦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遠不會忘記他!現在,我們就坐上時光穿梭機,讓我們快速前進三十年,這時,你們也許正坐在家里,對你們的孩子說大禹治水的故事呢!來,我們試試!生:(驚訝)師:要說好這個故事,首先要做到什么?生:把故事記住。師:對,自己先練習把故事記下來,再在小組內互相說說。生:(興趣盎然地讀、記、說)師:現在我來當孩子,誰是我的家長?生:(哄堂大笑)我來,我來!師:(指名上臺)爸爸,這是誰呀?他站在這干什么?生:他就是大禹呀!他是我們古代一位偉大的治水英雄呢。師:真得?生:對,我把他的故事講給你聽吧。師:太好了,太好了!有故事聽羅!有故事聽羅!生:很久很久以前……(一本正經把本課的故事講了下來)師:我知道了,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小朋友們,今天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好嗎?生:好!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跡。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無私奉獻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的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于缺乏生活實際經驗,課文一開始就已經有了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內容,我采用了媒體展示,在第一課時伊始,就讓學生通過視頻資料,感受在洶涌的洪水面前,人類的渺小和無奈,在這種情感的渲染之下,課堂上學生感悟起來就容易許多。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材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說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九條大河、九座大山”等關鍵詞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并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千”和“萬”以及“九”在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
在知道禹為了治理洪水是“下定了決心”之后,我問到:禹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做了什么呢?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禹爬過了許多座山,趟過了許多條河,課文中哪個詞語告訴我們?“千山外水”,指導讀好這個詞。這其中的每座山他都爬過,每條河都趟過,就叫做“走遍”。
“千山萬水”的理解對于孩子來說,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接下來,我繼續提問:在翻越這千山萬水的過程中,大禹會遇到哪些困難呢?師生互動交流:爬山的時候,山上會有……會遇到……下雨天、下雪天……夏天的山林里……大河里……河上沒有……
面對這樣的困難,他是怎么做呢?山高路滑,摔倒了,他……腳被石頭、樹枝劃破了,他……走的路多了,腳上起了一個又一個血皰,他……大河里水流很急,找不到船,他……冬天里水冰冷刺骨,他……肚子餓了,他就……口渴了,就……一路上太苦了,但他什么苦都能吃,這就叫“吃盡”了“千辛萬苦”,他吃盡這千辛萬苦,走遍這千山萬水,為的就是——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這多不容易啊!怎么把這句話讀好呢?誰來給大家示范一下?指導讀好這句話,注意及時評價。
這一教學內容是全文之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妥帖的方法。然而,我在教學過程中,并未很好地展開實施。在引導學生想象時,我的思路仍然不夠開闊,對于學生的回答,預設得不夠到位,在學生的講訴中,不能很好地對學生的回答加以提升,這樣一來,老師的“牽”就顯得很勉強,學生的回答面也就被框住了,不能很充分地展開。另外,老師的評價還很單一,學生的心理得不到完全的激發,本應很出彩的一個環節,就顯得像是在“牽強附會”了。
在感知了禹所經歷的辛苦之后,便是感知禹的“智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禹的做法,我適時地進行了拓展,講訴了禹的父親鯀當年治理洪水的方法。鯀用“堵”失敗,禹用“引”成功,這一對比很容易體現禹的智慧。另外,我繼續使用“想象”這一法寶,讓學生將“現代化設備”和“四千多年前的工具”做對比,讓學生再次體會禹帶領老百姓治水的不易。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還是比較流暢的,不管是簡筆畫理解“挖通”“劈開”,還是“九”字的含義,包括資料的拓展,都很好地為理解文本做了服務,讓學生多方位地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內容,唯一不足,還是我的語言,不夠精煉簡潔,我想,這是我以后要經常注意聯系的地方。
禹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說,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于是,我采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老師就是媽媽,你想問媽媽什么呢?”利用老師的回答,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現在想想,這個小節似乎是被我匆匆一帶而過了。是的,學生理解起來似乎并不難,可是,由于我的倉促和不鎮定,本來很感人的一個故事,好像一下子就味同嚼蠟了。在聽了其他老師的課之后,我想,是不是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也可以進行資料的拓展呢?
比如說:設計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讓學生想像并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帶著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
或者引入具體的故事,“在治水過程中,大禹走遍了九州。豫州是九州的中心,大禹的老家就在豫州的中岳嵩山,大禹無論南來北往,還是東奔西走,都要經過嵩山。但由于治水工程時間緊急,刻不容緩,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大禹雖然牽掛老母親和妻子,但沒有時間,主要是沒有心思回去看望她們。別說路過嵩山了,就是從家門口經過,他也沒有進門。這就是后人常說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第一次路過家門是他在治理淮河之前。當時他鑿開了雍州的龍門口后,西北一帶的洪水流進了黃河,這一帶稍為安寧,他就奔走東南去治理淮河。從嵩山經過時,正好路過家門口,大門敞開著,涂山氏正在院里推磨。大禹覺得妻子發胖了,再一瞅,不對,她挺著大肚子,肯定是懷孕了。大禹百感交集,一方面高興要當爹了,一方面心酸妻子挺著大肚子還要干活兒,一方面愧疚自己不能盡到丈夫的責任。大禹真想下馬去幫助她,但轉念一想,不能,東南邊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還深受洪水之苦呢,于是就揚鞭策馬向東南飛馳而去。
第二次路過家門是在一年之后,當他疏通淮河之后,聽說三門峽又有水怪興風作浪,他急忙掉頭向西北飛奔。這次他又經過嵩山自己的家門口。老遠就看見涂山氏坐在門口,正給懷里的孩子喂奶。他興奮之情溢于言表,真想大喊:“我當爹了!我當爹了!”他也真想走上前去抱抱兒子,親他一口,問問給孩子起名字了沒有。可是就在這一瞬間,他想起三門峽荒山野嶺里孤兒們哭爹喊娘的聲音,他想自己的兒子是兒子,別人的兒子也是兒子,應該先救他們才是。于是,他一扭臉,又策馬向西北跑去。
第三次路過家門是在治理好三門峽后。他在三門島上劈開三門,在黃河中心鑿下了中流砥柱,降服了黃河水怪,使洪水沿著黃河歸入大海。他剛剛舒了一口氣,突然又聽到南方荊水暴漲的消息。他又騎馬躍上嵩山,觀看遠方的水情,正好又路過家門。他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親拄著拐杖站在家門口張望,似乎在等待他的歸來,看到小夏啟在地上爬著玩兒。大禹心里一抽搐,兩行熱淚滾落到馬鬃毛上,白龍馬搖了搖頭,甩了甩鬃毛。這時,大禹眼前又出現了荊州地區許多老百姓在哭喊親人的景象。大禹為讓那里的老百姓早享天倫之樂,只好緊閉雙眼,彎腰伏在馬背上,白龍馬騰起四蹄又躍過了禹的家門。”
個人認為,這個故事可以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禹為了治理洪水的無私忘我,只是由于篇幅較長,所以是在課堂上直接引用,還是課前拓展閱讀,還是在課后加以延伸,還需要多加思考。
十三年的心血沒有白費,洪水終于被制服了,這時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我出示一組圖片,展示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讓學生說出可愛的孩童在池邊玩耍,無憂無慮;懂事的孩子開始回到學堂,學習有用的知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吹笛歌唱,有的品茶談心;農民們又種上了莊稼,從此生活安居樂業,幸福安康。……在圖片的幫助下,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安定的日子”,并對禹充滿了感激之情。在此情此景之下,讓學生來理解“禹”為何被稱作“大禹”,就顯得比較順利自然了——是人們對這位治水英雄的尊稱。
在這一教學設計中,學生的情境的渲染之下,還是比較投入和集中的,是不是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和第一小節的對比,激發出更多對禹的崇敬之情呢?
整個教學在對大禹的呼喚中告一段落,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內心之中。
課文教完了,比賽也結束了,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斷努力和改進的。
首先,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去鉆研,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一點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對文本反復鉆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
第二,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要體現一些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但是設計必須要顯得嚴謹,尤其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必須反復斟酌,加以訓練。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時刻關注學生,尊重學生的意愿,畢竟,我們的教學時為了學生的發展,必須讓學生始終處于課堂的中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學習的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四,要注重朗讀形式于理解課文的結合。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復地讀,基本局限在課文內容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創設的情境并未能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間。
第五,規范老師的語言。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著學生走,無論是在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還是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六,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