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山行》教學反思 篇1
《山行》教學反思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這首詩意境優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對幼兒進行這首詩的教學時,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兒了解、感受古詩的意境后,我直接將此首古詩背誦下來,部分幼兒跟誦,緊接著幼兒開始誦讀這首古詩,最后我們為這首古詩配上動作,便與幼兒記憶。活動結束時,幼兒在進行自主談話,一個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問:“老師,什么是人家?”我一愣,這才想起古詩中的內容“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原來小家伙問的是詩句中的內容,我微微一笑說:“寶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師,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們不害怕嗎?”這句話讓我哭笑不得,同時,我也讓我有機會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
為古詩配上動作一種便于幼兒記憶古詩的方法。當時只考慮便與幼兒記憶,沒有考慮到詩的意境,致使出現今天的笑話,在以后的古詩教學中一定運用多種辦法讓幼兒在背誦古詩時,也感受到詩的意境!
《山行》教學反思
對于古詩,我一直有著恐懼的心理,學生時代時對古詩的態度就是跟著老師學,自己從來不會去挖掘領會,但是現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講臺上把曾經我認為最頭痛的內容講給學生聽,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準備。
《山行》是我教師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詩,我想我會終生難忘吧,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展現美麗的秋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是教學這首古詩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因為學生平時接觸古詩不是很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也就不夠強,因此“欣賞意境”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有些字詞的解釋和現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針對這些特點,我采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法,沒想到第一次教學古詩,效果還是可以的,起碼在理解意境的環節達到了之前的預設效果。根據每句詩,我一次出示圖片: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出現幾戶人家,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艷,詩人停下馬車,駐足在楓林邊,仔細欣賞這美好的景色。然后邊看圖邊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例如:我問:“在這幅畫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條小路。師:仔細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頭鋪成的小路。師:那你能在詩句中找到表示石頭小路的詞嗎?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很快地就進入了古詩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學古詩,感觸還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詩的意境是那樣的深遠,看來要想教好古詩,還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識啊!
《山行》教學反思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 “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并問“圖中畫的是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小學生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著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另外,在教學生字時,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戲激發學生的識字寫字的愿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互相交流學會的生字,并讓人人爭當小老師把你認識的新朋友介紹給大家。在學生觀察探究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寫好生字。切實地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新理念。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第三課《古詩兩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所作,它以豐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煉的語言而流傳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意境,這也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體會古詩意境的前提,必須讓學生熟讀甚至背誦古詩,爛熟于心以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那么詩中的意境自然而然會在腦海中浮現。所以,我對本次課文教學的安排首先是這樣的:
一、熟讀古詩,讀中體會。
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樣的感情來讀。然后,再讓學生聽范讀,學生從老師的朗讀和課文錄音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朗讀節奏,并把自己聽到的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標出來,再模仿范讀的節奏反復讀詩,直到熟讀成誦。學生通過熟讀,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時,再進行個別難懂字詞的理解。
二、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古詩。
古詩中的有些字詞跟現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讓學生能真正弄懂這些詞的含義,我想了很多辦法。
一是結合圖畫:畫面上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一直向山林深處延伸,有一個人站立在楓林旁,抬頭遙望……學生被眼前的畫面所吸引,這時老師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導想象: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在一個充滿涼意的山林里,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著幾戶人家。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的顏色真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艷,實在是太美了,于是詩人杜牧就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著美麗的景色……通過剛才的引導,老師在這時再讓學生逐字逐詞對照理解,例如我問:“你們猜,‘小路彎彎曲曲’是詩中的那個詞?(石徑斜)‘伸向遠方’對詩中的哪一句?(遠上)‘白云飄浮的地方’對詩中的哪一句?(白云生處)‘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鮮艷’對詩中的哪一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孩子們很快就找出了對應的詩句。
三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我讓全班同學把自己都當作“杜牧”,然后我邊創設情境邊問:“小杜牧,你在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說看到了美麗如花的楓葉,有的說看到了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的小路,余璇絢同學竟說她看到了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我抓住她的這幾句話追問道:“你怎么看出是‘隱隱約約’呢?”她說:“我感覺是‘隱隱約約’”我鼓勵她說:“你的感覺真好,能說出原因嗎?”這時,戴浩然同學高舉起小手,我請他回答,他說:“我從‘白云生處’這個地方知道是隱隱約約看得到,因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說得太好了,這才是會讀書的孩子!”我夸贊道。這時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他們被那美麗的意境所感染,這時,我再錦上添花:“這么美的景,這么美的詩,我們怎么讀出它的美呢?”這時他們讀起詩來,感情全有了。看著他們一個個眉飛色舞,搖頭晃腦,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臺,爭相展示
賽賽誰說得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對詩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說,然后再選出代表比一比,說得好的同學上臺來說。這一環節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說的比較好。
《山行》教學反思 篇2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并問“圖中畫的是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小學生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著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山行》教學反思 篇3
今天上了《古詩二首》中《山行》,不可否認,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不少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古詩意思的理解上。就我個人的淺顯認識而言,我認為古詩的意思一定要準確地理解,不能出現偏差和錯誤,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古文字離我們同學距離遙遠,學生在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加之時間的久遠,使得古詩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錯一兩個字,就變成另外一個詞語了。但新課標的理念下又要求我們教師不要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學生先說,鼓勵說,管他說什么,管他錯到哪兒去,先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都說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詞語的正確解釋。這么做的目的首先應該是把課堂的主動性還給學生,然后在此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修正錯誤,以把灌輸的負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詩而言,學生在理解“楓林晚”時基本是正確的,“停車”“人家”是完全正確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確,而其他的重點字詞則基本不著邊。我只能一個一個的去引導理解其中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發現自己錯了之后,也沒什么特別反應,只有“坐”的意思出現了“啊……”。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這首詩是表達詩人對秋天美景的喜愛贊美還是對秋天草木枯黃的惋惜時,學生都能準確地找到依據“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感受到詩人是對秋天景色的贊美,我覺得學生基本上是理解詩句的意思了。
一節就這樣很快的結束了………意猶回味!
《山行》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認識10個生字,學會寫6個生字。
【教學重點】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教學課件、楓樹葉卡片、一枝鉛筆、寫有古詩的白板紙。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
同學們,喜不喜歡聽故事呀?老師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好嗎?唐朝啊,有一位大詩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歡到大自然中去欣賞美麗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車里在山上行走的時候,看見了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有幾處人家呢!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真美極了,它的顏色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艷,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團燃燒的烈火,實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并且還高興地寫了一首詩呢!詩的名字就叫《山行》,齊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古詩
1、你們想聽老師配上音樂來讀一讀這首詩嗎?
2、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想讀一讀嗎?跟著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三、學習生字、誦讀古詩
1、學習古詩第一行:
⑴ 這首詩呀,老師還給它配上了美麗的畫面,你們看(出示第一幅圖)誰能說說在這幅圖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 我們看,這正是深秋季節,深秋時節的高山會是什么樣呢?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樹葉有深黃色的,有淺黃色的,還有紅色的,真是五彩斑斕。山上還有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方伸展著。多美呀!那你們知道這幅畫面說的是我們詩中的哪一行嗎?
⑶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一行詩。
⑷ 學習生字“遠”:
①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們上學期學過一首詩就叫《畫》,還記得嗎?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個老朋友你還認識嗎?
(出示“遠”字字卡。)
②“遠”字在這里也是指遠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結構的字呢?我們在書寫的時候應該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呢?
③ 還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 我們再來讀一讀帶有“遠”字的那一行詩。
⑸ 學習生字“徑”:
① 這個字寶寶是我們的新朋友,它讀作(jìng),拼讀、齊讀、開火車讀。
② 這個“徑”字在詩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頭鋪成的,我們叫它(石徑),再讀。
⑹ 學習生字“斜”:
① 這條石頭小路是什么樣的呢?古詩中用了一個字來形容它,是哪個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
② 同學們觀察老師手中的這枝鉛筆,這是(立),這樣就是(斜)。
③ 詩中的這個“斜”字是彎彎曲曲的意思。
④ 你能給“斜”字組個詞么?
⑤ 第一行詩的生字我們都認識了,再來讀,相信你們都得會更好!
2、學習古詩第二行:
⑴ (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幾戶人家,這又是詩中的哪一行詩呢?
⑵ 齊讀第二行。
⑶ 同學們想一想:
白云浮動,炊煙裊裊,當落日的余暉灑滿整個山林的時候,你說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 這么漂亮的景色,我們在讀的時候,應該怎么讀呢?這回我們把前兩行連起來讀一讀。
⑸ 讀的時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間的小路上一樣,多美的景色啊,真讓人陶醉啊!誰愿意再把這兩行詩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
3、學習古詩第三、四行:
⑴ 詩人走在石頭鋪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葉,很美麗。)
⑵ 說得真好,這么美的楓樹林,杜牧實在是太喜歡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車子停了下來。下車后站在那里細細地欣賞這迷人的景色,這就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⑶ 學習生字“停”“亭”:
① 詩人杜牧實在是太喜歡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車子(停了下來),這個字就是“停車”的“停”。。
② 為了更好地學習這個生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 你發現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了嗎?
④ 這個“亭”是哪個“亭”呢?它又是怎么來的呢?(演變):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樣子畫了下來,我們來仔細觀察,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變成了這樣,最后又通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就變成了現在要學習的“亭”字了。
⑤ 你能給這個“亭”字組詞嗎?
⑥ 下面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個“亭”字。
(教師范寫──學生書寫。)
⑦ 那你能不能用左邊的這個“亭”字來幫忙記住右邊的這個“停”字呢?
⑧ 說得很清楚,說到“停”字,我們就真正停下來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來活動活動吧?
⑷ 學習生字“車”:
① 活動之后,我們就要馬上回來抓緊時間學習了,因為時間就像小馬車一樣,飛快地向前跑,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這個字就是“小馬車”的“車”字,(出示“車”字字卡),拼讀音節,小組拼讀。
② “車”字是一個簡化字,在我國的古代寫法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
③ 大家看,這就是古時候的車,人們照著車的樣子畫了下來,同學們看像不像?仔細觀察,這里像(車把,車轅,車輪。)后來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變成了這樣,這就是繁體的“車”,最后簡化為我們今天學習的“車”字了。
④ 說一說帶有“車”字的詞語或成語。
⑤ 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車,對車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個“車”字。(大屏幕書寫“車”。)看老師在黑板上書寫,注意觀察每一筆的位置。
⑥ 誰想讀一讀帶有“車”字的那行詩?
⑸ 學習生字“霜”:
① 詩人為什么把車子停下來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 具體地說是被那些秋霜打過的楓葉所吸引了,因為楓葉在經歷了霜打之后它就會格外的紅,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③ 這個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讀、齊讀、小組讀。
④ 這個字里面還有一個我們要學習的新部首。(雨字頭)書空“雨頭”。
⑤ 請同學們觀察,當“雨”字變成“雨字頭”的時候發生了什么變化?
⑥ 帶有“雨字頭”的字還有很多,你能說出幾個嗎?
⑦ 誰能來分析一下“霜”字的結構?
⑧ 在深秋的早上,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地面上、草地上會有一層白色的東西,太陽一出來,它就沒了,看見過嗎?那就是“霜”。
⑨ 你們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過的楓葉啊?(圖片欣賞)
⑩ 從同學們的表情中和驚嘆中,能看出來你們非常喜歡這美麗的楓葉,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想做點什么呢?
⑾ 如果我來到了這篇美麗的楓樹林,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的后兩行來: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⑿ 我們一起來誦讀古詩的后兩行好不好?
四、鞏固生字
1、認讀字卡:
⑴ 這些字寶寶我們都認識了,我們開火車來讀一讀這些生字。
⑵ 趙老師今天還為大家準備了幾片美麗的楓葉呢?看,好看嗎?楓葉的后面還藏著我們今天學習的字寶寶呢!誰想來摘楓葉、讀字卡?
⑶ 現在我們把這些帶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還會讀這首詩嗎?(齊讀)
⑷ 同學們非常喜歡這片楓樹林,假如你來到了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們在讀的時候就要帶著高興的語氣來讀,要有感情來讀。
2、游戲鞏固:(小白兔過河)
同學們讀得真好,山上美麗的風景不僅吸引了詩人,還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誰啊?他正準備上山看風景呢!可是面前的石頭擋住了他的去路,我們快來助他吧。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隨著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六、興趣作業
今天的作業就是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教學反思】課堂上,不時引導學生們走上臺來,操作學習,以強化記憶。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態學習空間,老師和同學的有效互動,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在情景中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學反思 篇5
教學片斷
上課前,我把《山行》這首詩寫在黑板上,但是在上課時卻發生了我沒想到的事情。一位學生突然說:“老師,你寫錯了一個字。”其他同學也說:“是錯了一個字,白云深處的深寫錯了,應該是生活的生。”我的臉微微的紅了起來,靈機一動,我首先承認自己確實寫錯了,隨后又問:“為什么詩人用生而不用深呢?”學生熱烈的展開討論。
反思: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是很少寫錯字的,可是今天老師卻寫錯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叫學生去討論這個問題,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
生:“白云生處”的意思是“白云升起來的地方”,所以用生,而深是很深的意思。
生:我不同意!這個生應該是生活的意思,就是“白云生活的地方”,所以用“生”。
生:我不同意他們倆的意見!我覺得應該是“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
……
師:你們真棒,經你們這么一說,老師以后再也不寫錯字了。我想,說“白云生活的地方”的同學,是把白云給說活了,有想象力!說“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的同學,說出了白云不斷變化的動態,善于觀察!古詩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妙簡練,言已盡而義無窮!
(我的話剛說完,又有學生舉手)
生:我覺得“白云生處有人家”這句詩還應該讀得很高興,因為詩人坐著車沿著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上去,而且又是在深秋的山中,肯定很少有人,現在看到有人家了,心里一定很歡喜。
師:你怎么知道是在深秋?
生:從“寒山”一詞看出是深秋。
生:從“霜葉”也可以看出,因為秋天才有霜。“霜葉”就是被霜打過的葉子。
師:那么你認為“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意思是?
生:被霜打過的葉子比二月的花還要紅。
師:楓葉太美麗了,詩人看著看著就——
生:停下車來欣賞。
師:那么,“停車坐愛楓林晚”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詩人在小路上走,看見傍晚路邊的楓葉太美了,就停下車來。
師:說得真棒!詩人用幾句短短的詩句寫出了深秋時美麗的景色,使我們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時節生機盎然的景色。讓我們也來贊一贊這美麗的深秋,好嗎?
引導學生朗讀背誦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他們呈現在課堂中的喜怒哀樂、言行舉止,都應該成為最珍貴的教學資源。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應該如何處理?如果我只是表揚了那個學生認真看書,敢于說出老師不對的地方,然后把錯字一改,接下去上課,我想這節課也許不會出現這么精彩的一幕,學生的體會也許不會這么深。課堂上我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提出了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并鼓勵學生表達各自的見解。因為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動態資源,所以課堂上便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給學生一片天空,他們就會自由的翱翔。
《山行》教學反思 篇6
天到,大地還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宋朝的蘇軾和唐朝的杜牧用獨特的語言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愛,我們先來看看蘇軾的《贈劉景文》[ 出示詩句 ]。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解釋題意
蘇軾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贈劉景文》這首詩是作者贈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詩,詩中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2、請同學們自由讀讀,注意讀準字音
3、老師請一位小老師帶領大家讀生字。[ 出示生字 ]
4、把這些生字放到詩句中會讀嗎?(個別讀——齊讀)[ 出示詩句 ]
5、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6、學生質疑(在詩句上劃上橫線)
7、小組合作學習,自主解決疑難問題
8、你們小組通過學習已經解決了哪些疑難?匯報交流
9、估計還有“擎雨蓋”、“猶”、“傲霜枝”不能解決,教師利用課件幫助理解。[ 出示課件 ]
10、梳理詩句意思。(小組合作練說——交流匯報)
三、朗讀激情
1、縱觀整首詩,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點來寫?[ 出示“荷盡”、“菊殘”圖 ]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樣?說說理由。[ 出示“橙黃橘綠”圖 ]
3、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們的朗讀表達出來那該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讀——個別讀——齊讀
5、讀了詩歌,你最喜歡哪一句,能不能背給大家聽
6、假如整首詩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練——個別背——配樂朗誦)
四、拓展升華
1、古往今來寫秋天的詩歌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吳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師這里有一首《秋夕》請同學們自由讀,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是寫秋天的?都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 出示《秋夕》 ]
2、學生自由讀詩歌
3、交流匯報
4、同學們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豐收的,秋天是喜悅的,讓我們用最飽滿的熱情來贊美秋天吧,齊誦《贈劉景文》。[ 出示《贈劉景文》]
5、秋有秋的豐滿,春有春的華麗,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韻,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你還喜歡哪個季節呢?知道這個季節有哪些詩句嗎?[ 出示春、夏、冬詩 ]
五、書寫鞏固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出示田字格 ]
2、觀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幾個字
3、老師示范
4、學生練唱
六、作業
1、收集有關秋天的文章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2、挑戰小老師背誦古詩《贈劉景文》
二、談話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陶醉于宋朝蘇軾所贊美的秋色里,領略了秋天果實累累的豐收景象,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是怎樣描寫秋天的。一起來學習《山行》。《山行》是杜牧乘著馬車在山上行走時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興寫下的一首贊美了秋天的詩。
三、讀通詩句
《山行》教學反思 篇7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奏強、跳躍大;所以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古詩教學也是個難點。在本堂課中如何引導學生朗讀詩,理解詩意,背誦都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我在古詩教學前反復思考了如何給學生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在課堂中我是這樣去做的:
(1)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我采用了一些手段和方式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的理解,也通過我的講解理解大意。
《山行》教學反思 篇8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加深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自讀自悟,合作交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文后的注釋,體會理解詩的大意思;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對于古詩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大體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了對古詩詩意的理解。
二、結合圖片指導閱讀,加深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詩意后,引導學生根據圖片想象畫面朗讀詩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然后有人經過這里里,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讀,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三、反復朗讀,體會意境。古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對于古詩學習很是重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接讀、對讀搖頭晃腦讀等,反復朗讀古詩,從讀通讀懂,到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的意境。
《山行》教學反思 篇9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我們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首古詩,雖然是七律詩,但我們班的學生依然能做到熟讀成誦,有一定的語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規的停頓。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沒有像以往那樣進行逐詞逐句解釋,而是抓住本詩畫面感很濃的特點做了如下嘗試: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詩人杜牧眼中,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說到“白云生處有人家。”老師想把它畫下來,應該在黑板上畫上哪些景物?生:我覺得首先要畫一座很遠的山,要畫白云和人家。隨著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座遠山。白云應該畫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學生說:“畫在房子下面”,有的說:“畫在山頂上”,有的說:“應該圍繞在房子上,因為山很高,云在飄浮,房子只是隱隱約約而見。”“是啊,作者從飄浮的白云里隱隱約約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見了。”我接著說到。在后來的默寫中沒有學生寫錯字。
《山行》教學反思 篇10
對于古詩,我一直有著恐懼的心理,學生時代時對古詩的態度就是跟著老師學,自己從來不會去挖掘領會,但是現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講臺上把曾經我認為最頭痛的內容講給學生聽,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準備。
《山行》是我教師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詩,我想我會終生難忘吧,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展現美麗的秋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是教學這首古詩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因為學生平時接觸古詩不是很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也就不夠強,因此“欣賞意境”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有些字詞的解釋和現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針對這些特點,我采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法,沒想到第一次教學古詩,效果還是可以的,起碼在理解意境的環節達到了之前的預設效果。根據每句詩,我一次出示圖片: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出現幾戶人家,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艷,詩人停下馬車,駐足在楓林邊,仔細欣賞這美好的景色。然后邊看圖邊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例如:我問:“在這幅畫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條小路。師:仔細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頭鋪成的小路。師:那你能在詩句中找到表示石頭小路的詞嗎?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很快地就進入了古詩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學古詩,感觸還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詩的意境是那樣的深遠,看來要想教好古詩,還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識啊!
《山行》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教學第三課《古詩兩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所作,它以豐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煉的語言而流傳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意境,這也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體會古詩意境的前提,必須讓學生熟讀甚至背誦古詩,爛熟于心以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那么詩中的意境自然而然會在腦海中浮現。所以,我對本次課文教學的安排首先是這樣的:
一、熟讀古詩,讀中體會。
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樣的'感情來讀。然后,再讓學生聽范讀,學生從老師的朗讀和課文錄音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朗讀節奏,并把自己聽到的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標出來,再模仿范讀的節奏反復讀詩,直到熟讀成誦。學生通過熟讀,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時,再進行個別難懂字詞的理解。
二、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古詩。
古詩中的有些字詞跟現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讓學生能真正弄懂這些詞的含義,我想了很多辦法。
一是結合圖畫:畫面上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一直向山林深處延伸,有一個人站立在楓林旁,抬頭遙望……學生被眼前的畫面所吸引,這時老師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導想象: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在一個充滿涼意的山林里,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著幾戶人家。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的顏色真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艷,實在是太美了,于是詩人杜牧就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著美麗的景色……通過剛才的引導,老師在這時再讓學生逐字逐詞對照理解,例如我問:“你們猜,‘小路彎彎曲曲’是詩中的那個詞?(石徑斜)‘伸向遠方’對詩中的哪一句?(遠上)‘白云飄浮的地方’對詩中的哪一句?(白云生處)‘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鮮艷’對詩中的哪一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孩子們很快就找出了對應的詩句。
三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我讓全班同學把自己都當作“杜牧”,然后我邊創設情境邊問:“小杜牧,你在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說看到了美麗如花的楓葉,有的說看到了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的小路,余璇絢同學竟說她看到了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我抓住她的這幾句話追問道:“你怎么看出是‘隱隱約約’呢?”她說:“我感覺是‘隱隱約約’”我鼓勵她說:“你的感覺真好,能說出原因嗎?”這時,戴浩然同學高舉起小手,我請他回答,他說:“我從‘白云生處’這個地方知道是隱隱約約看得到,因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說得太好了,這才是會讀書的孩子!”我夸贊道。這時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他們被那美麗的意境所感染,這時,我再錦上添花:“這么美的景,這么美的詩,我們怎么讀出它的美呢?”這時他們讀起詩來,感情全有了。看著他們一個個眉飛色舞,搖頭晃腦,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臺,爭相展示
賽賽誰說得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對詩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說,然后再選出代表比一比,說得好的同學上臺來說。這一環節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說的比較好。
《山行》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教學《山行》,開始時按課前預設,前兩步都很順利。第一步,出示楓葉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新課。看到美麗的楓葉,學生熱情一下子就上來,紛紛說“啊,真美啊!”當我問他們:“看了這些楓葉,你有什么感受時?”學生的小手舉得老高,有的說:“這楓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親自看一看。”有的說:“我想把這些楓做成書簽,把它珍藏起來。”有的說:“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覺。”第二步,出示詩文,學生自己練讀,要讀正確,讀流利,再讀出節奏。
但第三步出了問題,按照預設,是出示圖片,先說說圖上有哪些景物,再說說詩句中寫了哪些景物,然后讓學生圖文對照理解詩句。圖上有什么景物,詩句寫了哪些景物學生都能說出來,但是讓說詩句的意思的時候就沒幾個人舉手了,與第一步讓學生說看了楓葉后的感受時的那份興致、興趣、熱情相比,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兩個學生舉手。
面對這種情況,我只能放棄原先的預設,耐心地給學生逐字地講解起來。從“徑”的意思到“石徑”的意思,從“斜”理解到“遠上”的語序,從“生”的“產生”意到詩中的“飄浮”意,最后再讓學生將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說。就這兩句詩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幾分鐘,導致后面還有幾個教學步驟沒有完成。
三年級古詩教學要達到何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