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精選12篇)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
2理解古詩內容,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3背誦并默寫古詩。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自然風景的畫面,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自讀自悟,質疑
1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寫的詩《山行》。杜牧的詩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2指名讀,糾正讀音,提醒字形“楓”。
3自讀,邊讀邊試著理解詩的意思,遇到困難用筆作上記號,再反復讀一讀。
二、合作交流,解疑
1小組合作,交流讀書收獲,解決疑難。
2師生合作、釋疑。
(1) 生提出疑難,請同學或老師幫助解疑。
(2) 師相機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詞的理解,領會全句詩的意思。
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坐:因為。
愛:留戀。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3根據剛才的理解,讀詩句。(帶著自己的理解去讀)
三、細讀品味
1指名讀古詩,你從古詩中看到了些什么?
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寒山、石徑、白云、楓樹林。
2說說你看到這些景物時所想到的。
(1)談出自己的感受。
(2)用朗讀表達出自己的這種感受。
3整體感悟。
(1)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深秋季節,從楓葉紅可以看出)
(2)讀詩,看插圖,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一深秋的景色介紹給同學們。
4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5帶著喜愛之情,邊想邊背古詩。
四、小結
《山行》描繪的是深秋景色,展現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中的山路、人家、白云、楓葉構成了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板題】: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 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匯報交流。
點撥: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⑵、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⑹、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⑺、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于: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4、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作業布置】:畫一幅秋色圖
【板書設計】: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山行 熱愛自然
喜愛楓林,難抑驚喜
點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學反思】: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3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8
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于《山行》“遠上”兩字注釋的商榷
作者:王秀亮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山行》膾炙人口,被收入各種版本的唐詩、古詩選集,也是小學語文的傳統篇目。最近,我到小學聽課,又一次聽一位小學教師講授了這一課。但是,我覺得它對于對于這首詩的內容及其藝術性卻沒有真正的把握。我仔細讀了一下教材,原來問題就出在小學語文教材的注釋上。
《山行》被編入現行小學五年制統編教材的第七冊,詩的正文下面有這樣幾行注釋文字:
①遠:山很幽深。②上:山很高。
……
按照注釋,“遠”和“上”都是修飾形容“寒山”的。依照這個注釋把上聯改寫為今文就是:幽深高聳的綿綿秋山上,掛著一條又斜又窄的石徑。遠遠的白云生起的地方,隱約有幾戶人家。
應該說,這樣理解從字面上看也能講的通。但是,這樣看來,這首詩就都成了純粹寫景的詩,沒有多少的情致,也更談不上什么運思了。
筆者認為,這樣理解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它的不準確在于“遠”字和“上”字的解釋。這里的“遠上”,本來是修飾“石徑”的,原本不必作什么注釋,人們便可一目了然。它跟“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遠上”是一個意思,或者說,這個“上”字跟我們今人說“北上抗日”“上”是一個意思。即“向著地勢高的地方行進或延伸”。而把“遠上”特意加了如上的注釋,當成了山的形容詞,這樣理解,結果是割裂了詩句與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
詩的題目是《山行》,詩句自然應當扣了題目起筆,筆者認為,這兩句不只是寫景的,而是景中寓情、景中寓事。即這二句所寫之景實際是寫作者的“山行”所關心的問題,——前進的方向和預期的投宿地。這絕不是硬要把每一句詩都要硬拉倒題目上來。因為,不僅是題目點明文旨,而且首句的“寒”字和后文的“晚”字,也告訴我們作者山中行進,天色已晚,到了準備投宿的時候。這樣,我們來分析詩的上聯,就不難發現它在寫景中還透出這樣一些信息:
作者“山行”途中,天色已晚——山帶“寒”意;宿處尚遙——“人家”“遠”在“白云生處”。路徑難行——不但“上”行,又是狹窄“石徑”,崎嶇(斜)。
這樣來看,這兩句詩就不僅是單純寫景了,而是景中寓事、景中寓情。
應該加以辨析的是,作者寫“石徑”,目的在于強調路途難行,要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導到趕路上,而絕不是隨意寫通往山巔的石階。
帶著這樣一些信息,再來從整體上品味這首詩,才可以看出作者運思獨到的妙處來。如果順了這個思路去想,那后面自然應該寫作者快馬加鞭,急忙趕路,不要誤了宿頭。但是,杜牧深諳詩中三昧,如果那樣寫下去,詩就一覽無余索然無味了。他在前兩句一起一承,引導讀者形成思維的必然走勢之后,卻又筆觸卻陡然一轉,非但不寫“我”匆匆忙忙急著趕路,而是“停車”賞景,一派悠閑安然之態。這就在文勢上形成反跌,這種反跌,自然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但是,絕句畢竟是絕句,僅有廖廖的28個字,不許宕開太遠。作者順即說明,為么要“停車”,原來是因為楓林晚景決非尋常的惹人喜愛。因為,紅葉在夕陽的余輝映照下,呈現了它艷麗色彩的極至,竟然“紅于二月花”。作者的這一轉,就把紅葉的吸引力給予了強烈的突出,給予了每一個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引發了極度的憧憬之情,把讀者從寒山晚景的冷寂中,一下跳進了火紅灼眼的的畫面之中。也使這樣簡短的四句詩,有了情致,有了波瀾,起承轉合,跌宕多姿。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4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學生暢所欲言之后,老師引入: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板書)。(設計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并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主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著《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的詩作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2.請學生朗讀,老師和其他學生評價。
3.四人一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第一句學習。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著重讓學生自學,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因此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第二句學習。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深處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分。)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四)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節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半放開式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五)以畫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著雙手,在欣賞著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
2.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節中我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設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二)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三)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四)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難點: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方法:
朗誦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同學們,從現在起,讓我們走進了《秋日擷英》這個單元吧。“擷”,是摘取之意,“擷英”就是采擇精華的意思。“秋日擷英”的意思就是采擇秋天的精華之意啊。
秋,是豐收的季節,也是蕭條的季節。因此,傾聽大自然中“秋“的絮語,你可能會像《秋詞》的作者劉禹錫那樣,有一種“秋日勝春朝”的感覺,也可能會像《天凈沙•秋思》的作者馬致遠那樣,有一種“斷腸人”的感覺,當然也可能有和毛澤東一樣“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感覺。這是因為,“秋”的豐富語義和秋天的多樣物候特征,能使人產生多重的聯想。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山行》這一課。
(二)走進作者,了解常識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萬年縣(現在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著名詩人,兼長古文。“人號為‘小杜’,以別于杜甫。”他生活的時代唐帝國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剛直,不愿茍合取容,始終未能施展其抱負。杜牧的詩文創作都有積極的追求。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已”(《答莊充書》),注重作品的思想內容。說自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獻詩啟》)。“苦心”說的是創作態度認真;“高絕”則指獨辟蹊徑的創作目標。他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劉熙載以“雄姿英發”(《藝概》卷二)來概括他的獨創風格。其七言絕句以畫面鮮明、詞采清麗、思情悠遠、風格俊爽為人所稱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卓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范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詞牌和詞牌名:詞牌,指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詞的內容多數與詞牌的意義無關。從北宋開始,詞人在詞牌之外,往往另加題名或序言以說明詞意。詞都有詞牌名。例如滿江紅,西江月等等。所謂詞牌名,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漁家傲》,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遂取以為名。《蘇幕遮》,此調為西域傳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錄音誦讀或教師范讀《山行》及范仲淹的兩首詞《漁家傲》《蘇幕遮》。
補充注釋:
【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徑】狹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產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處、高處。
【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晚】指日落時分,傍晚。
【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紅于】比……更紅。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煙】課文中指秋天帶著寒意的水氣煙霧。
【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愁腸】指充滿煩愁哀傷的心緒。腸,心腸,指內心。
2. 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瑯瑯上口。
3. 同桌互讀、評讀。
4. 指名讀詩。學生從語速、語調、重音、感情四個方面作出評價。師重點指導“生”“斜”。
5. 齊讀全詩。
6. 四人小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7. 小組代表匯報交流,形成共識。
8. 教師小結三首詩的詩意:
《山行》: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漁家傲》: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蘇幕遮》: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著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淚。
9. 全班齊讀三首詩。
(四)布置作業
熟讀并背誦這三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小組合作學習《山行》
1. 《山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層次嗎?
【明確】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
詩里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
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2. 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請用“我覺得 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仿佛讓我看到了 ”或“我覺得 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表現出了 ”句式說話。
【示例】
(1)我覺得“斜”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仿佛讓我看到了一個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2)我覺得“生”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讓我看到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處,“白云”亦可理解為“炊煙”,一個“生”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機,使人倍感溫馨。
(3)我覺得“晚”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蘊含多層意思:①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②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③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⑷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覺得“紅于”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的畫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3. 這首詩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與這句詩構成怎樣的關系?
【明確】“霜葉紅于二月花”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
4. “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流傳很廣,比起其它三句,為什么人們偏愛這句詩?
【明確】
(1)對比、比喻新異。一般而言,秋葉意味著飄零、衰落肅條,二月鮮花意味著新生勃發,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將兩者在共同點上聯系起來的。詩人不僅將經霜的楓葉比作二月鮮花,而且說比這春天里最為鮮艷的花朵還要鮮艷。
(2)情感獨特。落腳在紅色,強調紅色。引起的聯想是“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熱烈,紅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說秋葉的紅勝過了新生勃發的新春之紅。詩人從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異于一般詠秋詩的“悲壯”之調,而是甚至勝過春天的勃勃生機。詩人的情感是獨特的。
(3)富有哲理。這是此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一個重要特點。把楓葉經霜喻理、象征為經受挫折、磨難,然而“經霜色愈濃”,因而“霜葉紅于二月花”有種對世間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4)此句和“紅”字為全詩靈魂,推出此句的過程很能說明為什么人們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頭兩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沒有使詩人停下腳步,使詩人駐足欣賞、流連忘返的,原來是楓葉如此美麗,原來是詩人驚異地發現頓悟了“霜葉紅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構思還是他的靈感“實錄”,都可能使讀者們隨著詩人的心靈變化、情緒轉折把最重要的關注投向了這“最后一句”。
5. 古人云:“詩言志。”請你說說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6. 你能給這首重新擬一個標題嗎?
【明確】山林秋色圖、秋山旅行圖、秋山楓葉圖、深秋晚景圖等。
第三課時
(一)小組合作學習《漁家傲》
1. 詞的首句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其中哪個詞是關鍵?
【明確】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點,“秋”點明時間,其中“異”字是關鍵,它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
2. 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塞下風景”之“異”?
【明確】
從三個角度來寫:“衡陽雁去無留意”,從視覺角度寫,反襯邊地荒涼,戰士生活條件艱苦;“四面邊聲連角起”從聽覺角度寫,西風呼嘯,駝馬嘶鳴,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表現出了兵營生活的單調孤苦;“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再次從視覺角度寫,猶如特寫鏡頭,“長煙”、“落日”、“孤城”,壯闊的背景與伶仃的“孤城”形成強烈的對比,一個“閉”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戰事緊張。
3. 你能給這首詞的上片擬個小標題嗎?
【明確】
邊塞風光圖、悲壯兵營圖、邊塞秋景圖、塞下孤城圖等。
4.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你能從詞的下片讀出將軍流淚的原因嗎?
【明確】
思念家鄉,思念妻兒老小,可是敵人未滅、功業未成,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再加上身處濃霜滿地的夜晚,耳畔聽著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聲,使人倍感凄涼,內心充滿苦悶與悲憤。
5. 你能給這首詞的下片擬個小標題嗎?
【明確】
將軍思鄉圖、將軍怨恨圖、征人思鄉圖、霜夜思鄉圖等。
(二)小組合作學習《蘇幕遮》
1. 這首詞的上片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明確】
上片描寫了天、地、山、水、白云、黃葉、綠波、寒煙、斜陽、芳草,這些景物自上而下,自近及遠,際天極地,氣象萬千,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黃昏秋色圖”。
2. 這首詞的上片是純粹寫景嗎?你是如何理解詞中之景的?
【明確】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以草的纏綿,喻情思不斷;埋怨“芳草”無情,正見作者多情、重情。
【相關鏈接】
古代詩歌多以草喻離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撩撥碧羅天。(唐代劉禹錫《春日抒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東漢蔡邕《飲馬長城窟行》);獨依欄桿凝望遠,一川煙草平如剪。(宋代謝逸《蝶戀花》);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又有以草代指故鄉、思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還有以芳草喻愛人、親人、思念之情的,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總的來說都是與愁思有關。
3. 這首詞的下片結句寫道:“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詞人思念什么?是通過什么來表現這種思念之情的?
【明確】“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詞人通過融情入景、反襯、聯想等手法表現了在外淹滯之久與鄉思之深。
詞人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圓,反襯出詞人身在異鄉,倍感孤獨寂寞。最后兩句是由李白詩“舉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誰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作者突發奇想,用一段“愁腸”把“淚” 與“酒”巧妙聯系起來,彌漫著蒼涼之悲,讀起來令人回腸蕩氣。
(三)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1. 你能從不同角度說說范詞與《山行》一詩情調有什么不同嗎?請使用“我覺得 一詩(詞)情調是 的,這從‘ ’中可以體味的到。”這樣的句式來表達。
【明確】
我覺得《山行》的情調是熱情贊美秋天的勃勃生機,這從“霜葉紅于二月花”或“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等句中可以體味的到。
我覺得《漁家傲》的情調是悲壯的,這從“燕然未勒歸無計”中可以體味的到。
我覺得《蘇幕遮》的情調是悲而清徹的,這從“碧云天”“黃花地”“寒煙翠”“明月高樓”等詞語中體味到。
(四)遷移拓展,意境延伸
1. 課外搜集有關寫秋天的詩詞名句,并把它們摘抄到筆記本里。
2. 背誦并默寫這三首古詩詞。
3.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秋天的美景。
【附】板書設計:
篇 目 相 同 點 不 同 點
《山 行》 都寫對秋天的獨特感受。 熱情贊美秋天的勃勃生機,一反歷來悲秋情調
《漁家傲》 都寫鄉愁。 外在景色悲涼而內心滿懷豪情。
《蘇幕遮》 色彩艷麗,意象明凈,情調悲而清徹。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6
古詩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每首好詩都是“詩情”洋溢,溢于紙上。詩人憑借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抓住鮮明的景物來表達自己飽滿的情感:或觸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緣情寫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詩的學習不但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為學生的生命發展打下厚實的底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古詩,去和古人握手談心。
【教材簡析】《古詩兩首》(《山行》、《楓橋夜泊》)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且都是寫景的,均為傳誦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讓我們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同時這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于”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并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因此我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然后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加深對“秋”的認識并引入《山行》的學習。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詩意。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最后課外拓展,引導學生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以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
【設計思路】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欣賞秋景圖片后說說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山行》)。
(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并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釋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2、請生朗讀,互相評價。3、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因此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分。)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四)“放手”自學三、四句。(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節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五)以畫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著雙手,在欣賞著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標記。
(2)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節中我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設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2) 劃分節奏、讀出節奏感。
4、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設計意圖: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
五、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1、出示古詩:(讓學生讀讀這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詞(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元 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色涼。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2、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
【板書設計】
3、《古詩兩首》
山 行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停車喜愛,楓林晚景
遠近相融,熱愛自然
我們應以文本中的古詩為點,讓學生在古詩海的暢游中,不但領略到各具形態的美,而且深悟到這種美所引起的審美情趣,以此來凈化學生的思想靈魂,為學生的生命發展打好亮麗的底色。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7
詩意在對話中生成
——《山行》與《楓橋夜泊》教學
慈溪市周巷鎮第二小學 許金苗
【教學內容】
浙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
1、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搜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彌漫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系。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么而愁。意象統整: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么。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8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奏強、跳躍大;所以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古詩教學也是個難點。在本堂課中如何引導學生朗讀詩,理解詩意,背誦都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我在古詩教學前反復思考了如何給學生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在課堂中我是這樣去做的:
(1)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我采用了一些手段和方式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的理解,也通過我的講解理解大意。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區別“停”“亭”。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在情境中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傾聽了《春曉》鳥兒清新的叫聲,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飛的靜謐美景,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另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秋天。請你看一組圖片:出示楓葉、楓樹、楓林的圖片,你有什么感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如爍彩霞,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了一首好聽的詩,你想讀讀嗎?請你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2、誰愿意給大家讀讀?指讀。
3、出示畫面,師說意境:詩人在深秋的一個午后出游,他來到了林木蕭條的山前,看見用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山頭,那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看見幾戶人家,詩人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他情不自禁地揮毫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你聽:師配樂范讀課文。
4、請你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
三、感悟詩意,讀中體會詩情。
請你讀前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遠上寒山石徑斜 板:寒山 石徑 學習“徑”字。請同學說說哪個字是小路的意思?從“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節)
(2)白云生處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說明山很高
師引讀:到底是深秋時節啊,的確有些寒意了,詩人遠遠望去,不僅感嘆到:“遠上.....白云.....”請你結合圖畫把這兩句詩讀一讀。
指導朗讀:自由讀,指讀,男生讀,女生讀,小組讀。
(3)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構成了一幅靜謐濃郁的山村秋景圖,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腳步,你從哪句話中知道他停下來了?“停車坐愛楓林晚。”
·區別“停”“亭” 出示涼亭的圖片,字理,怎樣記住這個字?字謎: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寶蓋沒有點,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動作。出示句子:詩人(停)下腳步,來到一座(亭)子旁來觀賞這美麗的楓林。
由于特別喜愛楓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車來觀賞。這句話哪個字說出了詩人的喜愛之情呢?(愛)正是因為楓林的美麗,所以作者對它產生了由衷的喜愛之情,不僅感嘆到:停車坐愛楓林晚。你愿意讀讀這句話嗎?
讓我們再次欣賞一下這美麗的楓林。
(4)面對如此美麗的楓林,你想贊美一下它嗎?用你自己的話說出你此刻的感受。詩人又是怎樣贊美的呢?“霜葉紅于二月花”
為了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詩人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也與這自然融為一體,成了這景色的一部分。分層次指導朗讀: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楓葉都像燃燒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紅艷,他不由得發出感嘆:霜葉.....B。靜對這自然生命的壯觀,詩人心里充滿了感動,他不由得發出贊嘆:霜葉.....C。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這是一種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發出驚嘆:霜葉.....
(5)古往今來,楓葉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精靈,被人贊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讀了杜牧的這首紅葉詩,也寫了一首紅葉詩,名叫《和杜錄事題紅葉》。 “和”在這里讀hè,意思是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杜錄事就是指杜牧。請你試著讀一讀: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讀,齊讀。師:在農歷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樹葉經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變了樣。你看,漫山的紅葉,就像燃燒的火焰一樣火紅火紅的,但卻不是因為火才使它這樣紅的:又像盛開的鮮花紅紅的,但卻沒有等到春天就開放了。這首詩被稱為《山行》的姐妹篇。請你試著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們帶到秋的美景中,大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也不乏生機,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出示《楓橋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10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一、揭題,激疑導入: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讀了詩題,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
二、初讀詩歌,落實讀通。
1、師范讀。
2、指名讀,結合讀指導讀準節奏,讀準字音。
3、說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并板書到黑板上。
三、精讀詩歌。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角色轉換——孩子成為詩人,完成情感體驗。
(一)以詩人的視角看世界
1、創設情境:深秋,天氣已經很冷。遠處山林中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馬鈴聲,那是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正慢慢走來……此時此刻,詩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圖,觀察:說說看到哪些景物?結合觀察,引導認識景物,并感受景物特點。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遠上寒山”
(一個“遠上”再現了“山”的綿延起伏;一個“寒”傳神地刻畫了“山”的凄清寒冷,讓人產生一種悲秋之情。)
(1)引導觀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是一座嗎?感情誦讀“遠上寒山”,體會“山”之連綿起伏。
(2)陣陣秋風裹挾著片片黃葉向詩人吹來。此時,站在山坡上的詩人會有何感受?從哪個字能讀出詩人這種感受?感情誦讀“遠上寒山”之“寒”。
“石徑斜”
(一個“斜”字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飄逸的遠山之中。)
(1)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借助簡筆畫理解“斜”字。
感情誦讀“石徑斜”體會石徑的彎彎曲曲。
“白云生處有人家”
(1)看圖體會: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樣子的?感情誦讀體會“白云生處”的虛無飄渺。
(2)看圖體會: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誦讀“白云生處有人家”,感受虛實結合的詩意畫面。
(3)感情誦讀一句,加深體會。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過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讀2句說說原因。結合孩子的說,引導感悟:
“楓林晚”
(1)看圖想象:夕陽照耀在楓林上,是怎樣的景象?感情誦讀體會。
(2)理解“坐”字,想象此時詩人看到此景會怎樣說?
“霜葉紅于二月花”
(1)生看圖說說楓葉是什么樣子的,想象二月開的紅花是什么樣子的?
(2)感情誦讀體會霜葉之紅。
(二)以詩人的情感誦詩歌。
同學們,你覺得眼前這情景怎樣?詩人看著看著,竟不禁高聲吟誦起來,現在你就是詩人,請你來到畫面前高聲吟誦。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11
一、說教材:
《山行》是部編教材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金秋時節”中《古詩三首》的第一首古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本節課依據學生知識水平,單元主題以及課標對中段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特制訂本節課教學目標是:
1、會認“徑、斜”2個生字,會寫“寒、徑”等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借助注釋、課文插圖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路秋天的美景,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說教法:
基于新課程標準中“以生為本”的思想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誦讀詩歌、想象畫面、句子訓練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這樣教學,符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古詩,而且學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因此,讓學生反復誦讀,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表情,同時抓住重點字詞的理解,圖文結圖聯系生活實際。
五、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檢查預習
課伊開始,我讓學生用四字詞語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和認識。然后自然的導入本節課也要學習一首有關秋天的古詩,《山行》,并猜測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接著檢查孩子的預習情況:1、讀詩字音準確,節奏正確。2、四個生字的書寫情況重點指導“霜”的寫法。3、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本單元教材編寫的重點就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寒山、石徑、坐、紅于等并讓孩子講講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小結理解詞語的方法,這樣學生有法可依,為理解古詩做好了準備。
2、讀中感悟、合作探究
在古詩學習中,吟誦是一個重點,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初讀我的要求是學生能讀準字音,讀流利,有一定的節奏。再讀想象,體會情感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朱光潛也說過,每首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情趣簡稱情,意象即是景。當情景相生而又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詩的意境。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注意讓學生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導,從而讓學生悟出詩的意境。最后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關注課下注釋、觀察課文插圖、聯系生活實際。并小結:我們運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把看似難懂的古詩變成我們自己的語言,以后學習其它古詩都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
3、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為了梳理課堂所得,加深學生記憶,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我設計了以下作業。1、寫:默寫古詩《山行》(必做)2、畫:畫一副畫,畫出秋天的美景,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選做)。3、找:另找一首描寫秋天的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必做)
4、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我的板書簡潔、重點突出,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山行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
熱愛秋天熱愛大自然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 篇12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3
詩意在對話中生成——《山行》與《楓橋夜泊》教學
慈溪市周巷鎮第二小學 許金苗
【教學內容】
浙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
1、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搜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彌漫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系。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么而愁。意象統整: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么。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