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教案(精選14篇)
山行 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板題】: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 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匯報交流。
點撥: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⑵、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⑹、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⑺、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于: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4、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作業布置】:畫一幅秋色圖
【板書設計】: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山行 熱愛自然
喜愛楓林,難抑驚喜
點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學反思】:
山行 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讀懂《山行》,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2、回憶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二、揭題
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深處……
(學生發現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魚。)
3、句子的理解: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b、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
(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6、介紹古詩
(可用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
8、美讀古詩
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三、作業
山行 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智能目標: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 技能目標: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感受文字美;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的意境,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渲染意境,激發興趣。
同學們,當寒冷的深秋到來時,在山林中能欣賞到怎樣的畫面呢?請看:(畫面以行書詩文為前景,以山水國畫為背景,配上民族音樂,渲染出詩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學生感受美的同時,教師隨機導入新課)
二、感受情境,發現問題,明確目標
1、自由朗讀古詩,結合圖片,思考:詩文大致描繪了怎樣的景色?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你想從這首詩中讀懂什么?
2、學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師總結,出示學習目標:(板書課題)
*理解詞義句意,充分發揮想象
*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三、嘗試學習,“扶放”結合
1、請一位同學誦讀第一行,想想,主要寫的什么?讀后指名回答。
2、“遠上”、“斜”、“寒山”這幾個詞告訴了我們山的什么特點?(先查字典)
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簡單畫下來。(師展示畫得正確的作品)你能在他們的畫上找出“遠上”、“斜”、“寒山”嗎?
4、指導串講句意:出示訓練: 望去,一條 小路 地在 上延伸。 (板書:遠上寒山)
5、總結方法: 剛才我們學習第一行詩文的步驟是什么?指名回答,師小結: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圖,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書:白云生處)
8、小結:詩人站在山腳,遠遠望到山林是什么樣子?指名回答,板書:遠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還會有些什么呢?激發想象,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豐富,讓我們一齊在讀中品味這山林的美景吧!學生誦讀。
10、看到這樣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樣做呢?將會有怎樣的感受?小組討論理解三四行。分小組匯報結果。根據匯報板書(停車、霜葉),(近景壯美)
11、反復誦讀全詩
12、學生串講全詩含義。
二、 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這首古詩詞句精辟,讓人回味,你認為哪些詞句寫得好?這些次能讓你想到怎樣的畫面?
2、 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書:熱愛大自然)
三、 指導誦讀詩句。
詩句這么美,風景這么美,我們要怎樣才能讀得美呢?找出你認為重要的詞句,帶著贊美的語氣朗讀。(多種形式反復讀,直到背誦)
四、 布置作業
1、我自己的語言,描繪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詩
3、思考:根據本課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課文第三首古詩
山行 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課后2個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吟誦詩歌并能背誦。
2、理解古詩中字,詞,句的意思,繼而理解古詩的意思。
3、理解古詩中詩眼“愛”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喜愛楓葉,喜愛秋,喜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1、出示詞語練習:秋天
小朋友們,看到這個詞語,它留給你什么印象?(金色的、火紅的、迷人的、涼爽的……)
2、秋天瓜果飄香,農田里金光燦燦,多美的季節啊!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這個季節嗎?
唐代的詩人杜牧也喜愛秋天,(圖)這就是晚唐的詩人杜牧,我們還會背他的詩《清明》呢!他和李商隱并稱為“小李杜”。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古詩《山行》。(圖)
山行是什么意思呢?(在山中行走)是誰在山中行走呢?(杜牧在山中行走)
學習古詩之前,請小朋友們看大屏幕,每一片楓葉后面都有我們要學習的生字。你會讀嘛?(徑,霜)
學習寫字。徑是我們這節課的生字,徑字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偏旁部首是雙人旁。霜是上下結構,上扁下寬,是雨字頭。 (教師臨寫,學生描紅)(課件:生字詞)
還有誰來讀一讀? 寒山、石徑斜、白云、霜葉、楓林
講到白云時告訴學生:云是地面的水蒸氣蒸發上升,聚集在空中所形成的。
楓葉在被霜打過之后,葉子當中的花青素會大量的形成,以幫助葉子抵御寒冷的氣候。
3、讀完了這些詞語,老師相信你們能把古詩讀得更流利。(出示古詩)
(1)一句一句地讀,(2)讀整首詩。(要求:字正腔圓,聲音洪亮,吐字清晰)
(3)齊讀。
4、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聽一聽老師的朗讀,注意和你們讀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有節奏,有停頓。)
5、你們的耳朵真靈敏,古人把我們所說的朗讀詩歌叫“吟詩”,吟詩就要吟出節奏,吟出韻味。你們愿意試試看嗎?(強調音停而氣不斷)(評價:有點古人的味道了)
(二)、解釋詞句
小朋友們已經學會了吟詩的第一步:吟節奏。那么詩人在山中行走的時候到底看到些什么,又感受到什么呢?讓我們一起隨著詩人的步伐一起去山中走一走吧!
§1
1、詩人坐著他的小馬車走進了一片山林中,你能從第一句中找到詩人走的路是什么路嗎?(石頭鋪的路,石徑)
2、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呢?(圖,手示圖)(彎彎曲曲的)這石頭小路除了彎彎曲曲的,還有什么特點呢?(向上延伸的)詩中哪個詞告訴你小路向上延伸的?(遠上)
3、詩人就坐著他的小車,在這彎彎曲曲向上延伸的小路上行走著,邊走邊看著外面的景色,他看到了什么?(寒山)
4、這山為什么被詩人稱為寒山呢? (1、深秋季節氣溫低,冷;2、感覺上:樹葉往下落,枝條光禿禿的)
5、是呀,你瞧這深秋的山林里,沒有蒼翠的樹木,沒有嫩綠的小草,植物都凋謝了,天氣也讓人感到了絲絲的寒意,你能讀好這句嗎?讀出寒山的感覺。(指名讀)
6、深秋的山林里涼風習習,寒意逼人,樹上只有光禿禿的的枝丫,一片凄涼,我們一起來讀讀秋天的“寒”。
7、小朋友,我們剛剛學習了詞語的意思。(板書:說詞意)
8、老師告訴你,古人作詩的時候為了要詩句押韻,常常會把語序顛倒,那么我們在解釋的時候就要把語序順一順。這也是我們學習古詩意思的第二步,叫順語句。(板書) 老師現在告訴你這句話的語序應該是:寒山斜石徑遠上,你能試著解釋這句嗎?(深秋時節的山林里,一條彎彎曲曲石頭鋪的小路向遠處延伸著。)
§2
1、詩人順著這條石頭小路繼續向上走著,抬頭一看,看到了什么?(圖)
2、讀一讀第二句,哪些詞你懂了?那些詞是你不懂的? 先說一說你看懂的詞。(白云,人家:住戶,住家) 不懂的呢?(生)
3、老師在字典上查到“生”有這些意思:出生、產生、活、不熟的。你來選一選會是哪個意思呢?
4、是的,白云產生之后就聚集在一起,隨著風而飄動,遠遠看著它們一團團在山峰的周圍圍繞著不斷的向上升騰,就如仙境般朦朧優美。而這些住戶就住在這白云繚繞的仙境中,逍遙自在,無憂無慮,誰能讀好它?(你能把我們帶入那如詩如畫的仙境嗎? 老師覺得你真像神仙一樣逍遙 誰還想領我們到仙境中走一走?)齊讀。
5、看句子,你能解釋嗎?想一想,語序需要調整嗎? 那就直接解釋。
6、詩人在這絲絲寒意的山林中發現了如夢境一般的仙境,心情悠然而舒適,誰能吟好這兩句?(男女生比賽讀,齊讀)
§3-4
1、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眼看傍晚了,心想著得趕緊找找晚上借宿的地方呀,瞧瞧山上那白云繚繞著的農家應該是可以收留他的,于是加緊步伐朝著山上走去。只在此時他突然大叫“停車停車”!
2、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詩人為什么要停下車嗎?自讀第三句。先找一找哪個字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坐:因為)現在請你說一說詩人為什么要停下車?
3、小朋友,你有沒有發現,你在解釋的時候有些語序發生變化了?是怎么變的?(停車坐晚楓林 坐晚楓林停車)誰能連起來解釋這句話?
4、詩人停下車來欣賞這傍晚時分的楓林,看一看第四句,你準備怎么學習這句話呢?回憶老師教你的首先要解釋字詞,第二要看看語序,第三再解釋句子。
5、學生討論,向老師匯報成果。(霜葉:被霜打過的楓葉。 于:比……還…… 二月花:春天的花)(語序:霜葉于二月花紅)
6、那么這楓葉在詩人的眼里為什么會比二月的花還要紅還要美呢?
(1、 自然的現象,2、霞光照耀:詩人更愛這傍晚時分的楓林,3、整片,滿山的楓林)
7、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詩人開始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嗎?(寒山)
那么現在呢?你瞧滿山遍野的楓林在晚霞的照耀下映得如此的紅艷,整座山像是一團團的火球在燃燒一樣,那是多么壯麗的景象呀!你能讀好這兩句嗎?
指導:和前面的絲絲涼意比起來,這里還冷嗎?在寒意的秋天里找到了火樣的熱烈,有激情的讀好這兩句。
8、小朋友們,詩人從開始看見住家住在仙境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一下子愛上了這激情四溢的楓林,你能讀好這首詩嗎?讓我們聽出你對楓林的喜愛。
三、感悟升華
1、學到這里,老師想請小朋友們思考一下,這首詩中最能表達詩人強烈喜愛楓葉的字是哪個?(愛)
是的,這就是“詩眼”,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是的眼睛我們能夠感受到詩人所要傳遞給我們的情感,這個字就表達了詩人對楓葉的喜愛,對秋天的喜愛,也是對大自然的喜愛。讓我們帶著這份熱情,這份愛讀好這首詩。
山行 教案 篇5
一、課 題:山行
二、教材簡介: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作品。寫的是詩人在山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詩人能于一般文人為之傷感嘆息的蕭瑟秋景中,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楓葉,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頗有一種獨得之樂。這是一首秋的贊歌,是傳誦千古的名篇。
三、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句中“坐”的意思。
3、通過學法引導,讓學生自學古詩,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欣賞古詩的意境美。
4、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驗詩人抒發的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法引導,讓學生自學古詩,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欣賞古詩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欣賞古詩的意境美,體驗詩人抒發的情感。
五、設計理念:
1、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球心。著力培育學生熱愛母語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2、以教材提供的古詩為球面。以《山行》為載體,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安排同是寫秋的《漁家傲》進行比較閱讀,豐富學生的視野。
3、以語言訓練為球體。通過對“遠上、寒山、坐、紅于”等詞意和四句詩意的體會,讓學生掌握理解古詩詞中詞語和句子意思的技能,并豐富母語積累。
4、以掌握學習古詩方法為經線。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給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我閱讀,自我探究,自我賞析,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5、以加強學生誦讀訓練為緯線。通過五遍閱讀古詩的方法,讓學生達到背誦的程度。在誦讀中理解意思,在誦讀中想象意境,在誦讀中體驗情感。
六、設計思路:“五步五讀”,即整節課按導入新課、復習學法、學習古詩、課堂小結、課后練習五個步驟進行,其中在學習古詩中進行五遍閱讀,即試讀古詩,了解詩人;自讀古詩,讀通詩句;熟讀古詩,理解意思;誦讀古詩,體會情感;研讀古詩,欣賞借鑒。
七、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新課
喜歡旅游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板書課題:山行
第二步:復習學法 以前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
在學生答后,教師出示學法指導小黑板
五遍讀詩法:
①試讀古詩,了解詩人;
②自讀古詩,讀通詩句;
③熟讀古詩,理解意思;
④誦讀古詩,體會情感;
⑤研讀古詩,欣賞借鑒。
第三步:學習古詩
㈠試讀古詩,了解詩人;
1、學生嘗試閱讀,思考:
①這首古詩主要寫了什么?說說讀后給你留下一個怎樣的初步印象。
②你知道杜牧這個人嗎?
2、師生交流。
①解題:“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②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后來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黃、池、睦、湖等州做過刺使,還曾在中央任過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員外郎等職,終于中書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㈡自讀古詩,讀通詩句;
1、再次閱讀,劃出不認識的字詞。
2、通過看生字表、查字典或同學交流等方式,掃清讀詩障礙。
3、指名讀古詩,師生適時正音。
4、齊讀。
㈢熟讀古詩,理解意思;
1、學生自由讀古詩,劃出不懂的字詞或不太明白的詩句。
2、按小組通過“查、換、比、順”等方式理解每個詞的意思。
教師出示學法指導小黑板:
理解古詩詞意的方法
查:查字典、查詞典、查資料。
換:用同義詞替換。
比:用相近的詞語比較,得出詩中原詞的意思。
順:聯系詞的前后用詞,得出詩中原詞的意思。
3、按小組通過“連、調、補、變”等方式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教師出示學法指導小黑板:
理解古詩詩意的方法
連:將每句詩中各詞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整句詩的意思,將每句詩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整首詩的意思。
調:將古詩中詞序或名序顛倒的調整過來。
補:補充古詩句中缺省的成分,得到完整的意思。
變:對不可直譯的詩意采用變式處理,通過意譯得到作者想表達的含意。
4、學生匯報學習情況。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暢所欲言。
重點詞意: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指飄浮著白云的地方。
坐:因為的意思。
愛:喜愛,留戀的意思。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于: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詩意:
驅車沿著遙遠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進,
遠望山頂白云繚繞那里居住著幾戶人家。
我不時地停下車來欣賞,因為這楓林晚景太美,
這經霜變紅的楓葉遠遠勝過二月盛開的紅花。
㈣誦讀古詩,體會情感;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①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②這首詩體會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師生交流。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
3、觀察插圖,體會意境。有條件的可通過多媒體再現場景,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
4、聽教師示范誦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5、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開展誦讀比賽。
讀出“遠上”強音,“石徑”次強,“白云”強音,“有”次強,“楓林晚”強音,“二月花”弱音。
6、有會背誦的嗎?開展背誦比賽。
㈤研讀古詩,欣賞借鑒;
1、再通讀全詩,這首詩有哪些令你感覺好的地方?
2、師生交流。
第四步: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2、師生交流。
3、你還知道哪些寫秋景的古詩?
比較閱讀:
《漁家傲》是范仲淹鎮守西北邊疆時寫下的。它描寫了邊塞的蕭瑟風光和艱苦生活,表現了將士久戍思鄉與功業未成、欲歸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寫景為主,著重刻畫塞下秋來荒涼雄壯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總寫邊塞秋天風景之“異”,“異”字統領并籠罩全篇。下片以抒情為主,又以景渲染情。《漁家傲》感情基調為“悲壯”。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發的感思,《山行》的情調是熱愛贊美生機勃勃,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碧山,石徑,農舍,白云,紅葉,楓林,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詩人一反歷來秋景蕭條的寫法,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使秋色顯得生機盎然,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讓讀者感到雋永清新。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第五步:課后練習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2、背誦古詩。3、抄寫《山行》。
板書設計:
山 行
杜牧
遠景: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近景:楓林 霜葉
山行 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背誦其它寫秋的古詩。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贈劉景文》。
3、出示教學掛圖。
4、講楓林美,要求用上學過的詞匯:層林盡染、疊翠流金。
5、詩人是怎樣描繪這美景呢?
6、自由讀詩《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2、組詞認讀:石徑斜坡楓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樹一棵測認讀情況。
4、指導書寫:于首楓(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學習詩歌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聽錄音,畫出節奏: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3、自由讀詩、齊讀后找出疑難之處。
4、略知詩意:
⑴課件演示山路彎彎曲曲伸向深山的情況,詩意: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問: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圖)有寒冷的秋風、飄飄的白云、幾戶人家、火紅的楓林。
⑶詩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頭上是為了看什么?(火紅的楓林)
⑷引導:能否讀出詩人愛看楓林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⑸出示春花與楓葉比較圖:誰紅?楓葉比二月花(春花)還紅。
⑹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⑺教師在學生講后歸納詩意: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飄著白云的地方居住著人家。停下車是因為愛這傍晚的楓林,秋天的霜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還紅。
⑻出示平時的楓葉與經霜的楓葉進行對比.認識霜葉紅的原因。
5、朗讀詩歌:
⑴這時候的楓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⑵這么美的楓林該怎么讀?(讀出快樂、歡喜……)
6、齊誦詩歌,注意重讀以下詞語:寒山石徑斜生處楓林晚二月花
7、背誦禱歌。
四、拓展學習
背誦課外搜集的寫秋的詩。
五、作業設計
背誦古詩。
山行 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積累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
三、教學用時:1課時
四、課型:講讀課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兒歌《秋葉飄飄》課文《秋天》讓學生談對秋葉和秋天給人的聯想。(秋葉多彩:美麗愉悅、歡快明朗;草木枯黃搖落:暗淡傷感;碩果累累:豐收喜悅)素有“小杜”之稱的唐代詩人杜牧也對秋天情有獨鐘,讓我們隨杜牧一起順著山路而上,走進深秋的山林。
學生齊讀詩文。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晚唐一位著名詩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學方面,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與李商隱并提,稱為“小李杜”。
2、《助學》的預習積累。
(三)學習詩作:
一讀:識秋物,賞美景
解題:山行,你認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聽讀時在詩中畫出)
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霜葉
2、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葉
3、作者喜歡楓葉的原因是什么?(用詩中句子回答)
霜葉紅于二月花
4、正是這樣的楓林晚景使得作者驚喜之情難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動作讓我們感受到這份驚喜?
停車 駐足
5、讓作者停車駐足的是霜葉的紅,“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紅葉有什么特點?
和二月花相比,讓我們感受到紅葉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有生命力;讓我們從秋天的葉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機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覺生命力旺盛,絲毫看不出要走進冬天、走進衰敗的痕跡。
6、詩人為我們展現出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這里有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但是詩人更心儀的是深秋的紅葉!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現出來的呢?
(和二月的紅花對比)
二讀: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對比引導)
楓葉紅于二月花
霜葉紅于二月花
把“霜葉”改為“楓葉”,比較體會:讓我們看到了深秋的楓葉上除了顏色的艷麗,還具有怎樣的美?
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經霜不凋,遇寒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結
至此,杜牧筆下的紅葉內涵更豐富了:經過風霜洗禮這后,楓葉更顯其紅艷和勃勃生命力。詩人激賞的正是楓葉的這種獨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中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麗質,更在于能否經受后天的磨煉。這樣,這句詩不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這一切的精彩,就緣于作者從司空見慣的事物身上,用凝練的語句表達出自己特殊的心靈感悟的,超越常規的立意。
9、正是因為這種超越常規的立意,這句話就獲得了永恒的生命,成為千古的名句,那么,從寫作角度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呢?
學生回答之后師作結:
好文章,不僅要表現寫作對象的特點,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寫出表現自己在那一時、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話語,才可以使我們的文章構建超越常規的立意,才可以使我們的文章真正的亮起來。反之,光有一些約定俗成套話,文章是沒有個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現在就讓我們們穿越時空,和杜牧進行心靈上的對話,用現代優美的文字,解讀他留給我們的意境:
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經過風霜洗禮的楓葉呀,紅得生機勃勃,紅得嬌艷濃烈,盡顯生命本色。
10、理解文章表達情理
作者要表達的情理完全得到彰顯,你體會到了嗎?
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理:后天的磨煉可以讓生命彰顯美麗本色。(對生命的感悟,把楓葉經霜喻理)
再讀:嚼字詞,參妙意
11、學生再讀詩作,師作總述過渡:
詩人碧山,石徑,農舍,白云,紅葉,楓林,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詩人一反歷來秋景蕭條的寫法,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使秋色顯得生機盎然,與春光爭勝的全部利益于詩人的匠心獨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前兩句寫景和最后一句寫景有什么不同?
前兩句寫景,全是遠景,詩人只是作客觀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而后一句寫景,是近景,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寫出了作者內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成就了詩的個性化立意。
12、細節推敲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在詩作中煉字的高妙。
(1)“楓林晚”與“楓林美”的區別。(《助學》)
(2)“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不同。(參看《教學用書》)
提示:引導學生去說,切不可直接講明。
13、小結:讓學生用現代漢語描述詩的內容。(見《新教案》)
14、學生背默全詩,教師點評指津。
(四)比較閱讀
《漁家傲》是范仲淹鎮守西北邊疆時寫下的。它描寫了邊塞的蕭瑟風光和艱苦生活,表現了將士久戍思鄉與功業未成、欲歸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寫景為主,著重刻畫塞下秋來荒涼雄壯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總寫邊塞秋天風景之“異”,“異”字統領并籠罩全篇。下片以抒情為主,又以景渲染情。
《蘇幕遮》通過對秋景的描繪抒寫旅思鄉愁。上片寫游子在途中登樓望遠所見景象,下片抒寫懷遠思鄉情懷,層層展開,婉轉纏綿。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發的感思,《山行》的情調是熱愛贊美生機勃勃,而范仲淹這兩首詞的基本情調卻都是“悲”。但兩詞又有區別,《漁家傲》是“悲壯”,《蘇幕遮》是“悲涼”“悲清”。
六、課堂練習:《助學》學習測評部分題目。
七、課堂小結:讓學生談本節課學習收獲感悟啟發。
八、布置作業:完成《助學》學習測評中余下題目。
山行 教案 篇8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徑霜",理解詞語"石徑,坐,霜葉,紅于"等詞的意思.
2,理解詩的意思,認識秋天紅葉的靜美,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釋題
1,同學們,在祖國語言寶庫中,老師對古詩特別鐘情,因為古詩特別的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山行》.這首詩是晚唐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杜牧所寫.杜牧的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創作態度非常嚴謹.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總結,把自己認為不滿意的燒掉.1000多篇詩文流傳下來的只有450篇.這首詩是他寫景的代表作.
2,釋"行",質疑.
(作者在什么季節游覽山間 看到了那些景物 抒發了什么情感 )
二,默讀古詩
1,根據課后的解釋,以及聯系上下文,理解"遠上,石徑,斜,坐,霜葉,紅于"等詞的意思.
2,結合插圖想一想:圖上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物 這些景物是怎樣的
3,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理解詩句
1,讀第一,二行:
詩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 在理解"遠上,石徑,斜"等詞的基礎上說出: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處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長飄動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2,讀第三,四行:
(1) 說說"坐,霜葉,紅于"的意思,指名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2)幻燈出示未添色的楓林圖,讓生說出作者停下車來觀賞的原因,然后指名為這楓葉添上顏色,成為美麗的秋色圖.
四,指導朗讀
1,導語激情
課件展示"滿山楓葉","作者下車","觀看楓葉"的畫面.楓葉如此紅艷,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看到滿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
2,表情朗讀:(個體讀,群體讀,配樂讀.)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五,背誦默寫
1,說說這是什么季節的景色,從哪兒看出
2,說說你看到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結:這首詩正像大家所說的,盡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楓葉的紅艷,表現了秋天的無限生機,秋景的清秀迷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寫得非常形象.請大家把這生動的詩文結合優美的圖畫,插上想象的翅膀,寫成一篇文章.
六,讀寫結合
1,反復吟誦詩歌.
2,自己命題.
3,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發揮想象,注意文章的開頭,結尾和過渡.
七,布置作業
1,根據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課外閱讀杜牧的其他幾首詩:《過清華宮》,《江南春》,《赤壁》等.
山行 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選自六年制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三冊,所在第一單元以秋天為專題。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凝煉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山中深秋的美麗景色。詩人筆下的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設計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語文教學要注意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朗誦詩歌和品味詩句為核心,利用多種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采用“雙向互動,自主探索”的美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歌內容,掌握古詩閱讀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古詩的能力,達到提高語文素質的目的。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感知美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現在,請你們自由背誦你最喜歡的那一首。
(學生紛紛自由背誦。)
師:同學們真棒!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山行》。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一幅云霧繚繞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的楓林圖,并伴以婉約動聽的古箏曲。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了什么?想到什么?
(讓學生展開想象盡情地說。)
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熟讀古詩,感知美: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現在就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入這美麗的圖畫中吧!同學們,預習后你們獲得了那些有關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組交流匯報查閱的有關資料。)
注意課內外結合,通過讓同學們,了解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詩范讀等資料;自主感知古詩的畫面美。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領悟意境,品讀古詩,欣賞美
1、理解詩意,領悟意境: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
(分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的學習熱情很高,現在來把你們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分享。
(小組匯報學習情況,師隨機出示多媒體等電教手段。)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現,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
(表揚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讀、說說、想想、議議中自我品味語言,感悟詩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2、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讀懂這首古詩。誰能用自己的話再描繪這深秋的山林?
(生看著畫面說,師點撥。)
師:作者欣賞著美麗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導生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讀古詩,欣賞美:
⑴“緊扣詞句”。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此時此刻我相信大家與作者一樣陶醉于火紅的楓樹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們來夸一夸這首詩贊一贊美麗的深秋,好嗎?四人小組的同學再朗讀全詩,說說詩句中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
(四人小組朗讀討論,師巡視。)
生:我最喜歡“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他讓我看到了火紅的楓樹林,比春天的花還要紅。
……
品味詞句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⑵“想象漫游”:
師: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畫下來。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讀品味,感悟詩情,表達美
1、美讀品味:
師:美麗的秋景,生動的詩句,同學們我們怎樣美美地朗讀呢?老師準備了一段樂曲,你們在優美的伴樂下盡情朗誦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誦、師抽生朗讀、背誦。)
2、感悟詩情,表達美:
師:小朋友,通過學習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麗,你們愿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感受到的美嗎?出示表達方式:
讀一讀。
演一演。
畫一畫。
寫一寫。
(生自由選擇,小組合作,表達美。)
語文課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后的成果。在這一環節中,盡力做到了開放思維、激發想象、發揮潛能。
四、訓練遷移
師:學了這首古詩你們準備完成什么作業?
生:課外朗讀杜牧的詩,抽時間與同學交流。
……
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過一把當老師的癮,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教學,最大限度發掘孩子的潛能,發展創新能力,使每個孩子都品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山行 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1.會認課后一個生字“徑”。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意,在反復吟誦中,感受深秋山林的美麗畫面,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掌握本課生字“徑”,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圖畫,初步了解古詩大意,在誦讀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生字卡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畫面導入
1.同學們,秋天來了,今天老師帶大家到秋天的山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師播放課件:秋天景致的畫面,背景音樂:古箏曲。)
2.(師結合畫面描述詩意。)深秋時節,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山上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幾戶人家。傍晚時分,山中的楓樹林在晚霞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那火紅火紅的楓葉比春天的鮮花還要艷麗。唐代詩人杜牧欣賞著這迷人的景色,久久不肯離去,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篇《山行》。
3.師范讀古詩。
二、自讀古詩,認讀生字。
1.你們想讀嗎?自己讀讀看吧,注意讀準字音。
(生自由讀詩)
2.出示生字卡:“徑”,指名讀,齊讀。
3.出示生詞卡,讀準字音。
山行、寒山、停車、霜葉、石徑斜、楓林晚
4.同位互讀古詩,互相正音。
5.指名朗讀古詩,集體正音。
三、借助畫面,感悟詩意。
1.讓我們再次走進深秋的山林,去看看作者筆下的秋天景色吧!
⑴(出示課件:“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的圖、文。)誰來說說看到了什么?
⑵是啊,深秋時節,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山上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幾戶人家。多美的景色啊!請同學們結合畫面,再自由朗讀一、二行詩句。
⑶請學生讀,師生點評,引導學生讀出古詩的節奏與情感。
⑷學生自己練讀,再指名讀,互評,齊讀。
2.(師出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圖、文),請大家分四人小組一起學習,說說看到了什么。該怎么讀好這兩句詩呢?
⑴生分小組交流畫面上的景象,自主嘗試朗讀3、4句詩。師巡視指導。
⑵采用多種方式朗讀(指名讀、師生賽讀、小組合作讀等方式),在誦讀中感悟詩意。
3.同學們讀得真美啊!老師也被這迷人的景色
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想來讀一讀這首古詩了。請你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根據文字想象畫面。(師配樂誦讀古詩。)
4.你們也想配上音樂讀一讀嗎?(生配樂自己練讀古詩。)
5.指名配樂誦讀古詩,學生點評。
四、熟讀古詩,練習背誦。
1.彎彎的山路,隱隱約約的人家,飄浮的白云,火紅的楓葉,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秋景圖啊!你們想把它記在心里嗎?就讓我們在小組里練習背誦它吧!
2.生分小組自主背誦古詩。
3.檢查反饋,指名背誦,齊背。
山行 教案 篇11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行 教案 篇12
教材簡析:
《山行》通過詩人的所行、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贊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詩由寒山、石徑、人家、白云、楓林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構圖和諧,抒情自然。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在山中行走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
目標預設: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并能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重點難點:
1、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
2、難點:讀懂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方法: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引入:
1、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2、板書課題。
3、介紹作者:
同學們,你們知道杜牧嗎?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4、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輕聲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師生交流。
板書:(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楓葉)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么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這幾戶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云深處”。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3、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為什么詩人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4、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霜葉比什么還紅?說說第四行詩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小結:這兩行是寫詩人看到的楓林近景。
5、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小組內討論交流。
6、師生交流: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7、教師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4、有感情朗讀背誦。
五、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會怎么樣呢?
六、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 : 霜 徑
2、師范寫。
3、生描習字冊,師個別指導。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霜葉
情: 熱愛自然
山行 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詩歌內容,有感情地朗讀。
2、能力目標: 優等生能通過學法自學古詩,能創意地表達古詩內
容,富有想象能力。
中等生能抓住重點詞,了解古詩學習的方法。
差等生在優等生的幫助下能基本了解古詩的學習方法。
3、情感目標:激發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欣賞古詩的意境美。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師:投影幻燈片、音樂磁帶。
生:準備兩首描寫四季景色的詩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觀看錄像《山行》,先向學生交代學習任務,然后簡介作者,理解詩題,設置懸念,激發 學生了解下文的興趣。
讓學生背出一兩首杜牧寫的詩。談談對杜牧的了解,通過查字典,翻找資料,請a級生總結杜牧是唐朝詩人,擅長寫景,人稱“小李杜”。
二、新授
1、初讀古詩,回顧學法。
1、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初步感知內容。
(1)通過學生自由讀、分組讀、指名讀、齊讀等手段,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2)請b級生說說學習古詩的方法,a級生補充點評。
總結出拆散、釋詞、理順、連貫。
2、通過學法自學古詩。
2、小組討論,主動探究。
(1)小組討論,抓住關鍵詞“坐”、“于”、“霜”、“寒”、“斜”等詞語,用查字典、查找資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提出來小組共同解決。
3、總結學習情況,師生共同評價。
3、匯報學習過程
(1)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匯報學習古詩的過程,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
(3)請b級生說出文中的重點詞“坐”、“于”、“霜”、“寒”、“生”的意思,請a級生說出“斜”、“生”、“寒”、“霜”這些詞的用法好在哪里。
(4)請a、b、c級生用自己的話將古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要求a級生有創意地表達古詩內容,b級生能準確理解并表達無誤,c級生能在a級生幫助下基本理解古詩內容。
三、賞意境
請學生看黑板上的簡筆畫,聽著音樂,隨著老師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
1、啟發學生說出感覺最美的景色。
1、先請c級生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表達,例:我覺得高山美;我覺得石徑美;我覺得傍晚的楓樹林美。再讓b級生說出怎樣的高山、石徑、白云、楓樹美?把這些景物寫具體,最后請a級生創意地表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2、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你想做什么?
2、加以配樂,古詩意境,抒發心中的情感。
(1)唱支歌來表達。
(2)跳支舞。
(3)照一張相。
(4)畫一幅畫。
(5)當導游介紹此處美景。
四、誦讀
1、指導朗讀
要讀出節奏美
1、看圖中景物感悟讀,配以古箏樂,分自由讀、小組讀、齊讀、范讀、指名讀。先請b級生讀,a級生評,再請a級生范讀,讀出“遠上”強音,“石徑”次強,“白云”強音,“有”次強,“楓林晚”強音,“二月花”弱音。
2、吟唱
2、請a級生用熟悉的曲調吟唱,再請全班同學跟唱。
五、總結
不管是描寫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其中都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全班齊讀《山行》,情感升華至高潮。
板書: 山 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 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 自主學習本課生字,能工整書寫。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借助注解,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略秋天美麗的景色。
教學準備
1. 布置學生借助注釋和插圖讀課文。
2. 教師準備掛圖,以及表現秋天情調的樂曲磁帶,便于配樂朗誦。
教材簡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畫。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歌詠秋天,贊嘆秋景,描繪秋色。唐代詩人杜牧漫步山間,寫下了入目之秋景,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圖。品讀詩歌,我們的眼前出現了山路、人家、白云、楓葉構成的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詩人緊扣詩題,先寫山行途中遠望所見、仰望所見: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飄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出了山行途中所見的遠景圖,意境高遠,幽深寂靜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機。接著寫了山行途中停車的原因:夕陽晚照下的楓林讓詩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車來,那霜染的楓葉紅艷艷的,簡直勝過二月的春花,集中筆力寫出了這幅圖畫的靜景。詩人以細致的觀察、絢麗的色彩、流暢的語言,描繪出了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建議1課時完成。
* 寒山:指深秋時節的山。
石徑斜:指石頭鋪成的小路彎曲而上。這里的“斜”,為了押韻,可讀作。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過深秋寒霜之后變成紅色。
* 詩句的意思:一條石板小路蜿蜒伸向山頭,在生出白云的地方有人家居住。行路的人被傍晚楓林吸引而停下車來。那經霜打的楓葉在夕陽的晚照下比二月的花朵還要紅艷。
* 可以看圖說出景物,抓住“白”、“紅”讓學生感受顏色的對比美。
圖文結合、反復誦讀,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秋天楓林的迷人之美。誦讀時要注意詩的韻律。
* 課后第1題:“背誦古詩,默寫古詩”是積累語言的練習,應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在讀的時候盡情傾訴自己對詩的感受,可以搖頭晃腦,可以做動作表演。在背誦的基礎上默寫。
*課后第2題:首先,理解帶點詞的意思,然后,借助課文插圖(或投影、課件)引起學生的想象,教師應適當描述詩中的情景。指導朗讀時,再次引導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揣摩此時詩人的內心情感。學完詩歌后,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如果你來到這里,除了做詩,你還會做些什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 “課文鏈接”提供的是描寫秋天楓葉的句子。可讓學生閱讀想象,既擴展了對楓林的感受,又欣賞了關于秋的描寫。
教學設計參考
一、看圖引入,整體感知
1. (出示掛圖)圖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這幅圖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為什么?
2. 板書課題,讀題。
3. 解題:《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 范讀全詩,學生感知詩歌內容。
二、自讀自悟,了解大意
1. 自己試讀課文,讀通詩句。
2. 抽讀,檢查。
3. 再讀課文,結合注釋邊讀邊想:明白了些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
4. 同桌互相讀讀,講講。
5. 討論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 再讀全文,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1. 讓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語氣語調,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指導讀好節奏。
3. 教師配樂,學生隨音樂朗誦詩歌。
4. 想象這首詩描繪的景象。
5. 鼓勵學生上臺表演朗誦。
6. 練習背誦。
四、探究學習,擴展知識
1. 如果你來到這個地方,你想做些什么?
2. 你了解作者杜牧嗎?你還知道他哪些詩?請推薦給同學們背一背。
(李娟)
參考資料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今陜西西安人,有《樊川集》傳世。他的《清明》、《江南春》都是《語文課程標準》推薦誦讀的詩。
《清明》主要寫了清明節詩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而且還要急著趕路,加之又遇上細雨連綿,到處迷迷蒙蒙,詩人的心情是多么的傷感悲愁。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春》主要描繪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并借景憑吊了歷史,發出了無限感慨。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