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學實錄(通用12篇)
《山行》教學實錄 篇1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略秋天的景色,體會楓葉傳達的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精神,感受詩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4、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中國詩文化的經典
學習過程:
一、引入
秋天在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筆下是“枯藤老樹昏鴉”的凄涼;在清代女詩人秋瑾的筆下是“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悲歌,在唐代詩人杜牧的眼里又是怎樣的景象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牧的《山行》,書寫課題,齊讀《山行》。
二、初讀感悟
a)自由讀詩,把詩讀正確,達到流利。
b)指名讀。
c)師生合作讀學生讀前四個字,老師讀后三個字
老師讀前四個字,學生讀后三個字
老師讀題目和作者,學生讀詩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更要讀出感覺來,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詩的感覺
生:美
生:快樂
師: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霜葉紅于二月花)誰能用自己的理解來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生:經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艷。
師:那個字是比的意思?
生:于
師:你是怎么知道“于”是比的意思呢?
生:從課后的注釋里。
師:根據詩后的注釋來理解,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三、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師:那是怎樣的楓葉?
生:紅艷艷的楓葉
生:象火一樣的紅的楓葉
師:詩人是在什么季節什么時候看到這如火的楓葉的?
生:秋天
生:傍晚
師:你從哪里知道是傍晚?
生: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晚”字就是傍晚的意思。
師:一個深秋的傍晚,詩人看到了哪些景?
生: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師:閉上你的眼睛,(師配樂朗誦)
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樣的山?怎樣的路?
生:高高的山
生:彎彎的小路
師:這是一個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條由小石子鋪成的小路上,小路彎彎曲曲一直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小路的盡頭是連著天的白云,此時,這樣的景讓我們感到了什么?
生:像仙境,很美
生:靜
師:在這寂靜的山林中,我抬頭看見了白云深處的
生:人家
師:有人家就有
生:炊煙
生:犬吠
生:小孩的嬉戲……
〔板書:白云深處有人家〕在你們的《必背古詩》中“白云生處的”“生”就是“深”,請想一想,這兩個sheng有什么區別?在這里用哪能個好呢?深與淺相對,生與死相對
生:從“生”我們看到了活力與生機(掌聲)
師:這一靜一動,讓你感到了什么?
生:就像一池靜靜的湖水起了漣漪,美極了!
師:當“我”的目光由遠及近時,“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馬車,屏住了呼吸,陶醉了,是什么吸引了“我”?
生:楓林
師:這里的坐怎樣解釋?
生:因為
師:我驚奇地發現在夕陽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我看到這里,不禁念到:停車坐愛楓林晚,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我看到這滿山云錦,如爍彩霞,不禁念到:停車坐愛楓林晚,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我看到這比二月的花還紅還艷麗的紅葉,不禁念到:停車坐愛楓林晚,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我”看到的僅僅是如火的紅葉嗎?在秋風瑟瑟中,“我”看到的是滿目凄涼嗎?
生:不是
師:聽到的是秋的嘆息嗎?
生:不是
師:那是什么呢?
生:那紅紅的楓葉,是生機與希望
(秋日私語緩緩響起)師:是呀,那紅紅的楓葉,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楓林中燃燒,它傳遞著秋的聲音,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高亢,那是勃勃的生機,是如春的希望呀!詩人杜牧一生不得志,滿腹經綸無用武之地,但他唉嘆了嗎?這傲霜的楓葉、這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楓葉不正是詩人一生的追求嗎?(板書:不屈不撓、頑強抗爭)
夕陽西下了,詩人還看得見寒山嗎?還看得見彎彎曲曲的小徑嗎?還看得見白云嗎?還看得見料裊裊炊煙嗎?還看得清如血的紅葉嗎?(一一擦去)但(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楓葉)卻永遠留在了我們的心里。
當我們漫步楓林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
生: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當我們看到這如火的楓葉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
生: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讓我們一起來吟誦這秋天的贊歌吧:(全詩)
師:當我們看到如火的楓葉時,我們就會想起一個人——杜牧,從此,你對杜牧不再陌生,盡管你和杜牧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葉不再陌生,因為它穿越時空,來到了這里,我們與杜牧一起散步,一起仰望白云深處那裊裊炊煙,一起去想像那人家的歡愉,不僅與杜牧一起驚嘆那片層林盡染的楓林,更為在寒霜中傲立的紅葉精神而驚嘆!
《山行》教學實錄 篇2
一、設計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并體會作者的情感。各種形式的朗讀、小組內當小老師、我是小畫家等活動形式都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學會多音字“斜”,理解這首詩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通過想象,感受詩中美的意境,體會作者寫詩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理解、感悟、體會古詩的意境。
四、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古詩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師:我國的北京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你們去過北京的哪些地方?
生:香山
師: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楓葉
師: 是呀,到了深秋,香山上滿山遍野,一片火紅,你們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紅葉,那就隨我到北京一游吧。(播放仰天風光——香山的楓葉)
師:你們感覺這怎么樣?一起說。
生:很美。
師:這么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么做?
生:把這幅美麗的圖畫畫下來。
師:說的真好,讓詩人看到了——
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學這首詩。
板書:山行(杜牧)
師:那么你們平時是怎么學古詩的?
生:先背誦這首詩,再學會默寫,然后抄寫詩意。
師:這種方法不錯,想不想用另種方式來學這首詩?(想)那就請同學們自己先來讀讀這首詩。
投影: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后邊讀邊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有哪里不懂的?
(生自由朗讀)
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
師:他的讀音讀準了嗎?
生:他把“斜xia”讀成了“xie”
師:應該是——
生:石徑斜xia
師:通過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詩人被滿山的楓葉吸引住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詩中這句“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說明詩人不再行走,要在這里觀賞一下楓葉。
生:他還寫了連綿起伏的高山。
師:同學們讀書真仔細,你們讀的時候,還有哪些字詞不理解呢?老師把這首詩貼在黑板上,誰有不理解的字詞,請你上來圈一圈,畫一畫。
(生上臺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提出的問題。
山行的行 石徑 斜 生處 晚 紅于 坐愛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提出這么多的問題,既然問題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 力量來共同解決呢?(愿意)現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詞典和手中的資料,同桌兩個一起來商討這些問題,爭取人人都當老師,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對方。
(同桌互相討論。)
師:想不想把自己討論的結果告訴大家。(想)
師:從大家的聲音里可看出大家信心十足。
師:“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詩人在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請同學們看第一句詩(投影:遠上寒山石徑斜)結合同學們畫出的字詞,誰先說說你的理解?
生:“寒山”是深秋時的山。
生“遠”是深遠的意思。“石徑”是石頭小路的意思 。“斜”是傾斜的意思 。
師:誰敢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生:在深秋時節的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
師:說得真棒。
師:請看第二句詩。“深處”是——
生:深處是飄浮的意思。
師:那白云深處呢?
生:白云飄浮的地方。
師:那對這句詩是怎么的理解?
生:在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幾戶人家。
師:真不錯。前兩句詩,同學們理解的非常好,那后兩句詩咱們一起說,行嗎?
(投影: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誰想來試試。
生:“坐“是因為。“紅于”是比。。。。。。還要紅。
師:那什么比什么還要紅?
生: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師:你理解的真棒。
生:晚是傍晚。
生:我通過查資料知道霜葉樹是經霜變紅的樹葉,多指秋天的楓葉。
師:查資料這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兩句詩的理解呢?
生:我停下來,是因為喜歡在這美麗的楓樹林,在夕陽照耀下顯得格外紅。
師:咱們能換種說法嗎?
生:四周楓葉如火,更顯得紅葉嬌美,遠遠勝過早春二月的花,所以詩人被這美景吸引住了,停下車來觀賞。
師:說得太好了。通過我們合作學習,已經解決了提出的問題,基本了解了詩意。現在,讓我們結合對詩的理解,再來朗讀這首詩。讀詩講究抑揚頓挫,老師試著給這首詩加上了停頓符號。同學們,請看“︱”表示停頓的時間稍短些,“‖”表示停頓的時間稍長些。當然,你有不同的停頓方法也行。
(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自由朗讀)
師: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
師:誰能說說他讀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讀得很好,加上了感情。
師:聽得真仔細。是呀,讀書應該抑揚頓挫,還應有感情。那么,我們就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師;通過讀,你又發現了什么?
生:有的詩中是”白云深處”
師: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課前我看過兩本書,一本書是“白云深處”,一本書上是“白云生處”。
師:研究古詩的學者也提出了兩個問題,請看
出示課件:各抒己見
白云生處
第一種解釋:白云飄浮的地方。
第二種解釋:在古代,人們以為云是“觸石而生”。,大山就是白云的故鄉,在《山行》這首詩中,“生”可以理解為產生或生成的意思,白云生處就是白云生成的地方。
“晚”
第一種解釋:傍晚。
第二種解釋:查字典,“晚“有6種解釋,第二種解釋為“時間靠后”,再看詩人所處的季節,是楓葉被秋霜打過且紅似火的季節,時間靠后的秋季是深秋或晚秋。在《山行》中,“晚”的解釋應是晚秋或深秋。
師:他們對詩中的兩個詞理解有所爭議:一個是“白云生處”,一個是“晚”都有不同的解釋。請同學們自己把這些解釋讀一讀,然后放到詩中想一想,你覺得哪種解釋最有道理,你自己還有沒有其他解釋?請同學們試試。(生自由讀“各抒己見”)
師:誰有自己的想法,請站起來說。
生:我覺得是第二種解釋,因為在古代,人們認為“云”是從深山或山洞里形成的,是飄出來的,杜牧是古代的人。
師:你是從詩人的年代出發的,還有嗎?
生:我贊同。在古代有些字有不同的意思 。如“見”還讀“xian”。所以我認為是第二種解釋。
師:還跟其他的詩聯系起來了,不錯!對于“白云生處”大家都談了自己的觀點,說的也挺有道理,不過,你覺得哪種解釋最有道理,就采用哪種。誰來說說“晚”的解釋?
生:
師:大家都大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是我們學古詩應具有的精神。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詩中寫了許多景物,你覺得哪處景物最美呢?
生:楓葉。它有頑強的生命力,還非常紅。
師:你不光看到他的外面,還看到了它的生命力。
生:石徑,石頭鋪成的小路。它外表雖不美,但是它把自己埋起來 ,讓人們從他身上走過,默默地讓人們完成一天的旅途,而不求任何報酬。
師:你考慮問題真深刻,不光看到了它的外表,還看到了它的奉獻精神,你們想不想具有它的這種精神。(想)
配樂朗誦一:《漢宮秋月》古箏。
師:如果把這些景物合起來,就更美了。讓我們配上音樂讀讀這首詩。大家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加上動作。
配樂朗誦二:《夕陽簫鼓》琵琶
師:還想讀嗎?這次請同學們小聲讀,邊讀邊想象詩中美麗的景物。
配樂:《秋日的私語》(鋼琴)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隨著第三段音樂,這時在你在腦海里會出現了什么圖畫呢?
師:看到同學們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擾你們。好,誰想說出你心中的圖畫?
生:滿山遍野,全都是一片紅色,小鳥飛來飛去,一股股清泉,山間飄著幾朵白云,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幾戶人家。
師:遠景滲著近景,淡雅摻著紅葉,詩人看到此景,已陶醉。
我們也被這美景所吸引,現在讓我們作個小畫家,請看這幅插圖,與你們心中的圖畫有不同之處。
生:這幅沒有房子,沒有小路。如果讓我來畫,我會畫上小鳥在唱歌,還有些游人在盡情觀賞,加上幾朵飄浮的白云。
生:畫上一些綠草地,一大片片楓葉。
師:同學們真不愧是小畫家,提出了這么多合理建議,課后,把你們心中的圖畫畫下來。這節課通過我們獨立學習,在小組內當小老師等方式理解了這首詩。通過學習各抒己見,談心中的畫,我也是小畫家等活動對這首詩進行了探究,這些都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我相信利用這些方法,你們一定會學到更多、更優秀的詩篇。
板書設計:
山行
杜牧
迷住 陶醉。
《山行》教學實錄 篇3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我們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首古詩,雖然是七律詩,但我們班的學生依然能做到熟讀成誦,有一定的語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規的停頓。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沒有像以往那樣進行逐詞逐句解釋,而是抓住本詩畫面感很濃的特點做了如下嘗試: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詩人杜牧眼中,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說到“白云生處有人家。”老師想把它畫下來,應該在黑板上畫上哪些景物?生:我覺得首先要畫一座很遠的山,要畫白云和人家。隨著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座遠山。白云應該畫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學生說:“畫在房子下面”,有的說:“畫在山頂上”,有的說:“應該圍繞在房子上,因為山很高,云在飄浮,房子只是隱隱約約而見。”“是啊,作者從飄浮的白云里隱隱約約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見了。”我接著說到。在后來的默寫中沒有學生寫錯字。
《山行》教學實錄 篇4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3
詩意在對話中生成——《山行》與《楓橋夜泊》教學
慈溪市周巷鎮第二小學 許金苗
【教學內容】
浙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
1、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搜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彌漫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系。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么而愁。意象統整: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么。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山行》教學實錄 篇5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著名的絕句,原詩是: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展現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了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詩人沒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時哀傷嘆息,而是通過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體現了熱烈昂揚、積極向上的精神。《山行》不愧為一首秋色的贊歌。
《山行》深深的吸引著讀者,從而也衍生了許多掌故。
一、一部小說。
指的是茅盾在1943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霜葉紅似二月花》。小說圍繞著輪船公司的航船使河水溢出而淹沒農田的事件,真實描繪了“五四”前夕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復雜糾葛,反映了惡勢力的妥協,改良主張的碰壁和農民的無辜受害。作者化用“霜葉紅于二月花”,改“于”為“似”,是以霜葉比假左派,雖紅似二月之花,但僅似”而已,不是真紅,同時霜葉又和暫占上風的勢力作比,以喻其得勢的日子也不會太長。
二、一首歌曲。
指的是作曲家陳小齊改編原詩作曲的通俗歌曲《白云深處》。改編后的歌詞是:“坐在路口對著夕陽西下,白云深處沒有你的家,你說你喜歡這楓林景色,其實這霜葉也不是當年的二月花。半路下車只是一絲牽掛,走走停停總是過去的她,長長的石徑回響你的相思,回頭的時候已經是夢失天涯。等車的你走不出你收藏的那幅畫,卷起那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車的你為什么還猜不破這一剎那?別為一首老歌把你的心唱啞!”改編者賦予了原詩新的含義和感情,韻味無窮。
三、一個齋名。
指的是清代詩人傅山為自己的書齋所取的名字——霜紅庵。傅山,字青主,清兵入關后,堅持民族氣節。堅決拒絕他人的舉薦,不到京城做官,地方官強行用床抬著他送往京城,望見大清門,撲到在地,放聲大哭,誓死不入。書齋取名“霜紅庵”,以喻自己雖多次受打擊而志節不改,愈老愈堅,就想經霜的紅葉,愈老愈紅。傅山精醫術,常四處行醫救濟民生;又工書畫,主張“書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山西晉祠三絕之一的“難老泉”的匾額就是他的手書。
四、一座名亭。
指的是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腰的“愛晚亭”。原名紅葉亭,也稱愛楓亭,四周都是楓林,春時青翠,夏日陰涼,深秋則楓葉紅艷,別有情趣。亭建于乾隆五十七(1792)年,亭前石柱刻有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1952年重修時毛澤東題寫了“愛晚亭”的匾額。另有一幅長聯,聯首各嵌“愛晚”二字,全聯共有190個字,為亭聯之首。這幅對聯是:愛日喜雨,蒸潤著錦繡河山,匯八百里洞庭,聳七二峰衡岳。歸樓聽葉,古寺飛鐘;林下停車,亭前放鶴;尋漢魏最初勝跡,覽湖湘首著名城,大可搜芷搴蘭,豈惟賞心憩足,歲月莫蹉跎;值茲風和景淑,且登臨,看東流帆轉,南浦燕會,北麓斗橫,西巒光霽。
晚煙朝霞,烘籠過繁華廈宇,溯三千年歷史,數廿四代英豪。泄恨鞭尸,離騷憂國;遺書匡世,評論興邦;乃周秦以還哲賢,皆吳楚群知碩彥,當驕地靈人杰,應惜寸時分陰,平生須砥礪;到此游目騁懷,安能負,這春圃桃紅,夏池蓮脂,冬閣梅素,秋嶺楓丹。
《山行》教學實錄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感知美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現在,請你們自由背誦你最喜歡的那一首。(學生紛紛自由背誦。)
師:同學們真棒!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山行》。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一幅云霧繚繞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的楓林圖,并伴以婉約動聽的古箏曲。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了什么?想到什么?(讓學生展開想象盡情地說。)
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熟讀古詩,感知美: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現在就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入這美麗的圖畫中吧!同學們,預習后你們獲得了那些有關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組交流匯報查閱的有關資料。)
注意課內外結合,通過讓同學們,了解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詩范讀等資料;自主感知古詩的畫面美。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領悟意境,品讀古詩,欣賞美
1、理解詩意,領悟意境: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
(分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的學習熱情很高,現在來把你們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分享。
(小組匯報學習情況,師隨機出示多媒體等電教手段。)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現,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
(表揚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讀、說說、想想、議議中自我品味語言,感悟詩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2、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讀懂這首古詩。誰能用自己的話再描繪這深秋的山林?
(生看著畫面說,師點撥。)
師:作者欣賞著美麗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導生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讀古詩,欣賞美:
⑴“緊扣詞句”。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此時此刻我相信大家與作者一樣陶醉于火紅的楓樹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們來夸一夸這首詩贊一贊美麗的深秋,好嗎?四人小組的同學再朗讀全詩,說說詩句中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四人小組朗讀討論,師巡視。)
生:我最喜歡“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他讓我看到了火紅的楓樹林,比春天的花還要紅。
品味詞句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⑵“想象漫游”:
師: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畫下來。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讀品味,感悟詩情,表達美
1、美讀品味:
師:美麗的秋景,生動的詩句,同學們我們怎樣美美地朗讀呢?老師準備了一段樂曲,你們在優美的伴樂下盡情朗誦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誦、師抽生朗讀、背誦。)
2、感悟詩情,表達美:
師:小朋友,通過學習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麗,你們愿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感受到的美嗎?出示表達方式: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寫一寫。(生自由選擇,小組合作,表達美。)
語文課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后的成果。在這一環節中,盡力做到了開放思維、激發想象、發揮潛能。
四、訓練遷移
師:學了這首古詩你們準備完成什么作業?
生:課外朗讀杜牧的詩,抽時間與同學交流。
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過一把當老師的癮,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教學,最大限度發掘孩子的潛能,發展創新能力,使每個孩子都品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并問“圖中畫的是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小學生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著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山行》教學實錄 篇7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意,體會古詩所描寫的景色,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認識兩個生字:徑、斜;學會5個生字:遠、亭、停、車、霜,體會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能區別亭、停,正確書寫。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4、培養識字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激發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感悟詩意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
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并看圖一句說話。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
你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二.初步感知古詩
1、學生多種形式反復讀詩,體會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2、教師配樂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3、請學生說一說畫面中有什么,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來,組成一幅畫。
4、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還想讀一讀嗎?跟著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三、以趣為導,學習生字
1、字理識字,學習行、徑。
在課題中讀準字音。
組詞,理解字義。(行:走的意思)
課件演示字理圖,使學生把字義和字形聯系起來。
書空,認識雙人旁,在詩中找出徑,理解他的意思。指導書寫行。
理解詩題。
2、做反義詞游戲,學習遠。
師出示近、上、暖、白、有,讓學生在詩的前兩行中找他們的反義詞。(遠、下、寒、黑、無)
說近引出遠,并認讀,說識記方法,擴詞說話。
3、游戲區別學習。停、亭。
讀后兩行詩,出示停認讀。做動作理解字義。
去掉單人旁再認讀。
做看圖舉卡片游戲(課前準備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紅燈圖片)
A、分別出示一座小涼亭的圖片,播放一段汽車遇到紅燈停車的動畫片,請學生看圖舉不同的卡片,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B、根據動作猜詞并舉卡片。(例如老師做一個停車的動作,學生說出一個詞語,并舉出相應的卡片。教師還可以讓一個學生來做動作,其他學生猜,但一定要圍繞這兩個字。)
。.說說有什么好辦法記住亭(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指名說),教師教順口溜: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寶蓋沒有點,丁字底下藏。
4、學生自主學習車、霜后,匯報識記方法并運用。(師出示車的圖片,說明與自然現象有關的字一般都有雨字頭。)
四、精讀課文,感悟詩意。
1、前兩句詩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給這兩句詩配畫,應畫寫什么?
學生說,教師畫。并在詩中找依據。(重點理解徑)
結合圖說一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看圖配樂朗讀這兩句詩。
2、后兩句詩
看圖說一說詩人在干什么?
他為什么會停下來觀賞楓林呢?指名讀一讀第三句詩,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理解坐的意思。
詩人是如何贊美楓葉的呢?齊讀最后一句詩,說一說。
如果你看到這樣美麗的楓林美景,你會怎樣贊美?
帶著感情齊讀這兩句詩。
3、指導朗讀,背誦全詩。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隨著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六.興趣作業
1、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2、畫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圖,并寫幾句話。
3、收集描寫秋天的詩歌,讀一讀。
以實物導入,可快速地把學生引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山行》教學實錄 篇8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這首詩意境優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對幼兒進行這首詩的教學時,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兒了解、感受古詩的意境后,我直接將此首古詩背誦下來,部分幼兒跟誦,緊接著幼兒開始誦讀這首古詩,最后我們為這首古詩配上動作,便與幼兒記憶。活動結束時,幼兒在進行自主談話,一個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問:“老師,什么是人家?”我一愣,這才想起古詩中的內容“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原來小家伙問的是詩句中的內容,我微微一笑說:“寶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師,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們不害怕嗎?”這句話讓我哭笑不得,同時,我也讓我有機會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
為古詩配上動作一種便于幼兒記憶古詩的方法。當時只考慮便與幼兒記憶,沒有考慮到詩的意境,致使出現今天的笑話,在以后的古詩教學中一定運用多種辦法讓幼兒在背誦古詩時,也感受到詩的意境!
《山行》教學實錄 篇9
古詩兩首
(本課題教時數:2 本教時為第1教時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山行》,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詞,理解詩意。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指背學過的古詩。
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3、簡介作者。
4、解題:“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2、指名讀課文。
3、回答問題: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四、理解詩句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么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這幾戶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云深處”。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3、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為什么詩人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4、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霜葉比什么還紅?說說第四行詩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小結:這兩行是寫詩人看到的楓林近景。
5、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五、總結課文
六、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練習背誦。
七、指導書寫
作業: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2、背誦古詩。3、抄寫《山行》。
板書: 3、古詩兩首
山行
近景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遠景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本課題教時數:2 本教時為第2教時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楓橋夜泊》,學會生字,理解生詞,理解詩意。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背誦《山行》。
2、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色?
二、學習《楓橋夜泊》
1、揭題,解題。
(1)板書課題。指名讀題。
(2)解題,簡介作者。
2、自學課文。
(1)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
(2)默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
(3)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同桌可以討論。
3、檢查自學情況。
認讀生字,指名讀課文,質疑。
4、逐句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
輕聲讀第一、二兩行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這是什么季節?從哪兒看出來的?
出示掛圖:詩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這清冷、幽靜的環境里,詩人這時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行詩的意思?
(2)學習第三、四行詩。
指名讀這兩行詩。“姑蘇”指哪兒?“到”什么意思?說說后兩行詩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這首詩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6、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7、指導書寫。
作業:1、用鋼筆描紅、臨寫。2、背誦課文。3、抄寫詞語。
八、綜合練習
1、 比一比,再組詞。
徑( ) 泊( ) 漁( ) 鳥( )
經( ) 伯( ) 魚( ) 烏( )
2、 解釋帶點字的意思,并寫出詩句的意思。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葉花。
坐: 于: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啼: 愁:
。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山行》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山里行走時的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由寒山、 、
、 、 構成的 圖,從清新明朗的詩句中流露出
。
(2)《楓橋夜泊》這首詩寫詩人看到的景物有: ,
聽到的聲音是 。
板書: 3、古詩兩首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所見所聞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山行》教學實錄 篇10
詩意在對話中生成
——《山行》與《楓橋夜泊》教學
慈溪市周巷鎮第二小學 許金苗
【教學內容】
浙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
1、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搜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彌漫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系。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么而愁。意象統整: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么。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山行》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內容:
4課《山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地朗誦和背誦古詩
2、理解詩中的重難點字詞,學會串聯整首詩的意思
3、學習詩人寫景、抒情的手法
4、根據我國的《法律》法規,教育同學們應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過程和方法:
通過反復朗誦使學生融入情境,在賞析景物中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感受詩中美的意境,體會詩人熱愛秋景,樂觀面對人生的感情。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欣賞詩中描繪的秋色,學習詩人寫景、抒情的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的意境美,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認識文意:
(一) 兒歌導入: 同學們,我們中國的古詩不僅能通過讀、畫來表現,還可以通過唱來展示。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首由古詩編成的兒歌,一邊聽一邊想:這首古詩叫什么名字?你從課本或者其他地方讀到過這首詩嗎?
播放兒歌《山行》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這首古詩《山行》,全班齊讀一遍課題。
(二)揭示課題,認識作者,了解文意
(1)通過理解詩題,初步了解全詩內容:同學們應該已經預習過這首古詩了,那題目“山行”是什么意思?誰在山路間行走?
(2)師生交流詩人情況:現在,有哪位同學能為大家介紹杜牧? (杜牧生平:(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被后人成為“小杜”,以區別杜甫,他和同時期的詩人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二、新授
(一)讀順古詩,理解字詞, 解決疑難
(1)自由朗讀,先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首古詩。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注意節奏。
(2)指名朗讀,強調難點: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教師根據該學生的朗讀,指導全班同學注意詩中易讀錯的字詞。 重難點字詞:“斜”字,在這首詩中讀xia,而不是讀xie。因為古詩講究韻律,詩句中末尾一個字韻腳相同,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在這首詩中,為了讓“斜”與“家”、“花”押韻,所以讀xia。
(3)全班齊讀:大家一起把這首古詩讀一遍。
默讀古詩,劃出難解字詞: 現在,請同學們再小聲地默讀幾遍這首古詩,一邊讀,一邊把你不理解的字詞用波浪線標出來。
(4) 全班交流,解決疑難字詞,了解詩文內容
重難點字詞:寒山、石徑、斜、生處、坐、愛、晚、霜葉、于
從“寒,霜”推斷出詩文寫的是深秋景色,從“白云”、“晚”推斷出詩文分別寫了白天與傍晚的景色,
(二)創設情境,串聯詩意,融入意境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把這首詩中難以理解的字詞都弄清楚了。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剛才的注釋和自己的理解,自己串聯這首詩的意思。
(1)指名描繪情境:哪位同學能把這首詩描繪的場面口述出來?
(2)融入情境,感受美景:其他同學請閉上眼睛,在輕柔的《高
山流水》音樂聲中,仔細感受他說描繪的景色。
(3)帶著對美的感受朗誦全詩:同學們,他剛才描繪的秋景圖美不美啊?讓我們帶著對這種美景的感受齊讀一遍古詩。
(三)品讀古詩,賞析景物,體會情感
老師從大家的朗誦中,體會到了你們對這首詩描繪的美景的感受。那么,在這幅秋景圖中究竟有那些景物呢?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描寫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賞析景物。
1、賞析景物,勾勒圖景,體會喜愛之情
(1)找找景物: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詩人描寫的景物,把它們圈出來
(2)描繪場景,探尋景物,美麗的秋景圖中究竟有哪些景物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的。
“白天,詩人乘坐馬車行走在山路間,向遠方望去,他看到的景色有……詩人沉醉在美麗的景色中,邊走邊看,直到傍晚。在傍晚,他又停車觀賞,這時他看到的景色有……”
在所有的景物中,詩人寫白云用了一個“生”字。“生”是出現生成的意思,表現了白云的升騰繚繞,說明白云是靜的還是動的?其他景物是靜還是動?
(3)師生交流,串聯景物,揭示詩人對深秋美景的喜愛之情
在這幅秋景圖中,有白天的……有傍晚的……有遠處的……有近
處的……有動態的……有靜態的……這所有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一副秋景圖?看到這樣一幅……的秋景圖,詩人會有怎樣的情感?
正是這樣一種……的情感,使他認真的觀察眼前美景,用詩歌從……六個方面描繪出了這幅深秋美景圖,從而留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4)帶著喜愛之情朗誦全詩:請同學們帶著詩人對美麗秋景的喜愛之情,再有感情地朗誦這篇古詩。
2、深度品讀,對比感悟,理解霜葉寓意
聽完大家的朗誦,我感覺深秋的景色真美,詩人已經完全沉醉其中。那么,在讀完全詩以后,你們覺得,詩人最喜歡的是哪些景物呢?你是從哪看出來的?
(1)齊讀3、4句詩,思考:美麗的景物這么多,為什么他獨獨最愛楓林霜葉?你認為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讓詩人如此喜愛?
(2)對比“霜葉”與“二月花”,體會寓意
a.氣候與環境對比:“霜葉”是深秋時的楓葉,二月花是春天的鮮花。從氣候來看,深秋的氣溫是……春天的氣溫是……,從當時的環境來看,深秋的動植物……春天的動植物……這說明,楓林霜葉的生存環境比二月花要……
b.提問引出楓葉品質:可是,為什么被霜打過的,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霜葉比溫暖的春天中盛開的花還要紅艷?這說明霜葉具有怎
《山行》教學實錄 篇12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 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 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