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設計、說課稿、教學心得(精選5篇)
《山行》教案設計、說課稿、教學心得 篇1
《山 行》教案設計
----白埕小學 沈藝貞一、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字。
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4、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5、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三、教學方法 教法:引導自學、小組合作 學法:自主、小組合作討論 四、教學時間 2課時,本課是第二課時 五、教學流程設計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日標
三、“扶放”結合學習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 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五、指導誦讀詩句。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六、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山 行》說課稿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教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 行》教后心得
特意選在深秋季節,來學杜牧這首《山行》,也許也是自己偏愛,總想在一個合適的季節來與學生共同品賞。 一、粗讀。 滿黑板連綿的群山,滿山火紅的楓葉,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學生帶入了如夢如詩的境界。看著這樣的景致,學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詩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讀起詩來。 二、明義。 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師結合板畫:“石徑斜”“白云生處”(體會與“白云深處”的不同之處。“白云生處”更有動感!)幫助學生理解。 三、升華。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簾?當我們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四、吟誦。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 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適當地點撥。學生用自己的話語,自己的朗讀還學懂了課文。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山行》教案設計、說課稿、教學心得 篇2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山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六個方面說明對本課教學的理解與設計。
【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部編本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同時這也是學生在本冊書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我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如何學習,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又為本課后兩首詩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并通過課內外學習積累了很多的詩詞,有了初步的自學能力,但還應該不斷加強。因此本課教學關鍵是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特設置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詩意。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并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感受詩歌美的意境。(難點)
【說教法】
基于新課程標準中“以生為本”的思想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誦讀詩歌、想象畫面、句子訓練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這樣教學,符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古詩,而且學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因此,讓學生反復誦讀,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表情,同時抓住重點字詞的理解,圖文結合創設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應用“讀—悟—說—讀”的學習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我的教學。
第一步:導課解題,介紹作者
介紹岳麓山引入課程。(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此環節,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
第二步:初讀指導,讀準,讀通,讀出節奏
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第三步:再讀指導,讀出畫面,讀出想象,讀出情感
1.品讀古詩,讀出畫面
意圖: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2.啟發想象,感受意境
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意境。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美讀品味,體會詩情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說作業設計】
意圖:(作業的設置建立在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之上。改寫《山行》或畫一幅山行圖。加強了對本課知識的強化鞏固。達到了讀寫統一。一堂課的結尾不止是畫上了一個句號,而是尋求一種延伸和開放。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古詩,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
【板書設計】
(本板書設計遵循板書為教學服務的教學理念,概括了古詩的主要內容,簡潔的文字,既能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對古詩思想內容的把握,又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山行》教案設計、說課稿、教學心得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山行》。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一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根據新大綱精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古詩,一方面是要把古詩作為一個識字的載體,另一方面是要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這其中識字仍然是我們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點。但學習生字不是枯燥的,更不是靠死記硬背的,只要我們認真研究所教的每一個字,采用不同的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漢字的神奇魅力,為學生的持續學習乃至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另外,一年級學生理解詩意不要求一一對譯,那樣不但會破壞古詩的意境美,還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今后的學習。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這首詩的教學要突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識字,二是積累,三是靈性的培養。關于識字,要充分地從字的特點出發,通過多種途徑,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識字。關于靈性的培養,就是要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把課上得自然、生動、有趣。
基于以上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初步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2、認識6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雨字頭”。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學習本課要求會寫的字和要求會認的字。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6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2、體會古詩的意境美。
具體教學,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故事導入。同學們,大家喜歡聽故事嗎?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吧:(略)這樣在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進而引出課題,并釋題。
二、初讀古詩,感受意境。通過教師的范讀及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古詩文字的優美。
三、隨文識字。我相機出示圖畫,并一句一句引出四句詩,這樣圖文結合,進入詩的意境,在感受詩意的基礎上采用加一加、對比等方法識記生字,進而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最后,把生字放回文中,整體感知詩的意境,體會深秋時節的自然美景。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在感知詩的意境基礎上指導美讀,讀出詩的意境美、語言美,也讀出作者對寒山石徑,楓葉似火的喜愛,同時這種情感也感染著學生,一種對秋天美麗景色的喜愛便由此而生。
《山行》教案設計、說課稿、教學心得 篇4
一、說教材:
杜牧的《山行》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含義。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③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山行》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所以本課打算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3)情感與價值目標
①通過理解與朗讀去感受濃濃的秋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②通過學習課文,喚起學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學重、難點:
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三、說教法、學法:
1.話激趣,營造氣氛。
2.握方法,主動學習。
3.味想象,欣賞意境。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小朋友,秋天已經悄悄得來到了我們身邊,睜開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播放課件)
生交流。
師小結:秋天,天藍得像藍寶石一樣透亮,讓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態。樹葉呢,有的黃了,像綴滿了金子,有的紅了,紅得像火一樣,有的仍舊青翠,顯得很頑強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詩人們為秋天寫下了許多美妙的詩篇,今天,我們學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書:山行,讀題,猜猜山行的意思。釋題:在山上行走。
2.簡介作者:
第二步: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意圖: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第三步、指導學法。
1、以前我們已經學過一些詩詞,你認為應該怎樣學習古詩比較好?(自由說)
2、出示學習指導:
①讀一讀: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②動一動:運用工具書學習生字、詞
③想一想:詩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請畫出這些景物。
第四步、自學古詩。(給予一定的時間)
(1)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了解。
(2)合作學習,完成自學的任務。
(3)自學反饋,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
我會讀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第五步、感知詩意,體會詩境
1、詩人杜牧僅用了28個字,就描繪出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這么多
美景!你們還想讀一讀嗎?讓我們來細細地品讀吧!隨范讀跟讀古詩
(出示圖片,出示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深秋,詩人杜牧坐著的馬車慢慢駛來此時,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怎樣的景色?
①時值深秋,陣陣秋風向你吹來,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樣?站在山坡上的你會有何感受?詩人用哪個字準確地寫出了這種感受?
( 深秋,天氣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所以稱“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條石頭鋪的小路。(理解“石徑”:石頭小路。)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借助課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時仰望藍天,是什么感覺?感覺白云怎么樣?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樣嗎?出示插圖)
④讀讀這兩句詩,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圖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嗎?
⑤帶著你的理解,讀讀這兩句詩。
誰愿意用你的朗讀告訴大家你對詩句的感悟?
(2)出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①美麗的秋景讓人陶醉,詩人也不得不停車駐足觀看。詩人看到了怎樣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節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樣?(欣賞春天的花的圖片)
③春花是五顏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這么美的春花卻遠比不上那似火的霜葉。(欣賞秋天的紅葉的圖片)
同學們,欣賞到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讀后兩句)
④理解重點字的含義
愛:舍不得
坐:因為
⑤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兩行詩的意思嗎?
⑥ “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致作為名句千古流傳。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讀一讀這千古佳句吧。 第六步 、指導朗讀古詩。
1、多種方式的朗讀古詩。
(1)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
(2)配樂朗讀。(創設詩情畫意)
(3)再次欣賞美麗的圖片——美美的讀一讀這首詩
第七步、小結延伸:
1、試著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結:這首詩用寒山、石徑、白云、楓林向人們卻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圖,置身期間,讓人留戀往返。作者寫“秋景”,全詩卻不露一個秋字,真實讓人折服。我想,稱這首詩是“千古之絕唱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山行》教案設計、說課稿、教學心得 篇5
一、說教材:
《山行》是部編教材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金秋時節”中《古詩三首》的第一首古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本節課依據學生知識水平,單元主題以及課標對中段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特制訂本節課教學目標是:
1、會認“徑、斜”2個生字,會寫“寒、徑”等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借助注釋、課文插圖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路秋天的美景,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說教法:
基于新課程標準中“以生為本”的思想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誦讀詩歌、想象畫面、句子訓練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這樣教學,符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古詩,而且學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因此,讓學生反復誦讀,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表情,同時抓住重點字詞的理解,圖文結圖聯系生活實際。
五、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檢查預習
課伊開始,我讓學生用四字詞語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和認識。然后自然的導入本節課也要學習一首有關秋天的古詩,《山行》,并猜測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接著檢查孩子的預習情況:1、讀詩字音準確,節奏正確。2、四個生字的書寫情況重點指導“霜”的寫法。3、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本單元教材編寫的重點就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寒山、石徑、坐、紅于等并讓孩子講講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小結理解詞語的方法,這樣學生有法可依,為理解古詩做好了準備。
2、讀中感悟、合作探究
在古詩學習中,吟誦是一個重點,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初讀我的要求是學生能讀準字音,讀流利,有一定的節奏。再讀想象,體會情感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朱光潛也說過,每首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情趣簡稱情,意象即是景。當情景相生而又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詩的意境。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注意讓學生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導,從而讓學生悟出詩的意境。最后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關注課下注釋、觀察課文插圖、聯系生活實際。并小結:我們運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把看似難懂的古詩變成我們自己的語言,以后學習其它古詩都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
3、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為了梳理課堂所得,加深學生記憶,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我設計了以下作業。1、寫:默寫古詩《山行》(必做)2、畫:畫一副畫,畫出秋天的美景,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選做)。3、找:另找一首描寫秋天的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必做)
4、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我的板書簡潔、重點突出,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山行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
熱愛秋天熱愛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