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學反思(通用8篇)
假如教學反思 篇1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這首詩的內容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它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
教學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兩方面:
一、故事引入,朗讀感悟。
我在教學伊始給他們繪聲繪色地講《神筆馬良》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入神了。接著我趁熱打鐵誘導孩子們進入詩歌的學習:馬良的神筆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枝,該多么好啊。同學們你們想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想。現在我們來看看書中小朋友想要一枝神筆干什么?孩子們的學習勁頭可高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真正進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導孩子們好好朗讀,感悟語言。
首先我讓孩子們自己讀詩歌,自己琢磨詩歌的每一小節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再指名讀一讀,再評議、琢磨琢磨每一小節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這一步我充分讓孩子們自己去琢磨、體會。當孩子們體會有困難時我才加以指導。如第一節:“畫一個紅紅的太陽。/讓小樹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長”孩子們都知道應該用愉快的語氣來讀。后面兩句“不會在寒冷的北風里 /縮著身子,/ 輕輕嘆息。”則要讀出溫柔的,憐愛的語氣,可是孩子們體會不到。我此時用無限溫柔、憐愛的語氣朗讀。我一邊朗讀一邊用手撫摩孩子們的頭。孩子們聽后能悟出其中的情感。這時我就讓孩子們多讀,讓孩子們悟其它幾節詩歌的情感。對于第三小節,孩子們都能體會應該讀出對殘疾朋友西西的同情、憂傷。為了讓孩子們充分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我讓孩子們同桌互讀,小組賽讀。對于讀的好的孩子我讓他們上臺朗讀。孩子們的小手一雙雙高高舉起。上臺朗讀舉行了一輪又一輪,每個孩子都上臺了。他們讀得聲情并茂。
二、展開想象,大膽仿寫
孩子們已經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中。我順勢利導讓孩子們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想畫什么?沒想到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那么高。“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貧苦的山村孩子畫一所漂亮的學校,讓他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孩子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趙老師畫一個改作業的機器人,讓老師不再那么辛苦。”“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窮苦的人畫好多的金幣,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人們畫一雙翅膀,在藍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艘宇宙飛船,讓我們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今天的教學我真正感受到孩子們那純真的心靈!那豐富的想象力!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詩歌,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全詩用并列結構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關愛環境,關愛動物,關愛他人。最后一小節以“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結尾,耐人尋味,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與說話、寫話練習的平臺,加上全詩語言簡煉,大量運用短語的形式,處處都是充滿美好幻想的語言,為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他們希望認識社會、改造自然。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 “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課前我就布置孩子們自己去了解神筆馬良的故事,然后在課堂上給大家講出來,然后自然過渡的導入到”假如”的學習中去。無論是老大綱,還是新課標,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字詞,低年級閱讀教學語言積累主要積累規范的詞、詞組。這節課的字詞復習我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習和積累有規律的詞句、優美的詞組上。如“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完善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語言結構中構建新的語言圖式。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詩歌的內容接近孩子的認知水平,反復朗讀就能理解。
通過幻燈片的展示將孩子們帶入小樹在冬天受凍的情境,感受小樹的痛苦,再引入到“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孩子們自然的就結合書中的想象說出給小樹畫上一個“紅紅的太陽”。接著讓孩子們聽小鳥的叫聲,情境融合發揮想象讓他們說出自己聽到叫聲的感受,他們都體會出小鳥們饑餓的叫喊,而且表演十分豐富,這樣順利的引入到“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孩子們:“我會給小鳥畫許多好吃的谷粒。”由小樹的快活和小鳥的快樂,反襯引導出不幸的朋友西西的可憐,讓孩子們體會自由說出沒有腿的悲傷,再自然的引出“假如我一枝馬良的神筆……”,孩子們自然的體現出他們應有的善良:“我會給她畫一條好腿……”并分別說出假如西西有了這一雙好腿后的生活變化,感受西西的喜悅。這三小節詩的學習,都是先將孩子們引入詩中情境自然的感受詩人的想象,再讓學生在讀中得到體會感情然后得到升華。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著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具備天資。所以在學習這篇詩歌的時候,我抓住課后那個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想畫什么?”我還沒有讓孩子們思考,許多小手就高高舉起來了,我還是先讓孩子們同桌之間相互的說一說,再請孩子給大家說說自己的有了神筆的愿望。孩子們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畫一頂帽子,因為她生病后非常喜歡帽子;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給沒錢上學的小朋友畫一座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不用花錢就能快樂地上學;我要給媽媽畫一條美麗的裙子,因為媽媽每天工作很辛苦;我要給盲人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都能看到美麗的世界;我要為沒有水的地方畫上一條河流,讓人們都能喝到水;我要畫一個能上月球的梯子,讓我們到月亮上去看看有沒有兔子;我要給我們的學校畫許多綠綠的樹,五顏六色的花,使我們的校園像花園一樣美;我要給孤單的小朋友畫個小伙伴,讓他們快快樂樂的生活……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將孩子真善美一面展現出來,課上孩子的“假如”,讓我感受到一顆無私而又純真的愛心。最后,我讓學生把自己剛才想到的愿望寫在練習紙上,從而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聽、說、讀、寫的訓練。
教學設計時想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探究課文,但語文教學總是一種缺憾的藝術,總有所欠缺。在評價學生方面沒有行程對學生有效的鼓勵,在一些朗讀上沒有指明朗讀的目的,致使孩子們對一些朗讀的把握有了偏差,比如問題最大出現在第三小節,學生體會出了西西的不幸應該帶著一些沉重的心情來讀這節詩,但是我沒能抓住孩子的這一感受進行指導朗讀,于是請了幾組孩子起來讀也沒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課堂上的細節把握不足,鄒老師在課后給我指出應該用“假如” 來貫穿全文的語言,不要任意用“如果”來代替,這樣更能體現出課堂的統一性。怎樣從文本出發,最后又回歸文本本身,并有階梯性的,層層漸進,這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推敲,不斷地鉆研。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是一首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這篇課文的教學,教師要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作為教師,如何調動孩子內在的情感,達到和作者心靈的相通,激發孩子那顆純真、善良的心?我在教學伊始給他們繪聲繪色的講《神筆馬良》的故事,孩子們聽的入神了。接著我趁熱打鐵誘導孩子們進入詩歌的學習:馬良的神筆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支,該多么好啊。同學們你們想嗎?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好想好想。現在我們來看看,有個叫白冰的人,跟我們有同樣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寫成了一首詩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此時我的孩子們讀的可投入了,都想弄明白這個小朋友想要一支神筆干什么?孩子們的學習勁頭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為了讓孩子們真正進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導好孩子們精讀涵泳,感悟語言。
首先我讓孩子們自己讀詩歌,自己琢磨詩歌的每一小節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 再指名讀一讀,再評議、琢磨琢磨每一小節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這一步我充分讓孩子們自己去琢磨、體會。當孩子們體會有困難時我才加以指導。如第一 節:“畫一個紅紅的太陽。/
讓小樹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長”孩子們都知道應該用愉快的語氣來讀。后面兩句“不會在寒冷的北風里 /縮著身子,/ 輕輕嘆息。” “則要讀出溫柔的,憐愛的語氣,可是孩子們體會不到。我此時用無限溫柔、憐愛的語氣朗讀。我一邊朗讀一邊用手撫摩孩子們的頭。孩子們聽后能悟出其中的情感。這時我就讓孩子們多讀,讓孩子們悟其它幾節詩歌的情感。對于第三小節,孩子們都能體會應該讀出對殘疾朋友西西的同情、憂傷。為了讓孩子們充分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我讓孩子們同桌互讀,小組賽讀。對于讀的好的孩子我讓他們上臺朗讀。孩子們的小手一雙雙高高舉起。上臺朗讀舉行了一輪又一輪,每個孩子都上臺了。他們那聲情并茂的朗讀深深的打動了自己、同學、以及我的心!
孩子們純真、善良的心靈已經達到了和詩人白冰的融合。我順勢利導讓孩子們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想畫什么?沒想到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孩子們的小手舉的是那么高。“老師我說、老師我說……”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貧苦的山村孩子畫一所漂亮的學校,讓他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孩子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四川的小朋友蓋特別特別堅固的房子,這樣他們就不用再怕地震了。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窮苦的人畫好多的金幣,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人們畫一雙翅膀,在藍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敬老院在老人們畫好多好多好吃在東西,他們就再也不用受凍挨餓
……
多么善良的孩子們!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們!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今天的教學我真正感受到孩子們那純真的心靈!那豐富的想象力!
想象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想正是自己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抓住本課的語言材料,讓孩子們將這些材料通過讀深深的印入孩子們的大腦,孩子們的想象活動才得以完成。以后我要指導孩子多接觸、多觀察事物,加深對事物的理解,豐富知識,增加表象儲備,為想象力的發展作好準備。因為想象的內容盡管可以千奇百怪,但總得受已有知識影響,以已有表象為基礎。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充分利用文中的語言材料,激發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使孩子們對美好的事物充滿向往、追求!
假如教學反思 篇2
《假如》教學反思
詩歌富有想象力,其中蘊含的意義比較深刻。作為低年級的詩歌教學,在某種意義上應讓學生“不求甚解”,不能圍繞內容過多地死摳,這樣反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比較好的理解詩歌呢?只能讓學生讀,讀通讀順、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讓學生多讀,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競爭讀、對比讀、背誦。通過朗讀理解詩歌的含義,品出詩歌的韻味,體驗詩歌的情感。
課堂教學改革倡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給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會學習、愛學習,體驗學習的樂趣。教學過程中,充分讓學生自主、合作。在識字時,學生自由識字、同桌指讀、自己歸納識字方法、自己發現書寫規律等。
《假如》教學反思
濟寧市明珠中心小學王榮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全詩用并列結構的形式,借“馬良的神筆”,表達“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心靈的共鳴,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全詩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筆……”結束,給學生想像的空間,滿足孩子情感表達的需要。
語文課堂應該是讀、寫、說三者的結合。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想要讓學生在讀,寫,說中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語文就是要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讓學生有感情的讀,有體會的讀,以求達到與文本的共鳴;寫,就是讓學生仿寫課文,仿照課文,寫寫自己的心愿;說,就是讓學生自由想象,說說為什么小詩人要這么做,讓學生自己去解讀文本。整堂課的設計都希望學生可以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與文本,與教師進行對話。
在處理教材中,我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循序漸進。
一、激趣導入,醞釀詩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究的重要基礎。因此,上課伊始,我播放動畫片《神筆馬良》,讓學生也想擁有夢寐以求的馬良的神筆,“假如文中的小朋友也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他會做些什么?”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去文中看看啦。
二、關注詞語,實中求異
語文素養的提高,少不了詞語的積累,積累更是為了應用。在詞語教學中,我通過指生讀、分組讀、齊讀、小老師教讀、開火車檢查讀等多種方式進行詞語積累,這樣也為讀懂句子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創設情境,讀厚句子
課標強調,語文學科應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為重點。我提取了第三小節作為重點講解,創設情境體會西西的不幸,并通過老師的范讀,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出對西西的不幸,從中體會小作者對朋友的關愛。此時,學生對閱讀文本有了企盼和渴望。在教學中我再現文本的場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文本,并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懂文中的人,讀出特有的情。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個體的情境體驗,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發揮想象,拓展延伸
語文的習得,最終的目的是表達。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上課交流的基礎上,讓他們也仿照作者的樣子,把自己的愿望寫成一首小詩,或者用手中的畫筆畫下來。
回顧自己的課堂,覺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一、整堂課感覺都是在一問一答的情況下發展著。老師問,學生回答,老師再問,學生再回答。現在想想,這樣的模式下,缺少了許多的靈動性。學生在老師的所謂的引導下走進了文本,學生的理解遵照了老師的意圖。課堂上學生積極回答,氣氛看來是很和諧。但是看似精彩實則不然,孩子在教師的步步調控下走進了教師布置好的情境當中,缺少了自由思考的空間。而是定勢在老師的思考范圍內。
二、指導朗讀的時候語言過于的蒼白,使得學生不能很好的把握住住主要的感情基調。比如“苦苦等待”這一個詞語,學生在讀的時候只明白小鳥是很可憐,但是還沒有想到小鳥是很無助,很孤單的。再加上讀的時間不多,學生就很難體會小樹,小鳥,西西的心情。也就無法進行良性的朗讀。再說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朗朗的,這樣的課堂才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而本堂課缺少了這樣的味道。讀的時間太少,使得學生沒有辦法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感情,與文本達成共鳴。
我的課堂留下一些精彩,但也有許多遺憾!要想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大方向,還要考慮好小細節。包括你的語言,你的教態,你課堂上表現出的一切很那些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只有考慮周全了,才能上好這堂課。我會正視自己留下的遺憾,我會拾起這些缺殘,我會珍藏美麗中的黑點!
假如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首小詩,設計重點有兩個:一是學習生字;二是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詩歌內容,產生述說自己愿望的想法,達到讓學生像小作者一樣有關愛他人、關愛動物、關愛環境的愿望。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識字,閱讀教學的過程。重在使學生更多的體現在引導,使自己的老師身份淡化再淡化,像大朋友那樣和孩子們在一起學習。在引導中不但使學生認識了字,讀懂了課文,還平頭了口語能力、朗讀能力、想象能力。本課教學特點如下:
一、引導讓學生自主識字
教學時緊扣教學重點,在識字學習中,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
小組合作交流方法體現合作意識,通過“自編謎語”、“摘蘋果”等游戲,激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獨立識字能力。在此環節中,不斷鼓勵孩子們的識字方法,并給予及時的點評,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不但樂學且學得有情趣。
二、讀中感悟,重視朗讀訓練
本節課教學,朗讀感悟貫穿于整個課堂。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并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面對這樣一首文字平凡而情感充沛的詩歌,我探索著采取簡潔的線條,走出教師煩瑣分析,學生被動接受的說教式教學的途徑。把落腳點放在讀上,本節課以“讀出你的感受”為主線,進行朗讀訓練。比如:在教學第一節“為小樹畫太陽”一段時,借小樹的困境入手,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小樹的寒冷、孤獨。學生有了對小樹的同情之感,“讀出你的感受”就很容易做到了。
在讀中教師的示朗讀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學第三上節時,我設計了范讀指導最后一句話。先指名讀,在學生讀得不到位的時候,教師進行聲情并茂地范讀,當學生的情緒被調動后,再進行練讀、仿讀。這樣“由扶到放”,達到了“在讀中學會讀”的目的。
其次,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讀書感悟。比如:自主讀、愿意讀的就站起來讀,想讀哪段就讀哪段,在音樂聲中高層次地展示讀,落實了讀的訓練目的,重視了實踐過程,滿足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實實在在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境
如:學習第二小節時,為了引起學習的興趣設計了邊看圖邊體會,在學生想知道小鳥為什么也需要幫助時,播放畫面(鳥巢里小鳥張開嘴挨餓的圖),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有一學生說:“我看到了小鳥在哭,好象看到了它們在落淚。”還有一學生說:“小鳥好象等待媽媽的到來。”等。學生從中體會出小鳥的孤獨、可憐,需要幫助。此時,讓學生帶著獨特的感受讀,學生們讀得非常有感情。
在學習第三小節時,通過老師聲情并茂的過渡語和示范性朗讀,把學生帶到文中去和作者產生共鳴。在最后的展示讀中,我設計了配樂朗讀,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以情促讀,以讀促情,使學生對文章的了解達到更高的境界。
四、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說話能力
如:在學習第一小節時,要求學生體會小樹的寒冷,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小樹,你在寒冷的北風里會怎樣?”學生體會到小樹凍得發抖,被風吹得東倒西歪,真可憐,一種同情感,幫助小樹的愿望出油然而生。讀課文的愿望也就增強了。
再如:教學第三小節也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詩文說話的環節。比如問:“此時的西西坐在窗前望著窗外的小伙伴做游戲,他會想些什么?”、“假如西西在場、他一定會感動的,它可能會向小作者說些什么呢?”這樣的問題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了想象能力,而且學生說話的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五、對學生的評價貫穿整個課堂
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語言至關重要。因此,本節課的評價貫穿于整個課堂,精妙的評價評議能掀起陣陣波瀾,會給課堂帶來生機。我在上課一開始就注重了語言評價。
比如:當學生讀完課題后,我的一句“聲音真好聽,老師喜歡!”的話語,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朗讀和回答,我都善于捕捉閃光之處給與賞識。再比如:“你的發言真精彩啊!”“你讀得多有感情啊!”“你的體會多深啊!”“我們為他的發言鼓鼓掌吧!”教學中,通過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
總之,語文要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通過生活化的語文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于習慣,讓學生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又學會怎樣做人,怎樣處事。一舉兩得,和樂而不為呢!我想只有對學生補充進這樣的資源,語文課才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教師才不會處于被動,而且能比較靈活地上好每一節課。
假如教學反思 篇3
《假如》教學反思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我采用整體性閱讀,適當點撥教學法。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每小節仍從整體入手,通過“讀讀—說說—議議—讀讀”這樣一個過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在學生疑難處適當點撥,從而突破重難點。具體過程操作如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談個性化感受。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精華,它融音樂,美術,文學于一體,以精辟的語言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教學初始我先請學生聽配樂朗誦,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接著自讀課文后了解主要內容,提出問題:①作者用神筆畫了什么?②為什么要畫這些東西?以此引導學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在學生逐段概括時,我以簡筆畫的形式把大家概括的內容展示于黑板,既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更直觀的了解,又能感受詩中所蘊涵的圖畫美。
2.識記生字,理解詞語,交流個性化識字方法。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生當做知識的容器,任憑教師無休止的“填鴨”,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不利于學生創造潛能的激發。教學中,我努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先四人小組自學生字,相互提醒易錯的生字,再向小組成員講一講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比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把它看成一幅畫,培養個性化識字方法。接著全班匯報交流,先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自學成果,對于易讀錯或記憶有難度的字在全班交流,共同識記。最后組詞,把生字放在句子中認讀,進一步鞏固字的音形義,突破重點。
3.細讀課文,感悟內容,練習有感情朗讀。
這首小詩語言淺顯,內容簡單,學生極易理解,因此教學時使學生整體把握小結內容后,我把重點放在感情朗讀上。先以問題激發學生情感:你喜歡這首小詩嗎?為什么喜歡?怎樣讀出感情。帶著這些問題開展自學,找自己喜歡的小伙伴讀一讀,議一議。一定程度后全班交流,自學小組以齊讀方式展示自學成果,接著相互評議他們讀得好在何處,(請優勝組介紹感情朗讀的經驗,此時教師可做適當點撥與總結),如何帶著表情去讀,可想象著詩中所描繪的畫面讀,可把自己當成小作者讀,還可以加上動作……總之把學生讀得精彩之處加以總結,學生用上這些方法繼續練讀。最后教師引讀,達到背誦,從而解決又一重難點。
4.升華感知,擴展延伸,發展學生語言。
在學生充分閱讀,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后,再引導學生回到整體,說說此時的想法與感受,比如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從中受到什么樣的啟發,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愛心,并產生關愛他人的愿望,從而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后擴展延伸,說說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會干些什么?讓學生盡情想象,暢所欲言,進一步發展學生語言,培養愛心。 “假如我有一支神筆,我會給四川災區的小伙伴畫一所大大的學校,讓他們和我們一樣,在溫暖的大集體里健康成長、愉快學習。”“假如我有一支神筆,我要給謝超畫一雙好腿,讓他快點回到班里和我們一起學習。”……學生稚嫩的語言中透著博大的愛。
總之,整個設計我注意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在輕松愉悅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
假如教學反思 篇4
《假如》教學反思
滿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詩。全詩用并列結構的形式,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的發自內心的關愛。捧起這篇課文,濃郁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這是一首詩,更是一首愛的贊歌。憑自己的直覺和經驗,這是一篇學生喜歡學、喜歡讀的課文。兒童與文本之間兒童與文本之間應該有一個對話的基礎。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他們希望認識社會、改造自然。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兒童的了解,我提出以下教學設想:
一、確立主題。“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題。主題代表著方向,主題是目標。本詩可以采用主題教學法,使整個設計形散而神不散。新課標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語文素養的三個方面。“愛”是情感中最美好部分,因此可以把愛作為本設計的主題,把“關愛他人、關愛自然環境“作為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本詩的學習起點是《神筆馬良》的故事。這是一個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是古人留給后人的一份文化禮物。聽故事又是孩子的共同的愛好,因此,把這個故事引進課堂,由此來拉開本詩學習的序曲。然后圍繞”愛“展開教學的過程
二、學習語言。無論是老大綱,還是新課標,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字詞,低年級閱讀教學語言積累主要積累規范的詞、詞組。細細研讀這篇課文,對學生群體而言,生字、新詞不少,但是對基礎較好學生來說,字表中所謂的生字早已不是生字,因此,生字教學主要以自學為主,采用先學后教、互教互學的形式。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習和積累有規律的詞句、優美的詞組上。如“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完善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語言結構中構建新的語言圖式。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詩歌的內容接近孩子的認知水平,反復朗讀就能理解。。本詩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結束,目的是為了滿足孩子情感表達的需求。因此,要不斷地為孩子創造表達的機會,以達到提升學生的情感的目的,幫助學生形成完美的精神世界。
三、經歷讀書。語文課本不是教本,而是讀本。讀是語文教學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語文教學最成功的一個顯著標志。語文教學以讀為主,詩歌的學習尤其如此。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漸漸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在讀中感悟理解,在讀中觸發情感,在讀中培養學力,提升思維。為了克服公開課進行讀的表演現象,也考慮到還課堂一個真面目,決定把自學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真真切切地經歷不會讀到會讀,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教師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先感知后理解、從默會到表達,讓學生把隱藏的認識過程顯現出來。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詩歌,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 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全詩用并列結構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關愛環境,關愛動物,關愛他人。最后一小節以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結尾,耐人尋味,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與說話、寫話練習的平臺,加上全詩語言簡煉,大量運用短語的形式,處處都是充滿美好幻想的語言,為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著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具備天資。所以在學習這篇詩歌的時候,我抓住課后那個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想畫什么?”沒想到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小手舉得像一片樹林,學生們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在藍藍的天空中,再畫一個地球,讓越來越多的人住到另一個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給沒錢上學的小朋友畫一座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不用花錢就能快樂地上學;我想畫一個綠色的家園,沒有污染,讓我們生活在藍天白云下,呼吸新鮮空氣;我想為盲人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都能看到美麗的世界;我想為莊稼畫一只吃害蟲的神鳥,保護莊稼;我想為沒有水的地方畫上一條河流,讓人們都能喝到甜甜的水;我想為每個人都畫上一雙翅膀,讓人們都能在藍天上自由自在的飛翔;我想畫一艘宇宙飛船,讓我們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奧秘;我會給我們的學校畫許多綠綠的樹,五顏六色的花,使我們的校園像花園一樣美;我要給孤單的小朋友畫個小伙伴,讓他們快快樂樂的生活 ……
孩子們的腦子里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孩子們的心靈里有著熾熱的真情,孩子們的心里裝著無數美好的愿望,孩子們的心最純最美!
美好的種子已在學生心中播下,我想不久一定有收獲的。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這一課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純真無暇的心,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后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會……
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他們希望認識社會、改造自然。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開課之前,我們一起聽了神筆馬良的故事,我就問:你如果有這樣一支神奇的神筆你會做什么?他們都說了一些自己的需求。在上完課后,我提了同一個問題,并大膽的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受寫出自己的想法、看法,讓學生仿照課文的結構,發揮想象,編寫一段詩歌,當了一回小詩人。這時孩子們的答案就不一樣了,說明他們有了感觸,都想給別人帶去幫助。
長期這樣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師在教學中,巧用課文的內容,把握好的時機,提供好的方法,學生的寫話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附學生習作片段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
我要給災區的小朋友
畫一間間寬敞明亮的教室。
我要把教室畫得既漂亮有堅固,
讓災區的小朋友安心的上課,
讓悲劇不再重演。
——203班屈翰林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要給中國臺灣的人們
畫一艘艘輪船。
讓他們開著艘輪到北京去看真的雪。
——203班朱許昌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要給不幸的朋友易戎軒
畫一雙明亮的眼睛,
讓他不再為擔心眼鏡
掉下來而發愁,
不會為眼鏡起霧而愁眉不展。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要畫一座連接中國大陸
和中國臺灣寶島之間的橋梁。
讓中國臺灣小朋友回到祖國
來到北京去看雪,
讓中國臺灣小朋友
到北京去看看莊嚴的天安門
和美麗的頤和園。
——203班華晨玥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要畫出一片片森林
讓無垠的沙漠
從此變成綠洲。
——203班余安琪
假如我有一支
馬良的神筆,
我要給勤勞的農民伯伯
畫許多現代化的工具。
讓他們種田不再辛苦
年年豐收!
——203劉俊豪
假如教學反思 篇5
《 假 如 》 教 學 反 思
這首兒童詩歌,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 ,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除了能從中積累語言外,還能純潔孩子們的心靈.面對這樣一首文字平凡而情感充沛的詩歌,我探索著采取簡潔的線條,走出教師煩瑣分析,學生被動接受的說教式教學的途徑.
1,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學生因生活經驗缺乏,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敘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要善于創設各種直觀情境.這節課我創設多種情境,如在教學第一,二小節時,通過創設"小樹在寒風和大雪中受凍","小鳥在鳥窩里孤零零地大哭"兩個情境,讓學生仔細看,仔細聽,通過多種感官的感受,引發學生內心體驗,感受到小樹的寒冷,小鳥的孤單,西西的痛苦.這樣,讓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深刻體驗文中蘊含的情感.
2,揣摩文字,誘發情感.
課文的情感總是從字里行間顯露出來,特定的語言總是表達特定情感,特定的表達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傾向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學中,應在感知課文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文字,強化語感訓練,使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學第一小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對"縮著身子,輕輕嘆息"的理解,讓學生看圖后邊做邊說說小樹在嘆息什么,讓學生邊模仿小樹冷的動作邊學著小樹說說話,讓學生感受到小樹的可憐,通過反復誦讀,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
3,引導想象,升華情感.
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是發展學生創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課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點發揮想象,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升華.在教學第一小節時,讓學生發揮想象在紅紅的太陽下小樹有什么感覺 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陽下的小樹,學生展開了自己的想象,體會小樹有了太陽以后再也不覺得冷,而是感覺非常的暖活,這樣的想象讓學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體會小樹在陽光下享受的溫暖,感受小樹內心的開心.
4,讀寫結合,深化體驗.
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適合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而且這篇課文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沖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愿望說出來,寫下來.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讓體驗在學生寫話中升華.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總之,整個設計我注意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在輕松愉悅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是新教材二年級語文課文中的一首兒童詩,主要內容是借馬良這枝神筆,表達少年兒童的美好心愿。
一葉一知秋,一花一世界,小小的課堂,表達的是一份小小的心愿。文本是靜止的,但因為師生之間的互動,所以文本有了鮮活的生命。課堂的魅力也許正在此。
音樂與文本的結合,特別是朗讀的時候,利用的好,它會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進而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從培養學生認真的聽他人讀課文的習慣上來說,音樂的出現,所起的作用反而是畫蛇添足了。再則,當學生讀課文并不熟悉的情況下,音樂所起的作用究竟能產生多少作用?我覺得問題的關鍵是落實好對文本的教學。
課堂的教學要善于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課堂是充滿變數的,教師無論設計出怎樣的教學思路,在教學的經過中都是要產生許多變化,而面對這些無法預料的變化,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很高的應變要求。
反思一:課的最后設計的練習:假如我有馬良的神筆,我會( )。老師在讓學生說自己的美好愿望時。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沒有愿望呀!”針對這,老師可以借題發揮。因為這些孩子畢竟還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表白更多的是有口無心的想法。這需要我們老師的引導、教育,才能將文章所表達的意思真正讓學生明白。
反思二:低年級的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給予適當的表揚,激勵。不斷地激起他們學生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調控課堂,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而這節課老師在這一方面做得似乎還很不夠。
反思三:師問:“小鳥在思念它的媽媽。因為媽媽離它很遙遠,怎樣理解遙遠一詞?”其實學生在這個環節的表現是很富有想象力的,但老師的點撥還不夠到位。所以,失去了對學生想象力進行訓練的機會。
教學是一個不斷總結自己,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己的過程。從這點上說,屬于呂老師的教學之路還很長很長,希望她走的更好。
假如教學反思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我采用整體性閱讀,適當點撥教學法。重點朗讀指導的只在第一段,后兩段有待加強鞏固。在品讀全文后,啟發學生合作討論,想一想、說一說,給它們畫更多最需要的東西,試著整合文本,縱向地深入文本。課并不到此為止,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不幸誰最需要幫助?拿起手中的神筆,把你們的愿望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以說話,寫話,畫畫為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詩中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同學們說的挺不錯的,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前面時間用的較多,使得后面說一說,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后擴展延伸,說說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會干些什么?假如你有一只馬良的神筆,你要畫什么呢?畫出你的愿望,再把想法寫在旁邊的時間被占用,學生運用的時間沒有落實到位,與美術課的整合沒有完成,留下了教學遺憾!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這一課的內容實際上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后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會……當然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同學們說的還是挺不錯的,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女生說要給我班的一個同學畫一雙好眼睛,讓她也能趕快到學校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玩耍。這時我不得告訴大家那位學生的眼睛做手術,如今還在北京的醫院里接受治療呢。多么現實的一個問題呀!同學們說的比較精彩,美中不足的就是給大家展示的時間有點短了。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學習第二小節的時候,我拋出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苦苦等待的時候,那時你會想些什么?結果孩子們的回答幾乎上全是希望媽媽早點回來給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于我給的問題目的性不強,學生會毫不憂郁的作出了回答。假如把問題換一種說法: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餓的發慌,這時候,你的心情怎么樣?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說出很孤單、很無助的感覺。然后老師接著引導而此時的小鳥也是這樣在家里(苦苦等待 餓的哭泣)。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的體會應該是比較到位的。
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后,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只有考慮的周全,才能應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并能作出較恰當的回答。有時侯,一節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而顯得精彩,使整節課顯得有生機。
假如教學反思 篇6
《假如》是一篇文字優美、情感豐富的兒童詩,主要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兒童西西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愛心。
在課堂上,我先采取齊讀、指名讀等形式反復帶孩子誦讀課文。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讀起來瑯瑯上口。
在熟讀的基礎上,孩子們更容易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各種愛心。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敘述了“給小樹>溫暖”,“給小鳥食物”,“給西西健康的身體”這些文中提到的愛的行為。借助最后一個標點符號:省略號,來進行拓展說話訓練,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我給學生以適當的`引導,學生發言相當積極。
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沖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愿望說出來。有許多生動的句子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每個中國人畫些武器,把侵略我們的敵人都打敗,保護釣魚島;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病床上的張新宇同學畫一個好醫生,醫治好他的病;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畫一個沒有污染的世界,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地球畫上更多的森林,讓空氣更加清新孩子們天真的話語里也蘊含著深深的教育意義,我看到了他們心靈里美好的愿望和對周圍事物甚至是政治問題的關心,這一切都是難能可貴的。
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也見證了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在課后布置了一項仿寫詩句的作業,讓他們也當小詩人,仿寫文章,積極的寫作,使他們的思考形成文字,語文內涵更深。
假如教學反思 篇7
《假如沒有灰塵》一文,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這篇課文思路清晰,說明有序,淺顯易懂,加上學生已經有了前面課文的學習基礎,因而,教學時,我從課文的特點出發,以學生自學為主,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讀書、自學、討論、交流,把課文讀順、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激發學生探究灰塵的興趣。
領悟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這一環節我重在引導學生運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自悟,啟發學生注意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認真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讓他們緊扣課文內容思考,從重點詞句質疑,向表達方式發難,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是開發學生潛能的重要途徑,也是積累語言的最佳方式。
假如教學反思 篇8
1、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學生因生活經驗缺乏,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敘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要善于創設各種直觀情境。
我首先以《神筆馬良》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輕松的談話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課題。在學習正文的過程中,我主要通過聲情并茂地描述感人的故事,創設情境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2、學習語言。
無論是老大綱,還是新課標,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字詞,低年級閱讀教學語言積累主要積累規范的詞、詞組。細細研讀這篇課文,對學生群體而言,生字、新詞不少,但是對基礎較好學生來說,字表中所謂的生字早已不是生字,因此,生字教學主要以自學為主,采用先學后教、互教互學的形式。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習和積累有規律的詞句、優美的詞組上。如“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完善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語言結構中構建新的'語言圖式。
本課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單個詞語的積累和運用;對生字的識記沒有適當點撥;過渡語不夠精辟。總的來說,這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較高的,而且能夠主動參與各種學習活動,樂于學習,積累能力、實踐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