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精選14篇)
《寓言兩則》 篇1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在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②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于是問道:“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回答說:“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③,白送。”
這個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
蚊子和獅子
《伊索寓言》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么干。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愿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朝獅子臉上專咬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濃煙和煙囪①
嚴文井 煙囪從早到晚不斷地排出一股股濃煙,這本來是煙囪應該做的事,所以他從來不聲不響,更不為這件事自吹自擂。而濃煙則不一樣,他從煙囪里沖出來,總是大模大樣,張牙舞爪,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飛去。他永遠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有一次,濃煙忽然俯視一下煙囪,就嘲笑起煙囪來了:
“多渺小、多可憐啊!你那樣一動也不動,木嫌乏味么?我看你就像一根呆②板的木頭……你是什么時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了我高超的舞蹈么?你看了不覺得慚愧么?”
煙囪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還會舞蹈,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動沒有一定的方向,你永遠只會隨風飄蕩,這也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濃煙冷笑了一聲說:“你這完全是妒忌我。但爐忌也是白搭。你看我的千變萬化,你看我越變越壯大……”
濃煙繼續自我欣賞,繼續在搖搖擺擺中騰空。他一邊飛舞一邊擴散,色彩越變越淡,聲音也越來越微弱。飛升呀,飛升呀,他不斷擴散,最后終于完全消失了。
煙囪仍然沉默地矗立著,準備排除新的濃煙。
《寓言兩則》 篇2
教材簡說
“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這樣的事今天仍然存在。違反規律,急于求成,這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著嗎?不努力做事,心存僥幸,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著嗎?因此本文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不妨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感悟。
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小朋友,大家以前都聽過很多成語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再看兩個有趣的成語故事。
二、識字寫字
1.識字指導。
(1)帶詞識字。在默讀時畫出生字和生字所帶的詞語,反復讀幾遍,然后可多組幾個新的詞語鞏固對字音與字義的認識。要提醒學生注意,本課要認的生字中,“喘、守、撞、樁、鋤”都是翹舌音,“竄、此”是平舌音。
(2)動作模擬識字。如,“喘”,作“喘氣”狀。
(3)結合生活經驗識字。如,“撞”,下課了猛跑就容易“撞傷”人。
(4)熟字加偏旁識字。如,“樁、竄、鋤”。但要注意“竄( )”跟“串( )”、“鋤( )”跟“助( )”讀音的區別。
2.寫字指導。
(1)寫正確
“丟”字是上下結構的字,中間的豎不能與下邊的撇折合寫成一筆。“焦”上的“隹( )”字是四橫,不能少寫一橫。“算”字中間是“目”,不是“日”,可以這樣提醒學生,計算要用眼睛。“費”字上面的“弗”要先寫“弓”字,再寫撇、豎。“望”字上面的“ ”是“亡”字的變形寫法,豎折改為豎提,右邊沒有點。
(2)寫美觀
“守”字的寶蓋應大一點,下面“寸”字的橫不宜超出寶蓋的兩邊。而“丟、算”二字下面的橫卻要寫長,以突出主筆。“費”字上邊的“弗”應盡量寫扁,給下邊的“貝”字留下空當。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朗讀感悟
1.要繼續練習默讀課文,在默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并感悟一些詞句的意思。兩則寓言的教學都可以先讓學生默讀,然后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課文大意,以檢查默讀的效果。
2.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詞句和寓意。
(1)學習《拔苗助長》。第一自然段要把那個人巴望禾苗長高的焦急心理讀出來。在讀中可通過換詞比較法感悟“巴望”一詞,表現那個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對“焦急、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等詞語,可聯系“巴望”一詞,在一邊讀一邊做動作中感悟。
第二自然段里的“終于”一詞,說明那個人想辦法想了很長時間。“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說明那個人拔苗花了不少時間,人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朗讀這一段時要重點讀出“終于”與“筋疲力盡”的感覺。
讀第三自然段時,要把那個人又累又高興的樣子讀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要讀出結果的意外,也可適當帶有嘲諷的語氣。
之后,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那個人為什么費了那么多力氣,但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因為他不懂得禾苗生長靠自己力量的規律。他做事太急于求成了。)教師可在歸納學生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悟出寓意。
(2)學習《守株待兔》。讀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要重點理解“竄”的意思。可通過“忽然”一詞表現出事情的意外。有條件的可通過演示兔子“竄”出來的動畫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讀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個種田人“白撿”到野兔后“樂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勞而獲,心存僥幸”的錯誤。
讀第三自然段可帶點嘲笑的口吻。對課后“泡泡”里的問題:“我想對種田的人說……”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實。讓學生在表演中勸說種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積累運用
1.建議在感悟的基礎上,積累寓言、拔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大截、白費、守株待兔、樂滋滋、鋤頭、撞死、樹樁、從此等詞語。
2.課后“讀讀想想”的練習,是讓學生感悟句子表達的具體性與準確性。
三個句子去掉帶點的詞語后,意思和原來的句子不大一樣了。第一個句子去掉“好像”一詞后,就是肯定禾苗沒有長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達的意思是說禾苗實際是在長的,只是由于長得慢,那個人感覺不到禾苗在長。第二個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個人在田邊怎樣地轉來轉去就不具體了。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個句子里的“整天”是說種田人一天到晚地等著,可見他十分愚蠢。去掉這個詞后,種田人什么時間從在樹樁旁等著就不清楚了。
3.讓學生說說在學習上和生活中是否見到過類似“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這樣的事。
四、實踐活動
1.課前課后,學生可以閱讀一些中國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天一次寓言故事會。
2.課后把這兩則寓言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寓言兩則》 篇3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9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2、能夠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教學重點: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鄭人買履教學目標:1、學會本則寓言中的5個生字,1個認讀字。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那個鄭人沒有買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規的道理。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4、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教學重點:知道“鄭人買履”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的道理。教學過程:一、導入:我們以前學過了好幾篇寓言故事了,誰愿意回憶一下都學過了什么?都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下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看看你能從這篇寓言故事中學到什么?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
2、指名讀,糾正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做到正確、流利。
4、默讀課文,想一想:那個鄭人為什么沒有買到鞋?(默讀課文,思考。)5、匯報。(二)指導造句。1、“匆匆忙忙”這個詞語,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2、那么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3、自由發言。(三)講述這則寓言。1、這個鄭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這篇寓言多么的生動,你能把這則寓言像講故事那樣講出來嗎?2、自由發言,講述故事。3、教師及時平價。三、課堂小結: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四、作業:把這則寓言的故事講個別人聽。 第二課時 鷸蚌相爭教學目標:1、學會本則寓言中的4個生字,1個認讀字。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4、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并排練課本劇,演一演。教學重點:知道“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教學過程:一、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看看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
2、指名讀,糾正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做到正確、流利。
4、默讀課文,想一想:為什么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了呢?(默讀課文,思考。)5、匯報。(二)指導造句。1、“毫不示弱”這個詞語,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2、那么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3、自由發言。(三)講述這則寓言。1、這則寓言寫的多么生動啊,如果鷸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讓的話,肯定不是這個結果的,那么你能把這則寓言像講故事那樣講出來嗎?2、自由發言,講述故事。3、教師及時平價。三、課堂小結: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四、作業:1、把這則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課本劇。2、發揮想象,把這則寓言改編一下,看看結果會有什么變化。
《寓言兩則》 篇4
教學重點:
理解詞語,了解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使用成語造句。
教學過程:
一、導 入
今天學習,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就已經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買櫝還珠》和《濫竽充數》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國時期的。《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構簡短,情節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二、誦讀
老師泛讀課文。
三、學習字詞
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學習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
四、朗讀課文
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容。
五、串講課文
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六、概括寓意
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
《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成就一番事業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八、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入胡。
九、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 多此一舉 弄巧成拙
買櫝還珠 —— 取舍不當 舍本逐末
濫竽充數 —— 魚目混珠 投機取巧
塞翁失馬 一一 安知非福 禍福無定
《寓言兩則》 篇5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無論學習什么技藝,都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的經過。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課時劃分】 兩課時。
第一課時《紀昌學射》
一、揭示課題,質疑問難
1、回憶學過的寓言故事,說說喜歡的原因。
2、小結揭題:寓言故事不僅引人入勝,還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們都非常的喜歡。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紀昌學射》。
3.讀準“昌”的字音,記住“昌”的字形,注意與“冒”的區別。
4.據題質疑:讀了課題,你猜課文有可能寫什么?(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請帶著你要了解的問題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順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什么。
2.指名讀課文,隨機正音。
3.你們猜想的問題文中都寫出來了嗎?能否用上幾句話連起來簡單的說一說?
隨機板書:練眼力——————開弓、放箭——————百發百中(理解百發百中)
小結:用幾句簡單的話說出“誰怎么樣地干什么,結果怎樣”,這就概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4.了解了課文的內容,現在你又有什么疑問呢?(梳理問題: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紀昌是怎樣練眼力的?)
三、抓重點詞句,研讀文本
(一)、感受紀昌苦練精神
1.紀昌是怎樣練眼力的呢?請默讀課文地2、3兩個自然段,劃出紀昌練眼力的句子,想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反饋:
句一: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兩年以后,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
1)讀句子,說說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是怎么體會到的?(主要抓躺、睜大、注視、兩年等詞體會紀昌學射的認真、刻苦,很有恒心與毅力)再指導感情朗讀。
2)情景模擬:師拿起一支筆左右快速來回擺動,讓學生當紀昌練看。
3)采訪學生:此刻有什么想說的?
4)小結再讀:咱們站著只看了一會兒就不能忍受,而紀昌躺下一看就是兩年呢。不管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他從未放棄從未退縮。這真是一個( )的紀昌(多指幾個學生接說)。再帶著感受齊讀句子。
5)引讀:結果怎樣?兩年以后,——生接讀。理解“相當到家”的意思,并抓“就是、也不會”加以讀出來。
句二:回到家里,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
1)默讀句子,說說這又是一個怎樣的紀昌,你是怎么體會出的?能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2)引讀結果的句子:據說紀昌這樣又練了三年,結果——生讀句子(抓“竟然”讀出驚訝、不可思議之情)。
3.創設情景,復述練“看”
1)取得了這樣大的進步,紀昌趕緊跑到飛衛那里,報告了這個好消息,紀昌會怎么說呢?飛衛又會說些什么呢?同桌互練。
2)師生互演:師演飛衛,引導學生說出紀昌是怎樣練看,結果怎樣,并提醒學生注意說話時人物的心情。
(二)感受飛衛為師的高明
1.采訪飛衛:為什么讓紀昌先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2.采訪紀昌:飛衛師傅僅僅是在教你學射箭嗎?
四、體會寓意,拓展延伸
1、談一談,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體會或想法?
2、總結: 紀昌學射這個故事,真的是像同學們說的一樣,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了,學習本領,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有認真學習的態度、堅持不懈的毅力。并在此基礎上自然道出寓意并出示。
3、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只要我們打好基礎,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將來,在我們中間,就會出現很多個“紀昌”、“飛衛”。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講這個寓言故事。
六、板書設計:
紀昌學射
練眼力—開弓、放箭—百發百中
基本功:恒心毅力
第二課時《扁鵲治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講述故事《銀針救太子》:
師:戰國時期,有個醫術高超的醫生,叫扁鵲。有一天,扁鵲行醫路過虢國,虢國舉國上下一片哀痛!原來他們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鵲覺得十分奇怪,請求進宮察看,沒想到,經過他的治療,太子竟然活了!從此,神醫扁鵲的美名家喻戶曉!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
請學生說說聽了這個故事后的感受。
2、再請學生說一說還了解到的有關扁鵲的情況。
板書:扁鵲
3、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了解到扁鵲是一個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神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有關扁鵲的故事。
板書:扁鵲治病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學習字詞,初步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邊讀邊思考:本文主人公除了扁鵲還有誰?講了他們之間的什么故事?
2、認讀生字詞:
扁鵲 理睬 腸胃 敷燙
幾劑 湯藥 骨髓 無能為力
強調“睬、髓”是平舌音,“腸”讀成 cháng,注意是翹舌后鼻音, “燙”和“湯”都是后鼻韻。
3、指名分段讀課文。
4、說說本文的主人公是誰?講了他們之間的什么事?(講述了:扁鵲幾次見蔡桓公,指出他有病,要為他醫治,但蔡桓公就是不相信,以至于小病變成大病,最后無藥可治,蔡桓公死去的故事。)
生回答,師板書:蔡恒公 扁鵲
小結:抓住文中的主人公,將他們之間發生的事用幾句簡單的話連起來,這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一個方法。
5、質疑:神醫扁鵲是怎么勸告蔡恒公的?蔡恒公為什么就是不相信扁鵲?
三、感情朗讀,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2、3兩段,用“——”劃出扁鵲勸告蔡恒公的句子,用“~~~~~”劃出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的句子,并想想怎樣讀好這些語句。
2、交流反饋。
3、指導朗讀句子,體會扁鵲與蔡桓公不同人物特點。
分角色讀讀他們的對話。(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而又擔心,蔡桓公的態度要有變化)
如:
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4、創設情景,模擬對話
分別讓學生扮演扁鵲、蔡桓公及其大臣,進行直接對話。
5、采訪扁鵲、蔡桓公
蔡桓公,扁鵲一次次來給你治病,為什么你會不相信他呢?
扁鵲,蔡桓公不相信你,不理睬你,你為什么還會三番五次地勸他,為他治病呢?
6、說一說,你怎樣看待蔡恒公和扁鵲這兩個人呢?
學生思考,自由發言。
蔡桓公:不聽勸告 自以為是 固執己見……
扁鵲:醫術高明 醫德高尚 令人尊重……
7、過渡:又過了十幾天,扁鵲看到了蔡恒公,他為什么就跑了呢?
出示句子:
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里,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了。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指導讀這一段話。
派去的人聽了回去向蔡桓公匯報了扁鵲掉頭就跑的原因,當蔡桓公聽了后又會怎么想,怎么說呢?
8、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渾身疼痛,此時的他又會想些什么呢?
四、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1、不久蔡桓公病死了。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
(尊重醫生,有病及早醫治。諱疾忌醫才讓蔡桓公喪失了生命)
2、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教師可適時點撥,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等道理。
五、布置作業
1、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重點指導:
對比記憶:“腸、燙、湯”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筆是,第六筆是捺。
2、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和扁鵲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扁鵲、蔡桓公,我想對你們說》。
3、推薦幾本適合學生看的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扁鵲治病
扁鵲(請治)蔡桓公(諱疾忌醫)
皮膚小病不信
皮肉之間不高興不理睬
腸胃非常不高興
病入膏肓渾身疼痛—病死
(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
《寓言兩則》 篇6
一、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勸告、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是如何學會的,并與同學交流。預習課文時,自學生字詞,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詞。教材在“亡羊補牢”課題的旁邊,編排了學習伙伴的一句話:“通過查字典和聯系課文,我知道 ‘亡’和‘牢’的意思。”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同時也是落實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老師要引導學生平時讀書能運用這樣的方法,弄懂課文中其他這樣的詞語。如,“南轅北轍”中的“轅”和“轍”。有些詞語,學生可能比較陌生,如,“轅”“轍”“把式”“盤纏”,老師可在課堂上稍加解釋。鼓勵學生把課文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里形象的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可按以下兩個步驟教學:(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2)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了解到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后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后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后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后編排了學習伙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4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間的,因此,要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教學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可以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最后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學習《南轅北轍》,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問話又怎么答話的。同學間可以相互試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兩、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出寓意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àn”,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 “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這個詞里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復雜,教學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厘”,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后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6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題,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注意這里不是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可以用自己的話并加上動作、表情,邊演邊說。課后練習第二題,教師要盡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的最后,有三個學習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導鼓勵學生課后多讀寓言故事,并組織召開寓言故事會,把自己閱讀的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學習本篇課文前布置學生收集寓言故事,課文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參考資料
寓言“寓”,寄托;“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中國古代寓言大量見于諸子和史書里,最早載有完整寓言故事的書是《墨子》。諸子散文中,《莊子》寓言最多,全書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傳文學中,《戰國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這兩部書外,《韓非子》《孟子》《呂氏春秋》等書,也有不少流傳久遠的著名寓言。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歷史資料的整理。它先按國家來分類,在一國之中,再按著事件的先后加以編排。其中所記的事情,都沒有具體年代,各篇之間也互不連貫。書中所記載的時代,上自戰國初期,下至秦朝統一六國,反映了當時政治、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面貌。
童話和寓言的區別 寓言和童話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區別。相似之處是它們的故事是虛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和現象,都具有教育意義。不同的是,寓言比較短小,語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寓言兩則 亡羊補牢 南轅北轍》教學設計
設計動因:該拿出一節怎樣的語文課?這是每一位公開課執教者必須面對的第一問題。深邃的還是煽情的?展示自我的還是帶給他人思考的?思來想去,答案只有兩個字:真實。我以為:只有那種就連暴露出的問題也是真實的問題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只有那種徹頭徹尾一覽無余的教學設計,才是真實的教學設計;只有那種一步一個腳印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語文課,才是真實的語文課。語文教育、語文課堂、語文訓練……正走在返樸歸真的路上。
課文選擇:為何選擇本課?不得不承認,選題對公開課尤為重要。通常名師們也深諳其道,常用“臨時選定某課……”這類說法來唬人。我如果這樣回答:想嘗試未曾執教過的三年級、教學進度就該這兒、想挑戰新的教學風格……那絕對是掩人耳目。真實的原因是:簡單。與同為第3單元首課的《自然之道》(四下)《楊氏之子》(五下)《古詩三首》(12冊)相比,本課實在是簡單多了:從篇幅上講,僅有167個字;從語言上講,明白曉暢;從內容上講,童叟皆知。
文本解讀:教師自身對文本能做出怎樣的解讀?寓言畢竟是故事,故事屬于口頭表達的范疇,所以寓言故事本身就淺顯易懂,不必為了解讀而解讀,更不能隨意“創新”甚至“惡搞”;但對寓言這種特殊的敘事方式或者說這種文本,教師有必要積累相關的本體性知識。
《教師教學用書》提供了這樣的參考:“寓”,寄托; “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陳伯吹在《漫談寓言》中是這樣寫的:“寓是寄托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諷喻的意義蘊藏在故事之中,讓人們在故事的情節里記取它的涵義(主題思想)。”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寓言=故事+道理;或者:寓言=故事+寓意。西方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就完全是按這樣的格式寫成的;而我國的寓言大都不直接把寓意寫在故事后面,但有確定的文化背景,比如《亡羊補牢》的背景,就是《戰國策· 楚策四》一文;《南轅北轍》的背景,就是《戰國策·魏策四》一文。
當然,寓意也有創新的時候,最有代表的是錢鐘書的散文《讀伊索寓言》,選錄一個片段:
……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注:這是《伊索寓言》的原意)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里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里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賣弄風雅,向文人裝作英雄;在上流社會里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份子:這當然不是蝙蝠,這只是——人。(注:這是錢老爺子的創新)
……
小學階段明確標示為“寓言”的課文,還有“二下”中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四下”中的《紀昌學射》《扁鵲治病》,學習中會遇到或者用到的寓言成語有: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濫竽充數、鄭人買履、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庖丁解牛、東施效顰。初中階段還會學到《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用文言文的形成出現的《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目標設定:面對課文我們究竟應該教什么?語文教育的最大困擾,就在于我們很多時候并不知道教什么。教材上提供的僅僅是一篇又一篇的選文,一本《語文》書與一本《讀者》的區別在哪里呢?同一個文本有時既可以編進語文課本,也可以編進歷史、地理……當它作為語文的教學內容時,我們又該做怎樣的價值取向呢?同一篇課文,你可以那樣上,我可以這樣講,但除了教學方法策略因人而異,是不是都應該朝著同一個目標,以期殊途同歸呢?目標不明,往往會亂耕別人田,荒了自家地;目標不明的情況下確立的目標,往往是“偽目標”,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偽目標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無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沒準還真成了“花的功夫越多,離真正的目標越遠。”需要說明的是,造成語文教育這一嚴重問題的根源,不在教師個人,而在課程本身。數學老師從來就不會因為“教什么”而感到困惑。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希望所有的課文都能像本文這樣,單從課題中“寓言” 二字就能把教學目標把握得八九不離十。所有關于“寓言”的課文教學,大都可以確立這樣的核心教學目標:
1.復述故事; 2.辨析寓意。
復述,基本屬于技能訓練,關鍵是要訓練得充分,時間給足、量要加夠,熟能生巧;寓意,通常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以辨析:1.故事本身;2.故事背景;3.聯系生活。所以,教學目標一旦確定,教學策略也就應運而生。
考慮到《亡羊補牢》文本本身的淺顯,我想有意淡化對故事本身的教學,側重對寓言文體的感悟。所以,特增加目標 3.認識“寓言”。
過程設計:如何達成教學目標?
一、檢查生字詞。
因為不聽(jiē)坊的(quàn)告,養羊人的羊被(láng)(diāo)走了一只又一只。好在他終于后(huǐ)了,修好了羊圈,堵上了(kū long)。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這,就是我國一(zé)有名的(yù)言故事——亡羊補牢。
了解全班的達成情況,有針對性的辨析易錯的生字詞。
二、認識寓言。
1.什么是寓言?
(借助工具書了解“寓”“言”“寓言”的意思。)
2.單單一則“故事”,能不能稱其為寓言?不能缺少故事所寄托的“道理”!
(熟讀課文;復述故事;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3.能讓養羊人懂得了一個道理的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寓言?道理未必夠得著“寓意”!
(“亡”“亡羊” “牢”“補牢”各是什么意思?“亡羊”后,“補”還是不“補”,為什么?要“補”最好是什么時候?完整的講一講“亡羊補牢”的字面意思。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4.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了的寓言,能帶給今天的我們什么啟示?
戰國時期,楚襄王老是跟一幫*臣混在一起,整日尋歡作樂,不理國家政事。大臣莊辛跟他講,再這樣下去國家就就危險了。楚襄王不但不聽勸告,反倒把莊辛罵了一通。無奈之下,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
莊辛才走了5個月,秦國就發兵攻占了楚國北部很多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了南方。這時候,楚襄王趕緊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楚襄王對他說:“都怪我當初不聽先生的話啊!可如今楚國大勢已去,我又能怎樣呢?”
莊辛回答說:“臣聽說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 (根據原文改編)
(請把這個故事接著講下去;此時的楚襄王恐怕已經沒有了聽故事的閑情逸趣,可莊辛為何還要講故事呢?委婉的講故事和直接講道理,聽后的效果有什么區別呢?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5.你對寓言有了怎樣的認識?作家嚴文井眼里的寓言是怎樣的?
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的東西來;
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復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見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
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三、鞏固拓展
沒有掌握生字詞的,亡羊補牢,及時彌補;掌握了的,抄寫嚴文井的話,送給真正亡羊補牢的同學或者自己。(或者補充一則現代寓言,讓其講給同學聽。)
附課文:
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鉆進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勸他說:“趕緊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鉆進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寓言兩則》 篇7
教學目的:
1.領會三則寓言的含義。
2.學習寓言語言簡煉的特點和運用生動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提前安排預習,熟讀課文,借助字典詞典弄懂含義
2.課堂采用導讀式,啟發學生思維
3.介紹伊索及其寓言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導語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與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寓意無論是明白點出還是含而不露,只有處理好“靈魂”和“身體”的關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說:“倘若從一般教訓出發,僅僅把寓言寫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險,寫出來的準是一個惡劣的寓言。“所謂”把寓言寫成寓意的“就是簡單發議論,沒有生動活潑的故事,就是光有“靈魂”沒有“身體”,萊辛又說“要是我們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實性賦予這個特殊事件,用這個事件寫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認識出這個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這個虛構的故事便是一則寓言。”
讀課文,正音解詞
庇護(bì)自吹自擂(léi) 煙囪(cōng)妒忌(jì)怯懦( )( )奚落( )
輕蔑( )呆板(dai)
庇護:包庇、袒護。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
奚落:
光潔可鑒(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樣子
不可一世: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相提并論:
怯懦:
輕蔑:
△寓言,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或諷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 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紹
伊索,BC6的希臘寓言家,相傳原為奴隸,后來獲得自由,他善于講寓言,諷刺權貴,終于遭到殺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嚴文井,現代作家,兒童文學家,他的童話,寓言創作,故事生動,構思巧妙,具有很濃的哲理與詩意,被譽為“一種獻給兒童的特殊的詩體”。
課文分析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過什么敘述的?(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的對話)
②在他們的問答中,三次問話和三次答話各有什么異同?
(先后談了宙斯、赫拉和赫爾墨斯雕像的價格,都是一問一答,基本格式大體一致。
三個句子詞中有變,“值多少錢”,“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這個值多少錢”,其中“值多少錢”四個字反復用,而且主語有的省略,有的寫明,有的用代詞。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區別:“一個銀元”“還要貴一些”“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第一答用確數,第二答是比較而言,只談概數,第三答不用數詞,貶低得一錢不值。)但是不寫赫爾墨斯的反應,更耐人尋味。
②赫爾墨斯每一次發問的提示語都有什么變化?(見書)
③你有從中體會到他第二次發問時是什么樣的心理活動嗎?
(第二次發問時,著意寫他的表情“笑著”,因為他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過這個價格,似乎滿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驕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發問,直接刻畫他們心理活動。
④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內容能不能調換一下順序?為什么?
(不能,前兩次問答是第三次問答的鋪墊,正是有了這兩次鋪墊,第三次問答才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才會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爾墨斯的愛摹虛容從課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來?
(他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當他聽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頭,白送時,該是怎樣的表情?(老羞成怒、驚呆、滿臉尷尬)雕像者呢?(鄙視、嘲弄)
⑥本文結構上的特點是什么?
(先敘述故事,后點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個人如果愛慕虛榮,自高自大,結果只會適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敘為主,間用描寫,增強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學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構思精巧。
作業 :書后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蚊子和獅子》
①請同學用一個成語概括概括這則寓言的思想內容。
(驕兵必敗)
②這個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獅子都當人來寫,可以讀起來它們的語言、動作仍像蚊子和獅子,為什么呢?
(抓住動物特征擬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著凱歌;獅子的武器是爪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
③蚊子為什么能戰勝獅子?能想出一個語句概括嗎?
(揚長避短,以己之長,攻人之短,利用對方劣勢,發揮自己優勢)
④蚊子向獅子說的一番話是不是吹牛?為什么?
(形似大話,實質不無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獅子的劣勢,有把握取勝。)
⑤哪些話反映了蚊子越說口氣越大?
(從“并不比我強”(否定句)到“比你強得多”(肯定句)接著又用事實證明蚊子的話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網上嘆息時,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敗的原因?(不是)
從哪看出來的?(“不料”)寫出它把失敗歸于不小心落入蛛網內。用嘆息點明寓意。
⑦課文中的哪些詞顯出了強烈的反差?
(“最中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
⑧用成語概括這則寓言的道理。(人貴有自知這明)
本文用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構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節卻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
《濃煙和煙囪》
①這篇寓言怎樣抓住濃煙和煙囪的特點想象和夸張的?
(濃煙輕飄,隨風擴散;煙囪靜止、筆直)
②編寓言故事常常用對比的方法,這篇寓言是怎樣對比的?
(兩種性格的對比,煙囪勤勞謙虛與濃煙的狂妄自大對比;兩種結局對比)
③這段寓言從結構上看,和前兩則有何不同?
(沒有一段話明確地點明寓意)
這則寓言主要用了擬人和對比的手法,運用擬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寓言上除了結構上相似,還能看出寓言在寫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點嗎?
(1)都用豐富的想象
(2)故事比較簡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長的道理
《寓言兩則》 篇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精讀第一則——《揠苗助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課文錄音、小黑板上準備重點段落語句。
布置學生閱讀一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課外閱讀中看到的寓言故事。
二、揭示課題:寓言兩則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讀兩則寓言,注意讀通順課文。
2、學生個別讀,相機糾正字音。
3、出示文中詞語,認真讀一讀,讀準字音。
巴望 揠苗助長 筋疲力盡
納悶興致勃勃
4、聽錄音朗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四、精讀第一則——《揠苗助長》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圖,說說農夫在干什么。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巴望”描繪出農夫非常盼望、非常急切地心情。(希望、盼望)
3、學生一邊讀一邊聯系“巴望”一詞,想象那個農夫“焦急、巴望”的樣子,體會他當時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長的心情。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并找出兩個詞語來說說農夫干得怎樣?心情怎樣?
2、指名讀,讀后交流,教師出示詞語,學生讀一讀。
筋疲力盡 興致勃勃
3、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將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來理解“筋疲力盡”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句子。
4、抓住“興致勃勃”去體會農夫當時自以為得計的可笑心理。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
2、引導學生理解“納悶”一詞,因為兒子對父親所說的“禾苗棵棵都長大了一大截”感到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發悶。當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快枯死了。這一與第一自然段的“巴望”、“焦急”前后呼應,蘊涵了欲速不達的寓意。
3、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拓展練習。
1、想一想,說一說,填一填。
如果你是這位莊稼人,你看到結果會怎么想?會想什么方法讓禾苗快長?你想對他說什么?
2、在生活中你遇到過課文中這樣的事情嗎?你會怎么做?(課件出示)
第二年,這個莊稼人聽從了大家的勸告,耐心地給禾苗
、,
禾苗一天天地長高了,終于獲得了好收成。他高興地對大家說:“
!”
六、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學生讀一讀,讀準字音。
2、引導學生自主識記字形。
3、重點指導“焦、疲、勃、賣、匆”。
4、學生描紅、習字。教師巡回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 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 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 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 了解故事內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生字詞語卡片。2、 鷸蚌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魚翁占便宜
5、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三、讀全文
1、標出自然段序號。思考: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河蚌張開殼曬太陽,一只鷸就伸出長嘴捉蚌肉。
經過: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先松開誰。
結果:被漁人一起捉了去。
2.思考:他倆怎樣做才能不被漁夫捉去?
四、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
)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
)了。
(6)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指導朗讀。
(8)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資料共享: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
寓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題有寄寓性。它總是寓深刻復雜的道理于淺顯簡單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僅僅在于說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講出一個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發展的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一味期待著這種偶然性的再次出現,結果必定一無所得。有些諷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寓意,但是經過思索就會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義。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動植物。以動植物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動植物當成人來寫。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節不太曲折、復雜。它常運用夸張和想象,但不荒誕。寓言也多運用比喻,目的是通過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有普遍意義的道理。
寓言創作,我國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非常繁榮了,像《自相矛盾》、《螳臂擋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葉公好龍》等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后來唐朝柳宗元、明朝劉基等,也創作了許多有名的作品,如《黔之驢》、《賣柑者言》等。
在外國,《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希臘,就廣泛流傳了。現在我們讀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記錄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寓言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訓。
《寓言兩則》 篇9
○教學目標
①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② 分析故事情節。
③ 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④ 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① 分析故事情節。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試著翻譯。
老師:投影儀。
第一課時
① 全班朗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② 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③ 全班再集體朗讀一遍這兩則寓言,然后教師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齊讀句子并解釋加點的詞。
這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能夠不看課本把這兩個寓言故事講出來,可以多找幾個學生復述,這樣學生差不多就背下來了。
第二課時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獅子
《寓言兩則》 篇10
24、寓言兩則教材說明:這篇課文有兩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鷸蚌相爭》主要講的是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被蚌殼鉗住了嘴,雙方都不肯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可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從中獲利。教學要求:1、 學會本課 9個生字,綠線內2 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讀課文。3、 有條理的口述課文中的故事。4、 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雙方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道理。教學時間:兩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 導入新課:1、 板書:寓言 讀準字音。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嗎?(一種文體,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或者教訓的文學作品,有時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往往短小精干,生動有趣,耐人尋味)2、 今天,老師帶來二篇“寓言故事”(補充課題),你們想學嗎?二、 教學第一則《揠苗助長》:1、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 檢查預習:揠苗助長 宋國 焦急 筋疲力盡 興致勃勃 納悶 巴望 一大截3、 學生自讀,指名讀、開火車讀4、 “納悶”是什么意思?(因為心里疑惑而發悶)5、 課文中是誰納悶呢?再讀課文,交流(兒子)6、 宋國農夫的兒子為什么“納悶”?(因為兒子對父親講的話產生了疑惑,所以“納悶”起來。7、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想想:父親回到家里究竟講了一些什么話?是怎么講的?這些話為什么會引起兒子的“納悶”?8、 小小組討論,交流 “回到家里,他興致勃勃地說……”▲父親為什么這么高興?從哪看出他高興?結合成語“興致勃勃”(禾苗都長了一大截,父親自然高興)▲父親說:“真把我累壞!”究竟是干什么的?父親“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怎么不累壞了?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結合理解成語“筋疲力盡”▲ 父親還說:“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半天里就有這么大的變化,這可能嗎?9、 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說說這位父親為什么這樣舍得花力氣。(1)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理解“巴望”)扣住“天天”(2)他為禾苗不見長高而焦急。扣住“一點兒也沒有”10、 兒子既然“納悶”,為什么不立即下田探望,而要等到“第二天”?(天已經黑了,來不及,只好等到第二天)。11、 怎么知道天已黑了?(前面已有交待,這位父親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12、 兒子下田探看,結果怎樣?(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13、 怎么會?禾苗不是棵棵都長了一大截嗎?(一棵一棵地往上拔)14、 這一結果是怎么造成的?(1)回到課題“揠苗助長”,這一做法本身是錯誤的,可笑的。(“揠”,拔的意思)(2)這一做法急于求成,不按客觀規律辦事,所以自食惡果。15、 我們從這一結果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三、 指導書寫:1、 出示生字,指導書寫2、 學生描紅臨寫四、 作業:1、 朗讀課文2、 抄寫詞語3、 完成習字冊 第二課時一、 教學第二則《鷸蚌相爭》:1、 解釋課題:“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2、 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3、 檢查自學: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能把這兩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4、 學生自讀,個生讀,開火車讀。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5、同桌試著讀一讀。
6、指一組讀。 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再指一組讀,評讀。
(引導學生抓住“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詞語鷸與河蚌的神情。)7、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8、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9、表演寓言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a、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么?(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么呀?
b、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里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么做?
c、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二、延伸
1、“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補充閱讀《驢子和冰》古時候,有一只累極了的驢子,連走回自己的驢圈的力氣都沒有了。那是在冬天,非常寒冷,所有的街道都覆滿了冰雪。“我要在這兒停下了。”驢子說著,躺在地上。一只饑餓的小燕子拍著翅膀飛到他旁邊,細聲對他耳語:“驢子,你不是在街道上,而是在結了冰的湖上,可要小心啊!”驢子累壞了,他不理會這忠告。他打了個大大的呵欠,就睡著了。他身體的溫度一點一點把冰融化掉,最后,咔噠一聲,冰裂碎了。當他落進水里,才駭得驚醒過來。等他在冰水中游過來時,他想早知如此,就該聽從那友善的燕子的忠告。作者:[意大利]達·芬奇閱讀短文,思考:1、 從哪里看出驢子很累?2、驢子沒有理會這忠告,“這忠告”指的是( )。3、“早知如此”中“如此”指什么事?4、讀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寓言兩則》 篇11
30 寓言四則教材分析:
四則寓言有兩則是選自《伊索寓言》,另外兩則選自《韓非子》。前兩則極具諷刺意味,作者已點明寓意:希望和結果的矛盾,是〈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諷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獅子〉諷刺了戰勝強大敵人卻撞在蜘蛛網上的蚊子。〈智子疑鄰〉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對待。〈塞翁失馬〉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但本課更在于靈活地分析寓意,允許從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學目標:
1、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2、分析故事情節,學習改寫、編寫寓言。
3、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疏通字句。
老師預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一、導入
寓言總是很受孩子喜歡,這個學期我們學過寓言嗎?什么是寓言呢?
讀“課前導語”。
二、朗讀寓言,分析故事情節
1、 朗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讀出人物的語氣。
思考:①“赫爾墨斯又笑著問道”的“笑”你認為是一種怎樣的笑?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態? ②赫爾墨斯為什么先問宙斯、赫拉像的價錢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果會怎樣?
③一個銀元是貴還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發表“挑戰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果仍然是戰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會有怎樣的影響?
2、根據情節,歸納寓言寓意。
三、改動寓言情節后讓學生討論寓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蚊子和獅子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聽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價格后,為什么一言不發,悄然離去了?他心里這時是怎么想的?顯然,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變了。改動后的《蚊子和獅子》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從故事情節中得來的,如果改動情節,那寓意相應也有變化。并且作者依據現實生活想像創造的,閱讀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節;而創作寓言,更不能忽視對情節的具體想像。
四、聯系實際,深入探究
1、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嗎?
2、你覺得這兩個故事還適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業
1、自編寓言故事,注意考慮情節是否合理、具體,情節與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參考題目:①嘴和眼的對話 ②樹和斧子
2、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昨天,我們學的是古希臘的寓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中國古代寓言兩則。中國古代有許多這樣的寓言,它們就像珍珠一樣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們作為論據來闡明事理,非常具有說服力。如:《智子疑鄰》選自《韓非子》。《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
三、疏通課文
1、學生朗讀,自主探究。
2、四人小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組提出無法解決的字詞,全班討論。然后教師打出課件,學生解釋加點的字。
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不筑,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節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一詞多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四、復述故事情節
在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加深理解。
五、多角度歸納寓意
1、先引導學生讀課本204頁錢鐘書伊索寓言新解,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發表見解。
《智子疑鄰》
積極方面: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消極方面:要注意自己與聽話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塞翁失馬》
這位失馬的塞翁,不以眾人之“吊”為憂,不以眾人之“賀”為喜,在復雜的現實面前,沉著冷靜,方寸不亂,既看到了“禍福同門,利害相鄰”,也看到了“禍福相轉而相生”,充分地體現了道家“淡泊無為,蹈虛守靜”的心態。這種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但這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及相對主義觀點,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同時,文末以“丁壯者……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格調也較低。
2、如果學生覺得難,可提些問題進行啟發。同時也指導學生盡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
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
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五、擴展閱讀
課件打出成語:鄭人買履、買櫝還珠、畫蛇添足、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讓學生講講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業
1、翻譯文言文。
2、課外讀〈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選〉
教后反思:
1、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適合多角度解讀,如〈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經很難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變故事情節反而生硬。
2、確實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簡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積累了一些成語,又提高了學生文言閱讀的能力。學生也很感興趣。
《寓言兩則》 篇12
學情分析:
“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這樣的事今天仍然存在。違反規律,急于求成,這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著嗎?不努力做事,心存僥幸,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因此本文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揠苗助長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具學具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講一則寓言故事,我們不僅要學會,還要會講。什么是寓言呢?學習完這篇課文大家就會知道了。(不急于給學生答案,讓學生體會總結)
2、注意寓言的“寓”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你們是如何預習的?
通過預習你讀懂了什么?
不要輕易給學生評價,通過后面的學習,針對性的指導。
相機板書:巴望
焦急
激動
傷心
二、讀課文,講故事
1、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便是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動聽的聲音把課文讀一遍,要做到正確、流利。一會兒站到前邊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2、為了展示最佳的讀書效果,我們再將課文聽一遍。善于聆聽也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
3、同桌互相講故事。
4、再以第一人稱小組中改編故事
四、講故事
1、選出農夫、農婦和他們的孩子的扮演者
2、自我介紹
3、講故事
4、小結。
問農夫:當時你為什么會想到拔苗的辦法?現在后悔嗎?說說你的想法。現在你最想對觀眾們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問農婦: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該如何處理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氣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講他的這件蠢事。他真是一個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樣子,你該怎么開導他?
問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開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現在你知道了嗎?你還愛你的爸爸嗎?你知道你爸爸為什么會犯錯誤嗎?
五、總結
1、同學們,你們從這位農夫身上應該吸取什么教訓呢?
2、我們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了事物的自身規律,讓我們都做一個聰明的人,做一個善于觀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業
《揠苗助長》新編(說說自己做過的一件蠢事)
(二)守株待兔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正確認讀生字,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從讀書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具學具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一)什么叫寓言?
教師總結:蘊涵著深刻含義的短小的故事叫作寓言。
(二)《揠苗助長》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你讀了這則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分層教學
部分學生背誦《揠苗助長》。
二、導入新課
(一)今天我們學習另一則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學解題。
1.查字典解釋:
守——守候。
根據圖畫理解:
株——露在地面上的樹木的根和莖。(也叫樹樁子。)
討論理解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樹樁旁邊等待野兔。
提問:等待什么樣的野兔呢?
2.自讀課文,再講“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樹樁旁邊,等待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
三、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學生讀生字詞。
shǒu zhū cuàn zhuāng
守 株待兔 竄出 樹樁
zī chú
樂滋滋 鋤頭
(二)指名朗讀《守株待兔》。
(三)理解課文內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1)齊讀課文。
(2)討論回答。
討論第一個問題:
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死了。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力氣,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誰能回答得簡單一點?
一只野兔撞在樹樁上,死了。種田人白撿了一只野兔。
——按問題回答: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說“誰”,再說“怎樣得到”,最后說“一只什么樣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子。
比較兩個句子。思考:他為什么能撿到?第二個句子說得更明白。
第二個問題。
種田人白撿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那該多好啊。
做: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
——他的想法能實現嗎?為什么?
種田人的想法不能實現。因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樹樁上。
——你從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的?
“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竄”是亂跑、亂逃的意思。所以說野兔跑得很快。
“丟下鋤頭”是什么意思。
“丟下鋤頭”就是不種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討論第三個問題:
結果:兔子沒等到,莊稼全完了。
(3)指名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簡要復述《守株待兔》這個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樹立形象靠感受。
1.朗讀《守株待兔》,想想那個種田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討論:那個種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總撞死在樹樁上。
(二)分析錯因要思考。
1.提問:那個種田人錯在哪里?
2.討論。
(1)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撿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個種田人把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存在僥幸心理,希望還能不勞而獲。
(3)那個種田人丟下鋤頭,守株待兔,兔子沒等到,莊稼也完了。
(4)那個種田人錯就錯在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結果把事情辦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煉。
1.讀了《守株待兔》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能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這個成語就來源于這個故事。成語“守株待兔”是用來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有萬一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五、朗讀課文
(一)課文中的那個種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錯誤而辦了蠢事,導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寫這兩個人的心理,言行時都帶有諷刺意味。這一點在朗讀時要加以注意。
(二)延伸課文。
你有什么想對這個種田人說的嗎?
板書設計
守 株 待 兔
守侯 樹樁 等待
《寓言兩則》 篇13
教學重點:
理解詞語,了解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
使用成語造句。
教學過程 :
一、導 入
今天學習,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就已經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買櫝還珠》和《濫竽充數》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國時期的。《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構簡短,情節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二、誦讀
老師泛讀課文。
三、學習字詞
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學習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
四、朗讀課文
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容。
五、串講課文
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六、概括寓意
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
《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成就一番事業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八、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入胡。
九、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 多此一舉 弄巧成拙
買櫝還珠 —— 取舍不當 舍本逐末
濫竽充數 —— 魚目混珠 投機取巧
塞翁失馬 一一 安知非福 禍福無定
《寓言兩則》 篇14
【教學要求】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百發百中、扁鵲治病、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
2、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紀昌學射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
2、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要想解開心中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同學們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展示目標
三、導學達標
(一)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二)交流討論,朗讀課文
1、指名課文,注意隨機指導讀正確詞句。
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相機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1)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2)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小結:看來,學習本領和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四、達標測評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識字、寫字、寫詞
五、總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扁鵲治病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2、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策略】
1、教法:目標教學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古代名醫,他是誰呢?
二、展示目標
三、導學達標
(一)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把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二)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1)交流學生的疑問。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相機指導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好。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2)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點撥:蔡桓公本為患的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諱疾忌醫,固執已見等道理。
(3)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出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三)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四、總結
五、布置作業
1、完成本課配套練習。
2、預習《文成公主進藏》。
【板書設計】
29、寓言兩則
紀昌學射 扁鵲治病
躺、睜、注視 皮膚 沒病
綁、吊、站、盯 皮肉之苦 不理睬
腸胃里 非常不高興
百發百中 骨髓 請他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