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精選15篇)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一、揭題,激疑導入: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讀了詩題,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
二、初讀詩歌,落實讀通。
1、師范讀。
2、指名讀,結合讀指導讀準節奏,讀準字音。
3、說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并板書到黑板上。
三、精讀詩歌。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角色轉換——孩子成為詩人,完成情感體驗。
(一)以詩人的視角看世界
1、創設情境:深秋,天氣已經很冷。遠處山林中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馬鈴聲,那是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正慢慢走來……此時此刻,詩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圖,觀察:說說看到哪些景物?結合觀察,引導認識景物,并感受景物特點。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遠上寒山”
(一個“遠上”再現了“山”的綿延起伏;一個“寒”傳神地刻畫了“山”的凄清寒冷,讓人產生一種悲秋之情。)
(1)引導觀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是一座嗎?感情誦讀“遠上寒山”,體會“山”之連綿起伏。
(2)陣陣秋風裹挾著片片黃葉向詩人吹來。此時,站在山坡上的詩人會有何感受?從哪個字能讀出詩人這種感受?感情誦讀“遠上寒山”之“寒”。
“石徑斜”
(一個“斜”字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飄逸的遠山之中。)
(1)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借助簡筆畫理解“斜”字。
感情誦讀“石徑斜”體會石徑的彎彎曲曲。
“白云生處有人家”
(1)看圖體會: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樣子的?感情誦讀體會“白云生處”的虛無飄渺。
(2)看圖體會: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誦讀“白云生處有人家”,感受虛實結合的詩意畫面。
(3)感情誦讀一句,加深體會。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過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讀2句說說原因。結合孩子的說,引導感悟:
“楓林晚”
(1)看圖想象:夕陽照耀在楓林上,是怎樣的景象?感情誦讀體會。
(2)理解“坐”字,想象此時詩人看到此景會怎樣說?
“霜葉紅于二月花”
(1)生看圖說說楓葉是什么樣子的,想象二月開的紅花是什么樣子的?
(2)感情誦讀體會霜葉之紅。
(二)以詩人的情感誦詩歌。
同學們,你覺得眼前這情景怎樣?詩人看著看著,竟不禁高聲吟誦起來,現在你就是詩人,請你來到畫面前高聲吟誦。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2
《山行》教學反思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這首詩意境優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對幼兒進行這首詩的教學時,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兒了解、感受古詩的意境后,我直接將此首古詩背誦下來,部分幼兒跟誦,緊接著幼兒開始誦讀這首古詩,最后我們為這首古詩配上動作,便與幼兒記憶。活動結束時,幼兒在進行自主談話,一個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問:“老師,什么是人家?”我一愣,這才想起古詩中的內容“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原來小家伙問的是詩句中的內容,我微微一笑說:“寶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師,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們不害怕嗎?”這句話讓我哭笑不得,同時,我也讓我有機會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
為古詩配上動作一種便于幼兒記憶古詩的方法。當時只考慮便與幼兒記憶,沒有考慮到詩的意境,致使出現今天的笑話,在以后的古詩教學中一定運用多種辦法讓幼兒在背誦古詩時,也感受到詩的意境!
《山行》教學反思
對于古詩,我一直有著恐懼的心理,學生時代時對古詩的態度就是跟著老師學,自己從來不會去挖掘領會,但是現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講臺上把曾經我認為最頭痛的內容講給學生聽,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準備。
《山行》是我教師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詩,我想我會終生難忘吧,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展現美麗的秋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是教學這首古詩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因為學生平時接觸古詩不是很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也就不夠強,因此“欣賞意境”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有些字詞的解釋和現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針對這些特點,我采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法,沒想到第一次教學古詩,效果還是可以的,起碼在理解意境的環節達到了之前的預設效果。根據每句詩,我一次出示圖片: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出現幾戶人家,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艷,詩人停下馬車,駐足在楓林邊,仔細欣賞這美好的景色。然后邊看圖邊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例如:我問:“在這幅畫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條小路。師:仔細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頭鋪成的小路。師:那你能在詩句中找到表示石頭小路的詞嗎?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很快地就進入了古詩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學古詩,感觸還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詩的意境是那樣的深遠,看來要想教好古詩,還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識啊!
《山行》教學反思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 “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并問“圖中畫的是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小學生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著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另外,在教學生字時,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戲激發學生的識字寫字的愿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互相交流學會的生字,并讓人人爭當小老師把你認識的新朋友介紹給大家。在學生觀察探究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寫好生字。切實地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新理念。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第三課《古詩兩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所作,它以豐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煉的語言而流傳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意境,這也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體會古詩意境的前提,必須讓學生熟讀甚至背誦古詩,爛熟于心以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那么詩中的意境自然而然會在腦海中浮現。所以,我對本次課文教學的安排首先是這樣的:
一、熟讀古詩,讀中體會。
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樣的感情來讀。然后,再讓學生聽范讀,學生從老師的朗讀和課文錄音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朗讀節奏,并把自己聽到的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標出來,再模仿范讀的節奏反復讀詩,直到熟讀成誦。學生通過熟讀,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時,再進行個別難懂字詞的理解。
二、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古詩。
古詩中的有些字詞跟現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讓學生能真正弄懂這些詞的含義,我想了很多辦法。
一是結合圖畫:畫面上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一直向山林深處延伸,有一個人站立在楓林旁,抬頭遙望……學生被眼前的畫面所吸引,這時老師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導想象: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在一個充滿涼意的山林里,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著幾戶人家。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的顏色真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艷,實在是太美了,于是詩人杜牧就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著美麗的景色……通過剛才的引導,老師在這時再讓學生逐字逐詞對照理解,例如我問:“你們猜,‘小路彎彎曲曲’是詩中的那個詞?(石徑斜)‘伸向遠方’對詩中的哪一句?(遠上)‘白云飄浮的地方’對詩中的哪一句?(白云生處)‘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鮮艷’對詩中的哪一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孩子們很快就找出了對應的詩句。
三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我讓全班同學把自己都當作“杜牧”,然后我邊創設情境邊問:“小杜牧,你在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說看到了美麗如花的楓葉,有的說看到了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的小路,余璇絢同學竟說她看到了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我抓住她的這幾句話追問道:“你怎么看出是‘隱隱約約’呢?”她說:“我感覺是‘隱隱約約’”我鼓勵她說:“你的感覺真好,能說出原因嗎?”這時,戴浩然同學高舉起小手,我請他回答,他說:“我從‘白云生處’這個地方知道是隱隱約約看得到,因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說得太好了,這才是會讀書的孩子!”我夸贊道。這時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他們被那美麗的意境所感染,這時,我再錦上添花:“這么美的景,這么美的詩,我們怎么讀出它的美呢?”這時他們讀起詩來,感情全有了。看著他們一個個眉飛色舞,搖頭晃腦,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臺,爭相展示
賽賽誰說得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對詩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說,然后再選出代表比一比,說得好的同學上臺來說。這一環節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說的比較好。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3
【教學目標】
1、智能目標: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標: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感受文字美。
2、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的意境,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說話訓練,進入秋景
同學們,你能以秋天為內容,說一句或幾句描寫秋天景色的句子嗎?(生說話練習)
二、故事導入,揭示課題,介紹杜牧,岳麓山
1、下面請同學們先聽一則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誰?(簡介杜牧)(課件:杜牧)
故事發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時期,有一位文學家,他從小就有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學習,認真創作,25歲就考上了進士。他的詩立意新奇,優美雋永,骨氣雄勁,在當時文壇別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當時,動蕩不定的社會環境,使他有志難伸。他在長安做過幾年官,但沒有實權,長期在江南求職,最后還到我們湖州做過刺史,相當于市長。對江南美景獨有鐘情,寫下了許多詩篇。在江南如詩如畫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雖文武全才,卻無人領會,所以他的詩大部分較為低沉,但一首詩除外,這首詩以它幽美清新的風格傳唱千古。這首詩就是──,這位詩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長沙的岳麓山。(課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長沙市區湘江西岸,屬南岳衡山山脈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愛晚亭環亭全是楓樹,每逢深秋時節,這里成為觀賞紅葉的絕佳之處。特色:岳麓山腳下,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楓峽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詩“停車坐愛楓林晚”為命名來由的愛晚亭。亭的周圍到處生長著一人抱不住的楓樹,盤根錯節,一片連一片。每到深秋,楓葉流丹,紅舞秋山。岳麓山景區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勝古跡,自西漢以來,歷代都有遺跡可覓,以愛晚亭、岳麓書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為有名。愛晚亭環亭全是楓樹,每逢深秋時節,這里成為觀賞紅葉的絕佳之處。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去湖南長沙的岳麓山觀賞紅葉似火的楓葉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詩意
1、(課件:山行)讓我們一起來跟著朗讀,自由朗讀古詩,個別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理解詩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來,準備提問。
3、小小組交流詩意。
4、檢查自學效果:
誰愿意來檢查大家的自學情況呢?如:
我想請問──同學,……回答正確的同學有權請后面的同學回答他提出的問題。
5、預設問題:
⑴ 詩人首先遠遠地看到什么──
寒山 石徑。
① 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徑?“斜”是什么意思?
② 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 接著詩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 人家
① “生”是什么意思?
② 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 詩人為什么停下車來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 “霜葉”是什么意思?“紅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再自由讀古詩,體會哪幾個字寫得特別好,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詩,體會詩韻
1、你認為古詩中哪些地方寫得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生提問)
2、生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先獨立研究再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⑴ “寒山”點明了季節,這個“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徑斜”的“斜”給人以立體的感覺,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山頂。
⑵ “白云生處”說明山高,“有人家”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機,起到靜中有動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聽到了……
你和杜爺爺在山腳下看到了什么?此時你們為什么突然停下來了呢?
⑶ 前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是啊,畫面上蒼茫的山,潔白的云,隱約可見的黃土茅舍已經很美了,這時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片火紅火紅的楓樹林,在晚霞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迷人,詩人置身這紅艷艷似火的滿山楓林中,激動不已,怎能不停下來細細觀賞。你認為第三句中哪個字最能表現詩人此時的心情──“愛”
(課件:楓樹。)下面請同學們欣賞楓樹,邊欣賞邊想,此時我們與詩人一起來到了楓樹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 夕陽下的楓樹林是如此美麗,詩人突然覺得,這楓葉比──
哪個字最能表現楓葉的特點──“紅”透過這個紅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鮮花是紅艷的,可在夕陽映照下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更紅艷。詩人僅僅是贊美楓葉的顏色紅嗎?詩人更重要的是在贊美什么呢?(請注意“霜葉”的“霜”。經霜打過的葉子一般都是怎樣的?可我們的楓葉呢?你認為詩人在贊美一種怎樣的精神呢?)楓葉那種不屈不饒,頑強抗爭的精神不正是詩人一生的追求嗎?
四、指導誦讀詩句
詩句這么美,風景這么美,我們要怎樣才能讀得美呢?找出你認為重要的詞句,帶著贊美的語氣朗讀。閉眼,邊背邊想象剛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種形式反復讀,直到背誦。)
五、課外作業
改寫《山行》或畫一幅山行圖:
一首好詩是美的,一幅好畫是美的,一篇佳作會更美,你愿意把剛才你和杜爺爺一起游覽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嗎?你愿意把它畫下來嗎?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賞析詩畫藝術,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巧妙構思構圖,畫面體現古詩意境。
2.激發學生參與背誦古詩、了解古詩,更注重營造輕松愉悅的藝術氛圍,促進學生對古詩的欣賞和想象繪畫能力,體現詩情畫意,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情感,從中得到美的啟蒙、受到美的熏陶。
3.通過古詩配畫,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學習古詩,在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進行繪畫。
2.畫面的巧妙構思及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體現古詩意境。
教學準備
課件范畫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
2.你喜歡秋天嗎?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欣賞秋天的美景(課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季節,你們想不想畫一畫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詩,并來畫一畫詩中的內容。板書:《山行》。
二、感知古詩大意,吟誦古詩
1.(課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課件)范讀
3.(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要讀出古詩的美感和韻味來。
(2)小組討論并了解這首古詩的大體意思。
學生感知古詩大意(自主學習,小組之間討論交流)
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處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停車只是因為喜愛傍晚的楓林,那經過霜打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3.檢查古詩誦讀情況。
誰來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生評價。
4.自編動作吟誦古詩(男女分組讀,紅黃藍綠隊賽讀)
三、欣賞激趣,構畫古詩
出示范畫,欣賞
1.畫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
2.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不想把它畫下來?
3.誰來說一說古詩配畫的要求?應該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最后畫什么?(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
師:首先要畫上一座山,不過這是什么季節時的山呢?你從哪看出來?(寒,有楓林)
師:是啊,這是深秋時節的山,給人一種涼意,所以詩中稱它為“寒山”。
師:接著畫上什么?(小路)這小路是用這么鋪成的呢?(小石子)哦,原來是用小石子鋪成的小路,課文中用了哪個詞啊?(石徑)但是這是一條怎樣的石徑呢?是筆直的嗎?從哪看出來?(斜)
師:詩中還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這人家該畫到近處還是遠處,為什么?
師:這云又是怎樣的云呢?的云
師: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繚繞的地方有幾戶人家,除了這些,你仿佛還看到了什么?
師:在這寒山上行走,最奪目的要數什么?(楓林)為什么?
師:老師該用上什么顏色呢?為什么?是啊,“紅于”在這里表示比……更紅,這霜葉比二月里的花還要紅,多美啊!你能用一個詞兒來形容這山上的楓林嗎?
師:這么美的畫面,我們想不想立刻把它畫下來。
四、作業超市
關于秋天的古詩:《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學生欣賞其它《古詩配畫》作品,感受詩情畫意。
2.學生自主選擇古詩,為古詩配畫。
3.學生為古詩配畫,教師巡視指導。
4.分紅、黃、藍、綠四個隊進行比賽,看看哪個隊畫得好,而且更有創意。
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1.展示作業,師生評價。
2.教師小結
3.請同學們辦一期關于秋天的手抄報或畫一幅秋天的圖畫。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5
特意選在深秋季節,來學杜牧這首《山行》,也許也是自己偏愛,總想在一個合適的季節來與學生共同品賞。
一、粗讀。
滿黑板連綿的群山,滿山火紅的楓葉,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學生帶入了如夢如詩的境界。看著這樣的景致,學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詩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讀起詩來。
二、明義。
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師結合板畫:“石徑斜”“白云生處”(體會與“白云深處”的不同之處。“白云生處”更有動感!)幫助學生理解。
三、升華。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簾?當我們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四、吟誦。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
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適當地點撥。學生用自己的話語,自己的朗讀還學懂了課文。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6
教材分析:《贈劉景文》和《山行》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秋天的盎然生機。《贈劉景文》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第二行詩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徑蜿蜒、白云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停車觀看,不禁發出“霜葉紅于二月花” 的感嘆。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這首詩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讓學生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我設計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如:初步朗讀,感知大意;啟發想象,感情朗讀;反復朗讀,感受意境;感情朗讀,引導背誦;美讀品味,體會詩情。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利用畫面再現,從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第一課時贈劉景文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含義。
2、體會詩人的寫作動機,感受秋天的美麗,懂得生活總有其美好的一面,我們要積極地去面對。
3、欣賞情意豐富的古詩,能正確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流程:
一、回憶導入,明確主題
1、同學們,秋天已然悄悄地來到我們跟前。關于“秋天”,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課文,你還記得嗎?(學生背誦相關片斷)
2、總結自己對秋天的經驗。
按句式說話:“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詩人蘇軾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贈劉景文》,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給誰的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習生字:贈、劉)
4、介紹詩人及寫詩的背景:
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別人又叫他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們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與他很談得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寫了這首詩送給劉景文,所以題目就叫《贈劉景文》。(學生接讀,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學習生字。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流利。
2、同桌相互聽一聽,看看他讀得對嗎?
3、反饋:
(1)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一聽?(指名讀,正音)
(2)引出生字教學:菊殘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們的?
(3)學生說說識記生字的方法——讀生字卡片
重點:①同音字“菊、橘”的區分,“菊”草字頭,因為菊花是草本,“橘”木字旁,橘樹是一種樹。
②讀準“殘、君、橙”的讀音。
4、朗讀這首詩(誰能大聲地再來讀讀?——大家再自信地讀給自己聽聽——齊讀)
三、細讀品味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讀詩光讀還不行,還要邊讀邊想,看看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2.現在就讓我們展開想象,讀讀詩句,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景象?
3、反饋:(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教學)
(1)荷盡
出示2幅圖片:為了幫助大家讀得更好,進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師給大家看這兩幅圖。
你知道哪幅圖寫出了詩意,并說說理由。(理解“盡、擎雨蓋”)
討論:秋天,荷花凋謝了,荷葉枯萎了,詩人為什么還要寫呢?
(2)菊殘
出示圖片,說圖意,理解“菊殘、傲霜枝”。這是怎樣的枝條?(交流,如:不怕寒冷,不怕困難,勇敢堅強,有毅力等等)
秋風中,菊枝仍精神抖擻地挺立著,你想對它說什么?
(3)橙黃橘綠
讀了這幾個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圖片
4、蘇軾看到的秋天就這些景物嗎?發揮你的想象,幫詩人說說他看到卻沒有寫出來的景色。
學生交流——一起觀賞這些美景——學生說感受:秋天真是一個__________的季節!
5、引出詩句:看來秋天的美景才不止這二十八個字呢!怪不得詩人對朋友說:“一年好 景 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你現在明白這兩句詩的意思了嗎?學生說詩意,悟詩情,教師板書:愛秋天。
6、齊讀古詩:現在再來讀這首古詩,相信你頭腦中的這幅畫會更美。帶著對秋天的贊美語氣來齊讀這首詩。
四、熟讀背誦
1、說說方法:這么美的詩你想不想把它背出來?你有什么方法告訴大家?
2、熟讀背誦。
五、再讀課題,深化主題
1.讀題
2、討論:詩人贈給朋友劉景文的是什么?除了這首詩,還有什么?
4、補充句段,或寫一段話。
雖然秋風蕭瑟,秋葉飄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真美好。
六、書寫指導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
2、學生認讀
3、讓學生觀察,說說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第二課時山行
教學要求: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游嗎?現在秋高氣爽,正是秋游的好時節,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課件)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板書:山行(杜牧)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師:請同學們自己先來讀讀這首詩。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注意節奏。(生自由朗讀)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名讀,重點正音:徑、斜)
3、再讀,邊讀邊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有哪里不懂的?把不懂的字、詞劃出來,打個小問號。
4、交流,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字詞不理解呢?老師把這首詩貼在黑板上,誰有不理解的字詞,請你上來劃一劃。
(生上臺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推測提出的問題:山行的行石徑斜生處晚紅于坐愛)
5、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提出這么多的問題,既然問題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呢?(愿意)現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詞典和手中的資料,同桌兩個一起來商討這些問題,爭取人人都當老師,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對方。
(同桌互相討論。)
6、交流:想不想把自己討論的結果告訴大家。(想)
三、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現在讓我們邊讀邊想,看看詩中向我們描繪出了哪些景物?(自由讀詩,動筆圈一圈)
2、交流:
(1)你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寫楓葉紅的季節應是深;從“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節的景色;還有“寒”字也點明是深秋季節。)
(2)那么,在詩人筆下的深秋季節的山林景色圖,除了霜葉外(板書:霜葉),還有哪些景物?(指名說,板書: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3、請看這副畫,(課件出示圖畫,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它把詩人詩中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
4、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抓住“遠、斜、白云生處”的理解,說出理由,相機操作。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云生處。]
②“ 白云生處有人家”。這里用了一個“生”字,有一種版本印成了“白云深處有人家”。你覺得“生處”與“深處”用哪一個更好?仔細讀讀這兩句話,說說你的想法。同位之間可以互相商量一下。(“生處”比“深處”更好,因為“生處”不僅有“深處”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的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
師:“生”是一個動詞,“生”字把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的種種動態給表現得栩栩如生,我們仿佛能看到白云升騰、飄浮的樣子,白云好象就在我們眼前動起來了。③下面同學們也運用聯想,從“有人家”三字會想到什么?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腦海中會出現怎樣的畫面?你能不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①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那么晚了,詩人停車駐足,詩中說,這全是因為——sx[s?qpmb@?ouor;w小學教案課件網(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c、師:經霜的楓樹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組經霜的楓葉圖。(多媒體展示一組楓葉圖)你會用學過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如火的楓林?(曾林盡染,疊翠流金)
d、看著眼前這滿山如火的楓葉,詩人忍不住贊嘆道——(生齊讀:“霜葉紅于二月花”)。此時此刻,如果你也與詩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指名讀)
e、楓葉似火,層林盡染。傍晚了,詩人還停車駐足,只是因為這勝于春花的楓葉,透過詩句,我們能走進詩人的內心,從這一句中,你讀出了詩人的怎樣的感情?(詩人對秋天的熱愛,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②引導學生角色體驗:這美好的秋景,這火紅的楓葉,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呢,讓我們也懷著對秋天的喜愛,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讀一讀這首詩吧!(師生齊讀)。
③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④ 配樂朗讀
⑥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能把詩人描繪的美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嗎?(描述畫面: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3、配樂背誦
(1)讓我們把這美麗的景象深深的印在腦海里,配樂齊誦(配樂:《秋日的私語》)。
(2)誰能看著畫面,背出這首詩?(指名背誦)
四、指導書寫
五、閱讀在線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7
第一題(略)
第二題
“霜葉紅于二月花”為什么成為千古名句?“主編導讀”及相關的參考資料已作了詳盡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領會時,要把握幾個要點:
①對比、比喻新異。一般而言,秋葉意味著飄零、衰落、蕭條,二月鮮花意味著新生勃發,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將兩者在共同點上聯系起來的。詩人不僅將經霜的楓葉比作二月鮮花,而且說比這春天里最為鮮艷的花朵還要鮮艷。
②情感獨特。落腳在紅色,強調紅色。引起的聯想是“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熱烈,紅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說秋葉的紅勝過了新生勃發的新春之紅。詩人從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異于一般詠秋詩的“悲壯”之調,而是甚至勝過春天的勃勃生機。詩人的情感是獨特的。
③富有哲理。這是此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一個重要特點。把楓葉經霜喻理、象征為經受挫折、磨難,然而“經霜色愈濃”,因而“霜葉紅于二月花”有種對世間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④此句和“紅”字為全詩靈魂,推出此句的過程很能說明為什么人們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頭兩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沒有使詩人停下腳步,使詩人駐足欣賞、流連忘返的,原來是楓葉如此美麗,原來是詩人驚異地發現頓悟了“霜葉紅于二月花”,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構思還是他的靈感“實錄”,都可能使讀者們隨著詩人的心靈變化、情緒轉折把最重要的關注投向了這“最后一句”。
以上四點并非機械的分類,學生們可能僅側重某一角度或另擇角度談其感受。
“生處”和“深處”都給人有點朦朧飄渺,產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動人的(參見“主編導讀”)。但“生處”為云之源頭,給人高山之巔、更為遙遠的感覺,同時又有云騰霧涌、白云飄忽的動態感。應當是“生”字好于“深”字(參見“參考資料”中王雙啟文)。
第三題
范仲淹的《漁家傲》和《蘇幕遮》,“主編導讀”和“參考資料”已作全面分析。同是由秋天景象引發的感思,《山行》的情調是熱情贊美生機勃勃,而范仲淹這兩首詞的基本情調卻都是“悲”。但兩詞又有區別,《漁家傲》是“悲壯”,《蘇幕遮》是“悲涼”“悲清”。題目要求簡要說說,能扣住上述基本情調略加展開即可。但要求學生談感受時,應像“主編導讀”提醒的,從具體詞句中找到依據,不要僅僅停留在抽象判斷上。如“悲壯”之“壯”可從“燕然未勒歸無計”等詩句中看出;《蘇幕遮》的“悲涼”之“涼”可從“碧云天”“黃花地”“寒煙翠”“明月高樓”等詞語中體味到,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只是“悲涼”“悲清”而不是“凄涼”。詳細可見“主編導讀”。
其中“芳草無情”,“主編導讀”與教科書中的注釋有所不同,但都說得通,并都有依據。古代詩歌多以草喻離情多愁,如“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蔡邕),“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這里的草是看得見的,觸景生情。教科書注釋取此說,故說:“因為芳草地觸動多愁”。又有以草代指故鄉、思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想起江南的綠草聯想起江南的故鄉。這里的“草”不在眼前,所以是思鄉。“主編導讀”用此說。還有以芳草喻愛人、親人、思念之情的,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總的來說都是與愁思有關。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有人說:“秋風掃落葉,何等凄涼蕭條!”但是,在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山行》。
2、板書: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自由朗讀
2、請學生讀,互相評價
3、齊讀
4、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齊讀。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讀詩句,悟詩情。
5、根據學法,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或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習古詩。
6、小組匯報交流。
(1)、簡介詩人杜牧;
(2)、了解題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詞解釋:
a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b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為;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d紅于:比……更紅。
(4)、學生根據小組討論說說詩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師點撥:
a、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漂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于”不僅點出色彩鮮艷,而且顯得更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c、同樣寫紅葉的詩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比較而言,杜牧的寫法好在哪兒?(在深秋時節,詩人驚喜地發現,楓葉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d、前兩句描寫景物特點與作者情感表達又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前兩句描寫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愛的還是楓葉,所以說,前面景物的描寫是為下面的第四句作鋪墊的)
小結:
這首詩中,作者杜牧用驚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統攝起來,構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圖,以“愛”為核心的情感表達,使這首詩情景交融,令人白談不厭。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創設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讀,品悟詩歌表達情感。
2、設置導語,配置音樂、角色、扮演(把自己當成詩人)。
3、反復吟唱,強化記憶。
四、選擇性作業。(任選一道完成)
1、畫一幅秋色圖。
2、改寫《山行》(以第一人稱,把古詩改成一篇記敘文)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9
特意選在深秋季節,來學杜牧這首《山行》,也許也是自己偏愛,總想在一個合適的季節來與學生共同品賞。
一、粗讀。
滿黑板連綿的群山,滿山火紅的楓葉,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學生帶入了如夢如詩的境界。看著這樣的景致,學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詩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讀起詩來。
二、明義。
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師結合板畫:“石徑斜”“白云生處”(體會與“白云深處”的不同之處。“白云生處”更有動感!)幫助學生理解。
三、升華。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簾?當我們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四、吟誦。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
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適當地點撥。學生用自己的話語,自己的朗讀還學懂了課文。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0
山 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詩文解釋】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詞語解釋】
寒山:深秋的山。
石徑:石子小路。
白云生處:山的深處。
坐:因為。
【詩文賞析】
“霜葉紅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楓葉形象生動,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據說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岳麗山時所寫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樣子,不是蕭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滿生命力的。詩人通過描寫了一幅秋景圖,從而贊頌了秋色的美麗。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在山中行走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詩中的生字、新詞,了解詩句的內容。
2、感受詩中表現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領悟詩人表達的心境和情趣。
3、會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的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教學的難點】領悟詩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條悠久而豐厚的歷史長河中,唐詩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文學的星空上,剛才同學們已經背了幾首,今天老師和你們再來學習一首唐詩。
二、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認為這是一首反映什么時節的詩?
2、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三、欣賞圖片,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1、欣賞了這些美麗的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
2、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時光,唐代詩人杜牧在外出觀賞美麗的秋景時,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動,文思涌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投影出示: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四、指導學法
1、以前我們已經學過一些詩詞,你認為應該怎樣學習古詩比較好?(自由說)
2、小結古詩學法:
⑴ 讀一讀:
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 動一動:
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 想一想:
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么?
3、自學古詩:
⑴ 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了解。
⑵ 合作學習,明確自學的任務。(完成表格)
⑶ 我會讀──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讀古詩
1、精講第一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⑴ 寒山:
深秋時節的山,因為深秋時節,天氣轉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 徑:小路。
⑶ 斜:彎彎曲曲。
⑷ 前半句句意:
一條彎彎曲曲的石子小路,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頂。
⑸ 后半句:
白云深處指的是云霧繚繞的地方。
⑹ 句意:
云霧繚繞的地方隱約可見幾戶人家。
⑺ 指導朗讀:
讀準字詞,讀出節奏。
2、小結學法:
理解詩中的字詞,進而理解句意。
3、師生一起學習、理解第二句:
⑴ 做:因為,古今異議字。
⑵ 愛:留戀,眷戀。
⑶ 晚:傍晚。
⑷ 紅于:比……更紅。
⑸ 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
⑹ 句意:
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美麗的景色而停下車來,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山花還要紅艷。
4、讀一讀第二句古詩。
六、指導朗讀古詩
1、多種方式的朗讀古詩:
⑴ 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
⑵ 配樂朗讀。(創設詩情畫意)
2、理解并領悟古詩:
⑴ 這首詩主要講什么?
⑵ 再次欣賞美麗的圖片──美美的讀一讀這首詩。
⑶ 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讀一讀。
七、小結延伸
這首詩用寒山、石徑、白云、楓林向人們卻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圖,置身期間,讓人留戀往返。作者寫“秋景”,全詩卻不露一個秋字,真實讓人折服。我想,稱這首詩是“千古之絕唱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八、向學生推薦兩本書
《唐詩三百首》、《小學生必讀70首古詩》。
【板書】
山 行
【唐】杜 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計意圖】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因而,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后引導他們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加深對“秋”的認識──秋天是一個收獲是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由此,唐朝的詩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連忘返,文思涌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山行》。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古詩,因為學習方法就象打開知識門戶的一把鑰匙。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學生推薦兩本書《唐詩三百首 》、《小學生必讀70首古詩》,讓他們平時注重語言的積累,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
【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的難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景,引學生“上路”:
在導入新課,學生初讀古詩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根據生活的經驗,說一說秋天──欣賞美麗的秋色圖。得出: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適宜外出旅游的黃金季節。在此基礎上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山行》做好了鋪墊。
2、教給方法,讓學生自己“上路”:
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在總結以往學習古詩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
⑴ 讀一讀: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 動一動: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 想一想: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么。引導學生自學古詩。
3、指導朗讀,讓學生輕車熟“路”:
常言道:“書讀百遍,情義自現”,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遺憾的是由于課前高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反饋理解詩意的時間稍長,最后不得不壓縮了指導朗讀的時間。因而導致了學生對古詩的節奏美、意境美領悟不深客。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2
【教材簡析】
杜牧的《山行》是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目標預設】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含義。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③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的理解到全句、全篇的理解,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詩。
3、情感與價值目標:
①通過理解與朗讀全詩去感受濃濃的秋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②通過學習課文,喚起學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欣賞詩歌的意境。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本課將著眼詩的整體,通過創設情境、朗讀表達、思維想象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2、《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培植熱愛祖國語音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本詩教學中,將教給學生抓住關鍵詞來學習古詩的方法,圍繞中心詞來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從而達到理解全詩的目的。
【設計思路】
首先,以“圖畫引領”、“音樂渲染”激發學生學習《山行》的興趣;然后,抓住關鍵詞(中心詞),通過朗讀、看圖、想象等方法逐步深入地理解詩意、感悟詩情;最后,要求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來介紹山上的迷人景色,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感情;同時達到內化語言、創造性使用語言的目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師:看圖,圖上反應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這種景象你喜歡嗎?那就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 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齊讀題目。
【設計意圖】情境教學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采用“圖畫引領”、“音樂渲染”的方法,目的即在于此。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配樂范讀。
2、自由讀詩。
教師點撥:古詩有它的節奏和韻律,不僅要讀正確、流利,還要注意停頓。出示標有停頓符號的《山行》: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設計意圖】古詩詞具有韻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范讀、自由讀、互讀、指名讀等各種讀的形式的訓練以及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讀正確、流利,而且讀出韻味,初步感知詩的內容,也教給了學生學詩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學詩的興趣。
三、看圖讀詩,整體感知。
1、看圖,詩人在山上,到了哪些迷人的景象?說一說。
2、詩中哪個字寫出了詩人的感情?(愛)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設計意圖】新課程強調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因此,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從整體上把握全詩,圍繞中心詞來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從而達到理解全詩的目的。
四、朗讀感悟,理解詩意。
詩人看到的景象究竟怎樣的迷人呢?(引導學生逐句理解)
1、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1)為什么稱為“寒山”?
(2)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
2、讀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處”。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3、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么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句話的意思?
4、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
紅葉比什么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在這些景物中,詩人最愛什么景色?從哪兒看出來?(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
5、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詩人看到了哪些迷人的景象?)讀詩,并說出山上景象究竟怎樣的迷人,從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詩意;通過思考“詩人最愛什么景色”這一問題,讓學生明白詩所描繪的重點。
五、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了嗎?指名回答。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3、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也只有進入意境,學生才能夠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文本產生共鳴,實現學生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六、介紹山景,內化語言。
看圖,以小導游的身份介紹山上的景色。注意,要表現出對大自然熱愛的感情。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因此,結合畫面,通過想象,將詩歌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實現語言的再創造,這是有效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好方法。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3
今天上了《古詩二首》中《山行》,不可否認,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不少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古詩意思的理解上。就我個人的淺顯認識而言,我認為古詩的意思一定要準確地理解,不能出現偏差和錯誤,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古文字離我們同學距離遙遠,學生在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加之時間的久遠,使得古詩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錯一兩個字,就變成另外一個詞語了。但新課標的理念下又要求我們教師不要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學生先說,鼓勵說,管他說什么,管他錯到哪兒去,先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都說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詞語的正確解釋。這么做的目的首先應該是把課堂的主動性還給學生,然后在此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修正錯誤,以把灌輸的負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詩而言,學生在理解“楓林晚”時基本是正確的,“停車”“人家”是完全正確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確,而其他的重點字詞則基本不著邊。我只能一個一個的去引導理解其中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發現自己錯了之后,也沒什么特別反應,只有“坐”的意思出現了“啊……”。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這首詩是表達詩人對秋天美景的喜愛贊美還是對秋天草木枯黃的惋惜時,學生都能準確地找到依據“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感受到詩人是對秋天景色的贊美,我覺得學生基本上是理解詩句的意思了。
一節就這樣很快的結束了………意猶回味!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4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欣賞秋景圖片后說說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山行》)。
(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并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釋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2、請生朗讀,互相評價。3、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因此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分。)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四)“放手”自學三、四句。(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節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五)以畫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著雙手,在欣賞著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標記。
(2)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節中我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設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2) 劃分節奏、讀出節奏感。
4、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設計意圖: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
五、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1、出示古詩:(讓學生讀讀這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詞(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元 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色涼。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2、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
【板書設計】
3、《古詩兩首》
山 行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停車喜愛,楓林晚景
遠近相融,熱愛自然
我們應以文本中的古詩為點,讓學生在古詩海的暢游中,不但領略到各具形態的美,而且深悟到這種美所引起的審美情趣,以此來凈化學生的思想靈魂,為學生的生命發展打好亮麗的底色。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5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古詩,感知大意。
2.認識5個二類生字,會寫6個一類生字。
3.處理課后練習,積累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用自己的方法識記一類生字,正確書寫一類生字。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實物投影。
教學時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感悟詩中大意,學習文中二類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乘坐時空轉換器去遠離現代社會久遠的唐朝看看去。(展示山行的圖片)一條小小的石子路,彎彎曲曲地通到遠遠的高山上。想不到在峰巒起伏、云遮霧罩的深山里,還有幾戶人家居住著。我們把車子停下來了,那是因為留戀今晚楓林的景色。啊,經過霜打的楓葉竟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呢!真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山行》,這是唐代一位詩人杜牧看到了這樣的情景所寫。杜牧的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創作態度非常嚴謹。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將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總結,把自己認為不滿意的燒掉。1000多篇詩文流傳下來的只有450篇。這首詩是他寫景的代表作。
二、新授
(一) 讀詩、賞詩,感悟詩意
1. 老師配樂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停頓。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 學生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3. 學生感悟古詩大意(采取小組合作學習)。
(二)處理文中的二類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類生字,請同學們在詩中找出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來,進行出聲認讀。
2. 通過組詞的方式學會應用這些二類字。
徑、斜、亭、車、霜:
3. 鞏固復習二類字
猜字游戲完成
三、朗讀、背誦古詩。
四、 作業:熟背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一類生字的認讀及其書寫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1.背誦古詩
2.復習二類生字(卡片)
二、學習一類生字
行:象形字,古文字為“ ”,是十字路口的象形。本義指道路。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故引申出“走路”的意思。又由道路供行人行走引申為流通、傳遞。
銀行、行家中讀hángɡ
遠:形聲字。字謎:二兒走之行千里。
亭:象形字。“丁”的上部分象高臺上的一涼亭形狀,也可以把“丁”視為簡易的亭子的形狀。
停:形聲字。從人,亭聲。本義是指人止息停留。
字謎:人到亭前步便止,遮陽擋雨好停歇。
車:字謎:東字兩點連,連成一直線;回家坐上它,千里一日還。
霜:形聲字。順口溜:霜字雨頭下加相,寒露過后是霜降;遍地好象撒白鹽,似雪非雪這是霜。
三、練習書寫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復習鞏固所學生字、古詩,課后練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背誦古詩
2. 復習一、二類生字
二、課后練習
1.填字、涂色,說說自己眼中的秋天。
2.讀一讀。
先讀一讀,在寫一寫
三、背一背
作為知識的積累,初曉詩中大意,背誦全詩。
四、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