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教學設計及家長開放活動反思(精選5篇)
《回鄉偶書》教學設計及家長開放活動反思 篇1
目標:
1、認識“偶、鬢、衰、客、何”等5個生字,會寫“客、何”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文,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3、在讀詩、悟詩的過程中,體會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濃濃愛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談話導入:我們班的某某某離開家來富陽讀書,離開爸爸媽媽,你想家嗎?趁機引入試題:他離開家幾天就開始想家了。那么一個人離開家鄉幾十年后回到久別的家鄉,心中一定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回鄉偶書》,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首詩,板書:《回鄉偶書》。
2、學生齊讀。
3、出示頭像,介紹詩人。
賀知章不但是個大詩人,而且還是個大學問家。
二、自主讀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通詩,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
2、認讀生字,糾正字音。
①出示詞語:偶然、鬢毛、衰老、客人、何處來、鄉音
②解釋:“衰老”(能用這個詞來形容我嗎?那形容怎樣的人,比較合適?)
③解釋“何處來”(換種說法:哪里來、什么地方來。)
④解釋“鬢毛”(圖片幫助理解)
3、開火車讀詞語。
4、分小組朗讀詩。
二、交流學習,感悟詩情。
1、學習第一、二行詩。
①自由讀,說說大概的意思。
②圖片出示(年輕和年老):有哪些變化呀?(家鄉的變化)
③家鄉的變化很大,詩人的樣子也發生很多變化,可是唯一不變的是什么?(鄉音)解釋:家鄉話。
④為什么沒有變?(說明詩人熱愛家鄉、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讀這兩行詩:詩人50多年沒有回家鄉,現在回來了,還是衣錦還鄉,見到了家鄉的許多變化,心中百感交集,請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學習第三、四行詩。
過渡:詩人沒有忘記故鄉,而故鄉還認得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嗎?
①自由讀,你能說說大意嗎?
②演一演。
③有感情的讀。
三、配樂吟誦,升華詩情。
1、配樂詩朗誦。(師范讀)
2、學生學習吟誦。
3、那么怎樣讀好詩呢?老師這里提供大家一個方法。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4、學生自由朗讀。
5、指名朗讀。
6、同桌朗讀。(配樂)
四、閱讀續篇,深化感情。
1、出示《回鄉偶書》之二
2、學生自由朗讀
3、集體朗讀
五、快樂寫字時間。
1、學習“客”的書寫。
2、學習“何”的書寫。
反思:
今天是家長開放日,6點45分我就來到學校。8點20分活動開始了,家長們陸續來了,每個人都很安靜地關注著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各個坐得筆挺,聲音也非常洪亮,也許歸功于家長的到來,可也說明我的孩子們懂事了。今天的感動真不少。
課堂讓我感動
師:同學們能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嗎?
學生二人小組討論、表演。
師:哪一組來試一試。
徐磊、盛琦兩人表演如下:徐磊扮賀知章,學著老人的樣子(手摸著胡子,很有禮貌地詢問)走過來。兒童問:“您從哪兒來?”
“賀知章”說:“我從北京來。”兒童問:“你是哪里人?”“賀知章”答:“我是這里人。我很小就離開家了。現在回來了。”兒童說:“那我帶你去你家。”……
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古詩精練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從學生想象
“賀知章”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了。新課標中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教學中我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想象,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家長讓我感動
很多家長都是在上班,可是還抽出時間來參加,真讓人感動。家長真摯的建議讓我如沐浴春風,家長的表揚讓我眉開眼笑,家長的善解人意讓我感到欣慰無比。
真的這次活動我覺得搞得很成功,我想家長和我的距離更近了。
《回鄉偶書》教學設計及家長開放活動反思 篇2
導入:出示柳樹、白鵝圖片,看到圖片你能背誦出我們學習的哪首古詩?
幾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古代的詩人就是用這種方式為我們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作。剛才那首詠柳的作者是誰呀?
賀知章老爺爺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和父親離開家鄉去外地上學了,雖然有的時候吃不飽穿不暖,但他十分刻苦,最終做了大官。在他83歲的時候,終于回到了他離開了50多年的家鄉,寫下了《回鄉偶書》這首詩。
一、齊讀題目,你有什么疑問嗎?(回到家鄉偶然遇到一件事情,心里有些感想就寫下來)現在咱們來看看詩人回到家鄉遇到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咱們自由朗讀這首詩,同學們想想讀古詩應該怎么讀?出示成語"抑揚頓挫"解釋詞義.
用這樣的方法讀,那么遇到讀不懂的怎么辦呢?
好了,有了這些好辦法,那咱們就一起學習吧,比比誰的收獲多。
老師剛才也和同學們用了一樣的方法學習,現在我先匯報一下。同學們可以匯報你的朗讀成果也可以是你讀懂的內容。
二.剛才同學們表現的很出色,為了獎勵大家,教給同學們一個新字“客”。古詩中也有一個帶有“客”字的句子,誰能讀一讀。書寫“何”字,解釋字義。
那么“客”指的是誰呀?他真的是“客”嗎?從哪里看出他不是“客”的。
原來他不是客人,也不是來,而是回到家鄉呀。
三、賀知章老爺爺幾十年沒有回到家鄉了,當他回來的時候,老朋友沒有了,親人也去世了,許多事情發生了變化,難怪家鄉的小孩子都拿他當客人,笑著問他從哪里來?那咱們同學看看這幅圖,想像一下,當時幾個小朋友會圍著詩人說些什么呢?
四.一首詩就像一首好聽的歌,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之后,那么這首詩究竟是一首快樂的詩還是一首憂傷的詩呢?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背一背。
五、同學們讀出了詩的韻味,看來是體會到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你還知道哪首詩是寫思念家鄉的。
六、“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現在同學們可能還體會不到離開家鄉的心情,等你長大了,到外地工作了,再回到家鄉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會更深了,現在就讓我們帶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再讀一遍。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傳統語文教學,我們所看到的課堂往往是:教師唾沫橫飛的講,學生興味索然的聽;教師的激情遇到的多是拒絕點燃的心靈,教師的真誠疑惑如何試亮蒙塵的眼睛?
偶遇一位年輕的母親,扶著自己的兒子學走路。剛學走路的孩子,他沒有掌握走路的方法,這對于他來說,是人生全新的課程,他需要母親的幫助,那位年輕的媽媽就幫助自己的兒子學走,走了一段之后,孩子似乎想掙脫母親的雙手,自己要試一試。探索是難的,但巧的是,孩子居然知道扶著墻走,孩子可能感覺自己本事更大了,干脆試著離開墻的幫助,自己走。啊,他成功了,母親蹲在身后叫他:“我的寶寶,你真棒!”孩子回過頭來,如水清澈的雙眸里盡是成功的喜悅,孩子轉身朝母親走過來,母親給他鼓掌,可能孩子太激動了,他跌倒了,可是他沒有一點遲疑和哭泣,爬起來接著朝母親走去。我感嘆于聰明母親堅信他的兒子能行,所以選擇放手;,我感動于孩子主動,獨立,執著,自信的學走,所以,放手,也是一種精彩!
在執教《回鄉偶書》這篇古詩時,我也大膽“放手”了一回。這篇古詩內容相對簡單,掃除生字障礙之后,學生們參照注釋,差不多已經弄懂了這首古詩。為了使學生深刻體會古詩的意味,我要求學生們四人一組,匯報詩的意思,然后把這首詩表演出來。接下來的情況,真是讓我有些意外:小組成員中間,明顯的出現了一個個 “編劇”、“導演”、“演員”、“道劇”。第一組粉墨登場了,這個身兼“編劇”、“導演”二職的小組長,帶領著他的組員走到教室中間,這時有一個“蒼老” 得稚嫩的聲音開始說話:“我,賀知章,三十多歲離開故鄉……”呵,還有背景旁白。只見這個“賀知章”駝著背,拄著小木棍,我心里微笑著,感嘆著,這時, “賀知章”走近兩個的小女孩,小女孩問:“老爺爺,你從哪里來?” “賀知章”說:“我從京城回來。”兒童問:“你是哪里人?” “賀知章”答:“我是這里人。我很小就離開家了。現在回來了。”兒童說:“那我帶你去你家。”……“賀知章”笑而無語,那笑聲里有很滄桑的味道,我真是詫異,隨后“賀知章”呤起了這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中間還不忘干咳幾聲,彎著腰退了場,那邊兩孩童嬉戲依舊,笑聲如流……
從這節課中,我發現了孩子們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創造,在真實的有情境的實踐中,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煉,他們把自己對文本的個性體驗,淋漓盡致的表達在自己的表演中,這個表演里有他們自己的見解,體驗,積累和創造,而這些正是我們新課程改革所極力倡導的。
《回鄉偶書》教學設計及家長開放活動反思 篇3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老寫的一首詩,是唐詩中的極品,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為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一、教給學法,自讀自悟。《回鄉偶書》這首古詩,學生應該是比較熟悉的了。因此,我在教學中,并沒有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學要求時,要學生借助詞語手冊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講了什么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學生經過充分自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我根據學生交流,進行講評,糾正,小結。這樣初步讀懂了整首詩的意思。“鬢”一詞的教學給我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由于這個字是首次出現,字形復雜,字義不易理解,我首先跟學生強調這個字的讀音是前鼻音,接著問學生:你們知道“鬢”是指哪里嗎?繼而弄懂“鬢毛”指的是“耳朵兩邊的頭發”。為后文理解“鬢毛衰”打下基礎。我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
二、師生互動,深入理解詩意。在學生初步讀懂了詩意后,為了讓兩年級的學生理解80歲的賀知章回到家鄉時那種悲喜交加的復雜的感情,我進行了2個環節:①在學生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師生交流詩意。②師生互動,由老師扮演賀知章,讓學生發問。然后問學生,賀知章聽著孩子的問題,心里會怎樣想呢?通過交流讓學生走進賀知章的內心,體會老人回到家鄉悲喜交加的內心感受。
三、朗讀指導有層次感。在自讀古詩中,我提出的朗讀要求是: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的讀通詩句。檢查朗讀時,就以讀準和有節奏的讀通詩句這個標準讓學生來評價。在學生對整首詩進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讀要求變為:要求讀出賀知章非常想念家鄉,又高興又難過的心情。并通過老師示范讀,帶學生讀,讓學生帶著情感模仿讀,使學生的朗讀上了一個層次。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賀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詩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心情難于平靜。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千百年來為人傳誦,老少皆知。這樣的古詩,對二年級小學生來說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過介紹詩人的生平,指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使古詩節奏,音律明顯表現出來,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我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說到這節課,首先我要說的是,自己是在學校舉行的優質課評選中,以抽簽的形式,在40分鐘的時間內備課、備教材、教具等。給我的感覺就是太倉促。在簡單的翻閱大綱之后,執教《回鄉偶書》這首古詩的。
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老先生寫的一首詩,是唐詩中的極品,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為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一、自讀自悟,快樂認記。我在教學中,并沒有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學要求時,要學生借助拼音讀準生字,讀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講了什么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學生經過充分自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我根據學生交流,進行講評,糾正,小結。這樣初步讀懂了整首詩的意思。
在生字的認讀中,我先讓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并舉行“放鞭炮”、“猜一猜”等方法,使學生準確地快樂識記生字。課堂氣氛濃厚,識記效果顯著。
二、以讀明詩,深入理解詩意。在學生初步讀懂了詩意后,為了讓二年級的學生理解80歲的賀知章回到家鄉時那種悲喜交加的復雜的感情,我進行了2個環節:①在學生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師生交流詩意。②師生互動,由老師扮演賀知章,讓學生發問。然后問學生,賀知章聽著孩子的問題,心里會怎樣想呢?通過交流讓學生走進賀知章的內心,體會老人回到家鄉悲喜交加的內心感受。
三、朗讀指導有層次感。在自讀古詩中,我提出的朗讀要求是: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的讀通詩句。檢查朗讀時,就以讀準和有節奏的讀通詩句這個標準讓學生來評價。在學生對整首詩進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讀要求變為:要求讀出賀知章非常想念家鄉,又高興又難過的心情。并通過老師示范讀,帶學生讀,讓學生帶著情感模仿讀,使學生的朗讀上了一個層次。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賀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詩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心情難于平靜。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對二年級小學生來說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過介紹詩人的生平,指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使古詩節奏,音律明顯表現出來,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我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不足之處:主要是對字詞的理解方面:
1、抱著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的態度。使自己在“鬢”一詞的教學點上給留下了遺憾。學生多次讀錯,再加上這個字是首次出現,字形復雜,字義不易理解,我首先糾正這個字的讀音是前鼻音,接著有學生提問:“鬢”是指哪里嗎?有的學生指著自己耳邊偏后的頭發,告訴了大家,而我沒有進行糾正, “鬢毛”指的是“耳朵兩邊的頭發”。雖然在后文中也理解了“鬢毛衰”。可這點卻成了我這節課的敗筆之處。
2、在學生理解“客”是誰?我的隨口一說,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學生迷惑了。如果在理解“少小離家老大回”時就明確主人公,到后面的理解就不會有困難了。
總之,這節課下來,學生熱情很高,可自我感覺并不是太好。都與自己思想上準備不充分有關。這給我提了個醒:古詩詞看起來簡單,實則不易呀。
《回鄉偶書》教學設計及家長開放活動反思 篇4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在執教《回鄉偶書》這篇古詩時,我也大膽“放手”了一回。這篇古詩內容相對簡單,掃除生字障礙之后,學生們參照注釋,差不多已經弄懂了這首古詩。為了使學生深刻體會古詩的意味,我要求學生們四人一組,匯報詩的意思,然后把這首詩表演出來。接下來的情況,真是讓我有些意外:小組成員中間,明顯的出現了一個個“編劇”、 “導演”、“演員”、“道劇”。第一組粉墨登場了,這個身兼“編劇”、“導演”二職的小組長,帶領著他的組員走到教室中間,這時有一個“蒼老”得稚嫩的聲音開始說話:“我,賀知章,三十多歲離開故鄉……”呵,還有背景旁白。只見這個“賀知章”駝著背,拄著小木棍,我心里微笑著,感嘆著,這時,“賀知章”走近兩個的小女孩,小女孩問:“老爺爺,你從哪里來?” “賀知章”說:“我從京城回來。”兒童問:“你是哪里人?” “賀知章”答:“我是這里人。我很小就離開家了。現在回來了。”兒童說:“那我帶你去你家。”……“賀知章”笑而無語,那笑聲里有很滄桑的味道,我真是詫異,隨后“賀知章”呤起了這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中間還不忘干咳幾聲,彎著腰退了場,那邊兩孩童嬉戲依舊,笑聲如流……
從這節課中,我發現了孩子們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創造,在真實的有情境的實踐中,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煉,他們把自己對文本的個性體驗,淋漓盡致的表達在自己的表演中,這個表演里有他們自己的見解,體驗,積累和創造,而這些正是我們新課程改革所極力倡導的。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老先生寫的一首詩,是唐詩中的極品,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為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賀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詩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心情難于平靜。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千百年來為人傳誦,老少皆知。這樣的古詩,對二年級小學生來說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過介紹詩人的生平,指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使古詩節奏,音律明顯表現出來,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我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回鄉偶書》這首古詩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新教材第二冊第25課《古詩兩首》,是唐詩中的極品。它的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難以估量。主要刻畫了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以下策略的實施:
一、古詩因時代久遠,語言精練,表達簡潔,意蘊深長,由于學生的閱歷有限,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感情、意境、韻味都所感有限。在本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領會作品,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種學習資源,讓學生借助網絡自主閱讀,了解詩人,讓學生初步體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兒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動性、易受感染性,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能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美感。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閉上眼睛,同時為學生播放配樂朗誦的詩歌,讓學生腦海中浮現出自己所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感悟古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仿佛與賀知章同行。
三、為了培養學生在網絡上大量閱讀的能力,我搜集了大量與課文相關的古詩和文章,并把他們按照難易度分為四種不同的星級,讓學生自由地在網絡上選讀自己喜歡的文章,這樣也能夠滿足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四、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我在“小作家”這一環節中設計了三個不同的題目,讓學生在三個題目中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來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學生暢所欲言,寫出了不少有創意、新穎的作品。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第一次聽師傅指導語文課
優點:
第一:聲音很好聽
第二:字寫的不錯
第三:設計很開放
建議:1、不要重復孩子的話,可以讓旁邊的同學來重復一下,比如說,我聽不懂,她剛才說什么了?誰聽到了?你的耳朵比何老師還靈光。
你也來重復一下?
2、一定要畫田字格,老師的范寫對孩子的書寫的指導作用很明顯。
四,個性朗讀,深化理解
師:有人說一首好詩歌就是一首動聽的歌曲,那么這首詩究竟是歡快的歌曲,還是憂傷的歌曲呢?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放進詩歌中,美美地讀一讀這首詩歌吧。
朱思凝:我覺得是歡快的歌曲,因為
師:那請你來讀一讀,讀出歡快的味道來。
跟他意見一樣的請起立。你來讀讀看。
我聽得出你很歡快。
我聽得出你很激動
我聽得出你很高興。
(蔡老師說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一定要到位,我這個環節太快了,不能齊讀,要讀出自己的理解。)
你比他歡快,能更歡快一點嗎?
這樣單獨的評價來激勵孩子達到更個性化的理解。
(也就是說,上詩歌的時候不能把詩歌的意思很直白的傳達給學生,但是教師可以通過評價讓學生明白詩句的意思)
蔡老師表揚:通過角色互換,學生積極參與,這個環節我做得很好。
假如你是兒童,老師是老爺爺,你來問問我吧?
孩子們會問你從哪兒來呢?你幾歲啊?
那么教師可以通過評價,通過單獨的評價讓學生明白自己來自何方?
比如說
李子墨問:老爺爺你從哪兒來啊?老師:我從遠方來,我從小就離開這了,這里是生我養我的故鄉。(通過教師的評價讓孩子們來理解詩句的意思。)
《回鄉偶書》教學設計及家長開放活動反思 篇5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我校開設了“國學欣賞”的校本課程,目的是提高學生文學興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瑰寶,無疑是文學欣賞課教學的重點,可是,我們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方法以老師的灌輸和學生的機械背誦為主,形式呆板,手段單一,效率低下,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探索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拓展古詩詞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感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當我執教<<回鄉偶書>>這首詩時,一開始我想用語文課常用的誦讀、品味、賞析等方法進行教學,后來想到“國學欣賞”課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它應該區別于語文課,這樣才能達到提高學生對于文學的興趣,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于是,文學欣賞課陷入了一種絕境。
怎樣走出這樣的絕境,真正深入學生心靈?通過我上完這堂課,證明我后來的設計是成功的。首先我精心設計了精美的課件、優美的動畫、動情的朗讀、悠揚的樂曲和以李白的<<靜夜思>>導入課題來創設情境,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學生的現狀,不一味求全,不整堂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樂趣,讓學生自己體會到詩歌的精髓,讓文學真正走入學生的心中。再者,本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還有以下幾點以學生為主體的設計:
一.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特別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教學手段:
1、滲透學法:從扶到半扶,學會自學。
2、創設情境:激發想像,融入詩境。
3、理解表演:引導合作,再現詩意。
以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二.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我給學生留有足夠大的空間,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在分析﹑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其間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全班齊讀﹑表演讀,多樣化的朗讀形式使學生動腦動口,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升華. 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文學藝術的魅力,達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的目的.
三.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古詩精練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想象,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如從學生想象
“賀知章”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了。
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困惑與困難。
1、如今的社會和家長始終抱著分數來對待學生的學習,尤其面對考試的壓力,在對這樣的非考試學科,學生和家長都不可能、也不會給予太多的關注;
2、相對于嚴肅的評論和賞析,學生更喜歡一些無厘頭式的搞笑,歪解作品,曲解作者,并以此稱能,這不得不讓人感覺到經典文學的悲哀。
總之,無論怎樣,這條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我們要不斷地嘗試,這中間也有不少歪路,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相信我們是可以培養出具備極佳的文學素養的學生的。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再是沒完沒了的單調重復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表演詩中那種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情感都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
愛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