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精選12篇)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
教材分析:
《觀察物體》是本冊第五單元的內容.《觀察物體》是"空間和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從不同方位觀察簡單的物體.初步把立體圖形與其視圖聯系起來 .教材以學生觀察恐龍玩具這一學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讓學生體會到不同位置對同一物體進行觀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體會不同結果和不同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對教材的處理和教學設想:
第一層次:在不違背教材創設生活情境的情境激發興趣的原則下,將玩具恐龍換成了玩具小狗,接著從前后左右四個位置對同一物體進行觀察,了解物體的正面,背面,側面,并簡單滲透左,右側面.
通過本位觀察和換位觀察,使學生自主發現:體會到不同位置對同一物體進行觀察,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初步體會不同結果和不同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接著出現一些生活中的觀察物體的現象:如觀察恐龍,書本,汽車;進一步觀察并驗證,不同結果和不同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
第二層次:出現觀察茶壺圖.增加了從物體上面和下面觀察得到的影像,使觀察提高一個層次.
第三層次:出現正方體組合,將對物體的觀察引向對幾何形體的觀察,完成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進一步提升空間觀念.
這樣的安排,從簡易到難,逐步發展,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依托,逐步引導學生的空間想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體驗到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小狗玩具,茶壺,圖片,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
教學過程預設: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猜一猜:你能知道他是誰嗎 (課件依次出示男孩背面圖,繼而出示側面-正面圖)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正面 背面 側面
從背面觀察很難確定是誰,從側面看到正面 就知道是誰了.
2,你知道老師是站在小朋友的那邊拍出這些照片的嗎
3,揭題: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樣子就不同,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研究的內容: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
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實物探究,從四個方位觀察小狗
1,確定方位:
(1)師:今天老師請了小狗朋友來和我們一起學習.大家喜歡它嗎
(2)課前準備好的玩具小狗,放在桌子中間,臉朝黑板.請你想一想,你坐在小狗的哪一邊
(3)反饋:告訴大家你在小狗的哪一邊 是幾號位置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2,本位觀察.
(1)請小朋友臉朝小狗坐好,頭不要偏,仔細觀察:在你這個位置,看到了它的什么 小組內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嗎
學生活動.
(2)反饋:剛才我們對小狗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在你這個位置,能看到小狗的哪個面 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形狀嗎
3,換位觀察,觀察小狗的前,后,左,右(側)四個面.
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看到小狗的一個面,想不想看到小狗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呢 我們來換個位置觀察.
(1)換位置觀察:請1號座位的同學到2號座位,2號座位的同學到3號座位,依次換位.準備好,輕輕的換.現在這個位置看到的和前一次看到的一樣嗎 你現在看到了小狗的什么,請把它記在心里.繼續換位置觀察.
(2)每個小朋友都在前后左右四個位置仔細觀察了小狗,現在老師要靠考考小朋友了.拿出作業紙,請你把在幾號位置看到哪幅圖的小狗連線.如果忘記了,可以離開座位走動觀察;做好了,也可以再走出座位按四個位置再對一遍.
學生連線并反饋.
4,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我的發現: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狗的形狀也是不同的.)
三,鞏固練習和提升
只要大家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你就會發現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熟悉的物體,比如說:書本,鉛筆盒,書桌……都可以作為我們觀察的對象.
1,試一試:觀察恐龍,觀察書本,觀察汽車圖.
2,想一想.淘氣和笑笑又在觀察茶壺了.請你仔細觀察,他們看到的茶壺會是怎樣的
說一說:這幅圖是誰看到的 (依次出現不同方位的茶壺圖片,逐個回答.)這兩幅圖又是從什么方位看到的 (出示水壺底面,上面圖)
誰愿意上來演示一下 (學生演示)
3,猜一猜.4張學校的綜合樓的照片,你知道老師是在哪里拍攝的嗎
提供拍攝地點:操場,大門進來的花壇,春秋公園,商貿中心
四,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觀察物體,你有什么收獲
2,作業:《課堂作業本》練習p37.
六,拓展探究——觀察正方體組合
1,拿出準備的正方體,觀察各個面的形狀,簡單復習舊知.
2,組合正方體成長方體,說說從他的正面,側面,上面能看到的形狀.
學生可以想像,也可以用手中的正方體拼一拼,看一看,再說一說.
反饋.
3,機動作業:作業紙——連一連.
教學反思:
執教《觀察物體》這節活動較多的課,我覺得對自己是個挑戰.執教低段數學以來,我發現自己開課較多的是計算課和練習課.如:《數學樂園》,《8加幾》,《加減混合運算》,《數學城堡》等.這類課學生不易跑開,即使不出彩,也不會差到哪兒去.這次選擇上觀察物體,一是覺得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的重要.《新課標辨》將能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作為空間圖形的具體目標明確提出.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二是想提升自己的課堂調控和臨場發揮能力.
試教了兩次,到正式執教是第三次上了.雖說是上了三次,可是每次的設計都不盡相同.前兩次新課展開時用的是水壺,考慮到水壺的特征比較明顯也不花俏,壺身, 壺嘴,壺蓋,壺把的辨認也容易表達,但學生的興趣不是很高.到第三次改為小狗,將對水壺的觀察作為鞏固提升環節.原因是小狗比較可愛,更能吸引孩子注意, 激發學習的興趣.從小狗到茶壺到正方體的學具運用,從簡易到難,逐步發展,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依托,逐步引導學生的空間想像,完成從形象到抽象,從體驗到經驗的數學學習,從而合理完成數學建模.
反思自己的教學,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
一,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活動,在多次體驗中建立影像與事物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學生的空間不是憑空就能生成的需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的積累經驗,逐步培養和發展.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物體的形狀也不相同, 體會不同結果和不同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中以觀察為基礎,安排了多次觀察:從本位觀察,觀察從自己的位置看,能看到小狗的什么,是小狗的哪個面——再到換位觀察:從小狗的前后左右四個面觀察小狗每個面——最后落實到書面視圖與位置的連線(通過離開座位移動位置觀察檢查).這些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觀察,使學生逐步積累了判斷的經驗.
二,以生活經驗為依托,由簡到難,逐步發展,逐步引導學生的空間想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本課的設計從學生感興趣的小狗玩具入手,從容易觀察到的小物體小狗,茶壺,到需要想像推理的大型建筑——綜合樓,最后到抽象的形體正方體組合,從熟悉到不太熟悉,從具體到半抽象到抽象的安排,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了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積極思考的動力,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不足之處和有待改進之處:
對課堂生成的資源沒有充分進行利用.想到了,但稍縱即逝,沒有抓住.
如: 觀察汽車圖,原本試教的時候是三個人從三個方位觀察.由于投影不夠清晰導致學生對于車前面和背面看的圖難區分.所以刪除了一人,改了題目.而備選擇的答案有三個.所以有孩子插話提出應該有三個人的時候,時值另一孩子回答問題,所以沒有進一步問插話的孩子:假設你是第三個孩子,你會在哪一邊看到(多出來的)這幅圖 從而錯失了一個使學生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完成從位置看圖到從圖反思位置的相互關聯的機會.
忽略了一個觀察的細節.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感受不同位置觀察事物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對于每個學生的位置我標了特定的序號.但是沒有提醒孩子留意.其實這也是觀察物體的一個練習.所以后來做練習的時候有幾個孩子對于1,2,3,4的座位號一時找不到.如果一開始就讓孩子觀察自己的座位,說一說"我坐在小狗的哪一邊,是幾號位置"等,就不會出現后面的情況.而課堂教學就會圓滿很多!
三,對于課件有待改進的地方:
我想,觀察物體對課件的要求應該比較高的.課件中涉及到大量的圖片,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處理.由于上課時間比較倉促,所以課件有待改進的地方有:觀察物體中出現的茶壺,正方體組合是以平面的靜態出現的.如果制作成動態的展示各個面的形狀會生動許多.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2
《觀察物體》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后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在上課之前我反復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體課件,總覺得有些欠缺,后來我發現不管如何直觀都沒有具體的實物直觀。于是我跳出了課件和課堂的局限,決定把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排列座位,整節課堂以活動為主,以實物觀察和動手實踐為主。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分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并把自己觀察到的形狀講給大家聽,這樣就產生了分歧,讓無法理解的進行換位觀察,通過實物觀察,學生自己發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并積累了辨認從正面、側面、后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經驗。
在最后的游戲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增強學生空間觀念。活動一:讓學生能正確辨認出物體的正面、側面、后面。活動二:通過觀察小老虎不同面,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側面、上面、下面及后面的認識。活動三:通過讓學生運用學具小組活動,體驗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活動四:通過照片進行判斷是從哪個方向看到的?站到相應的位置去。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深入挖掘備課環節。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留白”的時間較少。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提前給學生制定一個表格。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3
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單元中“對稱現象”一節課時,有一個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剪出對稱圖形,我先拿出一個我課前剪好的對稱圖形讓學生觀察,想想老師是怎樣剪出來的。學生在美術課上學過剪紙,很快就說出要先對折,再*折痕處畫出要剪圖案的一半輪廓,最后沿輪廓線剪下,就剪出了對稱圖形。于是我讓大家開始動手剪,學生們有的在凝神思索剪什么圖形,有的在認真地畫,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剪,大家教很用心,5分鐘后,有的學生已經完成,并高高舉起了自己的杰作,我就讓他們到黑板前,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剪出的圖形五顏六色,各式各樣。有剛展開的兩片綠綠的幼芽,有鮮紅的愛心,有金色的太陽,挺拔的塔松……但也有幾外孩子,拿上來的作品是沒經對折剪出來的,雖然剪得很用心,但左右兩邊還不太一樣,我就輕聲告訴他(她):“你剪的圖形兩邊不對稱,因為你沒有先把紙對折,下去再按要求剪一個好嗎?”這節課在我的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下順利地結束啦。
到了第二節課,教學到剪對稱圖形這一環節,又出現了和一班上課時一樣的情況,我想:這次何不趁機考考學生的觀察力,也好了解一下學生對對稱圖形認識的情況。于是,我就讓學生把沒有經過對折剪出來的圖形也貼到黑板上,來個魚目混珠。沒想到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哪些是不對稱的圖形,并能幫該同學找出不對稱的原因和改進方法。看來我的擔心和顧慮是多余的。如果說第一節課只是讓學生欣賞大家精美的作品――各式各樣的對稱圖形的話,那么這一節則讓學生通過辨別、對比對稱圖形和不對稱圖形,更加深了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教學效果更好。
通過這一細小的環節,使我深有感觸,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放手,把更多的機會和空間留給學生,相信他們會做得更好。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4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的第七單元的學習內容。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觀察物體的教學,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特征明顯而且結構比較簡單的物體,引導學生從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進行觀察,初步掌握觀察物體的方法。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物體的方法,而且也為學生以后進一步學習觀察物體以及圖形與幾何部分的其他內容提供幫助。這節課要讓學生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在實物與相應視圖之間建立正確的聯系。
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看學校照片,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發,初步知道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視圖可能是不一樣的,從而引出課題。接著,通過給學生拍照,有效突破判斷從左、右兩個方位看到的視圖這一難點。再通過安排學生分組活動,讓學生從前后左右觀察毛絨玩具,積累活動經驗,初步建立表象。最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判斷例題中給小猴拍照的位置,學生由于之前的觀察活動,由易到難地學會了觀察物體的方法,形成了正確的認識,并能表達自己判斷的理由。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效,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判斷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狀。但在安排學習小組的觀察活動時,秩序還有些亂,教師指向不夠明確,可以先讓學生說說看到的形狀,明確語言的規范性,從而讓學生知道在活動過程中怎樣正確表達。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5
案例:
小學數學北師大教材,三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教學片段。
一、創設情境 復習學過的觀察物體的知識
1、出示課件,讓學生仔細看圖,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再拿出自己的玩具小汽車,從不同角度觀察,你會發現什么?
生:從上下左右前后觀察小汽車,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小汽車,看到的形狀都是不同的,并說出自己的發現。
2、 肯定學生的回答,并用一句話進行總結,同一物體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狀。
生舉出生活中發現的類似現象。
二、引導學生搭建立體圖形
1、 拿出準備好的立體圖形,并講解本課的主要內容:這節課我們要用這些正方體搭建不 同的立體圖形。
學生拿出正方體積木,積極動手進行搭建。
2 、給學生示范書中的搭建過程,邊操作邊講解。
認真觀察老師的搭建過程,發現問題可及時提問。
3 、同學們明白了嗎?現在大家來分組做練習,一名同學說要求,另一名同學搭建。
學生認真配合,聽清要求的內容,爭取搭建出正確的立體圖形。
4 、對搭建有困難的同學進行指導,搭好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
學生多多進行練習,搭出幾種不同的立體圖形,做到搭得又快又準確。
三、引導學生觀察搭建好的立體圖形
1 、引導學生觀察剛感剛剛搭建好的立體圖形,(生認真觀察搭建好的圖形)師提問:應該怎
樣觀察呢?
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如正面上面等。
2 、學生在組內觀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仔細的觀察,可以互相說說觀察到的不同形狀。
3 、師提問: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實事求是地回答,鼓勵個性化語言。
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本節課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能夠按要求搭建立體圖形;辨認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立體會用上下左右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通過搭建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搭建出立體圖形,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通過觀察來發現問題,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來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能夠按要求搭建立體圖形;通過搭建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自己動手搭建出立體圖形,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觀察是認識一個事物的重要方法。本節課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簡單的物體入手,讓學生自己搭建自己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自己動手進行了各種搭建練習,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強烈參與欲,學的積極主動,動手能力大大提高。實踐證明,學生興趣越濃,學習質量越高。因此,在教學中,盡量創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和氣氛,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增強了教學效果。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6
《觀察物體》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在本冊教材中這部分是難點,它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礎上,對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現對教學中的不足做以下幾點反思、整理:
一、教學目標定位為: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右側面、后面、上面、下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目標的定位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對于本課時來說我的教學目標定的有些過高,本節課的難點過多,尤其是被觀察物體的選擇,涉及到了透視圖,所以部分同學出現了問題,學生對于左右面的認識和親自實踐觀察其實都是沒有問題的。
二、教學中的課堂組織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都是隨著老師的教學在聽課,但本節課在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環節中,由于給學生的改錯時間太過局限,所以有幾個同學沒有改完錯,在一直改錯,沒有注意聽老師下面的環節。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注意留給學生更多的自我改錯時間。
三、細節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從整體上來說還算緊湊,但有些環節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這些點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自己挖掘,一節課的點不能太多,但對于教學中的重點是必須要深入挖掘的。
四、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留白”的時間較少。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7
《觀察物體》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在本冊教材中這部分是難點,它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礎上,對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現對教學中的不足做以下幾點反思、整理:
1、教學目標定位為:
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右側面、后面、上面、下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目標的定位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對于本課時來說我的教學目標定的有些過高,本節課的難點過多,尤其是被觀察物體的選擇,涉及到了透視圖,所以部分同學出現了問題,學生對于左右面的認識和親自實踐觀察其實都是沒有問題的。
2、教學中的課堂組織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都是隨著老師的教學在聽課,但本節課在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環節中,由于給學生的改錯時間太過局限,所以有個別同學沒有改完錯,在一直改錯,沒有注意聽老師下面的環節。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注意留給學生更多的自我改錯時間。
3、細節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從整體上來說還算緊湊,但有些環節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這些點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自己挖掘,一節課的點不能太多,但對于教學中的重點是必須要深入挖掘的。
4、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留白”的時間較少。
一節課下來,總會讓自己有些收獲,我相信一份收獲就是一份成長,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的!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8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的內容,在教學本課時,為實現教學標,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我在教學中突出了以下幾方面:
1、拓展應用新知
數學是抽象的,生活是現實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本節課我大量創造條件,讓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如猜動物等等,既延伸了數學知識,也讓孩子們深切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悟出了“數學確實就在我的身邊”這樣的道理。
2、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
我通過孩子們喜愛的“猜動物”這個活動導入,實踐表明,學生對創設的情境很感興趣,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也為新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3、小組合作學習
新教學理念強調“以人為本”,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為一組的合作學習方式,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觀察恐龍這一例題,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只玩具狗,然后讓學生分3個層次進行觀察:
①本位觀察;
②換位觀察;
③全面觀察。
始終圍繞“讓學生自主參與,深刻體驗”這一宗旨,將學生單獨學習和小組合作結合起來,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經歷新知探索的全過程。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9
從上課的效果來看,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就是學生在語言描述上還欠缺,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不強,以及我的教學語言組織得不夠簡潔,嚴密。
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重組教材:
教參上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是例題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這些教學內容,整節課就顯得比較單薄,沒有訓練的深度和廣度。現在我們應該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教學例題和想想做做1-4,從上課的情況來看,正好是一節課教學時間,比較充實。另外對書上的題目進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書上原來是從上面看到的是三個橫著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從正面看到的是三個橫著的正方形,一字改動,提高思維的難度,調動了整個教學氣氛,原來只有三種擺法,改了一下就有8種擺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最后的“畫畫”活動,體現了新課改課程整合的思想。數學課中也有施展繪畫才能的機會。學生不但可以學數學,還可以畫數學,強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大量的學生活動(觀察、操作、合作交流、游戲),學生通過動眼看、動耳聽、動口議、動手做、動腦思、動筆畫,全員、全程參與,親身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聽聽練練”,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動手實踐,會與人合作交流。學習后,學生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思維得到了鍛煉,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探索的快樂!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二、存在問題(原因)與對策:
1、數學語言講究準確、簡練、到位.本節課我有些問題有點不到位,例如: “通過剛才的學習,誰來說說我們應怎樣觀察一個物體?”學生雖然從前后、左右、上下位置觀察小汽車,但這些都是一些直接感知,不能很準確進行表述.這應在教學設計時琢磨教材要認真思考,怎樣提出問題;問題深淺度要到哪一個層次.
2、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在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需要觀察物體的左邊能說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換到右邊就要想一段時間才能說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我想這應該與學生方位感不強, 觀察周圍的事物也是比較單純、直觀地.在今后的教學不能因為觀察物體就指導學生觀察,應在每一個知識內容滲透觀察事物的本質、規律、變化.
3、教學安排的游戲活動要做到有序,及時調控學生紀律情緒.一開始活動學生就活躍起來,老師說要評比小組學生才安靜.課后針對這些情況,我再次強調小組長的責任,和學生重申課堂活動要求.
三、教學思考: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怎樣既讓學生真正覺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每節課的知識技能目標落到實處,是教學所極力追求的目標。在課堂上如何更科學有效地組織合作學習、開展數學活動,以及如何適當把握本冊中學生思維發散的“度”,還有待進一步思考、改進。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0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7頁例1和“做一做”。
[目標預設]:
1、讓學生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后面和上面
2、通過讓學生觀察實物,使學生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學會要認識物體的全貌應從多角度觀察物體的方法策略。
3、通過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觀念、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實錄]:
一、故事引入,揭示課題
觀看《盲人摸象》的動畫后。
讓學生說說聽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1:盲人摸了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象一把扇子。
生2:還有,有一個人摸到腳就說大象象根柱子。
生3:尾巴細細的,他就以為大象跟繩子一樣。
[反思:學生并不能回答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提問應更直接,更簡單:我們看物體要注意什么?]
師總結:我們看物體要全面,要從不同位置進行觀察,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觀察一個物體。
[反思:導入新課不夠自然。聽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學生并沒有說出我所預想的結果。當時我還以為是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或是我的引導不到位。其實這個故事與我們的教學目標:“認識到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有不同的形狀”并沒有直接聯系,因為盲人本來就不能“看”物體,只能“摸”物體。只能說:盲人摸到大象的部位不同,對大象的感受就不同;而我們看物體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而就這一點來說,二年級的學生又很難理解。]
[再設計:1、可以通過課件欣賞詩句導入。(與語文的整合)宋代文豪蘇東坡有一首描寫廬山的七言絕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同一座廬山,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風景也不同。2、從“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后面和上面”直接導入(簡潔干練)。]
二、觀察物體,直接新授
1、 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后面和上面
(1)出示玩具熊,引導坐在不同位置的學生說出你看到的是玩具熊的哪個面?讓學生認識正面、左側面、右側面和上面.再由老師引導認識后面。
(2)請學生上來摸一摸、說一說各面是什么樣子。
生1:小熊的樣子很可愛。
生2:左側面和右側面都是毛茸茸的。
生3:我們看不到小熊的后面。
(3)老師轉動玩具熊,以師指、生搶答的形式,鞏固相關知識。
[反思:讓學生說出物體的各個面的名稱:正面、側面(包括左、右側面)后面和上面,是我給這節課增加的內容,主要原因是我覺得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習數學知識很重要,而且這一知識將促進后段的教學。]
2、教學第67頁的例1
(1)課件FLASH演示恐龍生活場景短片
師:你們知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恐龍了?
生:沒有了。
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龍已經滅絕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科技工作者根據資料制作出來的動畫和恐龍玩具。
(2)瞧,小明、小亮和小紅就在觀察一個恐龍玩具,(課件出示圖片)
你知道他們看到的是玩具恐龍的哪個面嗎?
生1:小明看到的是玩具恐龍的側面,
生2:小亮看到的是玩具恐龍的正面,
生齊答:小紅看到的是玩具恐龍的后面。
(3)請男同學在小猴的角度想想和女同學在小貓的角度思考:你們分別指出看到了大象的哪個面。(課件出示圖片)
男生: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后面。
女生:小貓看到的是大象的左側面。
[反思:在學生初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以后,通過觀察對象的變化,讓學生再次參與實際觀察的活動,進一步體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會看到不同的視圖。]
三、選擇位置,拓展延伸
1、.觀察放在講臺上的教具箱
(1)小測試。
師:上課前,很多同學問我,這個箱子里有什么?我現在想用它來測測我們班上誰的眼睛最亮,誰的注意力最集中。不過有個小要求:每個同學在位置上坐直了觀察箱子。能不能左偏偏、右偏偏呢?
生:不能。
師:好,開始。測試一:這個教具箱,你知道是哪個班的嗎?
生1:教具箱是三年級5班的。
師:同意的請舉手。
這時只有左邊的學生舉手了。
師:測試二:你知道這個教具箱是生產日期嗎?
生2:是2004年7月生產的。
師:同意的也請舉手。
這時右邊的學生舉手了,而且左邊也有同學舉手。
師提問一個左邊的學生: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3:我是猜的。
師:怎么猜的?
生3:因為首先我是看見教具箱的左側面寫了班級,所以我知道了是5班的。現在我看不到,右邊的同學都同意生2的答案,所以我猜是對的。
師:你真是個聰明靈活的孩子。
師:那么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看來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教具箱可能看到不同的面。
[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有些神秘感,因為我把班級和生產日期分別貼在教具箱的左側面和右側面,我提出測試一后,左邊的同學立刻說出了答案,坐在右邊的同學有些納悶。這時如果我反問一句:右邊的同學為什么沒有一人舉手呢?就更到位了。當我提出測試二時,于是我問左邊一位同學是怎么知道的,他回答是猜的,我肯定了他的靈活。實際上,如果從數學語言的嚴謹性上而言,應該再引導學生說出他根本看不到教具箱的右側面。從而自然地得出以上結論。]
(2)給教具箱拍三張照。
課件出示:
第一張只能拍到教具箱的正面;
第二張只能拍到教具箱的正面和左側面;
第三張既要能拍到教具箱的正面、右側面還要能拍到上面。
師:先想想你該站在什么位置才能拍到符合要求的照片呢?遇到困難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下座位觀察討論。
學生思考和小組討論2分鐘后,我們開始拍照。
第一張:
生1帶著我站在教具箱的前面,我讓他先看看相機中的取景圖,師問:這個圖片大小合適嗎?
生1:還可以大一些。
師:那我們應該…
生1:走近一點。
旁邊的學生也圍上來,我們一起確定了以后,按下了快門,拍下了第一張照片。
第二張:
生2:應該站在左邊的前面一點。
師:請你上來選好拍照的位置,好嗎?
生2:好
生2和我一起拍下了第二張照片。
第三張:
生3:應該站在講臺上。
師幫助她爬上講臺,并鼓勵她獨自拍下照片。之后和她一起看照片,卻只能看到右側面和上面。師把相機上剛拍的圖片送給前排的學生看后,問:符合要求嗎?
生:不符合。
師:那要站在哪里拍呢?
生4:把教具箱搬下來再拍,
師:很有創意。只是如果我們可以不搬下來,也能拍出符合要求的照片,就更好一些,再想想吧。
這時,學生又開始了第二次的討論,約30秒以后,
生5走近教具箱觀察后選定了右前方,說:老師在這可以嗎?
師微笑著遞過照相機說:你試試吧。
生5和我一起拍下了照片。
生5不好意思地說:就是看不到上面。
師:那我們怎么才能看到上面呢?
生6:可以站在3組1號的課桌上拍。
生6站在課桌上,拍下了照片。說:還是看不到上面。
師:誰是全班最高的孩子?
大家推薦出學生7。
生7站上課桌試了一下鏡頭說:老師,還要移動一下課桌。
生7與我一起拍下了第三張照片。
師: 同學們拍的照片符合要求嗎,我們一起來看看,謎底很快就會出現。
學生歡叫著一張張檢驗后,欣喜地笑了。
師:謝謝大家幫助我拍到了三張精彩的照片。
[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我最滿意的,它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體驗,讓師生之間情感交流更和諧,讓新課程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得到較為完美的體現。(一)以拍照這一游戲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實際觀察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調動了學生的興趣,通過有目的的指導和分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的方法。(二)特別是讓學生根據照片要求去選擇判斷拍攝位置,并站到相應的位置去,不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有利于學生人人參與,而且也便于老師及時了解學生觀察、辨認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三)拍第三張照片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注意讓學生帶著困惑有目的地再次進行觀察,并帶者學生一次次地嘗試和思考,到最后討論出:只有站在課桌上才能同時拍到教具箱的那三個面。也有學生提出把教具箱搬下來再拍,很有創意。當然這一環節的活動組織還可以稍稍緊湊一些,我的語言表達還可以更精練。]
2、觀察六個面顏色都不同的長方體。
師:這兒還有一個長方體的模型,正面是什么顏色?
生:紅色。
師:上面呢?
生:綠色
師請前面的學生摸摸側面。其他同學說出顏色。
師變換放置的位置問:剛才正面是紅色,為什么現在變成了蘭色呢?
生8:因為老師轉動了長方體,現在正對著我們的是蘭色。
師:對了。這是一個長方體模型,跟我們前面觀察的圖書箱、冰箱不一樣,正面和其他面難以區分,我們就把正對著自己的面叫正面。
[反思:這個環節使學生知道了怎樣確定長方體模型的正面。其實設計時還有讓學生思考: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的顏色,來改變觀察的角度,使學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個物體各個面的特征,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但是考慮到拍教具箱的第三張照片已經滲透,而且難度較大,時間也會不夠,所以省略了。]
四、聯系實際,應用生活
1、猜同學
大家知道嗎,在我們班有一個人經常會默默地撿掉教室里的紙屑,老師悄悄的拍下了一些鏡頭。你們想不想知道他是誰呢?(課件演示班級學生撿紙屑的場景只有背影和側面)
生:想
師出示一張學生背面的照片,學生情緒高漲,都做了自我判斷,
師又出示這個學生側面的照片,一部分學生已猜到后議論紛紛
師:為什么這么難猜?那我們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誰呢?
生:正面(課件演示正面。)
此時教師出示這個學生的正面照片,學生為自己的正確猜測叫好。
我們大家應該向他學習,為大家服務。
2、猜物體
師出示一張微波爐背面的照片
學生的答案有:小冰箱,電視機…
師又出示微波爐側面的照片,一部分學生已猜到后議論紛紛
學生的答案有:小冰箱,電視機,微波爐,洗衣機等
師出示微波爐正面的照片。
生笑著大聲齊答:微波爐
師:你們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時,才敢下結論?
生1:正面看得清。
生2:看后面不好辨認。
師:同一個學生或同一個物體,怎么會看到不同的樣子呢?
生3:因為看的位置不同。
師:答得真棒!掌聲鼓勵。
師小結::我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同學和微波爐的樣子也就不同。
[反思:設計的“猜一猜”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先從看圖片到猜物體,學生猜得五花八門,展現了他們的豐富想象力。對三維空間關系的認識能力本質上是一種空間想象能力,一種更高水平更復雜的空間概括能力。]
2、笑笑和淘氣去給同學輔導作業的情境創設(課件演示)
(1)出門時笑笑和淘氣分別看到了汽車的哪個面?
生1:后面是淘氣看到的。
生2:側面是笑笑看到的。
(2)到同學家門口時,小熊出來歡迎,出示小熊正面和側面圖,哪一幅圖是淘氣看到的?
生:正面是淘氣看到的。
(3)同學倒茶給他們喝后,出示茶壺的正面和左、右側面的圖片,三個人分別看到的是哪一面?(連線)
生3: 正面是笑笑看到的。
生4:左側面是淘氣看到的。
生齊答:右側面是同學看到的。
(4)看到漂亮精致的茶壺,文靜的笑笑湊過去看了看茶壺的上面,調皮的淘氣卻拿起茶壺去看看它的下面。分別出示茶壺上面、前面和下面的圖片,請學生指出是誰看到的?
女生齊答:茶壺上面是笑笑看到的。
男生齊答:茶壺下面是淘氣看到的。
[反思:通過創設笑笑和淘氣去給同學輔導作業的生活情境,讓練習回歸生活,進一步體驗感知,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達到感知的升華。這樣的呈現方式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已有經驗和認知規律,采用逐步滲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五、師生共議,全課小結
同學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只要你去觀察,一定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
[教學總體反思]:
1、學生已有經驗是發展學生空間概念的基礎,學生的空間知識又來自于豐富的現實原型。對物體的認識學生并不是一點沒有的,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把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融合,在課一開始就遵循這個原理,看實物、動畫演示等,恐龍的知識介紹、主動撿垃圾的學生。學生的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界限就可漸漸地*近。
2.空間概念的培養需要自由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氣氛。如,給拍教具箱三張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觀察教具箱,和同組的小朋友交流所想、所思,這樣以學生為本的操作活動,使學生更加具有主動性、創造性、探索性,更加具有合作與交流的意識,使他們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發展了自己的潛能,培養了空間觀念。
3、總之,我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圍繞“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一主線,挖掘和發展了教材,注重了學生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充分地體驗,自主地思索,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和諧的交流與合作,這節課中師生都是愉悅的,也是思考著的。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1
《觀察物體》這節課的知識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系的理解和把握,第一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兩點把握較好。
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與動手能力得到了培養。
新授開始要求學生在4個相同小正方體拼成的立體圖形基礎上再添一個,從正面看形狀不變,怎樣擺?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個組員的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拼擺的過程中體驗同一個形狀擺放物體的多樣化,使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空間想象得到訓練,大部分同學擺出了6種,而且說出理由和擺法。 因此我們上每一節課都要充分去挖掘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展開想像的翅膀,當然教師備課時也要把問題想得完整、全面。
二、充分體會物體與視圖之間的聯系。
課一開始就要學生觀察由4個同樣小正方體擺出立體圖形的正面、上面、側面所看到的平面圖形,要求學生用鼠標在課件里指出來,同時教師畫在黑板上的平面圖形要學生上來填出是從什么方向所觀察到的,逐漸升華到給出6個同樣的小正方體擺出來的立體圖形,要求學生動手畫一畫,先從正面、側面畫,發現正面和側面的平面圖形是相同的,但從上面看的平面圖形比較難畫,學生通過細心觀察,不要老師指導也能畫出,效果很好。
這節課我讓學生在“拼擺”和“觀察”中進行探討,從正面、側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圖形,通過想像從實物中抽象出觀察到的平面圖形,又在拼擺中體會多種擺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想像、觀察、動手操作能力。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2
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是在一年級下冊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的物體發展到從三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的基礎上,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能夠理解從一個位置觀察物體最多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物體的三個面;并能夠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為了達到上面所述的目標,課前在教具上作了充分的準備,找到了各種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及正方體形狀的物體,以便讓學生在課堂上觀察發現。
但是,教學效果較好,但在做題時并沒有達到我所預料的結果。反思教學覺得有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察體驗還是不夠。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可能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物體的三個面。由于學生多不好組織,我就只好采取把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變換角度進行觀察。結果沒有實現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的觀察體驗,尤其是對“最多只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的三個面”體驗不深刻。如果采取小組觀察,效果會好一些。
二、在觀察用幾個正方體組成的圖形時,學生觀察的少體驗也不夠深刻。我讓學生在課下去實踐,可多數學生沒有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