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譯文(精選14篇)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1
記承天寺夜游
作者:蘇軾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2
辛苦準備很久的《記承天寺夜游》上完后,得到了學校領導和聽課老師的較好評價,課賽評委們也給出了如下評價:“既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運用,又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挖掘的知識面廣、深,充分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互動很好。讓學生提出異議,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將材料進行理解,空間較開放。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深度,真正做到了文學給人需要的境界。”領導的錯愛讓我很是惶恐,在認真做完課堂實錄后我靜下心來反思了一下這堂課,現將收獲整理如下:
其實這堂課我自己也還算滿意,打磨過很多遍,真正上的時候因為學生的參與和投入讓我也能放下所有顧慮去激情施教,所以下課后很久我仍處在課堂上那種高漲的熱情中。
不得不說,學生給了我很多驚喜,首先是“明句讀”部分學生的質疑與解疑讓我很驚喜。為了踐行我教學設計中利用加標點的方式來疏通文意的想法,課前我并未布置學生預習,但這篇文章學生其實已經在之前早自習上齊讀過多遍,有的學生已經會背了,所以課前我還擔心學生很簡單地就完成了加標點的任務,卻靜不下心來仔細推敲,達不到“曉文意”的目標,但學生的表現讓我很是驚喜,他們在加標點的時候我就簡單地檢查了大家掌握的情況,沒有我預想中的順利,最可喜的是他們還主動將自己的困惑提出來讓大家一起討論,四個問題都是極有價值的:“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和“夜”之間要不要停頓?“解衣欲睡”后面似乎應該打句號?“尋張懷民”后面語意未完,應該打逗號?“水中藻荇交橫”和“蓋竹柏影也”中間應該是逗號吧?明確了共性問題后學生小組討論自己解決,解決的效果也比較好,大家依次明確:“夜”字前加逗號是為了停頓表強調;“解衣欲睡”和“月色入戶”是同一時間發生的事情,語意未完應該是逗號;“尋張懷明”一句是承接“念無與樂者”想要去找,而后面是已經找到,分別是兩個完整的語意,所以中間應該是逗號;“水中藻荇交橫”用了比喻,而“蓋竹柏影也”一句則點明了比喻的本體,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間應該打逗號。因為我的學生基礎不很理想,文言文的學習,他們本能地就有畏難情緒,四個文意問題的解決為后面的課開了好頭,學生發現問題是他“跳一跳”能夠到的,他們便來了興致。
此外,在“悟奇情”部分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也讓我很驚喜。設計這環節時,思前想后,為了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最終我只拋出了一個主問題:“賞空明之月的是個什么樣的人?”結果課堂上出現的情況和我預設的差不多,很多學生拿到這個問題便直奔著“閑人”二字去了,將文中其他信息一概拋到腦后,巡視學生小組討論情況時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于是我立即補充了一個要求:盡量多挖掘,把文章中每個句子都用上。這樣一來,學生又回到文中從頭細細分析,其實這對后面“閑人”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學生最終得出了蘇軾是一個“愛月、有詩意”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一個“幽默”的人,一個“隨緣自適”的人等評價。并且深刻地解讀了“閑人”二字所蘊含的心境。學生都有話可說,舉手的人太多,但因為后面我還有一個借蘇軾的詩詞來揭示他心境的環節,不得不盡快結束了這一輪發言,這點讓我很遺憾。如果是常規課里,我一定會盡量讓每個舉手的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哪怕的發言并不夠精彩或獨到,我始終覺得保護好學生的求知欲就是在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在我“堅持”拖了幾分鐘堂的情況下劃下了一個完整的句號,宣布下課時,我留意到很多學生眼中都閃爍著兩簇小火花,那是一種有所獲的表情,而這也才是我這堂課最大的成就感來源。課畢和聽課老師們交流,大腦風暴般的討論后,我又有了很多收獲。就我最擔心的學生一來就直奔“閑人”二字,完全忽略其他文本的問題,老師建議我可以倒過來處理,讓學生回到文中進一步尋找閑人的證據。這種處理很機智,比我要求學生要全面得、認真地分析每一句文本要好。一位非語文老師的課賽評委告訴我,他從我這堂課中得到了一個感悟就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一點和我近期看書的心得不謀而合。課堂上師生互動交流中,老師的評價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及時、準確、恰到好處、帶有啟發性和激勵性的評價才是有效的評價,而有效評價可以促進師生交流,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反思我平日的課堂,因追求“答案”,不注意鼓勵學生,或者鼓勵停留在表面,沒能及時地抓住生的閃光點,以后要注意。
最后說說這堂課帶給我的兩個思考。一、如何幫助學生簡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明句讀”一部分我沒有重講文意,學生很歡愉地學了。“析美文”時我讓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從句中讀到的月夜美景,除了一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了一遍便再無人舉手。我反思到這可能和學生對文言文沒有信心有關系,他們其實有些抗拒字詞的翻譯,因為不確定,所以不安不自信,其他開放一些的問題就沒有出現如此的情況。二、如何點評學生的回答?最近聽了很多老師的課,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課堂語言太羅嗦了,就拿我自己而言,我總擔心學生沒有聽清,所以習慣性地會重復回答問題的學生的話語,這種機械的重復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浪費時間,很多本來答問題就不夠自信,聲音很小的同學也因此養成小聲習慣,他們都等著我再幫他們重復一遍。想來,這還真是個致命的習慣,在整理教學實錄的時候我就關注了一下本節課的點評語言,較日常課堂要簡練些,重復學生話語的情況要少些,但是鼓勵性的話語還不夠。
總說課堂是遺憾的藝術,找到遺憾再去彌補才會提升。這堂課里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對“蓋竹柏影也”一句中的“蓋”字的挖掘還只停留在驚喜這個層面,其實“蓋”字也有一種閑適的情愫在里面,正在因為閑,才會突然發現“原來是”竹柏的影子。對于文本的解讀一點點在加深,對教學的理解也一點點在積累,我愿意多借助一些公開課的平臺來打磨自己。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3
教學目標:
1、 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2、 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學會積極樂觀對待挫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你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學生背誦詩句)我們比較熟悉的還有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他描寫月亮的一篇小短文。齊讀課題。由題目,你能了解哪些內容?
二、介紹作者——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XX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
三、自主朗讀。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節奏。
3、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
4、請學生對學生的朗讀作評價。
5、學生齊讀需要注意的句子,并再次齊讀短文。
四、疏通文意。
1、根據課下注釋,疏通課文。
2、在疏通文意方面你有哪些疑惑?全班一起交流。
男生齊讀敘事部分,女生齊讀剩余部分。
五、深入理解課文。
1、文中有一句寫景的千古名句,找出來。
2、古人評價它說:“仙筆也。讀之覺玉宇瓊樓,高寒澄澈。”下面我們也賞析一下這句寫景名句。
齊讀這寫景名句。
3、文中最能表現作者心情的就是結尾的抒情議論部分,自己讀讀,并且通讀全文。在讀中品,在品中讀。月下的蘇軾,會有哪些復雜的心緒呢?
(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心情的寂寞;面對挫折逆境的豁達,面對孤獨人生的感慨……)
蘇軾在政治上有遠大的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同學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心情如何?(低沉、郁悶、萎靡不振)而蘇軾表現如何呢?(曠達、豁達)
帶著這復雜的心緒我們再來讀一遍課文。
4、走近蘇軾。
5、與蘇軾共勉。作者是在政治漩渦中身心俱受傷害后被貶黃州的,在這樣的逆境中,仍有賞月的悠閑,這對我們直面人生中的困難、挫折帶來了哪些啟迪?
(作者不沉溺于被貶的失意中,而是自己尋求解脫,這是一種曠達的胸襟。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也應積極、樂觀,這樣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六、試著背誦課文。
七、生活中,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挫折中,愿我們的胸懷永遠曠達從容。
八、布置作業。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4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確讀音
1.念無與為樂者( ) a.yuè b.lè
2.懷民亦未寢( ) a.qǐn b.qèn c.qìn
3.水中藻、荇交橫( ) a.xìng b.xíng c.háng
二、文學常識填空
《記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是我國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
三、《記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層用了兩個疑問句和一個陳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一)
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這個句子描寫的對象是( )
a.庭院 b.月光
2.“竹柏影”是指( )
a.積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橫
3.這句使用的修辭手法是( )
a.比喻 b.擬人
4.翻譯這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2.b3.a4.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5
學習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要求
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二、預習重點
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三、預習過程
1.結合課下注釋或查工具書,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藻荇交橫懷發亦未寢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讀課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頓,并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相與步于中庭
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
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3.結合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的意思。
念無與為樂者懷民亦未寢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橫
4.熟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整體感知文意,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預習自測
(1).(自主)文章點明地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寫得具體化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寫出夜游原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先學交流:
各小組用3分鐘的時間在小組內對預習案的預習自測情況進行交流(小組長組織好)。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三、精讀探究,揣摩運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說說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達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點睛之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說說句中的“閑”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這個“閑”字有哪些含義?這些句子表現了蘇軾怎樣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請寫出兩個借月抒情的詩句,并注明出處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小百科: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因涉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關寫月的著名詩句及篇章,并作好摘錄舊黨司馬光為相,召蘇軾回京,繼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旋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等地。紹圣元年,新黨復政,又以“譏訕先帝”為名貶蘇軾至英州。其后一貶再貶,直到以瓊州別駕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將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啟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為后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面,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縣)人。他于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初到時寓居在承天寺。他雖然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遷
謫之事放在心上,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一位有過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強的人。無怪乎蘇軾要引他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黃岡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模僅次于開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1,3略。
4、(1)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3)月光照進門內,高興地起來散步。
(4)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
5、(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中庭。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第二課時
三、1、第一段:尋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嘆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3、記敘,描寫,議論。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閑字是本文的文眼,閑人是本文的點睛之筆。閑人含義是:①反映作者身為閑官的現實;②表達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發的惆悵和苦悶。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6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實錄
授課人:張學新 地點:深圳華僑城中學八年級(6)班
一、借月導入新課,音樂進入課堂:
伴隨著清脆的上課鈴聲,老師走進教室,拿起粉筆,“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學的目光吸引過來,黑板上馬上出現了一輪明月正掛在樹梢的粉筆畫。
生:(馬上就有人在小聲低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師(喜)(馬上轉過頭來):對,這句詩正是這幅月光圖的最好注解。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大家想一想,古詩中還有哪些寫月的名句?它們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放貝多芬的《月光曲》))
(整個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處處,學生搶著舉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思鄉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真摯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對朋友的思念。
……
師(笑):一縷月光能勾起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輪月光更能引起文人們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牽動著那么多人的情腸?
生(搶著):人的雅興。
師:不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也是寫人的雅興,什么雅興呢?”
師(板書):記承天寺夜游
二、學生自主學文,師生互動啟發
師:大家看書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大家理解詩人的雅興。
生(悉悉嗦嗦的翻書聲)。
《月光曲》還在播放。
教師巡視。
師: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寫的這片文章?用自己的話概括。
生:說了句公道話卻被貶到黃州。
師:大家可以猜想當時作者的心情怎樣?
生1:悲傷。
生2:不對,應該是悲哀和無奈。
師(快速):為什么呢?
生2(不服氣的):他即使是對的,但皇帝要貶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辦法呢?總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聲一片)。
生3:不對,應該是輕松的坦然的,因為他從此再也不必‘案牘勞形’了。
師:用文章的原話就是 ——”
生(齊聲):閑人。
師:作者愿意做‘閑人’嗎?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嗎睡不著覺,起來夜游?
師:很好,作者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唄!
生:都是月亮惹的禍!(眾生大笑)
生5(補充):是因為‘月光入戶’,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應該是不甘寂寞,當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師(放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來月能解憂。如果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會像蘇軾一樣見月起行嗎?
生(齊笑著搖頭):才不呢!
師(笑):為什么古人有此習慣呢?
生1:古人都是神經病。(其他生笑)。
師(笑):是神經病嗎?
生2:不是,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現。
師:說具體點。
生2:因為‘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不正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聲)
師:不錯,吟風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詩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現,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懷,表達心緒,我們來看看作者月夜賞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眾生翻書)
生1:庭下如積水空明。
生2(反駁):那是寫水。
師(笑):是寫水嗎?
生3:不對,是寫月光像水。
師: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不是寫水?
生3:‘如’字。
師: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種的植物唄。。
眾生(大笑):是竹子、柏樹。
師:看見這幅“月下竹柏圖”揣想一下作者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呢?(眾生舉手)
生5:開心。
生6:平靜。
生7:坦然。”
生8:不對,應該是不平靜。。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
生8:因為竹柏有投影說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確實給人一種靜的感覺。但是作者此時身在異鄉又被貶。心里不可能寧靜!(掌聲)。
師: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靜中又突然不靜,感情變化很快嘛!(眾生笑)這叫什么寫法?
生:反襯。
三、學生即興表演 合作體會感情
師(關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體會得很不錯,假若讓你們借助動作和語言來表現作者的感情變化怎樣?
生:老師,你該不會讓我們來‘模仿秀’吧?
師:對!小組內確定人選,可自行設計臺詞和動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生4人一組討論,師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師分別選了4組同學上臺表演)
師生評價表演。
四、學生齊背課文 師布置課外拓展
師:看來大家確實體會了蘇軾當時寂寞、欣喜、寧靜、不寧靜的心態,下面我來齊背。
生齊背。
師:好,短短84字就傳達作者這么多的情感,可見作者用筆的老到,下節課請同學們上網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包括他的詩詞,看誰收集的全面。下課。
生:老師再見。
(下課了,教室里依然琴聲悠悠,學生似乎還陶醉在《小夜曲》悠揚的旋律中)
課例分析:
此課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師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發學習主體的學習動機的情況下,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對文意的理解把握,更為重要的由以往簡單的啟發誘導過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師生互動的新穎模式,實現學生探究之樂、成功之樂、學習之樂和合作之樂,讓學習主體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強人文素養。教師的在整個過程中充當組織者、領導者、引導者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張老師沒有平白的說教,沒有斷然的否定,沒有牽強的附會,`全由學生的見解出發,層層遞進,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學生主體,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層次的意義;尤其是學生在分析“月光圖”時得出:以寫“月”之靜來反映主人公內心的“不靜”。這是個獨創,它打破了教科書的標準答案,讓人耳目一新,很有創意。張老師沒有否定,而是給以嘉許。另外,讓音樂介入課堂,不能不說是個大膽的嘗試,夜的靜謐,月的清朗,人的豁達,都被那優美的旋律詮釋的淋漓盡致,所選的樂曲也恰到好處,體現了語文課程資源的合理運用。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圍,可謂一石兩鳥。
評價:
當然,任何一課都有遺憾。本課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是先讓學生收集蘇軾的材料再欣賞課文好呢,還是先上課文,拋磚引玉,再收集資料好,孰優孰劣?值得我們討論;另外,讓音樂介入課堂也值得探討,不過,從視、聽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刺激也不為過分,但時機如何把握也需要研究。無論怎樣,形式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須的。古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人文性的完美體現,采用怎樣的形式更好更快的讓學生從這本厚厚的文化寶藏里挖掘出閃亮的珍珠則是我們廣大的同行共同的追求。
作者簡介:張學新,男,1972年12月生,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學中文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1995年宜城龍頭中學任教,2000年襄樊外國語中學任教,2002年深圳華僑城中學任教,倡導“成功教育”,主張“語言與思維同步發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至今發表的論文20余篇。
做人做事的體會是:謙虛謹慎,博采眾長,勤于思考,努力創新。
《記承天寺夜游》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課。
班長:起立。
師:請同學們齊背蘇軾的《明月幾時有》。
生:(生齊背)明月幾時有……
師:一首《明月幾時有》道出了對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明月幾時有?何夜無月?只不過很少有人有那一份閑情逸致去欣賞罷了。但宋朝的文學大家蘇軾卻對月情有獨鐘。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蘇軾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板書課題 :記承天寺夜游)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齊讀)記承天寺夜游。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將注釋中的字音抄在文中,如有不認識的字請做出記號。
生:(看書、注音、做記號)
師:有不認識的字嗎?
生:沒有。
師:那好,我請一位同學試讀一下。(請一生)
1生:(讀課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師:他讀得怎樣?有沒有讀錯的。
生:有。柏應讀作băi。
師:(板書 柏băi)再請一位同學讀讀,我想一定會讀得更好了。
2生:(讀課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師:這回讀得很好。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一遍。(師讀課文)請同學們齊讀課文。
生:(齊讀課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師: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釋疏通文義,同時完成課后練習2。如有不理解的請作出記號,等一會大家再討論一下。
生:(看課文約4分種)
師:請同學們就剛才在看書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交流一下。
生:(生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在交流之后還有沒有問題,如果有,請提出來,咱們再集體討論。
1生:“欣然”是什么意思?
2生:高興的意思。
師:對,《春》一文中有“欣欣然張開了眼,”其中的“欣欣然”就是高興的意思。
3生:“亦未寢”的“亦”是什么意思?
4生:“亦”解釋為“也”。
5生:“步于中庭”的“步”是什么意思?
6生:作“散步”講。
師:還有不清楚的嗎?(見沒有)那好,請幾個同學口頭翻譯一下,看是否真的掌握了。
1生:(翻譯第一句)
師:他的翻譯有沒有問題?(有學生說有)問題在哪?
生:“遂”字沒有翻譯,它的意思是“于是”。
師:你說得很正確。(繼續請學生翻譯)
2生:(翻譯第二句)
3生:(翻譯第三句)
4生:(翻譯第四句)
師:剛才幾位同學翻譯得很好,說明同學們真的掌握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課文。同學們,文章的題目是“記承天寺夜游”,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呢?
1生:“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月色非常的美好,所以他想欣賞一番。
師:這是講“夜游”的原因,他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呢?
2生:“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尋張懷民。”
師:請同學們看注釋,能不能找到有關本文背景的材料。
1生:(找材料)注釋7有。
2生:注釋2也有。
師:同學們能不能結合這個背景談談蘇軾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
生:因為他被貶到黃洲,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官,所以他感到很寂寞,于是想找個好朋友一起聊天。
師:說得很好。在蘇軾的眼里,那是怎樣的一個夜晚呢?
1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非常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味寫景的句子。(板書品味寫景)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這一句寫的是什么景?
生:夜色。
師:準確地說是什么?
生:是月色。
師:很好。(板書月色)作者筆下描寫的月色是怎么樣的呢?(板書怎么樣)請同學們再齊讀。
生:(齊讀)
師:月色是怎么樣的呢?
1生:澄清
2生:透明
3生:清亮、空靈
師:(贊許的)同學們說得很好,今晚的月色多么的澄澈透明呀!(板書澄澈透明)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再請同學們齊讀。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把“如”和“蓋竹柏影也”去掉讀一遍。
生:(齊讀)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師:如果這樣寫,會給人怎樣的感覺呢?
生:這樣寫,讓人感覺是寫水的。
師:但實際上課文是月色的。可見作者上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寫的?
1生:是比喻。
師:非常正確。(板書比喻)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讓我們這樣來寫:“庭下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比較這兩者,課文的“蓋竹柏影也”的“蓋”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給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師:是的,原來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一種幻覺,文章先虛寫,再實寫,虛實相生,為讀者描繪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板書虛實)這樣美妙的夜晚,這樣澄清透明的月光,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呢?(板書意境)請一位同學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一下月色。
生:庭院中明亮的月光灑落下來,整個院子就像是一個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種水草千姿百態,搖曳多姿,仔細一看,原來是竹柏的影子。
師:這是怎樣的一種意境呢?
1生:淡雅。
2生:幽靜。
3生:清雅。
師:清麗淡雅,不錯。請同學們齊讀一遍這一段,邊讀邊體會。
生:(齊讀)
師:一部照相機,如果裝入黑白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裝入彩色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是(指一生回答)
生:彩色照片。
師:一個人的心靈就是一張底片,如果用快樂的底片去照自然界的景物,得到的是什么?
生:快樂的照片。
師:如果用痛苦或憂傷的底片去照得到的是什么?
生:痛苦、憂傷的照片。
師:平時,你是用什么樣的底片去照世界的?
生:快樂的。
師:很好,我們永遠都要用快樂的心情去感受一切。現在,蘇軾用他的心靈為我們拍攝了一幅照片,請同學們透過這張照片,體會作者的心境。要透視作者的內心情感,必須要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知人論世。(板書知人論世)前面同學們已經了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請同學們閱讀第三自然段的內容,結合文章的景物描寫和寫作背景,思考討論:此時的蘇軾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呢?教師吟誦第三自然段)
生:(討論、交流約3分鐘,教師吟誦第三自然段)
師:請各小組談談你們討論交流的情況。
1生:作者雖然被貶官,但從景物描寫來看,色調明朗,可見他心胸比較豁達,樂觀。
2生:一個“閑”字,說明他很幽閑。
3生:他賞月時高興的心情,課文用了一個“欣然”。
4生:作者借明月抒情。明月尚且有人欣賞,怎么作者沒有人欣賞呢?
師:(翹起大拇指)真棒。是啊!明月尚且有人欣賞,想我蘇軾是何等英才,為何沒有人欣賞我呢!剛才同學們說得很精彩,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不僅要知人論世,還要根據文章作者用心靈所拍攝的照片,緣景析情(板書緣景析情)。根據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分析作者的內心情感。再請同學們齊讀全文。
生:(齊讀課文)
師: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體會到蘇軾筆下的美妙月夜,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寫景散文的一些方法。(板書學習方法) 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課。
板書: 是什么 月色
品味寫景 怎么樣 澄澈透明
學習方法 怎樣寫 虛實 意境 比喻
體會心境 知人論世
緣景析情
(簡評:一、學生學習方式改變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自讀、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二、教師的教學方法改變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加以點撥、引導,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凸現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合肥四十七中語文教研組。)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和老師:
早上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記承天寺夜游》(板書課題及作者),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對本課說明。
一、說教材
《記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以自然山水為主題展開。<<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片小品文,主要寫了元豐六年,蘇軾因時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后別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于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表露出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和課本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運用誦讀法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把握文意,在此基礎上,使用討論法理解重點字詞句的含義。恰當適用引用資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和點撥法,啟發學生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理解”閑人”的含義。教學難點是體會作者微妙而復雜的心境。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說學情:學生已經在七年級學習了10篇文言文,而本文的文言知識并不難懂,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課下注釋的提示,了解全文內容,為這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 。合作 。交流 。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信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定能突破重難點,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激情導入法 。美讀感知法 。合作探究法 。點撥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并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參于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學法是小組討論法,美讀品味法和圈點句畫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 、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目標導學、問題引領、任務驅動、當堂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激情導入──目標導學──朗讀課文──梳理文意──整體感知──品讀課文──課堂小結──當堂檢測──課后延展這樣幾個環節。
(一) 課前預習: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適當的預習學案,讓學生將預習結果寫在預習筆記本上。在課堂上采用預習檢測的方式進行。
(二) 課內探究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不會自然涌現,它反映了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聽歌曲 。猜詞作者這一情境,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歌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語文,從而使教材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激發的關系。
2、初讀課文
首先,教師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①誦讀:在反復朗讀中,把握文意;
②悟讀:聯系寫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領悟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
③背誦:讓經典,永駐心間。
接下來,老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畫出來。之后檢測節奏劃分,檢測字音。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讀出節奏劃出停頓, 讀不準的商量解決。之后檢測節奏劃分。
最后,抽一學生朗讀課文,抽其他學生做出點評,齊讀課文。
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朗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以此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
3、合作探究。梳理文章
新課標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學習活動方式,教師請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分組討論。對于共性問題師生共同討論,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設計此環節的用意是:在學生獨立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有計劃地組織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小組內的互相幫助,共同探究解決疑難問題,學生產生共識,教師通過檢測的方式了解自學情況,針對全班都不會的問題,教師做適當的精講點撥。
4、整體感知
教師設疑:”請本文按照記敘。描寫。抒情分層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層意。”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
5、品讀閑情
引導學生體會”閑人”的含義以及所蘊含的情感。通過短片加入嘆詞后的朗讀,讓學生深深體會出作者貶官的悲涼和人生的感慨。再通過”欣喜”和月下 美景的賞析以及加入嘆詞后的朗讀,讓學生深深體會出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以及自我排遣的達觀。從而突破難點。體會了”閑人’’真正含義后,再分角色朗讀,讀出感情。
6、拓展延伸
設疑:學習本文后,你認為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和不幸?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教會學生辨證的看待人和事利用這樣一個思考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再次體會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這個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了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五 、說教學反思
這堂課從最初設計到最后呈現,感想跟多下面就選擇其中最深的幾點談談:
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
1、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 。引導者 。同時又是支持者和幫助者。既要引導,又要從旁幫助,和學生一起合作 。探究 。實現和諧互動,共同完成學習目標。
2、在課堂上也有很多遺憾,由于時間關系,有兩個知識點沒有涉及:一是對文中繪景句的評論,二是對文中語言樸素而一味深長的特點。從而導致學生寫作實踐無法進行。在課堂上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甚少。教學評價語言單一,評價學生時表達感情缺乏真實感。每個環節過渡性缺乏,沒有連貫性,學習小組分工不明確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不充分。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彌補不足。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文言文。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語言簡練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是學生學習的典范。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在學法上還要加強指導。因而,這一課的教學既有學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師具體指導的一面。
(三)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說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是現代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以此來指導教學,課堂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就必須是使學生從低效、沉重、苦悶的學習重負下解放出來,不但使他們學會,而且要使他們會學、樂學、善學。因此我根據教材、學情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2、欣賞文中清幽寧靜的意境,背誦全文。
3、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閑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
(四)、重點難點安排
重點:理解用比喻句描寫庭中月色的好處。
難點:體會作者自嘲自解達觀的人生態度。
二、說學法
從知識獲得的途徑來看,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學法上我引導學生以發現學習為主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質疑法、討論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學習。
1、朗讀法:漢朝學者董遇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是理解的基石、積累的捷徑、語感的源泉。學習文言文難就難在詞句古奧難懂,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朗讀。
2、圈點勾畫法:學生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生字難詞,尤其是文言實詞和虛詞,需要圈點勾畫出來,反復誦讀、品味,才能深入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3、質疑法: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探究,通過探究,才能發現真理。讓學生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錄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交流得以解決。
4、討論法:討論法以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為中心,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得知識,在學習中真正處于主體地位并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統一,教法與學法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學法決定教法,教法制約、影響學法。因此我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運用朗讀法、練習法、比較法、討論法,力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氣氛中快樂地學習。本課使用教具為多媒體課件。
1、朗讀法: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談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時曾經說過,“習文言,必先熟讀若干,勉強記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
2、練習法:對于字詞句的難點,我采用練習法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培養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法與質疑法的習慣。
3、討論法: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教師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教學機智,利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給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還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體課件能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其優點是審美效果比較直接,缺點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課使用課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氣氛,補充相關信息,從而激發學生思考,為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和空間,并將松散的教學片段連綴成整體展現出來。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
學生活動:舉出曾經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句
教師補充并導入: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去領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別樣的心境。
(二)、有關作者與背景
出示幻燈片,簡介蘇軾資料。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背景
是蘇軾于元豐六年(1083年)黃州貶所所作,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三)、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播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感情
2、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對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學生作示范性朗讀,然后讓學生互相點評。
4、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5、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
(四)、研讀及賞析。
教師活動:
1、根據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簡要概況全文的內容?
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并說說有何特色?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感情?你認為文中的“閑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4、這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活動:討論上面問題并明確
(五)課堂:
1、學生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2、教師:《記承天寺夜游》這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六)、布置作業
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杰出的詩。請同學們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摘抄到語文本上。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9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橫( ) 3.如吾兩人者耳( )
4.月色入戶( ) 5.蓋竹柏影也( ) 6.但少閑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寫出文中描寫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對其寫景的妙處試作簡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說說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下面幾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練習
(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本文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與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稱“三蘇”,三人同為________之列。蘇軾死后謚號________。
2.解釋加粗的詞語。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積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中蘊含著作者怎樣微妙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簡要說說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樣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湖游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詞。
從武林門而西( ) 突兀層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
2.從文中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作者對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覽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寫了哪幾種景物?主要用了哪種修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注:更定:初更開始的時候。毳衣:用鳥獸細毛編織的衣服。霧凇沆碭:霧氣彌漫,大雪覆蓋湖山。白:酒杯。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碭( ) 一芥(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
人鳥聲俱絕(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
3.本文的敘述和描寫與《記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寫的對象不同,這篇文章與《記承天寺夜游》表現的意境和手法的運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愉快地,高興地2.交*錯雜3.語氣詞,相當于“而已,罷了”4.單扇的門,一說指堂屋的門5.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于“原來是”6.連詞,只是,不過
二、1.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個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感;用“藻荇交橫”四個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
五、(一) 1.《東坡志林》蘇軾 子瞻 東坡居士 北宋 文學 書畫 蘇洵 蘇轍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于是,就 清澈透明 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語氣詞,相當于“而已,罷了” 3.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
5.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1.向西 高聳的樣子 劃船 2.心飛湖上 茶畢,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寫了山色、花光、溫風、波紋四種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三)1.ná cuì hàng dàng jiè 2.停,止 這 牽引 小草 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舉其一即可。如都是寫景散文,但都不先點景,一個寫解衣又起,一個寫乘舟下湖,使讀者隨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簡練;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無雕琢之感。4.提示:此題有一定難度,不必作過高的要求,可側重于一個方面。如蘇軾的文章突出了閑適、恬靜,張岱的文章突出了廣漠、遼闊;蘇文借用多種形象作喻體,表現月色空明,張文則直寫雪色之白。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10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閑人”的內蘊。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 試想蘇軾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里?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 的月色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11
學習目標:
1、理解掌握以下文言實詞:念 、寢 、步 、尋 。
2、理解掌握以下文言虛詞:但 、耳 、遂 。
3、理解作者當時特殊的心境。
4、領悟語言的凝練含蓄。
教學重難點:
本文寓情于景的寫法。
教學為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你們一定讀過不少的文言詩詞,你都知道哪些文人筆下描寫月光的句子?說出來和大家共同欣賞一下吧!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杜牧的“煙籠寒水月籠沙”給人以朦朧美;借月思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借月祝愿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夜,和蘇軾伴張懷民共賞美好的月光吧!
(板書:題目“記承天寺夜游”)
(二) 自主學習:
1、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以下字音。
qǐn zǎo xìng héng wú
未 寢 藻 荇 交 橫 如 吾
2、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流暢。把你不理解的詞語圈出來。
3、學生之間互相幫助解決疑難。
4、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弄通文意。(分段用現代漢語復述)
(三)合作學習:
1、再讀課文。(有感情的朗讀)
此處可指名讀。
文章共3段 一 敘事
二 寫景(描寫)
三 議論 抒情 (此處板書)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解決以下問題:(逐個解決問題)
a、第一段中最能體現作者心情的一個詞是( )?
答:“欣然”
b、作者因何而“欣然”?
答:因“月色入戶”,表現了他的興奮和喜悅,一個被貶謫之人,被美景吸引,拋開塵俗,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不能不說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胸懷。
C、請畫出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
答:“月色入戶”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d、討論,這兩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藝術效果?
答:(1)、“入戶”把月光擬人化,寫的自然而生動。自然萬物本無情,但在作者筆下,充滿了靈氣,像久違的朋友。在他貶謫落寞之時,前來拜訪以慰藉失意的詩人。
(2)、“庭下如……”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用比喻烘托月光之清。最后點出“蓋竹柏影也”給人恍然大悟之感。句中沒有一個“月”字,卻無不在寫月,只用18個字就描繪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彈奏了一曲空靈的月光曲。
3、復讀課文。(齊讀,可試背。體味其中的情感)
思考以下問題:(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a、 作者問什么要“尋張懷民”張懷民是誰?
--作者想到應有人共享月色之美,進而想到只有和自己境遇相同的張懷民。張懷民與蘇軾兄弟均有來往,元豐六年被貶黃州。
b、 這個“尋”字能不能換成其它的字,如“找”,它有什么藝術效果?
--有一種急于找到的迫切感,這就寫出了作者渴望與知心好友共賞月光的急迫心理。
(四)換位思考:
如何理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如果你就是當年的蘇軾,你為何稱自己為“閑人”?
(此處要讓學生大膽的說)參考答案:“閑”是相對于“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閑”包含著作者的幾分感慨,有安閑賞月的欣喜,有自我排遣的豁達,更有對朝廷的抱怨和被貶他鄉的惆悵無奈。一個“閑”字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
(五)自主表達:
同學們,課文學到這里,如果你是蘇軾的好朋友,面對當時蘇軾的處境,你該如何勸勉他?
(此處更應讓學生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六)課文小結:
學完這篇文章,你覺得你應該向大文學家蘇軾學些什么寫作技巧?
--如:1、語言凝練含蓄。2、描寫生動形象,如詩如畫。
(七)布置作業:
作者從視覺角度寫出了月光之美,你能從聽覺、嗅覺、觸覺等角度來描繪月光嗎?
把它寫在日記本上。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12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月夜圖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 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 遂:于是; 蓋:大概; 但:只是; 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復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復述課文內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 、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 能力擴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
看圖寫景抒情。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13
導入:
古有一人,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他的文章隨物賦形,于情無所不暢,于景無所不取,創作了無數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希翼;也揮灑了“大江東去,浪淘盡”的無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凄婉悲愴。他是誰?
明確:——多才多藝的蘇東坡(蘇軾)。
教師語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游記小品《記承天寺夜游》。
教師語言:反復誦讀《記承天寺夜游》,從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說說這篇文章的與《答謝中書》的不同之處。
學生活動:
1.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
2.二讀通順流暢,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語句讀通暢。
3.反復誦讀《記承天寺夜游》,發現其在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與《答謝中書》的不同之處。
《答謝中書書》
(1)句式特點:句式整齊,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對偶。
(2)用字用詞:文章用詞精美,描寫生動。
(3)韻律節奏:音韻具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
《記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點:長短句結合,富有節奏變化
(2)用字用詞:語言樸素自然。
(3)韻律節奏:音韻和諧,節奏富于變化。
4.三讀節奏分明,在把握《記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的特點的基礎上,劃分文章節奏,讀出文章的層次感。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點
教師語言:細讀《記承天寺夜游》,看看這兩篇寫景小品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
學生活動:
1.細讀課文,圈畫《記承天寺夜游》描寫的景物。
《記承天寺夜游》描寫了:月色、竹柏影
2.圈畫描寫景物的語句,分析語句概括景物特點。
《記承天寺夜游》描寫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搖曳)。
3.四讀抑揚頓挫,在把握景物特點的基礎上,讀出景物之美。
探析寫作技法
教師語言:《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樣為我們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組合作探究:
1.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記敘的表達方式之外,作者還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請在文中圈畫出相對應的文字。
預設:本文記敘與張懷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議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章雖短,要點卻全,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2.小組品讀探究:描寫月色一句妙在何處。
【明確】: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靜謐。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
3.五讀朗朗上口,讀出文章結構美。
聯系背景悟情感
教師語言:請從文中找到能表達《記承天寺夜游》情感一個字。
明確:作者的情感盡在一個“閑”字上。
學生活動:結合助讀資料,揣摩“閑”的意味。
課件出示: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詩句,斷章取義,說他以詩訕謗新法,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此時的蘇軾近乎被流放,但是,蘇軾仍然有進取之心,仍是豁達之人,《記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時所作。
1.小組合作:揣摩“閑”字意味。
“閑”字意味: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師語言:本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篇幅雖短卻極具獨到藝術魅力。寥寥數筆,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個“閑”字更是創造了一個豁達超脫的淡遠境界,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極品。
2.六讀讀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創作背景的基礎上,讀出情感美。
歸納小結
教師語言:
《記承天寺夜游》可稱之為有人超我之境。以兩人夜游之閑,襯其因貶憂郁之情。蘇軾雖仍有進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渦中難以把握,借月夜朦朧之景尋求解脫,更顯其內心豁達,超脫于塵世之外。
學生活動:七讀誦出意境,在六次朗讀和分析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誦出意境。
課后活動
教師語言:學習兩篇寫景小文的技法,寫一篇短小的游記,不超過500字。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篇14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語言干凈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是學生學習的典范。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反復誦讀,領悟文章的感情。了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能力訓練點
通過誦讀,培養語感。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3、德育滲透點
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
4、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五、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學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2、簡介背景,放課文范讀錄音,提示學生注意正音。聽后回答:用文中詞語簡述作者的思路。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3、學生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本課采用輪讀即一人一句,個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4、在反復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問題。將學生每6人分為一組共同分析以下問題進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見到何種景色?
⑤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播。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明確以上問題。這一個環節之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為了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點,還需仔細品味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的高超。
5、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進行交流。這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情況。畫好后請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再與原文比照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該句比喻的妙處。找出句中的比喻關系,體會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色。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于緊張分析中得到緩解,興趣再一次被激起。結合他們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潔、恬靜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
6、當學生還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美景中時,教師設疑,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來突破的難點。在此設計一個討論題: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后會明白,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的緣由。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閑”應怎樣理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了。
7、拓展練習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8、作業
①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②為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③背誦全文。
9、板書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寧靜淡泊
樂觀豁達——情
八、說課綜述
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并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是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