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譯文(精選14篇)
《石壕吏》譯文 篇1
石 壕 吏 作者:杜甫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來抓人。老頭越過墻逃跑,老婦出門去察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越過墻走,老婦出門看。
差役吼叫多么兇狠,老婦人啼哭多么痛苦!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我聽到老婦人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三個兒子應征防守鄴城。一個兒子捎信回來,兩個兒子最近作戰死亡。活著的人暫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遠完結了!家里再沒有別的男丁,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出出進進沒有完整的衣服。老婦我力氣雖然衰弱,請讓我跟隨你在今晚回兵營去,趕快應征到河南去服役,還能夠為軍隊準備明天的早飯。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沒有了,好像聽到了有人隱隱約約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趕路,只能同那個老頭告別。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譯文 篇2
詩詞五首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石壕吏》譯文 篇3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3、改寫并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教學設想:
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難點: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程序與策略:
一、導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759年唐軍在鄴城大敗,數十萬人死傷殆盡,唐軍退守河陽,到處抓人以補充兵源。詩人被迫離開洛陽,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看到的盡是妻離子散、離家別土的悲劇,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段經歷寫成的。
二、準確朗讀詩歌
1、略微補充些文學常識(古體詩、“三吏”“三別”)
2、聽范讀,注意節奏起伏
3、注音:吏逾鄴戍咽嫗泣
4、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三、疏通詩意、把握內容
1、速讀詩歌,解釋重要詞語,理解詩意
2、提出疑難,共同討論解決
3、分別用一個對偶句概括詩歌內容和主旨(討論)
四、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朗讀詩歌,尋找詩中意味深長的詞句并分析意境(練習)
五、體驗反思
1、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2、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最想對差吏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六、小結、布置作業
1、閱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寫成劇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
《石壕吏》譯文 篇4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石壕吏》譯文 篇5
知識目標
1.反復朗讀,同時在梳理完讀音后注重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
2.通過翻譯感知主要內容,并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能力目標
1.熟讀成誦。
2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對預備知識的掌握了解情況,學生在新課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設計預習)鑒于學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對文言文的排斥,所以還是以文言基礎為準。布置以下預習作業:
1.查詢作者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經歷,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詩的背景來歷。
2.梳理字音,自行對照標注進行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字詞翻譯。
3.匯成連貫的句子翻譯。(不會翻譯的或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標注)
提前背誦。
4.全班分為兩大組,根據本課內容自行準備一個短劇。四、教學過程(設計本課的學習環節,明確各環節的子目標)教學過程:
作者導入
1.讓學生講述與杜甫有關的小故事(慢則一則,快則兩則)。
2.讓學生說說我們所學過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讓學生簡單介紹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學常識)及作品背景來歷
教師補充明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整體感知
1.聽朗讀,梳理字音及節奏,之后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點撥后用幻燈片明確。(在本課最后還要進行朗讀提升:有感情的朗讀)。
2.要求學生看課文注解,理解全文大意,整體感知。教師出示重點文言詞匯進行提問并最后明確于幻燈片。
3.教師提問
(1)《石壕吏》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明確。
明確:它講的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唐朝窮兵黷武,為補充兵力以平定安史之亂,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為敘述詩,其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分別是什么?搶答形式進行。
(3)根據內容如何進行分段。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并分析如此分段的原因,對所有課文分段的技巧進行
分析詩歌
第(1)段
征兵作戰一般都要健壯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墻走”卻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師均予以肯定,并提示學生一定要聯想。最后教師明確于多媒體。
第(2)段
1.對于征兵一事,老嫗的哭訴有哪些?這些哭訴內容又說明了或是反應了什么?請同學們在回答相應詩句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其他同學評價。老師點評。
2.面對老嫗的哭訴,官吏有什么反應?在對話中,酷吏和老嫗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明確。
《石壕吏》譯文 篇6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石壕吏》譯文 篇7
一、 說教材:
《石壕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課時已學過了前兩首,學生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風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學習這篇《石壕吏》應該問題不大。
《石壕吏》語言凝練、質樸,內容比較集中,主要記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墻逃走,老婦出門應對。用大量篇幅記敘了老婦的致詞,從中體現戰亂給老婦一家帶來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請求從軍服役的經過。第二天天明,作者獨與老翁別暗示了老婦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婦的致詞為主,兼有動作描寫,再加上對偶句的運用,使文章愈加生動。
二、 說目標:
結合這個單元文言文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思想、寫作上的特點,我將這節課的目標確定為:
1:讀懂文章大意,積累一些文言詞語。例如:古今異義詞(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詞語的意義。
2:了解古體詩在停頓和節奏上的特點,能準確、有感情的進行朗讀。達到熟讀成誦。
3:在反復誦讀中領會豐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復雜思想情感和精練的語言。
4: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珍愛和平幸福的生活。
5:通過比較詩風的變化,體會文學來源于生活。
其中重點放在對作者思想的把握和體會語言特點兩方面。
三、 說教法:
學習千法,讀是根本。對于文言文來說讀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讀為先,講中有讀,讀中促講的辦法。先生讀,互評,再生讀,范讀,自由讀,齊讀等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的分析鑒賞作急浮?br>
文言文教學的一大弱點往往枯燥乏味,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擇了多種學生感興趣的因素:猜對聯、當演員演短劇等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效率。同時加深學生對作者的認識和對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過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體現在兩方面:1、自主。學生根據學案預習,記錄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 ,同時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學生自己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傾向,編排劇本,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對于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來合作討論解決,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能力,體會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快樂。例如:官吏只出現了兩次,卻以《石壕吏》命題,原因何在?老婦的致詞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來的,你同意嗎?
四、 說設計:
(一) 導入:張貼在黑板上兩幅對聯,問“今天咱們要接觸的名人就在這兩幅對聯里猜他是誰”?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對聯認識杜甫,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背背上節課學的《春望》”——(溫故知新)。“今天我們來學習與《春望》同一時期的一首長篇古體敘事詩《石壕吏》”。(板書課題)“問大家一個問題:長大想當演員 的舉手,今天老師給大家一個機會,把《石壕吏》排成短劇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劇首先我們應該做什么?熟悉劇情主題,把握人物特點。”
(二) 預習交流
1:結合注釋1介紹故事背景。 目的:有助于理解和準確把握文章內容和思想。
2:談預習后的收獲和產生的問題。 目的:讓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強調兩個讀音:老婦出門看(kān) 咽的三種讀音。“走”、“已”、“裙”、“前途”、“且”、“雖”、“急”等詞語的意思。 目的: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知識,準確理解課文。
3:一生讀課文互評,教師點撥古體詩的停頓、節奏。
再指生讀。 強調感情基調。
師范讀。------自由讀。-------指生讀-------齊讀
目的:熟悉課文,以讀促講,加強記憶。
4:疏通文意。目的:準確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言詞匯。
(三)品讀探究:
1:明確作者投宿的時間地點和發生的事件,體會從中反映出的社會的動蕩不安。
2:分析老翁、老婦、官吏、杜甫的形象特點,從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反映出來的問題,品味作者的思想傾向。重點分析致詞的內容,分層,概括層意。想象老嫗說這些話的用意,結合插圖想象官吏會說些什么。同桌配合補充吏呼的內容,并在班內說一說。
目的:培養學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生動。了解“藏問于答”的手法,突破重點,體會作者語言精練的特點。
從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結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復雜的思想感情。這一綜合性的問題可小組討論解決。目的:培養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討
題目是《石壕吏》但卻用大量篇幅寫老嫗,只對官吏簡單敘述是否不妥?體會作者語言特點。
(五)“走進石壕村”
1:生動的復述故事。目的:培養想象力,表達力和記憶文章內容。
2:四人一組演短劇。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表演調動興趣,加深理解,培養綜合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六)總結
(七)延伸練習:目的:鞏固所學,照顧全體,拓展知識。
1:解詞: (搶答)
投——;逾——;一何——;附書至——;且——;
新——;戍——;猶得——;幽咽——— ;急——;
雖——;前途——;裙——;走——;已————
2:找出文中的對偶句——————,——————。
——————,——————。
仿寫: 草堂佳作在, ——————。
國家強盛, —————。
3:背誦《望岳》比較與本詩風格上的不同。目的:體會文學源于生活。培養寫作。
(八)作業:
1:續寫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運。
2:背誦全文。
目的加強協作訓練和佳作積累。
五:板書
石壕吏
時間 地點 事件
(暮) (村) (有吏夜捉人 )——社會動蕩 不得安寧
老翁:逾墻走 睡臥不寧
官吏:呼 一何怒 兇暴蠻橫 不可一世
老婦: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擔
杜甫:沉默 關心時局 同情百姓
設計目的:理清脈絡,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巧妙的構思。
《石壕吏》譯文 篇8
1.熟讀成誦,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積累并理解詩中相關詞語的含義。
2.品析關鍵詞句,體會詩人在巧妙的敘事中所表達的對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對悍吏的譴責。
3.了解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重點】
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詩意,體會詩人在巧妙的敘事中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聯系作者經歷,感知一個飽經憂患、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回顧舊知
1.讀對聯,猜詩人。以評價杜甫及其詩作的對聯導入。
2.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杜甫的詩歌,并交流有關杜甫的資料。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理解字詞,讀懂大意。
2.教師示范誦讀,學生朗讀。
3.概括這首敘事詩的主要內容,并補充介紹作者寫作本詩的時代背景。
三、品讀詩歌,重點研讀
1.思考:詩歌題目是《石壕吏》,可是詩中提到“石壕吏”的句子只有兩句,主要篇幅卻是在寫老婦人的'訴說,為什么?
提示:細讀老婦人“致詞”的十三句詩,想一想老婦人的話中包含了幾層意思?
老婦人面對官吏怎樣的逼問才有這番“致詞”的?
討論交流,想象并補充官吏的問話,從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2.思考:除老婦人的“致詞”外,詩中還有哪些詩句讓我們感受到當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結合關鍵語句進行分析。
四、再次誦讀,感悟情感(完成表格,歸納小結)
五、布置作業,拓展提升
1.熟讀成誦,掌握關鍵字詞的含義
2.把本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提示:發揮想象,合理補充故事情節,注意對人物進行具體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適當加上環境烘托。)
《石壕吏》譯文 篇9
[設計說明]
學生所處時代和生活環境與杜甫筆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能夠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觸動?這是教讀《石壕吏》的困難所在。通常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讓學生在疏通文字障礙之后編演課本劇。但是據我看來,即使一些頗為流行的課本劇視頻,學生的表演也大多與文本真實情感有很大的隔膜,結果演下來,即使好看,學生也往往還是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我覺得教讀《石壕吏》應該緊緊圍繞文本自身,通過背景資料的介紹與提示,以及反復的“文本接觸”,包括誦讀——實際上誦讀的效果本身就很能看出誦讀者對詩歌的理解程度,讓學生漸次深入文本,深化其對詩歌的理解層次。
基于上述考慮,我在《石壕吏》第二課時,設計了五個環節的教學內容:
“聽讀”意在通過學生傾聽音頻資料,對詩歌所敘故事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對詩歌中出現的人物有一個大致的判斷,對詩歌的情感基調有一個初步的感覺。——當學生在默聽誦讀時,頭腦中應該能夠浮現出一幅幅“電影畫面”,即使他與畫面中人物及其命運還有相當的距離,但配樂的誦讀有助于帶動他們入情入境。
“品讀”是理解詩歌的主要環節,也可以逐句析解,但在這樣的理解活動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理解的個性就難以展現。所以,我設計了一個“主活動”(或“主問題”)——讓學生“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當學生在選擇詞語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斷時,實際上他應該已對詩歌有了相當的理解,雖然這理解有可能會出現偏差,但偏差本身也能說明問題,而且可能是最需要解決的、生成性的課堂問題。有關詩歌理解的重要問題,諸如背景資料,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及其相關作品,重要詩句、重要語詞(如“一何苦”的“苦”,“獨與老翁別”的“獨”等)的理解等等,都可在這一環節一并解決。
“誦讀”環節意在通過學生誦讀來展現其對詩歌理解的狀況——情感把握、人物理解以及語言感覺等是否準確、到位、敏銳。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一方面要誦讀,一方面還要評價其他同學的誦讀。前者是感性的“入乎其內”,后者是理性的“出乎其外”。為這一活動提供支持的就是前兩個環節的教學活動:“聽讀”提供了范例,“品讀”促進了理解。
“議讀”旨在發現和交流學生在前述學習活動——聽、品、讀——中生成的問題或疑惑。這是一個機動的安排。比如“富有同情心的杜甫,為什么沒有勸止石壕吏的行為?”等問題也許會讓學生產生疑惑——事實上這類問題對推進學生對詩歌的深入理解很有價值。當然這類問題也許在“品讀”中已經涉及。
“讀寫結合”的方式本來有很多,常見的寫法如讓學生填補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我之所以設計了“轉換敘事角度重述故事”,是因為這是一首敘事詩,“敘事”應該是從讀到寫的遷移重點。詩歌是從詩人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雖然詩人杜甫內心的情感是含蓄的潛藏在字里行間,但我們讀《石壕吏》能真切的體會得到。如果從老婦、老翁或石壕吏的視角重述故事,這些人物的內心活動就有可能從隱到顯,以另一種方式顯現出來。——通過轉換角度敘事實際上需要學生“填補人物的心理活動”。共3頁,當前第1頁123
教學活動的結構化是不少教師還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問題。如果課堂活動之間彼此關聯不大,孤立性太強,這節課的“活動結構”可能是散亂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可能因此受損。我設計的五個教學環節,前面的教學活動是后面的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它們之間層層推進,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結構化的教學活動系統。
當然,這樣的教學設計只是課堂教學之前的一個預設,當我們面對具體的、個性化的學生群體時,還會遇到各種種樣的生成性的問題(或難題),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調整。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的相關作品及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了解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2、學習詩歌通過敘述和對話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點)
3、感受并同情底層人物命運的悲慘,體會詩人復雜矛盾的心理活動,反思造成這一悲慘現實的社會原因。(難點)
[教學內容]
導入:明朝學者陸時雍在評《石壕吏》時這樣說:“其事何長!其言何簡!”,說詩人杜甫用極其精練的語言給我們講了一個比較復雜的故事,請同學們先聽范讀,在聽讀時不妨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誰的故事、怎樣的故事呢?
1、聽讀——
提醒學生邊聽邊想象人物、整理情節,準備復述故事。
提示:復述時請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情節。
(可以讓學生在聽讀同時在書上圈劃相應的重點字詞,可以根據范讀也可以據自己理解來劃。這樣可為下一步的誦讀做好準備。)
過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我”、差使、老翁、老婦、孫母、孫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場順序)
2、品讀——
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并結合課文談談理由。也可以此帶動對詩歌的理解,解決閱讀鑒賞的基本問題,如詩句理解等。(有關背景等知識可隨機講解)
差役:涉及到的語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襲,如狼似虎,兇神惡煞,氣勢洶洶,盛氣凌人,飛揚跋扈,可恨,可惡,可氣。設問:石壕吏為什么這么兇惡?有沒有可能不兇惡?
老嫗:涉及到的語句“老婦出門看、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出門周旋,驚恐萬分,可憐,可敬,敢于出頭,富有犧牲精神,顧全大局。設問:老婦“苦”在何處?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誰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語句“老翁逾墻走、獨與老翁別”——倉皇翻墻,逃跑避難,可憐,慚愧,無奈。問: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縮嗎?如果他知道差役連老婦都抓的話,他還會逃走嗎?
孫母:涉及到的語句“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如聞泣幽咽”——悲慘,家破人亡,衣不蔽體也是食不果腹,夫離婆散。
孫子:涉及到的語句“惟有乳下孫”——可憐。他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他長輩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對他來說還太過久遠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時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戶人家。涉及到的語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語聲絕、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無奈、不滿、沉痛、悲哀、同情——對捉人無奈,對差役的兇悍不滿對朝廷無能的不滿,對戰爭對人民造成的災難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設問:詩人為何沒有出來橫加阻攔或仗義執言?是懦弱嗎?大敵當前,國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無奈之舉,這也是詩人既憂國、又憂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國難當頭,需要補充兵力資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極其困苦,且已無兵可征。
小結:是戰亂給人民帶來了如此深重的苦難,朝廷的無能是悲慘現實的根本原因。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重情緒讓我們感同身受。
以上我們通過具體語句的分析加深了對人物對詩歌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誦讀。
假使你就是詩歌中的“當事人”——作者或老婦等,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
3、誦讀——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動與言行表現,以及作者對不同人物的情感態度。
學生個別讀。
提示:個別語句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墻走”一句應讀出恐慌,語速稍快,“吏呼一何怒”應讀出差役的氣勢洶洶,語氣加重,“婦啼一何苦”應讀出老婦的凄苦,語速稍慢,“夜久語聲絕” 、“獨與老翁別”應讀出作者的復雜情緒等。
過渡:下面請同學們就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語言表達或具體詞句的理解等方面質疑。
4、議讀——
細節討論與質疑問難。交流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和困惑,主要探討一些相關的疑點。
提示:
(如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來提,如:故事發生的季節是“春天”,在一個應是生機勃勃,萬物勃發,春意盎然的季節,卻是發生了一個如此悲慘的故事,兩相對照無意中是個反襯啊。若“品讀”這個環節已經大部分解決了這些問題,則這一環節可略過)
5、讀寫結合——
這是敘事詩,敘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開是從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請同學們嘗試轉換敘事角度重組故事。
(1)如果從老婦的角度敘述故事,應該怎么敘述?
(2)如果從老翁的角度敘述故事呢?
(3)如果從石壕吏的角度敘述,又會怎樣?(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這樣橫暴無禮?)
提示:交流并評價重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這是第一課時的作業,考慮到課上的時間問題,放到課下完成,課上用來交流。可能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課文,但通過改寫可以促進他的理解,同時初讀的體驗也是很寶貴的。)
[作業]
必做:
1、背誦并默寫《石壕吏》。
2、修改自己改寫的《石壕吏》,讓它更能貼近我們的理解。
選做:課下閱讀“三吏”、“三別”。共3頁,當前第3頁123
《石壕吏》譯文 篇10
教學目標:1、 了解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感懷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懷。2、 初步了解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教學重點:了解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感懷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懷。教學難點:如何藏問于答、言外見意。教學方法:質疑法教學過程:一、 簡介背景,導入新課:這首詩是杜甫著名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所殺,長安、洛陽等地被唐將郭子儀收復,安慶緒退守鄴城。公元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率六十萬大軍圍攻鄴城。唐肅宗害怕九節度使“難相統屬”,因而不置元帥,只用宦官魚朝恩充當“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這樣,圍攻鄴城的六十萬大軍便陷于“進退無所稟”的無政府狀態,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體”。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軍擊敗,全軍潰退,郭子儀退守洛陽,洛陽一帶告急。唐王朝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陽至潼關,特別在臨近前線的石壕、新安一帶,不擇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這時候,杜甫正在回華州任所途中,親眼看見了兵燹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憂憤交加,于是創造了“三吏”、“三別”這兩組優秀的現實主義詩歌。二、 整體感知:1、 默讀課文,請談談你的初步感受?2、 抽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的意思 一何 前致詞 新戰死 長已矣 無完裙 逾墻走 語聲絕 泣幽咽 登前途 2)注意“逾”、“戍”、“嫗”、“咽”等字讀音。3、 請同學口述故事:將這首敘事詩擴展成—個故事。三、 分析鑒賞:1、根據插圖請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并一起分析討論: 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學生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齊讀第二部分,再齊背第二部分。 2. 為什么要特地點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對下文敘事最有預示作用?明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 3.“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中哪些詞形成鮮明的對照?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呼——啼,怒——苦,形成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為老婦以下的講說制造悲憤的氣氛。 4.“聽婦前致詞”是誰在聽? 明確:是詩人在聽。 5.老婦的含淚“致詞”,從哪些方面對“安史之亂”給人民遭受的苦難作廠側面的揭露?找出有關語句并作分析。 明確:“三男鄴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說明唐軍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見戰爭之慘烈。“出入無完裙”——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嚴重。 6.老婦自請赴役,差役是否大發慈悲放過老婦了呢?請從書中找依據。明確:從“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中的“獨”字,知道老婦已被捉走。7.“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明確:從“獨與老翁別”中知道老婦已被捉走.老翁已經歸家,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8.歸納詩歌的主題。 —夜之間.這個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擊。這是多么悲慘的現實啊!作者敘述這個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齊讀并背誦第三部分。四、 合作研究:1、 石壕吏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孤的命運將會怎樣? 2、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將《石壕吏》——詩用四幅畫描繪出來,在班上開—個小畫展大家評議一下,看誰對課文理解最準確。3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感受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生活在陽光里》的文章。4熟讀并背誦這二首詩。五、 搜集有關杜甫這一時期寫的詩。六、 附課外材料:《哀王孫》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腰下寶玨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竊聞天子已傳位,圣德北服南單于。花門嫠面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石壕吏》譯文 篇11
教學建議
一、《龜雖壽》分析
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大約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用了整整11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曹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既有過勝利的喜悅,也嘗過失敗的痛苦。但他從不消極,總是主動進取,雖屆暮年,還是老當益壯,不失雄心壯志。這是他寫這首詩的思想基礎。
這是一首抒發人生感慨的詠志詩。作者先以神龜、騰蛇為喻,說明神物壽命雖長,神通雖大,都逃脫不了死亡。從而表明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這是自然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不應該幻想長生不死,而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況且人的壽命長短也不是全由天決定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自然,養治身心,延年益壽,與天爭時,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詩人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十分可貴、可取的。
詩一開始就連用神龜、騰蛇、老驥為喻,既是邏輯推理,又能喚起人們的形象思維。“老驥伏櫪”的比喻,轉消極為積極,有力地突出了詩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藝術寫照。“老驥伏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勵志之語。
曹操的詩強烈表現出爽朗剛健的“建安風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氣”的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人們的心靈。這在《龜雖壽》一詩中得到集中的體現。
二、《石壕吏》分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三句、四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即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以下十三句是“致詞”的內容,在泣訴兩個兒子已死、一個兒子仍服役,“室中更無人”,只剩“乳下孫”及其“無完裙”的母親的慘況未能打動縣吏的情況下,老婦無奈“請從吏夜歸”。最后一段的四句詩,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作者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極精煉的詩歌語言,于敘事中抒情、議論,愛憎鮮明,藏問于答,無情鞭撻了“吏”的蠻悍、橫暴,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三、《相見歡》分析
后人一般認為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人們往往聯系李煜身經亡國之痛的遭遇來評析這首詩。如“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后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云‘別是一般滋味’。”(唐圭璋《唐宋詞簡釋》)這些評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領會這首詞的內涵。
這首詞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是由于它對“離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寫。詩人把抽象的難以言狀的“離愁”,寫得很形象,道出一種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斷、理還亂”為喻,是形象地描繪離愁的絕妙之筆。結尾一句寫離愁“別是一般滋味”,也是絕妙之筆。“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即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這正是真正經歷離愁之苦的人最為真切的體驗。這首詞寫情極其深切而自然,語言樸素如同白話,毫無雕琢痕跡,這既出于詩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詞中的語句“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常為后人所用。“剪不斷,理還亂”,現在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現在人們常說“別有滋味”“別有一番滋味”,即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而來,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四、《觀書有感》分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給我們這樣的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清平樂》分析
這首詞題為“村居”,是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打擊,壯志難酬,歸隱信州(今江西上饒)地區農村時的作品。
這首詞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名作,風格清新淡雅,富于詩情畫意。在表現手法上,全詞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繪出了農村一戶人家清新秀麗的環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滿田園情趣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勾畫了一家五口特別是翁媼二人“醉里吳音相媚好”和“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形象,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詞中寫白發翁媼,先聞其聲;寫大、中、小三兒,后見其人。寥寥幾筆,如實描摹,簡潔自然,寫出一家兩老三少的活動。構思方面,頭兩句寫景,茅草、小溪、青草,本來是農村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畫面,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后六句寫人,通過翁媼打趣閑談、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描畫出一幅富于田園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詞只攝取了一個很平常的生活畫面,如同一幅素描,卻寫得生趣盎然。
六、《詩詞五首》參考譯文
《龜雖壽》
神龜雖然壽命長,最終還是要死亡。螣蛇雖然能乘云霧,終究化作灰和土。千里馬老來臣槽櫪,鴻志仍在馳千里。剛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壯志永不止。人的壽命長和短,不僅決定于蒼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可以享有長壽年。回首往事太幸運啊,吟歌一曲抒豪情!
《石壕吏》
傍晚時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這天夜里聽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這家老翁聽到聲,便爬墻逃走了,老婦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應門。
呵,縣吏噪噪叫叫的那聲音該有多么兇橫!老婦哭哭啼啼的聲音聽著又有多么叫人傷心!我聽到老婦訴說苦情:“我有三個兒子都去圍攻鄴城。最近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不久剛剛犧牲。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們的靈魂!屋子里再沒有一個人,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孫;他的媽媽雖沒有離去,可是出出入人沒有一件遮體的衣裙。我這老婆婆雖然年邁力盡,但我愿意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之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做飯而不會錯過早晨!”
呵,夜深啦,語聲已經都斷絕,但這時候好像聽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聲。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別的呀,已獨獨只有那個白頭老翁!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一彎殘月,清冷如鉤。深院鎖寂寞梧桐相廝守,孤零零空對涼秋。
剪是剪不斷,梳理更煩亂——是無奈的離愁,更有一番亡國之君的感受直涌我心頭。
《觀書有感》
半畝大小的一方池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天光和云影都倒映在里面,隨著水波在不停地晃動。要問它為什么能夠這樣清澈?就是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清平樂·村居》
茅屋的屋檐,是這樣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不知哪一家的老婆婆和老公公,頭發都白了,醉醺醺地說著南方話在互相打趣。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在家里編織雞籠,頂喜歡最小的孩子那頑皮勁兒子,躺在溪邊只顧剝著蓮蓬的嫩蓮子吃。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石壕吏》譯文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4、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課前準備】
關于戰爭的圖片及關于石壕吏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戰爭圖片,問:戰爭會帶來什么?
(通過這個問題導入今天的古詩——《石壕吏》)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讓學生嘗試圈點疑難字詞)
注意重點字詞:
逾墻走:越過墻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 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 猶得:還可以
2、給文章定朗讀基調: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朗讀語氣該是怎樣?
明確:(悲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人感覺詩歌的學習必須從朗讀入手,好的朗讀是進入“情”的關鍵,進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認識作品。因此這個環節是本節課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激發學生興趣和下個教學環節的重要鋪墊。】
三、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思考: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
明確:捉人
2、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婦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多媒體展示寫作背景)
明確:通過了解背景后重點介紹杜甫是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再者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介紹杜甫的詩為什么稱是“詩史”。
4、主要內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2)研討:a、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b、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時代氣氛。
兵荒馬亂 雞犬不寧
總結;一段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3)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是全詩的開端,本人在這里介紹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及設計一些簡單的小問題,目的是讓學生能準確的把握住當時的時代氣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
四、即興發揮,深入理解
(1)、把吏和婦人的對話用現代文的方式陳述(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哭訴時間長,可以看出縣吏的兇狠。如聞二字一方面老婦這家的凄苦絕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老婦被帶走后這家到底會怎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結局。
(4)、總結性研討:
a、吏和老婦的形象。
明確:吏(蠻橫 兇狠)婦(凄苦 悲傷)
b、文章結構
明確: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設計意圖:這部分本人認為老婦與吏的對話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設計了兩個帶有趣味性的學生展示環節,目的是在互動中化繁為簡,從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觀的呈現出來。再者結尾部分通過本人啟發性的情感引導來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五、小結
通過這首“詩史”詩,我們可以想象下老婦被帶走后在軍中的生活,再試著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會是什么樣子?他們還能再見面么?因此,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業
1、背誦。
2、續寫。
《石壕吏》譯文 篇13
學習目標: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圖片,問: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什么?
(這是現代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傷害,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古詩《石壕吏》,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爭中的命運。)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學生交流有關的資料: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讀,力爭讀出詩歌的感情
2、 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3: 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內容,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讀課文。(悲憤沉郁)
四、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寫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
分析老婦的三次痛苦申訴,想象并虛擬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訴:“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嗎?會怎樣怒呼?)
第二次申訴:“室中更無人,惟有轆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凄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得到官吏的可憐、同情嗎?會怎樣怒呼?)
第三次請求:表現出老婦為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
本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藏問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明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本詩在藝術表現上,不僅運用了藏問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煉。陸時雍稱贊這篇詩“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僅用二十四句,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境、人物和情節,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從而體現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傾向,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五、為什么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
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橫暴,
六、小結
師:托爾斯泰“戰爭請孩子和女人走開”這里年老體衰的老婦人都抓去服役了,這足見戰爭的殘酷,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呢?生:告訴人們要反對戰爭,愛好和平。
師:對。(動情地)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帶著對詩歌的理解試背詩歌,這節課上到這里。下課。
《石壕吏》教學反思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杜甫詩三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思想、寫作上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目標: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培養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其中重點放在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體會語言特點兩方面。
但是學習《石壕吏》,有一定的難度,主要因為杜甫的詩歌大多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實,這與青少年的人生閱歷有些距離,再加上這首詩本身寫得比較巧妙,使用了“藏問于答”的表現手法,感情表達比較隱晦,理解有些難度。因此,我的教學設計以“讀”為主線,以“品”為中心。以讀為主,讀中品味,讀中理解。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詩歌——解讀詩歌——問讀詩歌---改寫詩歌等環節,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關注民生、心系百姓的崇高思想。
在教學中,我的教學主導思想確定為:以情感人,以讀促講。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對于文言文來說讀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讀為先,講中有讀,讀中促講的辦法。具體做法是:用“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辦法反復誦讀、以讀帶講、以讀促講,因為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范讀,生讀,互評,小組展示讀,二部輪讀,齊讀等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的分析鑒賞作準備。通過朗讀來引導學生品味、記憶、積累文言詞語,提高品讀詩歌的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體現在兩方面:
1.自主。學生根據預習,記錄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同時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2.合作。對于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來合作討論解決,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能力,體會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快樂。例如:官吏只出現了兩次,卻以《石壕吏》命題,原因何在?老婦的致詞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來的,你同意嗎?通過拓展想象,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在參與體驗中理解了詩作的思想內容,從而再現詩作意境,品味蘊含在詩歌字里行間的感情,使學生對本詩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表達能力;深入挖掘人物,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生動;同時了解了“藏問于答”的手法,突破重點,體會了作者語言精練的特點。
應該說,本節課的教學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實現了預期教學目標,學生獲得了有關品讀古詩歌的規律性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我覺得本課的成功,主要在于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設置情境,激發興趣。作為一首敘事詩,本文的敘事性強,情節完整,很適合表演;而且,生動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帶入故事所講的情境之中,在身臨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導演,如果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出戲,你會安排幾個場景?說說你的思路。并且,隨即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之后,針對表演,完成“聽婦之苦”、“觀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層解讀,效果不錯。層層深入的流程,學生不但讀透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審視了自己。
二、合作品詩,相信學生。相信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放開手讓學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詩,這一教學環節是關鍵,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詩歌中的關鍵字詞句入手,抓住詩中物象,自覺地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對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現詩中形象,感悟其創設的意境,在體會詩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如詩中開頭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義豐富,你是如何理解的?為什么說“老翁逾墻走”老翁留下老嫗獨自逃走是否對?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結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究竟是誰在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讓學生相互討論,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小組搭配,確有好處,可以使學生全員,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這也是老師在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此環節中,我觀察到學生們討論熱烈,參與的熱情很高,學生們有話說,敢于說。討論后,我并沒有給出固定答案,而是對每位發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認同,并引導其他小組去補充,孩子們的思考漸漸深入,答案漸漸豐厚。學生幾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墻”、“走”一字都未放過,敏銳地發現了其背后潛在的臺詞。從中感悟出詩人就是通過短短幾句話,幾個物象,展現了安史之亂,給平民百姓的帶來學生深重的災難,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廷無能黑暗的批判。
教學總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這節課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設置的問題不夠精簡,有些問題的設置過于隨意,對于學生課本劇的表演缺少技術指導,在語言品讀方面不夠細致,等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正、完善。
本課的教學使我深刻的領悟到:學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現在的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生活經驗,奇異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結果,往往超出預想的設計。面對新情況,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語文教學只有以對話為土壤,才能開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對話中,語文教學才能走向學生心靈。
《石壕吏》譯文 篇14
一、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以及本文特點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學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體會本文的精煉語言
3、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4、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準確流暢地背誦本文,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3分鐘)
導入新課: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由盛轉衰的一場大叛亂,歷史上叫安史之亂它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請看影片ppt2
(背景音樂)同學們,“安史之亂”這四個字一定會刺痛你的眼睛因為那是一場生靈涂炭、哀鴻遍野的戰亂,那是一個浸泡眼淚、鋪滿鮮血的時代在這個苦難的時代里,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記錄歷史的真實筆錄,用憂患蒼生、悲天憫人的圣人情懷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我們今天要來學習杜甫的三吏、三別中流傳最廣的一篇——《石壕吏》ppt3
請看三幅對聯: ppt4
(1)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2)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二)走進作家、了解背景(3分鐘)
請問:這三幅對聯所指的人物是誰?(杜甫)大家都說是杜甫,請圍繞對聯說說理由(由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圍繞對聯介紹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Ppt5
他的詩歌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瑰麗精確,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杜甫則被后世尊為“詩圣”
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這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揭示了尖銳的社會矛盾,歷來被譽為“詩史”
請問:杜甫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石壕吏》?(生答)ppt6
杜甫就在安史之亂的年代里唐肅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儀等率領的六十萬大軍被包圍于安慶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軍打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候,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經過此處,就其所見所聞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寫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整體感知全詩(8分鐘)
1.請聽一聽:配樂朗讀《石壕吏》Ppt7
2.請看一看;下列漢字的正確讀音:ppt8
吏:lì 鄴:yè 戍:shù 咽:yè 嫗:yù 泣:qì
3.請讀一讀:配樂朗讀《石壕吏》Ppt9
4.請理一理:故事情節:ppt10
時間順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開端:有吏夜捉人、發展:聽婦前致詞、高潮:請從吏夜歸、結局:獨與老翁別)
詩人的行蹤:(投宿、住宿、告辭)
5.請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明確:主要敘述了官吏夜晚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
(四)語文實踐:戲劇表演(理解課文、培養想象)(20分鐘)
請演一演:根據內容,結合體會,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這是我的舞臺, 秀出我的風采! ppt11
1、明確活動目的要求ppt12
全班分為四組,每組至少兩人以上
(1)組內全員參與
(2)想象豐富,有創意,合情合理
(3)補充一些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時,一組表演,另外三組的每一個同學根據文意和要求評分,滿分是五分三組的評分結果相加為該組表演的總得分
2、疏通文意,組織表演
各組準備,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排練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詩歌內容Ppt13
(1)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四人小組合作,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2)齊讀詩歌,
其次,當好編導Ppt14
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給文中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
導:歷史,就是一串串真實的故事杜甫是編劇,我們也可以作導演如果你是導演,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表根據故事情節進行編排人物出場簡歷表
文中人物 出場時間 出場道具 主要事件或關鍵動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別
老 婦 夜 拐 杖 看、啼、致詞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學們編好劇是演好劇的前提,課文是詩歌的形式,要編出來,得好好地領會文學的留白藝術Ppt15
點撥: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畫畫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寫詩也是如此,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閱讀時要仔細體會
請想一想:Ppt16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夜的景色可以根據故事內容合理想象同樣,“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來
(2)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Ppt17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藏問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使用于答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 Ppt18
明確:從“獨與老翁別”中知道老婦已被捉走.老翁已經歸家,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
第三,分角色排練 Ppt19
第四,表演
3、點評(以課文為參照)
學生評分,培養鑒賞評價能力
評分標準,客觀、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據
主題,作者感情
請談一談:故事表現的主題是什么?ppt20
明確:全詩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反映了戰爭給人民的苦難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戰爭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深切同情,對統治者壓迫老百姓的殘暴行徑極度憎恨
(五)拓展:
1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還有哪些? ppt21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2這個故事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那么,你如何看待戰爭和平呢? Ppt22
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書比賽,事半功培(3分鐘)
A、形式男與女的比賽,組與組的比賽
B、進行比賽
結束語: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涕淚滿襟,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史”的含義;讀杜甫,要讀到悲天憫人、憂患蒼生的情懷,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圣”的份量!ppt23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對課文、對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齊誦課文
(背景音樂)學生在朗讀中結束新課
教師寄語:ppt24國家不幸詩人幸,賦到滄桑詩更工從來發動侵略引起戰爭都是統治者的過失或罪惡然而他們的過失往往要百姓來承擔勝,百姓苦;敗,百姓苦但愿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文明戰勝野蠻,世界鑄劍為犁,讓三吏三別的慘狀從地球永遠絕跡吧!
(七)作業:ppt25
1.背誦并默寫全文
2.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