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譯文(通用17篇)
《石壕吏》譯文 篇1
石 壕 吏 作者:杜甫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來抓人。老頭越過墻逃跑,老婦出門去察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越過墻走,老婦出門看。
差役吼叫多么兇狠,老婦人啼哭多么痛苦!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我聽到老婦人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三個兒子應征防守鄴城。一個兒子捎信回來,兩個兒子最近作戰死亡。活著的人暫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遠完結了!家里再沒有別的男丁,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出出進進沒有完整的衣服。老婦我力氣雖然衰弱,請讓我跟隨你在今晚回兵營去,趕快應征到河南去服役,還能夠為軍隊準備明天的早飯。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沒有了,好像聽到了有人隱隱約約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趕路,只能同那個老頭告別。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譯文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石壕吏》譯文 篇3
教學目標:1、 了解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感懷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懷。2、 初步了解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教學重點:了解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感懷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懷。教學難點:如何藏問于答、言外見意。教學方法:質疑法教學過程:一、 簡介背景,導入新課:這首詩是杜甫著名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所殺,長安、洛陽等地被唐將郭子儀收復,安慶緒退守鄴城。公元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率六十萬大軍圍攻鄴城。唐肅宗害怕九節度使“難相統屬”,因而不置元帥,只用宦官魚朝恩充當“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這樣,圍攻鄴城的六十萬大軍便陷于“進退無所稟”的無政府狀態,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體”。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軍擊敗,全軍潰退,郭子儀退守洛陽,洛陽一帶告急。唐王朝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陽至潼關,特別在臨近前線的石壕、新安一帶,不擇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這時候,杜甫正在回華州任所途中,親眼看見了兵燹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憂憤交加,于是創造了“三吏”、“三別”這兩組優秀的現實主義詩歌。二、 整體感知:1、 默讀課文,請談談你的初步感受?2、 抽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的意思 一何 前致詞 新戰死 長已矣 無完裙 逾墻走 語聲絕 泣幽咽 登前途 2)注意“逾”、“戍”、“嫗”、“咽”等字讀音。3、 請同學口述故事:將這首敘事詩擴展成—個故事。三、 分析鑒賞:1、根據插圖請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并一起分析討論: 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學生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齊讀第二部分,再齊背第二部分。 2. 為什么要特地點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對下文敘事最有預示作用?明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 3.“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中哪些詞形成鮮明的對照?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呼——啼,怒——苦,形成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為老婦以下的講說制造悲憤的氣氛。 4.“聽婦前致詞”是誰在聽? 明確:是詩人在聽。 5.老婦的含淚“致詞”,從哪些方面對“安史之亂”給人民遭受的苦難作廠側面的揭露?找出有關語句并作分析。 明確:“三男鄴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說明唐軍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見戰爭之慘烈。“出入無完裙”——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嚴重。 6.老婦自請赴役,差役是否大發慈悲放過老婦了呢?請從書中找依據。明確:從“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中的“獨”字,知道老婦已被捉走。7.“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明確:從“獨與老翁別”中知道老婦已被捉走.老翁已經歸家,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8.歸納詩歌的主題。 —夜之間.這個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擊。這是多么悲慘的現實啊!作者敘述這個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齊讀并背誦第三部分。四、 合作研究:1、 石壕吏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孤的命運將會怎樣? 2、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將《石壕吏》——詩用四幅畫描繪出來,在班上開—個小畫展大家評議一下,看誰對課文理解最準確。3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感受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生活在陽光里》的文章。4熟讀并背誦這二首詩。五、 搜集有關杜甫這一時期寫的詩。六、 附課外材料:《哀王孫》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腰下寶玨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竊聞天子已傳位,圣德北服南單于。花門嫠面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石壕吏》譯文 篇4
張上明
《石壕吏》是初一語文課本中的一首古詩,作者是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石壕吏》,老婦之應役也。丁男俱盡,役及老婦,哀哉!”這是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之二)讀詩后的感受。《石壕吏》以陜州(今河南陜縣)東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見大,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詩歌的語言主要采取老婦獨白的形式,但是在獨白的背后卻隱藏著豐富的潛臺詞——酷吏的“怒”、“呼”。
“你家男子哪去了?”這是老婦“出門看”時,差役氣勢洶洶的第一句問語。差役借“夜”的掩護,滿以為可以抓到“男”丁,卻不知其暴行早已鬧得石壕村雞犬不寧,連腿腳不靈便的“老翁”也“逾墻走”了。顯然,“出門看”的老婦不是他們想“捉”的人,因而他們怒氣沖沖,語言咄咄逼人。
“家中還有何人?”這是老婦敘說三個兒子的情況以后差役的又一逼問。老婦所敘的“三男”守鄴城,兩人已死一人性命難保的情況,并沒有打動兇狠的差役,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在逼問下,老婦不得不進一步介紹在家的家庭成員孫兒和兒媳。同時指出“兒媳”之所以在家,是因為有吃奶的孩子,而且連一件好衣服都沒有。當然,這里老婦沒有暴露老伴的情況。
“不管怎樣,你家必須抽人服役!”兇惡的差役沒有因為老婦的悲哀的陳述而放棄從老婦家“捉”人的打算,竟耍起了無賴,不再和老婦講道理。老婦這時很清楚,吃奶的孫子他們不會“捉”,可“捉”之人就只有兒媳了。但如果抓走了孩子娘,嗷嗷待哺的孫子——承繼香火的惟一希望怎么辦呢?在這種毫無人性的惡差面前,老婦不得不迅速作出決定,自告奮勇“應役”。
以上是《石壕吏》一詩中主要的潛臺詞。學詩時挖掘詩歌的潛臺詞,可以領悟到詩歌豐富的內涵,從而加深對詩的主題的理解,還可以調動自己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該文發表于《中學生讀寫》2001年第10期)
《石壕吏》譯文 篇5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歌內容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準確流暢地背誦這首詩歌。
3、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節奏,感知詩歌的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學習了一組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疾苦。反映戰爭的文學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學作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詩歌。他的詩歌立足于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濃郁悲壯、語言瑰麗,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在文學上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則被后世尊為“詩圣”。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著有《杜工部集》。
2、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三、出示目標
1、熟讀、背誦全詩。
2、體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四、朗讀詩歌,感悟內容。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感情的表達。
2、給生字正音。
逾 鄴 戍 嫗 咽
3、采取學生自讀、同桌互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詩歌。
4、小組討論,理解詩歌大意。
5、指名學生復述故事。
五、問題探究,深入理解。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并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1、按照故事的發展過程,這首敘事詩可分為幾個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二(2-3):故事的發展和高潮。借老婦人的口述,寫出戰亂給這一家帶來的遭遇。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2、該詩開頭告訴你發生了什么事?用原詩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為什么不說征兵?而捉人為什么在夜里?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干什么?
明確:當時朝廷腐敗,讓百姓負擔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時征兵性質已變,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夜間“捉人”,可見手段之狠毒,又可見人民處境之艱難兇險。
4、詩的二三段所敘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聽婦前致詞”里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三個方面
第一:服役慘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請從吏夜歸。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贊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儲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從老婦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現嗎?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展示。
8、這一首敘事詩表現了什么主題?
這首詩通過敘述差吏趁夜間捉人服役、連老婦人也不放過的見聞,表現了詩人對安史之亂中百姓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六、學生活動
分小組把這一首詩歌改編成一幕短劇,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讀詩歌(會背誦的同學可以脫離課本)。
八、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全詩。
《石壕吏》譯文 篇6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
2. 揭露官吏的橫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綱
1. 介紹背景資料
2. 帶領學生共同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的講解。(戍、戌、戊等)
3. 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對文章第一句話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點加點字的分析)
(2) 對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3) 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二.詳案
1.導入:陳老師在前面已經講解了杜甫的兩首寫景抒情的詩,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們稱道的。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后,面對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課文主要敘述了差人乘夜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首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能同學們往往很難理解古代詩詞的意境,古代詩人常寫一些感物傷懷的作品,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深入了解詩作者的背景資料,去體會創作者當時的所感所想。那么在這里杜甫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中晚期的詩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現實,所以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提問:是否有同學在預習的過程中了解了寫作背景?)參考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記錄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文章逐字講解(齊讀)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異義):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聲吆喝。怒:兇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鄴(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點戌橫戊中空,注意區別。
(可以請同學翻譯,注意幾個重點詞)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就永遠完結了。存者,活著的,生存的人。且,暫且。已,動詞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
更,再也。嫗(yù)雖:即使,雖然。(古文解釋填詞規則,有些字可以用把這個字組詞,解釋,例如這里的雖。)衰:衰弱、衰微。備:準備。炊:燒火做飯。(講解的時候某些解釋參考課文中的標注)
(5) 第四段:泣:小聲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與今天的“前途”區別)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啊?(參考:以老婦人給吏致詞為重點,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讓我們抓住重點,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剛剛解釋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參考: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4)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訴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
(5) 結構
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6)總結全篇(請同學用詞語形容石壕吏,參考:殘暴、無情、令人發指)
這首詩主要是批判了像石壕吏的官吏,對人民的冷酷無情,兇暴。這種官吏就像禽獸一般,一點人性沒有,簡直是喪失了天性。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和冷酷無情,并不就是對整個封建統治的揭露,但對于人們認識的封建統治的階級本質,的確會有啟發。這首詩也就是抒寫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崇高感情。全詩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難。
《石壕吏》譯文 篇7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石壕吏》譯文 篇8
學習目標: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過朗讀、心理模擬和短劇表演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一組伊拉克的新聞圖片,問:戰爭給伊拉克的老百姓帶來了什么?
(這是現代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傷害,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古詩《石壕吏》,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爭中的命運。)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學生交流有關的資料:
杜甫,唐朝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他歷經安史之亂,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兵敗鄴城后,在他從洛陽到華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瘋狂拉丁,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城鎮成墟,白骨遍野,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三、疏通字詞,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和節奏;指名讀,其他同學聽:是否全讀對了;齊讀。
注意:逾 戍 嫗 咽
2、 自讀,注意哪些句子讀懂了,哪些句子讀不懂,四人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點字詞:
逾墻走:越過墻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 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 猶得:還可以
3: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詩中的詞簡括老婦人一家各個人的糟遇。
明確: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婦人充數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內容,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讀課文。(悲憤沉郁)
四、心理模擬:在事發現場,當事的老翁、老嫗、媳婦、差役心里會怎么想?
先獨立思考再相互交流。(從不同角度體會當時百姓的痛苦,社會的黑暗腐朽)
五、短劇表演:在走進詩中人物的內心后用短劇的形式來創造表演。
1、 分組準備:4~6人一組。
2、 表演
3、 同學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點評表演。
4、 杜甫目擊了老嫗一家的悲慘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從對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對官差如狼似虎的憤恨、對朝庭黑暗無能的批判、對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進行思考。)
再一次聯系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經歷了解其人其詩。
六、欣賞:
以視頻形式(選自《唐之韻》之詩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內容及杜甫對民生疾苦的關注。
結束語(接視頻解說詞的最后一句:因為他們是弱者):但是,作為弱者的杜甫,并沒有逃避現實的痛苦,他用滿腔的熱血傾注了對戰亂中百姓疾苦的關注,用嘶啞的聲音撕開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憂國憂民,嘔心瀝血,用詩歌唱出時代的最強音,這就是杜甫之所以偉大之所在!
七、作業:
1、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求通過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進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環境描寫,用多種方法刻畫人物。
2、 課外閱讀《三吏》《三別》《兵車行》等詩。
《石壕吏》譯文 篇9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石壕吏》。
一、說教材:
《石壕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課時已學過了前兩首,學生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風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學習這篇《石壕吏》應該問題不大。
《石壕吏》語言凝練、質樸,內容比較集中,主要記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墻逃走,老婦出門應對。用大量篇幅記敘了老婦的致詞,從中體現戰亂給老婦一家帶來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請求從軍服役的經過。第二天天明,作者獨與老翁別暗示了老婦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婦的致詞為主,兼有動作描寫,再加上對偶句的運用,使文章愈加生動。
二、說目標:
結合這個單元文言文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思想、寫作上的特點,我將這節課的目標確定為:
1. 讀懂文章大意,積累一些文言詞語。例如:古今異義詞(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詞語的意義。
2. 了解古體詩在停頓和節奏上的特點,能準確、有感情的進行朗讀。達到熟讀成誦。
3. 在反復誦讀中領會豐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復雜思想情感和精練的語言。
4.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珍愛和平幸福的生活。
5. 通過比較詩風的變化,體會文學來源于生活。
其中重點放在對作者思想的把握和體會語言特點兩方面。
三、說教法:
學習千法,讀是根本。對于文言文來說讀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讀為先,講中有讀,讀中促講的辦法。先生讀,互評,再生讀,范讀,自由讀,齊讀等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的分析鑒賞作準備。
文言文教學的一大弱點往往枯燥乏味,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擇了多種學生感興趣的因素:猜對聯、當演員演短劇等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效率。同時加深學生對作者的認識和對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過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體現在兩方面:1、自主。學生根據學案預習,記錄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 ,同時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學生自己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傾向,編排劇本,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對于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來合作討論解決,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能力,體會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快樂。例如:官吏只出現了兩次,卻以《石壕吏》命題,原因何在?老婦的致詞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來的,你同意嗎?
四、說設計:
(一)導入:
張貼在黑板上兩幅對聯,問“今天咱們要接觸的名人就在這兩幅對聯里猜他是誰”?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對聯認識杜甫,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背背上節課學的《春望》”——(溫故知新)。“今天我們來學習與《春望》同一時期的一首長篇古體敘事詩《石壕吏》”。(板書課題)“問大家一個問題:長大想當演員 的舉手,今天老師給大家一個機會,把《石壕吏》排成短劇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劇首先我們應該做什么?熟悉劇情主題,把握人物特點。”
(二)預習交流
1. 結合注釋1介紹故事背景。 目的:有助于理解和準確把握文章內容和思想。
2. 談預習后的收獲和產生的問題。 目的:讓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強調兩個讀音:老婦出門看(kān) 咽的三種讀音。“走”、“已”、“裙”、“前途”、“且”、“雖”、“急”等詞語的意思。目的: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知識,準確理解課文。
3. 一生讀課文互評,教師點撥古體詩的停頓、節奏。
再指生讀。 強調感情基調。
師范讀。------自由讀。-------指生讀-------齊讀
目的:熟悉課文,以讀促講,加強記憶。
4. 疏通文意。目的:準確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言詞匯。
(三)品讀探究:
1. 明確作者投宿的時間地點和發生的事件,體會從中反映出的社會的動蕩不安。
2. 分析老翁、老婦、官吏、杜甫的形象特點,從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反映出來的問題,品味作者的思想傾向。重點分析致詞的內容,分層,概括層意。想象老嫗說這些話的用意,結合插圖想象官吏會說些什么。同桌配合補充吏呼的內容,并在班內說一說。
目的:培養學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生動。了解“藏問于答”的手法,突破重點,體會作者語言精練的特點。
從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結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復雜的思想感情。這一綜合性的問題可小組討論解決。目的:培養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討
題目是《石壕吏》但卻用大量篇幅寫老嫗,只對官吏簡單敘述是否不妥?體會作者語言特點。
(五)“走進石壕村”
1. 生動的復述故事。目的:培養想象力,表達力和記憶文章內容。
2. 四人一組演短劇。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表演調動興趣,加深理解,培養綜合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六)總結
(七)延伸練習:目的:鞏固所學,照顧全體,拓展知識。
1. 解詞: (搶答)
投——;逾——;一何——;附書至——;且——;
新——;戍——;猶得——;幽咽——— ;急——;
雖——;前途——;裙——;走——;已————
2. 找出文中的對偶句——————,——————。
——————,——————。
仿寫: 草堂佳作在, ——————。
國家強盛, —————。
3. 背誦《望岳》比較與本詩風格上的不同。目的:體會文學源于生活。培養寫作。
(八)作業:
1. 續寫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運。
2. 背誦全文。
目的加強協作訓練和佳作積累。
五、板書
石壕吏
時間 地點 事件
(暮) (村) (有吏夜捉人 )——社會動蕩 不得安寧
老翁:逾墻走 睡臥不寧
官吏:呼 一何怒 兇暴蠻橫 不可一世
老婦: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擔
杜甫:沉默 關心時局 同情百姓
設計目的:理清脈絡,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巧妙的構思。
《石壕吏》譯文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石壕吏》。
一、說教材:
《石壕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課時已學過了前兩首,學生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風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學習這篇《石壕吏》應該問題不大。
《石壕吏》語言凝練、質樸,內容比較集中,主要記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墻逃走,老婦出門應對。用大量篇幅記敘了老婦的致詞,從中體現戰亂給老婦一家帶來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請求從軍服役的經過。第二天天明,作者獨與老翁別暗示了老婦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婦的致詞為主,兼有動作描寫,再加上對偶句的運用,使文章愈加生動。
二、說目標:
結合這個單元文言文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思想、寫作上的特點,我將這節課的目標確定為:
1. 讀懂文章大意,積累一些文言詞語。例如:古今異義詞(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詞語的意義。
2. 了解古體詩在停頓和節奏上的特點,能準確、有感情的進行朗讀。達到熟讀成誦。
3. 在反復誦讀中領會豐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復雜思想情感和精練的語言。
4.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珍愛和平幸福的生活。
5. 通過比較詩風的變化,體會文學來源于生活。
其中重點放在對作者思想的把握和體會語言特點兩方面。
三、說教法:
學習千法,讀是根本。對于文言文來說讀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讀為先,講中有讀,讀中促講的辦法。先生讀,互評,再生讀,范讀,自由讀,齊讀等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的分析鑒賞作準備。
文言文教學的一大弱點往往枯燥乏味,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擇了多種學生感興趣的因素:猜對聯、當演員演短劇等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效率。同時加深學生對作者的認識和對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過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體現在兩方面:1、自主。學生根據學案預習,記錄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 ,同時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學生自己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傾向,編排劇本,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對于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來合作討論解決,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能力,體會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快樂。例如:官吏只出現了兩次,卻以《石壕吏》命題,原因何在?老婦的致詞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來的,你同意嗎?
四、說設計:
(一)導入:
張貼在黑板上兩幅對聯,問“今天咱們要接觸的名人就在這兩幅對聯里猜他是誰”?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對聯認識杜甫,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背背上節課學的《春望》”——(溫故知新)。“今天我們來學習與《春望》同一時期的一首長篇古體敘事詩《石壕吏》”。(板書課題)“問大家一個問題:長大想當演員 的舉手,今天老師給大家一個機會,把《石壕吏》排成短劇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劇首先我們應該做什么?熟悉劇情主題,把握人物特點。”
(二)預習交流
1. 結合注釋1介紹故事背景。 目的:有助于理解和準確把握文章內容和思想。
2. 談預習后的收獲和產生的問題。 目的:讓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強調兩個讀音:老婦出門看(kān) 咽的三種讀音。“走”、“已”、“裙”、“前途”、“且”、“雖”、“急”等詞語的意思。目的: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知識,準確理解課文。
3. 一生讀課文互評,教師點撥古體詩的停頓、節奏。
再指生讀。 強調感情基調。
師范讀。------自由讀。-------指生讀-------齊讀
目的:熟悉課文,以讀促講,加強記憶。
4. 疏通文意。目的:準確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言詞匯。
(三)品讀探究:
1. 明確作者投宿的時間地點和發生的事件,體會從中反映出的社會的動蕩不安。
2. 分析老翁、老婦、官吏、杜甫的形象特點,從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反映出來的問題,品味作者的思想傾向。重點分析致詞的內容,分層,概括層意。想象老嫗說這些話的用意,結合插圖想象官吏會說些什么。同桌配合補充吏呼的內容,并在班內說一說。
目的:培養學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生動。了解“藏問于答”的手法,突破重點,體會作者語言精練的特點。
從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結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復雜的思想感情。這一綜合性的問題可小組討論解決。目的:培養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討
題目是《石壕吏》但卻用大量篇幅寫老嫗,只對官吏簡單敘述是否不妥?體會作者語言特點。
(五)“走進石壕村”
1. 生動的復述故事。目的:培養想象力,表達力和記憶文章內容。
2. 四人一組演短劇。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表演調動興趣,加深理解,培養綜合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六)總結
(七)延伸練習:目的:鞏固所學,照顧全體,拓展知識。
1. 解詞: (搶答)
投——;逾——;一何——;附書至——;且——;
新——;戍——;猶得——;幽咽——— ;急——;
雖——;前途——;裙——;走——;已————
2. 找出文中的對偶句——————,——————。
——————,——————。
仿寫: 草堂佳作在, ——————。
國家強盛, —————。
3. 背誦《望岳》比較與本詩風格上的不同。目的:體會文學源于生活。培養寫作。
(八)作業:
1. 續寫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運。
2. 背誦全文。
目的加強協作訓練和佳作積累。
五、板書
石壕吏
時間 地點 事件
(暮) (村) (有吏夜捉人 )——社會動蕩 不得安寧
老翁:逾墻走 睡臥不寧
官吏:呼 一何怒 兇暴蠻橫 不可一世
老婦: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擔
杜甫:沉默 關心時局 同情百姓
設計目的:理清脈絡,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巧妙的構思。
《石壕吏》譯文 篇11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石壕吏》譯文 篇12
杜甫詩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3
春望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學習第一首詩《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⑴本詩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于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發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⑶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么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石壕吏》譯文 篇13
學習目標: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圖片,問: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什么?
(這是現代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傷害,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古詩《石壕吏》,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爭中的命運。)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學生交流有關的資料: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讀,力爭讀出詩歌的感情
2、 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3: 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內容,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讀課文。(悲憤沉郁)
四、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寫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
分析老婦的三次痛苦申訴,想象并虛擬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訴:“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嗎?會怎樣怒呼?)
第二次申訴:“室中更無人,惟有轆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凄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得到官吏的可憐、同情嗎?會怎樣怒呼?)
第三次請求:表現出老婦為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
本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藏問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明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本詩在藝術表現上,不僅運用了藏問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煉。陸時雍稱贊這篇詩“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僅用二十四句,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境、人物和情節,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從而體現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傾向,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五、為什么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
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橫暴,
六、小結
師:托爾斯泰“戰爭請孩子和女人走開”這里年老體衰的老婦人都抓去服役了,這足見戰爭的殘酷,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呢?生:告訴人們要反對戰爭,愛好和平。
師:對。(動情地)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帶著對詩歌的理解試背詩歌,這節課上到這里。下課。
附:板書設計
石壕吏
吏: 捉 怒 呼 逼
婦: 出 啼 苦 走
《石壕吏》譯文 篇14
一、 說教材:
《石壕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課時已學過了前兩首,學生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風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學習這篇《石壕吏》應該問題不大。
《石壕吏》語言凝練、質樸,內容比較集中,主要記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墻逃走,老婦出門應對。用大量篇幅記敘了老婦的致詞,從中體現戰亂給老婦一家帶來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請求從軍服役的經過。第二天天明,作者獨與老翁別暗示了老婦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婦的致詞為主,兼有動作描寫,再加上對偶句的運用,使文章愈加生動。
二、 說目標:
結合這個單元文言文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思想、寫作上的特點,我將這節課的目標確定為:
1:讀懂文章大意,積累一些文言詞語。例如:古今異義詞(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詞語的意義。
2:了解古體詩在停頓和節奏上的特點,能準確、有感情的進行朗讀。達到熟讀成誦。
3:在反復誦讀中領會豐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復雜思想情感和精練的語言。
4: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珍愛和平幸福的生活。
5:通過比較詩風的變化,體會文學來源于生活。
其中重點放在對作者思想的把握和體會語言特點兩方面。
三、 說教法:
學習千法,讀是根本。對于文言文來說讀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讀為先,講中有讀,讀中促講的辦法。先生讀,互評,再生讀,范讀,自由讀,齊讀等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的分析鑒賞作準備。
文言文教學的一大弱點往往枯燥乏味,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擇了多種學生感興趣的因素:猜對聯、當演員演短劇等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效率。同時加深學生對作者的認識和對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過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體現在兩方面:1、自主。學生根據學案預習,記錄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 ,同時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學生自己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傾向,編排劇本,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對于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來合作討論解決,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能力,體會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快樂。例如:官吏只出現了兩次,卻以《石壕吏》命題,原因何在?老婦的致詞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來的,你同意嗎?
四、 說設計:
(一) 導入:張貼在黑板上兩幅對聯,問“今天咱們要接觸的名人就在這兩幅對聯里猜他是誰”?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對聯認識杜甫,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背背上節課學的《春望》”——(溫故知新)。“今天我們來學習與《春望》同一時期的一首長篇古體敘事詩《石壕吏》”。(板書課題)“問大家一個問題:長大想當演員 的舉手,今天老師給大家一個機會,把《石壕吏》排成短劇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劇首先我們應該做什么?熟悉劇情主題,把握人物特點。”
(二) 預習交流
1:結合注釋1介紹故事背景。 目的:有助于理解和準確把握文章內容和思想。
2:談預習后的收獲和產生的問題。 目的:讓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強調兩個讀音:老婦出門看(kān) 咽的三種讀音。“走”、“已”、“裙”、“前途”、“且”、“雖”、“急”等詞語的意思。 目的: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知識,準確理解課文。
3:一生讀課文互評,教師點撥古體詩的停頓、節奏。
再指生讀。 強調感情基調。
師范讀。------自由讀。-------指生讀-------齊讀
目的:熟悉課文,以讀促講,加強記憶。
4:疏通文意。目的:準確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言詞匯。
(三)品讀探究:
1:明確作者投宿的時間地點和發生的事件,體會從中反映出的社會的動蕩不安。
2:分析老翁、老婦、官吏、杜甫的形象特點,從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反映出來的問題,品味作者的思想傾向。重點分析致詞的內容,分層,概括層意。想象老嫗說這些話的用意,結合插圖想象官吏會說些什么。同桌配合補充吏呼的內容,并在班內說一說。
目的:培養學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生動。了解“藏問于答”的手法,突破重點,體會作者語言精練的特點。
從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結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復雜的思想感情。這一綜合性的問題可小組討論解決。目的:培養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討
題目是《石壕吏》但卻用大量篇幅寫老嫗,只對官吏簡單敘述是否不妥?體會作者語言特點。
(五)“走進石壕村”
1:生動的復述故事。目的:培養想象力,表達力和記憶文章內容。
2:四人一組演短劇。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表演調動興趣,加深理解,培養綜合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六)總結
(七)延伸練習:目的:鞏固所學,照顧全體,拓展知識。
1:解詞: (搶答)
投——;逾——;一何——;附書至——;且——;
新——;戍——;猶得——;幽咽——— ;急——;
雖——;前途——;裙——;走——;已————
2:找出文中的對偶句——————,——————。
——————,——————。
仿寫: 草堂佳作在, ——————。
國家強盛, —————。
3:背誦《望岳》比較與本詩風格上的不同。目的:體會文學源于生活。培養寫作。
(八)作業:
1:續寫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運。
2:背誦全文。
目的加強協作訓練和佳作積累。
五:板書
石壕吏
時間 地點 事件
(暮) (村) (有吏夜捉人 )——社會動蕩 不得安寧
老翁:逾墻走 睡臥不寧
官吏:呼 一何怒 兇暴蠻橫 不可一世
老婦: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擔
杜甫:沉默 關心時局 同情百姓
設計目的:理清脈絡,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巧妙的構思。
《石壕吏》譯文 篇15
[設計說明]
學生所處時代和生活環境與杜甫筆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能夠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觸動?這是教讀《石壕吏》的困難所在。通常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讓學生在疏通文字障礙之后編演課本劇。但是據我看來,即使一些頗為流行的課本劇視頻,學生的表演也大多與文本真實情感有很大的隔膜,結果演下來,即使好看,學生也往往還是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我覺得教讀《石壕吏》應該緊緊圍繞文本自身,通過背景資料的介紹與提示,以及反復的“文本接觸”,包括誦讀——實際上誦讀的效果本身就很能看出誦讀者對詩歌的理解程度,讓學生漸次深入文本,深化其對詩歌的理解層次。
基于上述考慮,我在《石壕吏》第二課時,設計了五個環節的教學內容:
“聽讀”意在通過學生傾聽音頻資料,對詩歌所敘故事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對詩歌中出現的人物有一個大致的判斷,對詩歌的情感基調有一個初步的感覺。——當學生在默聽誦讀時,頭腦中應該能夠浮現出一幅幅“電影畫面”,即使他與畫面中人物及其命運還有相當的距離,但配樂的誦讀有助于帶動他們入情入境。
“品讀”是理解詩歌的主要環節,也可以逐句析解,但在這樣的理解活動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理解的個性就難以展現。所以,我設計了一個“主活動”(或“主問題”)—— 讓學生“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當學生在選擇詞語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斷時,實際上他應該已對詩歌有了相當的理解,雖然這理解有可能會出現偏差,但偏差本身也能說明問題,而且可能是最需要解決的、生成性的課堂問題。有關詩歌理解的重要問題,諸如背景資料,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及其相關作品,重要詩句、重要語詞(如“一何苦”的“苦”,“獨與老翁別”的“獨”等)的理解等等,都可在這一環節一并解決。
“誦讀”環節意在通過學生誦讀來展現其對詩歌理解的狀況——情感把握、人物理解以及語言感覺等是否準確、到位、敏銳。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一方面要誦讀,一方面還要評價其他同學的誦讀。前者是感性的“入乎其內”,后者是理性的“出乎其外”。為這一活動提供支持的就是前兩個環節的教學活動:“聽讀”提供了范例,“品讀”促進了理解。
“議讀”旨在發現和交流學生在前述學習活動——聽、品、讀——中生成的問題或疑惑。這是一個機動的安排。比如“富有同情心的杜甫,為什么沒有勸止石壕吏的行為?”等問題也許會讓學生產生疑惑——事實上這類問題對推進學生對詩歌的深入理解很有價值。當然這類問題也許在“品讀”中已經涉及。
“讀寫結合”的方式本來有很多,常見的寫法如讓學生填補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我之所以設計了“轉換敘事角度重述故事”,是因為這是一首敘事詩,“敘事”應該是從讀到寫的遷移重點。詩歌是從詩人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雖然詩人杜甫內心的情感是含蓄的潛藏在字里行間,但我們讀《石壕吏》能真切的體會得到。如果從老婦、老翁或石壕吏的視角重述故事,這些人物的內心活動就有可能從隱到顯,以另一種方式顯現出來。——通過轉換角度敘事實際上需要學生“填補人物的心理活動”。
教學活動的結構化是不少教師還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問題。如果課堂活動之間彼此關聯不大,孤立性太強,這節課的“活動結構”可能是散亂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可能因此受損。我設計的五個教學環節,前面的教學活動是后面的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它們之間層層推進,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結構化的教學活動系統。
當然,這樣的教學設計只是課堂教學之前的一個預設,當我們面對具體的、個性化的學生群體時,還會遇到各種種樣的生成性的問題(或難題),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調整。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的相關作品及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了解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2、學習詩歌通過敘述和對話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點)
3、感受并同情底層人物命運的悲慘,體會詩人復雜矛盾的心理活動,反思造成這一悲慘現實的社會原因。(難點)
[教學內容]
導入:明朝學者陸時雍在評《石壕吏》時這樣說:“其事何長!其言何簡!” ,說詩人杜甫用極其精練的語言給我們講了一個比較復雜的故事,請同學們先聽范讀,在聽讀時不妨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誰的故事、怎樣的故事呢?
1、聽讀——
提醒學生邊聽邊想象人物、整理情節,準備復述故事。
提示:復述時請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情節。
(可以讓學生在聽讀同時在書上圈劃相應的重點字詞,可以根據范讀也可以據自己理解來劃。這樣可為下一步的誦讀做好準備。)
過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我”、差使、老翁、老婦、孫母、孫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場順序)
2、品讀——
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并結合課文談談理由。也可以此帶動對詩歌的理解,解決閱讀鑒賞的基本問題,如詩句理解等。(有關背景等知識可隨機講解)
差役:涉及到的語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襲,如狼似虎,兇神惡煞,氣勢洶洶,盛氣凌人,飛揚跋扈,可恨,可惡,可氣。設問:石壕吏為什么這么兇惡?有沒有可能不兇惡?
老嫗:涉及到的語句“老婦出門看、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出門周旋,驚恐萬分,可憐,可敬,敢于出頭,富有犧牲精神,顧全大局。設問:老婦“苦”在何處?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誰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語句“老翁逾墻走、獨與老翁別”——倉皇翻墻,逃跑避難,可憐,慚愧,無奈。問: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縮嗎?如果他知道差役連老婦都抓的話,他還會逃走嗎?
孫母:涉及到的語句“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如聞泣幽咽”——悲慘,家破人亡,衣不蔽體也是食不果腹,夫離婆散。
孫子:涉及到的語句“惟有乳下孫”——可憐。他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他長輩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對他來說還太過久遠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時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戶人家。涉及到的語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語聲絕、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無奈、不滿、沉痛、悲哀、同情——對捉人無奈,對差役的兇悍不滿對朝廷無能的不滿,對戰爭對人民造成的災難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設問:詩人為何沒有出來橫加阻攔或仗義執言?是懦弱嗎?大敵當前,國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無奈之舉,這也是詩人既憂國、又憂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國難當頭,需要補充兵力資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極其困苦,且已無兵可征。
小結:是戰亂給人民帶來了如此深重的苦難,朝廷的無能是悲慘現實的根本原因。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重情緒讓我們感同身受。
以上我們通過具體語句的分析加深了對人物對詩歌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誦讀。
假使你就是詩歌中的“當事人”——作者或老婦等,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
3、誦讀——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動與言行表現,以及作者對不同人物的情感態度。
學生個別讀。
提示:個別語句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墻走”一句應讀出恐慌,語速稍快,“吏呼一何怒”應讀出差役的氣勢洶洶,語氣加重,“婦啼一何苦”應讀出老婦的凄苦,語速稍慢,“夜久語聲絕” 、“獨與老翁別”應讀出作者的復雜情緒等。
過渡:下面請同學們就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語言表達或具體詞句的理解等方面質疑。
4、議讀——
細節討論與質疑問難。交流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和困惑,主要探討一些相關的疑點。
提示:
(如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來提,如:故事發生的季節是“春天”,在一個應是生機勃勃,萬物勃發,春意盎然的季節,卻是發生了一個如此悲慘的故事,兩相對照無意中是個反襯啊。若“品讀”這個環節已經大部分解決了這些問題,則這一環節可略過)
5、讀寫結合——
這是敘事詩,敘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開是從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請同學們嘗試轉換敘事角度重組故事。(1)如果從老婦的角度敘述故事,應該怎么敘述?(2)如果從老翁的角度敘述故事呢?(3)如果從石壕吏的角度敘述,又會怎樣?(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這樣橫暴無禮?)
提示:交流并評價重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這是第一課時的作業,考慮到課上的時間問題,放到課下完成,課上用來交流。可能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課文,但通過改寫可以促進他的理解,同時初讀的體驗也是很寶貴的。)
[作業]
必做:1、背誦并默寫《石壕吏》。
2、修改自己改寫的《石壕吏》,讓它更能貼近我們的理解。
選做:課下閱讀“三吏”、“三別”。
《石壕吏》譯文 篇16
一、 說教材:
《石壕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課時已學過了前兩首,學生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風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學習這篇《石壕吏》應該問題不大。
《石壕吏》語言凝練、質樸,內容比較集中,主要記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墻逃走,老婦出門應對。用大量篇幅記敘了老婦的致詞,從中體現戰亂給老婦一家帶來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請求從軍服役的經過。第二天天明,作者獨與老翁別暗示了老婦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婦的致詞為主,兼有動作描寫,再加上對偶句的運用,使文章愈加生動。
二、 說目標:
結合這個單元文言文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思想、寫作上的特點,我將這節課的目標確定為:
1:讀懂文章大意,積累一些文言詞語。例如:古今異義詞(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詞語的意義。
2:了解古體詩在停頓和節奏上的特點,能準確、有感情的進行朗讀。達到熟讀成誦。
3:在反復誦讀中領會豐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復雜思想情感和精練的語言。
4: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珍愛和平幸福的生活。
5:通過比較詩風的變化,體會文學來源于生活。
其中重點放在對作者思想的把握和體會語言特點兩方面。
三、 說教法:
學習千法,讀是根本。對于文言文來說讀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讀為先,講中有讀,讀中促講的辦法。先生讀,互評,再生讀,范讀,自由讀,齊讀等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的分析鑒賞作急浮?br>
文言文教學的一大弱點往往枯燥乏味,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擇了多種學生感興趣的因素:猜對聯、當演員演短劇等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效率。同時加深學生對作者的認識和對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過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體現在兩方面:1、自主。學生根據學案預習,記錄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 ,同時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學生自己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傾向,編排劇本,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對于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來合作討論解決,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能力,體會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快樂。例如:官吏只出現了兩次,卻以《石壕吏》命題,原因何在?老婦的致詞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來的,你同意嗎?
四、 說設計:
(一) 導入:張貼在黑板上兩幅對聯,問“今天咱們要接觸的名人就在這兩幅對聯里猜他是誰”?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對聯認識杜甫,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背背上節課學的《春望》”——(溫故知新)。“今天我們來學習與《春望》同一時期的一首長篇古體敘事詩《石壕吏》”。(板書課題)“問大家一個問題:長大想當演員 的舉手,今天老師給大家一個機會,把《石壕吏》排成短劇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劇首先我們應該做什么?熟悉劇情主題,把握人物特點。”
(二) 預習交流
1:結合注釋1介紹故事背景。 目的:有助于理解和準確把握文章內容和思想。
2:談預習后的收獲和產生的問題。 目的:讓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強調兩個讀音:老婦出門看(kān) 咽的三種讀音。“走”、“已”、“裙”、“前途”、“且”、“雖”、“急”等詞語的意思。 目的: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知識,準確理解課文。
3:一生讀課文互評,教師點撥古體詩的停頓、節奏。
再指生讀。 強調感情基調。
師范讀。------自由讀。-------指生讀-------齊讀
目的:熟悉課文,以讀促講,加強記憶。
4:疏通文意。目的:準確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言詞匯。
(三)品讀探究:
1:明確作者投宿的時間地點和發生的事件,體會從中反映出的社會的動蕩不安。
2:分析老翁、老婦、官吏、杜甫的形象特點,從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反映出來的問題,品味作者的思想傾向。重點分析致詞的內容,分層,概括層意。想象老嫗說這些話的用意,結合插圖想象官吏會說些什么。同桌配合補充吏呼的內容,并在班內說一說。
目的:培養學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生動。了解“藏問于答”的手法,突破重點,體會作者語言精練的特點。
從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結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復雜的思想感情。這一綜合性的問題可小組討論解決。目的:培養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討
題目是《石壕吏》但卻用大量篇幅寫老嫗,只對官吏簡單敘述是否不妥?體會作者語言特點。
(五)“走進石壕村”
1:生動的復述故事。目的:培養想象力,表達力和記憶文章內容。
2:四人一組演短劇。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表演調動興趣,加深理解,培養綜合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六)總結
(七)延伸練習:目的:鞏固所學,照顧全體,拓展知識。
1:解詞: (搶答)
投——;逾——;一何——;附書至——;且——;
新——;戍——;猶得——;幽咽——— ;急——;
雖——;前途——;裙——;走——;已————
2:找出文中的對偶句——————,——————。
——————,——————。
仿寫: 草堂佳作在, ——————。
國家強盛, —————。
3:背誦《望岳》比較與本詩風格上的不同。目的:體會文學源于生活。培養寫作。
(八)作業:
1:續寫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運。
2:背誦全文。
目的加強協作訓練和佳作積累。
五:板書
石壕吏
時間 地點 事件
(暮) (村) (有吏夜捉人 )——社會動蕩 不得安寧
老翁:逾墻走 睡臥不寧
官吏:呼 一何怒 兇暴蠻橫 不可一世
老婦: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擔
杜甫:沉默 關心時局 同情百姓
設計目的:理清脈絡,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巧妙的構思。
《石壕吏》譯文 篇17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
2. 揭露官吏的橫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綱
1. 介紹背景資料
2. 帶領學生共同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的講解。(戍、戌、戊等)
3. 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對文章第一句話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點加點字的分析)
(2) 對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3) 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二.詳案
1.導入:陳老師在前面已經講解了杜甫的兩首寫景抒情的詩,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們稱道的。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后,面對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課文主要敘述了差人乘夜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首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能同學們往往很難理解古代詩詞的意境,古代詩人常寫一些感物傷懷的作品,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深入了解詩作者的背景資料,去體會創作者當時的所感所想。那么在這里杜甫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中晚期的詩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現實,所以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提問:是否有同學在預習的過程中了解了寫作背景?)參考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記錄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文章逐字講解(齊讀)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異義):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聲吆喝。怒:兇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鄴(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點戌橫戊中空,注意區別。
(可以請同學翻譯,注意幾個重點詞)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就永遠完結了。存者,活著的,生存的人。且,暫且。已,動詞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
更,再也。嫗(yù)雖:即使,雖然。(古文解釋填詞規則,有些字可以用把這個字組詞,解釋,例如這里的雖。)衰:衰弱、衰微。備:準備。炊:燒火做飯。(講解的時候某些解釋參考課文中的標注)
(5) 第四段:泣:小聲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與今天的“前途”區別)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啊?(參考:以老婦人給吏致詞為重點,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讓我們抓住重點,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剛剛解釋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參考: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4)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訴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
(5) 結構
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6)總結全篇(請同學用詞語形容石壕吏,參考:殘暴、無情、令人發指)
這首詩主要是批判了像石壕吏的官吏,對人民的冷酷無情,兇暴。這種官吏就像禽獸一般,一點人性沒有,簡直是喪失了天性。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和冷酷無情,并不就是對整個封建統治的揭露,但對于人們認識的封建統治的階級本質,的確會有啟發。這首詩也就是抒寫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崇高感情。全詩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