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科學第三單元《宇 宙》教案分析(教科版)
六年級下冊科學第三單元《宇 宙》教案分析(教科版)
月 球 環形山
1. 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
2.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的半徑大約為地球半徑的(1/4),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月球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 1/80 ;月球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 1/49,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約(38萬千米),晝夜溫差(310℃)白天溫度(127℃),晚上溫度(-183℃)
3. 月球圍繞地球(自西向東)方向運行。公轉方向是逆時針方向。公轉時間約要 29.5 天。
4. 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5.“我邁出了一小步,但人類邁出了一大步。”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說的。
6.(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分布著許多(大小不一、深淺各異)的環形山。
7.月球環形山的形狀大多是(圓形),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套小環的)。
8.有關環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認的觀點是(“隕石撞擊說”),這種觀點認為環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后留下的痕跡,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就相當于少了一層保護層,使撞擊更猛烈和頻繁。
9.造環形山摸擬實驗。
噴水法:噴口大小決定坑的大小,噴射物的多少決定坑的深淺。
撞擊法:撞擊球的大小決定坑的大小,撞擊速度決定坑的深淺。
月 相
1.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2.月相實際上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
3.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4.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5.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6. 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
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7.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
8.古代人們對月相有特別的稱呼,"初一"稱為(新月),"十五"稱(望月、滿月))。
9.月相變化一個周期大約是一個月。
太陽系
1.太陽直徑140萬千米,能發光、發熱,是恒星,地球等圍繞恒星太陽公轉是行星,月球圍繞行星地球公轉是衛星。
2.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恒星)。
3.太陽的表面溫度有(5570)k;內部溫度有(1500萬)k。(k是開爾文, 1k=1℃ )
4.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這些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日食和月食
1.日食出現時,太陽別擋住的部分總是圓弧行的,說明擋住太陽光的星球是圓的
2.日食出現時,總是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說明擋住太陽光的星球是運動的 ,而且
星球是由西向東移動的。
3.日食發生在農歷初一(朔);總在太陽光輪的西邊開始。
月食發生在農歷十五、十六(滿月、望月)月食發生時左邊先被吃。
4.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