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品德與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教案(精選2篇)
三年級品德與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教案 篇1
《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學案例
一,主題闡述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促進兒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而兒童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而且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學生的需要,才能成為有效的教學.課程標準倡導的是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所以教師應該努力調動兒童已有的經驗,通過自身的觀察,再現等方式擴大他們的經驗,深化他們對自身經驗的體驗.在學習活動中應突出"體驗感悟",著重于道德情感體驗的培養.《小學德育綱要》指出"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因為這是做人的道理認識的催化劑,是從知到行的橋梁,促使學生將做人道理轉化做人準則的信條,進而轉化為正確的道德行為,在此,應以教師的真情實感調動學生的情感,注意通過學習活動挖掘兒童對生活的感受,豐富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對人,對事的正確態度,在教學中應該選擇行為有效的育情方法,以"情"為線索,講究"育"的策略,采取以理育情,以境誘情,以比促情,以情引情等多種方法,借助心理換位,設身處地,移情想象等體驗方式,達到強化感情之目的.
二,課例描述
教學目標
1,知道我們生活中還有一個特殊群體——殘疾人,了解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2,增進對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樹立尊重并愿意盡力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殘疾人生活中的困難,增進對于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
教學難點
樹立尊重并愿意盡力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源于生活 有意思
1,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上課前老師請來了一批優秀的小演員為大家表演舞蹈,大家掌聲歡迎他們.
2,觀看配音舞蹈表演.
師: 同學們覺得這個節目精彩嗎
(學生齊聲說真精彩)
師:不過,老師介紹一下,剛才給我們表演得五位小伙伴和大家有所不同,他們都來自本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他們聽不見聲音,說不出話來.
(全班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哇"的聲音,有的瞪大眼睛,有很多學生舉起小手要提問)
師:我知道大家有很多問題想問,今天,老師還請來了他們學校的張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張老師今天會架起我們和這些新伙伴之間溝通的橋梁.
(學生掌聲歡迎特殊學校老師)
設計思路: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師依托教材,創造生活化的感知情境--利用相關資源,把聾啞兒童請進課堂,引起學生對殘疾人的關注和興趣,為下面與殘疾兒童交流作好鋪墊.
二,高于生活 有辦法
活動一:面對面交流
師:老師知道你們現在腦海里一定有很多問題.現在就請這些新伙伴到你們每一組中間來,你們每組選出五個最想問的問題,用你們最好的方法與他們一起交流.
(特殊學校的學生到各組中來,學生和他們交流,有的拿出筆和紙,有的請特殊學校老師去翻譯.)
師:剛才,你們是用什么方法和他們交流的,你們了解到哪些情況
(學生發言:用紙和筆和他們交流的,了解到和別人說話困難特別大;了解到他們很羨慕我們會說話,能聽到聲音;請他們的老師打手勢,做翻譯進行交流,了解到他們第一次進入特殊學校的感受,很不習慣,但又沒法表達,真痛苦!我們組是用紙和筆和他們進行交流的,我們了解到他們最大的愿望是--會喊"爸爸,媽媽",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居然成了他們最大的愿望……學生在回答時,眼里含有淚水.)
師:同學們,我想你們可能第一次用紙和筆,或打手勢的方法和別人交流.這樣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覺得很困難,不習慣,難以表述,不方便,很麻煩,有障礙……)
設計思路:
情感是一個有生命的實體,是支撐人活動的亮點,通過學生與殘疾兒童面對面的交流和交往,更深一步的讓學生體驗到殘疾人生活的不易.有了這樣深切的體悟,就會順利地從"有意思"向"有意義"過渡,這是教學有效性的體現.
過渡:通過剛才和特殊小伙伴的交流,我們發現殘疾人和我們正常人交流的時候是非常困難的.其實在我們身邊除了這些聾啞小伙伴之外,還生活著許多智力上,肢體上,視力上有殘疾的人,他們不僅僅與人交流是非常困難,有時候,就連生活自理也很困難,如果你沒有親身的經歷,我們平常人是很難體會到的.下面,老師就請同學們一起來親身經歷一下.
活動二:蒙眼走路
師:請大家聽清要求,先請每組的組長把課前準備好的藍色布條,給各自組的一位同學蒙上眼睛,再請蒙上眼睛的同學走到老師這兒,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其余的同學要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走路的,體會盲人平時是怎樣走路的
(學生模擬盲人走路,體驗情境.)
師:現在,請你們談談蒙著眼睛走路的感受.
(學生發言: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看不到東西,走的時候會撞倒一些東西;平時走路靠眼睛,今天走路靠感覺,真難;走了一半,真想把布拿掉,實在不方便……)
活動三:單手拉拉鏈
師:請聽清要求,全班同學都站起來,把右手背在后面不能再動,用左手把衣服的拉鏈解開,再用左手把拉鏈拉上,時間為3分鐘.
(學生實踐用左手拉拉鏈,時間到了,大多數同學都沒有拉上.)
師:同學們,談談單手拉拉鏈的感受
(學生發言:一只手很不方便;用左手很別扭,拉不起來;很想把背在后面的右手伸過來幫忙;用嘴都幫不上忙……)
設計思路: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通過這兩個模擬體驗活動,讓學生切身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面臨的困難與痛苦,激發了學生對殘疾人的同情心.
活動四;喚起情感,提升體驗
1,聽表演者的故事.
(配含有憂傷情調音樂,聽聾啞的孩子用手勢講述她的經歷,張老師翻譯.)
師:聽了這位小伙伴的故事,你想對她說什么
(學生發言:要尊重殘疾人,以后不會嘲笑身體有缺陷的人……)
2,老師講述及配音觀看殘疾人平時生活錄像和殘疾人成才的錄像.
(盲人爺爺,失去右腿的修鞋工人,低智能孩子的生活片斷;坐在輪椅上的舉重運動員,失去雙臂的游泳冠軍,被稱為中國保爾的張海迪阿姨的故事.)
師:聽了這些身殘志堅的殘疾人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學生自由發言)
設計思路:
恰如其分的媒體使用,更能激發學生情感的體驗.凄慘音樂聲伴隨著聾啞孩子的"啊啊"聲,伴隨著老師深情地講述,這些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牽動每一位孩子的心,增進學生對殘疾人的同情,尊重與關愛.
三,回歸生活 有意義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感想,你打算以后怎樣幫助殘疾人
(學生發言,配音樂《愛的奉獻》)
師:你想對眼前的幾位新伙伴說些什么話.現在我們用他們的方式對他們說一聲再見,道一聲祝福,請張老師教我們做手勢."謝謝,祝你們 幸福,快樂,再見".
(課件出示--課后作業:現在,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國家,社會和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都在關心著殘疾人,老師建議同學們課后分成小組,走向社會,去進行參觀,調查,訪問.看看國家,社會和我們身邊的人是如何關愛殘疾人的.)
設計思路:
感悟,體驗誠可貴,遷移,運用價更高,本節課的結束應該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當學生們真真切切的體驗到殘疾人生活的痛苦,懂得自己應該關心,幫助殘疾人.教師又鏈接生活讓孩子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實踐,獻一份愛心,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
三,教學反思與拓展提升
魯潔教授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本課程在基本理念上的主要變革,那就是"回歸生活".確實,"回歸生活"是這次課程改革中各門課程共同追求的目標.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案例中教師力圖將生活與課堂打通,把殘疾兒童請進課堂,引進兒童的生活,又把兒童引向社會,讓他們到社會生活中去了解殘疾人,在交往中去關心殘疾人,讓生活為課堂教學服務,課堂教學的目的,則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認識,這樣課內和課外的互相補充,有機融合和互相支撐,就擴大了教學的空間,使教學向社會延伸,向學生的生活開放.在課堂上,教師把聾啞兒童請進課堂,她們特殊的身份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對殘疾人的認識,激發了學生想與殘疾兒童交流的欲望;通過交流,體會他們生活的不便,再讓學生進行模擬體驗,把生活中許多殘疾人看似與我們很遙遠,學生根本沒有體驗過的艱難,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然后播放那如泣如訴的音樂,伴隨著殘疾孩子的"啊啊"聲,和教師的深情講述,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通過教師這樣精心的設計,教育的意義完全被凸現出來,變得更加清晰,兒童帶著這樣的收獲走向生活,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的終點不是在下課鈴響的一剎那,而是真正的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生命里,為他的終身發展服務.
如果教學中教師僅僅讓學生在生活中遠遠地觀望殘疾人,或是聽老師講幾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故事,她們對殘疾人的認識就會空洞和模糊的,甚至可能出現偏差.因此,當我們教師有目的的把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活引進學生的生活中時,課堂教學就不再是空洞的說教和生硬的灌輸,而是真正成為一種有效的,對于學生生活的引導,體現出這門新課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歸生活的核心思想.
三年級品德與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教案 篇2
《生活中的你我他》第二課時教案
教材解讀: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即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展有助于社會的進步。《生活中的你我他》是《品德與社會》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四單元第一課,是讓學生感受社會,了解社會的第一篇課文。《 生活中的你我他》旨在讓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各種社會職業及其特點,學會觀察周圍不同職業勞動者的勞動,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知道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為了人們的生活付出勞動和智慧,我們要珍惜并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設計理念:課程標準倡導的是 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 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本課教學中及課前的教學準備中教師都積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努力體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兒童的“三貼近”原則。
課時目標:1.知識、技能目標:了解社會職業分工及其特點。
2.行為、習慣目標: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活動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引導學生尊重并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
教學重點: 了解不同職業的特點,感受各行各業都是生活所需。
教學難點:懂得怎樣尊重并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采訪班主任
學生準備:采訪周圍從事不同職業的勞動者
教學過程:
活動一:群雄達共識
1、復習導入:孩子們,這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生活中的你我他》這課。在上節課學習中我們知道生活中的你我他從事著各種各樣的職業,有一些是直接生產產品的,還有一些是為我們提供服務的。哪些職業是直接生產產品的?哪些
職業是為我們提供服務的?(學生舉例說明)
2、話題討論:生活中你我他從事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職業,你覺得哪種職業最重要?(課件出示各種各樣的職業名稱)同桌交流后,集體討論。
小結: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重要。(板書)
活動二:記者在行動
1、采訪匯報:課前,我們同學們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采訪我們身邊許多從事不同職業的人,來匯報一下你采訪的是誰,他從事什么職業,你通過采訪了解到什么?”四人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
2、聚焦報道:
★采訪班主任 例舉班主任老師的各項工作(課件同步播放工作內容),算算一周作業的批改量、一天站立的時間。
深情小結:學校中像某某老師這樣的老師還很多很多,老師們每天這么努力地工作,只是希望我們早日成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材。孩子們,我們應該怎樣回報老師們呀?
★ 采訪交警 學生說說交警叔叔怎樣工作,每天怎樣護送我們過馬路的。(靈溪四小學校地處104國道線旁,每天上下學交警都護送學生過馬路)
活動三:職場小體驗
1、體驗感悟:參加小小交警速成班 , 學習幾個指揮交通的指令動作(課件出示動作要領),模擬交通現場指揮交通,說說體驗后的感受。
2、激情小結:在炎熱的夏天,交警叔叔站在地面溫度高達40度的馬路上指揮著交通,汗水濕透了衣背;在惡劣的雨天,交警叔叔緊緊注視著來往的車輛,雨水模糊了雙眼;在寒冷的冬天,交警叔叔.依然挺立在十字路口,寒風吹痛了臉頰......( 課件出示交警工作的情況)
3、表心里話: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說說心里話,想想用怎樣的行動表示感謝。為普通勞動者獻上一首贊美之歌,師生伴著音樂《為了誰》深情地朗誦詩歌《誰最美》。
活動四:名片展未來
1、設計名片:我們長大也一定會走上各行各業的工作崗位,將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會有更多分工更多的職業出現,將來的你要從事什么職業,要怎樣為人民服務,為自己制作一張名片。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名片紙,制作完后展示交流。( 課件播放音樂《感恩的心》)
2、課堂總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板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班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各行各業的大狀元!
教學反思
經過一周的精心準備,10月13日我走進三年(3)班教室,與孩子們學習了《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課,在對勞動者的感恩中我們的心靈接受著洗禮。同時,我們也感動于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課堂所呈現出活力、效力、魅力、電力。
(一)游戲體驗快樂——活力
育教于樂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最高境界,特別是這門學科不能生硬的講大道理,要想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悟,才會在輕松自主的活動中達到震撼心靈,開啟心智,形成有益的道德認識。課中,學生交流采訪交警的內容后,舉辦“小小交警速成班”在游戲中學生體驗到交警的辛苦。這一體驗為尊敬交警叔叔的情感升華做好了鋪墊。課尾,讓學生暢想未來動手制作名片, 在游戲活動中體驗到“人人為我服務,我為人人服務”的快樂及成就感。德育的內化從游戲開始,游戲賦予品德課新鮮的活力。
(二)教學回歸生活——效力
魯潔教授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本課程在基本理念上的主要變革,那就是“回歸生活”。 “社會大課堂”,課前的個人與小組采訪普通的勞動者,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深入貼近各種職業,更全面地了解職業的特點和對社會的奉獻。百聞不如其,真實的調查生活,大大大提升品德課的實效性,增強品德課的效力。
(三)、情感升華自然——魅力
道德學習的核心目標是情感目標。這一目標有別于知識學習目標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有別于技能目標解決會不會的問題,情感目標解決的是信與不信的問題。因此,要除去生硬的說教痕跡,讓學生逐漸去體悟。在達成各種職業必不可少的共識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采訪所得,重點選取了教師和交警這兩種和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職業為升華情感切入口。讓學生算算班主任一周批改的作業量,一天站立的時間,升華了熱愛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的情感;讓學生當一回交警體驗工作的辛苦,升華尊敬交警、聽從交警指揮的情感。此時在美妙的主題音樂的陪襯下,教師感人總結語言再一次將情感推向高潮,師生沉浸在對勞動者的無比崇敬之情中。最后師生深情朗誦詩歌《為了誰》,情感達到高潮。縱觀整課教學,情感的主線由細變粗,情感升華自然,顯示出品德課的特有魅力。
(四)生成處理巧妙——電力
預設是靜態的,課堂卻是靈動的。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捕捉到教學生成的資源。
“我要送禮物給老師!”面對一種可愛的聲音,教師給予的是鼓勵“老師最想要的禮物是學生的進步,今天你就進步了.....”。“這位叔叔說自己30多歲了,還沒有娶上老婆呢!”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師沒有生氣地制止而是同學生一同開心地笑,并巧妙地引出可以委托婚姻介紹所幫助介紹。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傾聽孩子的心聲,從容面對生成,甚至歡迎生成,鼓勵生成是新課改的亮點,更是品德課程的電力資源。
“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要手段。”真實的課堂教學,呈現出真實的生活問題。這個案例中呈現的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 業無高低貴賤之分——真的只是分工不同嗎?
課后我對三(3)班57學生設計的名片進行統計:教師8人、警察6人、醫生5人、設計師4人、模特2人、科學家4人、工人4人、司機3人、廚師3人、營業員1人、發明家1人、運動員3人、演員3人、商人5人、漁民1人,軍人3人、宇航員1人。沒有一個學生選擇從事清潔工、保姆這類職業。學生懂得這類職業的社會價值,知道從事這類職業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同樣是光榮的,但面臨選擇時不愿從事這類職業,認為報酬不高、工作辛苦、社會地位低下。“教師應如何引導解決學生觀念和選擇的矛盾?”,面臨這種困惑的不僅是我,廣大的德育老師同樣面臨著。
(二)“我媽媽好可憐呀!”——關注普通工人的生產作業環境!
一個孩子采訪完自己媽媽抽噎著說:“我媽媽好可憐呀!”我真心希望是孩子的口誤。然而有職業的工作環境的確令人擔憂,如紡紗工人、煤礦工人、建筑工人等。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真誠感謝每一位辛勤的勞動者,衷心祝福每一位普通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