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算法多樣化的思考(精選3篇)
對算法多樣化的思考 篇1
前不久,在進行新課程標準實驗教師培訓工作會議上,聽到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小學數學研究員斯苗兒老師所作的報告中,有一位實驗教師在上9加幾的加法中,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算法多樣化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教學過程簡述
1、出示例題9+3= 讓學生口答此題,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1:9+3=12,因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生2:9+3=12,因為9和3組成12,所以9+3=12。
生3:9+3=12,因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師:還有其他想法嗎?
生:沉默
師:再想一想,想得仔細一點。
生:還是沉默。
師:你們想一想(邊說邊作掰手指狀)。
生4:我知道了,我們還可以一個一個地數手指。
(在座學生哄堂大笑)
師:對你說得很好,我們是還可以掰手指,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生5:不對,這個方法是幼兒園里教的,我們已經是小學生了,還用這種難為情的。
師:(顯得很不自在)接著問:還有其他算法嗎?
生6:擺小棒,先擺9根,再擺3根,然后數一數,一共有12根。
生7:還可以擺圓片、擺三角形……
師:把這些方法都一一羅列在黑板上,(顯得很自豪)。
二、思考
1、筆者認為這位教師教學中的算法多樣化決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哪樣,只要學生回答出的算法多就是算法的多樣化,這兩者之間有著質的區別。新課標中的算法多樣化是指在同一層面內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不同。如:本堂課的前幾種算法可以稱作為算法的多樣化,而后面幾種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說的是幼兒園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學生所用的方法屬于不同層面的,所以稱不上算法的多樣化。本堂課這位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在追求新課標理念下的算法多樣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為了多樣化才多樣化,并不是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算法多樣化。
2、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算法多樣化還有一個后繼步驟,那就是算法的優化,算法只有在優化后多樣化才有意義,否則對學生來說加重了課業負擔,而且不能得到算法多樣化所帶來的好處。何為算法的優化,筆者理解為: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已有知識水平,在多樣的的算法中找到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最為合適的、最能解決問題的算法的過程。這個和我們以前所認為的優化有著明顯的區別,以前只從教師的角度去考慮優化,而現在更強調從學生的層面去考慮優化。且優化的過程由學生來完成。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地優化、不斷地完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不斷地積累、實踐不斷地深入,學生已經優化的算法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如本課一學生所講的掰手指是幼兒園小朋友才用,我們已經是小學生了,還用這種方法難為情的。從中不難看出掰手指對幼兒園小朋友來說的確是一個好方法,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好方法了,也就是對于小學生在進行9加幾的計算時除極個別外,他們的優化目標不會是掰手指了。
3、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樣化,并非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多種計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學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種算法。算法多樣化應是學生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課標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樣化和優化,是指集體的多樣化,個體的優化。也就是說要求全體學生盡可能地多想出幾種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想到或掌握這些算法。優化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教師不能把全班同學所有的算法都優化成一個算法,這有違新課標的精神。
三、實踐反思
1、筆者認為,本課執教教師在學生已經回答出了三種不同的算法時,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再思考其他算法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不能用掰手指去誘導學生說出掰手指的方法。學生一開始沒有說出掰手指的方法,其實在他們的腦子里已經潛意識地將這種算法優化掉了,這在學生的回答中已經得到證實。如果再把這種算法搬出來而且還說這是一種好方法,那么是不是要求所有的學生在計算時都去掰手指,高年級手指不夠又該如何?
2、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在新課中當學生已回答出三種不同的算法時,教師應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優化,而不是再去追求所謂的“多樣化”。其實這已經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多樣化”了。
對于新課標,筆者對他的認識才剛起步,有待于今后邊實踐、邊反思、邊總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對算法多樣化的思考 篇2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我在《9加幾》一課教學9+2的教學片斷如下:
師:9+2=?你是怎么想出得數的?可以利用你身邊的工具,也可以不用工具動腦思考。
1、同桌交流方法。
師:算出得數的同學請把你的想法悄悄的告訴同桌。
2、全班交流成果。
師:下面我們來聽一聽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9+2=?在匯報時,老師要看一看哪個小朋友能夠做到認真、仔細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如果有不同的意見,等同學匯報完后再舉手再補充,好嗎?誰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學生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1) 數小棒。先數出9根小棒,從9開始,繼續數出2根來得到11根。這是老師告訴學生這是從9接著數: 10,11。
(2) 擺小棒。讓學生到展臺前擺給其他小朋友看,并讓操作的孩子說說是怎么擺的:把9根小棒、2根小棒各放一堆,從2根一堆中拿出1根和9根放在一起。9+1=10,10+1=11。
這時候老師領著孩子們整理操作的思路: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加1得11;
(3) 擺小棒。把9根小棒、2根小棒各放一堆,從9根一堆中拿出8根和2根放在一起。8+2=10,10+1=11。
這時也領著學生整理這種操作的思路:把9分成1和8,8加2得10,10加1得11;
(4)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推理。
10加2得12,9比10少1,12減1得11。
3、比較幾種方法,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我對這四種方法都給予肯定,再讓學生比較:方法二和方法三,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小結:這兩種方法都是“湊十法”。板書:湊十法。再次梳理湊十的過程,讓學生明白計算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最好選擇最有的方法,這樣能保證算的又對又快。
我對算法多樣化的思考:
對于計算9+2這同一個問題,孩子們想出許多不同的計算方法。有些方法有的并不高效,但卻是他們思考的結果。由此可見,提倡算法多樣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1、提倡算法多樣化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個人認為,算法多樣化是指思考策略的多樣化,仍以9加幾為例,上面的四種方法代表了不同的思考策略,第一種是計數,第二、三種用的是湊十,其中第二種是拆小補大,第三種拆大補小;第四種從已知推出未知。在接下來教學9+5=?時如果還有學生把5分成2和3或者3和2,把其中一個數先與9相加,再加第二個數的話,就沒有意義了。
2、提倡算法多樣化會不會加重學生負擔呢?每個算法的出現,是否班上每一個孩子都聽明白了?我以為算法多樣化與一題多解是不同的。一題多解是要求每個學生掌握多種解法,考查學生多方面的知識技能。算法多樣化是指群體的多樣化,多樣化算法能夠拓展學生思維,激活學生間知識的傳遞,對每個學生來說,只要求掌握自己喜歡的方法就可以。
3、算法多樣化要不要進行優化呢?我認為需要。因為我們提倡高效的方法,但是,兒童心目中的“優化”與成人不完全相同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們總結算法,如湊十法、破十法等等,但我們也應該允許孩子們用他們心目的最優法來計算。在20以內退位減法中,用“破十法”還是用“想加算減法”好,很難分出高低。比如9+2用數數也能很快算出得數,當然對于第二個加數比較大的時候再用這種方法就費時多了。用數數的方法計算一般的加法,絕不是高效的,我們可以通過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心甘情愿地學習別人高效的方法。
4、時間不夠用怎么辦?算法多樣化給孩子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但一節課就那么40分鐘,在探討多種算法的時候,畢將會占用過多的時間,而我們的教學任務又受學時限制,不夠又怎么辦?
算法多樣化,喜憂參半。點擊此處可觀看《9加幾》教學課件(點擊課件中小喇叭可關閉音樂)
對算法多樣化的思考 篇3
我在進行新課程標準實驗教師培訓工作會議上,聽到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小學數學研究員斯苗兒老師所作的報告中,有一位實驗教師在上9加幾的加法中,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算法多樣化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教學過程 簡述
1、出示例題9+3= 讓學生口答此題,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1:9+3=12,因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生2:9+3=12,因為9和3組成12,所以9+3=12。
生3:9+3=12,因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師:還有其他想法嗎?
生:沉默
師:再想一想,想得仔細一點。
生:還是沉默。
師:你們想一想(邊說邊作掰手指狀)。
生4:我知道了,我們還可以一個一個地數手指。
(在座學生哄堂大笑)
師:對你說得很好,我們是還可以掰手指,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生5:不對,這個方法是幼兒園里教的,我們已經是小學生了,還用這種難為情的。
師:(顯得很不自在)接著問:還有其他算法嗎?
生6:擺小棒,先擺9根,再擺3根,然后數一數,一共有12根。
生7:還可以擺圓片、擺三角形……
師:把這些方法都一一羅列在黑板上,(顯得很自豪)。
二、思考
1、筆者認為這位教師教學中的算法多樣化決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哪樣,只要學生回答出的算法多就是算法的多樣化,這兩者之間有著質的區別。新課標中的算法多樣化是指在同一層面內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不同。如:本堂課的前幾種算法可以稱作為算法的多樣化,而后面幾種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說的是幼兒園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學生所用的方法屬于不同層面的,所以稱不上算法的多樣化。本堂課這位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在追求新課標理念下的算法多樣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為了多樣化才多樣化,并不是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算法多樣化。
2、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算法多樣化還有一個后繼步驟,那就是算法的優化,算法只有在優化后多樣化才有意義,否則對學生來說加重了課業負擔,而且不能得到算法多樣化所帶來的好處。何為算法的優化,筆者理解為: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已有知識水平,在多樣的的算法中找到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最為合適的、最能解決問題的算法的過程。這個和我們以前所認為的優化有著明顯的區別,以前只從教師的角度去考慮優化,而現在更強調從學生的層面去考慮優化。且優化的過程由學生來完成。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地優化、不斷地完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不斷地積累、實踐不斷地深入,學生已經優化的算法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如本課一學生所講的掰手指是幼兒園小朋友才用,我們已經是小學生了,還用這種方法難為情的。從中不難看出掰手指對幼兒園小朋友來說的確是一個好方法,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好方法了,也就是對于小學生在進行9加幾的計算時除極個別外,他們的優化目標不會是掰手指了。
3、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樣化,并非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多種計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學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種算法。"算法多樣化"應是學生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課標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樣化和優化,是指集體的多樣化,個體的優化。也就是說要求全體學生盡可能地多想出幾種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想到或掌握這些算法。優化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教師不能把全班同學所有的算法都優化成一個算法,這有違新課標的精神。
三、實踐反思
1、筆者認為,本課執教教師在學生已經回答出了三種不同的算法時,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再思考其他算法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不能用掰手指去誘導學生說出掰手指的方法。學生一開始沒有說出掰手指的方法,其實在他們的腦子里已經潛意識地將這種算法優化掉了,這在學生的回答中已經得到證實。如果再把這種算法搬出來而且還說這是一種好方法,那么是不是要求所有的學生在計算時都去掰手指,高年級手指不夠又該如何?
2、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在新課中當學生已回答出三種不同的算法時,教師應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優化,而不是再去追求所謂的“多樣化”。其實這已經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多樣化”了。
對于新課標,筆者對他的認識才剛起步,有待于今后邊實踐、邊反思、邊總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