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3篇)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通過讓學生用七巧板來拼梯形,使他們在活動中,有機會探索,并有所發現。學生們拼出了各種不同的梯形,再讓他們在交流中各抒己見,學生有獨特見解的,給予恰當的肯定,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也激發了他學習的興趣。學生在用七巧板拼梯形的學習中積極主動參與整個認知過程,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反思能夠幫到老師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里,方便老師改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關于《梯形的認識 》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
《梯形的認識 》教學反思一
梯形,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過,但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著感性的認識。因此,在《梯形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結合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 設計了“聯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動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比較,通過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如何導才到位,是這節課重點需要注意的。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節課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圖形”導入,學生在找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當最后梯形出現時,很多學生沒能認出,這樣就不自覺地引起了他們的疑問:這是什么圖形?這樣就很大程度激發了他們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的欲望。
在做圖形之前,我沒有讓學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設計了一個在學具袋里找梯形的環節,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梯形進行一次再認,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個做圖形的環節。
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足夠的素材。
如何讓他們真正動腦、動手呢?于是除了課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準備了正方形紙、長方形紙、三角形等,這樣,看到與課本上不同的東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創造欲。在課堂上,學生用這些材料確實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雖然“你是怎樣折的”,學生講得不是很到位,浪費了些時間,但我認為這很真實,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就獲得了對梯形特征的直接經驗。
在這一環節學生說想出了很多做梯形的方法,有的想用拼,有的想用畫,有的想用折……,對于學生的這些“意外”的想法我在課上沒有很好加以引導利用。課后,我想,如果讓學生脫離開老師事先準備好的這些材料,讓他們自己動腦想一想,他們是不是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呢?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在“試一試”中,在學生自己獨立學習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說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說: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匯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我感觸頗深:在設計問題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很多問題問的比較隨意,這點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
《梯形的認識 》教學反思二
《梯形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上年級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按教材進度第一次系統認識梯形,要求學生不僅能根據“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特征直觀判別,而且能與前面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進行比較和溝通。基于這樣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充分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聯系,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
對梯形的特征研究,我努力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課的引入,采用了把平行四邊剪去一個三角形,讓學生觀察并思考:所剩下的會是什么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梯形“一組對邊平行,一組對邊不平行”。在建立梯形表象過程中,讓學生不斷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進行比較,加深兩種圖形之間的區別,也為學生溝通四邊形之間的聯系作好鋪墊。
二、精選習題,整合知識點,用足用好每道習題
本節課的知識點是比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畫梯形的高等,為此,該如何能夠選好習題,整合知識,給學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間,顯得尤為重要。
從判斷是否是梯形開始,到認識梯形各部分名稱及高,再通過分類認識兩種特殊梯形,進而認識到特殊梯形的底、腰及高的特殊性。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讓學生自學書本66頁的上底、下底、腰和高之后,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說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說: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匯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我感觸頗深:在練習方面,學生練習量還不夠,這點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練習。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在這節課中教師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準確地把握教學的起點和難點。學生在以前的教學中已經初步認識過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也接觸過梯形。因此,上課伊始,學生通過找一找“肯德基”的標牌、畫像、樓梯扶手和窗戶中的四邊形,抽象歸納出六種不同的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兩種不規則的四邊形。這樣在實際生活情景中既豐富了學生對四邊形 的認識,又為后面的學習提供了素材。
本節數學課以數學新課程標準為理論依據,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為理解、突破集合圖這個難點做好鋪墊,關注了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嚴密的邏輯性,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體現出兒童情趣,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呈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點及其運用,評價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引入小組、個體間的競爭,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
二、由學生自主合作,小組討論總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點。同桌間、小組間互相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四邊形的分類,并加以總結出四邊形的關系,充分體現數學以學為本,培養學生手腦并用,探究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發展。
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學具,制作活動的平行四邊形,并將活動的平行四邊形進行拉動,探究出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體現教師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之上。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生成性問題,適時地加以引導,靈活地處理教材。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無論是從學生對圖形進行分類、還是提出問題、大膽猜想、進行驗證、到最后得出結論的整個過程,處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為幾何圖的出現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深刻性。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課始,我選取了與學生生活最貼近的材料——校園情景圖,讓學生在校園里找熟悉的四邊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資源來源于生活。鞏固練習時,我讓學生思考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用處,截取了一些實際生活中的視頻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許多生活中的現象都是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的.
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研究,我本著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方法,先讓學生看課本上的主題圖,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在匯報和補充的過程中,逐步把知識點完善起來,得到了有效地學習。
考慮到梯形的特征比較簡單,而且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較重復累贅,就在判斷中使學生產生矛盾,通過爭論中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義。該課的難點是用韋恩圖表示出不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上,我沒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圖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借助不同四邊形的定義揭示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后逐步完善這張圖。但研究這一過程耗時很多,主要是學生說的時候沒有預設時間,在此節奏放慢了,影響了后面教學任務的完成。
一節好課該是學生積極參與熱情高漲的,學生該是整堂課的中心,學生能夠體驗到什么,表現如何,遇到哪些困難等等是關鍵。平日的教學中該更多注重培養學生好的課堂聽課習慣,多提要求,明確每件事完成的步驟方法。由此反思,數學教學中學生注重培養學生以下的能力:一是聽的能力,這是獲取外在信息的重要途徑,怎么聽,聽什么,也應有要求。二是說的能力,當學生將無序的內部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時,思維就會突破一個層次,讓學生善于表達,除了創造相應的氛圍之外,時間上也要做要求,如本堂課的小組討論,如果說的時間不做要求,就會讓整堂課的效能降低,這就要預設說的時間。三就是想的能力,數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要充分運用學生的邏輯思維。四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既能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圖形的特點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同時也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將是我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教后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些圖形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在此之前學生頭腦中已經基本積累了許多表象的東西,而且經過前三年的學習,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為此,教師必須把握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更好的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我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特別注重了加強學生作圖能力的訓練和指導,重視作圖能力的培養,同時盡力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通過讓學生畫出形狀不同和大小不一樣的四邊形后,歸納出各種類型的四邊形,從而學生能夠用圖表表示各種四邊形的區別和聯系。因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還注重了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一做,想一想,聯系具體實例來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認識。
通過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使我更深地認識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既能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圖形的特點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同時也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