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7篇)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師根據教學內容失實的提出了一些探索性、推理性問題。如:當學生數出3張點子圖上的點子數是7、8、9時,教師馬上提問:“怎樣數,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點子數?”又如:比較7、8、9種人以兩個數的大小時,教師提問:“從這3個書中選出兩個,你能比出他們的大小嗎?你能選出幾組?”這樣的提問,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間,使學生在尋找大難的過程中學會簡單的推理。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教學《1-5的認識》這節課中,主要是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系。本節課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學生們一開始便情緒高漲。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爭著搶著回答問題,充分體現了“我要學”的愿望。在游覽動物園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說說喜歡的小動物,然后數一數喜歡的小動物的個數,最后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通過創設的情景和擺圓片的操作過程,鞏固了學生認識數1--5這一知識點。
新授知識中,主要通過四個環節來進行:分別是擺一擺、撥一撥、寫一寫、說一說。擺一擺,采用同桌活動的形式,讓學生根據所擺圖片的個數從學具卡片里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或根據數字卡片擺出相應的圓片個數,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并且由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的是否正確。撥一撥,引導學生認識計數器,知道在計數器上依次從1撥到5,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可以使學生感知1—5各數的聯系,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寫一寫,先由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說一說,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讓大家深深體會到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說一說”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課學教學中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計不足。因此,今后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另外,在練習的設計上還要突出生活性。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使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進行找“生活中的數”和“用喜歡的數說一句話”的練習,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通過表述,把知識形象化,一年級的孩子比較好動,所以設計符合學生興趣的練習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擺圓片活動使學生在操作中輕輕松松鞏固了1---5的數數,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1-5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寫1-5各數,并注意書寫工整。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和認真書寫的習慣。
3、利用“野生動物園”圖,使學生初步感知“用數學”的樂趣,同時滋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良好愿望。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老師這兒有一幅美麗的圖片,想不想看看?(出示課件)
二、實踐探索,合作交流:
(一)從具體的人或物的數量抽象出數。
1、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幾個?請你和你的同桌小聲地說一說。
2、誰能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幾個?相機認識1-5這些數。
3、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個數可以用“1-5”這些數來表示?
4、引導學生再次認讀1-5這些數。
5、師:這里是小動物和諧、幸福的家園,當你來到這里參觀游玩時,你會怎樣做?(進行環保教育和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二)深入體會數序。
1、數小棒。
教師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問用數字幾來表示?添上1根是幾根?用數字幾來表示?……
2、擺學具(圓片)
擺出相應數量的學具。(1-5)
3、口答:看誰回答又快又好。
1的后面是幾?3的前面是幾?……
(三)學習1-5的寫法
師: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1-5這些數,怎么寫才能既規范又美觀呢?
1、說說1-5各數像生活中的哪些東西?
2、學習寫法:
兒歌:1像小棒斜著放,2像小鴨水中游,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揚,5像彎彎衣帽鉤。
(1)教師示范 (2)學生試寫 (3)師生點評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舉字卡游戲。
教師說數,學生舉字卡。
2、擺小棒游戲、。
用2-5 根小棒擺出圖形。
3、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個數還可以用1-5 來表示。
四、全課總結,點明內容。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教學反思:
《1-5的認識》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扎實的基礎。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系,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通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了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不想看看?”學生們聽后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游覽動物園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幾個?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個數可以用“1-5”這些數來表示?通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境,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觀察、表達的過程中初步認識了1-5這些數,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認識1—5”各數,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通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數一數。
教師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問用數字幾來表示?添上1根是幾根?用數字幾來表示?……
2、擺一擺。
引導學生擺學具(圓片)按要求擺出相應數量的學具。(1-5個)
3、寫一寫。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學時也可以引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數字的字形。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4、說一說。“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實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么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多的收獲!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通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本節課重視了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數學活動中,感受了數的意義,初步建立了數感,同時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但是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寫一寫”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教學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對數字的書寫,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確的格式書寫1-5這幾個數字。因此,今后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的放失的進行課堂教學。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小學數學課的教學反思怎么寫?下面是關于《1-5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5的認識》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扎實的基礎。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系,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通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了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不想看看?”學生們聽后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游覽動物園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幾個?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個數可以用“1-5”這些數來表示?通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境,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觀察、表達的過程中初步認識了1-5這些數,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認識1—5”各數,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通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數一數。
教師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問用數字幾來表示?添上1根是幾根?用數字幾來表示?……
2、擺一擺。
引導學生擺學具(圓片)按要求擺出相應數量的學具。(1-5個)
3、寫一寫。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學時也可以引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數字的字形。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4、說一說。“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實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么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多的收獲!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通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我在教學“6、7的認識”時,創設了很多情境,引導同學們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起6、7的數概念。同時,在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首先,我創設學習情境:拿出一面小鼓,請同學們聽鼓聲感知數數,用鼓掌來表示正確的個數。老師先敲5下,學生拍掌次數與它同樣多;再敲5下,讓學生拍掌次數比它多1下、2下。問:最后兩次 拍了幾下?這樣,全體學生都真正參與到活動中去,感受到了6、7這兩個數概念。
接下來,讓同桌合作,分別拿出6、7根小棒,在課桌上任意擺圖形,擺完后,用數字卡片標出用了幾根小棒。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跟同桌一起擺出了各種漂亮的圖案,有:花,向日葵,六邊形,七邊形,路等等。這項活動不僅讓學生從圖抽象到了數,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思維,體會到了用數學的樂趣。
在區分基數和序數時,我首先請一組同學在講臺上站一排,從左右兩邊分別報數,請左起7位同學向前一步,第七位同學出列;再請從右起6名同學右手,第6名同學蹲下。再請每組的同學分別排一行,每位同學輪流象老師這樣指揮。這樣,在活動中,區分了幾和第幾的意義,突破了學習的難點。同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發散性。
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中,感受到了認識數的樂趣。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下面,是我在上《1~5的認識》時,一學生創造火花綻放瞬間的片斷,在此展示給各位同仁,望賜教。
師:請同學們仔細看這幅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14~15頁主題圖),說一說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找出數量分別是1、2、3、4、5的事物嗎?
生(很快地):圖上有1頭大象、1個太陽;2只河馬、2棵大樹、2個樹樁、2個書包、2個女生、2個男生;3只長頸鹿、3只山羊;4只小鳥、4個小朋友、4朵云;5個人、5朵小花等。
師:同學們的眼力真不錯!一下子找出了這么多!請再仔細觀察,看誰還能發現數量是5的事物?
生(互相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正在茫然之時,夢妮欣喜地站起來向我報告:“老師,我還發現圖上一共有5種動物。”
師(非常興奮):這可是個偉大的發現呀,我們一起來跟著夢妮同學數數看,好不好?
眾生:跟著夢妮一起數著。大象、河馬、長頸鹿、山羊、小鳥。果真是5種動物啊!同學們高興極了。一下子把贊賞的目光都投向了她。我激動地對她說:“你真是個數學小發明家,連老師沒看出來的你都發現了。”整個課堂也在這里被推向了高潮。
下課后,我迫不及待地向同組其余三位老師匯報這一發現。她們奇怪地對我說:“你班上的學生咋這聰明呢?我們怎么就沒有同學想到‘一共有5種動物’呢”?老師們不經意地回答卻引起了我的思考。
課后反思:荷蘭學者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其實學生的“再創造”并不像科學家那樣是“真創造”,而是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明或創造出來,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有老師經常抱怨學生沒有創新,其實那是我們的錯誤。
難道真是我的學生更聰明嗎?當然不是。應該說同齡的孩子在思考水準上都比較接近,就看老師在課中如何組織引導而已。這節課中,因為孩子們在幼兒園學過數數,相對來說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他們直觀地看出了每種事物的數量后,我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對圖中隱藏的“5種動物”這個數量進行了再次挖掘。個人認為,像文中這個孩子的想法在課中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她想到了其他同學都沒能找到的答案。也許在大人眼里,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內容,可是對于剛上小學的6歲孩子來說,能從不同的角度找出數量是5的,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嗇的夸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老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給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落實“雙基”,提高教學效率,一般老師課前都有思考。但如何把數學的創新教育落到實處,關鍵在于課中老師的有效引領了。我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貴在方法的引導。只要我們老師能認真備好每節課,把每節課中本應出現的創新及生成預設到,也許每節課就不會因為學生沒有創新而抱怨和煩惱了。
細想這個“奇跡”的出現,回味老師們平時的抱怨,我體會到“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的深刻意蘊。是啊,如果我們在課前能認真領悟一下教材的編排意圖,如果我們能在課中有效地把握讓學生探究的數學活動時間,如果我們能拋棄孩子還小不會創新、教的知識太簡單不需要提前閱讀教材這些老套的理念,我相信,無數瞬間的創新會陪著我們愉快地走過每一節數學課,并留給我們美好的回味。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講授了《0的認識》這一內容之后,感受頗多。課后,我及時進行了反思。設計《0的認識》一課中,考慮到學生對0的認識并不是一無所知,部分學生知道0表示沒有的意思,并會計算簡單的有關0的加減法,因此設計該課教法時能從學生的實踐出發,主要有如下特點:
1、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課本主題圖。本課教材設計是先認識0表示沒有的含義,再認識0表示起點的含義,接著教學0的書寫,最后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由于考慮到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0,因此,設計教學過程時,把本課教學內容編成一個有關小猴子的故事,把有關0的加減法的認識蘊涵在0的認識中。通過教學實踐,學生對小猴子的情景很感興趣,并且教學情景有連貫性,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沒有打破教學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熱衷于學習無需教師過多的組織教學.
2、就是在教學0的第二個含義是表示開始時,當讓學生拿出尺子時,學生們中有的拿的是鋼尺,上面沒有0,這對孩子們來說,并不能理解0作為開始的含義。這是我教學的失利,是我想的不夠周全,所以才在這個地方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3、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本課教學中,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睛”,讓學生觀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幫小動物排隊的動畫形式呈現,有利于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學習活動;其二創設了一個學生自由交流(談談在什么地方看到過0),你能想辦法用桌上的文具、書包里的書或其它東西表示“0”嗎等想一想,動一動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理解和掌握知識。
4、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認數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0的認識》就突出體現了它的基礎性、價值性。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別是起點的理解中,老師反復讓兩個學生在同一起點、不同起點進行跑步比賽,讓學生量一量教室的門、黑板等來了解“起點”,加深“0”的兩種含義,在體驗中學習這一內容(0的意義)的必要性。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但是在整堂課中,一直能夠跟隨我,這也是教學中的一大進步。但是還需繼續努力。
留下遺憾:就是教學0的第二含義時浪費了很多時間,以至于在家學0的書寫上沒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寫。還有,數學要與生活相聯系,學習就是為了能學會運用。在這兒的時間也比較欠缺,還需在教學實踐中多鍛煉自己。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因此,在《0的認識》這堂課的教學中,0對小朋友來說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小兔子拔蘿卜的故事導入主題,地里一只蘿卜都沒有該用哪個數字表示呢?學生很快就想到沒有可以用0來表示,讓學生體會0表示沒有的含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出示直尺圖。讓學生理解“0在直尺上表示起點”的含義,我讓學生自己觀察尺子,然后讓他們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不僅發現0在尺上表示起點,而且還發現了尺上各數之間的位置、順序和大小關系。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教師盡可能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講授了《0的認識》這一內容之后,感受頗多。課后,我及時進行了反思。設計《0的認識》一課中,考慮到學生對0的認識并不是一無所知,部分學生知道0表示沒有的意思,并會計算簡單的有關0的加減法,因此設計該課教法時能從學生的實踐出發,主要有如下特點:
1、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課本主題圖。本課教材設計是先認識0表示沒有的含義,再認識0表示起點的含義,接著教學0的書寫,最后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由于考慮到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0,因此,設計教學過程時,把本課教學內容編成一個有關小猴子的故事,把有關0的加減法的認識蘊涵在0的認識中。通過教學實踐,學生對小猴子的情景很感興趣,并且教學情景有連貫性,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沒有打破教學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熱衷于學習無需教師過多的組織教學.
2、就是在教學0的第二個含義是表示開始時,當讓學生拿出尺子時,學生們中有的拿的是鋼尺,上面沒有0,這對孩子們來說,并不能理解0作為開始的含義。這是我教學的失利,是我想的不夠周全,所以才在這個地方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3、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本課教學中,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睛”,讓學生觀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幫小動物排隊的動畫形式呈現,有利于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學習活動;其二創設了一個學生自由交流(談談在什么地方看到過0),你能想辦法用桌上的文具、書包里的書或其它東西表示“0”嗎等想一想,動一動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理解和掌握知識。
3、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認數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0的認識》就突出體現了它的基礎性、價值性。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別是起點的理解中,老師反復讓兩個學生在同一起點、不同起點進行跑步比賽,讓學生量一量教室的門、黑板等來了解“起點”,加深“0”的兩種含義,在體驗中學習這一內容(0的意義)的必要性。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但是在整堂課中,一直能夠跟隨我,這也是教學中的一大進步。但是還
需繼續努力。
留下遺憾:就是教學0的第二含義時浪費了很多時間,以至于在家學0的書寫上沒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寫。還有,數學要與生活相聯系,學習就是為了能學會運用。在這兒的時間也比較
欠缺,還需在教學實踐中多鍛煉自己。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民主和諧的氣氛加上分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組織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積極主動、全身心投入學習。愛玩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的游戲各種各樣,教師可以創造性的把游戲移植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數學游戲中長知識、長智慧。如在教學10的組成的時候,設計了“給鴿子找家”的游戲,改變了以往的數字的組成的教學方法,而是采取了將知識溶入到游戲中,因為我認為學生在學習2—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對于10的教學我就嘗試的開放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在新授中,有如在練習中設計了給鴿子找朋友的游戲。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在不知不覺在游戲中得到了學習和練習,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本質上是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實現了教學相長。新課程下提倡多樣化的,現實的、主動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獲得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具有應有價值的、終身受用的知識。
綜觀整節課的教學來看,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0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0的認識教學反思一
教學《0的認識》這節課,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掌握“0”的兩種含義:一是“0”可以表示什么都沒有,二是“0”也可以表示起點,同時還要讓學生學習“0”的書寫,以及與“0”有關的一些簡單計算。
在這節課中,我分別通過創設童話、生活、游戲情景來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一、創設童話情景
低年級的小朋友極具想象力,好奇心總是引導著他們不斷地求知。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把教學內容編成一個有關小猴子的故事。課堂伊始,我把小朋友喜愛的小猴子請到了課堂中。通過猴子吃桃來認識“0”、感知“0”。接著,在練習中設計了一個“摘桃子”的游戲:小猴種了一棵桃樹,誰能正確的算出桃子上算式的得數,小猴就把這個桃送給他。
這樣的童話情景使小朋友們興趣昂然,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二、創設生活情景
數學離不開生活。因此,在課中我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例如,在認識“0”之后,我拿出裝有一支粉筆的小鐵盒,搖一搖、聽一聽,再讓小朋友猜一猜盒子里有幾支粉筆,可以用數字幾表示;當我悄悄地把粉筆拿出來后,再讓小朋友搖一搖、聽一聽、猜一猜,又能用數字幾表示。在學習有關“0”的減法時,我拿出兩張積分卡,分別獎勵給表現最好的兩個小朋友,再讓小朋友說一說老師手上還有幾張積分卡,可以怎樣列式?
小朋友們身臨其境,帶著數學的眼光看問題,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創設游戲情景
一年級的小朋友出入學堂,對學習的目的尚未明確,學習的積極性全憑好奇心和新鮮感的驅使,因此創設游戲情景,重在激趣。在鞏固練習中,我設計了“給數字寶寶排隊”和“摘桃子”的游戲。這樣一來,人人參與,既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把學習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我認為這節課的閃光點在于抓住了小朋友的興趣,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數學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當然整堂課下來,也發現了不少不足之處。一開始小朋友們都聽得比較認真,可是漸漸地一些沒被點名回答問題的小朋友顯得有點浮躁。他們或是爭先恐后地喊著“我,我,我”,或是迫不及待地跟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導致離得比較遠的學生,根本聽不到回答問題的小朋友在說些什么。
學會傾聽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能力,作為學生,既要懂得認真聽老師講課,又要學會聆聽其他同學的回答。在今后的課堂中,我要逐步培養小朋友的傾聽習慣。讓他們在傾聽中尊重他人,收獲知識。
0的認識教學反思二
一、以新的理念為指導,在有趣的游戲活動中進行教學。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最喜歡活動了,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產生例題進行學習,學生會感到輕松愉快,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本堂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猜數字的游戲。讓學生在這個游戲中猜學過的數字1、2、3、4、5,并且自然而然的從游戲中引出本堂課要學習的內容“0”。這樣,學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對數學的親切感、興趣感也自然產生了。
二、以新的理念為指導,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進行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并不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本堂課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貼了一只可愛的小猴子,并對學生說:“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誰?猴子媽媽因為小猴子愛學習,所以獎勵給它兩個桃子。看他的表情是怎樣變化的?猜一猜,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說的同時,出示三幅表情各異的猴子圖。接著讓小朋友們在所創設的情境中發揮想象,猜想猴子吃桃的表情各不相同的原因。小朋友們說完后,我在小猴子面前貼上一個大盤子和兩個新鮮的大桃子。“小朋友你們看,小猴子是不是很開心呀?盤子里的桃子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學生回答并舉起數字卡;接著小猴子就開始“吃”桃子了。我先從盤子里取下一個桃子,這時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么?(發現盤子里只剩下一個桃子了。)我接著問:“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學生答:“可以用1來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個桃子,并說:“小猴子又吃了一個桃子,這回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們讓我們來幫助小猴子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很自然的讓小朋友說出了“0”。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體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以新的理念為指導,自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體會編者的意圖。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創造地運用教材資源,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數學第29頁上“0”的認識時,我充分挖掘教材,當小朋友認識了“0”后,我提問:你們還在什么地方見過“0”?小朋友說得熱火朝天,有的說:我家電話機上、手機上有“0”;有的說:足球比賽的比分是0︰0;溫度計上有“0”;尺子上有“0”;門牌號碼有“0”;還有的學生說今年是2019年,里面也有兩個“0”……最后,我讓學生想辦法表示0,學生表情興奮,紛紛動腦、動手操作起來,有的把文具盒里的東西全倒出來,說里面有 “0”枝筆;有的學生說:我們上體育課時,教室里的人數是“0”……“讓學生想辦法表示0”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動機會和想象空間,培養的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表演,自己去發現、研究,揭示了學生對0的含義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小學數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一)
100以內數的認識是很重要的認數教學的內容,不僅是學習100以內數計算的基礎,也是認識更大的自然數的基礎。
學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對100以內的數有很多的接觸。通過課前調查發現通常的孩子都能數到100,但是在數法上不是很標準,很多孩子習慣了簡單的口語式數數,把幾十幾數成幾幾(如三十四數成三四等)。另外,拐彎處的數數也是一個難點,尤其在幾十九后面接著是幾十,還是有些孩子不太熟練。
因此,我精心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整堂課下來,感覺在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好。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擴大了取材的范圍,準備了書本以外而又是學生熟悉的一些材料:玉米、小棒、花生、回形針、三角形片、瓜子、大米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思考空間,同時讓學生估計這些物品的數量,使學生自覺產生更想知道其有多少的問題,從而引出課題。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一年級的學生也有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特別是一百以內數的認識這一內容,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接觸過。因此,我在進行教學時,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吸取、模仿、記憶和反復練習,而是創設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通過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學習,讓學生共同數出100粒瓜子,讓學生認識并感受100有多少。然后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數一百以內的數,并進行猜數游戲。最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一百以內的數,充分鞏固了學生對一百以內數的認識。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沒有教師生硬的講解,而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力圖體現一百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意義,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養成有條有理的習慣。我們教師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善于在教學中挖掘各種素材對學生進行教育。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我在學生學習完后,讓學生從自己身邊尋找數。例:我們教室有多少張凳子,多少張桌子等。
總之,這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參與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并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二)
100以內數的認識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要為學習萬理大的數的認識基礎。在學生的認識還很有限的基礎上,如何讓學生能盡快地建立起大數的概念和意識,在這里顯得格外重要。
1、在整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了小方塊來幫助學生建立數的表象。通過讓學生來估計小方塊的數量,到具體地數出,10個一列(10個一是10),100個一片(10個十是100),充分感知個、十、百之間的關系,為學生建立了形象的感性認識。并借助計數器的進行抽象,直至最后數的概念的概括,讓學生經歷從“數小方塊”到“用計數器數”這個知識的抽象概括過程,體會十進制計數的原理,理解十個十是一百是,認識計數單位“百”,在展現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數感。指導學生動手撥計數器上的珠子演示數,讀數,進行多樣性的練習,突破了拐彎數的難點。
2、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學生喜歡玩游戲這點,來以游戲的方式貫穿始終,從開始的“猜一猜,數一數,看誰猜得對”到最后的“填數游戲”,從新課的導入到最后的結課,學生一直興趣盎然,樂此不疲。
3、能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節課我沒有用教材上的小木塊來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學生熟悉的小棒來完成了例1的教學。這樣做一是比較直觀,形象,學生能在實際操作中接受新知;二是小棒是學生熟悉的學具,學生容易和前面的舊知建立起聯系,數感更好建立一些。注重培養學生對數感的建立。每次出示小棒時,都要讓學生來估一估,然后再數,通過數的結果來較正自己估數的能力。
總的來說,我覺得培養學生的數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從課內擴展到課外,校內延伸到實際生活。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體驗數感。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這節課的重難點。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新課標下的數學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除法,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從這一要求出發,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圍繞能否同時過橋順利引出課題—噸的認識。在學生掌握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后再讓學生去解決如何過橋的問題,鼓勵同學們盡量把方法都想出來,滲透一題多解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同學們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學,這一實際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為下面建立1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讓同學們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后,再引導學生去思考多少個25千克重的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在這學生對于40個25千克是1噸的推導困難比較大,因此在講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帶而過,盡量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沒有預想到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障礙,在講解過程中跳步了,導致有部分同學似懂非懂,這是教學中的一個不足,以后要加強,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用學生的思維去想問題,也就是要備學生。
為了加強學生對1噸的概念的認識,接下來設計了兩個練習題。緊接著就是體驗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先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用到噸作質量單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噸的事物的圖片,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讓學生形象觀察了圖片之后,讓學生總結一下以噸為單位的物體的特點,提高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黃老師的指導下,我在運用新知的環節中加入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小明的數學日記改錯,讓學生在快樂中運用新知,也滲透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后布置同學們回去調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學生要節約用水。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有效地組織了教學,并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時間,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體驗,并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學習環境下獲取新知識。在教學中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效率更高;并在教學過程中有育人的意識,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在背同學這一環節中,由于很多學生想體驗,但是由于時間關系不可能讓所有同學都體驗,因此只能讓同學們下課在自己體驗,但強調一定要征得同學的同意才行)。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整節課的語言太平淡了,沒有抑揚頓挫,講故事講得不夠生動;講解重點的時候沒有放慢速度并把重點工整板書出來,有些地方講得太快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板書設計不夠規范;作業沒有分層布置,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等等。既然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以后就知道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吸取教訓,不斷地學習,我會做的越來越好的。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在這節課中教師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準確地把握教學的起點和難點。學生在以前的教學中已經初步認識過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也接觸過梯形。因此,上課伊始,學生通過找一找“肯德基”的標牌、畫像、樓梯扶手和窗戶中的四邊形,抽象歸納出六種不同的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兩種不規則的四邊形。這樣在實際生活情景中既豐富了學生對四邊形 的認識,又為后面的學習提供了素材。
本節數學課以數學新課程標準為理論依據,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為理解、突破集合圖這個難點做好鋪墊,關注了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嚴密的邏輯性,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體現出兒童情趣,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呈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點及其運用,評價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引入小組、個體間的競爭,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
二、由學生自主合作,小組討論總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點。同桌間、小組間互相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四邊形的分類,并加以總結出四邊形的關系,充分體現數學以學為本,培養學生手腦并用,探究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發展。
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學具,制作活動的平行四邊形,并將活動的平行四邊形進行拉動,探究出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體現教師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之上。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生成性問題,適時地加以引導,靈活地處理教材。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無論是從學生對圖形進行分類、還是提出問題、大膽猜想、進行驗證、到最后得出結論的整個過程,處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為幾何圖的出現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深刻性。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課始,我選取了與學生生活最貼近的材料——校園情景圖,讓學生在校園里找熟悉的四邊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資源來源于生活。鞏固練習時,我讓學生思考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用處,截取了一些實際生活中的視頻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許多生活中的現象都是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的.
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研究,我本著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方法,先讓學生看課本上的主題圖,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在匯報和補充的過程中,逐步把知識點完善起來,得到了有效地學習。
考慮到梯形的特征比較簡單,而且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較重復累贅,就在判斷中使學生產生矛盾,通過爭論中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義。該課的難點是用韋恩圖表示出不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上,我沒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圖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借助不同四邊形的定義揭示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后逐步完善這張圖。但研究這一過程耗時很多,主要是學生說的時候沒有預設時間,在此節奏放慢了,影響了后面教學任務的完成。
一節好課該是學生積極參與熱情高漲的,學生該是整堂課的中心,學生能夠體驗到什么,表現如何,遇到哪些困難等等是關鍵。平日的教學中該更多注重培養學生好的課堂聽課習慣,多提要求,明確每件事完成的步驟方法。由此反思,數學教學中學生注重培養學生以下的能力:一是聽的能力,這是獲取外在信息的重要途徑,怎么聽,聽什么,也應有要求。二是說的能力,當學生將無序的內部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時,思維就會突破一個層次,讓學生善于表達,除了創造相應的氛圍之外,時間上也要做要求,如本堂課的小組討論,如果說的時間不做要求,就會讓整堂課的效能降低,這就要預設說的時間。三就是想的能力,數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要充分運用學生的邏輯思維。四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既能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圖形的特點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同時也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將是我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教后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些圖形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在此之前學生頭腦中已經基本積累了許多表象的東西,而且經過前三年的學習,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為此,教師必須把握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更好的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我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特別注重了加強學生作圖能力的訓練和指導,重視作圖能力的培養,同時盡力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通過讓學生畫出形狀不同和大小不一樣的四邊形后,歸納出各種類型的四邊形,從而學生能夠用圖表表示各種四邊形的區別和聯系。因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還注重了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一做,想一想,聯系具體實例來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認識。
通過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使我更深地認識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既能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圖形的特點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同時也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5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秒”是較小的計量時間的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小學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幾秒有多長。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的時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用“經歷”、“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動詞刻畫出學生數學的活動水平。而體驗又是一種情感真正投入的學習活動,它需要學生身處學習環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使之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認識1秒”時,我讓學生通過反復看秒針走動,聽、說秒針走動的聲音,說一說,演一演1秒鐘你會做些什么,體驗“秒”的實際意義。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脫離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從而形成初步的1秒的觀念,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數、拍手、眨眼、回頭……等現實情境聯系起來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后面的環節中還有體驗五秒、二十秒。這節課中,始終貫穿的一根主線就是讓學生不斷地,有層次性地體驗,在體驗中,不知不覺他們對秒的認識已經達到一個高潮,也較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時間有一個更完整更深入的認識。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了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創設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為數學問題。
我利用學生熟悉的新年聯歡晚會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聯系實際探索。
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抽象性,而數學內容的抽象性是通過對生活內容經過提煉后最終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體的“原型”。所以,我讓學生從身邊找一找在哪里見過“秒”?使學生對各種鐘表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實踐表明,如果所學的新知識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的話,那么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新知識更容易使學生接受和理解。
3、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增大探究空間。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作保證。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學會學習,已經成為共識。因此,我們應該在更大自由度的環境中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全心全意的給他們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創設充分展示創造思維的機會和舞臺。
在學生把能計量“秒”的鐘表拿回去之后,我設計了同桌互相介紹“好朋友”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地去觀察、猜測,進一步認識秒表、電子表、有秒針的鐘表都是怎樣計量“秒”的。并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探究有秒針的鐘表有哪些“小秘密”?學生們發現了“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秒針走一圈分針,正好走一小格。”從而得出1分鐘=60秒。以及“秒針走得最快,時針走得最慢”……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問題是開放的,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學生始終是主動的。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數學活動經驗有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
4、讓學生去體驗探究過程。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學“認識1秒”時,我讓學生通過看秒針走動,聽秒針走動的聲音,猜測1秒鐘你可能會做些什么,親自試驗一下等方式體驗“秒”的實際意義。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脫離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從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觀念,是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數、拍手、眨眼、回頭……等現實情境聯系起來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
用“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5、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證明,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努力變革教學方式,使學生盡快形成探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這是有效教學的策略之一,這應成為今天數學教學改革的核心價值取向。
秒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重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首先,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了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創設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為數學問題。我在教學生“秒的認識”時,學生熟悉的新年聯歡晚會鐘聲即將敲響倒計時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聯系實際,感受數學
數學來自生活,又為生活所用。所以,我讓學生從身邊找一找在哪里見過或用過“秒”,使學生對各種鐘表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實踐表明,如果所學的新知識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的話,那么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新知識更容易使學生接受和理解。將“秒的認識”放置在生活情境中,學生就會倍感親切。本節課開始由“欣賞鐘表店的一角”的引入,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借用“紅綠燈”等用秒計時的場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更能激起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
秒的體驗:體會1秒是一段時間而不是時刻,是教學的難點。于是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提供給了孩子們不同的計時工具,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體驗中認識時間單位秒,建立起“秒”這一時間觀念。而且在活動中還發現了分與秒的關系,感受了秒的長短。另外,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為同學們收集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各種交通工具1秒鐘行駛的路程為同學們播放,這一切使學生切身體會到了1秒鐘蘊藏著的巨大的價值,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關注生活,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實踐活動:體驗1分鐘。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利用孩子們的特長,讓他們在1分鐘的時間里寫數字、畫畫、跳繩、踢口袋等。在緊張的學習中渡過了短暫的一分鐘,孩子們在濃厚的興趣中體驗到了1分鐘的價值,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到了時間的重要性,而且明白了: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3、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和探究空間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由于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我設計了同桌互相觀察分針和秒針有什么變化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地去觀察、猜測,進一步認識秒表、電子表、有秒針的鐘表都是怎樣計量“秒”的。并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探究有秒針的鐘表有哪些“小秘密”知道:1分=60秒。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問題是開放的,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學生始終是主動的。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數學活動經驗有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
在有以上成功之處的同時,我也明顯地感覺到了自己這節課中存在著的不足:我的數學語言不精練,提問時不嚴密,導致學生回答不精。這也是本課的缺憾之一。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6
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下是課堂教學實錄.
首先,播放一段小明購物付錯錢的錄像,大體內容是:小明買該付1元錢的商品,但由于小明不會認人民幣而錯付了一張1角的紙幣.由此引起學生的爭論,并通過四人小組合作,以1元、1角為例認識其他面值的人民幣.
然后,創設一個坐車到商店購物的情境.課件出示動畫汽車,醒目地標上1元字樣.“上車1元,請小朋友自覺投幣.”由學生自由用各種不同的1元幣值上車,從而理解1元=10角.
最后,創設一個購物付款的活動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學習用品辦一個文具商店,每個小組招聘一名售貨員,其他組員充當顧客,開展購物活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可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元、角之間的關系,并且真正體會1元錢的幣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通過“文具商店”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小面額人民幣的認識,還讓學生學會簡單計算和如何付錢的方法,并體會到付錢的方法有多種形式.同時,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和實踐能力,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學生學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錯.
8、9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7
《6和7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0-5之后對數的進一步認識,內容包括6、7的基數含義、序數含義、大小比較、寫法已經6、7的組成,內容較多。
這個課題,本來是準備第八周的星期四當公開課來上的,后因第八周星期四去參加學區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而取消,拖到這個星期來上,可以說,準備的時間比較充分,當然在準備中也發現了一些較難處理的問題,比如內容比較多,可能講不完,還有6、7的組成的教學該如何設計等問題,失敗的是,課上好的時候,這兩個問題還是最明顯的呈現出來了,可見課前對這一課題的認識還是到位了,只能能力欠缺,無法安排好!
課后,各老師給我的意見很中肯,提到了有好的方面也有差的方面。好的方面比如課堂結構比較緊湊,完整,板書也有了,紀律抓得比較好。差的方面就很多很多,6、7的組成這一塊活動設計給學生涂色,對涂色的要求沒有講清,以致效果很不理想,在教學6、7的寫法的時候未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比較大小的時候分析的比較籠統等等。
對于這堂課的教學,我個人是比較滿意的,比我預想的要好。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本節課除了極個別學生外,其余的學生的注意力都能緊緊抓住,整堂課的教學氣氛是很輕松快樂的,學生也能在快樂中學習。作為一名新教師的第一堂公開課,我能做到不緊張,真替自己高興!當然,細節方面我確實處理的很差,可能對學生的預想與現實相差較大也有關系,而紀律一直是我最頭疼的問題,今天也有很多的紀律問題,我處理的也不是很好,但是最后在紀律這方面還受到了各位指導老師的表揚,說明我在課堂中的管理還是很有效的,這堂課的問題很多,發現問題才能進步,以后要多多關照這幾方面的內容。
這不是一堂好的課,卻是一堂讓我滿意的課,教師生涯的第一堂公開課起了個好頭,希望以后的課更能讓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