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小學數學課的教學反思怎么寫?下面是關于《1-5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5的認識》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扎實的基礎。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系,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通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了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不想看看?”學生們聽后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游覽動物園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幾個?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個數可以用“1-5”這些數來表示?通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境,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觀察、表達的過程中初步認識了1-5這些數,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認識1—5”各數,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通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數一數。
教師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問用數字幾來表示?添上1根是幾根?用數字幾來表示?……
2、擺一擺。
引導學生擺學具(圓片)按要求擺出相應數量的學具。(1-5個)
3、寫一寫。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學時也可以引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數字的字形。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4、說一說。“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實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么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多的收獲!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通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教學《1-5的認識》這節課中,主要是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系。本節課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學生們一開始便情緒高漲。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爭著搶著回答問題,充分體現了“我要學”的愿望。在游覽動物園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說說喜歡的小動物,然后數一數喜歡的小動物的個數,最后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通過創設的情景和擺圓片的操作過程,鞏固了學生認識數1--5這一知識點。
新授知識中,主要通過四個環節來進行:分別是擺一擺、撥一撥、寫一寫、說一說。擺一擺,采用同桌活動的形式,讓學生根據所擺圖片的個數從學具卡片里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或根據數字卡片擺出相應的圓片個數,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并且由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的是否正確。撥一撥,引導學生認識計數器,知道在計數器上依次從1撥到5,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可以使學生感知1—5各數的聯系,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寫一寫,先由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說一說,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讓大家深深體會到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說一說”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課學教學中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計不足。因此,今后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另外,在練習的設計上還要突出生活性。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使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進行找“生活中的數”和“用喜歡的數說一句話”的練習,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通過表述,把知識形象化,一年級的孩子比較好動,所以設計符合學生興趣的練習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擺圓片活動使學生在操作中輕輕松松鞏固了1---5的數數,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講授了《0的認識》這一內容之后,感受頗多。課后,我及時進行了反思。設計《0的認識》一課中,考慮到學生對0的認識并不是一無所知,部分學生知道0表示沒有的意思,并會計算簡單的有關0的加減法,因此設計該課教法時能從學生的實踐出發,主要有如下特點:
1、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課本主題圖。本課教材設計是先認識0表示沒有的含義,再認識0表示起點的含義,接著教學0的書寫,最后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由于考慮到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0,因此,設計教學過程時,把本課教學內容編成一個有關小猴子的故事,把有關0的加減法的認識蘊涵在0的認識中。通過教學實踐,學生對小猴子的情景很感興趣,并且教學情景有連貫性,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沒有打破教學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熱衷于學習無需教師過多的組織教學.
2、就是在教學0的第二個含義是表示開始時,當讓學生拿出尺子時,學生們中有的拿的是鋼尺,上面沒有0,這對孩子們來說,并不能理解0作為開始的含義。這是我教學的失利,是我想的不夠周全,所以才在這個地方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3、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本課教學中,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睛”,讓學生觀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幫小動物排隊的動畫形式呈現,有利于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學習活動;其二創設了一個學生自由交流(談談在什么地方看到過0),你能想辦法用桌上的文具、書包里的書或其它東西表示“0”嗎等想一想,動一動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理解和掌握知識。
3、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認數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0的認識》就突出體現了它的基礎性、價值性。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別是起點的理解中,老師反復讓兩個學生在同一起點、不同起點進行跑步比賽,讓學生量一量教室的門、黑板等來了解“起點”,加深“0”的兩種含義,在體驗中學習這一內容(0的意義)的必要性。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但是在整堂課中,一直能夠跟隨我,這也是教學中的一大進步。但是還
需繼續努力。
留下遺憾:就是教學0的第二含義時浪費了很多時間,以至于在家學0的書寫上沒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寫。還有,數學要與生活相聯系,學習就是為了能學會運用。在這兒的時間也比較
欠缺,還需在教學實踐中多鍛煉自己。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民主和諧的氣氛加上分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組織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積極主動、全身心投入學習。愛玩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的游戲各種各樣,教師可以創造性的把游戲移植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數學游戲中長知識、長智慧。如在教學10的組成的時候,設計了“給鴿子找家”的游戲,改變了以往的數字的組成的教學方法,而是采取了將知識溶入到游戲中,因為我認為學生在學習2—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對于10的教學我就嘗試的開放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在新授中,有如在練習中設計了給鴿子找朋友的游戲。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在不知不覺在游戲中得到了學習和練習,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本質上是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實現了教學相長。新課程下提倡多樣化的,現實的、主動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獲得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具有應有價值的、終身受用的知識。
綜觀整節課的教學來看,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我在教學“6、7的認識”時,創設了很多情境,引導同學們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起6、7的數概念。同時,在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首先,我創設學習情境:拿出一面小鼓,請同學們聽鼓聲感知數數,用鼓掌來表示正確的個數。老師先敲5下,學生拍掌次數與它同樣多;再敲5下,讓學生拍掌次數比它多1下、2下。問:最后兩次 拍了幾下?這樣,全體學生都真正參與到活動中去,感受到了6、7這兩個數概念。
接下來,讓同桌合作,分別拿出6、7根小棒,在課桌上任意擺圖形,擺完后,用數字卡片標出用了幾根小棒。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跟同桌一起擺出了各種漂亮的圖案,有:花,向日葵,六邊形,七邊形,路等等。這項活動不僅讓學生從圖抽象到了數,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思維,體會到了用數學的樂趣。
在區分基數和序數時,我首先請一組同學在講臺上站一排,從左右兩邊分別報數,請左起7位同學向前一步,第七位同學出列;再請從右起6名同學右手,第6名同學蹲下。再請每組的同學分別排一行,每位同學輪流象老師這樣指揮。這樣,在活動中,區分了幾和第幾的意義,突破了學習的難點。同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發散性。
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中,感受到了認識數的樂趣。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0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0的認識教學反思一
教學《0的認識》這節課,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掌握“0”的兩種含義:一是“0”可以表示什么都沒有,二是“0”也可以表示起點,同時還要讓學生學習“0”的書寫,以及與“0”有關的一些簡單計算。
在這節課中,我分別通過創設童話、生活、游戲情景來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一、創設童話情景
低年級的小朋友極具想象力,好奇心總是引導著他們不斷地求知。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把教學內容編成一個有關小猴子的故事。課堂伊始,我把小朋友喜愛的小猴子請到了課堂中。通過猴子吃桃來認識“0”、感知“0”。接著,在練習中設計了一個“摘桃子”的游戲:小猴種了一棵桃樹,誰能正確的算出桃子上算式的得數,小猴就把這個桃送給他。
這樣的童話情景使小朋友們興趣昂然,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二、創設生活情景
數學離不開生活。因此,在課中我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例如,在認識“0”之后,我拿出裝有一支粉筆的小鐵盒,搖一搖、聽一聽,再讓小朋友猜一猜盒子里有幾支粉筆,可以用數字幾表示;當我悄悄地把粉筆拿出來后,再讓小朋友搖一搖、聽一聽、猜一猜,又能用數字幾表示。在學習有關“0”的減法時,我拿出兩張積分卡,分別獎勵給表現最好的兩個小朋友,再讓小朋友說一說老師手上還有幾張積分卡,可以怎樣列式?
小朋友們身臨其境,帶著數學的眼光看問題,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創設游戲情景
一年級的小朋友出入學堂,對學習的目的尚未明確,學習的積極性全憑好奇心和新鮮感的驅使,因此創設游戲情景,重在激趣。在鞏固練習中,我設計了“給數字寶寶排隊”和“摘桃子”的游戲。這樣一來,人人參與,既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把學習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我認為這節課的閃光點在于抓住了小朋友的興趣,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數學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當然整堂課下來,也發現了不少不足之處。一開始小朋友們都聽得比較認真,可是漸漸地一些沒被點名回答問題的小朋友顯得有點浮躁。他們或是爭先恐后地喊著“我,我,我”,或是迫不及待地跟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導致離得比較遠的學生,根本聽不到回答問題的小朋友在說些什么。
學會傾聽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能力,作為學生,既要懂得認真聽老師講課,又要學會聆聽其他同學的回答。在今后的課堂中,我要逐步培養小朋友的傾聽習慣。讓他們在傾聽中尊重他人,收獲知識。
0的認識教學反思二
一、以新的理念為指導,在有趣的游戲活動中進行教學。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最喜歡活動了,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產生例題進行學習,學生會感到輕松愉快,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本堂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猜數字的游戲。讓學生在這個游戲中猜學過的數字1、2、3、4、5,并且自然而然的從游戲中引出本堂課要學習的內容“0”。這樣,學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對數學的親切感、興趣感也自然產生了。
二、以新的理念為指導,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進行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并不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本堂課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貼了一只可愛的小猴子,并對學生說:“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誰?猴子媽媽因為小猴子愛學習,所以獎勵給它兩個桃子。看他的表情是怎樣變化的?猜一猜,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說的同時,出示三幅表情各異的猴子圖。接著讓小朋友們在所創設的情境中發揮想象,猜想猴子吃桃的表情各不相同的原因。小朋友們說完后,我在小猴子面前貼上一個大盤子和兩個新鮮的大桃子。“小朋友你們看,小猴子是不是很開心呀?盤子里的桃子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學生回答并舉起數字卡;接著小猴子就開始“吃”桃子了。我先從盤子里取下一個桃子,這時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么?(發現盤子里只剩下一個桃子了。)我接著問:“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學生答:“可以用1來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個桃子,并說:“小猴子又吃了一個桃子,這回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們讓我們來幫助小猴子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很自然的讓小朋友說出了“0”。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體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以新的理念為指導,自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體會編者的意圖。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創造地運用教材資源,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數學第29頁上“0”的認識時,我充分挖掘教材,當小朋友認識了“0”后,我提問:你們還在什么地方見過“0”?小朋友說得熱火朝天,有的說:我家電話機上、手機上有“0”;有的說:足球比賽的比分是0︰0;溫度計上有“0”;尺子上有“0”;門牌號碼有“0”;還有的學生說今年是2019年,里面也有兩個“0”……最后,我讓學生想辦法表示0,學生表情興奮,紛紛動腦、動手操作起來,有的把文具盒里的東西全倒出來,說里面有 “0”枝筆;有的學生說:我們上體育課時,教室里的人數是“0”……“讓學生想辦法表示0”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動機會和想象空間,培養的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表演,自己去發現、研究,揭示了學生對0的含義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1-5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寫1-5各數,并注意書寫工整。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和認真書寫的習慣。
3、利用“野生動物園”圖,使學生初步感知“用數學”的樂趣,同時滋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良好愿望。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老師這兒有一幅美麗的圖片,想不想看看?(出示課件)
二、實踐探索,合作交流:
(一)從具體的人或物的數量抽象出數。
1、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幾個?請你和你的同桌小聲地說一說。
2、誰能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幾個?相機認識1-5這些數。
3、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個數可以用“1-5”這些數來表示?
4、引導學生再次認讀1-5這些數。
5、師:這里是小動物和諧、幸福的家園,當你來到這里參觀游玩時,你會怎樣做?(進行環保教育和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二)深入體會數序。
1、數小棒。
教師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問用數字幾來表示?添上1根是幾根?用數字幾來表示?……
2、擺學具(圓片)
擺出相應數量的學具。(1-5)
3、口答:看誰回答又快又好。
1的后面是幾?3的前面是幾?……
(三)學習1-5的寫法
師: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1-5這些數,怎么寫才能既規范又美觀呢?
1、說說1-5各數像生活中的哪些東西?
2、學習寫法:
兒歌:1像小棒斜著放,2像小鴨水中游,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揚,5像彎彎衣帽鉤。
(1)教師示范 (2)學生試寫 (3)師生點評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舉字卡游戲。
教師說數,學生舉字卡。
2、擺小棒游戲、。
用2-5 根小棒擺出圖形。
3、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個數還可以用1-5 來表示。
四、全課總結,點明內容。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教學反思:
《1-5的認識》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扎實的基礎。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系,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通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了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不想看看?”學生們聽后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游覽動物園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幾個?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個數可以用“1-5”這些數來表示?通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境,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觀察、表達的過程中初步認識了1-5這些數,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認識1—5”各數,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通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數一數。
教師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問用數字幾來表示?添上1根是幾根?用數字幾來表示?……
2、擺一擺。
引導學生擺學具(圓片)按要求擺出相應數量的學具。(1-5個)
3、寫一寫。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學時也可以引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數字的字形。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4、說一說。“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實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么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多的收獲!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通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本節課重視了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數學活動中,感受了數的意義,初步建立了數感,同時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但是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寫一寫”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教學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對數字的書寫,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確的格式書寫1-5這幾個數字。因此,今后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的放失的進行課堂教學。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師根據教學內容失實的提出了一些探索性、推理性問題。如:當學生數出3張點子圖上的點子數是7、8、9時,教師馬上提問:“怎樣數,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點子數?”又如:比較7、8、9種人以兩個數的大小時,教師提問:“從這3個書中選出兩個,你能比出他們的大小嗎?你能選出幾組?”這樣的提問,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間,使學生在尋找大難的過程中學會簡單的推理。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講授了《0的認識》這一內容之后,感受頗多。課后,我及時進行了反思。設計《0的認識》一課中,考慮到學生對0的認識并不是一無所知,部分學生知道0表示沒有的意思,并會計算簡單的有關0的加減法,因此設計該課教法時能從學生的實踐出發,主要有如下特點:
1、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課本主題圖。本課教材設計是先認識0表示沒有的含義,再認識0表示起點的含義,接著教學0的書寫,最后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由于考慮到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0,因此,設計教學過程時,把本課教學內容編成一個有關小猴子的故事,把有關0的加減法的認識蘊涵在0的認識中。通過教學實踐,學生對小猴子的情景很感興趣,并且教學情景有連貫性,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沒有打破教學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熱衷于學習無需教師過多的組織教學.
2、就是在教學0的第二個含義是表示開始時,當讓學生拿出尺子時,學生們中有的拿的是鋼尺,上面沒有0,這對孩子們來說,并不能理解0作為開始的含義。這是我教學的失利,是我想的不夠周全,所以才在這個地方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3、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本課教學中,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睛”,讓學生觀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幫小動物排隊的動畫形式呈現,有利于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學習活動;其二創設了一個學生自由交流(談談在什么地方看到過0),你能想辦法用桌上的文具、書包里的書或其它東西表示“0”嗎等想一想,動一動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理解和掌握知識。
4、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認數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0的認識》就突出體現了它的基礎性、價值性。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別是起點的理解中,老師反復讓兩個學生在同一起點、不同起點進行跑步比賽,讓學生量一量教室的門、黑板等來了解“起點”,加深“0”的兩種含義,在體驗中學習這一內容(0的意義)的必要性。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但是在整堂課中,一直能夠跟隨我,這也是教學中的一大進步。但是還需繼續努力。
留下遺憾:就是教學0的第二含義時浪費了很多時間,以至于在家學0的書寫上沒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寫。還有,數學要與生活相聯系,學習就是為了能學會運用。在這兒的時間也比較欠缺,還需在教學實踐中多鍛煉自己。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因此,在《0的認識》這堂課的教學中,0對小朋友來說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小兔子拔蘿卜的故事導入主題,地里一只蘿卜都沒有該用哪個數字表示呢?學生很快就想到沒有可以用0來表示,讓學生體會0表示沒有的含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出示直尺圖。讓學生理解“0在直尺上表示起點”的含義,我讓學生自己觀察尺子,然后讓他們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不僅發現0在尺上表示起點,而且還發現了尺上各數之間的位置、順序和大小關系。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教師盡可能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下面,是我在上《1~5的認識》時,一學生創造火花綻放瞬間的片斷,在此展示給各位同仁,望賜教。
師:請同學們仔細看這幅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14~15頁主題圖),說一說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找出數量分別是1、2、3、4、5的事物嗎?
生(很快地):圖上有1頭大象、1個太陽;2只河馬、2棵大樹、2個樹樁、2個書包、2個女生、2個男生;3只長頸鹿、3只山羊;4只小鳥、4個小朋友、4朵云;5個人、5朵小花等。
師:同學們的眼力真不錯!一下子找出了這么多!請再仔細觀察,看誰還能發現數量是5的事物?
生(互相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正在茫然之時,夢妮欣喜地站起來向我報告:“老師,我還發現圖上一共有5種動物。”
師(非常興奮):這可是個偉大的發現呀,我們一起來跟著夢妮同學數數看,好不好?
眾生:跟著夢妮一起數著。大象、河馬、長頸鹿、山羊、小鳥。果真是5種動物啊!同學們高興極了。一下子把贊賞的目光都投向了她。我激動地對她說:“你真是個數學小發明家,連老師沒看出來的你都發現了。”整個課堂也在這里被推向了高潮。
下課后,我迫不及待地向同組其余三位老師匯報這一發現。她們奇怪地對我說:“你班上的學生咋這聰明呢?我們怎么就沒有同學想到‘一共有5種動物’呢”?老師們不經意地回答卻引起了我的思考。
課后反思:荷蘭學者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其實學生的“再創造”并不像科學家那樣是“真創造”,而是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明或創造出來,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有老師經常抱怨學生沒有創新,其實那是我們的錯誤。
難道真是我的學生更聰明嗎?當然不是。應該說同齡的孩子在思考水準上都比較接近,就看老師在課中如何組織引導而已。這節課中,因為孩子們在幼兒園學過數數,相對來說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他們直觀地看出了每種事物的數量后,我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對圖中隱藏的“5種動物”這個數量進行了再次挖掘。個人認為,像文中這個孩子的想法在課中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她想到了其他同學都沒能找到的答案。也許在大人眼里,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內容,可是對于剛上小學的6歲孩子來說,能從不同的角度找出數量是5的,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嗇的夸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老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給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落實“雙基”,提高教學效率,一般老師課前都有思考。但如何把數學的創新教育落到實處,關鍵在于課中老師的有效引領了。我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貴在方法的引導。只要我們老師能認真備好每節課,把每節課中本應出現的創新及生成預設到,也許每節課就不會因為學生沒有創新而抱怨和煩惱了。
細想這個“奇跡”的出現,回味老師們平時的抱怨,我體會到“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的深刻意蘊。是啊,如果我們在課前能認真領悟一下教材的編排意圖,如果我們能在課中有效地把握讓學生探究的數學活動時間,如果我們能拋棄孩子還小不會創新、教的知識太簡單不需要提前閱讀教材這些老套的理念,我相信,無數瞬間的創新會陪著我們愉快地走過每一節數學課,并留給我們美好的回味。
關于《0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一、作業設計要全面,有檢測性。
一篇課文學習完了之后,學生對課文中的字、詞掌握如何,對重點句子的理解如何,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何。這些在作業設計時都要體現出來。可以設計看拼音寫詞語,形近字組詞,多音字組詞,選詞填空,找近義詞、反義詞,句子練習,根據課文內容填空等。
學生通過完成這些作業,就能很好地體現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情況。事實證明,學生對這些作業喜聞樂見,樂意完成。學生通過獨立完成這些作業,不但真實地檢測學生對課文字、詞、句的掌握情況,而且提高了學生理解運用能力。培養了學生自覺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二、作業設計要靈活多變,有趣味性。
作業設計切記一成不變,呆板乏味。學生最討厭的作業就是機械的抄寫。學生做作業猶如吃菜,老是吃一種味道的菜,吃長了就會膩了。必須時時變換花樣,才能百吃不厭。因此,在作業設計時,要靈活多樣,有趣味性。
比如在設計詞語的理解時,我設計了結合句子的理解詞語意思,也設計了根據意思從文中找出詞語,還設計了找近義詞練習。這樣靈活多變的作業設計,學生喜聞樂見,興趣濃厚。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效果非常好。
三、作業設計要新穎,有創新性。
作業設計要體現一個“新”字,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興趣盎然,充分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因此,作業設計時,一定要有創新性。比如在設計重點句子理解真的作業時,我就避開單純讓學生死記硬背句子含義,設計了幾種不同理解的'意思,讓學生理解后選擇出最恰當的一種解釋。這樣既考察了學生對重點句子的體會,又培養了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四、作業設計要分層,有層次性。
作業有難易之分,學生有好差之別。一班學生水平不同,參差不齊。如果作業在設計時不考慮學生的差異,搞“一刀切”,就會出現好學生吃不飽,后進生消化不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在設計作業時,采取設計A組題組、B組題組、C組題組。
A組題組是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題,重點檢測學生對課文字、詞、句的掌握情況,我就讓基礎較差的后進生完成。這些后進生做起來能夠順利完成,讓他們很好地鞏固了課文的字、詞、句。讓后進生體會到完成作業的愉悅。
B組題是稍有難度的練習題,我讓中游學生去完成。中游學生做起來得心應手,既檢測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C組題是一些有拓展性的題,這些題組有一定的難度,有挑戰性。比如段落仿寫訓練,課文的續寫訓練。我就讓學有余力的優等生去做。他們對這些題很感興趣,積極去挑戰。
寫出來的仿寫、續寫內容充實,語言優美,我就讓他們朗讀自己的仿寫、續寫。他們真正感受到挑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他們大膽創新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事實證明,讓學生去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充分調動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優等生吃得飽,后進生消化得好。他們各得其所,語文素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