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合作學習的反思(精選4篇)
關于合作學習的反思 篇1
科學分組,合理分工是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發揮小組學習功能的前提。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按照“異質同組,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每小組4~6人。這樣既能保證優勢互補,又便于開展公平競爭。教師還要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學生的特長、個性差異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組的成員民主協商,自行分工,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作用與優勢,保證合作學習活動順利實施。在進行合理分工的同時,還要選好組長,組長是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是老師的小助手,選好組成直接關系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成敗。我們可以采取個人自薦、組內表決的方法選組長,并對小組長宣布職責及相關要求。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教師在各課時要做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要了解學生特點、吃透教材,對是否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正確的判斷。要對合作內容、自主學習、環境氛圍、交流反饋、評價激勵等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設計,特別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討論時,要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有針對性的討論,為了避免討論成為學優生的個人表演,可以豐富討論的形式。如: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討論,形成集體意見。也可以每人獨立思考,抽簽決定一位成員陳述自己意見,大家再發表見解,更可以互相提問,再共同討論。這樣的討論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具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
強調學生間的合作,并不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始終是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以高漲的學習熱情投入于合作學習中,在合作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巧妙引導。特別是出現困難、意外混亂局面時要深入小組,參與其中,掌握情況及時調控,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有效的展開。教師要及時的診斷與處理問題,注意激活“冷場”,控制“過熱場面”,使全體小組成員“動”起來,“活”起來。教師還要下組參與學習討論,隨時把握各組的學習情況,靈活的運用教學機智,調整學習時間,同時還要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現的方法,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關于合作學習的反思 篇2
盡管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和學習習慣的局限,以及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實施策略還不盡到位,導致小組合作學習存在諸多問題。但是,辨證看待一年級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過程,是有其積極發展的因素。
首先從教學的互動性看,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信息互動渠道呈現多向型,即教學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它不僅包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還涉及教師與學習小組的雙向交往,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等交往形式,從而建構課堂動態因素互動的立體交流網絡,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其次,從教學的主體性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學生自主發展設置空間,在單位時間里,每一位學生都有均等的參與交流展示的機會。學生的感受是帶有個性化色彩的,小組交流讓不同的感受匯集與相互碰撞,必然豐富和發展每個學生的感受,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這樣使教學過程不僅成為認識過程,而且也成為交往過程和發展過程。
那么,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存在哪些普遍性問題呢?
1、學生參與問題。從課堂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部分小組成員沒有積極參與到互動交往過程中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學生缺乏交往心理,沒有交往的心理傾向,另一方面是學生缺乏"榮辱與共"的團隊意識,沒有認識自己與小組伙伴息息相關的聯系,把自己作為孤立的學習個體游離于小組之外。再一方面也是缺乏相應的人際交往技能造成的。
2、學習成果問題。從課堂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到小組合作交流后的班級交流,小組成員反饋的學習成果還不是群體學習的成果,還局限在個體的學習成果,因此在班級交流過程中難以聽到:"本小組經過交流,我們認為……"的群體成果匯報。究其原因由于學習能力的限制,小組成員或小組長還不能很好的整合每個成員交流的信息,代表小組展示的只能是自己的想法。
3、教師角色問題。從課堂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的巡視,并未很好的擔當合作學習"引導——參與"的角色,只是蜻蜓點水地接觸部分小組,起到維持班級小組交流秩序的作用。教師整體調控和蹲點參與還是個難以解決的矛盾。
面對一年級以上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下面談談應對的一些措施:
一、激勵交往熱情。
合作學習論認為,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借助課程內容這個重要中介而進行的認知、情感態度諸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教學目標上,要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針對一年級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缺員參與的問題,教學要多方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熱情,引導學生從交往中體驗合作的快樂。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嘗試:一是創設交往情境,讓學生入境生情,產生良好的交往情緒,從而主動地參與交往。如北師大版第一冊《家》的教學,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同學們都有一個幸福的家,能在小組這個快樂的小家里說說自己的家嗎?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動起來,說起來,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交往。實踐表明,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景、游戲情境、交際情境都是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有效做法。二是改變評價方式。教師對小組合作交流的評價,除了對小組成員個體的評價以外,更要注重對小組團體交往過程的評價,進而激發學生的小組榮譽感。另外采用小組互相評價,激發組際之間的競爭意識,營造組內的互助合作氛圍。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全員參與。
二、培養交往技能。
小組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出現在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一開始組織實施時,學生因缺乏方法而顯得生疏,難免會出現亂說亂叫,秩序混亂等狀況。因此,要有效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說明白",小組合作交流,每個成員都有說的機會。一年級許多學生的特點是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急于脫口而出,有時是會說半截話,有時說一半話又回話重說。所以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先想好再說,學生經歷內部語言的加工再外化表達,就可以逐漸把話說明白。還有"認真聽"的培養,小組成員在交流時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才能聽清楚別人說的意思。在實際課堂上我們發現許多一年級學生聽的習慣特別不好,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比如學生靜靜地聽老師讀五個詞語,然后再按詞語順序說出這五個詞語。也可以請同學說一句話,聽完之后讓同學來復述。這樣應用多種方法,逐漸讓學生形成聽的習慣。為了使小組合作交流有序有效,我們可以要求小組成員商量、安排學習伙伴的發言順序,引導學習小組的伙伴互相評價。當然,學生交往技能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小組合作交流的質量才會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目標導向的活動,強調課堂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交往,以此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因此,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盡量提供適量的交往機會,不要老是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而剝奪學生交往的機會。教學中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識。在這方面許多實驗教師的做法值得借鑒。
(1)在交往中識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獨立識字的能力。學生在聽讀識字的過程中,通過聽與問的途徑自學生字,有條件的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提供讓學生在小組里交流的機會,這樣學生在互聽互檢的形式下交流,每個人把認的字讀給伙伴聽,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組里的伙伴給予提醒再認一認。如此一來,學生在小組內互教互學,其樂融融,教師則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針對難認的字再重點指導,提高了識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賞。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一年級學生收集圖片資料的好習慣。由于每個學生收集的途徑各不相同,收集的質量也有差異。班級教學時教師安排學生小組交流展示,引導學生在伙伴的欣賞中體驗收集資料的快樂。還有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交流,如"你知道大海的哪些故事?""你知道哪些動物的叫聲?"學生在交流中再現生活積累,促進對已有生活經驗的提升和改造。此外互讀、互說、互問、互評、小組表演、小組游戲等都是學生交往的機會。只要教師積極為學生提供交往的機會,小學合作學習將成為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
總之,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生合作的能力,自主探討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識的生成。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善于總結,合作學習就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關于合作學習的反思 篇3
《音樂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新的課改精神強調:要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于這樣的目標,在平時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素質的保證。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就必須放下以前那種“威嚴”的架子,和學生做朋友,和他們一起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享受音樂給我們帶來的美。
師生合作學習,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建立一種師生之間平等、合作的朋友式的關系,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有了這樣的氛圍,學生就有了大膽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隨著新課程的運行和深入,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為實踐的研究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更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知識的實際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并促進評價的內在化,善于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和指向。
新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沒有規定如何實現這些目標,規定了學習領域,但沒有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要達到課程目標的途徑是多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會面臨如何選擇的問題,但不管有多少選擇,學生的需要是絕對不可忽視的。教學時,除了書本知識之外,還有其他日常生活知識等等。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心里世界、生活世界,和他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也許我們己站在講臺上教了好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書,己經習慣于“威懾天下”,習慣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養”我們的學生。但現在的學生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見解。在課堂上,他們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認可,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深入到學生中去,讓學生接近老師。
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和學生一起討論一些問題、節奏練習等活動,此時的學生都感到老師能和他們一起參與活動覺得很親切很開心。其實老師的一個贊美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對學生來說都是最好的獎勵。對回答問題的學生就表揚他,或過去拍拍他的肩膀說:“不錯,你真棒,大家為他鼓掌一下。”簡單的舉動,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大為提高。在平時的師生交流中,老師不像以前那么嚴肅,而學生也不那么拘謹,課堂上的師生關系也會變得更加融洽了。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還要注意他們的個性發展,使每
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并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讓每個學生的特長都得到發揮,創造生動靈活的教學形式,使學生體驗到與同學之間,與教師之間一起學習的樂趣。我在教唱二聲部合唱練聲曲時,以前我會把兩個聲部分別唱給學生聽,學生就只會很呆板地聽著卻不會唱。而現在我這樣對同學們說:“你們唱得很不錯,接下來老師唱第一聲部,不過還需要你們和老師一起合作唱第二聲部,哪些學生愿意跟老師合作”。話音剛落,學生們來了興致,爭先恐后地要求參與,要和老師合作演唱。兩種教學環節,但用不同的方法,帶來了不同的效果。同時,這種師生間的合作也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通過一些嘗試,覺得教學效果還不錯。課堂上學生大膽提問,善于表現,師生關系更加融洽。
關于合作學習的反思 篇4
面禮 合作式學習方式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概念表述,可謂眾說紛紜,但其本質是一樣的,即: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組成單位,以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性活動為載體,以小組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以小組總體成績和個人在小組中的表現為評價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通過半年來對小組合作式學習方式的體驗,我覺得要真正體現小組合作學習,其分組策略、問題策略和評價策略等的正確實施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我將自己在地理教學中對合作式學習方式的體驗反思如下:
(一)適時調整分組策略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
1、自由式:
地理教師由于任教的班級數多,對于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而新組建的班級,在開學伊始,一般不能及時、全面的了解學生情況,因此,這時的分組可采取4~6位學生自由組合并選出組長的形式進行。由于是學生自愿情況下的自由組合,因此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自由式的小組合作,很可能出現組間異質、組內同質的分組,即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好好組合)、學習基礎薄弱學生分在同一組(差差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歸在同一組(外外組合)、性格內向分在同一組(內內組合)。必然造成好好組合和外外組合的小組發言積極,常常得分,得到教師的表揚和鼓勵多,因此越學越有趣。相反,差差組合或內內組合的小組就可能索然無味,越學越沒勁,出現厭學的趨勢。因此在運用基本式合作學習4~5周以后,應對學生重新進行分組,轉為基本式分組,這樣可保證各小組力量均衡,并使學生有機會同別的同學合作,從而使教學過程充滿生氣和新意。
2、基本式: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目前比較認同的是小組由4人至6人組成。大多數學校采取的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辦法(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不盡相同)。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被賦予特定的職責。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安排發言順序;"記錄員"要記錄小組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檢查員"要檢查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確認每位成員都完成了學習任務……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其學習的一般步驟是:組內成員自學→在"主持人"的協調下學生依次發表意見(相同的意見不再重復)→若經過爭論后大家的意見仍不統一,則由"記錄員"記錄下來,待小組匯報時提交全班討論。
3、特殊式:
特殊式是教師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臨時采取的分組形式。
(1)同桌式: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使用是經常化的,在地圖中要尋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不同的頁面中,尋找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時,同桌的兩位同學分別翻到不同的頁面,進行對照,可以減少頁面的翻動,而且直觀明了。例如:要查剛果盆地的氣候類型,就可以一位同學翻到地形圖找到剛果盆地,另外一位同學翻到氣候類型分布圖。
(2)并列式:對于幾個平行并列的內容,讓各小組負責一項內容,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然后在課堂上匯報,達到全班學習的目的。如:湘教版氣候類型一節學習,就可以根據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四個部分,要求班級中的四個大組,分別就各帶有哪些氣候類型,各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及該帶氣候的共同特征,進行說明。還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種、國際組織等內容的學習,采取并列式的分組,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3)拼盤式。拼盤式就是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之后,把一項學習任務分割成幾個部分,各小組的各個成員負責掌握其中的一個部分,然后將分在不同小組學習同一部分任務的學生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個專家組,共同學習和研究所承擔的任務以至熟練掌握。然后全部學生都回到自己的小組中去,分別就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內容教給組內其他同學,從而全面掌握全部的學習任務。
(4)課題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改革賦予教師的一項新的使命。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把已有的知識拓展到生活、生產的實際中,是課程標準中學習有用地理這一理念的有力體現。它由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學生積極性應得到最大的張揚。因此采取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分組原則,可以讓有相近性格、興趣、愛好的同學分在同一小組,成員的多少,也可以根據課題的大小,靈活處理。這樣學生開展活動的興趣高漲,保證了實踐活動的持久、順利開展。
(5)辯論式:在課改前,對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師大多采用講授法進行,考試時學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學科地位,筆者認為重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對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應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強學生對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擺在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學生分組,根據不同的觀點,課前搜集資料,課堂上進行辯論,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長問題、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問題、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問題等都是很好的辯論題目。這時的分組可以采取全班分為兩個大組進行。
(二)正確實施問題策略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
1、問題要明確:小組合作學習探討的問題一定要明確,要緊緊扣住課程標準,從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度目標入手,設計出明確的活動要求,切忌模棱兩可。
2、問題要精選: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主動探究地理知識,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不提出過于簡單,不假思索就能解決的問題。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張口就會,看起來氣氛活躍,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思維惰性,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小組合作學習要經常進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視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生實際而定。一般一節課最多兩個回合。因此一定要精選問題,把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或趣味性、生活性的問題,或熱點性、規律性的問題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載體。對過于簡單的問題可以采取講授法或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
3、問題要設計:蒼白、直露、難度過高的問題不可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設計問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情景性、啟發性、層次性。其步驟是:教師情景導入 分層次展示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 小組交流討論、記錄 小組匯報、補充 教師點評。在這一過程中,特別要注意:(1)、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和交流探討的時間。如果不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立刻宣布"下面開始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更談不上自己的獨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組內優生一言堂,要么使討論流于形式,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問題提出后,學生經過一段時間思考,或出現思考障礙,或出現答案不一,此時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最好時機。不可問題一拋出就小組合作。(2)、教師要巡導。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對合作學習的監控。教師要深入到學習小組中,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注意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進程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3)即使后面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也要發揮教師的應變能力,來保證本次的小組合作學習取得實際的效果。
(三)有效實施評價策略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保障:
1、制定適宜的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小組合作學習的精髓是通過學生互動求得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達到個人目標,而且要幫助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協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所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要求教師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制定學習目標,只有小組成員都完成了自身的學習任務,小組學習目標才算最終達成。
2、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培養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研究結果表明,激勵性評價機制的建立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小組合作表現"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它包括: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成員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個人對集體學習的貢獻等。教師要將激勵性評價指標公布給學生,并定期引導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
3、正確處理好組內優生與學困生的關系: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優生與學困生的關系,非但達不到目的,相反會加劇兩極分化,優生更優,差生更差。為此,教師要首先做好學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勇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說錯了也要說出來;其次,在組內安排他們優先發言,讓學困生先說出最容易想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第三,要求他們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意見,聽完再動手操作,細致分析一下過程;第四,教師行間指導時,應重點指導學困生的學習,了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4、評價和獎賞整體與個體相結合
我們研究小組合作學習時,認為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團體的成績作為評價標準,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這可能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師引向一個誤區: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把評價和獎賞過多地放在小組整體上,從而忽略個體的發展。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探究意識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學習形式,也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努力研究,使這種學習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