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傳播》說課稿(通用13篇)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1
以前物理的教學,重點主要放在對科學內容的學習上,強調的是對知識的記憶和實際解題能力。而現在,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把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顯然,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不僅同樣學到了科學知識,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分析和動手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因而必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本人就從初二物理《光的傳播》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談談自己的設計。
(一)課題引入:
初二學生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剛開始的引課很重要。在心理學中有這樣的經驗,人們感興趣的往往是切合人們實際的,對之略有所知卻又并不完全了解的東西。根據這一結論結合這節課的內容,我選擇了各種自然界奇特的光現象引課,有日全食,月食,極光,海洋深處會發光的生物等等。通過展示這些真實的圖片,激發他們學習光的熱情,為學好整個光現象打好基礎。
(二)新課講授:
1. 光源: 光源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學生很容易接受。但在講光源的分類時我避免了由老師先寫出光源的類型再讓學生舉相應實例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先隨意舉例,他們思路非常開闊,會舉出各種各樣的光源,甚至有可能舉出一些非光源的例子來,我在板書的時候就有意識的把它們分成三堆:非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學生舉的差不多了,就提出問題:“我們能否把這些光源分分類?”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光源每類的共同點,進而歸納出光源的分類。
用這種方法授課,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自己舉例,自己歸納,自己得出結論,當然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就會更深刻。
2.光的直線傳播規律的形成
① 在規律的形成過程中,我先是演示一組實驗:讓激光束分別射向空氣、玻璃、水。讓學生觀察光線的傳播路徑,引導他們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② 接下來學生舉生活中這樣的例子。
③ 提出問題:“我們得出任何結論都要知道這個結論的適用范圍,光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沿直線傳播嗎?有沒有條件呢?”
④ 學生可能一時舉不出反例,這時我就告訴他們“其實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例子,新X人喜歡吃烤肉,當你站在爐子的一邊看另一邊的人或物體時,常會看到什么現象?”
⑤ 讓學生先回答,然后再補充,共同其原因。類似的還可以再舉晚上看星星總是一眨一眨的例子。
通過演示實驗和舉反例所創設的情境,學生很容易得出“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規律,并且強化了對均勻介質的理解,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利用規律解釋現象
① 解釋日食、月食現象:由于日食、月食發生在天體之間,直接用語言不好說清,因此我用動畫模擬了日食月食形成過程。一邊演示一邊引導學生解釋這些現象。在解釋過程中強調正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光射不到的地方才會有陰影,才形成了日食、月食。
同時告訴學生,古代由于科學不發達,看到月食認為是被天狗吃了是一種兇兆,這些迷信的說法我們應該摒棄。
這樣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學生進行了反對迷信,崇尚科學的科學史觀教育。
② 解釋小孔成像是本節的難點。學生總是誤認為像是小孔的像,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有關。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采用演示實驗的方法,為此專門制作了小孔成像演示儀——接通電源的燈泡在圓筒底面的毛玻璃上成像。為了解決像的形狀只與物的形狀有關,與孔的形狀無關的問題,在圓筒一側的紙片上戳出圓形、三角形、四方形的孔,接通電源后燈絲就會在圓筒另一側的毛玻璃上成像,通過改變孔的形狀,讓學生觀察成像形狀,引導他們得出像的形狀只與物的形狀有關。不僅如此,這個小孔成像演示儀中的圓筒還可以前后推動,引導學生進一步找出物與孔距離影響像的大小的規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98%的學生都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但還有一個問題,他們可能還解釋不清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這時我引導學生動手畫光路,在這里穿插著講光線的知識,告訴學生我們之所以引入光線,就是為了研究方便。在畫光路的時候,首先把物體放在某一位置,根據光的直線傳播的性質畫出它的成像情況,再換一個位置再來看成像情況,比較它們的異同并解釋為什么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實像,為后面研究平面鏡成正立的虛像做鋪墊。這樣既加深了對光的直線傳播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和動手能力。
講到小孔成像還可以給學生介紹一段我國古代在光學方面的史料,比如墨子在多年前做的小孔成像的實驗,告訴他們在對光線直進的研究中,古代走在世界的前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4.光速
① 用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的現象,使學生認識光速比聲速大的事實。
② 接下來直接給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并作形象的比喻。比如光1s內傳播的距離相當于繞地球7.5圈。
③ 為提高學生興趣,體會科學家的探索,加深對光速的認識,我還簡單介紹兩種測光速的方法:伽利略測光速法和邁克遜旋轉八面鏡測光速法,比較兩種方法的差異,分析邁克遜旋轉八面鏡測光速的合理性,從而培養學生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
在過程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調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即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光速大小,并相應的舉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射擊瞄準,隊列排隊等,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做到學以致用;二是歸納本節課的研究方法。我們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總是首先創設相應的情境,在情境中觀察,歸納,,再進一步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適用性,有沒有特例,需不需要再加限定條件等等。其實我們學習物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學習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用學到的這些方法解決我們現在還未知的問題。所以大家應該從今天起有意識的培養自己探究問題的能力。
(四) 課后體會
這節課的內容其實比較簡單,學生生活中對光的認識還是比較多的,難點就在于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原理解釋現象,尤其是對小孔成像的理解。而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這個問題,通過動畫演示和實物演示,給學生創設了相應的物理情境,在情境中觀察,在情境中歸納,,很容易的突破了難點,而且還能讓學生對這一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2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現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光的反射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光的反射現象,然后轉入研究光的反射規律,通過實驗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后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說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盡可能準確, 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于我們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借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系.
示例
教學重點: 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反射現象的規律
教具:畫有角度的可折疊的白色硬紙板、一面鏡子、兩個光源、一張白紙、大頭針(或牙簽)、鉛筆、直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問題引入
為什么我們既能看到發光的物體又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如在遮蔽門窗的教室內,打開電燈,我們不僅能看到發光的電燈,同時還能看到桌椅、墻壁、同學及周圍一切本身不發光的物體,這是什么原因?從而引出“反射”的概念,還可舉例我們看到月亮是因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說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個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進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問題:光線的反射遵從什么規律?
二、新課教學
1. 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實驗規律,按照書67頁實驗進行教學.
演示前,將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給學生.其中,硬紙板的可折疊性及硬紙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讓學生看清楚.
實驗中,邊演示,邊介紹名詞概念:入射點、法線、入射角、反射角.隨后板書光路圖,如圖5-2-1,并標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數.
通過轉動紙板f和改變入射角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線是在法線的兩側還是在法線同側?反射角的大小與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首先讓我們來看本次說課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中我將從面向對象、教材連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四個部分進行分析。
本節課面向初中八年級,所用教材為江蘇科學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物理(上冊)本節的主要科學內容有兩個,一是光的直線傳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線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又是學習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后繼必備知識。同時,利用光的直線傳播能解釋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現象。因此,本節內容以光的直線傳播為重點,主要的科學探究活動也圍繞光的直線傳播展開。
根據新課標和新課改活動要求,配合教學大綱,結合課本教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在知識目標中使學生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和人造光源、理解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以及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這就是本節課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
在能力目標中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這就是本節課所要達到的能力目標。
在情感目標通過觀察和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探究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為以后繼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就是本節課所要達到的情感目標。
在知道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的情況下,讓我們來看本節的重點、難點部分。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難點:是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將以板書的形式來突出重點,以演示實驗來突破難點。
以上是我對本次說課的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三、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內容開放,容量恰當。結構力求完整,做到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條理清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揭示物理知識、概念、規律的意義、內在聯系和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方位、多角度刺激學生,提高興趣。
四、教法分析:
下面讓我們來看本次說課的第四部分即教法分析部分。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尋合適教學的宗旨也是新課標要求的學習方法。正是本著這個指導思想,在本節課中我將采用創設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結合法及實踐教學法為主要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教學法。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創設新知識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積極性是本教法的設計思路。
2.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結合法。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加形象直觀,但不便于學生記憶,所以在整個教學當中我用板書來彌補演示過程中學生不便于記憶的缺點,使兩者優勢互補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此外這兩種教學方法的結合也是中國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我在這方面也將做一些探索。
3.實踐教學法。在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后我將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實踐,以達到學以致用。以上是我在本節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這幾種教學方法將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以期待幫助學生正確快速的理解教學內容。
五、學法指導:
在確定了教學方法外我還對學生的學法做以指導,這就是本節課的第五部分。本著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原則。我將指導學生采用一下兩種學習方法即: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
自主學習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以后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協作學習意在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團隊意識。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讓我們來看對以上五部分的綜合應用既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使用的教學環境及教材分別有多媒體、激光筆、玻璃磚、水槽、水、燒杯等。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1.新課引入(3分鐘)
2.新知識講述(20分鐘)
3.課堂實踐(15分鐘)
4.課堂與小結(5分鐘)
5.作業布置(2分鐘)
這樣安排教學時間主要是將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實踐相結合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2∶1的時間比。
下面我就以教學當中著五個環節為主線來張顯本節課的教學實現。
1..新課引入
本環節我使用創設情境,使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
通過多媒體展示自然光現象,提出問題:圖中的光是從哪來的?引入光源定義: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就以學生舉出的光源為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類。
2.新知識講述
3.課堂實踐
首先,我將新知識講述與課堂實踐交叉進行,經歷探究完成光的傳播學習。本環節我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結合的方法。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
分別向同學展示光空氣、液體、固體光的傳播。
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接著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呢?讓學生舉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師生共同進行簡單的解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向學生提出學習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學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準直、槍的瞄準、排隊等。
如果舉手同學不多,就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
最后,光的傳播速度我采用創設情景教學法和自主學習的方法。
將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雷電,通過電腦展示。提問: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學生回答:光速大于聲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閱讀課本內容,自學完成這部分內容。
4.課堂與小結
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并給以鼓勵。通過本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檢驗學生的效果。
5.作業布置
最后,為了讓學生鞏固本堂課的內容我將布置作業。我將課本題作為本節課的作業,因為它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并且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以上就是我從六個方面進行說課的全部內容,整個過程中我將努力使學生達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的要求。
我的說課到此為止,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導。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光現象》第四節,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后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德育目標:
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熱愛科學,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難點和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1)重點: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2)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3)關鍵:對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確定。
二、選用的教具及設備
1、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儀;碗;適量的水;筷子;多媒體課件;錄像剪輯。
三、處理
對日常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光的折射規律的認識,宜先提出問題及研究方法,通過學生猜想,對照演示實驗的觀察,輔以多媒體模擬演示,學生思維清晰,準確,有利于規律的歸納,并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遵循認識的規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法,學法
1、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上下承接關系,學生剛學完光的反射,對光的現象已有一些簡單的認識,對光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線等。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采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系實際。
2、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并由他們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采用觀察,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應用折射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
1、提問:
(1)均勻介質中如何傳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幣,放在一定的高度讓學生剛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幣,再倒入適量的水,請同學觀察實驗現象。(錄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適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讓學生側面斜視觀察現象。
請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
3、教學:
(1)光的折射現象
演示三:
光的折射,讓一束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體演示)
學生可觀察到進入玻璃中的光線在界面處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特別強調:折射光線和折射角。
(2)研究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的物理規律
〖提出問題〗:
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如何
③隨著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
④當入射光線垂直于水面入射時,折射光線的方向如何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演示實驗。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很好的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通過觀察、討論、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是我對于學生的預期太高,學生都有這樣的特點,熟悉生活中的現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整描述,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對于有的問題沒有深入的認識,導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備課過程中我要多注意學生的具體情況。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教材有三大特點:
內容重要、教學要求高、教學容量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
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了解法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義。
3)理解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觀察光的反射現象。
2)體驗和感悟我們是如何看見不發光的物體的。
3)經歷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跟法線位置的關系,測量反射光線與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探究的結論,獲得比較全面探究活動的體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4)創新素質培養:培養學生根據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三、教學重點: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四、教學難點:光的反射規律在實際中的應用,鏡面反射、漫反射的異同點及應用。
五、教學用具:激光手電筒、白紙板、平面鏡、牙簽、自 制課件
六、教材處理:
針對這堂課的要點,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我對概念和規律的引入都由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來完成,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這節課我主要采用的是"實驗探索"的教學方法,在實驗設計上有教師演示實驗,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學生演示實驗,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體。對比實驗,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年齡小,經歷探究的次數有限,實驗時容易被器材吸引,丟棄探究目的,更談不上積極思考,主動探究。 所以,我巧妙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實驗,實實在在地的體驗探究光的反射規律,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
一、新課引入
二、新課學習
三、歸納
四、反饋練習
五、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一、新課導入
在物理中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如復習導入、小實驗導入、物理小故事導入等。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采用"實驗現象—問題"導入的方法。我在這一環節設計中,采用了同學們都熟悉的現象。在陽光強烈的時候,調皮的同學會用鏡子、表等晃出一個亮斑,這是什么原因呢?結合光沿直線傳播引導學生觀察光的走向,同學們能夠從墻上的光斑發現光的這個特點。從而引出了光的反射。用平面鏡反射太陽光。觀察:墻上光斑及其變化。
二、新課學習
1、從觀察中得出概念
2、從實驗中得出規律
3、從動手中發現問題
4、從對比中加深印象
1、從觀察中得出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避免了讓學生死記概念,從觀察現象中得出"一點、二角、三線",更加形象直接,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學生從被動的學,變為生動活潑主動的學,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用激光手電筒演示光的反射。讓學生觀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點。
并用課件演示過程。
2、從實驗中得出規律:
能否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并解決問題,這正是目前探究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究其原因,是教師習慣于設定程序,讓學生去做。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對于"一點、二角、三線"這六個名詞進行分析,學生根據數學知識,會想到一些關于面、角聯系,學生隱約形成了探究問題的思路。探究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我們應該如何去做,要想證明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需要什么條件,證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需要驗證什么物理量。明確探究總思路。這樣做,能真正把學生推倒主體的位置上,培養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歸納概括的能力,這是培養學生探索能力的重要環節。演示同時,可以做出光線與水平面成45°、90°時,讓學生觀察特殊光線的特點。
演示三:用激光手電筒對光的反射三個規律進行演示
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周密思考,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緊接規律之后設計了反射光路圖的畫法。通過例題使學生對光的反射定律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給出學生相應的練習,鍛煉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學生對于自己所畫出來的光路圖會有很大成就感,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學生練習:(由課件顯示)
3、從動手中發現問題:
在學習過光的反射定律后,我緊接著提出了如果光線沿著反射光線射入會有什么現象呢?這時,我提出讓學生來演示這一過程,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了讓物理更貼近生活,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類似的現象。如你在一塊鏡子中看見某同學的眼睛,那么某同學也能看見你的眼睛。同時我還提出有關隱形人這一話題,讓學生課后思考是否符合科學道理。
演示四:光路可逆
4、從對比中加深印象:
從這里引入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紙板上垂直插入幾根牙簽引導學生想象平行光射到各入射點時,反射光線有什么特點?隨后將紙板隨意彎折,這時同學們會發現法線不在平行,引導學生想象當入射光平行射到個入射點時,反射光線的方向有什么特點?并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異同。對生活中的黑板反光、電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等現象用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進行解釋。
演示五:用鏡子和白紙反射太陽光
三、歸納:
通過以上的探究,讓學生這一節課的內容,強調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通過學生,加強了對規律的理解,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新知識,形成知識體系,培養歸納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一、光的反射: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又有部分光反回原介質的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規律:
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三、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四、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討論得出結論。教學中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突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光的反射知識與生活及自然現象的密切聯系,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運用光的反射知識解釋現象,說明道理,進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也存在不足之處,由于時間和器材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充分動手,沒有讓學生盡可能地提出問題。在以后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6
我說課的題目是《光的折射》。接下來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學”五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在學習光的傳播及光的反射現象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同時又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而新教材將本節教學要求定位在認識光的折射規律上,注重學生的折射現象的感知、體驗和折射規律的探究。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我確定本節的三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現象,探究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
2.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折射現象;
3.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認識折射現象,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2.通過觀察、猜想、檢驗、聯想等活動,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2.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樂于合作、善于交流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光的折射規律的推導。
難點:光的折射規律的應用。
四、教法學法
教法:
1.教師通過小實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教師當好課堂促進者,營造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鼓勵學生自主體驗、感悟、探究。
3.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將可見度不大的折射現象用動畫演示出來。
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在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并由他們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折射現象。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現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點、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角和折射角;
能敘述光的折射規律的實驗結論;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已知入射光線,能根據光的折射現象的實驗結論畫出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活動,感悟光的折射現象和規律;
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加強對光的折射規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折射現象中的因果關系,再次向學生強調注意客觀事物中存在的因果關系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熱情。
教材分析
本節既是光的反射的后續課,進一步講解光學的有關知識,又是后面透鏡及其應用的基礎,所以本節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規律的正確理解是本節的關鍵,對于透鏡的學習,照像機和幻燈機,放大鏡的理解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課本列舉了各種光的折射的實例,對這些實例進行討論分析對理解光的折射規律有很大的作用。本節中介紹了在折射中光同樣具有可逆性。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生活中的折射現象有所了解;學生不能用準確的物理語言來解釋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光的折射規律;能解釋簡單的折射現象。
教學難點:用玻璃磚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知道,在同一種均勻的介質中,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如果主光從一種介質傳到另一種介質中,情況將會怎樣呢?
二進行新課
1、光的折射現象
學生活動
分組實驗1:把激光筆靠在碗邊固定不動,按下按鈕,發現在碗底有一個光斑,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觀察到水槽側面的光斑向左移。
分組實驗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幣,移動碗,使眼睛剛剛看不到硬幣,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變,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隨著水面的升高,觀察者看到了硬幣,還會發現硬幣升高了。學生實驗,認真觀察現象。并積極思考。)
教師引導
當光射到兩種介質的分界面上時,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質繼續傳播,這種現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體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會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種透明介質的交界面上,比如從空氣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進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傳播。
上述實驗中,學生能看見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幣“升高”,前者是由于光從空氣射向水中時發生了偏折,而后者是由于光從水中射向空氣中時發生了偏折。物理上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光的折射。
光的介質:能夠傳播光的物質,通常叫光的介質,如:空氣、水、玻璃、真空等。
討論光的折射定義
板書: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傳播方向就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請學生列舉生活中有哪些折射現象,教師做補充。
1、光的折射規律
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我們知道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會發生偏折,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時遵循哪些規律呢?
下面我們首先畫出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時出現的光的折射現象。并用作圖法作出光路圖。
介紹光路圖:重點解釋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詞。
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做出猜想:略。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你需要哪些實驗器材?如何通過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實驗探究:
提示:
1、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
2、比較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
3、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角的變化情況。
分析與論證: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3、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從水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時空氣中的角始終最大)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讓學生進一步實驗探究,交流。
想一想:
1、當光線垂直射入玻璃磚表面時,傳播方向會怎樣變化?
2、當入射光線逆著折射光線射入時,折射光線變化有什么規律?
本問題:
1、垂直入射時折射角等于零;
2、光折射時光路可逆。
學生活動
讓學生用光的折射規律作圖:
1、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
2、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后的情形。
三、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現象
1、光斑為何想左移動?
2、放在碗底的硬幣原來看不見,加水后卻又看見了?
提示學生可通過畫圖分析
四、板書設計
第四節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規律
①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②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減小)而增大(減小);
④當光從空氣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質時,入射角大于折射角;當光從其他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時,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⑤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⑥在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較多,瑣碎一些,但它們之間還是有聯系的,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主要展開教學,以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為主線鋪開教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學習的基礎,對學習的內容稍作加深,如通過作圖來解釋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現象并歸納:無論是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或是光從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氣中時,空氣中的角始終最大。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四點:
1、本節實驗較多,要注意讓學生能觀察到明顯的現象,以加深對折射現象的印象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始引入課題的實驗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釋的麻煩。硬幣放入水中后,學生從側面觀察效果好。
2、本節實驗器材較多,重點是觀察折射時的光路。為保證觀察效果,最好在實驗室上課,并且要遮光。
3、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做每個實驗前要提醒學生觀察什么。實驗完,教師不要急于講解,先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然后教師再補充、。當然應注意控制好時間,不要影響教學內容的完成。
4、運用折射規律解釋現象,學生會有一定困難。教師應注意示范引導,邊畫光路圖邊分析解釋。應強調:人眼看到物體是該物體射出的光進入人眼,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覺光是沿直線進入人眼的。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級《科學》第二部分"光" 的第四課《光的反射》。
說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分為"照亮目標"和"運用光的反射"兩個部分。《光的反射》是上一節課《光是怎樣傳播的》的延續,同樣是研究光的傳播特點。不同的是這節課研究的是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
科學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強調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活動。教材在第一部分便安排了照亮目標這一活動,讓學生去經歷實驗過程,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學習的目的不在于儲存知識,而貴在運用知識進行發明創造。教材第二部分運用光的反射又把學生帶領到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和神奇的科學探索活動中去了。
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光源、影子和光的直線傳播。學生知道光源就是自己發光的物體,月亮不會發光所以不是光源,我們能夠看到月亮是因為它反射太陽光,這為本課學習打下基礎。生活中應用光的反射的例子很多,教師可以列舉這些例子,讓學生回憶反射顯現象,培養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
說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實踐我了解到:科學應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而五年級學生對科學世界懷著無限的向往與幻想,對科學的學習充滿了熱情。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與具體的學情分析,我對這節課制定了如下目標:
科學概念
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光的反射現象。
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
科學探究
通過探究照亮目標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
制作簡易潛望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只要這個規律被人類所了解、所掌握,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它應用于日常的生活、生產和工作中,幫助人類解決更多的難題),從而激發起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教學難點: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運用。
說教法、學法
在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里有這樣一句名言:我聽見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可見學生自己的經歷與體驗是何等重要。因此,我采用了"引導——探究法",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他們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由于學生獨立完成一個探究過程困難較大,所以我還應用了分組討論法,讓學生傾聽組員的意見,這樣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團隊。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索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也是這節課的主要學習方式。
說教具、學具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手電筒、小鏡子、制作簡易潛望鏡的材料。
教師演示:有關光的`反射圖片和課件。
說教學程序
科學思維是科學探究的核心與靈魂,圍繞促進學生思維不斷深入發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課伊始 趣即生
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問:光具有直線傳播的特性以外,還有什么特性呢?抬頭看看教室里的日光燈為什么要裝上燈罩呢?汽車裝上反光鏡又是為什么呢?教室里的墻壁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呢?這都是和光有關的問題,該怎樣解釋呢?這節課就讓老師和大家一起來玩個游戲吧,游戲的名字叫"照亮目標".(目的是課堂鋪墊,通過生活問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二)、實驗探究——課深入 趣漸濃
學習快樂——照亮目標
(1)打開手電筒,讓光從上往下照射桌子上的書,光是怎樣照亮書的?并畫出光的傳播路線。
(2)不改變手電筒的位置,把書立起來,這時怎樣讓手電筒的光照射到書本上。
(3)不改變手電筒的位置,我們能想辦法照亮陰影里的玩具嗎?
通過分組實驗把學生的口、手、眼、腦等多種感觀調動起來,讓每個都能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去。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積極思考、主動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生操作完畢后,再讓學生說說是如何照亮目標的,光的傳播路線是怎樣的。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光的反射,光遇到障礙物會怎樣,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歸納出準確的概念。從而揭示了課題:光的反射。
學以致用——運用光的反射
學生經歷了以上實驗后,對光的反射已有所理解,在學生興趣未減時問:反光這種現象在生活、生產、科研中還有廣泛的應用。同學們,你們知道生活中一些反光的例子嗎?給學生想和說的機會,并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的活躍。學生說完后,教師可作適當補充,并邊說邊打開大屏幕,展示這些利用了反光原理的實物圖片。然后教師又提問:這些儀器是怎樣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的呢?想一想,試著在書上畫出課本上給出的兩個例子的光路圖。然后教師補充完整汽車的車后鏡和醫生用的額鏡所利用的反光原理。最后,教師又將課前的兩個問題引出:
(1)日光燈為什么要裝上燈罩?
(2)教室的墻壁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
科學探索——光的妙用
當學生研究光在生活中的應用而意猶未盡時,教師又利用課件向學生介紹光在科學測量中發揮的作用,把學生帶入到奧妙無窮的科學世界中去,以激發學生更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月球離我們有多遠,這是一個無法用尺子測量的難題。當美國宇航員于1969年和1971年登上月球時,科學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在月球上安置了幾面特殊的鏡子(激光么射器)。地球上的科學家向鏡子發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科學家測量了光反射加地面需要的時間,然后根據光速計算到月球的準確距離是384403千米。
當學生還沉浸于驚嘆科學的神奇、科學家的偉大時,教師鼓勵學生要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善于動手進行創作發明。
露一小手——制作潛望鏡
現在就讓我們自己動手做一個利用反光原理的小手工——潛望鏡吧!
學生用學具制好潛望鏡后,讓學生說一說它是怎樣應用光的反光特性的。
5、光的污染
教師介紹:在生活中反光有很多有用的地方,但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不便和危害,你注意了嗎?課件展示課本中的圖片。告訴學生目前有許多建筑廣泛使用的玻璃幕墻就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光污染。
快樂發現——瞳孔的變化
同桌用手電筒照射對方的眼睛,并仔細觀察瞳孔的變化。然后教師告訴學生瞳孔是一個可以控制入射光線的器官,光弱時瞳孔放大,光強時瞳孔縮小。
(三)、全課——課已盡 趣依存
最后對于進行全課,讓學生對本課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鼓勵學生努力學好科學知識、認識更多的現象和規律,在學習中做一個有心人。
在這堂課上學生是在一種我參與、我探究、我發現、我創作,所以我快樂的氛圍中學習的。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9
教材分析:
《光的傳播》是粵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光》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是學習光學的基礎課。通過實驗,探究光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提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及日食月食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知道推測要有依據;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教學重點:認識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學難點: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本課的教學作出了以下教學設想
教學設想:
因為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所以在教學光的傳播的特點時,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進行驗證,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為實現這一設想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猜想
2、探究
3、運用
4、小結
教學過程
(一) 第一環節:猜想
我首先以鐳射筆的紅色光線照射屏幕,然后問學生你認為光是沿著怎樣的路線跑到屏幕上的?這種實物作為導入,讓學生對光學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時也作出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測想。
(1)提取生活經驗進行初步驗證
學生作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猜測后我再追問,生活當中觀察到的哪些現象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這時可利用課件配以圖片如:舞臺上的燈光、陽光照射森林┉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看到的直線形式的光。使學生發現,原來生活中就的確存在著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現象,讓學生從猜測發展到初步信服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2)通過實驗再次驗證
生活經驗只是一個事實,如何引導學生通過科學的方法證明出來?接下來我為學生安排了兩個實驗活動,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實驗活動1管子看光實驗,實驗中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充許有有不同方法,但只要學生有一個共識,只有管子是直的光才能傳播出來,當管子是彎的光就不能傳播出來了。這樣就能得出我們的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實驗活動二光線打靶,實驗發現只有B孔和中間擋板的小孔及靶心三點在一直線上光線才能打到靶心,這就又一次地驗證了光是直線傳播的。兩個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對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進行了充分證明學生從初步信服發展到充分肯定光是直線傳播的。當充分肯定光是直線傳播的結論后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環節:運用。
(三)運用
科學知識的學習在于運用,科學知識的運用又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達到這一目的先讓學生根椐課文了解小孔成像,再讓學生根據光是直線傳播的特點猜想在白屏上所看到的內容并把它畫出來。之后我通過實物演示讓他們驚奇的發現,蠟燭倒過來了,而且還有顏色,還能動呢。這時學生肯定會有疑問但可通過課件,直觀演示光通過小孔后的傳播過程。結果不用講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學生此時的探究欲望非常強烈我緊接著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用光是沿直線傳播來解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并利用課件演示幫助解釋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現象。
當學生明白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并能簡單運用后,為提高他們的技能我布置拓展練習自制簡易。
(四)最后一個環節小結
我先讓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并給以鼓勵。
整堂課,其實內容都很簡單,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驗證,對于學生來說可能興趣更大,因為這堂課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過程。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黃鳴。我說課的題目是:《光的傳播》,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設計理念、說學法和教法、說教學過程五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一、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學習光的反射規律反射規律、折射規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同時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又能解釋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現象,也是信息傳遞一章的基礎,通過本章的學習是反射、折射現象的基礎,可以提高同學熱情,激發探究欲望,培養學生STS意識。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提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光的直線傳播”的探究,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探究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4)重點、難點
重點:光的直線傳播。
難點: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三、設計理念
本堂課的設計著重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創設線性探究模塊,努力建構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走進物理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
構建“人文·物理·社會”三維課堂,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釋放學生心靈,張揚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四、說學法、教法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采用以下主要學法: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精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促進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與此相適應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發現法。發現法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所提倡的,是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器材,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具體體現在以下的教學環節中。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從生活走向物理
通過展示大連的夜景和自然光現象,教師提問:圖中的光是從哪來的?引入光源定義: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你知道還有那些物體是光源?就以學生舉出的光源為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類。
2、經歷探究,完成光的傳播學習
(1)提出問題:
有關光的知識你想了解哪些內容?這些問題將在我們今后學習中依依解答,這節課我們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樣的路徑傳播的呢?”
(2)猜想與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幾種猜想:直線、曲線、折線、射線。
(3)設計實驗,評估優化探究方案
教師給出實驗器材:激光筆、大礦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凍、帶有小孔的硬紙板、蠟燭。學生根據這些實驗器材制定實驗方案。
小組展示實驗方案,大家對實驗方案進行評估,完善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完成實驗
(5)分析與論證
小組分別向同學展示光空氣、液體、固體光的傳播。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從物理走向社會
接著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呢?讓學生舉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師生共同進行簡單的解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向學生提出學習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學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準直、槍的瞄準、排隊等。如果舉手同學不多,就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
4、光的傳播速度
生活中還有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通過電腦展示雷電,提問: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學生回答:光速大于聲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閱讀課本內容,自學完成這部分內容。
5、師生小結
首先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并給以鼓勵。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物理研究的是力、熱、光、電等現象的。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現象及其規律,而對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是光學實驗的一個開始,所以做好這個實驗也為后面的光學規律的探究打下了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還不具備很好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不對學生的探究過程要求太嚴。根據學生前一節的學習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于光的反射有了一點點的了解,但是對于具體的反射現象和反射規律學生還很模糊。所以這節課應多鼓勵學生勇敢的進行合作探究,從實驗中得出結論。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本節的內容和學生情況,現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一些生活現象知道物體的表面可以發生反射現象,能通過實驗得出光的反射規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知道反射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識目標)
2、能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圖,會利用兩種反射解釋有關現象。(能力目標)
3、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情感價值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要求,這一節的重點是利用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難點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做光路圖。
四、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上課前發放器材:光的反射實驗器一套、激光手電(四人一組)。教師提前在黑板上寫好小組號,同時畫好上課用的光路圖。
2、教學過程:
1)學生動手實驗,引入新課:
先給學生演示:正對著墻照有個光點,然后給學生提出問題:不對著墻照,如何讓光點出現在墻上?同時對學生提出:看誰先做到?做到的報出你的小組號。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參與度很高,都很積極動手實驗,一開始就把學習氣氛活躍了起來。再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入課題:光的反射。同時教師適當的點撥什么是光的反射現象并讓學生舉例,加深對光的反射理解。
2)提出問題,學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重點)
通過老師的一個演示反射,提出問題:通過這個現象你來猜一下:光在反射時遵循了什么規律?(在這個地方要把一些名稱告訴學生,便于學生說出猜想和后面的實驗)學生猜想:為了鼓勵學生作己的猜想,教師對學生的猜想不做任何的。在學生實驗之前要把的要求和實驗的一些注意事項告訴學生,在這個地方加入的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探究思考,發現歸納,同時讓相鄰小組相互檢查,既體現了的公平性,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通過發現學生在小組內的合作意識增強了,競爭意識也增強了,同時為了得到更多的結論,有的學生會去看課本,這樣得到的結論能夠全面一些。
學生實驗之后請得出結論的最多的小組說出他們的結論,其他組補充。在學生的實驗結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到:反射光線上的一點的對稱點會在入射光線上找到;教師要引導學生可以利用這個結論作圖。還有學生會說:既然法線是人為畫上的,那么入射點就可以移動,不用總是在一個地方,教師要及時的給與肯定和鼓勵。有的小組會說:反射面必須是透明的,或者是光滑的,教師可以簡單說明折射和反射的不同,并就勢引導學生得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老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發現一個小組的實驗設計非常的好,應該加一個鼓勵:這個小組將鏡面朝下,這樣做實驗使得光線非常的清楚,實驗效果很好。最后教師做一個簡單的,再把光的反射規律加以明確和強化。實驗結束,讓學生好器材。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緊跟著一個跟蹤練習:讓6名學生到黑板上利用剛學的光的反射規律做光路圖(也是為后面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學習做好鋪墊),其他學生在下面任選一個畫,同時完成后面的練習。學生的作圖可能會出現不畫法線的、兩個角不相等的、光線漏掉了箭頭的,或是將光線箭頭畫反了的,所以在這里也對學生的作圖做一個,通過討論出作圖的注意事項,讓學生通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在做題中規律或是一些注意問題。
3)觀察光路圖,學習兩種反射:
利用黑板上學生的作圖,這個圖課前畫在黑板上了,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利用剛剛學過的光的反射規律作圖,鞏固了反射定律的知識,再就是為后面引出兩種反射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教師三個三個連起來引出兩種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提出問題:入射光線都是平行的,但是反射光線不一樣,思考它們的區別在哪里,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讓學生看書自學并完成導學案上的題目。教師不再做統一講解。
4)小組交流,歸納:
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對本節所學的知識加以。
5)當堂達標:
學生做導學案的達標題,讓做的快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答案,有不同意見的去用不用顏色的筆改,最后全班交流統一定出答案,再讓同桌用紅筆互批。最后小組長統計組內全部過關的得到一個對號。最后的達標既是對學生這一節課學習的一個也是對小組的一個總體,這樣就能帶動好的學生去幫助弱的學生,利用生教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五、布置作業:配套練習冊上相應的練習題。
我的課說完了,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本節可主要內容是光的折射規律及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自然現象。
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現象及其特點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第四章《光現象》第四節《光的折射》,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光的傳播及光的反射,對光現象有了一些了解,《光的折射》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同時又是即將學習透鏡成像的基礎。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學好本節課有利于學生學習透鏡的有關知識,也為高中的光學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
2、理解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能根據光的折射現象的實驗結論作出已知入射光線的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4、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折射現象;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概括出物理規律的能力。促進學生養成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動手進行物理實驗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新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以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教學重點:
(1)、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的偏折規律;
(2)、理解光的折射規律;
(3)、使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
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解釋折射現象并根據要求畫出折射的光路圖。
關 鍵: (1)、對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確定。(2)、做好探索性實驗----光的折射規律實驗。
4、教材處理
光在水中的折射不容易觀察入射和折射的偏轉角度關系,因此,作為演示實驗,讓學生有個大概的了解。而光在玻璃中的折射,可以在光具盤中實驗,能得到具體的數量關系,所以,作為學生的探究實驗進行重點研究。
二、說教法:
1、教學方法:
目標教學法:實驗前,提出問題,帶問題實驗,使實驗具有目的性。
探究式教學:這是本節課的重要實驗方法
討論法:實驗中小組討論,歸納折射規律。
三、說學法
本節課,重點讓學生學習類比學習的方法。學生剛學完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對光的現象已有一些簡單的認識,對光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線等,在光的反射中學生運用了探究式學習的方法研究光的反射規律,而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實驗方法,實驗結論等,學生都可以相互借鑒。因此讓學生通過把光的反射實驗與光的折射對比研究,折射規律,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顯的格外重要。
四、說教學程序:
(一)、新課引入:(3分鐘)
活動一:盛水小燒杯中,筷子斜插入水中,觀察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變化。
問:水中的筷子會看起來彎折,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活動二在玻璃磚后邊放支筆,從不同角度觀察,有什么現象,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與動手能力)
《光的傳播》說課稿 篇13
一、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學習光的反射規律反射規律、折射規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同時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又能解釋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現象,也是信息傳遞一章的基礎,通過本章的學習是反射、折射現象的基礎,可以提高同學熱情,激發探究欲望,培養學生sts意識。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提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光的直線傳播”的探究,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探究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4)重點、難點
重點:光的直線傳播。
難點: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三、設計理念
本堂課的設計著重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創設線性探究模塊,努力建構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走進物理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
構建“人文·物理·社會”三維課堂,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釋放學生心靈,張揚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四、說學法、教法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采用以下主要學法: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精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促進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與此相適應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發現法。發現法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所提倡的,是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器材,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具體體現在以下的教學環節中。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從生活走向物理
通過展示大連的夜景和自然光現象,教師提問:圖中的光是從哪來的?引入光源定義: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你知道還有那些物體是光源?就以學生舉出的光源為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類。
2、經歷探究,完成光的傳播學習
(1)提出問題:
有關光的知識你想了解哪些內容?這些問題將在我們今后學習中依依解答,這節課我們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樣的路徑傳播的呢?”
(2)猜想與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幾種猜想:直線、曲線、折線、射線。
(3)設計實驗,評估優化探究方案
教師給出實驗器材:激光筆、大礦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凍、帶有小孔的硬紙板、蠟燭。學生根據這些實驗器材制定實驗方案。
小組展示實驗方案,大家對實驗方案進行評估,完善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完成實驗
(5)分析與論證
小組分別向同學展示光空氣、液體、固體光的傳播。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從物理走向社會
接著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呢?讓學生舉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師生共同進行簡單的解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向學生提出學習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學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準直、槍的瞄準、排隊等。如果舉手同學不多,就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
4、光的傳播速度
生活中還有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通過電腦展示雷電,提問: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學生回答:光速大于聲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閱讀課本內容,自學完成這部分內容。
5、師生小結
首先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并給以鼓勵。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