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精選3篇)
實用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 篇1
我說的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浙江潮(附觀潮)》。本課將內容相近的兩篇文章編排在一起,一篇是文言散文《浙江潮》,另一篇是現代散文《觀潮》。這樣編排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錢塘潮的雄奇的同時,對古今語言的異同產生感性認識,感悟到祖國語言的魅力,增強語感和對祖國語言由衷的熱愛。
《浙江潮》全文共五句話,開頭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總領全文,點明題意。接著交代海潮最盛的時間:“自即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然后對潮水由遠及近,傳神地從形 色 聲勢四個方面寫出潮的特點,表現了海潮的雄奇壯麗。描寫形與色運用了形象貼切的比喻手法,比如“僅如銀線”“玉城雪嶺”;描寫聲勢則在比喻之處還運用了夸張,例如“際天而來”“如雷霆”“吞天沃日”等。這些手法將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最后引用楊萬理和詩句進行形象的概括,呼應首句,結構極為嚴謹。
《觀潮》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 潮來時 潮來后的景象,也表現的是大潮的奇特 雄偉壯觀。課文的第4 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繪聲繪色繪形地描寫了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從遠到近,寫得很有順序,很直觀形象。
總之,這兩篇文章都使人如臨其境,令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根據以上情況,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理解文章內容,感受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領會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文字,由遠及近的順序來表現大潮的方法。
訓練有感情地朗讀文章,掌握古文的讀法。
其中第2和第3條是本課和教學重點 難點在于引導學生用這兩篇文章中寫景的方法去寫景。
學生情況分析
對于學生來講,應該是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文言散文,以前學的都是古詩,
沒有這樣嚴謹的結構需要領悟和學習,可以說難度加大了,因此學生在理清結構朗讀方面都難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比如:《浙江潮》的開頭兩句與結尾一句是什么關系?古文的讀法等都需要老師采用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
此外,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方法往往是知而難行,例如:總分總也就是首尾呼應的結構,大部分學生在習作中達不到像課文中那么嚴謹;再如從遠及近的寫作順序學生也做不到像文中那樣自然。因此,設計一個“寫景小練筆”的練習是必要的。
對于兩篇文章的異同,學生一定的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我們應該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的感受或理解,表揚有獨特見解的學生。
談教法
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一堂課當中所需運用的方法肯定不是單一的。因此在上這課我將結合“疑問導讀” “巡視輔導” “示范” “講練結合” “質疑引導深入閱讀”等各種方法來進行教學。當然,我將主要采取“質疑引導引導”這一方法。在課堂中我準備這樣安排:在導入新課時設計疑問來創設情境,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利用巡視輔導法督促學生閱讀課文,感知內容;通過老師自身的示范性提問 朗讀和表達,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和提高朗讀與表達能力;在理解古文《浙江潮》時進行講練結合,既可以檢查掌握程度,又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深入閱讀兩篇文章時教師提出關鍵性對學生進行質疑,從而引導深入閱讀,領悟大潮的雄奇和作者表現景物的方法。
說學法
在學生的學習上,我希望學生能做筆記,用圈圈點點的形式進行,或者是記錄課堂中所學到的重要知識。其次,討論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對于教師或同學們的質疑就可以用這種方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我重視學生個性化體味語言,提倡學生多樣化的語言表達,例如對本課兩篇文章的異同的理解,可從多方面去說,有的可能會從朗讀感受上去分析,還有的可能會從內容結構方面探究等,只要學生分析得有道理,就應該給予肯定或表揚。
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
通過問題創設情境:假設有一個去錢塘江的機會,同學們想不想去?為什么?現在我們到書中去先睹為快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十分樂意地去閱讀課文)
二、自由閱讀 初步感知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這兩篇文章(要求學生記錄疑點),同時教師進行輔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在教師巡視輔導下呢,學生會更加主動,教師也能從中發現一些問題,從而及時給予指導)
2.反饋與點評。
指名說說所讀懂的內容及閱讀方式,另點一名學生進行點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展示了學生的個性表達)
3.質疑 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當提的問題較膚淺時不能挫傷他們,而應鼓勵,教師再作示范性提問,引導學生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
4.師生共同歸納總結:讀完兩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三、圖文對照 深入閱讀 朗讀指導
1.順序講讀古散文《浙江潮》(考慮到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文言散文在重點詞句 結構及朗讀方面難免會有一定的困難)
2.課堂練習:浙江之潮,被周密譽為( )。( )最盛大。當從遠方看時,僅如( ),再近些則( );聲音( ),給人的感覺是( )。因此,詩人楊萬里曾說( )。(課堂中設計一道這樣練習題能鞏固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
3.對照插圖,學生合作找出與圖相關的語段。(教師質疑,提出關鍵性問題:文中哪幾句是描繪圖中情景的?學生找出后就明白重點內容之所在)
(1)體會文中的比喻 夸張的修辭手法和由遠及近的寫作順序(找到相關的詞句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寫作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啟發。)
(2)談談讀后的感受(這是引導學生對內容更進一步的理解,也使學生得到個性化的表達。老師相機用原文板書:銀線 玉城雪嶺 雷霆 吞天沃日)
4.小組討論交流開頭兩句與結尾句的關系。(體味嚴謹的首尾呼應的結構特點。讓學生借鑒于寫作。)
5.合作學習《觀潮》一文
(1)按一定順序給課文分為三部分,師巡視輔導(針對后進生輔導,更能促進他們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結果,并說明理由,再師生共同討論出更合理的分法。
(3)合作探究重點部分“潮來之時”
同桌間討論這部分寫了錢塘江哪幾方面?(聲音 形狀)
感受大潮的聲音,交流大潮的形狀:分別找出相關語句,交流從中讀懂的內容,并體味一些重點詞句及修辭手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說說讀后感想(師相機板書:白線 城墻 戰馬 山崩地裂 大地顫動)
(4)交流疑義
6.有感情地朗讀比賽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讀的文章朗讀,然后分別請幾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浙江潮》和《觀潮》,指名同學進行評價;男女同學朗讀比賽,教師點評;教師示范朗讀后全班齊讀課文。(這樣更能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
四、引導表達
1.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結合板書與學生的理解引導學生多樣化地表達)
2.談領悟到的寫景方法(學生各抒已見,教師給予適當肯定)
3.師小結首尾呼應的結構和由遠及近的寫景順序
五、布置練習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溫習功課的好習慣)
2.運用領悟到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觀(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
六、談板書設計
我將板書和深入閱讀同步進行,設計的形式如下:
結構 仿佛看到 仿佛聽到 仿佛感受到
總
浙江潮 銀線
分 雷霆 吞天沃日
總 玉城雪嶺
潮來前 白線
觀潮 潮來時 城墻 山崩地裂 大地顫動
潮來后 戰馬
實用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 篇2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S 版五年級上冊一篇略讀課文——《堅定的錫兵》。課文以錫兵都經歷為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向我們描繪了一個善良、勇敢、盡職盡責都錫兵形象。
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指導學生學習本課要求會認的“鑄、殿、渦、狹”4 個生字。
說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默讀課文,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說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導入——匯報預習成果——圍繞“堅定”,品讀課文——拓展延伸檢查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對本課生字、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于文章題目發人深省,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接著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復讀文,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學生通過讀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錫兵是一個善良、勇敢、盡職盡責都錫兵形象。
整個上課的過程是充滿愛心與感動的,孩子們在較為深情的朗讀中,逐漸體會到錫兵那種堅強樂觀、英勇直前的精神,特別是學習錫兵遇到種種困難與考驗他英勇不屈的形象時,我采取了師生合作朗讀深入領會其精神的方式,如師讀“紙船已經損壞得不太像樣了,在漩渦里打著轉,慢慢地往下沉。”學生接著讀“錫兵還是挺直了身子,緊緊地扛著他的長槍。師再接著讀“不,我不會在這里死去,我一定能回去,因為那里有我要保護的人。”生再接著讀“他的心里依然充滿著希望。”如此方式的合作朗讀,不斷加深了學生對于錫兵形象的了解。最后,問學生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小姑娘有健全的兩條腿,你還會保護她嗎?為什么?
總結全文,拓展思維。
實用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 篇3
在選擇這一課時,我的腦海中久久地浮現著王崧舟老師那一堂兩個小時的《慈母情深》的課,那不著痕跡地引導與深情地朗讀,激活了文字里的詩意,喚醒了孩子們的感覺,讓學生讀出了心酸,讀出了慈愛。
那么我在上這一課之前,我就在思考:我如何利用四十分鐘的時間,既從王崧舟老師的課中受到啟發,又根據自己班學生的特色上出自己的風格,使孩子們也受到一次心靈的洗禮呢?
下面,我就簡要地說說自己的設計和想法。
一、精選鏡頭,感悟深情
《慈母情深》節選自著名作家梁曉聲的親情小說《母親》。作家對母親的描寫并沒有濃筆重彩,沒有直白地流露,只是從富有生活化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細微之處體現出來,刻畫了一個為生計疲于奔命的母親,仍堅守著家庭的溫暖,堅守著對兒女的希望。
因此,我在設計時,教會學生自讀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帶著方法,通過自讀,找出描寫母親的語句品讀、交流、感悟,再從中篩選出幾個鏡頭來細細體會。
鏡頭一:工作中的母親——勞累
這個鏡頭攫取了幾個描寫母親工作的段落,引導學生既讀出文字表面的意思,也讀出文字背后的情感,猜測母親的生活狀況,揣摩母親的心理活動,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其中一組慢鏡頭和一組快鏡頭,寫法相似,但描寫出母親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疲勞和忙碌。我引導學生從寫法的獨特之處入手,通過對比朗讀、師生配合讀等方式,感悟母親這一慢一快背后的艱辛付出,更能激發學生對母愛的深刻領悟,再指導學生用朗讀傳情達意,在讀中悟,在悟中讀。
鏡頭二:給錢時的母親——慷慨
一個如此貧窮而勞累的母親,當作者向她要錢買書時,她會如何呢?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母親的用心,我先設想了生活中的母親對自己的小氣與節省,來反襯出對孩子的慷慨。這慷慨從一“塞”中流露得最淋漓盡致。有了前面對家庭情況的拮據和母親工作的勞累的感悟作為鋪墊,此時“塞”出的真情便水到渠成了——塞出的是心血,是慈愛,是期望……
二、還原生活,引起共鳴
于漪老師說:“語文與生活同在。把學生關在教室里,局限在課本中,必然遠離實踐。一定要打開生活的大門,讓學生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學好語文,用好語文。”這告訴我們語文與生活不可分割的關系。
這篇《慈母情深》便是作者梁小聲在成功之后,回憶一件小事中慈母對他的期望與鼓舞,對他創作人生的影響。故事本源于生活,讀來更是樸實無華,母親的言行舉止恍如就在身邊一樣自然。因此品讀過程中,孩子們很容易回歸生活,找到共鳴,設身處地談出自己的感受。
特別是文中慈母情深感動了作者,作者懂得回報母親時,我設計了一組詩,由學生從生活中找鏡頭來填寫,這既是對文中反復、排比段落的仿寫,又能引導學生發現母愛,感恩親情,達到更高層次的共鳴。
當然,因為今天是公開課,學生面對這么多聽課的老師,有些緊張,不敢表達,所以我特意把教學節奏放慢下來,引導時難免會有些啰唆重復,但是,我想只要能讓盡量多的孩子們參與其中,即使超過一點點時間,又何妨呢?畢竟我們不能為了自己的教學設想和進度來拔苗助長吧!所以,這堂課雖留有遺憾,仍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