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通用14篇)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1
一、說內容: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余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本課的內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頁。
二、說教材:
有余數的除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既可以使學生拓展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范圍,又為以后繼續學習除法打下基礎。本節課要使學生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認識余數。為了使學生掌握好有余數除法的,教材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認識到平均分一些物體時,有時會有“剩余”產生,聯系除法的含義引出有余數除法的算式,并說明“余數”的含義以及有余數除法算式的讀法。隨后的練習,都是讓學生試著用有余數除法的算式來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幫助學生鞏固對有余數除法含義的理解。
三、說目標:
介于以上的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通過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讓學生體會余數產生的原因及實際意義,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能正確讀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2、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積累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抽象思維。
3、使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愉快的體驗,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通過平均分的活動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難點: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四、說教程(說教法與學法)
本課的教學分這樣四大塊。
第一塊:復習引新。
1.觀察:○○ ○○ ○○說說這6個蘋果是怎么分的。說出兩道除法算式。
2.說出:6÷2的意義?6÷3呢?。
3.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
我想通過這樣的復習找到新知的生長點,通過適當的溫故,使新知的教學建立在舊有知識的基礎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課。
第二塊:探究新知。
這一塊的學習內容,準備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分四個層次組織學習活動。
第一層:分一分。讓同學們在小組內把10枝鉛筆分別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給小朋友,并把結果記錄在書上的表格里。先指導操作,后自主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動。通過把10枝鉛筆平均分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對“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余數”的概念打下基礎。同時,操作活動步驟清楚,面向全體學生。
第二層:說一說。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組織全班交流,通過交流,確認每次分得的結果,并把這些結果按有沒有剩余進行分類。通過觀察、比較,突出了“剩余”這個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第三層:寫一寫。引導學生根據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過程和結果寫出除法算式,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1)觀察表一,說出算式并計算,引導學生說出兩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觀察表二,說出算式并計算, 10÷3=3(人)……1(枝)
(3)認識余數。
(4)觀察比較,10÷5=2(枝)10÷3=3(人)……1(枝),引導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分。
寫算式是把學生的具體感知進行抽象的過程,是形成“余數”概念的主要環節。教學時,我力求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由沒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并使學生獲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動經驗。
第四層:試一試。讓學生把其他幾種分得有剩余的情況試著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獨立在書上填一填,反饋交流后概括提煉:什么情況下平均分得的結果可以用余數的除法表示?余數表示什么?
在這塊的新知探究過程中,充分給予學生操作的時間,真正讓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逐步建立余數的概念,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第三塊:練習達成。
想想做做1與例題的類型相仿,是模仿性練習。要求學生進行操作后,根據操作結果填寫相應算式的商和余數,在完成填寫后讓學生說說每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單位名稱的選擇,在表達中進一步明確認識。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練習,學生觀察圖后,獨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時提出:比一比上下兩題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把一些物體按指定的每幾個一份進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幾份,只要平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寫成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使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從而更深層次的把握知識。
想想做做3,先把題目的要求讀一讀,同座相互說說,再指名說一說。
第四塊:總結評價。
1、請學生說說你學會了什么?揭示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2、生活中還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課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數的除法說給爸爸、媽媽聽。
整節課,從分鉛筆(初步感知),到觀察特點分類(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應用概念,遵循了學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規律,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了數學的價值性。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會了用表內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掌握了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以及有余數除法的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讓學生感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同時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余數意義的理解,鞏固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也為后面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兩位數及相關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思考,使學生理解并掌握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經歷應用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與方法的多樣化,發展應用意識。
3、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積累解決問題的基本經驗。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余數在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中的作用與含義并解決問題。
二、說學情:
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正逐漸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主要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學習中需要借助直觀的手段來解決學生認知上的困難。課堂上,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想一想、寫一寫等活動幫助他們理解余數在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中的作用與含義并解決問題。
三、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以談話啟發、引導發現等方法為輔的教法,并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多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四、說學法:
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猜測、動手操作、小組交流、匯報展示,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主動獲取新知識。引導學生理解余數在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中的作用與含義并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最大化的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課前交流
猜謎語
設計意圖:通過猜謎語的活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游戲導入
玩游戲“你說我找”。
設計意圖:在游戲中給學生留下懸念,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并順勢揭示課題。
(三)探究新知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找規律
(2)提出問題:第16面小旗是什么顏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規范語言的完整性、準確性。同時,也為解決問題掃清障礙。
2、探究解答方法
(1)想(2)擺
匯報:第16面是哪一面?用語言來描述。
(3)列算式:
你能結合題意說說這道算式的含義嗎?
第17面小旗是什么顏色?怎樣來列算式?
第18面小旗是什么顏色?怎樣來列算式?
3、歸納:余數是幾,答案就是這一組中的第幾個;沒有余數說明正好分完,答案是這一組中的最后一個。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再小組交流想法,然后個別匯報,符合數學新課標指出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要求: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鞏固練習
1、“我說你找”21會落在哪個手指上?30呢?
2、確定氣球的形狀。
3、按學號的順序讀“我愛漢濱小學”,你應該讀哪個字?
設計意圖:設計這幾道練習題,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還對學生滲透心懷愛心的思想教育。總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明白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教學理念。
(五)、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談收獲,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六、反思
總體上看,完成了教學任務,達成了教學目標。可是,我覺地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優化。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我的態度端正,但可以更最端正,“態度決定成敗”。
2、話太多。不放心學生,引導的內容太多,還有自己不該重復孩子說的話,應該找其他學生來說。
3、備學生不夠細致。最后一道練習題,我高估了學生口算有余數除法的水平,導致說錯的現象較多。要是讓他們把算式寫在練習本上,再來起來說估計效果會更好。
4、個別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不夠完整,也不夠簡潔。說明平時訓練得少,以后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
教學是一們有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希望大家能暢所欲言,指出課堂中存在的不足,幫助我不斷進步。謝謝大家。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3
一、說學生
本班共有學生11人,其中有9人為以前縣殘聯語訓部學生,一人為原普校學生,還有一人從未上過一天學,除存在語言障礙外,還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礙。本班學生有9人為聾啞學生,剩下兩人為腿部有殘疾。學生整體學習水平較差,尤其是針對數學學科,學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對于那些邏輯性和概括性強且又抽象的數學語言文字,在理解上存在著困難,因此在數學教學上存在很大的難度。另外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為方便教學,我將他們分為了三層:
A層:(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數學基礎,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差)
B層:(數學基礎較差,但有一定的理解力)
C層:(基礎差,理解能力差,學習習慣差)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九冊第一單元中的《除法的意義》中《有余數的除法》第一課時。
2、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時常常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分后還有剩余”,這兩種情況是在實踐中自然產生的。《有余數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還有剩余”的情況。《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用豎式進行除法的計算。
三、說教學目標
1、在平均分若干物體的活動中認識余數,感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情況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正確讀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并學會除法的筆算。
3、通過操作、思維、語言的有機結合,培養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意義和作用。
四、說重難點
1、重點:知道什么是“余數”。
2、難點:理解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橫豎式寫法。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聾啞學生,在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是引導、探究、討論、發現的教學方法,用生活中學生已掌握的學習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讓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形象化、直觀化。
2、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啟發學生思維,感受創設過程中的無限樂趣。通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讓學生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學法:
觀察、比較、發現的方法:我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擺法得到的不同結果,然后進行比較進而發現余數,從而建立余數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最大化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復習舊知,情境探究”、“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運用體驗”三個教學環節。
1、復習舊知,情境探究:
充分利用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合理選組教材,創設愉悅的自主探究的教學情境,所以我選用了用盤子來裝蘋果這一活動。首先,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必須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我先情境導入,拿來15個蘋果和幾個盤子,讓學生把每個盤子里裝3個蘋果,看可以裝幾盤,并列出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再分別裝4個、5個、6個、7個蘋果,再讓學生分一分,這部分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1)學生操作:引導學生用動手分一分,看可以裝幾個盤子,有沒有剩余的。
(2)學生展示:將學生的分法展示出來
(3)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分蘋果的過程,明確余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分,提出余數的概念和意義并讓學生明白。
(4)教學有余數除法的橫式寫法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稱,并規范學生的手語(被除數、除數、商、余數)
②出示一道數學題: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盆,最多可以擺______組,還剩_______盆。引導學生,數字比較大,我們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去尋求結果,我們可以列出算式進行計算,出示課件,講解有余數除法的橫式和豎式寫法,并告知各部分的意義,在最后總結出本課的難點:余數是不夠分的數,所以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3、鞏固新知,運用體驗:
我設計以下練習題,除了突出本課的重難點余數的意義和余數比除數小之外,在練習過程中針對學生在以前學習除法時容易出現錯誤的試商,進行復習鞏固。
⑴、判斷。
⑵、填一填。
⑶、拓展練習,學以致用。
布置一個小超市的場景,擺上貼了標簽的實物,然后給學生20元錢,去買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并問其他同學他可以買多少個,花去了多少錢,老師應該找給他多少錢。讓學生輪流扮演售貨員和顧客。
七、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平均分東西的時候有時剛好分完,但有時也有剩余,剩下的不夠分的部分我們叫做余數。同時我們還發現,剩下的不夠分的部分總是小于需要分的數,即余數小于除數。
八、說教學反思
1、本節課針對聾校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一個接近學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學課堂情境,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數學源于生活,更服務于生活,教師要有“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應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本節課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緊扣教學重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
2、應規范數學教學手語,如在教授“被除數、除數”,手語不夠規范,、直觀、簡潔。
3、在教學中,應注重聾生的理解力,對于應用題的教學一定要讓學生讀懂題意,在講授有余數的除法的橫式時,后面的單位一定要講解清楚,讓學生明白各部分的意義,而我在教學中沒有注重,導致后面在買東西的環節學生會計算,但在具體操作時不明白應該買多少數量的東西,應該找多少錢。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有余數除法的內容。這節課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況后,再研究“分后還余”的情況。《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抓住“余數的認識及其含義”進行教學。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在把若干物體平均分的活動中認識余數,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
本課的重、難點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二、說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操作、體驗感悟,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設計了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余數的產生,以及余數的意義。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復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一)復習鋪墊
1、擺一擺。用9根小棒擺三角形,可以擺幾個三角形?(2個小或者1個大)
2、說說你是怎樣擺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擺,可以擺3個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擺,可以擺1個小三角形。
3、列式計算
擺兩個小三角形:9÷3=3(個)9表示什么?3呢?
擺一個大三角形:9÷9=1(個)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師:兒童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在班級聯歡會上擺一些果盤,他們買了一些草莓,準備每2顆草莓放一盤,現在有6顆草莓,請同學們拿出水果學具,用6個學具表示6顆草莓來擺一擺。(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余嗎?
(可以擺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余)
師:這是平均分的問題,我們可以用除法計算,怎么列式呢?6÷2=3(盤)
(2)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看看能擺幾盤,有沒有剩余。(學生動手操作后,反饋結果:可以擺3盤,還剩1個)
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師:平均分后還有剩余怎么辦?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嗎?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組內思考、討論)
(說明:7里面最多有3個2,這余下的1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在數學上叫做余數。
列式:7÷2=3(盤)……1(個)
(小結:為了分清余數和商,我們要在余數和商的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
(3)觀察比較6÷2=3和7÷2=3……1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余,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數。
師:想一想,什么情況下平均分的結果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表示,余數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
23÷3=7(組)……2(個)
說說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
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擺的結果填空。
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這是一道開放題,三種裝法,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根據自己的選擇,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師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2題。
出示題目:17個紅果,平均分給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幾個?還剩幾個?
學生獨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紅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對自己和他們有什么評價?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教學困惑:學生在學習有余數除法以前,已經認識了除法,知道要把一個數等分,可以用除法計算。至于這個數能不能正好分完,對每一個人來說,在沒有計算或進行分的實踐之前,是不會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那本節課要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有時‘平均分’后還有多余的.”的意義呢?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能在有余數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數。
2、引導學生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確定此目標基于以下三點:
一是基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數學思考,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二是對教材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有余數除法”的內容。這節課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況后,再研究“分后還余”的情況。《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抓住“余數的認識及其含義”這個知識點進行教學。為了讓學生鞏固這個知識點,在新知授完以后,讓學生完成做一做的題目及練習冊中的題目。
三是對學情的分析。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義,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除法豎式進行學習,也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求商,而有余數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訣求商,學生比較難理解。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些困難的。
基于以上幾方面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知道什么是余數以及有余數除法算式的書寫。教學難點確定為:理解余數的含義和實際意義。
二、教法
《課標》中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本節課我采用講授法,引導觀察法、直觀操作法進行教學。
三、學法
《課標》中指出,引導學生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本節課我將指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索、觀察發現、知識遷移等方法進行新知的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分為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復習引入,通過復習表內除法的意義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第二個環節是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在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談話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初步感受“余數”然后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數的除法是一個新的知識點,在學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導學生讀出算式。再指導學生說出算式個部分的名稱。
第三個環節為鞏固練習,新知運用。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有余數除法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與理解。
第四個環節是課堂總結,理解升華。課堂總結是學生對知識系統掌握的情況,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課后反思
本節課在處理分一分的環節時,學生出現了多一個和少一個的兩種說法,課前預設不夠充分,處理得有點倉促。其實可以問學生分幾份多一個,分幾份少一個,多一個少一個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數。這樣處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我說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有余數的除法。
有余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梁,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余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于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體寫法學生較難理解。總之,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
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實例,來理解“余數”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余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及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知道什么是“余數”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
二、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我主要通過游戲“猜猜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后,將自己畫的個數數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后一個的顏色。)這個游戲的設計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大量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來感受“余數”。
(1)讓學生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說一說,兩次分有什么不同?學生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學生初步感知余數的概念,觸及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如果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學生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學生會回答,不能分了。通過這個壞節,讓學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數”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現最好的4位同學,應該怎么分啊?誰來幫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學生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學生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數”。
3、用數學方法表示。
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余數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學生寫完后給予簡單點評并說明各部分的意義。我認為這部分學生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通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和余數的關系,會發現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余數比除數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節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數,也就是“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練習鞏固新知。
通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學生上來板演,別的學生下面做。做完后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并可以根據學生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5、回到游戲“猜猜看”。
這時候學生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通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共同來探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后,讓學生來猜一猜。然后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學生先來說一說。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游,要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說課堂小結
讓學生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余數”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內容
本課為小學二年級下冊(西師大版)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法的意義,但只限于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的情況,
三、教學目標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2、通過觀察、比較后,弄清整除的意義。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并從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4、能夠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四、課前準備
電腦課件。
五、教學流程
一、基本練習。
(電腦顯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體訂正。
2.師:請學生根據各題商的結果,將這些除法計算題進行分類,每類商有什么特點?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并在小組內選出一名記錄員,將研究的結果記錄下來。(四人小組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后出現分類情況。
(電腦顯示)商沒有余數為24÷3=8,8÷2=4,38÷2=19;商有余數為52÷8=6…4,25÷3=8…1,10÷4=2…2。
二、談話導入。
在我們學過的整數除法中,商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余數的,一種是有余數的。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再對它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師:(電腦顯示)讓我們先來觀察這類除法算式。它們有什么特點呢?請在小組內研究研究。(四人小組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生1: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而且商沒有余數。
生2:我們組不同意他們的看法,我們認為被除數、除數、商應是自然數。
師:現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同學們同意哪一種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種意見,因為整數包括自然數和零,而除數是一個非零的數,所以除數不能是整數。
生2:我不同意第二種意見,因為如果被除數、除數、商都是自然數,那被除數和商就不能是零嗎?
師:像這樣,一個整數除以另一個不是零的整數,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第一個整數能被第二個整數整除。(板書)
看書第78頁,齊讀“什么叫整數”,并完成“做一做”(1)。
師:“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個數不能被第二個數整除的情況,它們有什么特點?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學生回答。
師:這就是“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電腦顯示有余數除法的算式。)
師:有余數除法中余數和除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思考后回答。
師:前面我們學過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你們記得嗎?有余數除法各部分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電腦顯示:48÷5=9…3)
師:如果被除數不知道,該怎么求呢?(電腦顯示:?)
師:你們發現有余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了嗎?
學生回答后,板書有余數除法的關系式。
師:這個關系式有什么用呢,
(學生回答后可能出現兩種情況:(1)驗算有余數除法是否做對了?(2)求未知數x。)
師:現在我們就運用它們之間的關系,來完成第78頁的“做一做”(2)。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出現以下幾點:(1)什么叫整數?(2)什么叫有余數的除法?(3)有余數除法的關系式。(4)如何利用關系式進行驗算?)
師總結:對,將你們所說的結合在一起,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內容。
五、鞏固練習。
1、填空。
(電腦顯示)
(1)一個整數除以另一個不為零的整數,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 )能被( )整除。
(2)因為28÷4=7,我們就說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數除法中被除數=( )。
(4)( )÷3=8…2。
2、完成“練習十六”中的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判斷。
(電腦顯示)
(1)有余數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數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數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師:你們回答得都很好。(電腦出現回響掌聲)
4、課堂活動練習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除法的意義,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多位數除法豎式及進一步應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基礎。《表內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況,而有《有余數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互相練習。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
教學目標:
(一)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二)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讓學生發現并理解余數比除數小,培養學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探究的樂趣。
二、說學情分析
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況學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數的除法無論試商還是求余數學生都較難理解,十分抽象,學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盡最大限度分完,還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須小于除數,否則還可以再分,這些都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動手操作這個環節讓學生理解“從總數分走了一些,還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從而理解余數的產生和意義。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三、說教法學法
針對二年級年齡小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導、探究、討論、發現的教學方法,借助擺正方形,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合作的方式,通過觀察,操作,探究,討論,發現比較等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力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復習舊知”、“動手操作,建構知識”、“鞏固新知”、“課堂總結”,四個教學環節。
(一)復習舊知
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必須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我先讓學生解決“用8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能擺幾個正方形”的問題,得出8÷4=2(個)這一答案,并追問學生為什么想到用除法計算,從中復習除法的意義以及除法橫式的寫法。同時為有余數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動手操作、建構知識
教學不是簡單給予,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所以我在課堂中盡可能給學生創造探索和體驗過程,所以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擺小棒來感知余數和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主要讓學生通過兩次擺小棒突破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1、第一次擺: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過學生獨立操作,體驗有剩余,剩下的1根還夠不夠擺一個正方形?
這個環節又分3個層次進行教學。
(1)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擺出9根小棒能擺幾個正方形。
(2)學生展示:9根小棒能擺2個正方形,還余下1根。
(3)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剩余的不能再擺一個正方形,也就明確了余數的產生的意義。再教學有余數除法的橫式,這時候我會讓學生列橫式,得出9/4=2個......1根,然后結合小棒明確各部分的意義,我會告訴同學們,這個式子讀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這個一我們把它叫做余數。在此基礎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內容——有余數的除法。
通過對小學生學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覺在教學余數與有余數除法的意義這一環節上不夠扎實,還應讓學生多擺幾次小棒,來感知余數。
2、第二次擺:放手讓學生擺,目的是進一步體驗加深有余數的理解。
這一環節我又分了2個層次。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同桌合作,繼續添加小棒的根數擺正方形,觀察還可能余下幾根小棒并記錄下來。大量的學習資源,充足的活動空間,充分的小組合作,讓有余數的除法認知在學生的思維中由淺入深。
雖然這個環節上時間用的比較長,但是我認為計算教學就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感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我將前面讓同學繼續添加小棒的`根數來擺正方形所出現的所有算式排列起來,
9÷4=2(個)……1(根)
10÷4=2(個)……2(根)
11÷4=2(個)……3(根)
<
13÷4=3(個)……1(根)
14÷4=3(個)……2(根)
15÷4=3(個)……3(根)
18÷4=4(個)……2(根)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么發現?讓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學生會出現這些想法:“除數都是4”;“余數有1,2,3,等,這時,我接著問:余數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數?我這樣問的目的是讓學生先感知“余數比除數小”;再接著設問:假如給你更多的小棒,來擺正方形,余數又會是多少呢?讓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推測不同數量的小棒擺正方形,在有剩余的情況中,余數仍然師1、2、3,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再去比較余數與除數的大小,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發現“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明白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三)鞏固新知
本課的練習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
1、這道題是基礎練習,用于檢查學生對所學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1)擺一擺,填一填
27÷5=□……□ 30÷4=□……□
27÷8=□……□ 44÷8=□……□
50÷9=□……□ 53÷7=□……□
2、余數可能是幾?是對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再一次進行鞏固。
有15個☆,每4個一份,
能分成幾份,還剩幾個?
□÷□=□(份)……□(個)
3、拓展應用
新的學期開始了,同學們見面了,有20名同學想去野營,每4人一組,能分成幾組?找同學來分一分。其他同學可以動手擺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20÷4=5(組)
一切準備就緒他們出發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地面上擺放著各種食品,小朋友正在輕松地分配著各種食品,師問這里有9個面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你看怎么分呢?(小組討論,自己動手擺小棒)
這是一道開放題,聯系生活,用有余數的除法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不僅鞏固了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也體現數學的生活價值。
(四)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來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歷程,暢談自己的收獲。從而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與自我評價能力。
五、板書設計
有余數的除法
9÷4=2(個)……1(根)
↓
余數
讀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
余數小于除數
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同學更好地把握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更好地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達到讓學生學好本節課的目的。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有余數的除法》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之一。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況后,再研究“分后還余”的情況。《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必須切實學好。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抓住“余數的認識及其含義”和“余數與除數間的關系”兩個大知識點進行教學,至于豎式的教學,我想只要學生能較好的掌握余數的含義以及它與除數間的關系,這一內容學生知識不難掌握。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①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②能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數。
③通過自主探究明確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④會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本課的重、難點是在具體操作中,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明確余數與除數之間的關系。
二、說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自主操作、體驗感悟
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促進學生有意義地構建新知,我設計了一個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余數的產生,以及余數的意義。這個活動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間,充分發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反思交流、應用提高
在教學余數和除數的關系中,我結合學生擺小棒的例子,鼓勵學生猜想、驗證,逐步抽象概括,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反思性學習,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深刻地體驗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突破教學難點,最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有余數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流程
為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復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1、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我利用復習導入,“用18根小棒,每3根擺一個三角形,能擺幾個三角形?”讓學生知道此題可以轉化為“18里面有幾個3?”用除法計算,從中復習除法的意義。
2、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此環節讓學生理解余數的意義,會正確用算式表示有余數的除法。
(1)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用9根小棒,擺正方形。(2)學生展示:學生擺出了2個,還剩1根。(3)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擺一個原有的圖形,也就明確了余數的產生的意義。
接著,我讓學生充分體驗感知除法算式橫式和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然后接著用十根小棒擺正方形,并列出橫等式及豎式,進一步體驗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擺正方形能擺幾個余幾根的除法橫等式。探究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時,我讓學生觀察黑板上幾個算式中的余數和除數,大膽猜測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學生一般都會得出:余數﹤除數。
3、鞏固新知,享受快樂
這部分我安排了課本中的一些習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共同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有余數的除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課本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第50、51頁的例1、例2和51頁的“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二的第1、2題。
2、教材簡析
“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上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因些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讓學生學好。有余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教材有意識地注意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來溝通有余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系,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的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學會筆算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
(3)進一步鞏固除法的意義,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能用筆算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說教法
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處理、算法以及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計算的速度和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以及情感體驗,忽略了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造成課堂氣氛緊張,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的例題時,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創設真實的情境,也聯系到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直觀地得到結果,發現生活中的“余數”,引發學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組織教學,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溝通有余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系,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談話
學校要開聯歡會,你們喜歡嗎?
2、出示主題材圖,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以情景圖引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頁的例1
(1)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同時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2)書寫除法式子,利用口訣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先進行計算,明確商應該是多少。]
(3)在老師的引導下,正確書寫筆算除法,并懂得豎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稱。
(4)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2、教學例2
(1)出示圖畫
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2)學生操作學具,通過擺擺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幾組,還剩幾盆。
[有余數的除法試商學生還不會,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便于學生掌握。]
(3)讓學生嘗試列橫式。檢查學生列橫式的過程與方法。校正。
(4)學讓嘗試列豎式計算,把學生的式子展示。
(5)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3、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兩個筆算式子,說說有什么不同。引出課題:像這們沒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第51頁“做一做”題。檢查,展示學生的練習。課件出示正確的計算。
2、判斷練習:課件出示。
3、練習“練習十二”中的第1、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后檢查,指名說說計算過程。課件出示正確的書寫過程。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 有余數的除法”是小學數學第五冊第四單元的知識。本單元知識可分為兩塊:一是有余數除法的意義、豎式計算及余數和除數的關系;一是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除法試商的基礎,一位數除多位數的試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所以本單元知識非常重要。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用豎式進行除法的計算。
二、設計理念與意圖: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索的過程,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動的地位,要讓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本節課我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到了余數的由來;通過觀察、思考、探究,理解豎式的含義。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下,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成了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我將教材略作變動,例1和例2合在一起。在學生自主擺小圓片的過程中,必然會得到兩種結果:一是正好擺完沒有多余,一是擺了若干堆后有多余。通過兩種結果的對比,學生理解了余數的產生是生活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感悟了余數產生的意義。除法豎式的意義也是較難理解的知識之一。我將有余數除法的豎式作為例題進行講解,在小圓片的幫助下,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豎式中每一步的含義。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
主要采用的是引導、探究、討論、發現的教學方法,借助于媒體,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合作的方式,通過觀察,操作,探究,討論,發現比較等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力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學法:
1、觀察、比較、發現的方法:我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擺法得到的不同結果,然后進行比較進而發現余數,從而建立余數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2、合作討論的教學方法:如今的課改相當重視學生建的合作與交流。我在引導學生進行新知探索時適當采用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合作與交流不僅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協作能力。
四、教學流程簡析:
教學目標:
1、在平均分若干物體的活動中認識余數,感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況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正確讀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并學會除法的筆算。
3、通過操作、思維、語言的有機結合,培養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除法的筆算
教學難點:有余數除法及除法豎式的意義
教學準備:小圓片、簡易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中秋節和國慶節馬上要到了,城關四小三4班的學生打算利用班隊課進行聯歡活動。為了增添節日的喜慶,他們向學校借了14盆花,用來布置教室。
你打算怎樣擺這些花呢?拿出小圓片,擺擺看。(生自由動手擺)
【給學生自由擺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擺,每堆幾個,擺怎么樣的圖案。雖然花費的時間較多,并需要教師善于觀察和發現,但這樣就賦予了學生主動探索的權利,產生思維的碰撞。在擺設過程中,肯定會出現正好分完和出現多余兩種情況。學生就深切地感悟到了原來在生活中分東西時,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啊!如果規定了每堆的數量,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沿著老師鋪好的路走下去了。這樣一來,課堂的調控權就掌握在教師手中。】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有余數除法的內容。這節課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況后,再研究分后還余的情況。《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抓住余數的認識及其含義和余數要比除數小這兩個大知識點進行教學。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能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數。
3、通過自主探究明確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會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本課的重、難點是: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特點。
二、說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操作、體驗感悟,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設計了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余數的產生,以及余數的意義。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復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談話和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初步感受余數。
1、談話: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什么叫平均分嗎?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計算?
2、讓學生來分一分小棒。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在分好后說一說,兩次分有什么不同?學生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個剩下。然后告訴學生像這種有剩余的情況,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我們就把這種情況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二)、出示學習目標。
目的讓學生明白我們這節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
(三)、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1、擺一擺,回顧除法意義
6個蘋果,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①、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
②、問:能把擺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62=3(盤)
問:這個算式什么意思?
2、初步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①、出示7個蘋果,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
②、交流匯報擺的結果,并說發現。
③、引導學生根據擺的過程列算式。
④、比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追問:余數表示什么?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在動手中加深對余數的認識,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然后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討論中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以此真正理解余數所表示的內含。
3、初步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①、用8根小棒,你能擺幾個這樣的正方形?請動手擺一擺。
②、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擺的意思嗎?
③、如果用9根小棒來擺呢?
④、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⑤、余數和誰有很密切的關系?是什么關系?
余數<除數(余數要比除數小。)
⑥、活動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擺五邊形。如果有剩余,可能會剩幾根小棒?
如果用這些小棒擺三角形呢?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正方形,在擺一擺、猜一猜的活動過程中學生總結出除數要比余數大的規律,明確余數要比除數小的特點。
4、練習鞏固新知。通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學生上來板演,別的學生下面做。做完后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并可以根據學生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四)、測評訓練: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第2題。這些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目的在于考察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側重對學困生的輔導。
四、說課堂小結:
讓學生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知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我說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有余數的除法。
有余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梁,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籠統,概念性強。從同學方面看,同學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余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于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體寫法同學較難理解。總之,對于低年級同學來說,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實例,來理解“余數”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余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同學觀察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知道什么是“余數”。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
二、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我主要通過游戲“猜猜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同學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后,將自身畫的個數數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后一個的顏色。)這個游戲的設計在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并且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大量生活中的實例,讓同學來感受“余數”。
(1)讓同學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說一說,兩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學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同學初步感知余數的概念,觸和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假如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同學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同學會回答,不能分了。通過這個壞節,讓同學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數”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示最好的4位同學,應該怎么分啊?誰來協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同學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同學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數”。
3、用數學方法表示。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余數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同學寫完后給予簡單點評并說明各局部的意義。我認為這局部同學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通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和余數的關系,會發現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余數比除數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節讓同學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數,也就是“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練習鞏固新知。通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同學上來板演,別的同學下面做。做完后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同學掌握新知的情況,并可以根據同學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5、回到游戲“猜猜看”。這時候同學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通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一起來研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同學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后,讓同學來猜一猜。然后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同學先來說一說。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游,要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同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說課堂小結
讓同學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同學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余數”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維判斷能力。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1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有余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學思考、教學設計這兩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我的教學思考:
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我對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時常常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分后還有剩余”,這兩種情況是在實踐中自然產生的。二年級上冊學習的《表內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況,而《有余數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還有剩余”的情況。《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系,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回憶起以前學過的表內除法的相關知識,然后利用擺花片(每份幾個)得出結果進行教學,并且會讀有余數除法算式,這是進一步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的基礎。例2是對有余數的除法利用擺花片(平均分成幾份)得出結果進行教學。教材通過一個現實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體會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讓學生著重理解余數的含義。
2、我對教材的處理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我認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課突出體現了這一特點。首先,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了“分蘋果”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體驗新知。其次,就是對教材深挖重組。我認為“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利用平均分概念,讓學生在分實物的過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數的除法,并根據這一過程寫出有余數的橫式,重點掌握余數的含義。這里的商和余數都是通過分得到的,而不是計算出來的。兩個例題重點指導如何分花片,并且通過花片直觀得出結論。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經歷由生活經驗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體會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2、通過具體情境,體會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還有余數的情況,會讀、寫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3、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設計
為了能最大化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情景導入,激發興趣”、“操作體驗,建立模型”兩個教學環節。
首先,是“情景導入,激發興趣”環節。上課伊始,我請同學把12個蘋果放在盤子里,你怎么放?用花片擺擺。完成表格,觀察方法,你發現了什么?還能不能舉些不能平均分的例子?
接著,進入到第二環節“操作體驗,建立模型”。學生實際擺花片進行折紙鶴、分畫片的學習,從實物中得出結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根據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級學生的直觀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的思維規律。在這一環節教學中,充分運用直觀手段進行教學:
1、引發問題,感知新知
首先,我創設了“分蘋果”這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參與,鞏固“平均分”這一概念,再讓學生根據這一情境提出問題“12個蘋果每2個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進行計算,明確商是6,再結合剛才學生“分一分”的活動,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每盤分2個,正好分完,沒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這一情況后,我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平均分物品時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過反問,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隨即,我拋出問題“12個蘋果每5個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這一問題。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后,體會不能正好分完的情況,經歷實踐到認識這一過程。先讓學生用12個花片代替蘋果,擺一擺、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讓學生討論、交流,明白是因為不夠分,所以這些蘋果不能正好分完,這個剩下的“2”就叫余數。如此建立余數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接著指導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運用圖可以直觀得到結果,并且會讀算式。適時進行練習。
眾所周知,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讓學生動腦想、親自擺和說,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建立比較清晰的“余數”的表象,在操作實踐中理解“余數”的含義,整個教學過程形象化、直觀化。
4、觀察比較,強化表象
觀察例1、例2,這兩題最大的不同點在哪?通過觀察、比較,揭示本節課的重點、關鍵,溝通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兩者之間的聯系。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