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說課稿(精選12篇)
《分類》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活動包含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因此,分類能力的發展,反映了兒童的思維發展,特別是概括能力的發展水平。兒童分類能力的發展表現為以下趨勢: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征(如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進行分類,最后,能根據概念,即客觀事物抽象的、本質的特征進行分類。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
所以,在評價兒童分類時,重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自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由教師提出分類依據。分類能力既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又對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行分類時,首先要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通過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點與本質屬性。而這一系列認識活動,都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類也是將零散的、個別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從而形成有關客觀世界概念的過程,因此,分類的發展對于將來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統化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益處。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想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分類擺放,便于顧客很快找到想要買的東西;學生也要學會對學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類整理,學習和生活才會有規律等等。實際上,在本冊教材的有關內容中,已經滲透了分類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認數時,我們說“有5個學生”已經運用了分類的方法,因為這些人之所以能說成“5個”,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類的,其標準就是他們都是學生,“學生”是他們的共同屬性。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要求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把“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把不同形狀的物體劃歸為不同的類。本單元把分類列為一個單元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二、說教法
學法教材由易到難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以不同事物之間共有的某一種屬性作為標準,把它們劃歸為一類,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如果這些事物之間有幾個相同的屬性,我們可以分別以這些屬性作為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就是不同的分類標準。單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而不同標準的分類,由于標準的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本節課主要完成單一標準的分類。結合我校正在著手研究的“探究性學習”,我把教學安排為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圖改為老師家的房間圖,因為寶寶沒有養成好習慣,而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讓學生首先產生親切感,呀!老師家的房間被寶寶弄亂了,今天由我們來整理老師的家!真有意思!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創設時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究和創新的積極欲望。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這一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在問題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自主、自動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激活已有的知識儲存、學習和運用一些研究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師的家的欲望指引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時,老師先讓孩子們冷靜下來,找到整理房間的最佳方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并把小組合作的成果進行展示。我給每個小組分了一套和老師一樣的學具,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學生體會到分類的意義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這是一個用單一標準進行分類的例子,通過讓學生自己發現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類的標準,學會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
3、應用拓展、自主構建過去的教學一般定向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決問題多,思維方式單一。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問題,為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空間,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發展。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尋找恰當的解題策略,追求優化和方法遷移等,其認知結構不斷得以完善。本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聯系實際,想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應用?把孩子們的思維再一次帶到生活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然后通過課本中的兩道題(從不同中找相同;從相同中找不同,并用一定的符號表示)的練習,又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
通過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為背景,老師帶來一群可愛的小伙伴,把孩子們積極性再次推到頂峰。學生閉眼等老師送一份驚喜,化動為靜,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當學生睜開眼睛的時候,教室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把小動物們送回大自然,給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4、評價反思、自我體驗 “你今天有哪些收獲和感受?還有什么遺憾?”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不是給出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不僅關注知識技能,也關注其他目標。方式除了老師對學生評價外,還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
《分類》說課稿 篇2
一、把握教材
1、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
2、教材地位:分類是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單元的“分類”是一個學生實踐活動,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體驗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本節課選取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場景為基本素材,通過整理房間的活動,啟發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中學習分類,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教材通過一個信息窗“亂七八糟的房間”引出“怎樣整理呢?”這個問題,感受分類的必要性,體會分類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議一議等活動,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表達的能力,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
情感目標:初步體驗將生活中簡單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好處,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4、教學重點: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的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
5、教學難點:學會將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
6、教具準備:課件、學具袋(分別裝圖片、豆子)
二、靈活選擇教法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展開教學,為實現教學目標,靈活合理地選擇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創設法
《課標》指出:教師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一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興趣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本節課開頭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什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并要不得 將小禮物獎勵給今天表現最棒的同學,引導學生給小禮物歸類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主要內容通過多媒體、分組討論、動手操作、掌聲鼓勵等方式體現愉快的教法。在練習時,開展競賽的游戲活動、采用美觀的圖片來刺激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2、引導探究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因此,我在設計導課的時候,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產生問題,產生疑問,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學習新知識打下了很好的開頭。教學法新知時,讓孩子們自己探索,通觀看未整理的房間談感受,引出問題“怎樣整理呢?”,在小組內說想法,動手圈一圈、畫一畫,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相互討論分類的結果。再讓學生通過觀看整理后的房間,使學生感受到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在練習中,讓孩子們動手整理文具盒,開放題讓小組同學議一議,分工合作,將袋子中的豆子挑出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掌握了分類的技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培養他們主動探索精神。
3、聯系生活法
《課標》中強調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學中我把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習分類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的用途,創設生活情境:用課件出示亂七八糟的未經整理的房間,和整理后整齊、美觀的房間。在強烈的對比之中,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運用數學知識就能改
變我們的生活,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在練習中,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見到分類擺放物品的現象,整理文具盒、圖片,把豆子進行分類等生活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自然、真實、親切,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多媒體教學法
本節課兩次使用多媒體教學法,在新課教學中,通過幻燈片出示未整理的房間和整理后的房間,運用了直觀教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教學中通過觀察、比較,形象而直觀地感受到整理后的房間整齊、美觀,使人賞心悅目,使用方便,便于清理,體驗到分類給生活帶來了好處。
三、培養能力說學法
教師的教還有賴于學生的學,“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因此我特別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的指導,本節課我結合實際指導學生運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學習:
1、實踐操作法
本節課多次創設讓學生參與操作的實踐活動,如在教學中運用學具,讓每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操作實踐,通過圈一圈、涂一涂、分一分、比一比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經歷了分類的過程,掌握了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的新理念。
2、學習討論法
討論法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對“你是怎么整理的,為什么這樣整理?”這個問題充分發表見解,在練習的比一比中,先學生議一議怎樣給豆子進行分類,并在比賽后互相交流評價各自的方法,在分一分的活動中讓學生相互討論如何將圖片進行分類,小組之間相互評價,給學生的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較大的空間,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小組合作的必要性,培養了學生對問題的鉆研精神,并訓練了表達能力。
3、觀察發現法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幻燈片,發現了房間很亂,需要整理,使學習分類的新知成為學生的需要;使學生的感情和需求上與老師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主動發現新問題,探究新知,進而達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目的。再讓學生看整理后的房間,不僅整齊美觀,而且使用方便,從而感受到分類在生活中的價值。
四、優化組合說程序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低年級學生都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好奇心、好勝心強,都認為“我是最棒”的。針對這一特點,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水平經驗出發,通過創設情境,動手操作來吸引學生,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為此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們猜一猜,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禮物?大家想知道嗎?看,這是什么?(教師一邊貼一邊讓學生認,貼完后)告訴同學們老師要把這些小禮物分別獎勵給今天表現最棒的小朋友,然后請同學們幫助老師來把這些小禮物分一分,歸一下類。讓不同分法的同學說說分法,為什么這樣分,使學生初步感受分類的意義,從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這一環節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讓學生解決問題,學生不感到任何壓力與束縛,而是感到好玩,全身心投入,學習積極性高漲,課堂上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創設情境,設疑引思
師:小明同學最近搬新家,他想邀請大家去參觀他的新居,瞧,這就是他的房間,(多媒體出示教材主題圖)看到小明的房間,你想說什么?假如你是小明,你準備怎樣整理?
2、討論交流,動手操作
學生在小組內說想法,動手圈一圈,畫一畫。學生交流反饋。說一說怎樣整理,為什么這樣整理?請二名學生上臺,一人說一人貼圖片。經過你們整理后的房間會是怎樣的呢?多媒體出示整理后的房間。看了這兩張圖你有什么感受?為什么?
3、小結:通過整理房間,你們學會什么?
這一環節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多媒體教學,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讓學生動手操作,相互敘述,使敘述在觀察、思維、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類的方法、意義,分類給生活帶來方便,同時感受到我們生活中就有數學。充分體現《課標》中強調的數學教學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經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的新理念。
(三)鞏固發展,體驗分類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指導下,我設計了以下練習,使練習成為學生學習、創造、游戲的樂園,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技能。
1、說一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的家里或其他地方有沒有分類擺放的情況?
2、運用所學知識整理自己文具盒,比一比看誰整理得又快又有條理,學生獨立整理完交流評價整理過程。
這一練習給學生創造一個實踐、思考、交流的空間,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養成有條理思維的習慣。
3、練一練中的 1—3題
(1)第一題,涂一涂(把會飛的動物涂上色),先指導學生看書,在小組里說一說有哪些動物,哪些動物會飛,它們有什么特征,再讓學生動手涂一涂,最后引導學生把剩余的動物進行分類。
(2)第二題,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并啟發學生說一說還知道哪些水果和蔬菜。
(3)第三題,分一分,讓學生將1號學具袋里的圖片進行分類,分別裝入青蛙玩具盒、文具盒、服裝鞋帽袋中,把同類的圖片裝在一起。(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再進行小組間互相檢查分的結果,相互評價。
4、比一比
讓孩子們將2號學具袋里的黃豆、綠豆花生仁、蠶豆挑出來,(小組合作,先議一議怎樣分,比一比哪一組分得快)。比賽后讓學生相互交流評價,使學生明確獲勝的原因是小組分工合作,掌握技巧,從多中挑少,小中挑大。這一綜合練習使學生體驗分類技巧,讓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在合作中學會交流,學會分享,體驗到與人合作的快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四)、課堂總結
1、你覺得今天誰表現得最棒,為什么?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總結:今天同學們都表現得很不錯,學會了按一定的標準或自定的標準給事物進行分類,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為今天的表現 喝彩。
(五)、課后實踐
請同學們回家后用今天學過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間。
板書設計:
分類
學習用品 玩具 穿的 體育用品
圖片略
我根據新課內容進行板書設計,用圖片直觀形象展現教學內容同,使學生感受到分類的含義,掌握分類的方法,實現了教學目標,突破了重難點,使學生懂得應養成有條理的思維習慣。
《分類》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分類》。
一、說教材
《分類》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較少的相關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進行分類,最后能夠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的特征進行分類的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圖導入,但我認為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購買文具的相關生活經驗,所以對于文具店這一情境并不熟悉,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的興趣。
于是,我根據小朋友非常喜歡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讓學生跟隨老師的鏡頭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創設情境導入,并在這個情境主線的貫穿之下,開展由淺入深的分類操作活動,由觀察、討論方法,到能夠按照單一標準分類,最后發現物品能夠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活動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主動性,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學會分類,掌握分類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設計思路,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讓學生通過操作實物或實物圖片,能夠選擇不同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掌握分類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分類擺放物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在于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難點在于學生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分類。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經驗少,但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法上突出了以下特點:
1、聯系實際,從生活中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本節課我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為實施創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參與合作,在交流中學
交流與合作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本節課我注重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操作與討論交流來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程序:情境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
(一)情境導入,初步感知分數。
課前談話:“小朋友們平時都喜歡做什么呀?”小手舉個不停,“去公園”,“看動畫片”、“逛超市”……一個個稚嫩的回答從孩子們口中急切地蹦出來。
“老師也喜歡逛超市,今天老師邀請你們一起去逛超市,好嗎?”接著播放同心超市的錄象畫面,本來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興奮起來,他們興高采烈地觀看著,交流著,我微笑地看著他們,享受他們體驗、交流的快樂。
觀看完后,我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洗潔凈是怎么擺放的?這樣擺放你覺得怎么樣?”孩子們紛紛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進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課題: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方便找尋,就要把它們分類擺放,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把物品分類。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類方法
1、在剛才的討論交流中體驗到生活中需要分類,教師適時出示課件。
(一個房間里到處凌亂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師簡單介紹課件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房間的物品需要進行分類整理,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臺操作課件,進行分類整理。隨著學生的操作,房間里各類凌亂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緊接著教師提出疑問:“你對這樣的整理結果滿意嗎?”馬上有眼尖的學生發現衣物混在一起,還可以進行細分,上衣與褲子應該分開擺放。
2、實驗操作。(細分)
(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五組物品:鉛筆、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著,學生與同伴們交流著,操作著,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分類。
分好后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投影臺展示自己組整理分類的結果以及分類的方法,請其他小組的同學互相評價。
師:你覺得他們組分的怎么樣,為什么?
(2)師:桌面上的物品經過小朋友們靈巧的雙手整理,既美觀又便于我們尋找,真不錯!請大家再想一想,你們手上的東西除了可以像現在這樣分,還可以怎么分呢?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并動手開始進行第二次不同標準的分類。
在討論中,每組學生多找到了好幾種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討論越來越熱烈,教室氣氛十分活躍,孩子們都為自己能不斷有心得發現而興高采烈,興奮不己。
接下來,教師還是請小組派代表上展示臺匯報方法,并相互評價。學生們在小組互評中得到啟發,又對物品進行重新分類,大大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最后教師進行鼓勵性、總結性評介。
3、教師小結:看,剛才又臟又亂的房間現在變的多整潔多美觀啊!主人回來一定會感謝你的,為自己感到驕傲吧!希望你們以后可不要像房間主人一樣,要做一個愛干凈、會整理的能干的好孩子哦!
(三)實踐應用,延伸知識
師:同心超市的果蔬專柜里又進了一批新鮮蔬菜和水果,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擺放,好嗎?
展示模擬貨架,每個小組分發一袋蔬菜、水果圖片,請學生以組為單位把手中的圖片進行分類擺放,貼到對應的貨架里,最后同學間互相評價,活動結束。
本節課,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按單一標準、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體驗到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在整個活動中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讓我們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長!謝謝大家!
《分類》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屬于“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的多樣性的相關內容。課程標準對本章的內容定位是“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通過前四章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的了解,對植物和動物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了解了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群的特征,這就為學習生物的分類打下一定的基礎。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和鑒別,既是對前面所學的生物圈中的各類生物特征的回顧、總結、深化,從中學習科學的分類方法,同時也為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意義打好了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已經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的了解,對植物和動物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了解了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群的特征。但對這些生物的分類方法還沒有系統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一些分類的方法,對學習本節課有基礎。教師應重要的向學生傳授分類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指示和技能。
三、說教學目標
1.嘗試依據植物和動物的主要特征進行分類;能說出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和依據。
2.通過小組討論,建立起生物分類的方法模型,提高動手能力。
3.意識到生物分類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為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為說出分類的依據。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提問法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并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我將著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課堂一開始,我會詢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去動物園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動物園中場館的分布,他們是隨機分布的嗎?有什么樣的劃分依據呢?當學生作出正確的回答之后,繼續設疑:同學們剛才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無意中已經應用了生物分類的方法,那么究竟應該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讓我們以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的身份,來嘗試根據生物的特征對一些常見的生物進行分類吧!
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將學生帶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
2.新課展開
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的卡片。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些卡片有什么特點?采用一定的方法將這些卡片分開。組織學生討論,各小組是按照什么將這些卡片分開的。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后進行小結:我們可以根據食物特征的方法將看似雜亂無章的事物或東西整理出來頭緒來。從而引出“分類”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為了方便,常根據事物既有差異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門別類的整理,這個過程叫做分類。
從日常生活中引入分類的感念,讓學生可以直觀的理解,同時為學習生物的分類做鋪墊。
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的生物(有動物和植物)。讓學生按照前面學過的方法,首先觀察各種生物的特征,比較這些生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嘗試對它們進行分類。讓學生上臺操作多媒體來將不同的生物放入相應的框內。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參照“探究竟”里的方法,重新設計一個分類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這時學生可能會說出很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學,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和相互評價,討論各自方案的優缺點,通過相互補充使分類方法更加合理,總結出分類的方法。
多媒體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通過思考“探究竟”讓學生學會將知識進行遷移應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最后教師通過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圖片,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分類依據進行分類。讓學生明確分類的依據不同,分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明確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類依據。
3.聯系生活
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列舉一些有關分類的事例,以此訓練學生的分類方法和分類技能。
4.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課下搜集資料,找一找生物分類學的相關資料,下節課和同學們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地展示了魚的分類和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便于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分類》說課稿 篇5
1、說教學目標
根據“花的結構和類型”這一節在本書中、本章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為,通過本章的教學,首先要掌握花的基本結構,認識花的主要部位是花蕊;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要使學生學會解剖和觀察花的基本結構的方法;此外,還要培養學生愛護花草樹木,保護自然環境的美德。上述教學目標的確定,一方面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課本知識,另一方面是為了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素質教育思想。
2、說教學內容
“花”這個器官在植物的分類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被子植物的分類單位中,“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單位,而每科植物的形態特征主要表現在花和果實上。因此“花的結構和類型”不僅是第六章第三節的關鍵性內容,也是全書的重點內容之一,不講清楚花的結構,學生對后面學習“傳粉和受精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能很好地加以理解,在第十九章講“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第二十章“植物的遺傳和變異”與花的結構有密切的關系,就是第二十二章中講“植物的主要類群”時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花是生殖器官之一,與繁殖后代有關,花之所以屬于生殖器官,是在于它具有進行生殖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即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花的傳粉與受精就在這里完成,花的其他部分都是對花起保護作用或其它輔助作用的。因此,我認為本節的教學重點是:雌蕊和雄蕊的組成和作用,講課時一定要突出花的主要部分,即雌蕊和雄蕊,防止學生把花被——特別是花冠看成是花的主要部分,因為學生一提到花,就聯想到美麗的花冠,甚至認為沒有美麗花被的花,就不是花。這一節內容中有許多學生比較陌生的名詞,如花托,花柄、花萼、花藥、子房等。為了讓學生更形象的掌握花的結構,認準各結構名稱,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課本安排了一個實驗,要求學生通過實驗掌握桃花的基本結構和主要部分,以求獲得感性認識。我認為本節課的難點是在于有條不紊的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和解剖實驗,在實驗中,學生真正理解花的主要部分,至于有些植物的花,為什么能夠吸引昆蟲,為什么具有芳香的氣味,學生也是感興趣的,但根據《標準》要求,制作簡單介紹。
3、說教學方法
根據本書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七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結合生物學科的實驗性、直觀性強的特點,也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積極使用電教手段,我是這樣選用教學方法的:(1)、講授與投影演示結合;(2)、觀察與實驗結合;(3)、討論與綜合歸納相結合。因為本節教材內容不算太多,課堂內容不是很大,整節內容就是圍繞花的結構和分類來講述,我認為有足夠的時間來讓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和實驗。我首先采用第一種方法介紹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及講花的分類;然后使用第二種方法指導學生邊觀察實物邊解剖邊認識其結構和功能,并區分花的類型,在解剖的時候強調花蕊的結構。
4、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舊課,設置懸念
首先復習與本節有關的內容,如營養器官,生殖器官的組成,讓后提問:花是屬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為什么呢?它是不是進行生殖、繁殖后代的作用呢?要了解這些問題,首先要學習花的結構(引入課題)。
二、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先放幾張花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各種不同的花,同時強調各種植物的花形狀各異,美麗芳香,五彩繽紛,裝扮著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再向學生說明盡管這些花形狀、大小、顏色各異,可它們的結構和組成卻基本相似,進而導入新課,這是在黑板上板書:“花的結構”
先布置學生熟悉教材2分鐘,我認為,這一環節對生物課教學來說是必要的,因為,根據目前的狀況,學生不可能利用課后時間預習生物課,然后放ppt——花的基本結構,教師對照投影片邊介紹結構名稱,邊講述功能,邊板書花的基本機構和功能一覽表,尤其注重介紹雄蕊和雌蕊的結構和功能,突出強調“一朵花中只有花蕊與結出果實和種子有直接關系”,講到種子,學生自然會想到繁殖后代!即與繁殖后代有關系。從而說明花是生殖器官,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接著介紹花的類型。可以結合ppt對學生說,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和桃花一樣是完全花,各種花有屬于各自不同的類型。同時板書:“花的分類”首先介紹向桃花一樣的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稱之為兩性花,還有水稻花、月季花、郁金香等,同時板書:“兩性花”,然后結合ppt介紹一朵花上只有一種花蕊的花稱為單性花,如南瓜花、黃瓜花等,板書:“單性花”。最后介紹,有些花不能繁殖后代,花朵上沒有花蕊,稱為無性花,板書:“無性花”,舉例:八仙花、向日葵的舌形花、馬蘭等。
三、鞏固新課
1、利用圖片或花的結構模型指定1—2名學生說出花的基本結構,主要部分和他們的功能,學生回答過程中的錯誤和不準確的部分及時指正!
2、觀察與實驗
每組指定一位小組長分發實驗材料用具(花,小刀),再對照書本的實驗步驟依次解剖,尤其是觀察花蕊的結構。解剖子房觀察里面的胚珠,并注意觀察子房在花托的什么部位,再組織學生進行觀察解剖,教師來回指導。學生邊實驗邊討論:為什么說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位?這時估計學生能很快回答出:因為一朵花中,只有花蕊與結出的果實和種子有直接關系,所以說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
3、隨堂練習
四、小結并布置作業。
改通常使用的口頭小結,而是放放花的結構和分類的圖片及文字解說,使學生深刻、牢固的掌握新課。作業:練習冊相關內容。
希望同學們能夠認真閱讀最新初一生物說課稿花的結構和分類,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分類》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及學情
1.1教材解析
“生物的命名和分類”是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章的第1、2節內容。第13章共有4節內容,本節在整個第四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學過的地面上的生物、水中的生物、空中的生物和土壤里的生物等內容,都為學習本節作了鋪墊,本節內容也是對前面所學的各類生物的回顧、總結。同時本節為第3、4節學習作了適當的鋪墊,為后面將要學習的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意義打好了基礎。
第1節內容從學生所熟悉的生物的俗名入手,讓學生體會到生物俗名的不科學性,引起認知沖突,進而介紹生物的學名;第2節內容安排上是從超市分類擺放的商品引到生物的分類,進而引出科學的分類,再給自己熟悉的動植物的分類。兩節內容都注重了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的具體內容標準“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確定第2節為本章的重點和難點。
1.2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學習生物已有近一年的時間,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基礎,對生物的命名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如生物的俗名,校園中植物標牌上的學名等)。但是,學生已有的生物學知識,并不是按照分類系統來學習的,其次,大多數學生將來并不從事生物學專業工作,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而是分類的思想和方法。
1.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說出俗名和學名的由來,說出生物命名的重要性;說出分類系統的七個階層及七個分類系統的關系和“種”在分類階層中的生物學意義;說出可被當做分類依據的生物特征,知道當今生物學家用來分類的最重要依據。
(2)能力目標:識別生物的俗名和學名;嘗試根據動物和植物一定的特征進行分類;能夠在網絡上查找并提取有用信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小組合作交流中能夠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目標成因:依據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1.4重點、難點及其確定的'依據
教學重點:生物學名的含義;嘗試運用科學的分類方法根據一定的特征給動物和植物分類。
教學難點:認同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能說出可被當做分類依據的生物特征。
確定教學重難點的依據: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基礎性及選擇性原則,結合三維目標及學情分析、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確立了本節學習內容的重難點。
1.5課時安排
二課時(連上)
1.6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學系統、教師制作的多媒體網絡課件、多媒體網絡教室(學生人手一臺計算機)
二、說教法
2.1采用的教法
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及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教學法。
2.2采用該教法的依據
該教法的選擇始終體現構建以學生在學習與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為核心的主體性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
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可以為建構主義倡導的學習環境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使這種學習環境真正得以在課堂中實現。
三、說學法
3.1采用的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課本和網絡課件提供的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運用小組討論、綜合分析等方法完成學習任務。
3.2采用該學法的依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提出了“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論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教法的實施,體現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學法指導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會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
四、說教學程序
4.1首先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播放《生物多樣性》視頻。地球上生物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約定俗成200多萬種,每年還有許多生物被發現,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寶貴資源,首先要認識它們,你知道它們的名稱嗎?
4.2利用網絡課件,進行個人自主學習。
下圖是網絡課件的內容:共有6個模塊的內容(學生點擊相應按鈕即可進入該模塊的學習),其中前三個模塊是供學生自主學習,后三個模塊是小組同學合作完成。
模塊一:生物的俗名。例舉了同物異名和異物同名的幾種生物,同時提供了搜索工具,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問題:你認為這些俗名的使用有何優點及弊端?
模塊二:生物的學名。簡單介紹了林奈的生平,有關林奈更詳細的內容作了鏈接,詳細講解了雙名法。
問題1:人們平時喜歡用俗名而不用學名,為什么?問題2:一種生物的俗名是多種多樣的,而學名卻是統一的,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一,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模塊三:嘗試分類。按照動物的形態特征,制作了嘗試分類小游戲。
問題:分析各種分類標準有什么優缺點?
4.3利用網絡課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模塊四:科學的分類。介紹了李時珍與《本草綱目》、生物分界的歷程和7界分類系統。
問題1:人和貓、桃和小麥在分類上有哪些相同階層?又有哪些不同?問題2:生物分類等級從大到小,所包含的生物種類的數量有什么變化?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是增多還是減少?
模塊五:給動物分類。簡單介紹了動物的類群,制作了動物分類小游戲。
問題:你們小組是如何進行歸類的?
模塊六:給植物分類。簡單介紹了植物的類群,制作了植物分類小游戲。
問題1:你們小組是如何進行歸類的?問題2:你認為植物分類選用的標準主要是植物的哪些特征?問題3:學習植物分類,認識了多種多樣的植物,你有什么感想?
4.4利用留言簿進行全班交流討論
學生在留言簿中針對本節內容,發表感想,有疑惑的地方與老師和同學進行網上交流討論,網絡的支持還可以將學習進一步延續到課后。
《分類》說課稿 篇7
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針對學生現狀及教材要求,做了兩個大膽嘗試,一是學生的客觀現狀:學生對七年級上冊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不到位,遺忘率較高;二是本節知識要求,學生是嘗試性地進行分類,避免又誤入老師怕學生不懂,詳講細講,結果學生吃不下,出現包辦的現象,我大膽采用了分組活動的方式。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及我的課堂運作: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知識的基礎位置:
1、在本章中的作用: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是保護物種的多樣性,而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首先必須了解形形色色的生物,認識生物的主要類群,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因此本節知識是學好本單元的基礎。
2、在《生物》中作用:本節知識將促進學生對一年半來學習的生物知識進行一定的歸納綜合,是考察學生也是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二)、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嘗試根據植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2)列舉植物的主要類群。
2、能力目標:
(1)分組競賽式活動,有效促進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的提高;
(2)課前三分鐘猜一猜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遷移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等;
(3)生活式的質疑,使學生進一步發展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多媒體教學、分組活動,增強直觀性、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競賽式分組活動,加強學生的協作能力,激發學生的求勝心;
(3)通過分類學習,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達到自覺保護的目標。
(三)、本節重點、難點:
通過分類活動來學習生物的分類。
二、教學方法安排:
1、《課程標準》中提到,“課程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以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利用農村學校、農村學生的特點,以小組為單位,課前采集、收集常見植物,為課堂實踐提供素材,也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條件。CAI課件的運用,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可一定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針對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課程標準》中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堂課我大膽采用學生分組競賽活動的導學方式,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充分討論的時間、空間,教師主要起引導、指導的作用。競賽制的引入,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好勝心理,促使他們更好、更主動地學習。
3、設置了“課堂實踐”,讓學生親身體會了植物的分類,增加了感性的認識,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課堂延伸”的問題設置,為下節課的順利進行埋下伏筆,也讓學生有意識地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運用及其意義。
三、學法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教育,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1、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前預習準備工作,為小組長提供了領導管理能力發揮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基本現狀,布置學生課前復習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有目的地讓學生試著找出書中出現的植物類群名稱,盡可能以圖表的方式體現,課前檢查,并對小組長做適當的指導,如:書中有ABCDEF六類植物,而七冊書中只出現五類名稱,指導學生思考并引導他們如何借助工具書或網絡查找所需知識。既節省了課堂時間,保證課堂的順利進行,也考察了學生的協作能力、綜合理解能力。
2、課前三分鐘班長主持的猜一猜,學生參與程度高,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輕松帶領學生進入新課。
3、設置“幫你想一想”,可有效引導學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幫助其分析、解決問題。
4、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意在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協作等精神,以適應未來社會需要。
四、教學主要程序:
1、學生的課前準備,包括本節知識的預習和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復習歸納整理工作,主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
2、以班長主持的課前三分鐘猜一猜導入,輕松帶領學生進入新課,把本節課基本定位在一種寬松和諧互動的課堂氣氛中。
3、通過P81的觀察與思考,讓分步活動完成P82的討論,在活動中引入競賽方法。第一步先完成第1題:幫書中的六種植物找到他們的家,配合CAI演示,幫學生直觀完成。第二步完成第3、4、5題,為使學生能順利完成,我設置了“幫你想一想”,幫助引導學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幫助他們分析、解決問題。活動中,各小組把本組的答案按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由左到右排列,中間用箭號連接貼在卡紙上,各組用展示的方式給出答案。把第2題調整到第三步,學生在了解了類群名稱后,理解會較到位,完成的質量會較高。第6題則放在“課堂實踐”后來總結得出。
4、“課堂實踐”活動,讓各組選派一名選手(小組長可協助),對他們帶來的植物進行實際的分類,以比賽的方式進行。老師視具體時間情況,作適當的點評,若時間充裕,可較詳細介紹分類的方法及回答學生的疑難,若時間不允許,可先簡單、靈活從中尋找植物分類的依據是植物的根、莖、葉、葉脈、果實、種子等(學生先總結,教師引導、補充)(即完成討論題第6題),學生疑難可延伸到課后討論。
5、CAI出示“課堂延伸”題目,讓學生明確任務,促進學生對分類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同時為下節課的順利進行埋下伏筆。
《分類》說課稿 篇8
《美麗家園》二級分類活動過程分析
教材分析:
此活動來源于生活,每個孩子都有過許多如幫媽媽分東西得分類經驗,在生活中經常對接觸到的事物進行分類。我們通過模擬生活中的事情進行二級分類活動,既能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又能豐富生活經驗。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于生活又能服務于幼兒的生活。
目標定位:
本主題網絡《我們身邊的房子》的發展目標是養成仔細觀察事物的習慣,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參與活動時能大膽自信的表現自己。在成人引導下,學習尋找,搜集資料,并學習交往、合作、分享。在主題目標的向導作用下,制定了本次活動目標如下:
1能將統一集合中的物體依據不同的特征進行二級分類及簡單的統計方法;
2引導幼兒多角度觀察和多圍度思考,體驗集與子集的關系。
3培養幼兒的觀察、合作、想象、動手、繪畫能力。
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整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中,特做如下準備:
1、 活動前期準備
a、 家長工作
b、 收集資料
c、 環境創設――主題墻、幼兒操作臺
d、
物質準備――各種實物、卡片等操作材料
2、活動中的準備:圖書、操做材料、剪刀、粘貼用品、紙、彩色筆等便于設計記錄卡的工具
全方位的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
教法分析: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得主體。本次活動的教法有:
1、 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互動個過程中探索學習。本次活動以操作活動貫穿,從一級分類到二級分類,再自己設計統計表記錄卡等。
2、 情景法:指教師通過談話、創設環境,在整個活動中,幼兒之間互幫互助,教師對幼兒的賞識激勵,使幼兒對此活動有了健康和諧的理解和體驗。
3、 互動法:讓每個
幼兒互動起來,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幼兒與材料的互動,培養幼兒合作、學習、交往能力。
學法分析:
幼兒是學習得主體,他讓幼兒能主動積極的參與探究活動,選擇方法時很重要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年齡特點,我再學法指導時緊緊圍繞活動目標,創造適宜的條件讓幼兒再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1、 觀察法――通過幼兒對周圍環境與材料的觀察、分析,提高幼兒對事物的分析能力。
2、 操作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材料,發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及思維的靈活性。
3、 小組合作法――在活動中讓每個幼兒都發揮自己的獨特的才華,鼓勵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啟迪、互相促進,發揮群體力量,增強幼兒的團體精神,使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共同提高。
活動流程分析:
(一)激發興趣
(二)共同探索操作
(三)交流經驗
(四)活動延伸互相分享
《分類》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艷,來自于鎮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鑒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為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于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征的復習,也是對生物類群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為“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課時的安排
由于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為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為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為給植物分類。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②知道脊椎動物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標:
①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②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為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征。再通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征,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通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并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通過為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c、通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過對生物標本室里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并~~)
㈢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借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為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主要特征)。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于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㈣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標本資源,采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㈤學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于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㈥教學程序(附課堂教學結構流程設計表)
1、情境導入(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本節課通過播放各種動物圖片,引出“給動物分類”的內容。【呈現】
(組織學生觀看并說出其名稱)
b、優點: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并為課堂教學奠定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基調。
2、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介紹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然后提問: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么?【呈現】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邀請:你愿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
(組織學生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呈現】)
b、優點: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征,使學生初步嘗試著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又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3、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5分鐘)
a、處理:介紹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群。然后提問: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么?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呈現】
(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邀請:你愿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為什么?
(組織學生拖動魚類圖片,并講出魚類的主要特征。【呈現】)
同樣的方法,組織學生拖動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圖片,并講出主要特征。【呈現】
b、優點:通過填寫表格,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并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有所了解。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于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分類》說課稿 篇10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生物第六單元第一章第一節,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思路、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與反饋等方面談談我的設計構想。
一、教材分析
通過前五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對各類群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了解了植物、動物以及細菌和真菌的主要類群的特征,這就為學習生物的分類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既是對前面所學的生物圈中的各類生物的回顧、總結,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從中學習科學的分類方法,同時也對后面將要學習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的本質、意義打好了基礎。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統地介紹生物分類的方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并介紹了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
本節的重點之一是通過梳理所學的生物知識,學習生物的分類方法。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走出校園,走入社會調查,走進大自然實地考察。
本節的難點是學生在嘗試分類活動中,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嘗試根據植物和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列舉植物和動物的主要類群。
2.能力:在嘗試分類活動中,對動物和植物的主要類群的有關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樹立分類的意識。
三、教學思路
由于本節課涉及的植物和動物的類群較多,知識容量較大。在設計本節課時,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體驗基本的分類方法上,通過學生的分類活動來學習分類的方法,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組內互助,共同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按任何一個器官都可以對植物進行分類,進行科學分類主要是根據生殖器官進行分類。比如我們可以根據是否產生種子將植物分為有種子和無種子。根據有無花分為有花植物和無花植物。
四、板書設計:
第一章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第一節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一.生物分類
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
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類
三.動物的分類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一.生物分類
二.植物的分類
三.動物的分類
學生通過猜物游戲,體驗分類的方法。
學生發表觀點。
學生看書81頁。小組討論,復習這些植物的形態特征。
小組看圖討論,完成填空。匯報交流。
小組交流。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小組合作對動物進行分類。
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對比圖片上的動物,進行分析,得出多種分類方法:知道動物分類除了比較外部形態結構,還要比較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
1、脊椎動物分為:
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學生完成表1。
脊椎動物:
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無脊椎動物:
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
演示課件示各種書,設疑:有一張非常漂亮的滇金絲猴圖片,藏在其中的一本書里。請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書中?
提問:你根據什么選擇這本書?
演示圖片。
全世界生物種類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一節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指導學生看書81頁。觀察這些植物的形態結構有哪些特點?
出示討論題:
1、菜豆、玉米種子的子葉片數一樣嗎?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如何區別?
2、所有的植物都有種子嗎?
3、所有植物都有根、莖、葉的分化嗎?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脈和網狀脈有什么特點?
6、種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嗎?
組織學生討論,看圖根據這些植物的形態結構方面的特征進行分類,完成填空。
在分類過程中遇到困難了嗎?是如何解決的?
除了這些分類方法和依據,還有根據其他的方法分類的嗎?
出示思考題:
1、有種子的植物可以分為哪些類群?
2、無種子的植物可以分為那些類群?
3、能否把這些植物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進行排列?
4、把種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據是什么?
5、通過分類活動,你認為植物分類應考慮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圖片示不同種類的動物,引導學生觀察,組織小組討論:如何對這些動物進行簡單的分類?
看起來分類的方法有多種多樣,目前生物學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據生物的相似性和親緣關系將生物歸入不同的類群,即通常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進行分類。
出示思考題:
1、對動物進行分類。
將不同的動物類群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起來。
2、彈涂魚、蠑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彈涂魚是魚類、蠑螈是兩棲類、蜥蜴是爬行類。請用你所學過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學家是根據哪些特征把彈涂魚歸為魚類;蠑螈歸為兩棲類而蜥蜴歸為爬行類?
小結:科學家們按照動物分類的基本方法,依據外部形態結構、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經發現和命名的動物有150萬種。
作業:下節課室外觀察植物,進行分類。要求認真觀察,作好記錄。科代表分組。組長負責本組的紀律。
六、教學評價與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發展學生思維。然后通過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正確性和練習的準確程度來反饋信息進行評價與調節,針對反饋不理想的信息,教師再做啟發性指導。
總之,我的整個課堂教學設計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精神。為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學設計力求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問題的解決,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分析、發現,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教師只起到了啟發、誘導、點拔的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分析和說明,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分類》說課稿 篇11
湖南大學南校區幼兒園大班組教研活動“如何說課、評課”
大班數學“二次分類”說課稿
執教、設計人:何云慧
一、 教材分析
人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也強烈需要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二次分類”這個數學活動時,我是考慮到,老師們習慣于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運用教具演示,并以此為基礎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而實際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圖形的二次分類”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征。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于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圖形、事物的一級分類,但是不能對事物圖形進行二次分類。而且由于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他們的對某一事物也許明白,卻無法從具體轉化為自己內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過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認識轉為內在的、有
規律的思考。
二、 目標確定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 ,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在接觸中發現,大班的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于動動,做做,非常感興趣,于是我啟發他們在操作后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圖形二次分類”的規律特征。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于:
1、 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游戲中感受事物的關系,并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 通過幼兒的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征的邏輯思維能力;
3、 引導幼兒說出圖形兩個層次的特征,體驗包含關系,學習二次分類。
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數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的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開始,我就將問題拋出來,“如何將這么多混在一起的圖形分出來,你們認為可以用什么方法?”從第一、第二環節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征分類,將重點慢慢消化吸收;接著,就是如何將經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驗;那么,難點是“如何讓幼兒理解包含關系”。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 幼兒自己先想辦法分類;具體操作;
2、 教師示范引導,幫助幼兒了解二次分類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類后,接著按另一特征對已經分好的兩類圖形,再做一次分類。
這里,我準備用積木演示,首先,我將紅、黃兩種不同的三角形、圓柱形、長方形的積木混在一起,接著請小朋友幫我分成兩類(那么,顏色只有兩種,而圖形卻
有三種,小朋友就會按顏色先分為兩組)然后,我再請小朋友對其中的一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會按圖形來分類了)
3、 幼兒再次操作
4、 經驗遷移: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
“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小朋友一般會先分男女,接著就會按高矮、衣服、頭發等來進行第二層的分類)
四、活動準備
1、 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2、 各種積木
五、教學方法
為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嘗試操作法、語言討論法和游戲法
1、 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才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投放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各種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擺弄后,嘗試找到分類的方法,并進行經驗歸納。
2、 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開始時,我就引導幼兒先討論用什么方法分類,操作后再一次請幼兒討論“你是用什么方法”,這樣,通過不斷的交流討論,加上教師的幫助歸納,使幼兒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二次分類的概念。
3、 游戲法:通過“看誰舉得快”的游戲,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游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時,在幼兒學習過程中,
教師做到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先觀察,再嘗試找出最好的分類方法,引導能力弱的幼兒在逐個嘗試后,得出二次分類的特征。
六、教學流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1、 通過游戲,激發幼兒活動積極性;
2、 啟發誘導,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先引導幼兒觀察圖形的不同點(顏色、形狀、大小),然后鼓勵幼兒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發現分類的方法;
3、 經驗闡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兒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分享,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結果分享自己的發現,體驗發現的快樂。然后在每一個操作環節都有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小結,注重經驗的鞏固和歸納。
4、 幼兒再次操作;
5、 游戲活動,擴展思路加深印象。
湖南大學南校區幼兒園大班組教研活動“如何說課、評課”
附: 大班數學活動:圖形的二次分類
執教、設計人:何云慧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游戲中感受事物的關系,并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通過幼兒的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征的邏輯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說出圖形兩個層次的特征,體驗包含關系,學習二次分類。
活動準備:
1、 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活動過程:
1、學習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征分類。
(1) 游戲:“看誰舉得快”
教師:請把X色的形舉起來;或是請將大(小)的X形舉起來。
幼兒聽到信號后應迅速地根據這兩個特征將圖形舉起來,看誰舉得快。
2、學習對圖形作二次分類。
(1)出示紅、藍兩色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請幼兒上來將幾何圖形按顏色分為兩類,然后再請兩名幼兒上來將紅、藍圖形按形狀不同各分為三類(即紅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藍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學習對圖形做二次分類。
(2)發放操作材料,幼兒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兩種規格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首先將大、小圖形分開,然后將大的圖形按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分為三類;再將小的圖形按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分為三類,要求有順序地操作。
(3)教師小結,幼兒再次操作,進行二次分類。
3、經驗遷移:
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
4、活動小結,教師對幼兒分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分析、解決,幫助幼兒獲得分類經驗。
《分類》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角的分類》。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借助兩把折扇的實物素材認識平角和周角,通過觀察、動手實踐、探究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從而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樂趣。基于對教材的以上認識,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平角、周角。通過觀察掌握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和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經歷分類的探索過程。體會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認識周角。
三、教學設計: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欲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
《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節課我根據新課程的理念,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學生而言數學的學習應當是生動的、有趣的。所以我從猜謎語入手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我來考考你們“一件東西手中握,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夏季搖來樂陶陶。”打—生活用品。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我的說是陀螺,有的說是風車,有的說是扇子。對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把扇子!這時我出示三幅圖,看一看,它們都是什么角,請看大屏幕。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適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也為本節課后續學習做了鋪墊。
2、演示操作、明確概念:
同學們,除了剛才找到的銳角、鈍角和直角外,這把折扇中還有特殊的角。(課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圖形演示。請學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畫法。)
現在老師又給同學們帶來一把扇子,課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圖形,周角的頂點,兩條邊在哪?(板演周角的畫法)
這一環節的設計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
活動一:動手實踐、感悟數學
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為此我為學生提供了操作機會。
首先動手操作,用活動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動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數。
這一環節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探究實踐,為學習角的分類作了鋪墊。
活動二:小組合作、探究分類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個萬寶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數,并標明度數,小組研究怎樣分類。
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銳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鈍角大于90而小于180
平角等于180
周角等于360
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操作,你發現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嗎?學生情緒又一次高漲,紛紛舉手說:
1個平角=2個直角
一個周角=2個平角=4個直角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為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3、課堂練習:
(1)、排一排:(明白五種角的有序排列)
角角角角角
(2)、在46、130、90、270、25、107、180、360這些角中( )是銳角,( )是直角、 ( )是鈍角,( )是平角( )是周角。
(3)、時鐘在十點時,時針與分針成度角。
4、將一張圓形紙對折三次后展開,可以得到哪些度數的角?
本節課我設計了五道習題,內容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讓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感,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總之,這節課我本著以興趣為先導,以活動為載體,以三維目標的落實為目的,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推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