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說課稿(通用12篇)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課標》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設想
1、說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2、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教學時數:一課時
三、說教法
1、賞讀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討論探究法。根據新課標理念,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同時有效地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四、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2
《桃花源記》說課稿——libilan
漳州市華僑中學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系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并形成習慣。
三、 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 (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儼然 間( )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別多音字,多義詞并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布置作業
1、 翻譯全文
2、 思考課后練習二
3、 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為下一課作準備。
課后說明:板書是隨著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課程標準人教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課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了解和認識,教師應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這一課在本冊中也是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古代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們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從而做到文道統一,這也是教材設計本課的意圖所在。
2、課文內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臉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語一一世外桃源,無人問津,皆出自于此,詩人所描繪的“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更是那個戰亂頻繁,生靈涂炭的時代的人民所追求與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虛構的,但它卻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為人所傳誦的重要原因。
3、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讀文言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并背誦一些篇目。根據這些要求,再聯系當今素質教育在語文教改中的體現以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①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②疏通詞句,積累文言詞匯。
③根據書上對挑花美景的描寫,結合平時學習的描寫方法,說(寫)一段話。
由于是八年級的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古文的基礎又薄,從而對文言文的認知基礎及理解遷徒能力較差,所以我確定①②為重點目標,第③為難點目標。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知識面窄,沒有預習的習慣,但是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較易接受,從而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級這個班比起其他班來,在這方面更是參差不齊,從而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容易因此出現冷場的場面,對于這一點,教師應滿懷激情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從而取得預期目的。
三、教法與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但是又“貴在得法”。無論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應面對學生在課堂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運用,不能死搬公式,從而不利于優化課堂教學,不利于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實施。根據本課的特點及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1、點撥質疑法: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種教學法。通過教師的點撥,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討論,從而避免過多過雜的講解。
2、講讀法:包括詞匯、解說,課文講解,朗讀訓練,簡述大意,背誦等。
3、電化教學法:根據教學需要,適時使用錄音機、投影儀,直觀形象而又易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c
(二)學法:
1、朗讀法,古文重在多讀,讀順暢,讀出節奏,讀出語感,這樣更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易背誦。
2、討論法:通過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3、讀寫結合法:課文結束前,讓學生根據書中對桃花的描繪,訓練學生遷移能力,通過寫或說出自己喜歡的一種花。從而訓練學生多角度描寫事物。
四、教學程序:
在整個教學中,應以優化課堂過程為指導,貫穿素質教育,結合我區語文讀寫結合訓練,著重于“雙基”落實,充分體現“四個意識”。
(一)導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一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開頭的。
1、請一位學生解釋一下,“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其他同學聽。
2、教師鼓勵性評價后,順勢讓其說出出處,由此引入課題。
(二)解題
這一步驟主要是幫助學生識別題目中“源”以便不要說寫成“園”。然后了解作家生平,及本課的出處,為下面學習本課打下基礎,具體設計如下:
1、板書標題:桃花源記,教師強調一下“源”與“園”區別,引起學生重視。
2、學生看注解①,簡單了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況,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言,學生可作適當勾劃,以便今后利于復習。
(三)朗讀課文
古文應該突出多讀,教師應把朗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一環節上要調動學生積極性,關鍵還在于教師的指導。
1、聽錄音,學生的注意正音、節奏感,并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2、學生分組進行朗讀比賽。要求:
①節奏合理,讀出對社感。②語句流暢,發音正確。
(四)疏通課文詞句,積累文言詞匯。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自覺地學習,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教師也不能盲目樂觀,應盡可能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困難,所以教師在讓學生發揮主體性的同時,注意起到一個良好的主導作用。為此設計如下:
1、學生結合注釋疏通詞句。
2、勾劃難點,互相討論,或向老師提問。(如有學生提問,下面的步驟可簡化些。如無,則就顯得重要了。
3、教師提示(放投影片)。
4、學生按記敘文六要素,簡述課文c
(五)學生朗讀并背誦第一段。
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起反饋矯正作用,另一方面是為過渡到下一個目標作準備。
1、學生朗讀。
2、學生背誦第一段。
(六)聽說訓練
通過對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寫,讓學生明確此段所使用的描寫方法,再結合以前所學過的描寫方法,學寫(說)一段話。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讀寫結合。讓學生有遷移能力,從而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為此,我設計如下:
1、選兩則材料,用投影儀顯示出來,教師分析其描寫方法。
2、學生根據上面的提示學寫(說)一段話。
七、板書設計。
景色美 戰亂
生活美 沒有 壓迫
人情美 剝削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學期第5單元學會讀書5中的第2篇課文。這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知識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由于初三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二、學情分析:
初三學生通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已經初步了解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本文語言通俗易懂,學生對文章的內容能較快了解,教學中適時的運用一些視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達到突破難點的作用。
三、說教法
本課時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一個環節都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用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朗讀等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
具體教法有:
1、賞讀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因此,本節課設計了賞析內容,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多媒體教學法:直觀形象,又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注意力。
3、想象法: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穿越時空隧道”情景創設的方法: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
四、說學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誦讀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討論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復述課文中的故事
[ 設計意圖: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會復述文章內容,以此訓練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
(二)誦讀感知,初探桃源之美
1、指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如下問題:
(1)你認為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2)桃花源的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設計意圖: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了解,為下文的活動做準備。]
2、老師配樂朗誦,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三)誦讀品味,追溯桃源之美
文章中那些句子描繪了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漁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是怎樣的?就學生朗讀的語句師生合作賞析、品味句子。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具有一定的分析品味語言的能力。”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賞析語言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視頻播放,感受桃源之美。
1、寫作目的探究:
(1)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存在嗎?為什么?(學生討論回答)
[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夠更好、更深刻得理解課文。]
2、視頻對比播放“陶淵明生活的戰亂頻繁的東晉末年”和“陶淵明想象中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學生思考討論: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的一個地方?
[設計意圖:視覺沖擊,營造氣氛。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陶淵明為什么要描繪這樣一個地方,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3、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五)、課外延伸,深化和諧之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小活動:“你說我說——話和諧”
師講述:雨果說:“想像是人類最美麗的翅膀”。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美好的生活畫卷,卻是并不存在的,但這樣的生活我們今天已經實現,我們正處于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燦爛的時代,國泰民安,但我們仍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諧。
在我們美麗的衡水湖畔,有一位遠近皆知,聞名遐邇的道德模范——林秀貞,她不僅贍養自己的老人,還義務贍養鄰村六位孤寡老人,資助許多貧困學生,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她用愛心和熱情為和諧社會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樂章。“創建和諧社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聲,那么,在創建和諧社會中,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創建一個和諧的班集體呢?
(多媒體展示討論話題):在創建和諧社會中,中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的交往中應該如何去做?
一個小小的動作,一聲輕輕的問候,常常讓我們感動。我曾被一則廣告感動著,讓我們一起欣賞《心在一起》
(視頻展示):《心在一起》
[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他們感受到創建和諧社會是每一個人的義務,明確,作為中學生應該為和諧社會做些什么。]
(六)、教師總結,提出希望。
(結束語)陶淵明理想中的安居樂業我們已經實現,我們正在追求一種更加和諧的生活。播下一棵種子,收獲一片希望;播下良好的行為,收獲人生的精彩。只要我們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就可以感染更多的人,只要每一個人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善待自己,關愛他人,和諧社會何愁不能實現呢?讓我們攜手同行,從你做起,從我做起,從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構建和諧社會,共創美好未來。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由于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為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課時安排:2課時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約2分鐘)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約10分鐘)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①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范向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于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③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后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并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約法20分鐘)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一)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啟發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并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著,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后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教師注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通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啟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么美?”學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生講述之后,進一步追問:這里的首領是誰?衙門在哪里?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里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著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通過啟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通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系歷史知識思考,并分組討論: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么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并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啟迪和熏陶,啟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過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獲”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獲”變為創造。這三件事是:
①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②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后,如果學生愿意,就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
③ 制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后延伸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說,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通過布置課后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了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后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6
一、教材說明
(一)、教材位置及單元目標:
《桃花源記》是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選有五篇文言文,依照先后順序,它們分別是《桃花源記》、短文兩篇(包括《陋室銘》及《愛蓮說》)、《核舟記》、《大道之行也》、杜甫詩三首(有《望岳》、《春望》和《石壕吏》)。至于本單元的目標,語文書上已明確指出: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二)、本課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創作的一篇散文。它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課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剪裁功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4、背誦全文并體會作者所提出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難點:
見上述目標2、3、4
所需課時:
三課時
所需媒體:
幻燈片6張、光碟一張、錄音帶一盒及多媒體課件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由于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在本課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7
《桃花源記》說課稿——libilan
漳州市華僑中學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系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并形成習慣。
三、 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 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儼然 間( )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別多音字,多義詞并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布置作業
1、 翻譯全文
2、 思考課后練習二
3、 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為下一課作準備。
課后說明:板書是隨著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作者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會理想。
教材特色:語言淺顯易懂,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學生文言文的審美情趣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培養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重難點:
【重點】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
1、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2、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三、說學情
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應該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思維的獨立性有所發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點撥法。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學法:誦讀法、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計劃用多媒體課件1課時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情境導入,檢查預習,譯讀品味,體驗欣賞,拓展延伸,總結全文,布置作業等環節進行教學。
(一)設置情境導入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教師以一幅桃花源圖片配上輕音樂,在這其中導入新課:同學們,有這樣一個地方,四季風景如畫,當春天桃花盛開時,人們在田間自由的耕種,老人和小孩悠閑自在地生活著,這個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文中去領略一番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麗的圖片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預習檢查
新課標指出:“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同時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簡介作者。教師先檢查學生對陶淵明的了解情況,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能從課下注解了解到陶淵明的部分知識,顯然這些知識還不夠,教師出示課件上的知識并引領學生去了解。
2、全班齊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了解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的把握情況。如果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學生對照課下注解自讀課文糾正字音、節奏、情感的環節。
3、學生對照課下注解自讀課文。教師講明自讀要求。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班級,對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揚,以期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
4、展示朗讀成果。教師請幾位學生讀課文,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指導字音、節奏、情感。并安排教師師范朗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5、再次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
1、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
2、將字音的'教學放在朗讀中,符合學生接受新知的規律。
3、教師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譯讀品味
新課標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1、復習文言文翻譯五字法和信達雅要求。
2、同桌互譯全文。教師先提出要求:用鉛筆圈下較難的字詞或句子,然后學生對照課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譯全文,教師在此巡視全班掌握學生翻譯的情況,并相應答疑。
3、全班交流疑難點。
4、教師出示檢測題。
【設計意圖】
1、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八年級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嘗試著用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
2、通過檢測題既可以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四)體驗欣賞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1、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為學生設置了一個有趣的情境——穿越時空連線,讓學生扮演記者和漁人、桃花源村人對話,在這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對于學生較難回答的問題教師記錄并用多媒體呈現出來。
2、問題有:
(1)、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風尚如何?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為什么??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教師補充寫作背景并組織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符合新課標的閱讀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我們今天的社會便出現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導游,你怎樣向游客介紹桃花源呢?寫出你的導游詞。
(六)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老師希望每位同學能樹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設計意圖】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七)布置作業
1、必做題:背誦全文
2、選做題:用自己的話敘述文中的故事,并說給父母聽。
3、拓展題:預習24課《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系。
【設計意圖】
作業分層次,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六、說板書設計
七、說教學反思
1、對于這篇文言文的學習,我認為朗讀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備課時主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對照課下注解自行朗讀課文、疏解課文。通過朗讀展示,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充分遵循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二主”作用。
2、創設情境,時空連線讓學生與文中人對話,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養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作業設計分層次,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各位聆聽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系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并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錄音示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桃花源記》編排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是講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本單元通過對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詩的鑒賞,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古詩文的能力,使學生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
2、教學背景分析
《桃花源記》是東晉陶淵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戰亂頻繁,生靈涂炭,作者因不滿現實的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景美人樂,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氣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二、教材處理
1、教學目標的確立及其依據
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各門課程都在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因此,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及相關作品
整體感知,把握課文
通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能力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4)創新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人格
2、課程資源的重組: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在相關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為了加深對作者寄情山水一類詩文的印象,補充分析了陶淵明另一篇作品《飲灑之二》同時介紹到另一位田園詩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過故人莊》。
3、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我主要是進行第二課時閱讀分析,基于學生從小就對古詩文有較好的基礎和興趣這一點,采用研究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運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做法如下:
(1)設置疑問,放棄權威思想,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2)延緩判斷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判斷,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3)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允許學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結論。
為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采用了多媒體課件做為輔助教學。
四、教學流程
(一)復習提問:
1、作者陶淵明:[課件]
2、相關的田園作品:[課件展示]《飲灑之二》
3、其他的寄情山水的詩人《過故人莊》
4、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么成語[課件]
[設計意示圖]:通過復習提問,對歷史上的寄情山水一類詩人及相關的知識予以整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導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
<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幻燈片出]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以便有目的的加以學習。
<二>[設問]文章的線索和順序:[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章的線索及順序的疏理,使學生對文章的脈絡有較清晰的印象。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一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課件演示]
①在課文中讀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A外圍的美……B源內的美……
[設計意圖]:通過該問題的設置,突出重點,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③[設問]:古文文字簡約,蘊含卻極其豐富,寥寥幾句,向我們展現的是美不勝收的桃源美景,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現代漢語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注意:描繪時抓住具體的景物,展開合理的想象,盡可能采用一些貼切的修辭,最后以抒情結束你的描寫。
[設計意圖]:一位同學描繪,另一位同學點評,在此基礎上,再請另一位同學描繪,最后教師評價,總體上肯定、鼓勵,并提出建議,通過此教學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加深理解和體驗,實現研究體驗式教學法。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么桃花源內的人呢?
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為什么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點拔:聯系當時桃花源外的社會環境來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該討論題的設置,反饋對上節課內容的理解,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現代漢語加以復述。
[設計意圖]:加深對桃花源這一理想境地的理解,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設問]:
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這樣的世界。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作者借此文表達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這一意圖。
三、鞏固練習:
關于理想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
討論、確定:課件打出。
2、[設問]:對這種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討論后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設計意圖]:發展學生個性,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幻燈出示關于理想的名言:
A、理想并不能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巴金
B、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茲
四、[課件]:作業
五、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桃花源內
景美:
進桃花源外
人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出蹤奇:
遂迷,未果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1、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實驗稿)對7~9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3、作者思想理解
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為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它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讀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4、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①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②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5、教學目標
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象。
②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線索。
③聯系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和社會理想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讓學生領會情感,學懂課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疏通文意、研讀課文、探討主題、拓展延伸。在本課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以互動為方式,重視心靈與心靈的溝通和交流,講求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和共鳴。注意利用”互動與對話“來進行有效教學,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個交談者,師生平等和諧,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看法,暢所欲言。具體的教法如下: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完成教學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體現學生與文本對話。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體現生生互動與對話。
4、“時空在線”電視采訪情景創設的方法,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富有個性的火花閃現。體現師生互動與對話。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程序的安排
1、導入新課。
2、合作學文
①初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體現教學重點: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②再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三讀課文,“時空在線”,深化理解。體現教學重點: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強調桃花源的美(自然美和社會美)——和平
4、四讀課文、品位研讀、主題探究。突破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①大家相信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東晉年間存在嗎?(讓學生從文章中找線索來考證)
②、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么?
5、拓展延伸
假如陶淵明來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么?
6、總結全文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桃花源記說課稿 篇12
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學手段、說教學環節、說重難點、說效果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河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的一篇文言散文,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種隱逸的情懷。
另外,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味,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說學生
該課文選自七年級下冊,其針對的是一群剛升入中學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理解能力等還不成體系,對于美的鑒賞能力也會有所欠缺,而他們也不太能接受老師刻板的教學,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圖像與畫面的質感。
三、說教學手段
因為所面對的是低年級的中學生,所以本堂課采取的教學手段有:
1、誦讀法,通過熟練的誦讀,達到背誦的效果。
2、想象法,所謂“想象是最好的老師”,單是文字上的誦讀,并不能深刻的體會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過想象,讓同學們感受桃花源的美與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進行探究,從而更好的體會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的初衷。
四、說教學環節
對本篇課文的講解,我將會用兩課時的時間完成,其中第一課時,主要是基礎字詞的解釋和翻譯;第二課時則主要講解陶淵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義,并引導學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課前導入,截取《中華好詩詞》中楊雨老師和喻恩泰爭論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還是江西的爭論,引出《桃花源記》這篇課文。
第二步:提出相關問題,讓同學們先做筆記,然后帶著問題走進課文(便于其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體誦讀,先播放名家朗誦的視頻或音頻讓同學們體會其中飽滿的感情,然后再集體朗讀。
第四步:帶領學生介紹陶淵明,標出重點字詞,劃分段落,然后進行翻譯。
第二課時
第一步:找同學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結組討論,并選出代表,說出自己對《桃花源記》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節課留下的問題。
第四步:課外延展,陶淵明的其他詩篇,如《飲酒》、《歸園田居》等,使同學們更多的了解陶淵明,了解陶淵明的思想。
五、說重難點
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理解穩重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對于這二者的處理方法,依照上面課堂教學的方式,結組討論,并加以適當的引導。
六、說效果
通過兩課時的講解與學習,大部分同學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詞和翻譯,較多的同學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內省自己,想象、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為個人水平的差異,肯定有極少數的同學跟不上進度,而對這一點,可以采取寫作文或讀后感的方式,然后,再針對其中有問題的同學進行一對一談話,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學會知識,理解作者,明白詩歌“緣事而發”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