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反思(精選3篇)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反思 篇1
教學說明
1、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這部分的教學,按照課本是從細胞水平到器官水平的順序,但學生通常了解較多的是器官,比如,蘋果、紅蘿卜、馬鈴薯和花生分別是果實、根、莖和種子,學生都知道這些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從學生容易理解的知識入手喚起學習的興趣,歸納出植物的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機物。然后,引導學生聯系前面所學的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DNA是有機物,通過分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和脂類是有機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有機物,歸納出細胞組成成分主要是有機物。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從器官水平到細胞水平,最后推斷出有機物的作用之一是用來構建植物體。
2、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是重點和難點。三個演示實驗可以讓部分學生準備,種子選用綠豆較易萌發,如果都采用種子,學生可能會認為只有種子萌發才有能量的變化,所以,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需要氧的兩個演示實驗選用新鮮豆苗。
演示種子萌發過程有熱量散發的實驗后,教師明確地提出問題:甲瓶溫度為什么會上升?(答:熱量),熱量來自哪里?(答:熱量來自萌發的種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避免部分學生僅僅看到溫度計指示的溫度上升就直接得出結論說種子萌發過程中有機物釋放能量而忽略了推理,歸納的過程。
在讓學生演示新鮮豆苗在呼吸過程放出二氧化碳的實驗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演示向澄清石灰水吹氣,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得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的特性。演示實驗的裝置可以改成用兩個同等大小的黑色塑料袋,分別放進等量的新鮮豆苗和煮熟的豆苗,扎緊袋口,插上吸管,實驗時,將吸管放入澄清石灰水里,擠壓塑料袋,這樣操作比較簡單,貼近生活實際,效果明顯。學生在觀察現象時同時思考問題:哪一支試管的石灰水變混濁?(答:新鮮豆苗一袋),二氧化碳來自哪里?(答:新鮮豆苗),從而推導出二氧化碳來自植物的有機物,得出有機物徹底分解時產生二氧化碳。
師生共同完成有機物分解需要氧參與的實驗,學生在觀察的同時思考、回答問題:哪一根竹枝不能燃燒?(答:裝有新鮮豆苗的甲瓶),為什么不能燃燒?(答:缺乏氧),缺乏的氣體去了哪里?(答:被新鮮的豆苗利用了),討論得出有機物在徹底分解時需要氧的參與。
呼吸作用的概念是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教師提供相應的詞語:有機物、氧、二氧化碳、水和能量,讓學生根據所觀察的,利用這些詞語嘗試著描述出來,寫出呼吸作用的公式,教師要歸納,小結。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師通過問題: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除了自己利用外,還有什么作用呢?舉例說明。學生通過舉出實際的例子的過程,理解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還通過食物鏈,進入其他生物體內,參與構建其他生物體,并為其他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然后,教師讓學生舉出沒有呼吸作用的任何一種生物,學生不能列舉出來,得出結論: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4、引導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著重在推理的過程,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說出推理的過程,避免前提和結果不相應。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解讀》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是十大主題之一,本主題的重點在于讓學生通過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呼吸作用的知識體系,新教材改變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為標題,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產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呼吸作用在生產中的應用"為線索的"學科中心"的課程設計思路,而是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為標題,以"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有機物為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為線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主題,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線索是引導學生學會推理、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兩條線索,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的科學知識為"材料",以推理、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為"針線",縫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依據《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好教材的內容,比如,調整教學的內容,改良實驗等,盡管教學內容沒有探究性的實驗,但同樣要充分發揚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促使學生討論和思考,因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便被動為主動,這才是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反思 篇2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解讀》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是十大主題之一,本主題的重點在于讓學生通過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呼吸作用的知識體系,新教材改變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為標題,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產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呼吸作用在生產中的應用"為線索的"學科中心"的課程設計思路,而是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為標題,以"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有機物為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為線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主題,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線索是引導學生學會推理、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兩條線索,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的科學知識為"材料",以推理、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為"針線",縫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依據《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好教材的內容,比如,調整教學的內容,改良實驗等,盡管教學內容沒有探究性的實驗,但同樣要充分發揚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促使學生討論和思考,因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便被動為主動,這
才是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反思 篇3
教學目的:
1、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闡明有機物對于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3、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的重要意義。
4、使學生學會運用歸納和推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歸納和推理的方法也是重點。
教學準備:
1、實驗材料的準備:兩個暖水瓶,溫度計,黑色膠袋,試管,廣口瓶,澄清石灰水,發芽種子,煮熟種子,新鮮的豆苗,沸水燙過的豆苗,竹枝。
2、制作相關的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習光合作用 提問:1、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什么?2、有機物主要有哪些? 思考并回答問題 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制造這么多有機物有什么用呢? 引起注意并思考 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 1、出示常見的幾種植物器官,請學生分析屬于什么器官、含有的成分 2、出示細胞膜的結構圖 3、引導學生歸納有機物構建植物體 1、根據生活經驗回答,據此得出植物器官含有大量有機物 2、觀察分析圖片得出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 有機物為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1、出示種子萌發釋放出能量的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得出種子萌發有能量的變化。 2、指導學生演示驗證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得出結論。 3、指導學生演示有機物分解需要氧的實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歸納出結論。 4、引導學生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 1、觀察現象,思考和回答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到有機物發生變化釋放出能量。 2、參與實驗、觀察現象、討論歸納得出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的結論。 3、觀察實驗現象并提出問題歸納得出有機物分解需要氧的參與。 4、利用教師提供的詞語,嘗試描述和歸納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提出: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還有什么作用?其他生物有呼吸作用嗎? 學生分別舉例說明 小結 師生共同小結有機物的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 技能訓練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推理的過程及結論。 討論、交流推理的過程及結論。
教學說明
1、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這部分的教學,按照課本是從細胞水平到器官水平的順序,但學生通常了解較多的是器官,比如,蘋果、紅蘿卜、馬鈴薯和花生分別是果實、根、莖和種子,學生都知道這些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從學生容易理解的知識入手喚起學習的興趣,歸納出植物的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機物。然后,引導學生聯系前面所學的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DNA是有機物,通過分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和脂類是有機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有機物,歸納出細胞組成成分主要是有機物。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從器官水平到細胞水平,最后推斷出有機物的作用之一是用來構建植物體。
2、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是重點和難點。三個演示實驗可以讓部分學生準備,種子選用綠豆較易萌發,如果都采用種子,學生可能會認為只有種子萌發才有能量的變化,所以,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需要氧的兩個演示實驗選用新鮮豆苗。
演示種子萌發過程有熱量散發的實驗后,教師明確地提出問題:甲瓶溫度為什么會上升?(答:熱量),熱量來自哪里?(答:熱量來自萌發的種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避免部分學生僅僅看到溫度計指示的溫度上升就直接得出結論說種子萌發過程中有機物釋放能量而忽略了推理,歸納的過程。
在讓學生演示新鮮豆苗在呼吸過程放出二氧化碳的實驗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演示向澄清石灰水吹氣,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得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的特性。演示實驗的裝置可以改成用兩個同等大小的黑色塑料袋,分別放進等量的新鮮豆苗和煮熟的豆苗,扎緊袋口,插上吸管,實驗時,將吸管放入澄清石灰水里,擠壓塑料袋,這樣操作比較簡單,貼近生活實際,效果明顯。學生在觀察現象時同時思考問題:哪一支試管的石灰水變混濁?(答:新鮮豆苗一袋),二氧化碳來自哪里?(答:新鮮豆苗),從而推導出二氧化碳來自植物的有機物,得出有機物徹底分解時產生二氧化碳。
師生共同完成有機物分解需要氧參與的實驗,學生在觀察的同時思考、回答問題:哪一根竹枝不能燃燒?(答:裝有新鮮豆苗的甲瓶),為什么不能燃燒?(答:缺乏氧),缺乏的氣體去了哪里?(答:被新鮮的豆苗利用了),討論得出有機物在徹底分解時需要氧的參與。
呼吸作用的概念是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教師提供相應的詞語:有機物、氧、二氧化碳、水和能量,讓學生根據所觀察的,利用這些詞語嘗試著描述出來,寫出呼吸作用的公式,教師要歸納,小結。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師通過問題: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除了自己利用外,還有什么作用呢?舉例說明。學生通過舉出實際的例子的過程,理解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還通過食物鏈,進入其他生物體內,參與構建其他生物體,并為其他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然后,教師讓學生舉出沒有呼吸作用的任何一種生物,學生不能列舉出來,得出結論: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4、引導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著重在推理的過程,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說出推理的過程,避免前提和結果不相應。
教學反思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解讀》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是十大主題之一,本主題的重點在于讓學生通過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呼吸作用的知識體系,新教材改變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為標題,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產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呼吸作用在生產中的應用"為線索的"學科中心"的課程設計思路,而是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為標題,以"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有機物為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為線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主題,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線索是引導學生學會推理、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兩條線索,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的科學知識為"材料",以推理、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為"針線",縫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依據《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好教材的內容,比如,調整教學的內容,改良實驗等,盡管教學內容沒有探究性的實驗,但同樣要充分發揚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促使學生討論和思考,因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便被動為主動,這才是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