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情感思想于日常教學的“一點一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走“平民化”道路,注重從教學點點滴滴入手,培養學生在自覺情感平臺上的創新觀念。其觀念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個性等方面。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所引起的意識的波動性和感染性,屬于非智力因素之一,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良好,必然會大大促進智力因素的發展,非智力因素差,就會阻礙智力因素的發展。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關鍵。
(1)熱愛學生,“以情育情”。
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有高尚情感的人,才能使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課程學習。我們知道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們能夠平時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注入,學生也會回報予你豐富的情感。平時要盡可能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師生交流的時間或空間還是很大的,如在課余休息或某些活動時等等。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情感交流是最實在,最自然和最有效的。因為在課堂上,學生有著最多的“未知”,對新知識的獲得有著熱切的渴望,我們要充分利用每一節課,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學生,這樣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才會樂于學習。例如,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改變以往慣用的說教式的講述法,經常采用“談話法”進行生物教學,使學生能在寬松的教學環境中獲得知識。實踐證明,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取決于教師是否對學生傾注真摯的情感和深沉的愛。如果教師帶著飽滿的激情和真摯的愛走進課堂,就能使課堂教學的感染性得到強化和發展,使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必將得到優化。
(2)提高認識,“以理育情”。
情感雖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但由于人們的認識不同,對同一事物會持有不同的態度,從而產生不同的情感,單純的傳授知識,不能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培養。生物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理性去引導、激勵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的思維,誘發他們的潛能,自覺地接受知識并得出自己的結論。
例如在學習遺傳規律時,在講述孟德爾的研究過程,歷時八年,經過堅忍不拔的努力終于研究出來,盡管當時沒有被認可,但是,金子永遠都是發光的。這個事例給學生一個深刻的思考,并且借助此題寫一篇自己的感想。這樣,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對自己有了一定的啟示。
在進行知識的講解過程中,生物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教學內容背后的任務軼事,將莊嚴神圣的科學知識與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創造性活動聯系起來,使學生對這些知識產生親切感,同時也讓學生知道只有刻苦鉆研、挫折、堅持不懈、堅定執著的個性品質才能有所成就。在講“血液循環”時,介紹最初蓋倫的“流通論”認為血液是直線型流通的,并統治了中世紀達一千年之久。由于這種生命觀是宗教教義的理論基礎之一,后來的塞爾維特對此表示了懷疑,正要發現血液循環時,加爾教便燒死了他。哈維是塞爾維特的繼承人,他沒有被教會的殘暴嚇倒,而在繼續解剖、實驗的基礎上徹底駁倒了“流通論”,提出了血液循環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