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培養創新能力之我見(精選3篇)
政治課培養創新能力之我見 篇1
21世紀已經到來,這將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世紀,也將是中國人民實現世代夢想、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世紀。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縱觀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誰創新,誰就前進、就發展,誰不創新,誰就倒退、就落后,最終不打自垮。創新如此重要,但創新的基石在哪里?在教育。國際21世紀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的任務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一目標比其他所有的目標都重要。”遺憾的是,在目前政治課教學中,還有相當多的教師仍未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照本宣科,一言堂、滿堂灌、搞題海戰術,極大地消磨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為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把創新教育落到實處,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廣大教師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問題。我就在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
一、激發興趣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前提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達爾文小時候是一個“平庸的孩子”,但他對大自然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極大的熱情去野外學習和搜集標本,以至后來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成功軌跡的起點是他永恒的興趣——對電腦網絡的癡迷;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密訣在于興趣,可見,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是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取得的。很難想像,一個沒有自主性,缺乏獨立思考的人能有什么創造。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首先得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興趣的磁鐵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
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看書就要在勤于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巧于設計問題情境,善于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省人的漫畫等融入到教學過程 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動的創造意識。例如,我在講“保持生態環境”這一內容時,講了這樣一段話:“自從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傳開以后,人們無不對狼深惡痛絕。可是近幾年以來,科學家卻向人類呼吁:救救狼吧。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在飽嘗‘殺狼保鹿’ 的痛苦之后,居然又把狼請回來做客了。”教師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和智慧,以新穎的方式引導,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迷戀于學習,迷戀于科學,學生的創造意識也會隨之滋長起來。
二、創設和諧的情境是培養創新的動力
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這里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心理環境和周圍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所以,只有教師可親可敬,才能強有力地吸引學生并積極有效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可親。上課時,老師要精神飽滿,面帶微笑,親切自然。要關心學生,隨時觀察把握學生的接受能力用反應情況,為學生釋疑解難。教師的語言神情要對學生充滿希望、鼓勵。學生如果回答問題不正確,教師要循循善誘,耐心幫助他們把問題弄通、弄懂,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有話敢說,有疑敢問,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勵學生和教師討論問題,力求課堂教學氣氛民主、和諧,充滿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才能取得雙方之間心靈的溝通,才能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也只有在教學中建立師生之間完全平等、充滿生氣的課堂氣氛,學生才敢大膽質疑,才樂于與教師展開討論,才會“不惟書、不惟師”,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質疑是培養創新意識的核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要上好一堂政治教師課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精心設計疑問,課堂上才能巧妙地提出疑問。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激勵誘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快感,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教師教學就要善于設疑,巧于設疑,于無疑處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波瀾,這正如古人所說“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并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導學生“學”,不在于滿足學生“學會”,而在于引導學生“會學”,教是為了不教。激勵學生質疑的具體做法是:(1)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激勵學生去質疑、討論和探索。其材料要多從社會生活實際中選取,也可以從材料中摘錄。(2)教師要積極參與討論,變單一角色為多重角色。教師要摒棄權威角色,以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研究者角色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氣氛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3)變灌輸式為啟發式、討論式、嘗試式。啟發學生思考,啟發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各抒已見,暢所欲言;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跳一跳,夠得著,學生可望又可及,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充分動腦、動口、動手的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干。(4)在實施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創新的火花,及時鼓勵、表揚他們勤學好問,不惟書、不惟師,敢于問難質疑的良好品質。
四、體驗是培養創新的關鍵
體驗就是讓學生對創新有親身經歷之感。我這里所談的體驗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重點述自己是怎樣講的,從而提示凝結在教材知識背后的思維過程,以此讓學生從教材中,從教師的分析中學會思維的方法。另一方面,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模擬前人的思維,在模擬前人的思維過程中體驗發現知識、發展知識的快樂。例如,我在上“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一課時,先播放《國際歌》,營造樹立崇高理想的課堂教學氣氛和學生承接知識的心理氛圍。歌曲結束時,投影出相應的思考題:1.英特納雄耐而是指什么?(共產主義)2.這是由誰提出的?(馬克思、恩格斯)3.他是根據什么提出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度生產力這一規律)4.請你根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模擬馬克思、恩格斯的思維,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予以大膽想像,勾畫出共產主義的藍圖。5.我們怎樣才能早日實現這一理想社會?前面三個問題容易回答,后兩個問題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而這正是創新所需要的高級思維。正如有的學生所說:“到那時,我們可以朝辭地球綠水間,千里火星一日還”;“到那時,春風吹得游人醉,直把月球當地球”;“到那時,沒有戰爭,沒有掠奪,人人平等,美國的新式武器也就無用武之地了”。對學生的民言我給予及時肯定,我說:“你們和偉人馬克思、恩格斯想到了一起。不過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些具體的想像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予以高度概括的,你們是否具有這樣的聚中思維呢?”于是學生們又開始了積極的思考,踴躍回答。就這樣,最高理想因距學生思想實際較遠而行成的教學難點 ,在尋找偉人的思維、模擬偉人的思維中得到了實突破,不僅突破了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得到了一種間接創新的體驗和發現知識的快樂。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與二流人才的分水嶺。”日本學者強調:“獨創是國家興亡的關鍵,要培養全球性、進攻型的創造型人才。”曾經飽嘗“因落后而挨打”的中華民族,在聆聽著知識經濟時代清脆的腳步聲和睿智者激吶喊時,不能不猛醒,除了創造教育,我們別無選擇,這是時代的機遇,更是強者的挑戰。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我堅信,只要解決思想,更新觀念,勇于開拓,敢于創新,思想政治課堂這片沃土定會培養出絢麗的創造教育之花,成功地收獲到豐碩的創造教育之果。
政治課培養創新能力之我見 篇2
21世紀已經到來,這將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世紀,也將是中國人民實現世代夢想、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世紀。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縱觀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誰創新,誰就前進、就發展,誰不創新,誰就倒退、就落后,最終不打自垮。創新如此重要,但創新的基石在哪里?在教育。國際21世紀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的任務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一目標比其他所有的目標都重要。”遺憾的是,在目前政治課教學中,還有相當多的教師仍未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照本宣科,一言堂、滿堂灌、搞題海戰術,極大地消磨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為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把創新教育落到實處,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廣大教師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問題。我就在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
一、激發興趣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前提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達爾文小時候是一個“平庸的孩子”,但他對大自然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極大的熱情去野外學習和搜集標本,以至后來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成功軌跡的起點是他永恒的興趣——對電腦網絡的癡迷;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密訣在于興趣,可見,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是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取得的。很難想像,一個沒有自主性,缺乏獨立思考的人能有什么創造。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首先得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興趣的磁鐵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
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看書就要在勤于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巧于設計問題情境,善于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省人的漫畫等融入到教學過程 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動的創造意識。例如,我在講“保持生態環境”這一內容時,講了這樣一段話:“自從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傳開以后,人們無不對狼深惡痛絕。可是近幾年以來,科學家卻向人類呼吁:救救狼吧。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在飽嘗‘殺狼保鹿’ 的痛苦之后,居然又把狼請回來做客了。”教師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和智慧,以新穎的方式引導,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迷戀于學習,迷戀于科學,學生的創造意識也會隨之滋長起來。
二、創設和諧的情境是培養創新的動力
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這里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心理環境和周圍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所以,只有教師可親可敬,才能強有力地吸引學生并積極有效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可親。上課時,老師要精神飽滿,面帶微笑,親切自然。要關心學生,隨時觀察把握學生的接受能力用反應情況,為學生釋疑解難。教師的語言神情要對學生充滿希望、鼓勵。學生如果回答問題不正確,教師要循循善誘,耐心幫助他們把問題弄通、弄懂,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有話敢說,有疑敢問,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勵學生和教師討論問題,力求課堂教學氣氛民主、和諧,充滿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才能取得雙方之間心靈的溝通,才能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也只有在教學中建立師生之間完全平等、充滿生氣的課堂氣氛,學生才敢大膽質疑,才樂于與教師展開討論,才會“不惟書、不惟師”,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質疑是培養創新意識的核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要上好一堂政治教師課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精心設計疑問,課堂上才能巧妙地提出疑問。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激勵誘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快感,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教師教學就要善于設疑,巧于設疑,于無疑處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波瀾,這正如古人所說“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并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導學生“學”,不在于滿足學生“學會”,而在于引導學生“會學”,教是為了不教。激勵學生質疑的具體做法是:(1)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激勵學生去質疑、討論和探索。其材料要多從社會生活實際中選取,也可以從材料中摘錄。(2)教師要積極參與討論,變單一角色為多重角色。教師要摒棄權威角色,以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研究者角色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氣氛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3)變灌輸式為啟發式、討論式、嘗試式。啟發學生思考,啟發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各抒已見,暢所欲言;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跳一跳,夠得著,學生可望又可及,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充分動腦、動口、動手的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干。(4)在實施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創新的火花,及時鼓勵、表揚他們勤學好問,不惟書、不惟師,敢于問難質疑的良好品質。
四、體驗是培養創新的關鍵
體驗就是讓學生對創新有親身經歷之感。我這里所談的體驗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重點述自己是怎樣講的,從而提示凝結在教材知識背后的思維過程,以此讓學生從教材中,從教師的分析中學會思維的方法。另一方面,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模擬前人的思維,在模擬前人的思維過程中體驗發現知識、發展知識的快樂。例如,我在上“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一課時,先播放《國際歌》,營造樹立崇高理想的課堂教學氣氛和學生承接知識的心理氛圍。歌曲結束時,投影出相應的思考題:1.英特納雄耐而是指什么?(共產主義)2.這是由誰提出的?(馬克思、恩格斯)3.他是根據什么提出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度生產力這一規律)4.請你根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模擬馬克思、恩格斯的思維,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予以大膽想像,勾畫出共產主義的藍圖。5.我們怎樣才能早日實現這一理想社會?前面三個問題容易回答,后兩個問題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而這正是創新所需要的高級思維。正如有的學生所說:“到那時,我們可以朝辭地球綠水間,千里火星一日還”;“到那時,春風吹得游人醉,直把月球當地球”;“到那時,沒有戰爭,沒有掠奪,人人平等,美國的新式武器也就無用武之地了”。對學生的民言我給予及時肯定,我說:“你們和偉人馬克思、恩格斯想到了一起。不過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些具體的想像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予以高度概括的,你們是否具有這樣的聚中思維呢?”于是學生們又開始了積極的思考,踴躍回答。就這樣,最高理想因距學生思想實際較遠而行成的教學難點 ,在尋找偉人的思維、模擬偉人的思維中得到了實突破,不僅突破了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得到了一種間接創新的體驗和發現知識的快樂。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與二流人才的分水嶺。”日本學者強調:“獨創是國家興亡的關鍵,要培養全球性、進攻型的創造型人才。”曾經飽嘗“因落后而挨打”的中華民族,在聆聽著知識經濟時代清脆的腳步聲和睿智者激吶喊時,不能不猛醒,除了創造教育,我們別無選擇,這是時代的機遇,更是強者的挑戰。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我堅信,只要解決思想,更新觀念,勇于開拓,敢于創新,思想政治課堂這片沃土定會培養出絢麗的創造教育之花,成功地收獲到豐碩的創造教育之果。
政治課培養創新能力之我見 篇3
21世紀已經到來,這將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世紀,也將是中國人民實現世代夢想、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世紀。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縱觀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誰創新,誰就前進、就發展,誰不創新,誰就倒退、就落后,最終不打自垮。創新如此重要,但創新的基石在哪里?在教育。國際21世紀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的任務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一目標比其他所有的目標都重要。”遺憾的是,在目前政治課教學中,還有相當多的教師仍未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照本宣科,一言堂、滿堂灌、搞題海戰術,極大地消磨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為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把創新教育落到實處,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廣大教師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問題。我就在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
一、激發興趣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前提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達爾文小時候是一個“平庸的孩子”,但他對大自然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極大的熱情去野外學習和搜集標本,以至后來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成功軌跡的起點是他永恒的興趣——對電腦網絡的癡迷;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密訣在于興趣,可見,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是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取得的。很難想像,一個沒有自主性,缺乏獨立思考的人能有什么創造。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首先得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興趣的磁鐵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
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看書就要在勤于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巧于設計問題情境,善于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省人的漫畫等融入到教學過程 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動的創造意識。例如,我在講“保持生態環境”這一內容時,講了這樣一段話:“自從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傳開以后,人們無不對狼深惡痛絕。可是近幾年以來,科學家卻向人類呼吁:救救狼吧。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在飽嘗‘殺狼保鹿’ 的痛苦之后,居然又把狼請回來做客了。”教師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和智慧,以新穎的方式引導,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迷戀于學習,迷戀于科學,學生的創造意識也會隨之滋長起來。
二、創設和諧的情境是培養創新的動力
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這里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心理環境和周圍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所以,只有教師可親可敬,才能強有力地吸引學生并積極有效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可親。上課時,老師要精神飽滿,面帶微笑,親切自然。要關心學生,隨時觀察把握學生的接受能力用反應情況,為學生釋疑解難。教師的語言神情要對學生充滿希望、鼓勵。學生如果回答問題不正確,教師要循循善誘,耐心幫助他們把問題弄通、弄懂,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有話敢說,有疑敢問,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勵學生和教師討論問題,力求課堂教學氣氛民主、和諧,充滿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才能取得雙方之間心靈的溝通,才能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也只有在教學中建立師生之間完全平等、充滿生氣的課堂氣氛,學生才敢大膽質疑,才樂于與教師展開討論,才會“不惟書、不惟師”,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質疑是培養創新意識的核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要上好一堂政治教師課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精心設計疑問,課堂上才能巧妙地提出疑問。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激勵誘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快感,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教師教學就要善于設疑,巧于設疑,于無疑處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波瀾,這正如古人所說“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并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導學生“學”,不在于滿足學生“學會”,而在于引導學生“會學”,教是為了不教。激勵學生質疑的具體做法是:(1)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激勵學生去質疑、討論和探索。其材料要多從社會生活實際中選取,也可以從材料中摘錄。(2)教師要積極參與討論,變單一角色為多重角色。教師要摒棄權威角色,以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研究者角色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氣氛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3)變灌輸式為啟發式、討論式、嘗試式。啟發學生思考,啟發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各抒已見,暢所欲言;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跳一跳,夠得著,學生可望又可及,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充分動腦、動口、動手的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干。(4)在實施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創新的火花,及時鼓勵、表揚他們勤學好問,不惟書、不惟師,敢于問難質疑的良好品質。
四、體驗是培養創新的關鍵
體驗就是讓學生對創新有親身經歷之感。我這里所談的體驗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重點述自己是怎樣講的,從而提示凝結在教材知識背后的思維過程,以此讓學生從教材中,從教師的分析中學會思維的方法。另一方面,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模擬前人的思維,在模擬前人的思維過程中體驗發現知識、發展知識的快樂。例如,我在上“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一課時,先播放《國際歌》,營造樹立崇高理想的課堂教學氣氛和學生承接知識的心理氛圍。歌曲結束時,投影出相應的思考題:1.英特納雄耐而是指什么?(共產主義)2.這是由誰提出的?(馬克思、恩格斯)3.他是根據什么提出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度生產力這一規律)4.請你根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模擬馬克思、恩格斯的思維,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予以大膽想像,勾畫出共產主義的藍圖。5.我們怎樣才能早日實現這一理想社會?前面三個問題容易回答,后兩個問題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而這正是創新所需要的高級思維。正如有的學生所說:“到那時,我們可以朝辭地球綠水間,千里火星一日還”;“到那時,春風吹得游人醉,直把月球當地球”;“到那時,沒有戰爭,沒有掠奪,人人平等,美國的新式武器也就無用武之地了”。對學生的民言我給予及時肯定,我說:“你們和偉人馬克思、恩格斯想到了一起。不過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些具體的想像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予以高度概括的,你們是否具有這樣的聚中思維呢?”于是學生們又開始了積極的思考,踴躍回答。就這樣,最高理想因距學生思想實際較遠而行成的教學難點 ,在尋找偉人的思維、模擬偉人的思維中得到了實突破,不僅突破了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得到了一種間接創新的體驗和發現知識的快樂。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與二流人才的分水嶺。”日本學者強調:“獨創是國家興亡的關鍵,要培養全球性、進攻型的創造型人才。”曾經飽嘗“因落后而挨打”的中華民族,在聆聽著知識經濟時代清脆的腳步聲和睿智者激吶喊時,不能不猛醒,除了創造教育,我們別無選擇,這是時代的機遇,更是強者的挑戰。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我堅信,只要解決思想,更新觀念,勇于開拓,敢于創新,思想政治課堂這片沃土定會培養出絢麗的創造教育之花,成功地收獲到豐碩的創造教育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