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課堂實錄(通用15篇)
《理想》課堂實錄 篇1
一、引入 師:我記得我們班有來自金堂的同學,是誰呢?請舉手(學生很奇怪)。今天我們學的《理想》的作者流沙河也是出生于金堂縣(學生釋然),今年61歲了,寫了許多優秀詩篇,代表作是《草木篇》(老師板書,這時候響起學生紛紛拿筆的聲音,師表揚:我聽到一種美妙的聲音)流沙河老爺爺的散文也不錯,《讀者》上登載了他好幾篇文章。他現在是《星星》詩刊的編輯。我們來看看他寫的這篇《理想》。 二、感知 1.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個要求:“讀準(字音)”,有具體方法嗎? 生1:掃除字詞障礙 生2:借助工具書 (學生自由讀,查工具書,完后主動舉手,待絕大部分舉手,師進入下一步) 2. 全班齊讀 老師正音: 遠行(xíng 不是“航”)玷污(diàn) 3. 請一位學生讀。老師問:那其他同學做什么? (讓學生自己說,邊聽讀邊做什么?共8位學生分別答:給節標序號、抓主旨、抓關鍵、抓感受,邊聽邊思考課后問題,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學生3讀。老師請同學評價:有感情,讀得抑揚頓挫,讀得好!老師又評:這位同學的評價具體,不錯! 三、質疑 老師先問學生:現在大家對詩已比較熟悉了,是想先說說自己喜歡的、感受深的句子還是先質疑?學生舉手表決先質疑。 ——生5問:第六節,為什么“理想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這是矛盾的嗎? 生6答: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要獲得理想就得犧牲。 師 問:比如犧牲什么? 生6 答:比如我們學習要有好成績,就要犧牲一些休息時間,玩的時間。 師問生5:這個回答你滿意嗎?(生5搖頭表示不滿意,眾生笑)師請大家再思考 生7答:只有犧牲才能獲得,就象老師講過的得失,有失才有得,這“失”是付出,是犧牲。(全班鼓掌) ——生8問:第八節,為什么有理想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生9答:有理想的人是成功的人。 師 問:還有沒有其他理解? 生10答:有理想才去奮斗,奮斗才會成功,奮斗(的人)是大寫的人。 生11答:秦牧的散文中我讀到過,大寫的人是一個真正的人。 師肯定并提出自己的參考意見:有理想的人能為集體、為社會作貢獻,相比平庸的人是一個“大寫的人“。 ——生12問:第八節,為什么“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生13答:如古代的岳飛,他是忠厚者,卻遭到陷害。 師表揚: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具體,又有說服力,希望大家學習。 師 問:有沒有不同意這句話的? 生14答:有,忠厚者遇到挫折時,如果能克服困難,就不會遭遇不幸。 生15答:“常”字不一定,忠厚者不一定常遭不幸。 師:老師同意你的看法,這個“常”字有失偏頗,顯得有點絕對。我們就是要敢于懷疑,名家經典也非完美,權威也未必都對。 生16問:第十一節,為何“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 生17答:英雄由于驕傲,失去理想,沒了目標,不再努力,就變成平庸的人。 師:說得真好!就拿我們班說吧,大家都各有特長,小學階段在一定范內也算個小小的“英雄”了,但升入了初中,是一個新的學習階段,如果不迅速設立新目標,樹立理想,也會蛻作庸人。來,我們一塊把這句詩背誦一遍。 生18問:第九節:為何“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 生19答:因為每個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過努力成功。 生20答: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有理想。(全班鼓掌) 生21問:第九節,“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怎樣理解? 生22答:理想是一個跑道,即使人跑岔了道或跑偏了,理想會召喚人走上正道。 生23問:第十二節,為何“理想開花,桃李會結甜果;理想抽芽,揄揚會有濃陰”? 生24答:我聯想到《在山的那邊》,“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眼睛”。 師表揚:這位同學能展開聯想,用學過的知識回答,學以致用,大家要學習!那我們來比較朗讀這兩節詩。(全班齊讀兩節詩) 師:我們今天由于時間關系,質疑就到這里。 四、感受品味詩文(以讀為主要方式) (一)師:通過質疑,大家理解了詩意。現在,請找出你最喜歡的、感受深的詩句,如果能簡單說出理由,不架空,最好!架空是我們說話作文尤其要摒棄的。 生25:我最喜歡第一節,因為讀起來語氣很順暢。(師肯定,請生讀) 生26:我最喜歡第二節,告訴我們理想是會改變的。(師肯定,請生讀) 生27:我最喜歡第四節和第一節,用了好多個比喻,用得好。 師:我和你有同感。那同學們能不能仿照這個“理想是__,____”的句式造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許多學生下位,參與相當積極,過一會兒,學生陸續舉手,回到座位) 生28:理想是鑰匙,打開成功的大門。 生29:理想是太陽,給我們陽光。 生30:理想是翅膀,讓我們飛翔在成功的藍天。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可是說得這么快,如何邊聽邊快速做筆記呢?對,記關鍵詞如“鑰匙、太陽、翅膀”) 生31:理想是水分,灌溉我枯干的心靈。 生32:理想是種子,讓我們收獲成功。 師:說得好,種子需要澆水施肥才能成長,理想,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實現,這個比喻很妙啊! 生33:理想是汽車,載我們通向成功。 師:如果沒有汽油怎么辦?眾生笑,所以需要不斷加油才能實現理想! 生34:理想是路標,指引我們前進。 師:同學們的想象豐富,仿句做得不錯。我們繼續品讀課文。 生35:我最喜歡第六節,這一節講理想敲碎“黃金夢”,是告訴我們不能好高騖遠 (師肯定有一定道理,請生讀) 生36:我最喜歡第七節,耐人尋味。 師:你尋味到了什么?要說具體。 生36:人被誤解時,有寂寥,有誤解,有酸辛,這種情感體驗是復雜的。 師:你能不能讀出這種體會來?(生讀,全班鼓掌) 師:大家鼓掌,因為他讀得好,好在哪?對,讀出了語氣,讀出了感情。“讀出感情”是朗讀的最高境界。 (學生熱情高漲,還有許多人舉手,教師變換方式) (二)自由組合,自己選喜歡的詩節,自己分組并設計表演朗誦 (學生十分踴躍,紛紛下位活動準備,幾分鐘后,各組陸續舉手回位) ——第一組:齊讀(師請生評價,是否有感情,讀出了語氣) ——第二組:分角色讀(師未作任何提示,學生創新,自己分角色讀,并且各自講自己喜歡這段的理由,師及時表揚這創“新“之舉及具體說理由這一好作法) (其中有一學生由于緊張,幾次說都不順暢,下面略有騷動,師說:我想提個建議,每個同學上臺時,都多少有點緊張,像前天大家上臺推薦好書,都有體驗吧?那么這時候,最需要的是什么?生說是鼓勵。師問,那最好的鼓勵方式是什么?是安靜,傾聽,等待,鼓掌。全班頓時安靜,師鼓勵該生慢慢想,慢慢說。眾生等待。該生略思考勉強說出幾句,老師和同學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時學生熱情更高,紛紛舉手要上臺表演。師很自然的布置活動作業:下周二舉行詩朗誦比賽) 五、勾劃積累好詞語句 學生作勾劃匯報: 生37:我積累了“洗濯、寂寥、絕處逢生”三個生詞。 生38:我積累了“堅貞、碌碌終生、可望不可即” 三個好詞。 師讓生用“可望不可即造句。并引導:要造句,要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你們有辦法知道的,是什么?對,借助注解,這是一個好習慣。(生造句略) 六、作業 1. 用“洗濯”、“詛咒”、“絕處逢生”、“可望不可及”造句。 2. 仿“理想是__,____”句式造句。 3. 準備朗誦比賽(可自己找適合的音樂自己編排)
《理想》課堂實錄 篇2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著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于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后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的綜合。
《理想》課堂實錄 篇3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二、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
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三、板書: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
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
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
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
《理想》課堂實錄 篇4
《理想》
1、學習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樹》
1、學習行道樹這無私奉獻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知識講解:
一、基礎知識
1、正確朗讀下列詞語:
蛻(tuì)變倔(jué)強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竊詛(zǔ)咒寂寥(liǎo)夸耀(yào)脊(jǐ)梁貪婪(lán)怨(yuàn)恨鬢(bìn)發
2、辨別下列詞語的讀音和形體的異同:
蛻變退化倔強堅強洗濯洗滌玷污沾染扒竊盜竊詛咒咒罵寂寥寂寞夸耀夸贊裝飾莊稼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1)倔強:剛強不屈,固執。
(2)玷污:弄臟,污損。多用作比喻。
(3)詛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現指咒罵。
(4)寂寥:寂靜而空闊。
(5)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6)行道樹:指種植在道路兩旁的樹木。
(7)墮落:思想行為變壞或往壞的方向變。指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指對被污染的城市的一點改觀。
(9)繁弦急管:各種各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弦樂器。管,指管樂器。
(10)紅燈綠酒:即燈紅酒綠,形容繁華熱鬧的*。
二、重點分析
1、閱讀新詩《理想》,把握主要內容。
什么是理想?人們說:理想是對未來的美好設想。如:辦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國獨立、民族解放。今天,我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強國富民,振興中華。詩人流沙河極大地贊美理想: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
2、《理想》共有12節,每一節主要寫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節用了四個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燈,由燈到路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第2節詩是寫: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如:饑寒、溫飽、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如: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
第4節:理想的實現,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經過多次挫折和失敗。(理想的實現,具有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使人樂觀、給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滿懷希望的情懷、不屈不撓的斗志、壯心不已的活力。)
第6節:為崇高社會理想而奮斗,將獲得幸福。(理想不是黃金夢,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
第7節: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享受著歡樂、品嘗著艱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不是個人榮譽。所以,社會給你的榮譽,只不過是副產品。寂寥寫出了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處境。)
第8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第9節:理想使人走上正軌,奮發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復良知,重新做人。)
第10節:理想要堅定,信心不動搖。(這也是一種考驗。)
第11節:失去理想,人生將沒有意義。(對應第八節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第12節: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今日抽芽、開花,明日濃蔭、甜果。)
3、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擁有為理想而奮斗是幸福的,是一種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要舍棄小我,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怎樣理解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句詩的含義?
因為,理想會使人充滿斗志,頑強不屈的奮斗的。因而面對不幸和厄運,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的奮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4、《理想》的脈絡是怎樣的?
總說理想的意義(第1節)理想的歷史意義(第2、3節)理想的人格意義(第4、5、6、7節)理想的人生意義(第8、9、10、11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5、新詩《在山的那邊》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題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共同的主題是: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相同的詩句:①關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②關于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邊》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6、行道樹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義?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7、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8、問題探究:
(1)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
因為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2)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行道樹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深沉的含義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業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的行道樹和奉獻者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領域里傳統的表現手法,是借行道樹的自白,來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奉獻者舍小我、犧牲個人幸福,為人們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奮斗。
其次,行道樹和奉獻者一樣,他們跟城市歡度*的人們相比,他們都會感到寂寞、孤獨、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他們同樣享受著深沉的幸福。
《理想》課堂實錄 篇5
(建議安排2課時)
[學法導引]
《理想》是一首哲理詩, 通過一連串形象生動的比喻,告訴我們理想是成功的保證,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不懈地追求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習這首詩首先要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去領悟詩中精練含蓄的語言和富有哲理的語句,其次要學會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最后要找出詩中關于理想的十二個比喻,并分析其作用,進而了解全詩的主旨。此外,還要學會用比喻的修辭寫一段話。
[典題例析]
例題:品讀下面詩句,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領會下列詩句的深刻含義。
……
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
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歡笑,笑里的酸辛。
……
解析:讀著這幾句詩,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雜交水道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如今,被譽為“當代神農氏”的科學家,身價以億計算的袁隆平在鮮花、掌聲和歡笑之中快樂地享受人生。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在他在實現理想之前,熬過怎樣一段漫長與黑暗,艱難與曲折的日子:他在偏遠的農村餓著肚子翻山越嶺來回40多公里換回稻種;他搞雜交水稻被譏諷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他搞實驗的壇壇缽缽被造反派砸爛;他為找回被掃蕩一空的秧苗發瘋似地跳下深井……從53年到74年,整整21年時間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試驗,忍受著誤解與譏笑,飽嘗了孤獨與寂寞。袁隆平的經歷是這幾節詩最好的注腳。
參考答案: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付出的要比得到的多得多。
[課時訓練]
訓練一
一、選擇題。
1、指出下列加點字中注音有誤的一項。 ( )
a、蛻變(tuì) 饑寒(jī) 綴連(zhuì) 倔強(jiàng)
b、洗濯(zhuó) 玷污(zhān) 扒竊(qiè) 詛咒(zòu ŭ)
c、海天相吻(wěn)碌碌一生(lù)堅貞(zhēn) 庸人(yōng)
d、鬢發(bìn) 寂寥(liáo) 榆揚(yú) 當心(dāng)
2、指出下列詩句朗讀停頓恰當的一項。 ( )
a、理想/是船舶, 載著/你出海遠行。
b、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
c、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d、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3、請聯系上下文, 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 ( )
a、理想如珍珠, 一顆綴連著一顆。 (連結)
b、理想是肥皂, 洗濯你的自私心。 (清洗、沖洗)
c、理想更多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 (寂靜、空曠)
d、理想被玷污了, 不必怨恨。 (染上雜質)
4、下列詩句, 不構成比喻關系的一句是。 ( )
a、理想是羅盤, 給船舶導引方向。
b、理想是船舶, 載著你出海遠航。
c、理想是一種獲得, 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d、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二、閱讀分析。
閱讀本詩的第8、11兩節, 回答后面問題。
第8節: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第11節 英雄失去理想, 蛻作庸人。
可厭地夸耀著當年的功勛;
庸人失去理想, 碌碌終生,
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
5、這兩節詩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6、這兩節詩主要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它有什么表達效果?
7、“大寫的人”是指怎樣的人? 結合你身邊的生活,列舉出你所知道的“大寫的人”的名字,并簡說其事跡。
8、“夸耀當年的功勛”, 為什么說是“可厭”的?
9、“詛咒著眼前的環境”, 為什么說是“可笑”的?
訓練二
一、請摘出詩中你最喜歡的詩句兩句, 并簡述喜歡的理由。
二、比較閱讀下面語段, 回答文后的問題。
理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
理想如珍珠, 一顆綴連著一顆,
貫古今, 串未來, 瑩瑩光無盡。
美麗的珍珠鏈, 歷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 今照來, 先輩照子孫。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
理想抽芽,揄揚會有濃陰。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在山的那邊
……
——在山的那邊, 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 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 那個海呢?
……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
1、分別摘出兩首詩中能表明主旨的詩句。
《理想》
《在山的那邊》
2、說說這兩首詩的共同之處。
3、為什么說“人類有了理想, 才使世界不斷向前發展”?請結合你所知道的人和事, 舉出一二個具體事例來證明這個論斷正確。
4、仿照《理想》中“理想是……”的比喻句式,寫幾句話。
三、 將下面語句工工整整地抄在摘錄本上, 并背誦下來, 把它介紹給你的父母。
4、 理想是人生的太陽,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5、 微風難尋,落日難追,但心中的目標 只要執著地去追尋就一定能得到。
6、一個有遠大理想而不付諸行動的人,猶如一片沒有播種的土地,一條不經流水的江河, 一株永不結果的大樹, 一只失去舵手的航船。
六.《理想》訓練一
1、b2、c3、c 4、c5、樹立遠大理想意義重大。6、對比,突出強調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7、指崇高偉大,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周恩來,從小立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終于成了一個對中國革命有巨大貢獻的偉大政治家。8、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奪名利,當然令人討厭。9、凡是只會怨天尤人,詛咒眼前的環境,當然可笑。10、略
《理想》訓練二
一、略 二、1、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揄揚會有濃陰。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2、內容上,都抒發了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不息的思想感情。表現手法上,都采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3、萊特兄弟想在空中飛翔,不斷實驗,發明了飛機;瓦特想讓火車跑得快一點,不懈努力明了蒸汽機。4、略
《理想》課堂實錄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查閱并整理資料,了解流沙河;獨立使用字、詞典,掃除生字詞;養成積累使用詞匯的習慣。
2.過程與方法:獨立質疑,在合作中繼續發現并解決問題;聯系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詩的含義;進一步掌握和練習朗讀的技巧。
3.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詩的含義,積極探究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設計:
1.以學生交流有關作者、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資料導入。
2.聽錄音示范朗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調。(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中把握感情基調,以此正確處理詩節和詩句間的停頓,準確傳達詩的意蘊和語言特色。)
3.整體感知:請同學們各用一句話概括詩的主要內容:(序號代表小節數)
--根據各節大意,探究全詩脈絡。(可以這樣串:理想是前進的方向①。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想②,正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③。但實現理想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④,但這些挫折和失敗也磨煉著你的意志,提升著你的人格,使你成長為樂觀向上的人⑤,淡泊利⑥與名⑦的人。所以,擁有理想,你就是一個大寫的人⑧。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⑨,但是一旦擁有你就要珍惜⑩,一旦實現你更要奮進⑾。樹立理想吧,現在正是實現理想的好時光⑿!)
4.合作探究:(采用聯系生活實際,獨立地邊讀邊悟;合作并傾聽其他同學發言。可以是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1)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詩句,談談你對理想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實例印證自己的感覺,從而體會詩情)(比如: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你同意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的這些說法嗎?)
(2)在體會的基礎上,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自信地讀給全班同學聽(老師可以適當從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確立、節奏的劃分、語氣語調的變化上加以指導)。
5.品味語言和詩味:
--這首詩意蘊豐厚,內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時在形式上非常講究,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發現(老師及時抓住學生觀察到的知識點,加以點撥、概括。參考:有音韻上每節偶句押韻,全詩一韻到底;語意上多承接,多轉折,多并列;修辭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對比,多頂針;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語言上多警句,用詞很精粹等。
6.布置作業:
(1)將課堂上需要整理、積累的資料記錄在作業本上;
(2)有感情、有表情朗讀課文,或者背誦佳句。
(三)相關鏈接:
(1)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么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塞涅卡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克雷洛夫
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馮夢龍
理想是事業之母------葉圣陶
【教學反思】
這樣一首哲理詩,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讀”、“品”是極其重要的兩個環節,是“悟”的大前提。其次,這首詩對明確學生的人生目標,創設遠大的人生理想,產生為理想而奮斗的信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引導好,事半功倍。
七短文兩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繼續鞏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張曉風;積極、獨立地掃除閱讀上的字面障礙;積累、使用詞匯。
2.過程與方法:獨立質疑,在合作中繼續發現并解決問題;聯系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課文的含義;進一步掌握和練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帶上自己的感*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體會奉獻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與奉獻精神;積極、大膽地跨出實踐、嘗試的第一步。
(二)教學設計:
1.以學生詞匯積累交流導入,師生共評。
2.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把握《行道樹》主旨。
--引導學生學會尋找文章的關鍵句,哲理句,它們對整體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很大的作用。“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和“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
3.問題研究:
(1)學生針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問題進行質疑:
如:“憂愁而又快樂”的含義;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痛苦”體現在哪里?“深沉”的含義是什么?
(2)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
(3)全班共同討論小組內的遺留問題,老師做引導:
--聯系課文的上下文和生活中的例子:“憂愁、痛苦”表現為“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快樂”“深沉”表現為“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蔭”“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等等)
4.朗讀體味:
(1)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師生互評。
(2)及時請學生講述朗讀時的感情與體驗。
(3)請學生說說喜歡的理由(內容、形式、表達等)
(4)出示幾首不同風格的音樂,請學生選擇最喜歡的曲子,配樂朗誦。
5.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第一次真好》:
(1)尋找關鍵句、哲理句,以把握主旨:
--“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2)探究問題,自主或合作解決:
--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
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等等
6.比較兩篇文章(強調注意:比較是客觀的,有同有異的;與喜歡是不一樣的。)
--從內容上看,《行道樹》贊美的是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寫的是人生體驗;
--從表現的哲理上說,前文讓人明白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后文告訴我們的是嘗試第一次是需要勇氣的,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從藝術魅力上來看,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親和力;從傳情效果來看,前文含蓄,后文直白;
--從語言表達上說,前文是內心獨白,是詩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敘議結合等等。
7.布置作業:
(1)朗讀訓練,在朗讀體味文本;
(2)課外閱讀張曉風的散文作品。
《理想》課堂實錄 篇7
各位老師:
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1篇課文《理想》。
教材分析:
《理想》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1篇課文。本單元課文側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想》一課詩人從多角度贊美理想,用種種意象,打種種比方,闡明理想之于人生的決定意義,富有哲理性。教學中應善于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領悟哲理,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依據新課標和散文教學的特點,本課教學將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句和掌握修辭方法,引發學生對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教學目標:
①朗讀、背誦課文,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②研讀課文賞析詩歌精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
③樹立為遠大的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訓練, 賞析詩歌精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的意象,聯系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設計: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啟發對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3、啟發點撥法。用于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學法指導:
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相互交流,相互啟發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教學流程:
(—)整體感知
閱讀課上教學生學課文,首先要有“文”的整體觀念。因此,我教學的第一個板塊設計為整體感知,反復朗讀這首詩歌,把握詩歌的結構,討論、理解詩歌的主旨。
一、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著一個目標前進。那么,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今天一起來學習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
2.簡介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二、朗讀課文
1. 學生配樂誦讀。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2.自主學習生字詞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浪子回頭 碌碌終生 絕處逢生 可望不可即
3.學生默讀,感知課文內容:
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從哪可以看出來?
4.分析詩歌的結構。
(二)研讀賞析
1.請找出你最喜歡的、感受深的詩句,如果能簡單說出理由。
2.這些詩句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學生默讀后,小組討論交流。
如第l節,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3.仿照同學提出的句子句式造句。用上比喻等修辭方式。其他學生評論運用是否得當。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揣摩具有表現力的詞語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初一學生語言分析能力較弱,應加強引導,積極鼓勵。
(三)體驗反思
1.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2.暢談自己的理想。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舉出實例,聯系古今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例子談自身的理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3.背誦全文,選喜歡的詩節,自由組合并設計表演朗誦。
作業設計: 寫300字的隨筆,談談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理想》課堂實錄 篇8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 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著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于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后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的綜合。
《理想》課堂實錄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查閱并整理資料,了解流沙河;獨立使用字、詞典,掃除生字詞;養成積累使用詞匯的習慣。
2.過程與方法:獨立質疑,在合作中繼續發現并解決問題;聯系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詩的含義;進一步掌握和練習朗讀的技巧。
3.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詩的含義,積極探究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設計:
1.以學生交流有關作者、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資料導入。
2.聽錄音示范朗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調。(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中把握感情基調,以此正確處理詩節和詩句間的停頓,準確傳達詩的意蘊和語言特色。)
3.整體感知:請同學們各用一句話概括詩的主要內容:(序號代表小節數)
--根據各節大意,探究全詩脈絡。(可以這樣串:理想是前進的方向①。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想②,正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③。但實現理想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④,但這些挫折和失敗也磨煉著你的意志,提升著你的人格,使你成長為樂觀向上的人⑤,淡泊利⑥與名⑦的人。所以,擁有理想,你就是一個大寫的人⑧。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⑨,但是一旦擁有你就要珍惜⑩,一旦實現你更要奮進⑾。樹立理想吧,現在正是實現理想的好時光⑿!)
4.合作探究:(采用聯系生活實際,獨立地邊讀邊悟;合作并傾聽其他同學發言。可以是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1)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詩句,談談你對理想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實例印證自己的感覺,從而體會詩情)(比如: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你同意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的這些說法嗎?)
(2)在體會的基礎上,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自信地讀給全班同學聽(老師可以適當從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確立、節奏的劃分、語氣語調的變化上加以指導)。
5.品味語言和詩味:
--這首詩意蘊豐厚,內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時在形式上非常講究,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發現(老師及時抓住學生觀察到的知識點,加以點撥、概括。參考:有音韻上每節偶句押韻,全詩一韻到底;語意上多承接,多轉折,多并列;修辭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對比,多頂針;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語言上多警句,用詞很精粹等。
6.布置作業:
(1)將課堂上需要整理、積累的資料記錄在作業本上;
(2)有感情、有表情朗讀課文,或者背誦佳句。
(三)相關鏈接:
(1)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么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塞涅卡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克雷洛夫
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馮夢龍
理想是事業之母------葉圣陶
【教學反思】
這樣一首哲理詩,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讀”、“品”是極其重要的兩個環節,是“悟”的大前提。其次,這首詩對明確學生的人生目標,創設遠大的人生理想,產生為理想而奮斗的信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引導好,事半功倍。
七短文兩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繼續鞏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張曉風;積極、獨立地掃除閱讀上的字面障礙;積累、使用詞匯。
2.過程與方法:獨立質疑,在合作中繼續發現并解決問題;聯系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課文的含義;進一步掌握和練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帶上自己的感*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體會奉獻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與奉獻精神;積極、大膽地跨出實踐、嘗試的第一步。
(二)教學設計:
1.以學生詞匯積累交流導入,師生共評。
2.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把握《行道樹》主旨。
--引導學生學會尋找文章的關鍵句,哲理句,它們對整體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很大的作用。“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和“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
3.問題研究:
(1)學生針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問題進行質疑:
如:“憂愁而又快樂”的含義;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痛苦”體現在哪里?“深沉”的含義是什么?
(2)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
(3)全班共同討論小組內的遺留問題,老師做引導:
--聯系課文的上下文和生活中的例子:“憂愁、痛苦”表現為“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快樂”“深沉”表現為“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蔭”“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等等)
4.朗讀體味:
(1)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師生互評。
(2)及時請學生講述朗讀時的感情與體驗。
(3)請學生說說喜歡的理由(內容、形式、表達等)
(4)出示幾首不同風格的音樂,請學生選擇最喜歡的曲子,配樂朗誦。
5.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第一次真好》:
(1)尋找關鍵句、哲理句,以把握主旨:
--“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2)探究問題,自主或合作解決:
--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
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等等
6.比較兩篇文章(強調注意:比較是客觀的,有同有異的;與喜歡是不一樣的。)
--從內容上看,《行道樹》贊美的是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寫的是人生體驗;
--從表現的哲理上說,前文讓人明白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后文告訴我們的是嘗試第一次是需要勇氣的,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從藝術魅力上來看,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親和力;從傳情效果來看,前文含蓄,后文直白;
--從語言表達上說,前文是內心獨白,是詩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敘議結合等等。
7.布置作業:
(1)朗讀訓練,在朗讀體味文本;
(2)課外閱讀張曉風的散文作品。
《理想》課堂實錄 篇10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并為實現自己的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 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著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于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后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的綜合。
《理想》課堂實錄 篇11
第一課時
預習,聽寫。
范讀(聽錄音),齊讀,一人一句開火車讀,結尾齊讀。
分析第一、二小節詩的含義、修辭。
第一小節: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運用了比喻、排比、頂針的修辭。頂針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應該揭示其特點,并且舉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第1、2個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節:理想有時代性。
第12和34句之間為何是句號而不是分號?
[作業]:模仿第一、二小節寫8句詩,要運用三種修辭,內容自定。
聽寫改錯。
第二課時
齊讀。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節。
三: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歷史的發展。
“歷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實現要經歷多次的挫折和失敗。
與《在山的那邊》相同的詩句是哪些?
五:理想給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寫理想給人何種力量?
與34句含義相同的古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曹操)聯系書后背誦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不幸”指哪些?
“大寫的人”指什么樣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對理想要執著。
“玷污”和“被扒竊”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對人生的重要性。
[作業]:做課程探究。
第三課時
交流仿寫的詩。
十二: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比喻的內涵。
結尾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與本詩結尾含義相同的《在山的那邊》的詩句是哪些?
記憶附錄中關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講課程探究。
《理想》課堂實錄 篇12
第一課時
一、導語
“理想”是什么?一本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詞典上說,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為理想而奮斗的歷史,如果我們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讀這首詩就會感到分外親切。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民族屈辱的歷史。這個歷史偉業,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就是說,那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奮斗的結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歷史偉業,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奮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再經過50年的奮斗,也必將勝利完成。”這就是說,今天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我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黨和人民殷切期望我們志存高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青少年時期正是樹立理想的時期,讀《理想》這首詩,會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二、默讀
三、借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蛻饑寒離亂綴連遠行倔強洗濯玷污
怨恨扒竊詛咒濃陰海天相吻
浪子回頭碌碌終生絕處逢生可望不可即
四、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各自練讀。
2、齊讀。
五、逐節研討(1~7)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再齊聲朗讀。
六、作業
“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交流作業,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二、繼續逐節研討(8~12)
研討目的、方式,同上一課。
三、小結這次探究詩意的經驗
四、朗讀全詩
五、語言運用
教師投影或板書。學生兩人合作,他說你記,互相評論,并向全班推薦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2、一綴連著一。
3、歷史的脊梁骨。
4、海天相吻的弧線。
5、可望而不可即。
6、折磨著的心。
7、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8、鬢發早白。
9、洗濯。
10、絕處逢生。
11、被玷污了。
12、夸耀著當年的功勛。
13、碌碌終生。
六、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理想》課堂實錄 篇13
●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6理想(人教版七年級上教案)。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朗讀訓練。理解詩歌的主旨。
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反復朗讀這首詩歌。把握詩歌的結構。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6理想(人教版七年級上教案)》。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范讀
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9正音、正字、釋詞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
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理想的意義(1)歷史意義(2、3)人格意義(4、5、6、7)人生意義(8、9、10、11)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理想》課堂實錄 篇14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②朗讀、背誦。
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著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于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后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的綜合。
《理想》課堂實錄 篇15
一、案例描述
當代詩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贊美性的哲理詩。本詩借助一連串的比喻,從理想的歷史意義、人格意義、人生意義等不同角度闡述理想、贊美理想,使詩歌既富有鮮明形象,又飽含睿言誓語。對剛進入中學不久的初一學生來說,因詩人不平凡的遭遇、豐富的學識以及宏闊的眼光與學生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學生理解其文字及深層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我在用例子和歌曲《跨世紀的新一代》引導學生初步理解“理想”的之后,把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定為:朗讀品味詩歌,找出你認為最有哲理的句子,或者你最喜歡的句子、難以理解的句子等進行品味揣摩。
學生一個個朗誦自己所找的句子,老師也很到位地進行了指導,學生基本能夠理解到位。課堂氣氛熱烈,聽課的我校語文顧問金老師也面帶微笑,頻頻點頭。
在離下課還有10多分鐘的時候,愛發言的王祎楠又一次舉了手:“‘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大寫的人’是什么人?”
我認為這個問題很容易,就請其他學生回答,有學生搖頭。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料到的。我只能進行以下的引導──
教師:我們請一個同學來擺出一個“大”字吧,(學生甲自告奮勇,擺的姿勢很好)你有什么感想?
學生甲:“大寫的人”就是堂堂正正的、頂天立地的人。
教師:對。這里的大寫并非與小寫相對。外語字母往往有大寫和小寫兩種。但這里所謂的“大寫的人”實際只取大的含義。大者,巨大、堂堂正正之意。表示要作一個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的人,堂堂正正的人。你能聯想到我們中國哪些人是“大寫的人”?
學生乙:我看中央臺正在播出《漢武大帝》,漢武帝雄韜偉略,使漢朝時期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漢武帝是大寫的人。
學生丙:老師在開始說到周恩來少年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后來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周恩來是大寫的人。
學生:……
教師:歷史長河中,屈原為國為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司馬遷秉持公心,忍辱負重,寫出了有名的《史記》;岳飛力主抗金,“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他們所考慮的不是一已私利,而是民族的大義,是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他們是一個大寫的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當今時代,焦裕祿、孔繁森等,都是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中國人。……因此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學生點頭贊同,我也為我的“知識豐富”而暗暗得意,認為自己的隨機應變還是可以的。
課后,金老師大力肯定的同時,指出了我在解決“大寫的人”的問題時引導不夠到位。她說:“大寫的人”,為什么只說偉人、他人呢?畢竟偉人、他人離學生實際有點遠,就學生自己說,怎樣做才能成為“大寫的人”?如不作弊、尊敬老師、孝順父母、同學關系和諧……
二、反思
一語驚醒夢中人。在備課時,我認為“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等句子是重點句,因此在課堂上聯系到了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學習生活。但為什么這一句就沒有采用“體驗式”學習法呢?教師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學生一提出問題就聯系學生的實際嗎?經過半個學期的思考和學習,我對當時的兩個問題看法如下:
1、要關注細節:
“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不斷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生活體驗也能照亮語文的學習,也可以說,語文學習是在不斷地內視、發現、理解已有的生活體驗及其意義,而已有的生活體驗也在不斷地解讀語文,生活體驗愈豐富,愈能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進入語文并掌握語文。
由此可見,語文學習與生活體驗相聯相融,就能獲得雙倍的意義。”因為《理想》一詩飽含高度概括的哲理,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人生體驗不同而導致理解和體驗也豐富多樣,所以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并輔之以典型事例,促使這份領悟抵達心靈最深之處并使之升華。
古人云:“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是的,于細微處見精神,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詩歌的一字一句,更要備學生:不要高看學生,也不要低就學生。而我是也高看學生了,沒有欲設最簡單的問題往往也是最難的問題;在引導學生理解問題時,一下子又跳得太快,沒有給學生搭臺階,說明教育機智的不足。
2、思維的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思維的訓練,他說:“只有當教師給學生帶來思考,在思考中表現自己,用思考來指揮學生,用思考來使學生折服和欽佩的時候,他才能成為年輕的心靈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導者。在《理想》學習的整個課堂上,我還是比較關注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法訓練的: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善于思考問題,一直處在積極思考的狀態。從這一點來說,可以有一兩句不采用“體驗式學習法”,教師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一提出問題就聯系學生的實際,也就是沒有必要每一句都做出細致的分析和理解。
但不能否認: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恰當估計并有具體設計,避免出現新問題時手足無措。因此,在解決“大寫的人”的問題時引導不夠到位是一個遺憾,這遺憾促使我思考:老師要珍惜課堂教學每一分鐘,力爭在每一分鐘里都獲取最真實、的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