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精選12篇)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生齊讀、教師正音、學習小組合作掃除字詞障礙,使學生讀準、讀懂課文。
(二)通過對課文內容“說、辨、議、想”的合作探究過程使學生感悟課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寫法。
(三)通過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使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通過對“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么看待伯樂的作用呢?”話題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嘗試翻譯這篇課文。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教師講“知己”這個詞來源的故事(即伯樂在太行山相馬的典故)。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三)理讀課文,使學生做到讀準、讀懂課文
(板書:一、理讀 1、讀準2、讀懂)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2.學習小組合作 掃除字詞障礙。
(四)解讀課文的內容與主旨
(板書:二、解讀1、內容 2、主旨)
1.說一說
(1)課文里面有怎樣的千里馬?
你可以試著這樣說:這是一匹 的千里馬,因為……
(2)又有怎樣的飼馬者呢?
你可以試著這樣說:我覺得他是 的飼馬者因為……
2. 辨一辨
作者所說的“食馬者” “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板書)千里馬喻指 ,伯樂喻指 ,食馬者喻指 。
3.議一議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們來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過文章告訴我們什么?
(教師適當補充寫作背景)
(五)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板書:三、品讀 共鳴)
1.教師:品讀首先要和作者產生共鳴。比如說,我讀到什么地方的時候和作者感到一樣,怎么樣?說說看。
2.學生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六) 學生背誦課文
(七) 拓展延伸
1.討論: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那么,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么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2.教師舉例: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鼓勵學生: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刻苦勤奮,努力學習,成為一匹千里馬。策馬揚鞭,馬到成功。
(八) 教學檢測反饋設計
1.基礎題:完成“思考與練習”第二題。
2.拓展題: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托物寓意的寫法。
2、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著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沖云霄。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著“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介紹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容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么?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為了強調了什么?
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⑶ 第二段說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⑹ 本段中通過那些語言來體現飼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⑺ 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同桌間互相聽讀;指名學生朗讀;全班學生齊讀。
五、反思學習,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寫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托之物以某種象征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的文章我們還學過《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儲蓄,能激發人們的想像。
4、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六、遷移創新
造成韓愈一代人懷才不遇的原因是因為統治者的愚昧無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紀,你覺得社會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教后反思】
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于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為重要:《馬說》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鑒于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環節中,我布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借助手中的資料,搜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牢記“說”的文體知識。
3、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的憤懣和不平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研(獨立)――初次解讀
(一)背景導入:《馬說》大約作于貞元11-16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它仍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和武寧節度使幕下,郁郁不樂。所以,常常有懷才不遇的感嘆。在這種情況下,韓愈寫下了《馬說》,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此文表達的是韓愈什么樣的情感?――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慨之情。
(二)對比導入:投影1:劉翔跨欄照片
劉翔是中國運動員的驕傲,他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世界記錄,取得男子110米欄冠軍,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除了個人努力以外,還要靠什么?
教師引導:從兒時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長,從平庸的跳高選手到奧運會冠軍,年輕的劉翔,早已習慣了鮮花和掌聲,但在劉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無聞的教練孫海平。連劉翔自己也說過:“除了自己的天賦外,師傅有很大的功勞。”孫海平就是能識劉翔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文章,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
(三)疏通文字:
1、解詞
(1)、解釋下列劃橫線的詞語
然后有千里馬 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 駢死于槽櫪之間
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交流答案,教師適時對文中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千里”、通假字“見”“材”“食”“邪”和等加以總結
總結明確:
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飼”,sì喂。
不能盡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無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才美不外見 “見”同“現”,xiàn表現,顯現。
詞類活用
雖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詞活用為動詞,日行千里。“駢”“盡”
古今異義
然后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一詞多義
“食”“以”“雖”“其”“而”“之”“策”
虛詞
而 之 其 以 也
特殊句式
倒裝句 :
①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即“千里馬”。
②副語前置:“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
介賓短語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駢死<于槽櫪之間>
③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盡其材
2、釋義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進行翻譯,形式有三種:
(1)、給出原句,要求動筆翻譯并核對答案講解翻譯要點。
(2)、給出譯句,要求對照譯句默寫出原句。比照原文后明確字詞要點。
(3)、給出原句和不嚴謹的譯句,要求找茬評分。通過這種形式強化記憶句中重要字詞和句法。
3、自讀會意
學生兩人一組,一人讀原文,一人說譯文后互換任務。
(三)走近作者,通讀文本。
1.韓愈簡介:韓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稱“韓昌黎”。三歲而孤,勤奮苦學。24歲中進士后為官,官至吏部侍郎。為官的生涯中因為民說話指斥朝廷和諫唐憲宗迎佛骨而兩度貶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謚“文”,所以,后世又稱他為“韓吏部”和“韓文公”。
文學上: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開啟了一代文風,所以后世將他和柳宗元并稱為“韓柳”。
詩與孟郊齊名。散文內容復雜豐富,形式多樣,達到了思想、藝術完整的統一。著名的詩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馬說》《師說》《進學解》等。韓愈的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中。
后世評價: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名言:業精于勤荒于嬉
2. 了解“說”的文體:
①以前我們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還記得“說”這種文體嗎?請同學們說一說。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既可以說明事物又可以發表言論,還可以敘事抒情,但都是為了闡明一種道理。所以,由此可見,“說”在內容上偏重于議論,類似于現在的議論文。
②《愛蓮說》題目的含義是“談談關于對蓮花喜好的問題”,那么《馬說》該怎樣翻譯呢?試著借助本文的寫作背景來談談。
――表面意思是“談談關于如何發現千里馬的問題”。深層含義是“談談關于發現人才任用人才的問題”。
3.通讀文本
1、正字音:駢死、槽櫪
2、明停頓
(1)、明停頓的要求:
文言文領字或領詞之后有個短暫的停頓,可以用音調的延長讀出停頓。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等
段與段之間停頓時間要稍長,文言文的詞尾“也”“邪”等虛詞要延長聲調讀。
其他根據句意稍作停頓讀,不要將意思讀破。
(2)、學生嘗試劃出文中的停頓并嘗試自由朗讀
二、演(合作)――初次體驗
(一)確立表演點:
1.辱于奴隸人之手,重在表現“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飼之”,三辱在“鳴之”,四辱在“臨之”。身體之辱,心靈之辱,能力之辱)。
2.駢死于槽櫪之間。
3.作者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評(合作)――二次解讀
(一)借助“評”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細節。
1.評出千里馬的內心世界:
策無道――痛
辱 食不飽――苦 駢死
鳴不通――冤
執策臨之――悲
2.評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托
│ │ 物
馬說 ┝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憤怒)┥
│ │ 寓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意
3.評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征意義和文本主旨。
物象 象征義
千里馬 ―― 懷才不遇的人才
伯樂 ―― 賞識人才的人 情感:懷才不遇的憤懣
食馬者 ―― 埋沒人才的人/統治者
常馬 ―― 庸才
(二)評出表演杰出小組和三類杰出個人(語言設計杰出個人、情態設計杰出個人、情節設計杰出個人)。
(三)確立示范表演組。
四、誦(獨立中合作)――二次體驗
(一)音頻朗讀示范或教師范讀
(二)比賽讀: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讀,教師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強化重要字詞的讀音并點評停頓。
(三)自由誦讀,嘗試背誦。
(四)朗誦式背誦和計時背誦。
五、結(合作中獨立)――三次解讀
(一)主旨所在:首句議論和末句抒情。共2句。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 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文中洋溢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暗示出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現力所在:內容對比(千里馬與常馬);排比反問設問修辭;漫畫描摹(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六、悟(獨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討論: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那么,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么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決定作用。
2、是金子總會發光,關鍵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說能日行千里的馬才是好馬,能拉車耕地的馬只要不偷懶也應該算是好馬。
4、既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擁有真本領,又要積極尋找機會,尋找伯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
(可聯系實際來談,如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
七、練(獨立)――全面檢測
一、自主練習
⒈、給加點字注音。
駢死( ) 槽櫪( )( )
粟( ) 外見( )
食馬( ) 祗( )
⒉、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
②駢死于槽櫪之間( )( )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⒊、填空。
①韓愈,字 ,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里。
②本文中韓愈說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 , , 。
二、閱讀延伸
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通 含義: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 含義:
通 含義:
③其真無馬邪
通 含義:
4.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無馬邪?
5.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食"字注音并釋義。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飽,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 )
6.歸納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7.第二段文字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8.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點難點
1、重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松
欣賞歌曲《駿馬奔馳保邊疆》。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說說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2、展示學習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著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
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里的“食”同“飼”,喂養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里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馬夫)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里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執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著)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養)
食不飽 (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 (喂養)
不以千里稱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雖有千里之能 (的)
執策而臨之 (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的標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 (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驅使)
執策而臨之 (鞭子)
策勛十二轉 (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 (雖然)
故雖有名馬 (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順承連詞,來)
4、 翻譯句子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
1、課堂小結:
你的收獲是什么?
2、推薦作業:
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松
欣賞歌曲。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
2、展示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后回答。
導學提綱: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4、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么不同?
5、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并區別對待嗎?
6、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7、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8、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9、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10、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11、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治者。
9、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10、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11、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
1、課堂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2、 推薦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
附板書:
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5
《馬》 教學設計執教人:文暉中學林肖駿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積累優美的詞句。
2、了解作者寫作目的,學會欣賞馬的美德與美麗
3、學習運用對比描寫。
教學重點:1、了解作者寫作目的,學會欣賞馬的美德與美麗
2、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并試寫
教學難點 :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并試寫
一、導入 新課
以一組馬的圖片導入 ,請說說馬給你的印象?
今天的課文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馬。
二、朗讀感知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但是運用了散文的語調。
1、學生默讀課文,并思考問題:文章寫了哪幾種馬?
2、分別找出各種馬的特點。(小組接龍,每人找到一種,有感情地朗讀,并概括特點)
3、從作者的描繪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對各種馬分別持怎樣的態度?(可用原文語句回答)
三、活動研討
1、作者將各種馬都描繪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紛呈,假如再有依次選擇的機會,讓你做一匹馬,你愿意做哪一種馬呢?
請用句式“我愿意做 馬,因為 。” (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小組活動:當 馬遇到 馬 以文中各種馬的特點為依據,進行對話演出。
四、拓展練習
來看看字典中馬的解釋:哺乳動物,頭小,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長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車、耕地、乘騎等用。皮可制革。
你覺得寫得好不好?為什么?課文用了什么辦法來把馬寫得生動形象呢?
將馬與好幾種動物進行了對比描寫。你覺得有什么好處呢?
引入平實性說明文與文藝性說明文的概念。
根據課文內容,試著用對比的手法與散文的語調來改寫字典中的解釋。
五、作業 布置
1、 用對比描寫改寫字典中虎的解釋
2、 課外閱讀周濤散文《鞏乃斯的馬》,感受飛奔的馬,做摘抄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6
一、說教材
《馬說》是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議論性文言文。本單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傳統的名家名著,表現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懷。《馬說》這篇文章托物言志,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思想受到啟迪、情感受到熏陶。
二、說學情
作為八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形式、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還缺乏字詞分類歸納掌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這方面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又因本文所寫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學生受自身的知識和閱歷所限,對本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言志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托物言言志的寫法在以前的學習中已有認識和了解,所以在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加深理解和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改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識記重點生字詞,能夠流利并有感情地吟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交流,品析語言,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才的憤懣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點、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是:深入體會作者感情,使其情感上受到熏陶。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和學生具體情況,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將采用指導學生自學法、朗讀探究法、抓住重點詞匯品讀感悟法等教學方法。同時,我將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談話導入,激發求知
上課伊始,我會以談話的方式引入,通過“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句話來談談關于人才的認識。并設計這樣的導入語:同學們,相信大家對“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句話并不陌生,它說的是人才實現價值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是呢,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在古代封建社會,很多人才常哀嘆生不逢時,受壓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甚至被扼殺,這是一種經常性的社會悲劇。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傳世名作《馬說》,了解人才被埋沒的真正原因。這樣的導入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環節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之教來自于學生的學,這一環節將以名家范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首先我會給學生介紹“說”是古文的一種議論文體,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一些問題的觀點,進而明確題目就是“談談千里馬的問題”的意思。接著播放名家范讀,在播放名家范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認真聽,標記出重點生字詞并試著劃分朗讀節奏,稍后請學生示范朗讀,并糾正讀音及停頓節奏,再請全班同學齊讀。最后請學生介紹作者韓愈。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這樣從朗讀入手,加深學生對作者的了解,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
環節三:析讀課文,質疑問難
這一環節我會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討論:你最喜歡文章中的哪一句,有什么樣的體會?我預設學生會找到以下句子:
句子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明馬,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首先我會提問學生此句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學生回答后明確作者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順勢請學生回答這個觀點的作用是明確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同時也充當了理論依據。接著請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是怎樣?預設學生會找到文中原句“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最后指名學生回答此文中的“千里馬”是指人才,而“伯樂”是指認識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人,進而明確作者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句子二:“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在這里,我首先詢問學生學生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學生不難從文中找到“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并引導學生理解此句又從側面刻畫了“食馬者”的無能、無知及目光短淺的形象。在上述問題解決之后繼續提問學生“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學生搶答此句表達了作者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之情。
句子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在這里我會找學生回答此句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并明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體現出了作者的寫作目地。之后請學生感悟作者情感,作者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抒發對人才埋沒的憤懣之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文章借物喻己,言志深刻。
環節四:品讀課文,感悟生活
本文作為一篇文質兼美的古代議論文章,文辭形象簡練,言志含蓄。在此我會帶領學生展開談論,談談對這節課的收獲,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本文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將千里馬隱喻為人才,把伯樂隱喻為慧眼識英才的人,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
通過描述“千里馬”未遇“伯樂”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壓抑扼殺人才的罪行,表達了作者的憤懣不平之情,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
環節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這里我會以教師總結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收獲,進而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趨于完善。
并布置這樣一份作業:請大家課下搜集文學作品和史料記載中有哪些“千里馬被“伯樂”發現的事例,我們下節課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這便是我的板書,好的板書能夠加深學生對本課的記憶,讓學生心中對本課有一個系統的框架結構。
結束語: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聆聽,請問,我可以擦掉我的板書了嗎?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7
一、導入
( “伯樂相馬”的成語,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 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 ”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 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韓愈當然不是在僅替馬鳴不平,他寫這篇文章旨在抒發自己的感情,伯樂指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結合作者的當時背景,指封建統治者,而且應 該是指能夠識別賞用人才的所謂明君。
(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 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喂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 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 ”(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策 2.之
①策之不以 其道 (用鞭子打)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指馬)
②執策臨之 (馬鞭子) ②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 在主謂之間)
3.其
① 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它。馬)
②其真無馬邪? (句中語氣詞 )
③其真不知馬也。 (其實)
4.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 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了作 者懷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壯 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 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后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也可以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
2.學生查找有關馬的成語,并作解釋。
3.教師準備一個關于千里馬的故事,有關“伯樂相馬”“知己”等詞的來歷。
設計思路
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注釋,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喂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布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資料鏈接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二、關于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9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為切入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采用了朗讀教學法、討論點撥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三)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5、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四)研讀探究: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為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2、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后再聯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10
知識教學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能夠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能力訓練點
1、反復誦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注意節奏。
2、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情感滲透點:
背誦課文。學會推銷自己,展示才能,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為社會做貢獻。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導入。(幻燈片展示)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說》最為著名。韓愈:字退之……(幻燈片)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幻燈片展示
二、朗讀時刻(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準節奏,讀得流暢,讀懂情感)
1、學生讀,找出錯誤,結合意思簡單講(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按照課下注釋注音,點學生讀課文,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喊停,講解后換人讀)
祗駢槽櫪一食或盡粟一石邪通耶食馬者(幻燈片顯示注音)
2、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讀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則老師講解;
處理完字詞后,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后翻譯;
翻譯采用分組翻譯,課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課堂實效;
完成后,教師評價,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課堂檢測。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后置的標志)是馬也(是,這也,表判斷)才美(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之,語助詞,延長音節同《狼》久之)其
四、鏈接寫作背景,思讀品讀課文。
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來寄托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文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結合文中具體句子進行說明。
明確學生組內討論課堂展示分享后,教師幻燈片展示。
五、古為今用
質疑:“千里馬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嗎?請同學們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3、請你運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選擇一個事物,表達自己的某種感情。
七、板書設計
千里馬人才
伯樂能識人才的統治者(賢明的君主)
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托物寓意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11
滄州第五中學 王凱梅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 教學目標 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 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 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三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 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為切入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采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由《神雕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提出討論題:為什么韓愈會在文章中流露出這樣強烈的憤懣不平之情?提示學生;聯系韓愈的生活經歷。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5.細讀第三段,體會“天下無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語氣。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 )積累提升:
1. 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2. 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解詞練習,教師提出:故、或、雖。以前在何處學習過?
3. 背誦積累:
4. 知識遷移:1)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為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2)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后再聯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附:板書設計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馬說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無馬也邪 ——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托物言志
文言文教案匯編:《馬說》 篇12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后人所加。雜文馬說優秀教案,我們來看看下文。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加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板書課題并釋題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雜文或雜感相似。可以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卒謚“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著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后有千里馬
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里的“食”同“飼”,喂養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里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馬夫)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里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執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著)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養)
食不飽 (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 (喂養)
不以千里稱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雖有千里之能 (的)
執策而臨之 (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的標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 (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驅使)
執策而臨之 (鞭子)
策勛十二轉 (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 (雖然)
故雖有名馬 (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順承連詞,來)
4、 翻譯句子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布置作業
思考書后探究●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思考問題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二)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問題
1、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么不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并區別對待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問題
1、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治者。
3、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
四、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五、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