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精選17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
一、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瑤民(yáo) 歇腳(xī) 軍閥(fá) 繳租(jiǎo)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談(pān) 煮粥(zhōu)c.盛飯(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d.點綴(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傾斜(qīng)二、各組均有一個錯別字,請在錯字下畫線,并在括號內訂正a.懸涯峭壁 野馬奔馳 酣然入夢 渾身緊張(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虛 刺入饑骨 苛捐雜稅( )c.殺生成仁 勇敢無畏 大顯身手 歪風邪氣( )d.美好景致 大義凜然 寒風凜洌 扶危濟困( )三、分析句中加粗詞語的表達作用1.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不準:________________。2.肚子很餓,氣力不夠,但是必須鼓著勇氣前進。鼓:________________。四、請在下面的橫線上,緊接上文再寫兩個句子,要求與上文句子的話題、句式、修辭手法相同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朵花的花園。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只鳥的樹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據新華社北京2002年5月26日電)城市路牌上的地名為什么要用漢語拼音標注,可否改成英文?民政部近日就此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地名標志是領土主權的象征,用漢語拼音標注地名,事關國家領土主權和尊嚴,用英文等外文拼寫地名標志,在中國是被禁止的。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民政部的明確態度和理由。(不超過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向書本學習,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我們要的就是這種誨人不倦的精神。b.快速奔跑,勇敢搶斷,巧妙傳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實在叫人眼花繚亂,扼腕嘆息。c.雖然正是初夏,各廠商對飲料消費市場早已虎視眈眈。d.參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錄用通知時,他高興得淚如泉涌。七、閱讀《老山界》選段,回答問題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1.“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一句表達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觀”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這兩段景物描寫,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老山界山勢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4.讀第二段景物描寫,填寫下列內容。觀察點:________________觀察角度:先________后________5.這兩段景物描寫的表達效果是( )a.使人們對登山奇觀留下深刻的印象。b.使人們對行軍隊伍拉得很長留下深刻的印象。c.使人們對紅軍不怕山高路險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d.使人們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勢留下深刻的印象。八、閱讀下文,回答問題她曾壯懷激烈地死去。如今又悄悄地回來了。避開熙熙攘攘的鬧區,專走行人寥落的里巷小路。結果,還是吃驚地發現:她——蘇燕,已經成了這座城市的英雄。畫家以她作畫,詩人為她寫詩,作家正在搜集她的事跡寫報告文學。市委禮堂前的空地上,停滿了車子。灰的,藍的,黑的,大的,小的。她故意問看車的老頭:“伯伯,里邊演什么好戲,停下這么多車?”“呔,姑娘,不作興這樣問……在開追悼會呢,連市長都戴上了黑套套。”“眼下,老干部的追悼會開得真不少。”她裝模作樣地說。“鬧兩岔了,這是蘇燕的追悼會!沒聽說過?咳咳,該知道了呀!這位姑娘是會計,揭發城建局長貪污巨款的事。往上告不準,就寫了血書跳江。”老人動了感情,抹著眼淚,哽咽地說:“多好的烈女啊……咱這小城自古就愛出烈女。”哀樂,[ ]在大廳里緩緩地流動,空氣中充溢著悲壯和( )。蘇燕捏著一朵小白花,低頭擠進人群,傾聽新上任的局長致的悼詞:“蘇燕同志,你用年輕的生命,喚醒了我們保衛‘四化’成果的警覺性……”感情像湍急的水流,半年前的往事嘩嘩地奔涌在思維的大海。她一次次地寫信、上訪、告狀。面對著驚人的漠然和( ),她給省里和中央寫了血書,決心以死醒世。她爬上高高的山崖,痛苦地閉上雙目。巨大的江流在山腳下蜿蜒東去。“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毀滅美的嗎?”悲壯地發問,在這一瞬間,驚醒了自身。她返身下了山……“……安息吧,親愛的蘇燕同志!”她哭得如淚人。愿望實現了,惡人得到惡報。對自己的評價有多高啊,可自己不是烈女。“也許自己原本不用那樣做的。”她一邊哭,一邊想,可是又有所懷疑,“假如當初不那樣,現在也會這樣嗎?”1.“她曾壯懷激烈地死去。”這句話具體指哪件事?(答案不超過12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什么原因使蘇燕“如今又悄悄回來了”?(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從記敘的順序看,第8自然段屬于________敘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4.第7自然段的方括號中恰當的喻體應是( )a.如泣如訴 b.如沉重的鉛液 c.如流淌的小溪 d.如凝重的嘆息5.第7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的兩個圓括號中依次填入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肅穆 無動于衷 b.嚴肅熟視無睹c.肅穆 熟視無睹 d.嚴肅無動于衷6.文中哪句話最能透視全文的中心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一、b 二、a.崖 b.肌 c.身 d.冽三、1.“不準”態度嚴厲,來不得半點含糊,充分表現紅軍的嚴明紀律。2.“鼓”含有戰勝自身某些弱點,從而迎戰艱難險阻的意思,表現了紅軍的堅毅、頑強和無畏精神。四、略五、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尊嚴,禁止用英文等外文拼寫地名標志。六、c 七、1.表達作者豪邁、喜悅的心情“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2.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艱難的意思 3.曲折 陡峭 4.“之”字拐的路上 仰視俯視 5.c八、1.蘇燕告狀不準,以死醒世。2.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毀滅美的嗎?3.插補充交代了事情經過 4. b 5. a 6.假如當初不那樣,現在也會這樣嗎?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2
教學目標:
1、對應生活學習理解生字生詞和含義深刻的語句。
2、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斗生活情景,學習紅軍勇于戰勝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方法,運用作者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語言,學習運用課文樸實、優美、凝煉的語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教學重點:
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斗生活情景,學習紅軍勇于戰勝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方法,運用作者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揭示本課目標,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1分鐘)
長征途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同學們都知道一些,可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今天,我們學習《老山界》,了解了解這個故事。
2、本堂課的學習目標:(1分鐘)
1)、對應生活學習生字生詞,理解生字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
2)、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斗生活情景,學習紅軍勇于戰勝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感悟生活。多媒體顯示下列內容。(2分鐘)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生活,注意節奏和停頓。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體展示生字生詞,自學自讀2分鐘,對應生活再現詞語反映的生活情景,對照解釋換一種方式表達詞語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詞。
3、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課文反映什么生活”的問題,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課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準備交流。
4、探究問題,進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1)紅軍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難?2)文章寫我們和瑤民攀談,維護瑤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軍途中,“我”還做了哪些工作?
三、學生自讀、自主感悟生活,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多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10分鐘)
學生根據自學指導自讀課文、自讀注釋、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感悟生活、質疑提問,老師指導答疑,準備對話交流,但關于作者和寫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讓學生自讀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學生。
四、和諧交流,共同提高。(30分鐘)
1、檢查朗讀,學習朗讀。先品聽朗讀錄音,后指名學生朗讀,并點評。
2、交流學習生字生詞,對應生活理解生字生詞。
1)多媒體或小黑板顯示生字,指名學生讀準生字,并糾正錯誤讀音。
驚惶(huāng)繳(jiǎo)租
嗚咽(wūyè)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渾身打著顫(zhàn)
2)、多媒體顯示生詞和解釋,讓學生對照解釋盡量用自己的語言,配合動作表情說說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檢查學生理解詞語情況。
苛捐雜稅:指繁重的捐稅。
生平:有生以來;平生。
峭壁:陡直的山崖。
矗立:聳立,高高的直立。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擊。
酣然入夢:甜美、暢快地入睡。
絕壁:極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身手:本領。
3共同感悟生活,解決“課文反映什么生活”的問題,讓學生說說課文反映的生活,說說自己的認識和感悟,同時老師追問。學生發言和老師追問略。師生對話,思想交鋒后,根據預設要點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思想交鋒后,多媒體顯示內容要點)
課文反映紅軍克服重重困難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紅軍有組織有紀律維護老百姓利益的情景,重點反映紅軍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反映紅軍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了促進學生思考,追問:紅軍部隊翻越老山界和你個人翻越老山界有什么異同?大家發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鋒略。
4、共同探究自讀問題:
1)紅軍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難?
2)文章寫我們和瑤民攀談,維護瑤民利益有什么深意?
3)行軍途中,“我”還做了哪些工作?共同探究,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
預設要點如下:(同樣,思想交鋒后,多媒體顯示預設要點)
1)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困難有:山高路險,懸崖峭壁走,路難;夜宿山腰,寒氣逼人,睡覺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吃飯難;槍聲密集,敵人追擊,處境難。
2)文章寫我們與瑤民攀談,是為了消除瑤民對我軍的誤解,為了證明紅軍和國民黨軍隊有本質的不同,是為了發動群眾,宣傳群眾,依靠群眾,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為人民群眾而戰斗的思想境界的表現。這是紅軍戰斗的宗旨。紅軍長征的深遠意義就在于長征途中紅軍宣傳了自己,讓人民群眾相信紅軍,支持紅軍,贏得民心。這是紅軍長征的最大收獲。
3)“我”不僅要和大部隊一樣翻山越嶺,而且和瑤民攀談,聯絡群眾,打探路程,爭取民心,還一路寫標語,宣傳鼓動,維護軍隊紀律,維護行軍秩序,督促部隊前進,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等。可見,“我”的事真不少,功勞真不小。
五、結語,布置作業。(1分鐘)
1、抄寫生字生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揭示本節課學習目標。(2分鐘)
1、感悟生活,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理解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方法,運用作者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語言,學習運用課文樸實、優美、凝煉的語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二、自學指導,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讓學生自學起來任務明確。(2分鐘)
1、探究問題:課文是怎樣反映生活的?理解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點對點遷移運用,運用課文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認識生活表現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語言,學習運用課文樸實、優美、凝煉的語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1)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3)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4)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三、學生自學、自主感悟生活,解決“課文怎樣反映生活”的問題,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10分鐘)
學生自讀、感悟、提問,老師指導答疑,師生準備交流。
四、和諧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體顯示預設要點。(30分鐘)
1、共同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發動學生說說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進行交流。學生發言,老師追問,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
1)本文按時間順序反映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一天半時間發生的事情。課文反映的是一個部隊翻越高山的情況,不是一個人的爬山情況,因此情況比較復雜,如不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是很難把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清楚的。但文章并沒有平鋪直敘,而是懸念疊生,前后呼應,虛實結合,張弛交錯,妙趣橫生。如下午才動身,沿著山溝向上走的時候,不知道前面為什么走不動,使人疑惑不解,頓生懸念;第10段里說“打聽前面的路程……我們現在還沒到山腳下呢。”這里筆鋒一轉,懸念產生。第28段里又說“我以為30里的山就那么一點”,其實“還有20多里很陡的山”,這樣形成懸念,突出老山界陡峭。懸念的產生使文章趣味良多,突出了文章主旨。
文章前后呼應主要有兩處。一是“我”在瑤家了解到雷公巖上山30里,下山15里,夜里翻山時發現“簡直是絕壁”,第二天看到雷公巖“果然陡極了,幾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來寬”。文章這樣多次點明雷公巖的陡峭,前后呼應,突出雷公巖的陡峭,突出紅軍勇于戰勝困難的精神。二是文章多次提到饑餓,沒吃飽,也前后呼應,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和紅軍的頑強意志。
文章張弛交錯,紅軍過雷公巖一段是緊張的,特別是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濃墨重彩,而和瑤民攀談那一段卻是溫馨的,飛跑下山那一段卻是輕松的。可見文章雖然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但筆法十分靈活。
2)文章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通過“我”的見聞和言行貫穿全文,把“我”作為線索,反映頭緒繁多的生活情景。文章開始寫道部隊走不動,“我們”趁機和瑤民攀談,消除瑤民對咱軍隊的誤解,打聽路程,寫標語,砍竹子做火把,接著重點描寫夜里行軍的情景和半夜醒來的情景,黎明準備出發,督促部隊前進,寫標語,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不多久到了雷公巖,驗證了瑤民的話。快到山頂,我已經落得很遠了,因為一路都要寫標語等。這時又交代后衛部隊正在和敵人開火,聽到敵機的“嘆息”,點明紅軍翻越老山界是在敵人圍追堵截的'情況下進行的,更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到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下山時,我們一氣兒跑下去。這些情景都是通過“我們”來貫穿全文,把復雜的戰斗生活情景反映出來的。
2)文章不僅通過平實的敘事,而且通過生動的描寫來反映生活。如星夜爬山的場面描寫得有聲有色,十分生動,把紅軍戰士高昂的斗志、樂觀的精神渲染得極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紅軍確實是一支無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隊。露宿山腰的場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明喻、對偶、博喻、排比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2、品味語言,學習理解蘊含豐富的語句。品味語言的方法是把語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現出來進行感悟和玩味,并說說語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處。這種方法和理解字詞、課文的方法是一脈相承的。重點品味下面四句話的含義:
(1)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追問:假使你在現場,向上看,向下看后感覺如何?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火把“排到天空”,“就在腳底下”,必然使人感覺山太陡峭了,感覺紅軍太高大了,但如果不設身處地替紅軍想想,是感覺不到的。)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追問:敵機怎么會嘆息呢?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說明敵機沒有用武之地,既不能奈何紅軍,又不能上前線抗日,表明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端不滿。
(3)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追問:翻越老山界的意義何在?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翻越老山界的意義不在翻越老山界本身,在于通過翻越老山界,培養了紅軍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在于通過翻越老山界,紅軍排除萬難北上抗日的意志更加堅定了。此句妙在把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意義深刻地揭示出來了。)
(4)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追問:“笨重的隊伍”怎么理解?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作為一個隊伍,必然有一些裝備,思想要統一,行為要一致。行軍中要督促部隊前進,寫標語,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等,還要聯絡群眾,擺脫敵人等。部隊的事務太繁多了,簡直可以說是太“笨重”了。)
3、點對點遷移運用,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以“我”的見聞言行貫穿全文的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今天我們就以《春游》為題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篇文章反映班級組織的一次集體春游活動。文章要把春游繁雜的情景反映清楚,必須有主有次,虛實結合,張弛交錯,敘事描寫結合。春游雖然沒有紅軍翻越老山界艱難,但如何克服來自自身和自然方面的各種困難,如何培養堅強的意志,如何培養不怕困難,團結合作的精神,如何發揮春游的作用,如何體驗紅軍的艱難戰斗生活等,寫作時應認真考慮,認真構思,合理巧妙地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
五、結語,布置作業。(1分鐘)
1、背誦課文“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一段和第13-19段,揣摩生動的描寫。
2、完成點對點遷移運用作文《春游》。
3、課后自由閱讀有關長征作品一篇,做好筆記,準備交流。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熱愛長征的革命傳統。
2、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難點:理解生動描寫對表達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陜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二、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討論、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學習
㈠明確順序安排
1、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本文以什么為順序呢?(時間變化、地點轉移)
2、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句。
㈡了解事件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 地點 人物 活動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結構層次。
提問:記敘一件事,文章結構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記敘經過,說明結局。
分三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說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全面思考。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㈡對于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 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 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㈢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 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著勇氣、繼續前進。 毫不畏懼、嘲笑敵機
㈣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㈤首尾兩段的作用。
文章主要記敘翻山的艱難,首尾兩段說了這個意思沒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 名稱(土名叫老山界) 說明山難翻(暗示中心意思)。 用土名“老山界”?(聯系與瑤民攀談一段) 通俗親切:暗示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細加體會。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揣摩生動描寫
1、 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動的描寫。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3、揣摩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4、揣摩語言描寫
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著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5、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著重于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6、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么為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么感受?“聞”突出了什么特點?
莊嚴、奇偉。 寂靜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采用什么方法寫出?
遠、近、大、細; 比喻、擬人(山泉嗚咽)
⑹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三、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4
一、 教學設計
(一) 設計思路
《老山界》(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這篇文章選自《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它是一篇回憶錄,真實地敘述了長征途中紅軍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的故事。作者陸定一(1960—1996)在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他以樸實優美、真摯細膩的筆觸進行記敘描寫,條理清晰,內涵豐富,寫法新穎,很適合中學生學習。
根據文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寫作特色及其表現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學時,應將理清文章線索,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學習按時間推移和地點轉換進行敘事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將體味紅軍樂觀頑強的精神、學習通過精彩的環境描寫來表達思想感情作為教學難點。
學生在學課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閱讀有關“長征”的歷史資料,觀看2001年央視拍的《長征》,讓學生了解長征這一歷史事件,從中感受長征的偉大意義和其中紅軍留給后人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這樣,有了情感鋪墊,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總結歸納、探究發現,達到充分學習的目的。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鍛造探究問題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學準備
1. 課前準備:觀看《長征》片段,感受長征精神。
影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歷史并感受那個年代的艱苦歲月,這樣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體味和品析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討論交流的時候,問題和課文精華就可以水到渠成出來了。
2.預習課文并查閱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
(三)教學步驟
1.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理清課文線索,把握全文內容;掌握文中生字詞,并畫出自認為好的詞、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問需要討論的地方,圈點批注。按照循序漸進的步驟進行教與學。
(1)鞏固舊知,自然過渡
讓學生齊背本單元剛剛學過的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鞏固舊知,自然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2)了解作者情況,明確寫作背景。
學生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陸定一是參加過長征的人,教師提示:親身經歷的事情,寫起來特別真實而細膩,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映了當時紅軍的真實感受。
(3)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理清課文敘事脈絡。
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內容后,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本步驟設計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
a. 這篇課文是什么體裁?找出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體裁是記敘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是閱讀記敘文的閱讀方法,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首要步驟。學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從中可培養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b. 找出表示時間推移、地點轉換的語言標志。
這篇課文敘事有一個明顯特點:順序清楚,有條不紊。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時間變化的標志及其相應的表示地點轉移的詞語,認識到本文的敘事順序:順敘。這樣學生進一步明確了課文的敘事脈絡。教師適時提示:學習本文的敘事寫作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來安排文章的層次結構。
討論話題:紅軍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長的時間?從中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從文中的時間變化歸納出翻越老山界的時間:整整一天時間。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從中看到老山界之險峻難走,認識到紅軍頑強不屈的精神品格和樂觀的生活觀念。
c. 閱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哪些困難?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后,討論交流,通過自己的語言概括紅軍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難: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教師引導學生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
討論話題:紅軍戰士面對困難的態度如何?
學生聯系課文中具體的語句思考,并互相討論交流,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從細節描寫、語言描寫等入手,如與瑤民攀談并送之與米、紅軍戰士的語言描寫及作者自身的真切體會等)。本步驟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感受長征的革命傳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意識地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為下步設計奠定基礎。
2、研讀賞析
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歡的原因和同學交流。(同學交流后,由學生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這樣,充分營造一個自由輕松而有研討氛圍的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思維活躍,積極發言并提高學生鑒賞文章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主要歸納為二個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賞析
討論話題:我們想象一下“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連接起來……”這一奇觀,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戰士的風趣語言,感受紅軍在困難面前的幽默和樂觀,看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從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精彩片段二賞析
討論話題: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點在哪里?選擇了怎樣的觀察方法和觀察角度?調動了什么感官進行觀察?觀察什么?怎樣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
b 凍的感覺,凍醒了,凍得怎樣?勾畫關鍵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如何觀察、反映生活,研讀生動描寫的段落。讓學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見所聞既表現征途生活的艱苦,又有樂觀情趣。本步驟設計的意圖是希望通過分析和賞析精彩片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養成“苦中也有樂”的良好心態。
3、歸納總結
(1)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內容(鼓勵學生創意地表達)
(2)讓學生同位間討論本課的寫作藝術
目的是培養學生及時總結歸納學過的知識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加深對課文的深層理解,教師也可及時從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便不斷改進教學質量。
最后,教師以前面學過的毛澤東詩作結: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難——閑)
二、 精彩片段
師:“天色晚了,肚子餓了,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有人認為,這些描寫是非常真實、生動的,但也可見紅軍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現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紅軍也是有血有肉的,餓了,急了,罵一兩句,搶飯碗吃,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說是不文明。
生:我覺得這種行為只是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整個紅軍隊伍。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能從實際出發看問題,作者正是用這種真實的筆觸進行敘事描寫,使文章顯得真實可信,而紅軍的形象也顯得栩栩如生。
師: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寫與瑤民“攀談”的事,這不是離題了嗎?
生:這是作者真實地敘事的表現。
生:紅軍為了宣傳,以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生:讓讀者看到紅軍愛民的一面。
師:同學們理解得不錯,紅軍不是為長征而長征的,它是為了根本改變人民受苦受難的。紅軍愛民的思想讓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話,你們知道嗎?
生:(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師:聰明,在這里作者運用了陪襯的手法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師:大家細心體會“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這一段,充滿詩情畫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一段作者的所見所聞集中寫出了什么?
生:所見寫出了山勢的高峻、陡峭。
生:所聞是作者在靜夜所聽到的那些細微的聲響。
師:所見突出了環境的艱苦,那么所聞你們能用一個詞形容當時作者的真切感受嗎?
生:寂靜或恬靜
師:那為什么作者寫了聲響呢?
生:呃,只有在寂靜的環境里才能聽得到細微的聲響,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響回蕩,聲音自然比較響。
師:作者寫靜卻寫了動,這是什么寫法?你能說出這種寫法的例子來嗎?
生:是以動寫靜,側面描寫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靜,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也聽得見。
生:還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師:非常好的例句!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深夜的山谷聲響寫得如此富有詩意,試體會這段景物描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樂觀的生活情趣。
師:不錯的,捕捉到這些細微的聲響,既要一定的自然條件,比如寂靜,更要一個以苦為樂、心態平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優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團聚,而有人看到了凄涼。“眼中月是心底月”,你們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嗎?
生: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景物。
生:就是老師說過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很好。羅丹有一句著名的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齊)“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師:正是。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在大自然當中感受美,學會欣賞美,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我們能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贊美別人,并把別人的優點變為自己的優點,這就是創造美的行動!
師:那么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生:表現了山的高大險峻,這樣更突出了翻山的艱難。
生:突出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蔑視困難的英雄氣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師:老師也是這樣理解的,我們理解文中的深層含義,往往要聯系文章主旨進行分析。在以后的閱讀理解中,我相信你們會做得更好的!
三、教學反思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蕩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并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盡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爐。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本,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學生;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為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5
它記敘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來比較輕松自如,尤其是背誦的段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前后不到十分鐘就背會了,下面就我教學本課的思路做個反思。
因為本文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按時間和空間順序記敘,教學中學生能根據文中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句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能結合文末“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這句話,從文中具體找出翻越老山界到底難在哪兒。通過文中具體語句的朗讀、分析,總結起來就是:吃飯難、走路難、睡覺難、處境難這四個方面,學生在朗讀理解中感受到了紅軍精神,對紅軍的崇敬、敬佩之情也就就油然而生了。
文中需要背誦的段落:“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一段,要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當堂背會,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為此,我將大段的背誦化整為零:
1、讀讀這段中最喜歡的語句,說說喜歡的理由。學生普遍認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這幾句是最美的,為此,我引導學生賞讀優美語句,然后再限時自由背誦。充分調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
2、此外,還有沒有喜歡的語句,生搶答:天上閃爍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它跟我們這樣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然后賞讀,說說喜歡的理由,之后再限時背誦。尤其是分組、男女競賽背誦,更加速了學生背誦的進程。
3、這段僅僅對景物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嗎?生搶答:還有人物的活動,然后找描寫人物活動的語句讀讀、背背。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這樣,將大段的背誦化整為零,學生既賞讀了優美語句,又明白了景物描寫與人物的關系,還在有限的課堂輕松的背會了課文,真是事半功倍。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熱愛長征的革命傳統。
2、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難點:理解生動描寫對表達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介紹作者
陸定一,生于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2、導語
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陜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二、放朗讀錄音,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討論、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學習
㈠明確順序安排
1、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本文以什么為順序呢?(時間變化、地點轉移)
2、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句。
㈡了解事件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地點人物活動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結構層次。
1、提問:記敘一件事,文章結構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記敘經過,說明結局。
2、本文是不是這樣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說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四。
第二教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同時我們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全面思考。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㈡對于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㈢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著勇氣、繼續前進。毫不畏懼、嘲笑敵機
㈣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㈤首尾兩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記敘翻山的艱難,首尾兩段說了這個意思沒有呢?
2、研讀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稱(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說明山難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題為何用土名“老山界”?(聯系與瑤民攀談一段)
通俗親切:暗示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3、研讀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細加體會。
三、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
第三教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揣摩生動描寫
1、 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動的描寫。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3、揣摩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4、揣摩語言描寫
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著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5、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著重于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6、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么為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么感受?“聞”突出了什么特點?
莊嚴、奇偉。寂靜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采用什么方法寫出?
遠、近、大、細;比喻、擬人(山泉嗚咽)
⑹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三、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布置作業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生動的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3、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時安排:2 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紅軍長征路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正是紅軍精神的真實寫照。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讀《老山界》一文(板書),進一步感悟革命先輩的堅強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
二、揭示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出示自學提綱:
⑴《老山界》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請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⑵ 老山界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難”體現在哪幾方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回答。
⑶ 面對困難,紅軍戰士以什么態度面對,是如何克服的,體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語句回答)
2、討論明確
⑴ 時間順序:
“下午才動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時候——到了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直到宿營地”。
⑵ “難”體現在:
① 山路險峻,懸崖峭壁 —— 走路難
② 要在一尺多寬的陡峭山路上睡覺 —— 睡覺難
③ 饑餓 —— 吃飯難
④ 傷病員多,敵人追擊 —— 處境難
⑶ 表現了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紅軍是一支人民的軍隊,他是在宣傳群眾并同敵軍作戰中前進的,他始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試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四、小結。
寫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悟課文
1、作者描寫紅軍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兩處景物描寫,找出來讀一讀。
(1) 第 13--19 節 (2) 第 23 節
2、作者說:“這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連到天上 仰望
山路難行 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
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俯視
3、半夜里醒來,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
星星
視覺 山峰 由遠及近 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從視覺方面寫所見到的景,還從聽覺方面寫了所聽的各種聲響。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 細切而極近的
不可捉摸的聲響 像山泉在嗚咽
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 洪大而極遠的
像波濤在澎湃
5、生朗讀、感悟、背誦。
6、品味劃線詞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反映了瑤民長期遭受軍閥的欺壓,每有軍閥部隊通過,就擔心人丁被抓,財產被搶,因而不得不“躲起來”的嚴酷現實。
(2)她的房子如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顯眼:明顯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強調作用,表現了紅軍對瑤民利益的關切和保護。
(3)不知道前面為什么走不動,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
第2、20節是指因山路難走,隊伍被堵住了。
第29節是因又餓又累,極度疲乏而無力再走。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指紅軍為北上抗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這是紅軍長征的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
(5)遠遠地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身手呢?
紅軍用嘲笑的口吻諷刺敵人,反映了他們對自己戰斗能力的確信。
二、總結課文。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作業。
背誦第22節。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8
(結合語境理解關鍵句子的含義。
注意邏輯思維常規
身臨其境,深入作品,感受作者心理
聯系本文表達作用,與主題結合思考。
聯系上下文,結合語境,注意限定字數,回答簡潔。
對于這樣的小型寫作訓練,抓住主旨句,談自己讀后所受啟發,要有一定價值更好。)
(一)細讀“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這一精彩片斷,完成下列練習。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又是”改為“還有”行不行?為什么?對這句話有下面四種理解,你同意哪一種。
a.聲響有的來自極遠的地方,有的來自極近的地方,有的是極洪大的,有的是極細切的。
b.有的聲響既是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有的聲響既是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
c.有的聲響分明來自遠處,很低微,但是由于地處山谷,環境寂靜,聽起來仿佛近在咫尺,十分響亮;有的聲音,分明起自近處,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疊,反響回蕩,愈傳愈遠,愈變愈細。
d.有的極遠的聲音,聽起來仿佛就在近處;有的極洪大的聲音,聽起來仿佛又很細切。
2.①像春蠶在咀嚼桑葉,②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③像山泉在嗚咽,④像波濤在澎湃。①與③調一個位置為什么不好?
(二)細讀下面兩段文字,回答問題。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1.“望”與“看”的用法有沒有區別?
2.“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一句表達作者什么心情?
3.“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4.這兩段景物描寫,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點:________老山界山勢的特點:________
5.這兩段景物描寫的表達效果是:________
a.使人們對登山奇觀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使人們對行軍隊伍拉得很長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使人們對紅軍不怕山高路險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d.使人們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勢留下深刻的印象。
(揚州中考題)
①巍峨的大山,穿著威嚴的華裝,顯示它至高無上的存在和生命的永恒。跳躍的山溪,一路嬉鬧喧嘩,唱著歌兒,從大山的腳下流淌而過。大山覺得她有點兒玩世不恭。
②大山說:“你就不能安靜點嗎?”小溪說:“那我的生命就結束了。”
③大山不以為然:“湖姐姐也是水,她莊淑賢雅,像個大家閨秀,你怎么總是瘋瘋癲癲地亂蹦亂跳?”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鎖在山環里的一泓漂亮的死水,永遠流不出山巒的閨幔。我不喜歡做姐姐的疊影。”
④“湖里有片片白帆,”大山說,“還有游人的彩艇。”“可是姐姐快樂嗎?”溪水詢問大山說,“我怎么總聽不見她的歌聲?”
⑤“她的日子過得比你安閑多了。”大山以洪亮的聲音回答,“多少游人流連忘返,多少照相機為她的倩影拍照。”溪水在亂石中蹦跳著,對著大山咯咯地笑了:“她自由嗎?她能像我這樣無拘無束地撒歡嗎?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嗎?她——”
⑥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斷了小溪流的話:“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瘋瘋癲癲地要流淌到哪兒去?你誕生在大山腳下,就該有山的遺傳基因。我站在這兒一動不動,與天上的日月星辰為伍,已經有幾千年了。我看見只有咱們這座大山的后代,最安分守己,最克己讓人,最文明古老,最恪守山規。”小溪依然笑著,一束束浪語向大山提出質詢:“你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空媲美。可是您知道月亮上有飛船著陸過嗎?你知道你頭上有‘太空行人’經過嗎?”
⑦大山仿佛得了聾耳癥,反問腳下的小溪說:“你說什么——你說什么——月亮上只有搗藥的兔兒和嫦娥,什么時候有過‘飛船’落腳?幾千年來,除了太陽、月亮、星星和云彩出現在我的頭頂之上,再沒有別的東西比我高了,哪兒有過什么‘太空行人’?”“您確定是太老了。”小溪的歌聲里出現了幾分憂傷,“只知采集昔日天地日月之精華,不知吸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這樣下去,您的靈魂會枯萎的,直到沒了大山的魂魄!”
⑧大山火了,向小溪狂叫道:“站住——你給我停下奔跑的腳步!”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嚇哭了 每束躍起的浪花,都是她晶瑩的淚雨。是的,她生于斯,長于斯。山表里不斷奔涌而出的泉水,是生養她的母體,溝壑中阻擋她的嶙峋怪石,又賦予她一往無前的勇氣。但是,像遠祖大山那么僵直、一動不動地站立,與其說活著,還不如說已經死去。因而,她淚花飛濺地向大山告別說:“不,我沒有姐姐的安分,我向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著的大江、大河并網挽臂,在流動中燃燒自己,發熱,發電,發光!”
⑨大山憤怒了,向小溪發出最后告誡:“你知道嗎,大江大河最后的歸宿是大海,那你就完全沒了‘大山家族’‘山不可移’的本性了!”“只有流動,生命才能永恒。”小溪的淚水化作搖撼山岳的濤聲:“再見吧——我的遠祖——”
(選自從維熙《面對秋陽》,有改動)
1.依次寫出文中表現大山對小溪不滿情緒的詞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別概括大山與小溪的外在特征和內在性格。
3.說說你對“您確實是太老了。”這句話的理解。(不要超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上文有關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
a.本文運用擬人手法,通過對大山與小溪一問一答的描寫,揭示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
b.文中側面寫“湖姐姐”“莊淑賢雅”,意在說明不同的自然景物具有不同的特點。
c.第(8)段寫小溪的來歷是為了說明小溪向往山外并不意味著背叛自己的祖先。
d.“再見吧——我的遠祖——”是在告別守舊,體現了小溪沖破保守勢力的勇氣。
5.作者在文中說“只有流動,生命才能永恒”,請就這句話談談自己的感想。(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又是”改為“還有”不行。“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宏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又是”表現了聲音的“不可捉摸”,反映了一種特有的自然現象和人生的主觀感受,改為“還有”,意味著確有幾種聲音,與“不可捉摸”就矛盾了。
比較正確的理解是c。a意味著有幾種“可捉摸的聲響”并存,b語焉不詳,令人費解,d同樣未能說清楚聲響不可捉摸的原因,c的理解比較科學,說得也比較清楚明白。
2.①與③調一個位置不好。四個“像”其實可分為兩組,一組以動物作比,一組以水流作比,兩組在比較聲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現了聽覺上或小或大的兩種“不可捉摸”的感受。如果①與③對調,就不能表現聽覺上的矛盾感受。
(二)1.“望”,是向遠處看。第一段話中,作者在山腳下,向上看用“望”;第二段話中,作者在“之”字拐的路上,向上、向下看用“看”。
2.“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用一種贊賞的口吻,表達了作者豪邁、喜悅的心情,反映了紅軍在艱難征程中昂揚奮發的精神境界。
3.“一步一步”包含著一步就是一步,不可跨跳,每一步都很小心、艱難的意思。
4.老山界山路的特點:曲折。
老山界山勢的特點:陡峭。
5.c。a停留在對這兩段話字面的理解,b的理解比a還要淺,d的理解架空而不切文章實際。
1.“不以為然”、“怏怏不快”、“火了”、“憤怒”。
2.大山 外在特征:巍峨、威嚴、僵直;內在性格:頑固、保守、自負、專制。小溪
外在特征:活躍(活潑)、機敏;內在性格:向往自由、勇于突破(無拘無束)、理解生命
3.要點:①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你的年紀太大了。 ②言外之意:你太愚昧無知了。思想太落后了、太頑固保守了。
4.b
5.略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9
一、 教學設計
(一) 設計思路
《老山界》(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這篇文章選自《泄づ┖煬諞環矯婢ふ骷恰罰且黃匾瀆跡媸檔匭鶚雋順ふ魍局瀉煬健暗諞蛔炎叩納健鋇墓適隆w髡唄蕉ㄒ唬?960—1996)在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他以樸實優美、真摯細膩的筆觸進行記敘描寫,條理清晰,內涵豐富,寫法新穎,很適合中學生學習。
根據文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寫作特色及其表現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學時,應將理清文章線索,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學習按時間推移和地點轉換進行敘事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將體味紅軍樂觀頑強的精神、學習通過精彩的環境描寫來表達思想感情作為教學難點。
學生在學課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閱讀有關“長征”的歷史資料,觀看2001年央視拍的《長征》,讓學生了解長征這一歷史事件,從中感受長征的偉大意義和其中紅軍留給后人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這樣,有了情感鋪墊,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總結歸納、探究發現,達到充分學習的目的。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鍛造探究問題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學準備
1. 課前準備:觀看《長征》片段,感受長征精神。
影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歷史并感受那個年代的艱苦歲月,這樣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體味和品析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討論交流的時候,問題和課文精華就可以水到渠成出來了。
2.預習課文并查閱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
(三)教學步驟
1.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理清課文線索,把握全文內容;掌握文中生字詞,并畫出自認為好的詞、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問需要討論的地方,圈點批注。按照循序漸進的步驟進行教與學。
(1) 鞏固舊知,自然過渡
讓學生齊背本單元剛剛學過的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鞏固舊知,自然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2) 了解作者情況,明確寫作背景。
學生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陸定一是參加過長征的人,教師提示:親身經歷的事情,寫起來特別真實而細膩,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映了當時紅軍的真實感受。
(3)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理清課文敘事脈絡。
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內容后,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本步驟設計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
a. 這篇課文是什么體裁?找出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體裁是記敘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是閱讀記敘文的閱讀方法,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首要步驟。學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從中可培養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b. 找出表示時間推移、地點轉換的語言標志。
這篇課文敘事有一個明顯特點:順序清楚,有條不紊。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時間變化的標志及其相應的表示地點轉移的詞語,認識到本文的敘事順序:順敘。這樣學生進一步明確了課文的敘事脈絡。教師適時提示:學習本文的敘事寫作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來安排文章的層次結構。
討論話題:紅軍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長的時間?從中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從文中的時間變化歸納出翻越老山界的時間:整整一天時間。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從中看到老山界之險峻難走,認識到紅軍頑強不屈的精神品格和樂觀的生活觀念。
c. 閱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哪些困難?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后,討論交流,通過自己的語言概括紅軍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難: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教師引導學生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
討論話題:紅軍戰士面對困難的態度如何?
學生聯系課文中具體的語句思考,并互相討論交流,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從細節描寫、語言描寫等入手,如與瑤民攀談并送之與米、紅軍戰士的語言描寫及作者自身的真切體會等)。本步驟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感受長征的革命傳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意識地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為下步設計奠定基礎。
2、研讀賞析
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歡的原因和同學交流。(同學交流后,由學生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這樣,充分營造一個自由輕松而有研討氛圍的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思維活躍,積極發言并提高學生鑒賞文章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主要歸納為二個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賞析
討論話題:我們想象一下“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連接起來……”這一奇觀,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戰士的風趣語言,感受紅軍在困難面前的幽默和樂觀,看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從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精彩片段二賞析
討論話題: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點在哪里?選擇了怎樣的觀察方法和觀察角度?調動了什么感官進行觀察?觀察什么?怎樣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
b 凍的感覺,凍醒了,凍得怎樣?勾畫關鍵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如何觀察、反映生活,研讀生動描寫的段落。讓學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見所聞既表現征途生活的艱苦,又有樂觀情趣。本步驟設計的意圖是希望通過分析和賞析精彩片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養成“苦中也有樂”的良好心態。
3、歸納總結
(1) 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內容(鼓勵學生創意地表達)
(2) 讓學生同位間討論本課的寫作藝術
目的是培養學生及時總結歸納學過的知識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加深對課文的深層理解,教師也可及時從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便不斷改進教學質量。
最后,教師以前面學過的毛澤東詩作結: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難——閑)
二、 精彩片段
師:“天色晚了,肚子餓了,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有人認為,這些描寫是非常真實、生動的,但也可見紅軍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現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紅軍也是有血有肉的,餓了,急了,罵一兩句,搶飯碗吃,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說是不文明。
生:我覺得這種行為只是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整個紅軍隊伍。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能從實際出發看問題,作者正是用這種真實的筆觸進行敘事描寫,使文章顯得真實可信,而紅軍的形象也顯得栩栩如生。
師: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寫與瑤民“攀談”的事,這不是離題了嗎?
生:這是作者真實地敘事的表現。
生:紅軍為了宣傳,以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生:讓讀者看到紅軍愛民的一面。
師:同學們理解得不錯,紅軍不是為長征而長征的,它是為了根本改變人民受苦受難的。紅軍愛民的思想讓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話,你們知道嗎?
生:(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師:聰明,在這里作者運用了陪襯的手法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師:大家細心體會“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這一段,充滿詩情畫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一段作者的所見所聞集中寫出了什么?
生:所見寫出了山勢的高峻、陡峭。
生:所聞是作者在靜夜所聽到的那些細微的聲響。
師:所見突出了環境的艱苦,那么所聞你們能用一個詞形容當時作者的真切感受嗎?
生:寂靜或恬靜
師:那為什么作者寫了聲響呢?
生:呃,只有在寂靜的環境里才能聽得到細微的聲響,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響回蕩,聲音自然比較響。
師:作者寫靜卻寫了動,這是什么寫法?你能說出這種寫法的例子來嗎?
生:是以動寫靜,側面描寫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靜,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也聽得見。
生:還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師:非常好的例句!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深夜的山谷聲響寫得如此富有詩意,試體會這段景物描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樂觀的生活情趣。
師:不錯的,捕捉到這些細微的聲響,既要一定的自然條件,比如寂靜,更要一個以苦為樂、心態平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優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團聚,而有人看到了凄涼。“眼中月是心底月”,你們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嗎?
生: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景物。
生:就是老師說過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很好。羅丹有一句著名的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齊)“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師:正是。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在大自然當中感受美,學會欣賞美,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我們能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贊美別人,并把別人的優點變為自己的優點,這就是創造美的行動!
師:那么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生:表現了山的高大險峻,這樣更突出了翻山的艱難。
生:突出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蔑視困難的英雄氣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師:老師也是這樣理解的,我們理解文中的深層含義,往往要聯系文章主旨進行分析。在以后的閱讀理解中,我相信你們會做得更好的!
三、 教學反思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蕩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并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盡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爐。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本,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學生;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為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0
[設計思路]
這個設計旨在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和紅軍一起長征,感受紅軍的革命精神。達到這一目標的具體方法是感知課文,體會作者合理地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抓往重點語句進行賞析背誦。最后一塊是片斷仿寫。對閱讀的訓練應該多角度、有層次。仿寫可以使閱讀和寫作結合成一個整體,以寫促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詞。
2、理解生動描寫的作用。
3、學習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相結合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整體感知——品味鑒賞——以寫促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
2、了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3、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賞析、背誦精彩的語段。
[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寫法。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來寬,一翻身就會掉下懸崖,路上的石頭又非常不平,你睡覺的感覺如何?組織學生交流。
我們的紅軍戰士在翻越長征途中“第一座難走的山”——老山界時,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過的夜,而且還餓著肚子,他們的感覺如何呢?為什么會這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的《老山界》。
二、分析文章,體會精神,默讀課文
1、排除字詞障礙
字:驚惶 籬笆 骨碌 酣 蜷 綴 矗 咀嚼 澎湃
多音字:嗚咽 落得很遠
詞:攀談 苛捐雜稅 奇觀 絕壁 骨碌 酣然入夢 蜷 嗚咽 澎湃 身手
2、思考下列問題
(1)毛主席在《七律 長征》中的主題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看一看,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了哪些困難?
(2)面對這些困難,戰士們的態度如何,試從文中選擇恰當的語句說明。
困難情況戰士的態度
走路難“向上看……就在腳底下。”“陡極了……只有一尺多寬。”山路險峻,懸崖峭壁。“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沒有絲毫的膽怯。
睡覺難“路只有一尺來寬……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氣逼人……渾身打著顫”,露宿峭壁,半夜凍醒。“橫著心躺下去。”,毫無怨言。
吃飯難“肚子很餓,氣力不夠”,糧食奇缺,肚子饑餓。“鼓著勇氣前進”,忍饑爬山。
處境難“傷員病號都下了擔架走,旁邊需要有人攙扶著”,“機關槍聲很密”,傷病員多,敵人追擊。“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譏笑敵人飛機的無能。
(3)紅軍戰士為什么能夠表現出這樣的態度?結合你的理解談談感受。
三、研討課文,繪制行軍圖
1、根據課文完成紅軍爬山的簡要行軍圖,引導學生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方法。
2、學生展示繪圖,教師引導交流評價,并且說說作者把寫作的重點放在了哪里,為什么?
四、作業:完成《訓練與檢測》第一、二、三、四題。
課后反思:略
第二課時
一、走入《老山界》
請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本文記敘的是的故事。
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品味鑒賞
再讀課文,從事件、段落、句子、細節四個角度感知文章。
1、品事件,了解紅軍的革命豪情。
紅軍戰士是依靠 翻越老山界的。
明確:樂觀、團結、不怕苦、關心群眾……
2、品段落,反復吟誦,感知形象。
品讀你喜歡的段落,理解其內容,并揣摩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用下面的句式寫一句話:
我最欣賞第 段,理由是: 。
3、品句子,仔細體會,觸摸感情。
本文的句子有些質樸自然,如同紅軍戰士純樸的內心世界;有些則形象生動,富有美感,表現了紅軍戰士的豪邁情懷。
例:“只得裹著一條毯子,橫著心躺下去。”
面對艱苦的環境,紅軍戰士毫無怨言,而是用意志和勇氣戰勝困難。“橫著心”樸素自然地寫出紅軍戰士不怕艱苦的頑強意志。
我喜歡的一個句子是: 。
我喜歡的理由是: 。
4、人物的精神風貌往往是通過細節表現的。勾畫文中你欣賞的細節進行賞析,并和同學交流,說說它們是如何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務的。
三、摘取精彩片斷,進行仿寫練習
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這個句子用四個喻體表現耳朵里不可捉摸的聲響,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加強了文章的氣勢,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練習:寫一個比喻句,用幾個喻體表現一個本體。然后進行交流評價。
四、作業
1、完成本課的思維導圖。
2、背誦“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這一段。
3、比較閱讀:《六月雪》與《老山界》(B組、C組同學完成)
課后反思:
試閱讀下邊這篇《六月雪》(有刪節),然后與《老山界》作比較,回答問題。
渡過金沙江,又經過幾天艱苦的行軍,到了雪山地區。
天黑以后,我們借著朦朧的月光,沿著蜿蜒曲折的山徑向上爬去。隊伍拉得很長,抬頭看,頭頂上有人;低眼瞅,腳底下也有人。戰馬在嘶叫,拉拉隊在前呼后應。喊聲,歌聲,震蕩著草木叢生的山谷,發出歡樂的回響。同志們的情緒實在高,但都走不快,因為路太難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險。
我們艱難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還沒有到達山腰。前面傳來休息的命令。我們在道旁停下來,吃了點炒面,又繼續前進。
越向上走,山勢越陡,小道兒幾乎要筆立起來了。山路雖然由前面的部隊做一番修補,但是騾馬走起來,仍然相當不便。道旁絕壁上懸著的石塊,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腦袋的危險。山澗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傾瀉著,濺起幾尺高的白沫子,發出嘩嘩的吼聲,真叫人膽寒。
將近中午,我們才爬上半山腰。剛一拐彎,便見到兩座高山,好像要緊緊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夾在中間。兩邊石壁上伸出幾棵蔥綠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剛長了兩寸高,幾棵黃色的小花驕傲地隨著溫和的山風擺動。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而背陰的地方,微風徐來,涼爽宜人,又給人一種秋天的感覺,使人完全忘記了當時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兩個小時,就好像進入冬天。白皚皚的積雪,越來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動更困難了。走在我后面的一個貴州籍同志,由于年歲大,身體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我順手去接他的槍,副班長也趕上來要幫助他拿背包,可是他說什么也不肯,還是艱難地支撐著身子前進。
再向上走去,好幾層雪凍在一起,差不多有兩尺多厚。雪底下的水還是在嘩嘩地流著。山勢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嶇狹窄,要是一步走不穩滑下去,那就再沒辦法爬上來。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個腳趾凍得又麻又木,深一腳淺一腳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熱。
空氣也越來越稀薄了。胸口上好像壓著千斤重擔,透不過氣來,走幾步就得喘半天。我后面那位貴州籍的同志,額頭上汗直流,看樣子連往前爬的勁都沒有了。不得已,就坐下來。指導員忙搶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媽媽一樣,把他的手架在自己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來,耐心地對他說:"同志!在堅持一會兒,過了雪山就是勝利!在這里,說什么也不能停呀!"
"我自己還能走!"那個同志輕輕地推開指導員的手,激動地說了一句,又搖搖晃晃地走起來。
下午三點鐘我們到達了山頂。大家多么高興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塊烏云,迅速挨著山頭壓過來。接著暴雨挾著冰雹,劈頭蓋臉地打來。不一會,又變成了鵝毛大雪。真是瞬息萬變。我們身上的單軍衣浸透了,有的地方還結了一層薄冰。冷風一吹,把大家凍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導員和連長忙著叫大家打開被子,披在身上。
風好像故意和我們鬧別扭似的,越刮越大。我們的腳陷在一尺多深的雪里,費老大勁才能拔出來。被子被風吹鼓起來,像船上的蓬,拖得我們來回直晃蕩。我們幾個人就互相攙扶著,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
這時指導員自言自語地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簡直比蜀道還難!"后邊的小通信員不知道把這句話聽成個啥,就接著說:"指導員,我們不是已經上天了嗎?咱們的腳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一句話,說得大家都笑起來。
1、《六月雪》與《老山界》的敘事有什么相似之處?
2、《老山界》寫夜景,主要烘托紅軍行軍的氣勢,而《六月雪》寫夜景主要突出什么呢?
3、《老山界》以地名命題,《六月雪》則表現自然景象,以現成的戲目命題。你認為"六月雪"這個題目好嗎?為什么?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1
《老山界》教學案例
中山市板芙一中 李莉
一、 教學設計
(一) 設計思路
《老山界》(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這篇文章選自《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它是一篇回憶錄,真實地敘述了長征途中紅軍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的故事。作者陸定一(1960—1996)在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他以樸實優美、真摯細膩的筆觸進行記敘描寫,條理清晰,內涵豐富,寫法新穎,很適合中學生學習。
根據文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寫作特色及其表現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學時,應將理清文章線索,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學習按時間推移和地點轉換進行敘事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將體味紅軍樂觀頑強的精神、學習通過精彩的環境描寫來表達思想感情作為教學難點 。
學生在學課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閱讀有關“長征”的歷史資料,觀看2001年央視拍的《長征》,讓學生了解長征這一歷史事件,從中感受長征的偉大意義和其中紅軍留給后人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這樣,有了情感鋪墊,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總結歸納、探究發現,達到充分學習的目的。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鍛造探究問題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學準備
1. 課前準備:觀看《長征》片段,感受長征精神。
影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歷史并感受那個年代的艱苦歲月,這樣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體味和品析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討論交流的時候,問題和課文精華就可以水到渠成出來了。
2.預習課文并查閱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
(三)教學步驟
1.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理清課文線索,把握全文內容;掌握文中生字詞,并畫出自認為好的詞、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問需要討論的地方,圈點批注。按照循序漸進的步驟進行教與學。
(1) 鞏固舊知,自然過渡
讓學生齊背本單元剛剛學過的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鞏固舊知,自然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2) 了解作者情況,明確寫作背景。
學生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陸定一是參加過長征的人,教師提示:親身經歷的事情,寫起來特別真實而細膩,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映了當時紅軍的真實感受。
(3)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理清課文敘事脈絡。
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內容后,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本步驟設計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
a. 這篇課文是什么體裁?找出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體裁是記敘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是閱讀記敘文的閱讀方法,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首要步驟。學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從中可培養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b. 找出表示時間推移、地點轉換的語言標志。
這篇課文敘事有一個明顯特點:順序清楚,有條不紊。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時間變化的標志及其相應的表示地點轉移的詞語,認識到本文的敘事順序:順敘。這樣學生進一步明確了課文的敘事脈絡。教師適時提示:學習本文的敘事寫作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來安排文章的層次結構。
討論話題:紅軍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長的時間?從中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從文中的時間變化歸納出翻越老山界的時間:整整一天時間。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從中看到老山界之險峻難走,認識到紅軍頑強不屈的精神品格和樂觀的生活觀念。
c. 閱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哪些困難?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后,討論交流,通過自己的語言概括紅軍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難: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教師引導學生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
討論話題:紅軍戰士面對困難的態度如何?
學生聯系課文中具體的語句思考,并互相討論交流,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從細節描寫、語言描寫等入手,如與瑤民攀談并送之與米、紅軍戰士的語言描寫及作者自身的真切體會等)。本步驟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感受長征的革命傳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意識地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為下步設計奠定基礎。
2、研讀賞析
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歡的原因和同學交流。(同學交流后,由學生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這樣,充分營造一個自由輕松而有研討氛圍的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思維活躍,積極發言并提高學生鑒賞文章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主要歸納為二個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賞析
討論話題:我們想象一下“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連接起來……”這一奇觀,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戰士的風趣語言,感受紅軍在困難面前的幽默和樂觀,看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從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精彩片段二賞析
討論話題: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點在哪里?選擇了怎樣的觀察方法和觀察角度?調動了什么感官進行觀察?觀察什么?怎樣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
b 凍的感覺,凍醒了,凍得怎樣?勾畫關鍵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如何觀察、反映生活,研讀生動描寫的段落。讓學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見所聞既表現征途生活的艱苦,又有樂觀情趣。本步驟設計的意圖是希望通過分析和賞析精彩片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養成“苦中也有樂”的良好心態。
3、歸納總結
(1) 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內容(鼓勵學生創意地表達)
(2) 讓學生同位間討論本課的寫作藝術
目的是培養學生及時總結歸納學過的知識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加深對課文的深層理解,教師也可及時從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便不斷改進教學質量。
最后,教師以前面學過的毛澤東詩作結: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難——閑)
二、 精彩片段
師:“天色晚了,肚子餓了,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有人認為,這些描寫是非常真實、生動的,但也可見紅軍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現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紅軍也是有血有肉的,餓了,急了,罵一兩句,搶飯碗吃,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說是不文明。
生:我覺得這種行為只是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整個紅軍隊伍。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能從實際出發看問題,作者正是用這種真實的筆觸進行敘事描寫,使文章顯得真實可信,而紅軍的形象也顯得栩栩如生。
師: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寫與瑤民“攀談”的事,這不是離題了嗎?
生:這是作者真實地敘事的表現。
生:紅軍為了宣傳,以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生:讓讀者看到紅軍愛民的一面。
師:同學們理解得不錯,紅軍不是為長征而長征的,它是為了根本改變人民受苦受難的。紅軍愛民的思想讓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話,你們知道嗎?
生:(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師:聰明,在這里作者運用了陪襯的手法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師:大家細心體會“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這一段,充滿詩情畫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一段作者的所見所聞集中寫出了什么?
生:所見寫出了山勢的高峻、陡峭。
生:所聞是作者在靜夜所聽到的那些細微的聲響。
師:所見突出了環境的艱苦,那么所聞你們能用一個詞形容當時作者的真切感受嗎?
生:寂靜或恬靜
師:那為什么作者寫了聲響呢?
生:呃,只有在寂靜的環境里才能聽得到細微的聲響,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響回蕩,聲音自然比較響。
師:作者寫靜卻寫了動,這是什么寫法?你能說出這種寫法的例子來嗎?
生:是以動寫靜,側面描寫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靜,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也聽得見。
生:還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師:非常好的例句!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深夜的山谷聲響寫得如此富有詩意,試體會這段景物描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樂觀的生活情趣。
師:不錯的,捕捉到這些細微的聲響,既要一定的自然條件,比如寂靜,更要一個以苦為樂、心態平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優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團聚,而有人看到了凄涼。“眼中月是心底月”,你們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嗎?
生: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景物。
生:就是老師說過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很好。羅丹有一句著名的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齊)“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師:正是。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在大自然當中感受美,學會欣賞美,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我們能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贊美別人,并把別人的優點變為自己的優點,這就是創造美的行動!
師:那么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生:表現了山的高大險峻,這樣更突出了翻山的艱難。
生:突出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蔑視困難的英雄氣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師:老師也是這樣理解的,我們理解文中的深層含義,往往要聯系文章主旨進行分析。在以后的閱讀理解中,我相信你們會做得更好的!
三、 教學反思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蕩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并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盡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爐。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本,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學生;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為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
于2004年11月1日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2
第一部分:1.根據拼音寫漢字。(5分)①粥吃起來十分香甜。我們也拿碗ch哱plainng( )給瑤民母女吃。②快要到山頂,我已經l刓plain( )得很遠了。③前面又有一段路在qi刓plaino( )壁上,馬爬不上去。④把毯子ju僜plainn( )得更緊些,把身子qu俓plainn( )起來,還是睡不著。⑤像春蠶在j揬plain( )ju哱plain( )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w慭plain( )y圽plain( )。2.填入下面句子空缺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 )。a.景觀 b.壯觀 c.奇觀 d.景象3.下面與“樹林一直在唱著那首愉快的歌”修辭方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a.四圍的山把這山谷包圍得像一口井。b.這里的人們非常好客,火一般熱情。c.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d.天氣炎熱,那張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覺。4.下列句中沒有反義詞的一項是( )(2分)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b.只要我們對他們說清楚了紅軍是什么,沒有不變憂為喜,同我們十分親熱起來的。c.上面的路雖然還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厲害了。d.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5.借助語境,推斷下面加點詞的意義。(2分)①我們決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瑤山。②我們已經超過自己的縱隊,跑到“紅星”縱隊的尾巴上。 6.根據下列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4分)(1)形容波濤互相撞擊。( )(2)極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3)罕見的美好景象。( )(4)甜美、暢快地入睡。( )第二部分: (一)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①。大家都知道這座山是怎樣的陡了,不由渾身緊張,前后呼喊起來,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后做烏龜呀!”“我們頂著天啦!”大家聽了,哈哈地笑了起來。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動了。傳來的話說,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點多鐘,傳下命令來說,就在這里睡覺,明天一早登山。就在這里睡覺?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來寬,半夜里一個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頭又非常不平,睡一晚準會疼死人。但這是沒有辦法的,只得裹一條毯子,橫著心躺下去。因為實在太疲倦,一會兒就酣然入夢了。7.選文兩次提到了“火把”,說說它們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4分)第一次:第二次:8.在艱難的爬山過程中不斷傳出紅軍的喊聲笑聲,從中可以看出什么?(3分)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試舉例說明。(3分) 10.選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寫得很傳神,試舉例分析心理活動的作用。(3分) 11.對戰士們翻山時的喊聲、笑聲的理解,下邊的說法哪一項符合文章的原意( )(2分)a、表明紅軍戰士雖然渾身緊張,但因為后有敵人追兵,沒有退路,故呼喊著壯膽爬山。b、表現了紅軍戰士看到星光與火把相接的奇觀后的喜悅之情,同時也有了前進的動力。c、表現了紅軍戰士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d.表現了紅軍戰士困境中愛開玩笑的心態。12.上文中最后一個自然段從多個角度描寫“半夜”,從 覺角度突出夜之 ,從 覺角度暗示山之 ,從 覺角度反襯夜之 。(每處填一字)(3分) (二) 珍惜憤怒小時候看電影虎門硝煙的英雄林則徐在官邸里貼一條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種兇惡而丑陋的東西,需要時時去制服它。長大后當了醫生,更視怒為健康的大敵。師傳我,我授人:怒而傷肝,怒較之煙酒對人為害更烈。人怒時,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瞳孔放大,寒毛豎緊……一如人們猝然間遇到老虎時的反應。怒與長壽,好像是一架蹺蹺板的兩端,非此即彼。人們渴望強健,人們于是憎惡憤怒。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為代價,換取永遠珍惜憤怒的權利。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沒有憤怒的人生,是一種殘缺。當你的尊嚴被踐踏,當你的信仰被玷污,當你的家園被侵占,當你的親人被殘害,你難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樣的憤怒嗎?當你面對丑惡面對污穢,面對人類品質中最陰暗的角落,面對黑夜里橫行的鬼魅,你難道能壓抑住噴薄而出的憤怒嗎?憤怒是我們生活中的鹽。當高度的物質文明像軟綿綿的糖一樣簇擁著我們的時候,現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軟弱。小悲小喜纏繞著我們,我們便有了太多的憂郁。城市人的意志脫了鈣,越來越少倒拔垂楊柳強硬似鐵怒目金剛式的憤怒,越來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興卻蘊育極大張力的憤怒。沒有憤怒的生活是一種悲哀,猶如跳躍的麋鹿喪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猶如敏捷的靈貓被剪掉胡須。當人對一切都無動于衷,當人首先戒掉了憤怒,隨后再戒掉屬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著的時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我常常冷靜地觀察他人的憤怒,我常常無情地剖析自己的憤怒,憤怒給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實,它赤裸而新鮮,仿佛那顆勃然跳動的心臟。喜可以偽裝,愁可以偽裝,快樂可以加以粉飾,孤獨憂郁能夠摻進水分,惟有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與鐵撞擊一瞬間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為代價鍛造出的雙刃利劍。喜更像是一種獲得,一種他人的饋贈。愁則是一枚獨自咀嚼的青橄欖,苦澀之外別有滋味。惟有憤怒,那是不計后果不顧代價無所顧忌的坦蕩的付出。在你極度憤怒的剎那,猶如裂空而出橫無際涯的閃電,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隱秘的內心。于是,你想認識一個人,你就去看他的憤怒吧!憤怒出詩人,憤怒也出統帥,出偉人,出大師,憤怒驅動我們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輝煌的業績。只要不喪失理智,憤怒便充滿活力。怒是制不服的,猶如那些最優秀的野馬,迄今沒有任何騎手可以駕馭它們。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瀉而下的壯麗瀑布,憤怒是人生命運之曲抑揚起伏的高亢音符。珍惜憤怒,保持憤怒吧!憤怒可以使我們年輕。縱使在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種生命的壯美。13.作者主張“珍惜憤怒”,其理由是① ② ③ 。(3分)14.林則徐主張“制怒”,作者則主張“珍惜憤怒”,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3分) 15.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為代價鍛造出的雙刃利劍”,使用的修辭方法是什么?含義是什么?(3分) 16.對文章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2分)a.文章以林則徐和醫生為例,說明憤怒一則妨礙處世,二則有害健康,然后筆鋒一轉做出“永遠珍惜憤怒”的宣示,令人為之一震,起到了先聲奪人之效。b.憤怒的消極作用早巳人所共知,作者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言,專講憤怒的積極作用,切中時弊,讓人耳目一新,頗受啟發。c.作者論及何以要“珍惜憤怒”時,激情噴涌,語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語連珠,警句迭出,讀來頗有痛快淋漓之感。d.作者主張“珍惜憤怒”,持之有效,也言之成理,不過,結尾處說“縱使在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種生命的壯美”,有失分寸,且也前面稱憤怒為“雙刃利劍”相左。e、文章熱情謳歌了憤怒的積極意義,字里行間溢滿陽剛之氣,語言含蓄蘊藉,令人回味不盡。 (三) 不滅的星辰草地,迷蒙的草地,籠罩在一片陰沉沉的寒霧里。哪兒是路?一個古老的謎。這里,叢密的水草掩覆著吞噬生命的泥潭。據傳說,惟有生長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條生存之路。一支帶著傳奇色彩的鋼鐵般的隊伍,正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進著!……斷炊了。在他的干糧袋里,也只剩下幾塊青稞餅。那是平時吃野菜攢下的。此刻,他邁著艱難的步履走著。那匹紅鬃小馬,他讓腿傷化膿的警衛員騎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臉上,浮現出嚴峻的神態:不遠處,又有兩名戰士正倒在“路”旁。“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過去,彎下身子,拍拍一個戰士的肩胛。“首長,走,走不動了。”那戰士喘著氣,望著眼前這位魁梧的中年人,輕聲說:“兩天沒吃了。”他聽著,眉梢顫抖了一下,默默從干糧袋里掏出那幾塊青稞餅,分塞給戰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當他偉岸的身影漸漸消融在寒霧里,一個戰士捧著青稞餅,眼窩里閃著淚的波光,問:“他是誰啊?”“不知道,有點兒面熟。”另一個戰士啃了一口青稞餅,回答說:“反正是一位首長,不是師長就是政委,嗯!”……進入草地第七天了。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隊準備宿營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澀的野菜湯,點燃了一支煙卷,借著馬燈微黃的光亮,攤開一幅軍事地圖。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義的事業從來是必勝的!他輕噓了一口氣,揉了揉網著紅絲的雙眼,感到一陣困意襲來。“主席,”警衛員走近他的身邊,遞給他一個紙包,嗚咽著,“一個烈士留下的,臨終時說,一定要交給您。”他用微微發顫的手,輕輕打開了紙包:呵,幾小塊青稞餅。他抑制著內心的悲慟,久久說不出話來。說什么好呢?中國革命在艱難中行進,中國共產黨人無愧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這就是歷史啊!他站起身來,遙望茫茫夜野,緩緩的,摘下了嵌著紅星的軍帽。夜的邊陲,正閃爍著星辰,不滅的星辰……17.“一支帶有傳奇色彩的鋼鐵般的隊伍,正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進著。”句中“神奇的土地”怎樣理解?(2分) 18.文中的“他”是誰?從哪幾件事看出他在艱苦的條件下,與戰士同甘共苦并關心革命戰士?(3分) 19.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外貌、語言、行動、心理等。下列句子各運用了哪種描寫方法?(4分)⑴他聽著,眉梢顫抖了一下,默默從干糧袋里掏出那幾塊青稞餅,分塞給戰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⑵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義的事業從來是必勝的!他輕噓了一口氣,揉了揉網著紅絲的雙眼。感到一陣困意襲來。 20.“夜的邊陲,正閃爍著星辰,不滅的星辰……”這句話有什么深刻的含義?(3分) 21.概括文章的主旨。(2分) 22、片斷寫作練習:(40分)在選文中這樣寫道:“他用微微發顫的手,輕輕打開了紙包:呵,幾小塊青稞餅。”這幾小塊青稞餅是怎么來的呢?請設想合理的情節,交代這幾塊青稞餅的來歷。注意用上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1.略 2.c 3.d 4.c 5.①從山腳到山頂的路程②隊伍的最后 6.⑴澎湃⑵絕壁⑶奇觀(4)酣然入睡 7.第一次寫火把是為了說明它的“之”字形形狀,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寫火把,展示了“奇觀”的細節,描寫細致、生動。 8.喊聲笑聲傳出了紅軍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 9.如: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 10.如“橫著心躺下去”,這里的心理描寫寫出了不怕困難的態度,襯托了紅軍戰士不怕苦的精神。 11.c 12.感、寒、視、高、聽、靜 13.①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人生不能沒有它;②各種情感中,惟有憤怒最真實;③憤怒可以使人做出輝煌業績。 14.不矛盾。林則徐主張“制怒”一是針對憤怒的消極方面,二是他所處的環境使然;作者主張“珍惜憤怒”是就憤怒積極有價值的一面說的。 15.修辭方法是比喻(暗喻)。含義: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間強烈釋放,它的作用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16.de(說憤怒是雙刃利劍是就它正反兩面的特點說的,“也是一種生命的壯美”是單就憤怒的積極作用而言的,并不矛盾,故d項錯;本文的語言風格是痛快淋漓,不是含蓄蘊藉,而且“語言含蓄蘊藉”與該項中“溢滿陽剛之氣”相左,故e項亦錯。) 17.迷蒙的草地,寒霧籠罩,叢密的水草掩覆著吞噬生命的泥潭,根本無路可走。寫出了紅軍行進中難以生存的惡劣環境。 18.主席。他的干糧袋里,也只剩下幾小塊平時攢下的青稞餅;宿營時,他喝了一大碗苦澀的野菜湯;他的馬讓腿傷化膿的同志騎,自己艱難地走著;見兩名戰士倒下,他奔過去,掏出幾塊青稞餅,分塞給戰士。 19.⑴神態、動作、語言描寫⑵心理、動作、神態描寫 20.中國革命在艱難行進,中國共產黨無愧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他伙為解放事業而流血犧牲,但他們的精神不朽,就像夜空中閃爍的星辰,永放光輝,同時抒發了作者對革命戰士無比崇敬的感情。 21.故事反映了長征中紅軍的艱苦生活,歌頌了領袖與戰士的階級友愛,贊揚了紅軍戰士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崇高品質。(意近即可) 22、略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3
教學目標:
學習運用細膩描寫生動表達文章主旨。
教學重點:
準確分析細膩描寫的句子運用的具體方法。
教學難點:
全面概括細膩描寫的多層方法。
教學過程:
一、熟讀文本找細節
默讀課文,勾畫出細膩描寫的句子,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1、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2、“不要掉隊呀!”
“不要落后做烏龜呀!”
“我們頂著天啦!”
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3、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二、活用技法析細節
自由朗讀出示的三個句子,多角度進行賞析。
1、描寫對象是“火把”,“之”字的形容準確傳神,具有生動的畫面感,形象地寫出山路的陡峭,側面表現紅軍行程的艱難。用“奇觀”來評價,蘊含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運用語言描寫,每句末以感嘆詞和感嘆號收尾,有強調意味;每句獨立成段再次強調,同時由個體到群體,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品質溢于字里行間。
3、描寫對象是聲音。一是運用對比——寂靜與聲響,遠與近,大與小。二是將聽覺的感覺暗暗與前面視覺的感覺相貫通——星星“跟我們這樣地接近”,這是“極遠的又是極近的”。三是以一組極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結,句子短小而整齊,形象豐富又生動,易于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三、啟發思維總細節
本文將敘述和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選擇的句子是“登山時、中途休息”的三個節點,從“物”“事”“人”三個角度進行細膩的描寫,其中運用到了多感官描寫,語言描寫,對比,比喻。在句式上有排比式的短句,有獨立成段的短句。這些技法值得大家借鑒學習。
教學反思:
本節微課主要是復習學過的細節描寫的方法,再次讓學生感受它生動形象表現主題的效果。七年級學生在記敘文的閱讀和寫作上已經具備一定的經驗和基礎,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發現整體運用的自覺性還有所不足。在閱讀時,對文句的賞析易出現遺漏;在寫作時,易就事論事,語言直白淺顯,缺乏布局和描寫習慣。因此根據微課的特點,選擇文本中較具有借鑒性的三個句子,由學生獨立思考,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完成賞析,落實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主要由教師完成,交給學生綜合運用的方法,培養學生技法整體運用的意識,以便在寫作中更好地謀篇布局,增加作品的生動性,吸引讀者的閱讀,同時落實相關的語文核心素養。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4
老山界是陸定一的一篇回憶錄,在整個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圍繞長征這個主題,主要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敘了紅軍翻山的經過,表現紅軍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文中較好地采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寫景文字優美吸引人,值得學生借鑒賞析。
上完這節課,本人作了如下回顧反思。
一、時間順序和地點轉移引導得當。
如何知道文章的寫作順序,可以恰當地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我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時間和地點轉移的詞句,據此看用了哪種記敘順序,用了多長時間,從哪里開始翻山,直到哪里結束。通過指導,學生既對紅軍翻上過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記敘順序的方法,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列表了解經歷的困難,直觀形象。
如何表現紅軍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主要要了解課文情節,從文中概括困難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張表格,讓學生從文中找到相關語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難。最后分析這些困難主要表現了紅軍的哪種精神。學生在書上圈點勾畫,然后同桌討論,全班交流。重點難點在對課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寫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三、以聲襯靜的手法的賞析摹寫。
引導學生賞析“半夜醒來”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來寫景。學生從文中看出是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并說出了這種手法的妙處。然后再引導學生回顧之前課文中遇到用這種手法的語段,從中概括如何用這種手法來寫片斷。最后讓學生進行片段練習,全班交流點評。
這節課上完,感覺還有一些字詞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語境中的含義,在以后的課堂上,要進行適當的指導和練習。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熱愛長征的革命傳統。
2、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難點:理解生動描寫對表達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導語
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陜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二、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討論、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學習
㈠明確順序安排
1、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本文以什么為順序呢?(時間變化、地點轉移)
2、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句。
㈡了解事件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 地點 人物 活動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結構層次。
1、提問:記敘一件事,文章結構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記敘經過,說明結局。
分三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說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全面思考。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㈡對于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 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 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㈢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 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著勇氣、繼續前進。 毫不畏懼、嘲笑敵機
㈣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㈤首尾兩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記敘翻山的艱難,首尾兩段說了這個意思沒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 名稱(土名叫老山界) 說明山難翻(暗示中心意思)。 用土名“老山界”?(聯系與瑤民攀談一段) 通俗親切:暗示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細加體會。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揣摩生動描寫
1、 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動的描寫。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3、揣摩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4、揣摩語言描寫
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著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5、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著重于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6、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么為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么感受?“聞”突出了什么特點?
莊嚴、奇偉。 寂靜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采用什么方法寫出?
遠、近、大、細; 比喻、擬人(山泉嗚咽)
⑹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三、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布置作業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6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蕩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并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盡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爐。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本,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學生;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為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
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7
教學目標:
1、學習和掌握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結構的方法。
2、以及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2、學習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敘事情的方法
2、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長征PPT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橫橋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2、簡介長征:PPT
3、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陜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4、作者簡介:陸定一,生于1906年,江蘇無錫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畢業于上海南洋大學電機科。曾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部長、共青團駐少共國際代表。1934年參加長征。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后任八路軍野戰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
二、自主學習展示
1、字詞
驚惶jīnɡhuánɡ欺侮wǔ嗚咽yè咀嚼jǔjué酣然入夢hān
矗立chù蜷quán陡dǒu落得很遠là苛捐雜稅kē綴zhuì、
2、合作交流
三、學生通讀全文
1.分析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點題,概括介紹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敘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2.閱讀這篇課文,注意課文的記事順序,劃出描述山勢險峻和表現作者在山上過夜的細膩感受的一些生動句子,想想文章為什么這樣寫、并注意學習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四、學習課文,合作探究(解決難點)
1、文末一句話“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那么,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的許多艱難險阻,可以分為哪幾個方面?是怎樣對待的?
(1)指導學生復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并說說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PPT
(2)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
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著勇氣、繼續前進。
毫不畏懼、嘲笑敵機PPT
(3)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PPT
2、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么?生動的描寫。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1)、揣摩行動描寫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2)、揣摩語言描寫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著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3)、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12 18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著重于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第12、18節,思考:奇觀奇在哪里寫出山路,山勢的什么特點表達作者何種精神
答案:這兩段星夜爬山的場面描寫得有聲有色,十分生動,把紅軍戰士高昂的斗志、樂觀的精神渲染得極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紅軍確實是一支無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隊。
作者從多方面描寫景物來表達中心意思。從不同的視角方位,描繪出老山界山勢的特點。如:寫“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寫從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寫出山的曲折;寫到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突出了山的險峻;再寫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以俯視再現山的陡峭。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4)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么為序?用了
(3)所“見”景象給人什么感受?“聞”突出了什么特點?莊嚴、奇偉。寂靜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采用什么方法寫出?遠、近、大、細;比喻、擬人(山泉嗚咽)⑹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五、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描寫景物要注意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角度。課文第一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仰視;第二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既有視,又有視。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張照片,說說攝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從什么角度照的。
4、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語句,回答問題。
(1)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準”改成“不要”,行嗎?為什么?)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飛機會“嘆息”嗎?這里為什么用“嘆息”?)
(3)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笨重”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刪去“照著習慣”行不行?為什么?)
六、總結
板書設計:
老山界陸定一
決定翻山
時走路難
間翻山經過睡覺難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順吃飯難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序處境難
翻山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