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精選12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1
《看云識天氣》課文
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嚴嚴實實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經驗告訴我們: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這種云很薄,陽光可以透過云層照到地面,房屋和樹木的光與影依然很清晰。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云。卷云和卷積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它們常在兩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著,映著燦爛的陽光,云塊四周散發出金黃的光輝。積云都在上午出現,午后最多,傍晚漸漸消散。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云。高積云是成群的扁球狀的云塊,排列很勻稱,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都是很美麗的。
當那連綿的雨雪將要來臨的時候,卷云在聚集著,天空漸漸出現一層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這種云叫卷層云。卷層云慢慢地向前推進,天氣就將轉陰。接著,云層越來越低,越來越厚,隔了云看太陽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這時卷層云已經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出現了高層云,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這種云叫雨層云。雨層云一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降臨了。
夏天,雷雨到來之前,在天空先會看到積云。積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就變成了積雨云。積雨云越長越高,云底慢慢變黑,云峰漸漸模糊,不一會,整座云山崩塌了,烏云彌漫了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里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日暈和月暈常常產生在卷層云上,卷層云后面的大片高層云和雨層云,是大風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說明出現卷層云,并且伴有暈,天氣就會變壞。另有一種比暈小的彩色光環,叫做“華”。顏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紅,跟暈剛好相反。日華和月華大多產生在高積云的邊緣部分。華環由小變大,天氣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了陰雨。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還有一種云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太陽照到天空,使云層變成紅色,這種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云,能夠幫助我們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這對工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學會看云識天氣,就要虛心向有經驗的人學習,留心觀察云的變化,在反復的觀察中掌握規律。但是,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畢竟有一定的限度。要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天氣預報。
《看云識天氣》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恰當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體會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重點難點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可以培養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四、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一)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段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1)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云彩識天氣簡表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行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著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總結、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春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業
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看云識天氣》教學反思
課后,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成功之處:
1、不求知識點的全面,抓住語言訓練這一重難點,去除細枝末節。對說明性文章的閱讀教學作了一些探索。
2、進行語言能力的訓練,避開以往教學中過多的強調修辭和語法知識,不作繁瑣分析,不是用定論的方式傳授,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的結論,而是進行了知識的生成過程,符合“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的發展的過程”的新要求。同時,教師以課文為藍本,品味優美生動的語言,讓學生評析、加工,雖然稚嫩和粗糙,但卻是學生對文本真實的體驗和對話,并在對話中經歷類似于科學發現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過程。實踐證明,這樣的語言訓練,是有效的,也是學生樂于接受的。
不足之處:
1、教師在時間的控制上,不盡合理,顯得前松后緊,使得預定內容沒有結束。
2、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制作的課件無法形象生動的體現云的特點,使得課堂使用不夠流暢。
3、對于學生的發言,缺少有針對性的評價以及適當的激勵性評價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2
學習目標:
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②理清的思路。
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④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觀看每日的天氣預報,積累與天氣預報相關的詞句與詞匯,將它們整理到家庭作業本上。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整體感知:
①出示學習目標。
②聽讀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b、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②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讀并背誦指出概括說明作用。
2)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2、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1)“改名換姓”、“躲藏”是什么修辭手法?
2)從積云到積雨云,則是夏天出現的一種特殊情況,它的變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3、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研討探究:
①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第1段概述云和天氣的關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又將“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②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a、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b、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師小結:
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來。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片斷等。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3
【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能根據云的變化,較為準確的判斷天氣狀況,掌握一些地理知識;能準確分析比喻句,了解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體會其形象生動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云的圖片,加強感性認識,更好地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天氣變化,關注大自然,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環境、社會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瀏覽課文,能準確搜集到云的變化與天氣變化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如何在引導學生“看云識天氣”的過程中,既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識,又能上出語文味。
【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入題
師:閑暇的時候,你們會做哪些事來自娛自樂呢?
(生可能會出現的回答:體育運動;玩電腦游戲;逛街;看電視,等等。)
師:我的童年是在鄉村度過的,那時候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也少有玩具,很多時候,是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抬頭看天上的云,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千變萬化啊!有時像人,有時像動物,有時候還像是一棵棵的樹。就這么坐著看云的變化,能看上好半天,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你們有和我一樣的經歷和感受嗎?
(生可能答有,也可能答沒有,后者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引:小時候,并不知道這變化多端的云與自然界的陰晴、風雨、電閃雷鳴休戚相關。(面向回答有時也看云的同學,你們也可能跟我一樣,只是純粹的欣賞吧?)那么,今天,讓我們抬起頭來,去觀察天上的云,做一個氣象預報者,如何?(此處,可先打出幾幅云的圖片資料,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快速瀏覽課文,這篇課文介紹了幾種云?請按先后順序在文中劃出來
參考答案: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根據云的光彩)暈、華、虹、霞。
三、鎖定細讀范圍(3~6段)
設計一張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他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參考答案:
晴天云簡表
云名云的形態變化高度厚度天氣征兆卷云像羽毛響綾紗,絲絲綠綠的漂浮著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積云像水面上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無雨雪積云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較薄陽光溫和高積云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2000米左右較薄天晴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云名變化過程形狀位置天氣征兆卷層云卷云聚集,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高晴轉陰高層云卷云越變越厚像毛玻璃遮著太陽低將下雨雪雨層云高層云變得更厚暗灰色云塊密布天空更低雨雪連綿積雨云積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烏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簡表
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色彩天氣征兆暈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華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里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晴虹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陽照者對面的云彩云層變紅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四、出示圖片,根據所學的知識判斷天氣狀況(分析課本前的插圖)
例:第一幅圖片表明是積云,標志是:云的形狀像團團棉花,預示天氣晴好。
第二幅圖片表明是高積云,標志是:扁球狀的,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像羊群,預示天氣晴好。
第三幅圖片表明是卷云,標志是:像羽毛響綾紗,絲絲綠綠的漂浮著,預示天氣晴好。
第四幅圖片表明是晚霞,標志是:從黑黑的云幕上可知(判斷晚霞的一個最直接的辦法是根據觀察的時間便知道是朝霞還是晚霞。)預示最近幾天天氣晴朗(晚霞行千里。)
五、探究交流
課文開頭,就點出了天上的云的特點: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為了突出云的這一特點,作者用了很多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事物加以比喻,請你把這些比喻句找出來,讀一讀,并用你喜歡的形式展示各種云的形態特點。(自讀建議:可以背一背,把你讀到的感興趣的句子儲存在你的記憶庫中;可以畫一畫,把你讀到的感興趣的句子用筆畫出來,可以說一說,說說你喜歡這個句子的理由;等等。)
(設計這道題目的目的:“新課標”第二部分的階段性目標中講到第四學段的閱讀目標的時候,第5點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第8點又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看云識天氣》雖然不是文學作品,而是一篇科普讀物,但這篇文章中卻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而這一修辭手法也是文學作品常常運用的。所以這一問題的設計,既是通過這樣個性化的閱讀,加深對說明對象的印象,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達到品味語言的目的。這一問題的設計意圖是讓這篇極像是普及地理知識的課文回歸到語文課堂上來。)
(對這道題目,因為學生有多種形式的解讀,所以教師的應變應隨學生的反應而相機行事。有一點必須明確,教師熱情洋溢的表揚,由衷的贊美,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都能使更多的學生積極思考,他們的回答將會綻現出智慧的光芒和鮮明的個性。)
六、從網上下載有關“云”的精美圖片,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圖片,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比喻句的形式,描述云的形狀及色彩
七、作業
課外搜集關于天氣的諺語,分類積累。(比一比,看誰積累得多。)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4
教學內容
年級學科
七年級語文
教學課時
共 2 課時 第 1 課時
課 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
教學準備
認真預習,解決字詞
教 學 過 程
二次備課
一、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 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① 查預習生字情況
峰巒(luán)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彌漫(mí)暈(yūn)月暈(yùn)崩塌(bēng tā)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思考:
①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 的關系。切合文題揭示云和天氣關系的語詞是什么?它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②有關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③文中第2段看云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態和天氣關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么?后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么關系?
④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云和天氣關系的具體細致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①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準確而形象地說明看云和識天氣的關系。
②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標示說明角度的變化。文章從云的形態、云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③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云”“ 晴朗”,薄云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云層分為“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
④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云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 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說明云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說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說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群”,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 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2、具體研討第3~6段
1.投影顯示薄云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致描繪,仔細觀察云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思考:
1.第3段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那么現象是什么?本質 又是什么?2.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說明云的形態是現象,說明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是本質。
2.平實說明:卷云和卷積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 雪。生動說明:高積云是成群的扁球狀的云塊,排列很勻稱,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小結: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看云可以識天氣:
云就是天氣的“招牌” 卷云 卷積云
怎樣看云識天氣 積云、高積云——輕、高、薄(晴)
形態 卷層云、 高層云
雨層云,積雨云——低厚密(雨雪)
光彩 暈 華 虹 霞 分天
四、課堂練習
1.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① 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②出現了高層云,___________(一定,有時 ,往往)在幾個鐘頭 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③烏云彌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④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有 ___________(相當,一定,非常)的限度。
⑤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斷,推斷,推測)天氣的情況。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5
班級 姓名
第一課時【學習目標】了解說明文的相關知識。速讀課文,能概括課文內容,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學習重難點】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資料準備】1、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食物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一知識。2、說明文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3、說明對象:一看標題;二看首尾總結句;三看反復出現的詞句。(說明對象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4、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5、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作引用、摹狀貌、下定義、作詮釋、列圖表等等。(其中前五種常用)6、語言特點——準確、嚴密、簡明、科學。7、常見結構方式: 總—分—總;總—分;分—總。【教學過程】預習檢測 1.根據拼音寫漢字。①預zhào ________ ②輕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紗④lín ________波 ⑤崩tā________ ⑥點zhuì________2.給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巒( ) ②彌( )漫 ③月暈( )④霎間( ) ⑤勻稱( ) ⑥弧( )形3.釋義: 峰巒: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征兆: 出示目標 活動設計 自主學習,感知課文內容。 1、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用課文中的原話):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共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 。
第二部分(2-6) 。 第1層:(2-5)寫 和天氣的關系。
第2層:(6)寫 和天氣的關系。
第三部分(7) 。課堂檢測 1、《看云識天氣》,作者_______ ,是一篇_______,文章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____________,主要運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2、閱讀第一段,回答下面問題。(1)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號前一組句子,是緊扣天上的云“________”來說明的,省略號后兩個句子是緊扣天上的云“________”來說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的意思是________。這句話所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2)本文的中心句是 。(3)本段運用了 、 和 修辭手法。(4)本段文字在結構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課后練習 完成練習冊“基礎演練”題。【課后反思】x|k | b| 1 . c |o |m
第二課時 班級 姓名 【學習目標】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掌握并學習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寫法。【學習重難點】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預習檢測 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1、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說明內容。(作者在向我們介紹什么?) 2、本文介紹了哪兩種方法的看云識天氣? 3、你記住了哪些云的名稱?其中哪些云象征晴天,哪些云象征陰雨?你還記住了哪些光彩現象的名稱? 活動設計 跳讀課文3~6段,找出象征晴天的四種云,象征雨雪冰雹天的四種云,四種光彩。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完成下表如下:晴天云彩簡表名稱形態變化位置厚度天氣征兆卷云最薄象征晴朗卷積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很高積云較薄高積云 天晴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名稱形狀變化過程位置天氣征兆卷層云 高高層云將下雨雪雨層云高層云變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塊布滿天空更低積雨云雷雨冰雹云彩識天氣簡表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色彩天氣征兆
暈里紅外紫月暈午時風
華 里紫外紅
虹 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云層變紅課堂檢測 比較閱讀,回答如下問題。黃山的云海更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確又似海。站在峰巔,只見煙云時而為風平浪靜的汪洋,時而為浪濤洶涌的大海,時而似奔騰的急流,時而又輕柔如絹。剛才還是傾盆雨,迷天霧,而剎那間,它們就會全部散去,陽光一照,白云浩浩,瀾翻絮涌,萬道山峪沉于銀濤中,真有“忽聞海中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意境,難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羅萬象,忽隱忽現,或濃或淡,勝似夢境之迷離”。8、此段描寫黃山的云海,其特點是( )(用一個詞概括)。
9、作者描寫黃山的云海,想像也很豐富,他把云海想像成( )、( )、( ) 、 ( )等。10、簡析文中劃線句運用哪些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11、比較《看云識天氣》第一段和以上文段中對云的描寫,在寫法上它們有何相同之處? 12、打開記憶的大門,回顧一下你所積累的描寫云的詩句。課后練習 完成練習冊“拓展拔高”題。 【課后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恰當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體會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重點•難點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可以培養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四、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一)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段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1)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云彩識天氣簡表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行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著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總結、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春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業
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7
探究式教學模式
寧波東海實驗學校 王偉紅
設計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一篇篇課文是一個個的信息庫,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某個意義上講,應該是理解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的過程。基于此認識,在教授《看云識天氣》時,我設計了“我是某某”,讓學生任選一種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的演讀。學生要進行自我介紹,勢必認真研究課文,理解、收集、整理、運用課文中的信息,在探究的基礎上,明確各種各樣的云和光彩與天氣的關系。另一方面,讓學生自我介紹,對學生來說,是新鮮的,因此,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起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在品味語言時,請大家用“美在……,因為……”句式,就文章的語言美作評論,力求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基礎上達成教學目標 。因此,以較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探究式教學模式由以下步驟組成為:創設情境—初讀感知—演讀深究—品讀感悟—尋讀拓展。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層次美、語言美
2、培養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教學準備:
課件,收集諺語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多媒體屏幕上出現千姿百態的云。(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師: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學生小聲議論各種云)
屏幕上出現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時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
師:云就象是天氣的“招牌”,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讀感知:
默讀:1、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什么?(很快找到了)
2、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云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并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一一明確)
三、演讀深究:
1、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云或光彩,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在書上作記號。(教師巡視,氣氛熱烈)
3、小組合作交流,后課堂交流,同一組同學點評。(形成一個高潮)
學生:烏云彌漫,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這就是我——積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積云變化而來,當積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就成了我。我有時惡作劇,還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大家認識我了嗎?
學生:“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說的就是我——霞。我很美麗,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現,你知道嗎?當太陽照到天空,云層變成了紅色,我就又穿上美麗的紅衣裳……
師:通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云彩,明白了它與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樣我們對課文內容與層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品讀感悟:
1、讀第一段,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美)
2、進一步品味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謀篇的形式。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美在……,因為……”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說一句評論式的話。怎么說呢?像這么說:如:
本文的語言美在“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因為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對詞、句、段落進行了品味)
五、尋讀,課外延伸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云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云”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學生課外收尋并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8
看云識天氣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抓關鍵句,理清結構,把握說明事物特征。
一、激趣導入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
1794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的情景。后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這位士兵就是根據自然現象——蜘蛛織蛛網來預測天氣的狀況。
除此以外,大家還知道哪些自然現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竹根、螞蟻、潮氣、云……)
對,我們還可以云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說明文《看云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云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二、整體感知
1、題目是《看云識天氣》,那么云具有什么特點?云與天氣是什么關系?請從文中找出一句話加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2、聽課文錄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識天氣的最基本經驗是什么?(用圈點勾畫法劃出答案,并給以分類。)
(課文將云分為兩大類,按云的形態可分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類下再各細分為四種,按云的光彩也可分為四種。)
3、跳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三、研讀賞析
1、分角色朗讀:寫云的形態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學生個別朗讀,除外段落由其他學生齊讀。
2、請大家任選一種云,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晴天云簡表
云名
云的形態變化
高度厚度
天氣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絲絲縷縷地漂浮著
很高最薄
象征晴朗
卷積云
像小水面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無雨雪
積云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
約二千米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
約二千米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圖表
云名
變化過程
形狀
位置
天氣征兆
卷層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轉陰
高層云
卷云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厚
高層云變得更厚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在云山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 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 月暈午時風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 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
雨過天晴 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早 晚 太陽照在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 晚霞行千里
四、體驗反思
1、觀看各種圖片,請學生看圖識云,并指出出現這種云的天氣狀況。
2、學習本文后,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品味語言美。
2、收集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3、觀察這一個月的云,并做好記錄,來看看云與天氣的變化關系。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美,感受準確性;嘗試仿句,積累佳句。
一、導入
復習舊知,導入 科普小品的語言美: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但也生動形象,尤其對云的描摹細致形象。
二、賞美句——生動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生動、優美的句子讀一讀,相互交流,并說明理由。 (側重于比喻句)
2、變換表述,體會說明性語言與描述性語言的區別:
如:把第三段中對卷云的表述轉換為“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好不好?為什么?(運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態更形象,讓讀者容易理解。)
3、仿句練習。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析佳詞——準確
請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你認為運用得好的詞語,并體會其作用。
如:①“招牌”指什么?用在這里說明云有怎樣的作用?
②把“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為什么?
③“躲藏”一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好在哪里?
④文中“一般”、“左右”、“有時”能否刪去?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等。
五、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9
教材分析和處理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目標:
(1)單元內容:第四單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單元。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體裁、題材等豐富多樣,主題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看云識天氣》是科普說明文;《綠色蟈蟈》是觀察隨筆;《月亮上的足跡》是記敘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總體上是繼第三單元之后,以對自然界進行科學探索為內容組成。
(2)單元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
界的興趣;
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
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3)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本單元教材的處理方面,教參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①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注意滲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
③不要把閱讀課上成地理課、生物課或其他科學課;
④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⑤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閱讀),開展科學活動;
⑥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優美的詞、句、段。
2、《看云識天氣》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看云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云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云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做為教學內容來看,切入點很多,過去通常把它當作說明文來處理,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和說明方法,但從新教材看,第一二冊并不強調文體的學習,強調的是練習學生的閱讀概括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學時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體,顯然課文作為教材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復習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并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三、課時劃分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并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2、學習課文語言準確的特點,復習說明方法,了解本文寫作特點。
三、第一課時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四、學情分析:朗讀能力方面方言較重,對語文學習來說是一大障礙,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盡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五、教學方法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小組學習和自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
實踐提高。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部分
(視頻: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圖片:增加感性認識;圖表:提高效率。)
教學環節設計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1、播放錄像片段《天氣預報》。
2、談談張掖的天氣。(收聽或收看)
3、出示《蘇軾避雨》,引出課題。
4、明確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概括內容要點。
(2)快速閱讀,理清文章思路。
(3)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設計意圖:由《天氣預報》和《辛棄疾避雨》視頻和動畫片段,創設情景,揭示課題,激發興趣,發布“張掖天氣預報”這一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進入情境獲得切實的感受。通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欲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獲取天氣預報這一信息的渠道是廣泛的,包括電視、電話、手機短信、經驗判斷等方面,要注意從多方面搜集信息,最后明確本課學習任務是學習《看云識天氣》,明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感知課文
1、注音:峰巒 一霎間 預兆 征兆 彌漫 輕盈 月暈
2、抽查朗讀:(2)(5)(7)。
3、范讀,練習朗讀:指名1人朗讀。
(設計意圖:旨在掃清閱讀障礙,通過抽查片段朗讀和練習片段朗讀,把學生迅速帶入課文閱讀當中,為進入下一個環節作準備。)
三、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出示問題: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文中哪句話點明了“看云可以識天氣”?
(2)看云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是什么?
(3)哪些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哪些云是陰風雨雪的預兆?
(4)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什么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
(5)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2、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方法和局限性。
(設計意圖:限識5分鐘快速閱讀課文,根據思考題概括課文內容要點,通過分段訓練,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這一環節實際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個過程。)
四、探究質疑,學習看云識天氣,了解云和天氣的關系
過渡:經驗告訴我們,什么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陰風雨
雪的預兆?
1、出示圖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晴天云簡表。
2、自主學習,完成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3、討論: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這8種云的?
(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陰雨冰雹的云。)小結:這部分作者把云分為八類,來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這樣根據事物的
特點,把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的方法叫分類說明。這樣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4、機動部分:自學完成光彩和天氣情況簡表。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完成圖表的過程,了解各種云的特征,重點訓練
學生抓住內容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分為三大板塊:“晴天云”部分通過小
組合作學習,交流后明確,,抓住內容要點,篩選信息,了解云的特征可以從
三方面入手:一是摘錄關鍵詞語,二是根據具體描述進行概括,三是聯系上
下文進行歸納;在掌握了這一閱讀方法的基礎上,學生自學完成“雨天云”
部分,進一步訓練這種閱讀能力。這兩部分教學在學法指導方面體現了教、
扶、放的一個過程。通過對8種云介紹順序的討論,學習分類說明這一顯著
的寫作特點。“云的光彩”部分作為機動內容處理。)
五、課堂練習:選詞填空。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體會課文用詞準確,說明事物生動形象的特點,指導學生課后摘錄,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為下節課領會比喻修辭手法的好處做好準備。)
六、作業:
1、摘錄課文中用詞準確和生動形象的句子。
2、練習看云識天氣,輪流發布天氣預報。
3、以小組為單位,用分類說明的方法,積累有關天氣的諺語。
(整體思路:從課前預習,到課堂學習及課后作業,緊緊圍繞“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這一主線展開。)
教學啟示
得:創設了學習情境,在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方面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
習興趣,學習過程較為扎實。
失:理清課文思路這一環節,用時較多(一班7分鐘,二班12分鐘),學生閱讀勾畫的學習過程也有些慢,后面“雨天云”部分學習沒有全部完成,課堂練習部分有些匆忙,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布置作業。分析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學習能力估計有些高,學情分析做的不夠深入;二是說明學生在把握文章整體的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欠缺,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差別。這也啟示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10
07.看云識天氣教學設計
日期: 2003/03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新教材人教版第四冊語文)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解釋天象;
2、掌握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安排特點,反復品味,積累有關諺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目標1、2
教學準備
預習
查字典掃除文字障礙。通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數碼投影,音響,網絡
教學活動及設計意圖
一、導入 新課
板書課題,憑語感讓學生預測課文說明的內容,說說課題對全文的作用。
明確:課文說明了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課題就概括了全文的內容。
二、指導閱讀“預習提示”,掌握課文的兩個重點。
三、指導朗讀課文,疏理課文結構
要求:1.借助工具書,弄清生字、新詞的字音、詞義。
2.把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畫出來。
3.以云的變化為線索,以看云識天氣為重點,將課文分為三部分并概括大
意。
4.這一課的結構形式怎樣?
5.提出自己閱讀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巒 霎 盈 縷 暈 兆 諺 綢 絮 綴
解釋詞語 姿態萬千 點綴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課文分段及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識天氣。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7自然段)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本文的結構是“總說——分說——總說”。
四、研習課文,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對云層進行分類說明的方法
1.學習第一部分。
①思考:課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了云的“姿態萬千”?哪些句子又說明了云的“變化無常”?
明確: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緊扣了“萬千”、“有時……有時……剛才…… 一霎時”,緊扣了“變化無常”。
②本段的最后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確:以“招牌”作比,說明了云是天氣的標志,可以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2.獨立思考,分析第二部分。
①這一部分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兩個層次:第一層(3—5自然段),云的形態與天氣的關系。
第二層(6自然段),光彩現象與天氣的關系。
②邊讀課文,邊填表,完成課后練習題一。
3.學習第三部分。
①討論:看云識天氣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它有哪些局限性?
(從課文中找答案)
五、統觀全文,討論本文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明確:
1.比喻說明。如:“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統紗”形象地說明了卷云的輕盈和潔白;“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特征;“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特征。
2.描寫說明。如:“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發展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塌”、“烏云彌漫”等詞語描寫了積雨云的發展變化。
3.詮釋說明,如“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做積云。
4.引用說明:如:“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引用民間諺語來說明物象的道理。
六、小結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文章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以生動形象的語言,通過對云層的分類介紹說明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云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系,看云與識天氣的關系,并且告訴我們怎樣認識。掌握這些規律,是一篇優秀的說明文。
七、鞏固練習,填寫下列簡表
①云的光彩現象與天氣的關系。
②利用電視、網上、閱讀資料等收集有關天氣的諺語,在班上交流。
教學自評:
自 評 指 標
自評等級
A
B
C
D
目標能體現新教學理念(“三維度”)、學生達成度高。
課型把握確切,內容設計合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課堂結構清晰嚴謹、有節奏,教師“主導”作用明顯。
媒體使用適時適事,效果顯著。
學生參與度高、氣氛活躍,師生互動。
得失啟示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11
教學目的:
一、學習并啟發學生運用條分縷析的方法去觀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掌握總分結構順序及分類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時間: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出示小黑板、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二、板書課題、導入新課:“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三、討論全文結構。
四、著重研究一、二部分層次及語言特色。
(一)講讀第一自然段
1、朗讀首句提問什么叫“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2、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3、朗讀指出修辭手法?
4、這一節按什么順序寫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讀并背誦指出概括說明作用。
2、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三)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1、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形狀、位置、厚度怎樣,是什么樣天氣?
2、雨天的“招牌”呢?三種云的特點、高度、厚度、顏色在怎樣變化?
3、“改名換姓”、“躲藏”是什么修辭手法?
4、從積云到積雨云,則是夏天出現的一種特殊情況,它的變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歸納與第二節關系。
(四)討論如何根據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1、云上有哪幾種光彩?(暈、華、虹、霞)
2、這些光彩特征怎樣?預示著什么天氣?
3、引用諺語有什么作用?
五、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六、課文。
七、布置作業:
1、說出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板書設計:看云識天氣
(觀察)(推測)(天氣的變化)
總說:看云可以識天氣。[總—分—總][現象]
條理清楚高、輕、薄層次分明形態分類)
分說:怎樣看云識天氣。低、密、厚(先總后分)
(分類)光彩:暈、華、虹、霞[本質]
總說:意義與局限。
用詞準確往往、常常
科學嚴密一般、可能、漸漸等
語言通俗像.....像.....;剛才-----一霎時------;“招牌”;改名換姓
生動有趣比喻、排比、對比、擬人;諺語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看云識天氣》 篇12
【教學目的】
1、學習并啟發學生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列表法。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釋題,并朗讀課文補充資料:“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二、整體感知
云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如文中所說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試著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識天氣的經驗是:
“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領會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絕對化的,是表示一般情況下的如此。
三、課文研討
1、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列表:
云的種類形狀位置天氣情況
2、討論如何根據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諺語:
“云交云,雨淋淋”
“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臨”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綿綿”
“烏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陽”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
“云往東,刮陣風;云往西,披蓑衣”
“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霧下,霧吃云晴”
試著用科學現象解釋你所知道的一兩句諺語。
四、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五、總結課文,延伸探討
今天需要看云識天氣嗎?
六、布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3、課文作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