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精選12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潛力。
(1)能說出本文說明的資料和特點;
(2)能闡述本文說明的方法及效果。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學習本文資料的過程中運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能在理解本文情感的過程當中運用想象和體驗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感受云的姿態美和光彩美;
(2)能體會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能說出本文資料的特點及效果
教學過程:
一、初次“看云”,激趣導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大自然現象,人們經常會透過觀察它們,了解天氣狀況。云就是其中一種,萬里無云,我們會明白天氣晴朗;陰云密布,我們會明白即將下雨。如果再仔細一點,我們會收獲更多搞笑的發現。這天,讓我們一齊學習《看云識天氣》,看一看關于云的現象吧!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注從而引入新課。)
二、再次“看云”,初讀對象。
安排學生自由地誦讀課文,讀完之后自主概括文章的說明對象,概括要經歷從粗略到精細的過程,先用一句話概括,再用兩句話概括,最后用多句話概括。要求盡量借助文章的原話或關鍵字詞,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10分鐘左右。
每人先獨立完成后,再展開小組交流,相互評判,得出小組的最佳答案,教師再隨機抽取小組的同學回答,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構成全班的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看法: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看云識天氣;用兩句話概括是:看云的姿態識天氣,看云的光彩識天氣;用多句話概括時,教師出示表格,讓學生把課文中“云的名稱”和“天氣的特征”找出,并完成填寫。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概括文章資料的潛力。)
三、三次“看云”,再讀順序。
要求學生梳理文章的說明順序,并判定其所屬的類別,在開始之前,教師先介紹說明順序的三大類: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8分鐘左右。
每人先獨立完成后,再展開小組交流,相互評判,得出小組的最佳答案,教師再隨機抽取小組的同學回答,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構成全班的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看法:本文是邏輯順序。課文一至五段寫云的姿態,第六段寫云的光彩,第七段有一個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提高對文章結構和寫作思路的整體把握。)
四、四次“看云”,精讀方法。
教師先介紹說明方法主要有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列圖表、打比方、援引用等。再讓學生進行自主概括說明的方法有哪些,分別舉一些句子具體說明,并說說這些說明方法各有什么表達效果。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10分鐘左右。
然后小組交流,相互評判和完善,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學生說說,邊說邊自評和互評,細化深化每人的學習。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主要的說明方法有三種:打比方、分類別、援引用。
“打比方”集中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態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達效果是生動形象,活潑搞笑。
“分類別”集中在主體部分,把云的姿態和光彩分成多種類別,分別說明;表達效果一是條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說明事物。
“援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許多民間諺語;表達效果是豐富了文章的資料且增長了讀者的知識。
完成以上學習任務后,深入一步,讓學生創新運用:本文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的說明方法是比喻,我們也仿造著造一個。題目是:“河對岸的霓虹燈亮了,遠遠望去,……”時間:3分鐘左右。
然后小組交流,相互評判和完善,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學生說說,邊說邊自評和互評。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解答像彩帶,像珠簾,像游龍,像飛梭。/像閃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帶,像天宮的彩橋。
(設計意圖:運用歸納法掌握本文的說明方法。)
五、五次看云,細讀語言。
要求學生再次細讀課文,品味賞析課文語言,每人找出文本中修飾性的詞語和補充性的句子,并用詞語準確概括說明文語言的特點。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3分鐘左右。
每人先獨立完成后,再展開小組交流,相互評判,得出小組的最佳答案,教師再隨機抽取小組的同學回答,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構成全班的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詞語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等。這些詞如果刪去,意思就有差異了。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兩句:“但是,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畢竟有必須的限度。要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狀況,還得依靠天氣預報。”如果刪去這兩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識天氣的作用。由此可見,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是準確和嚴密。
(設計意圖:對文本語言進行提煉和解讀,提高學生的文本感受力。)
六、六次“看云”,回顧總結。
下課前,每人想一句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啟示。要求總結收獲準確、全面,總結啟示深刻、獨到。先在紙上寫下來。時間2分鐘左右。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并互相評判,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個小組的代表發言,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之后,隨機自主發言。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總結,繼續激勵學生的學習。
這天的學習資料是看云識天氣,具體來說是看云的姿態和光彩識天氣。說明文的基本學習方法是自主閱讀和自主概括;邊閱讀邊概括,先概括它說明了什么,即說明對象;再概括它怎樣說明,即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以及說明的語言等。在大自然中,還有許多搞笑的現象,期望大家多多觀察,嘗試用說明文的方式,書寫喜歡的一種現象。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自我總結的潛力,體現歸納法學習。)
七、推薦閱讀。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同時“得益于課外”,需要課外閱讀。我向學生介紹一篇介紹天氣的科普文章和意大利科學家、畫家、音樂家達芬奇的《水》,讀完之后寫下自己的一兩句感想或評論,與同學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豐富的詞匯,摘抄文中的生動活潑的句子。
2、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云和天氣之間的關系,了解怎樣看云識天氣。
3、體會文章在寫作總分總的結構特點。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留心自然現象的興趣和習慣。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是否關心天氣變化?(比如我們明天要開運動會了,我們就會關心么,還有明天要出門,去旅游,去出差……我沒也會關心么,正所謂“進門看臉色,出門看天色”嘛。今天我就要來學習一篇跟天氣有關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二、理解課文
1、解題:標題中“看”可以理解為“觀察”的意思,“識”可理解為“識別、推測”的意思。文章標題即點明了要介紹的事理。
2、主體(具體地更詳細地觀察云的特點與天氣的關系,我們就要學習課文中的知識了。)
晴天云簡表
云名
云的.形態變化
高度
厚度
天氣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絲絲縷縷地漂浮著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積云
像水面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無雨雪
積云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
2 000米左右
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云名
變化過程
形狀
天氣征兆
卷層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
晴轉陰
高層云
卷云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將下雨雪
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厚
暗灰色云塊密布天空
雨雪連綿
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烏云密布天空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課堂小結: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不但要了解有關云的知識,學會通過觀察云來識別天氣,而且還要知道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觀察自然,了解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就會有我們人類美好的明天。
課后作業
收集其他與天氣有關的諺語,在此基礎上寫一篇《身邊的“天氣預報員” 》為題寫一篇小科學作品。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3
一、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日暈( ) 2.棉絮( ) 3.峰巒( )
二、寫出下列各句運用的修辭方法。
1.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陵紗。
( )
2.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
( )
3.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 )
4.大小的島嶼擁抱著、偎依著,也靜靜地恍惚進入了夢鄉。
( )
三、分類說明。
《看云識天氣》一文提到了卷云、卷積云、積雨云、高積云、積云、高層云、卷層云、雨層云等八種云。請寫出晴朗天氣和陰雨雪天氣遇到的分別是哪幾種云?各有什么特點?
1.晴朗的天
(1)種類: (2)特點:
2.陰雨雪天
(1)種類: (2)特點:
四、閱讀文段。
(一)
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1) 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 (2) 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嚴嚴實實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3)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1.在_____內填上合適的標點符號,然后再說說這個標點符號的作用。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2.解釋加粗的詞,并從原文找出與之相呼應的句子。
(1)姿態萬千: (2)變化無常:
3.用文中的原句概括出這段話的大意,然后指出這段話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 (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這段話用了哪些說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
6.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a.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b.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
c.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d.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烏云密布,大雨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氣”能否改成“氣候”?為什么?
(二)
人工降雨
①人工消雨,其實就是人工降雨。這次東亞運動會的消雨指揮部已在上海以西的太湖地區30~100千米范圍內劃了3個作業區,攔截由西而來的雨云。如果雨區有可能移到上海地區,只要指揮部一聲令下,3架飛機將隨時可升空,向天空撒干冰,提前1~2小時將這些雨迫降在上海以西地區,使上海原來可能出現的大雨化小,小雨化無。(甲)
②干冰是如何催云化雨的呢?原來干冰不是冰,而是由無色的二氧化碳結成的白色雪花狀結晶體,又叫碳酸雪。它只要一暴露在常溫下,就會很快地升華,吸收周圍的熱量,使空氣冷卻。(乙)
③云是由水蒸氣組成的。習慣上,根據它的溫度可分為暖云和冷云兩種。
④暖云里只有小水珠,溫度在0℃以上。在上升氣流的頂托下,這些水珠不會掉下來,而是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層。如果在暖云中噴撒干冰,它的溫度就會驟降,使水氣達到飽和程度,水珠不斷增大變成了雨滴下來,便形成了人工降雨。(丙)
⑤冷云的氣溫可在0℃以下,里面充滿著閃亮的冰晶和水珠,但由于它們又小又輕,在上升氣流頂托下也不會掉下來。如果在冷云中播撒干冰,就會使它變得更冷,冰晶越積越多,越來越大。空氣托不住它,就會往下掉。(丁)
1.下面的一句話是從文中摘出來的,在文中已標明(甲)、(乙)、(丙)、(丁)四處應把它放在哪個位置?
( )
如果云層下部到地面氣溫低于或接近0℃,就會形成人工降雪,要是高于0℃,冰晶掉下來變成融化水滴,那就是人工降雨了。
2.從本文第④、⑤兩段看,暖云和冷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分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暖云中噴撒干冰,為什么會形成人工降雨?(抄文中的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細閱讀,選出對本文結構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
( )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5.第(4)段“它的溫度就會驟降”中的“驟降”不能改為“下降”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3~5段使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本文說明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yùn 2.xù 3.luán
二、1.比喻 2.引用 3.排比 4.擬人
三,1. (1)卷云 卷積云 積云 高積云 (2)輕 高 薄 2. (1)卷層云高層云 雨層云 積雨云 (2)密 低 厚
四、(一)1.(1)。表示前面是總說,后面是具體描述。(2);表示前后是并列的句子,分別描繪了云的種種形態。(3)……表示云的變化情況還有許許多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2.(1)姿勢與神態千變萬化。“有的像羽毛,……像雄獅,像奔馬……”(2)變化不定。“剛才還是白云朵朵,……大雨傾盆”。 3.(1)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2)這段是全文的總說,后面將作具體說明。 4.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5.打比方 舉例子 作比較 6.c7.不能。因為“氣候”一般是指較大地區里較長時間的氣象情況。“天氣”往往是指較小地區和較短時間內大氣中發生的各種氣象變化。從天上掛的云能識別的是一天或數天較短時間內的氣象情況,所以用“天氣”恰當、準確。 (二)1.丁 2.不同點:暖云里只有小水珠,溫度在0℃以上。冷云的氣溫可在0℃以下,里面充滿著閃亮的冰晶和水珠。相同點:由水蒸氣組成的。 3.如果在暖云中噴撒干冰,它的溫度就會驟降,使水氣達到飽和程度,水珠不斷增大變成了雨滴落下來,便形成了人工降雨。4.a 5.干冰使暖云溫度突然下降,所以用“驟降”,而“下降”沒有突然變化的意思。 6.分類別 列數字 7.人工降雨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4
教師寄語:要學會做科學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實,對比事實,積聚事實
學習目標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2、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要點點撥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
學習過程
一、 預習檢測
1、 給加點字注音
輕盈( ) 勻稱( )( ) 崩( )塌 一霎( )間
2、 解釋下列詞語
預兆:
彌漫:
姿態萬千:
變化無常:
二、 整體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思考
3、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4、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三、賞析語言
5、本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對云進行了細致形象的描摹,由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文中找出幾例加以分析。
6、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 每當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7、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五、學習小結
8、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達標測試
(一) 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的字注音。
(1)魚鱗( ) (2)峰巒( ) (3)一霎間( )
(4)冰雹( ) (5)彌漫( ) (6)圓弧 ( )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云層,叫卷云。
(3)高積云是成群的扁球狀的云塊,排列很勻稱。
3、“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又是如何來展示云的“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
(二)課內閱讀
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里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日暈和月暈常常產生在卷層云上,卷層云后面的大片高層云和雨層云,是大風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說明出現卷層云,并且伴有暈,天氣就會變壞。另有一種比暈下的彩色光環,叫做“華”。顏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紅,跟暈正好相反。日華和月華大多產生在高積云的邊緣部分。華環由小變大,天氣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常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人們常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意思是說,① 。還有一種云彩常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太陽照到天空,使云層變成紅色,這種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所以就有“② ”的諺語。
1、把“東虹轟隆西虹雨”的意思填在①處: 。
根據語段的內容把相關的一句諺語填在②處: 。
2、聯系全文從內容與結構上分析一下文中劃線句子的作用。
3、你認為本語段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加以分析。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1)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2)還有一種云彩常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5、本語段比較突出的是引用了諺語來進行說明,請說明原因,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 拓展閱讀。
綠葉凈化空氣
(1)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園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綠樹成陰,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頓時會感到空氣清新,心曠神怡,精神舒暢。綠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2)你知道,這一切好處,都是綠色植物帶來的。可是,綠色植物又是怎樣默默工作的呢?
(3)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動植物,都要進行呼吸: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現代工業的發展,對氧氣的需要量越來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來越多。但是,氧氣和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卻變化不大,這是怎么回事呢?
(4)原來,地球表面的陸地上覆蓋著大約37億公頃的森林和13億多公頃的草地。綠葉的細胞里有大量的葉綠體,它含有一種綠色的色素——葉綠素。據科學家研究,綠葉是一個奇妙的“綠色工廠”,它的“車間”是葉綠體,“機器”是葉綠素,動力是太陽光。通過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氣。植物還通過呼吸作用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總的收支,消耗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氣中的氧。
(5)據測定,每公頃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約1噸二氧化碳,生產出0.73噸氧氣。1平方米草地每小時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個人每小時呼出二氧化碳大約是38克。
(6)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氣,排出將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積的樹木或者50平方米面積的草地,可滿足一個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氣,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沒有這樣的循環,沒有綠色植物,人和動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7)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工廠散發出的許多煙塵和毒氣污染著環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氫、氯氣、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廢物等等。植物是大氣的天然“凈化器”。香椿樹、夾竹桃、柳杉、丁香、銀杏、洋槐等樹木的葉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頃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貞、刺槐、檜柏的葉片,有比較強的吸氟能力;合歡、紫藤、木槿有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領;樟樹和懸鈴木的葉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見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雞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紅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氣的作用。
(8)植物分泌的殺菌素有揮發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檸檬油等等,都能殺菌。一畝松樹,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兩公斤殺菌素,它可以殺死白喉、肺結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鐘之內把細菌殺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鐘之內就能把細菌殲滅。據法國環境保護工作者測定,每立方米空氣內的含菌量,百貨商店里是400萬個,林陰道是58萬個,公園內是1000個,林區草地只有55個。因此,法國提出綠地覆蓋率應達50%。
(9)植物是天然的“吸塵器”。風沙彌漫的氣流吹過森林,由于枝葉的滯留、吸附,含塵量可以大大減少。大片草地厚密的葉子,會自動接收、吸附、過濾空氣中的塵埃。1公頃的山毛櫸樹,1年內吸附的粉塵多達68噸。
(10)自然的空氣中含有負氧離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氣中,①一般居室內約有25~450人,②公園有170~1000個,③城市街道有100~450個,④在海濱、瀑布、山林等旅游、療養勝地多達一兩萬個負氧離子。如果你所在的場所缺少負氧離子,時間久了就會頭痛、惡心和精神不安,還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負氧離子比較多,它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使呼吸變得均勻,血壓下降,精力旺盛,還可以提高免疫力。負氧離子由此而得到了一個美稱:“空氣維生素”。
(11)人們曾經這樣說,綠地草坪是“大地之肺”,還把森林譽為“綠色的衛士”。可是,我國的森林覆蓋面積和城市綠地覆蓋率還不大,需要大力展開植樹造林和種植草坪的活動。
(12)人人動手,植樹造林,綠化祖國!讓荒山變成花果山,讓城市成為“花城”。少年朋友們,你在祖國未來的綠化藍圖中將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第(1)自然段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2、第(2)(3)(12)自然段的三個問句各有什么作用?
3、“植物又是大氣的天然‘滅菌器’。”這句話可作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處合適?為什么?
4、第(10)段中標有①——④的幾個句子的排列順序已打亂,正確的順序應是________,這樣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綠葉凈化空氣的?
6、人們把綠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7、請你設計一句“保護綠地”的公益廣告語。
。
答案 17、看云識天氣
學習過程
1、yíng yúnchèn bēng shà
2、事前顯露出來的跡象;
.(煙塵,霧氣,水)充滿;布滿;
指姿態多種多樣;
指事物經常變化,沒有規律性。
3、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4、 略
5、 找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效果:形象生動;舉例略
6、 略
7、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臨。
天上掃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東云長,有雨不過晌。早晨云擋壩,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曬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達標檢測
(一)積累與運用。
1、(1)lín(2)luán(3)shà(4)báo(5)mí(6)hú 2、(1)事前顯露出來的跡象。
(2)本文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3)本文顯然成群的高積云排列的很有規律,相互之間很和諧。3、是本段的總起句(中心句),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在第一段作者主要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來展示云的“姿態萬千”,主要用了對比的修辭和描寫的表達方式寫出了云的“變化無常”。(寫出具體的語句也可以)
(二)課內閱讀
1、①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②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2、是過渡句,同時也是本段的中心句。3、結構上是總分:第一句總說可以從云的光彩來識別天氣,下文就云上的光彩現象,即暈、華、虹、霞與天氣的關系分別作了簡要說明。4、(1)“可能”表示對后面的情況的推測,不是很肯定,體現說明語言的準確性。(2)“常常”是指出現這種情形的機會很多,但特殊情況除外,同樣體現說明語言的準確。5、因為諺語是群眾通過觀察和實踐總結經驗的結晶,它簡短通俗,鮮明生動,讀起來瑯瑯上口;用諺語來說明知識顯得準確、生動、簡潔。
(三)拓展閱讀。
1、描寫;激發讀者興趣,引出下文說明的對象。2、第(2)(3)段的問句起過渡作用;第(12)段的問句提出問題,總結全文,引人深思。3、第⑧段的開頭。因為第⑧段中內容支撐該句內容,說明植物在滅菌方面的作用。4、①③②④;這個順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重要作用5、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寫:①綠葉能吸收工業廢氣;②綠葉能殺滅病菌;③綠葉能接收、吸附、過濾空氣中的塵埃。6、因為“肺”的作用要進行呼吸,而綠色植物每天能吸進大量的對人體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體必需的氧氣,所以把綠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7、示例:“綠色是生命之源”等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5
執教者:程璐
執教時間:2003年4月10日上午第三節
執教地點:鄭店中學初二⑹班教室
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層次美、語言美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重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難點: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難于區分
設想:運用“巧妙裁剪”法,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并利用所創設的情境,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導入 ,檢查預習(3分鐘)
1、導入 :同學們,昨天我布置了一個作業 ,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么,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對,通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某天的天氣情況。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正值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的旅游季節,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邊沒有天氣預報,為了避免被雨水淋濕的尷尬,你該怎么辦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云識天氣(板書課題),我們將會受益無窮。
2、點出常用雅詞和諺語:
二字雅詞: 峰巒 招牌 點綴 預兆 輕盈 綾紗 鱗波 崩塌 彌漫 征兆
四字雅詞:姿態萬千 變化無常 白云朵朵 陽光燦爛 烏云密布 大雨傾盆 絲絲縷縷 朦朧不清 密密層層 連綿不斷 群峰爭奇 聳入天頂
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朗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導讀:將課文分成五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采用不同的方式齊讀、雜讀)。
2、自讀: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云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并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 (粗略板書)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演讀,理清層次(10分鐘)
1、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云,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3、學生發言,先各自預演,后課堂交流。(邊演邊完善板書)
4、小結:通過自我介紹,我僑鮮讀爍髦衷撇剩靼琢慫虢頤譴叢躚奶炱庋頤嵌鑰撾哪諶縈氬憒問遣皇歉煜ち耍?
四、第四個教學板塊:說讀,品味語言(15分鐘)
1、讀第一段,(分兩種讀法導讀)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美)
2、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謀篇的形式。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美在……,因為……”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說一句評論式的話。怎么說呢?像這么說:如:
本文的語言美在“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因為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五、第五個教學板塊:尋讀,課外延升(2分鐘)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云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云”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學生收尋并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6
宋麗梅
教學目的:
一、 學習并啟發學生運用條分縷析的方法去觀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掌握總分結構順序及分類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時間: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出示小黑板、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二、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三、討論全文結構。
四、著重研究一、二部分層次及語言特色。
(一)講讀第一自然段
1、朗讀首句提問什么叫“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2、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3、朗讀指出修辭手法?
4、這一節按什么順序寫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讀并背誦指出概括說明作用。
2、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三)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1、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形狀、位置、厚度怎樣,是什么樣天氣?
2、雨天的“招牌”呢?三種云的特點、高度、厚度、顏色在怎樣變化?
3、“改名換姓”、“躲藏”是什么修辭手法?
4、從積云到積雨云,則是夏天出現的一種特殊情況,它的變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歸納與第二節關系。
(四)討論如何根據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1、云上有哪幾種光彩?(暈、華、虹、霞)
2、這些光彩特征怎樣?預示著什么天氣?
3、引用諺語有什么作用?
五、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
七、布置作業 :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板書設計 : 看 云 識 天 氣
(觀察) (推測) (天氣的變化)
總說:看云可以識天氣。[總—分—總] [現象]
條理清楚 高、輕、薄 層次分明 形態 分類)
分說:怎樣看云識天氣。 低、密、厚 (先總后分)
(分類) 光彩:暈、華、虹、霞 [本質]
總說:意義與局限。
用詞準確 往往、常常
科學嚴密 一般、可能、漸漸等
語言通俗 像.....像.....;剛才-----一霎時------;“招牌”;改名換姓
生動有趣 比喻、排比、對比、擬人;諺語
幻燈片內容:
(一)、云的形狀與天氣關系 (二)、云的光彩同天氣關系 (略)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7
教學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云的形態、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應為教學的重點。可以通過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云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1)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2)掌握課文注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3)朗讀課文,注明段的序號。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別)霎(與“剎”區別)盈縷(注意漢語拼音規則)暈(還有一個音,朦朧連綿不斷(注意加點字寫法》
解釋詞語:
姿態萬千 點綴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四)統觀全文,了解結構
提示:聯系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后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識天氣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萬千”總說云的形態;
“變化無常”總說云的特征。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后,“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言,歸納。
(l)為了具體寫“姿態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后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云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系?起什么作用?
學生發言,歸納。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云的各種形態”,啟下引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云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
按課后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可以補充每一類云的“位置”一欄。
┌───────────┬─────┬────────────────┐
│云種類│ 云的形狀 │位置 │天氣的情況 │
├───┬───────┼─────┼────────────────┤
│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 │最高 │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天氣晴朗│
├───┼───────┼─────┼────────────────┤
│卷積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會帶來雨雪 │
├───┼───────┼─────┼────────────────┤
│ 積云 │像棉花團 │XX米左右│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 │
├───┼───────┼─────┼────────────────┤
│高積云│像羊群 │XX米左右│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天晴 │
├───┼───────┼─────┼────────────────┤
│卷層云│仿佛白色調幕 │高 │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 │
├───┼───────┼─────┼────────────────┤
│高層云│像毛玻璃 │低 │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層云│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就開始下降 │
├───┼───────┼─────┼────────────────┤
│積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馬上就會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系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象征”“預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默讀第6段課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
┌──┬───────────────┬────┬────────────┐
│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光彩│天氣征兆│ │ │
├──┼───────────────┼────┼────────────┤
│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
├──┼───────────────┼────┼────────────┤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 │
│ │ │ │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一 │
├──┼───────────────┼────┼────────────┤
│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朝霞西陰雨襲晚霞東幾天晴│
└──┴───────────────┴────┴────────────┘
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致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后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么,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局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后兩句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8
《看云識天氣》上完了,感觸頗多。下面我談一談我的教后反思:
1、語文課首先要解決教什么。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說明文,內容豐富翔實,貼近生活,說明方法科學適當,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雖是說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么,這節課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教氣象知識,還是按正常的說明文去教說明文的知識?好像都不大好,因為這是語文課,而不是地理課,而且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科普文),講一些枯燥的說明文的知識也許會不感興趣。并且,這一單元的教學要求和課后習題中都沒有提及說明文的知識,卻提到了比喻的修辭方法。那么我究竟要培養學生的什么語文能力呢?我的教學目標究竟應該設置為什么?
經過幾番思索和查閱資料,我確定了該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從知識性、條理性、生動性幾個方面去設置。另外,根據單元提示,我覺得應該訓練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提煉信息的能力,還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其科學精神。
2、語文課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訓練。
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重要的是掌握分析課文的方法。
1)在探究文章的條理性的環節,我提示學生一種概括內容的方法:提煉總領句,找段落中心句,相同內容的段落歸類,同學們很快理清了這篇文章總——分——總的說明順序和小的段落層次。并提示學生會舉一反三。這些方法對學生學習語文應該是長期受益的。
2)在教學云的形狀、光彩與天氣的關系時我采用前置自學的方法,學生在課下自己設計表格,填寫圖表,然后在課上觀看圖片的形式來完成,我認為這樣可以使學生把云的各種形狀、各種光彩與天氣的關系展現得一目了然,脈絡清晰,而且能提高學生提煉信息、概括內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進行介紹的能力。還明確了畫圖表的.好處,對于其他科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3)在找比喻句時,因為所有學生都能很容易找到,所以也采取課下作業的形式完成,課上交流。然后和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結合起來,對照學習,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兩種知識。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在完成了比喻句的賞析這一環節之后,我設計了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云的活動,要求用上比喻句,全班同學興趣大增,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表達能力。然后,我又設計了一個我是“小小預報員”的活動,要求學生像電視中天氣預報員那樣預報天氣,學生的興趣更濃,全班參與,效果極好。
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設計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更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總之,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問題多多,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思考、探索。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9
一、結構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
第一部分(開頭),總說云的形態變化,說明為什么看云可以識天氣。
第二部分(2—6小節),講怎樣看云識天氣,是課文的主體。
第三部分(結尾),說明觀測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意義和應注意的問題。
二、語言特點
寓準確于生動中,是這篇說明文的特點。
準確,是說明語言的基本要求。如課文結尾指出:“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自然有一定限度”,與此同時,又指出“要準確地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天氣預報。”這兩句話就嚴密地照應到前文多處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時”“一般”“可能”等一類用語,把“看云識天氣”的事理,作了限制,這也是一種準確的表達。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看云可以識別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
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這里有一個選取說明角度安排說明順序的問題。也就是說,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才有助于把“看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
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
三、語言的準確性
說明文的語言最基本的特點是準確。這是由它自身的特點決定的。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性質、特點、成因、功能、發展過程以及內部規律和內部聯系的一種實用文體,目的在于向人們介紹知識。因此,說明文必須用準確的語言說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質,才能給人以正確的、科學的知識。在《看云識天氣》一文結尾指出:“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有一定限度”,與此同時,又指出“要準確地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科學的天氣預報。”這兩句話就嚴密地照應到前文多處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時”“一般”“可能”等一類用語,把“看云識天氣”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準確表達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10
【教學過程設計】
知識目標
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理解作者從兩個方面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能力目標
理清本文寫作的說明順序,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
復習鞏固比喻修辭,并在寫作中運用比喻修辭。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學習和繼承我國優秀文化遺產。(與天氣有關的諺語)
創新目標
把本課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并學寫簡單的說明文。
【確定五點】
1、重點:理解本文從兩個方面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理解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點。
2、難點:了解本文采用由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3、創新點:通過學習本文,聯系自身的知識,寫一篇看(觀察)識天氣。
4、素養點: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并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
5、空白點:了解本文采用由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
【教學法】
小團隊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本文從兩個方面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理解本文語言的生動準確的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班級氣象員報告昨天當天氣象觀察情況
二、課前三分鐘演講《草船借箭》
三、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請你們說說生活中哪些自然現象能預示天氣變化?
劉劍:觀察日記《泥鰍與天氣》
四、改正下列詞語中的錯字和拼寫有錯
魚粼 絲絲縷縷 lǔ 迷漫 日暈 yǖn
點輟 一霎 sà 間 輕盈 yín
五、知識大比拼
六、填寫三張表格(競賽結束后再把表格發給學生,看哪個小組寫得最快最準)
七、同學們互相質疑、釋疑
項目:今日我當小老師(每小組一天一位)
接著請小老師提問,可指名哪位同學來回答,最后將請同學們評出哪位同學提出的問題最佳?哪位同學回答最有創新?
要求:同學們可就文章的語言如詞語的運用,修辭、文章的寫作特點、文章的結構等方面提問。
這一部分教師應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以攻破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八、學生小結
九、研究性作業
從現在開始的一個月內,班級小氣象員每天抽個時間,練習看云識天氣,判斷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輪流發布天氣預報,看誰預報得準確。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11
學習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意義。
2、以列表分類的方式感知全文。(重點)
3、品味精彩語段,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難點)
4、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學法指導:
題目告訴了我們作者說明的話題。首先請仔細閱讀課文,找出作者對“云的類型和云的色彩”的認識,并想想他是怎樣來描寫云和天氣的關系(順序與方法);其次,選擇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讀,感受一下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最后,選擇其中一些經典句和諺語做做資料卡片,積累寫作素材。特別要注意的是,讀書時要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可對文中的某些現象提出質疑或作一些探討補充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查字典給它們注音、解釋,并學會運用。
(1)峰巒(luán):山峰和山巒。
(2)一霎間(shà):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3)預兆(zhào):事前顯露出來的跡象。
(4)輕盈(yíng):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5)勻稱chèn: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數量相同。
(6)朦朧不清:模糊不清。
(7)陰森;形容(地方、氣氛、臉色等)陰沉可怕。本課指天氣陰沉,氣氛可怕。
(8)絲絲縷縷(lǚ):一絲絲,一條條。縷,量詞,用于細的東西。
(9)綾紗;泛指稀而薄的織品。本課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tā;崩裂而倒塌。
(11)彌mí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12)征兆zhào:即將出現的跡象。
(13)千姿百態:形容有各種各樣的姿勢。
(14)變化無常:沒有規律地出現新的狀況。
2.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3.就課文不理解之處質疑。
二、學習研討
(一)導入,簡介作者。
1805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的情景。后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這位士兵就是根據自然現象蜘蛛織蛛網來預測天氣的狀況。除此以外,我們還知道哪些自然現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我們還可以通過觀察云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文章《看云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云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作者朱泳燚(yì),當代科普作家。
(二)檢查預習,解決生字詞。
(三)說明文知識小解
1、定義: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說明文的特點:議論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記敘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說明文以知識喻人,知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
3、說明文的分類
①、以說明對象為標準可劃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②、以表達方式為標準可劃分為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
4、說明的順序一般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可以綜合運用。
5、說明的方法常見的有九種: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作詮釋、下定義、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摹狀貌
(四)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給文章分段并歸納段意。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討論并歸納: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一層(第2—5段):根據天空中云的形態、位置、薄厚來推測天氣的情況。
第二層(第6段):根據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瀏覽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話闡明了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招牌”一詞,本義指商業人員用來標志商品,招攬顧客的廣告牌,用在這里形象地說明了云和天氣的緊密關系。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
(2)、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什么,用課文中的原話回答。
明確:第2段那一句
3.文章依次介紹了那些云彩?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分別預示著什么樣的天氣?(填表)
云的種類簡表(一)
云名云的形態變化高度厚度天氣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絲絲縷縷地漂浮著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積云
像水面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無雨雪
積云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
20xx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
20xx米左右
較薄
天晴
云的種類簡表(二)
云名形態變化位置天氣征兆
卷層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轉陰
高層云
卷云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厚
暗灰色云塊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烏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簡表
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色彩天氣征兆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4。文章把云分為八類,把光彩分為四種來描述,這樣分類說明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樣根據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方面的異同,將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提問:文章介紹這八種云,按照什么順序?
明確: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的云。
(五)小結
本文運用分類說明的方法,對八種云、四種光彩進行描述,說明它們與天氣的關系。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動形象地介紹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導入
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直接了當地說明事物,不描寫,不夸張,沒有弦外之音,像數學、物理、生物等教科書;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運用描寫、擬人、夸張等手法,使事物說明得形象、生動、具體,便于讀者理解,可讀性強。本文用大量生動的語言來描述云和光彩,這是值得我們揣摩和學習的。
三、探究質疑:
1.課文第1段如何生動形象地寫出天上云的“姿態萬千”?
討論并歸納:連用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姿態萬千。
2.探究質疑:課文第1段如何生動形象地寫出云的“變化無常”?
討論并歸納:用“有時……有時……一霎間……”寫云的變化無常。
3.探究質疑:課文第2段把云分為兩類。“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預兆”。“象征”與“預兆”能不能互換,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能。因為“象征”這里指薄云的出現往往天氣晴朗;“預兆”則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陰雨風雪還未到來預先顯露出來的跡象,所以兩個詞不能互換。
4.探究質疑:課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況,但又不是絕無例外,說明得恰如其分。表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5.探究質疑:課文第3段寫天氣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動形象的描摹來寫它們的形態?
討論并歸納:
(1)卷云:“最輕盈、站得最高”用擬人手法,將卷云人格化;“絲絲縷縷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用比喻手法,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2)卷積云:“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說明卷積云的形態。
(3)積云:“像棉花團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說明積云的形態。
(4)高積云:“成群的扁球狀的云塊,排列得很勻稱,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說明高積云的形態。
這些比喻,一具知識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別說清了四種薄云各自的形態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讀者理解,可讀性強。
6.探究質疑:課文第4~5段如何生動形象地描摹四種低而厚密的云?(討論并歸納:)
(1)卷層云:“卷云聚集著,天空漸漸出現一層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運用比喻,動態地描摹卷層云的產生。
(2)高層云:“卷層云慢慢向前推進,天氣就要轉陰……隔著云看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通過比喻,動態地描摹雨層云的演變過程和形態。
(3)雨層云:“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運用擬人,動態地描摹雨層云的演變過程和形態。
(4)積雨云:“積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態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運用比喻,動態描摹了積雨云的形成和形態。“積雨云越長越高……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形象地動態描摹積雨云形成風雨雷電的過程。用“迅速”、“越……越……”不一會兒”,說明變化快。
這些比喻、擬人手法,動態的描摹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變過程,既有知識性,又有形象性,可讀性強。
7.探究質疑:課文第6段引用一些諺語。諺語是人民群眾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總結經驗的結晶,它簡短通俗,鮮明生動,讀起來瑯瑯上口。請在課文中找出這些諺語,說說它們的意思,想想引用諺語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
(1)“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說明出現卷層云,并且伴有暈,天氣就會變壞。
(2)“東虹轟隆西虹雨”,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會有大雨。
(3)“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說,出現朝霞,表明陰雨天氣就要到來;出現晚霞,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
運用諺語來說明光彩與天氣的關系,顯得準確、生動、簡潔。
四.小結:
文章按照總分總的關系展開說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氣的關系,第2段是3、4、5段的“綱,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文章采用生動說明,通過大量的比喻、擬人、引用諺語及動態、靜態的描摹,在準確的基礎上把事物說明得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關的知識
五.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與天氣的有關諺語。(附有關天氣的諺語供參考:)
(1)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臨。
(3)云絞云,雨淋淋
(4)亂云天頂變,風雨定不少。
(5)滿天飛亂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掃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悶熱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
(10)日出不耀眼,一兩天就下雨。
(11)接落日云底紅,明天曬死老蝦公。
(12)日出日落胭脂紅,不雨也會風。
(13)日出燒半邊,大小不要六
(14)朝霞暮霞無水煮茶。
(15)烏云遮天黃云現,不過兩天雨出現。
(16)日暈雨凄凄,月暈草頭飛。
(17)月華出現,兩天后雨。
(18)月光生毛,有雨在明朝。
(19)東虹風,西虹雨。
(20)海水翻騰天出虹,狂風暴雨臺風臨。
(21)斷虹早現,風雨即現。
三、完成《導學導練》的練習
七年級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集合 篇12
教學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云的形態、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應
為教學的重點。可以通過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云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1)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2)掌握課文注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3)朗讀課文,注明段的序號。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別)霎(與“剎”區別)盈 縷(注意漢語拼音規則)暈
(還有一個音, 朦朧 連綿不斷(注意加點字寫法》
解釋詞語:
姿態萬千 點綴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四)統觀全文,了解結構
提示:聯系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后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識天氣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萬千”總說云的形態;
“變化無常”總說云的特征。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后,“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言,歸納。
(l)為了具體寫“姿態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后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云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系?起什么作用?
學生發言,歸納。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云的各種形態”,啟下引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云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
按課后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可以補充每一類云的“位置”一欄。
┌───────────┬─────┬────────────────┐
│云種類│ 云的形狀 │位置 │天氣的情況 │
├───┬───────┼─────┼────────────────┤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 │最高 │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天氣晴朗│
├───┼───────┼─────┼────────────────┤
│卷積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會帶來雨雪 │
├───┼───────┼─────┼────────────────┤
│積云 │像棉花團 │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 │
├───┼───────┼─────┼────────────────┤
│高積云│像羊群 │2000米左右│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天晴 │
├───┼───────┼─────┼────────────────┤
│卷層云│仿佛白色調幕 │高 │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 │
├───┼───────┼─────┼────────────────┤
│高層云│像毛玻璃 │低 │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層云│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就開始下降 │
├───┼───────┼─────┼────────────────┤
│積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馬上就會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系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象征”“預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一
默讀第6段課文。_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一
┌──┬───────────────┬────┬────────────┐
│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 │光彩 │天氣征兆 │
├──┼───────────────┼────┼────────────┤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
├──┼───────────────┼────┼────────────┤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 │
│ │ │ │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一 │
├──┼───────────────┼────┼────────────┤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
├──┼───────────────┼────┼────────────┤
│露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朝霞西陰雨襲晚霞東幾天晴│
└──┴───────────────┴────┴────────────┘
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致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后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么,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局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后兩句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