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精選12篇)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1
一、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驢》選自語文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是第六單元第24課。
教課書的課文,是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精心挑選出來的。根據《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要求,以及本單元文言文所表現的重視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價值取向,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內容即老虎懼驢、識驢、戲弄驢、吃掉驢的過程和本文啟示人們應該認識事物本質、克服對未知事物畏懼的心理,從而駕御并征服客觀事物,掌握真本領,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如:蔽、窺、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譯文言文
2、過程和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所以我讓學生在朗讀、自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注釋看課文,自己試譯課文,使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在試譯課文的過程中,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共同合作解決,體現了學生合作性學習。最后由學生歸納寓意,即讀----譯---- 質疑----討論----總結 。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根據《課程標準》中“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因此我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定為:要認識事物的本質;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真本領、真才干的重要。在賞析完課文之后,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品味寓意。(從驢的角度、從老虎的角度分別談談你受到的啟示是什么?)讓學生暢談,從中體會本文寓意。比如從老虎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事要謹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對方。因為文中有這樣的語句:“蔽林間窺之。”“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從驢的角度談,根據驢“一鳴”“啼之”,最后被老虎“斷其喉、盡其肉”這一點,從而啟發我們掌握真本領、真才干的重要。
4、重點、難點
重點:(1)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學會翻譯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難點:(1)學習本文對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的方法
(2)理解“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這兩個成語
(三)學生分析
我校生源與其他學校相比處于弱勢,學生的文化層次、綜合素質相對來說較低。學生課前預習情況不完全理想。學生自覺性學習意識淡泊。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指導,將采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合作學習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讓學生歸納寓意。從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提高能力,同時還會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感染熏陶。
(四)設計理念
根據《課標》中“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一要求,因此在課文賞析完之后我設計這樣一道題:“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為什么?”讓學生縱觀全文,針對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過討 論,讓學生充分把握寓意,從而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二、課堂實錄
(一)導入
1、 導言:一頭貌似強大的驢為什么被老虎“斷其喉、盡其肉”呢?這節課我們學習一篇寓言《黔之驢》,共同體會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詩、文兩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詩。他的寓言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丑惡現實,推陳出新。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達政治見解。
(二)正課
1、朗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
生:( 舉手)
師:(叫一名女生朗讀)
師:讀的很好,很流利。
師:哪位男同學再讀一讀。
生:(有許多男生舉手)
師:(點名)你來讀。
師:(生讀完,師糾正字音)“載”字讀四聲zài,不讀zǎi。當表示“年”時讀zǎi,如“三年五載”。“一年半載”。而表示交通運輸時讀zài.如“裝載”。
師:下面大家聽一遍課文錄音,要聽準字音,注意朗讀節奏。(教師放錄音)
生:(靜靜地聽)
師:下面給大家時間,出聲自由朗讀課文,熟讀課文。
生:(自己出聲自由朗讀)
2、譯
師:讀完課文后,請大家結合注釋自己試譯課文。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在試譯的基礎上,還譯不準的句子,小組內可以互相合作互譯。
生:(看書,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詞語手冊》自己翻譯課文)
師:(巡視)。
生:(開始小組內互譯課文。)
師:好了,現在誰能翻譯課文
生:(紛紛舉手)
師:你來翻譯第一段。
生:譯(略)
師:翻譯很準,誰來翻譯第二段。
生:譯第二段(略)
師:(糾正)“技止此耳”譯成“技能或本領不過如此罷了。”
3、質疑、討論
師: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只動態的老虎),討論以下問題:你能分別找出課文中描寫老虎心理活動及動作的詞句來嗎?
生:(學生看書,之后舉手)心理活動的有:“虎大駭。”“以為且噬已也”。“以為神”
師:嗯,這是心理活動,表示動作的呢?
生:“蔽林間窺之”
師:對,還有嗎?誰能補充。
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闞”
師:好。能說說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驢的嗎?
生:叫聲。
師:根據是什么?從哪一句可以看出來?
生:“驢一鳴”。
師:答得很好。除此以外,還有嗎?誰來補充?好,你來說。
生:還有動作。如“驢大怒,啼之”。
師:好,看大屏幕。(出示課件)(flash,驢的后腿踢虎)
師:不錯,這是它的本領。除了這兩點以外,還有嗎?
生:(在思考)
師:(提示)大家別忘了,開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樣描寫驢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龐然大物”
師:對,那這是從哪方面來寫的呢?
生:是體形。
師:體形?應該說是“形體”。
師:就是說作者從聲音、動作、形體三個方面來寫驢的。
師:虎開始為什么害怕驢?
生:因為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以為神”,當作神奇的東西。
師:虎后來為什么能吃掉驢?
生:因為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會叫,會踢,所以能吃掉驢。
師:嗯,老虎知道驢的本領只會“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么別的能耐,才吃掉它。
師: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戰不殆”。
師:好,我們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驢的過程。(出示課件)(虎跳過去,咬住驢的喉嚨,吃掉它的肉。)
師: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齊答)“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
師:很好。看來我們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時候,一定要熟悉對方或這種事物,才能了解它,從而戰勝它(他)。
師:現在請大家想一想: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為什么?
(這時候學生的想象思維、邏輯思維充分被調動起來,大家紛紛暢所欲言,各抒已見)。
生::驢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為驢起初叫喊時,把老虎嚇跑了,如果它這時候趁機逃走,就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為它沒有什么真本領,只會踢,當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認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驢能避免自己的悲劇,一種是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
師:嗯。有兩種可能。好,請你說說這兩種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種可能,如果驢掌握了真本領,有真才實學,那么它就不會被老虎吃掉。第二種可能,老虎反復觀察驢,已摸清了驢的底細,知道它只會踢,沒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斷其喉、盡其肉”。
師:第一個角度,是從驢的角度談的,第二個角度,則是從老虎的角度談的,很好。誰還能說說。
生:我認為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為老虎知道躲在樹林子里觀察驢,而驢卻不知道觀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對方,而它卻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
生:驢對老虎不感興趣。驢是吃草動物,不是吃肉動物。所以它不會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驢運到貴州,把它運到別的地方,那它就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這不怨驢,而怨那個人。
生:那不能這么說,動物不就是被人運來運去嗎,那也不能動物給人運走吧。
師:我們考慮的是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無非有兩種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論哪一種可能,只要能說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點,我們應該知道,驢之所以最終被老虎吃掉,是因為它沒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掌握真本領,有真才實學,才能在將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總結寓意
師:寓言往往通過一定的故事,講明一個道理,寓含諷喻勸戒的意義。它常用動植物或非生物作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這篇寓言借驢和虎這兩個動物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師:(出示課件)從以下幾個角度歸納寓意:
從驢的角度你得到的啟示是什么?
從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啟示是什么?
從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啟示是什么?
生:(討論)從驢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該掌握文化知識,有了真知識、真本領,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從驢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我認為應該謙虛。如果驢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鳴”,那它也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從老虎的角度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多觀察,多了解對方的情況,才能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生:從老虎的角度給我們的啟示是:我認為做事要謹慎 。
師:嗯,應謹慎。從哪能看出來呢?
生:起初虎不了解驢的時候,它“蔽林間窺之”,躲在樹林子里偷看,當驢一鳴,給老虎嚇跑之后,它又回來繼續觀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師:嗯,老虎不貌然出擊,不輕易出手,辦事很小心謹慎。
生:老虎認準一個目標,就不放棄,始終堅持。
師:你的依據是什么?
生:它被驢的叫聲嚇跑之后,又回來繼續觀察,找機會下手,直到吃掉驢。
師:(笑),虎不達目的不罷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見解。
師:虎沒有被驢的叫聲嚇倒,沒有被驢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我們應該認識事物的本質,同時也應該掌握真本領。通過這篇寓言的學習,我們應明確意識到:“真才實學”這四個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學們今后也要成為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三、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來設計的。既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的想法。
這節課主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學生分別從老虎的角度、驢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從老虎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事要謹慎,要知已知彼。從驢的角度談,根據課文中驢“一 鳴”“啼之”,從而給我們的啟示是掌握真本領、真才干的'重要。通過學生討論,使學生掌握本文寓意,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啟發和教育。
另外,為了擴展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一道這樣題:“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為什么?”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了很多的原因。這時他們的邏輯思維充分被調動起來,大家眾說紛紜,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通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過驢被老虎“斷其喉、盡其肉”這一點,更能啟發和教育我們要有真才實學。
但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討論本文寓意時,沒有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教師給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應該熟讀、多讀,而這節課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朗讀的時間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保證。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2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1.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
點。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討論來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從成語入手,導人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它們中有不少來源于我國古代寓言故
事。成語“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
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學習這篇寓言,看它講的究
竟是怎樣的~個故事。
二、范讀課文(或聽課文朗讀錄音)后正音。
要求:聽準字音;基本了解放事大意。
給加點字注音,然后齊讀三遍。
黔好事者窺慭憖然駭遁噬搏狎不勝跳踉闞
三、串譯全文,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要求:能結合課文注釋翻譯全文;合上書本后能準確、生動地講述故事。
四、學生朗讀基本成誦后重點討論下邊問題。
方法:先獨立思考,再互相討論。教師可巡回指導。理解每個問題,均應結合課文
相關語句。
1.課文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可分為幾個層次?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詞語
分別有哪些?它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結合課后練習一)
理解:可分為六個層次。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語句分別是“以為神”、“覺無異
能者”、“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這些語句生動逼真
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入
勝。
2.課文描寫虎的動作用了哪些詞語?分別刻畫了虎的什么心態?
理解:虎初見驢時,“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
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
來視之”、“近出前后”直至“蕩倚沖冒”而激怒驢,寫虎一再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
膽和工于心計。最后“跳踉大閉”、“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
奏鮮明,寫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3.黔驢之技有哪些?
理解:-“嗚”一“蹄”。這兩個詞生動傳神地寫出驢在“龐然”的形體掩蓋下的平庸技
gB。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本文意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
意逞志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
仗勢欺人而又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上層人物。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
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五、齊讀、齊誦課文。
六、布置課外作業 。
1.解釋下列成語,并造句:
1)龐然大物:
(2)黔驢技窮:
2.就本文寫一篇讀后感。
板書設計 :
黔之驢
柳宗元
黔之驢
①寫黔驢來歷及虎初見驢的心態。
②寫虎識驢、吃驢的過程
A寫驢的叫聲給虎的感覺。
B.寫虎進一步大膽試探,終于識破真相。
C.寫虎吃掉驢,取得了勝利。
(屈雪輝)
教學設計(B)
教學設想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點,理解課文所講道理是教學的重點,結合課后練習三,積
累一些文言詞匯,是本文的難點。
本篇文字較簡練,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指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介寓言特點。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
二、利用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通讀課文。
思考:
1.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做課后練習三。
三、學生分段口譯課文。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講,教師適當點撥、補充。
強調以下內容:
1.課后練習三所列的詞語要—一落實,讓學生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
2.歸納幾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①以為
以為且噬己也認為
以為神把(它)當作
②之
黔之驢的,結構助詞。
放之山下
虎見之
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
它,代詞,代驢。
③然
龐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詞詞尾,解釋為“……的樣子”。
3.提醒學生注意兩個句子的翻譯。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詞充當狀語。現代漢語中除時
間名詞外,名詞一般不能充當狀語。)
②驢不勝怒,蹄之。(蹄,踢。這里作動詞用。)
四、朗讀課文并復述大意。
五、課文分析。
1.利用課后練習一,清理課文的層次,熟悉每個層次里的關鍵性詞語。
2.在做好課后練習一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概括驢、虎兩個寓言形象的特點。
黔驢:龐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裝腔作勢,借以駭人,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
無能的合物。老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成懼心理;它反應迅速,行動靈
活,謹慎小心,善于觀察,反復試探,在摸清驢子的底細以后,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要
害,立即致敵于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
3.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確:寓言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諷刺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
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我們既可以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
以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4.點明寫作特點。
①善于通過一系列細節把虎從畏驢到食驢的心理變化過程寫得十分逼真,層次十
分清楚。
②抓住驢的形體“龐大”和動物本能“鳴”、“啼”來寫,對驢著墨不多,卻形象傳神。
六、布置作業 。
印發下面練習題,讓學生課上或課下完成。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A.益習其聲 B.益押
C.至則無可用 D.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2.選出跟“驢不勝怒”的“勝”同義的~項。
A不可勝數已百戰百勝C.引人入勝D.不勝其煩
3.判斷下列譯文對不對。
A〔放之山下〕把它放在山下。
B[藏林間窺之]在茂密的樹林里偷看它。
C.[稍出近之,愁越然,莫相知]漸漸走出來接近它,小心謹慎的,不知道它是什
么東西。
D.〔驢一鳴,虎大駭]一只驢子叫了,老虎大吃一驚。
[參考答案〕
l.A.漸漸B.更加 C.卻 D.就 2.D 3.A/ B.X C./
D。X
(羅英)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3
《黔之驢》是唐朝大文學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理解為:諷刺“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①。然而,這種理解疑點頗多:柳宗元筆下的驢似乎不像高官顯吏,也未“仗勢欺人”,談不上與“上層人物”有多大關系;相反,它看起來是個可憐的動物,其遭遇尤其值得同情。一句話,這篇寓言的寓意有重新解讀的必要。
《黔之驢》是柳宗元寓言《三戒》之一,另兩篇分別是《臨江之麋》和《詠某氏之鼠》。這后兩篇的故事大致相似:臨江之麋,依仗主人寵愛,日與家犬游戲,結果忘己身份,見外犬而“欲與為戲”,被外犬“共殺食之”;某氏之鼠,也是因為主人寵愛,于倉廩府庫中恣意為患,“飽食而無禍”,后換了新主人,仍“為態如故”,結果被群貓捕殺殆盡。柳宗元在《三戒》序言中,是這樣說明這組寓言的創作意圖的:“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殆于禍。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按序言中的對應關系,麋屬于“依勢以干非其類”之物,鼠屬于“竊時以肆暴”之物,兩者正是那種“仗勢欺人”、“外強中干”而又“無才無德”的權貴或者爪牙,其下場屬罪有應得。而驢只是“出技以怒強”,顯然不與麋、鼠同類:因為它并沒有“依勢”逞己威勢,又沒有“竊時”肆己暴虐,也沒有招誰惹誰或者得意忘形而忘記自己是誰。可以說,驢完全是個弱者,它的悲劇正是因為觸怒強者而招致迫害致死的結果。
那么,《黔之驢》到底寫的是什么人的悲劇?它的寓意又究竟如何?秉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態度,我提出一個也許是“驚世駭俗”的看法:我認為,《黔之驢》寫的是中國文人的悲劇;它的寓意在于告誡文人不要“出技以怒強”,而應鋒芒內斂,謹慎處世,以求全身遠禍。這是柳宗元基于歷史上許多文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痛苦經歷而得出來的人生經驗與教訓。
首先,考察一下中國文學史,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也許并非巧合的現象:一些有脾氣有個性的文人,對驢往往頗有偏愛。如“建安七子”中最有才華的詩人王粲,生前就喜歡聽驢叫。《世說新語·傷逝》記載:他死后,魏文帝曹丕與文人同游去吊喪,竟每人學一聲驢叫來對他表示悼念。而西晉文學家孫楚不僅喜歡聽驢叫,還喜歡學驢叫,也是《世說新語·傷逝》記載的,孫楚恃才傲物,看不起世人,惟獨尊重王武子,王武子死后,他去吊喪,哭過之后,對著靈床說:“你平時喜歡聽我學驢叫,現在再為你學兩聲吧。”
驢,體態瘦弱,骨架卻大,喜歡吼叫,吼叫沒用還敢“蹄之”,以性子執拗出名,人稱“驢脾氣”。王粲、孫楚也許正是從“驢”身上意識到了自身的存在,從而喜歡上“驢鳴”。據《三國志·王粲傳》載:王粲年輕時依附荊州劉表,就是由于為人“躁競”而“通脫”,始終難與規矩而平庸的劉表相合,不得已而去依附曹操。至于孫楚,《晉書》本傳開篇便說他為人“才藻卓絕,爽遇不群,多所陵傲,缺鄉曲之譽”,他曾把“枕石漱流”一語改為“漱石枕流”,說“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厲其齒”,可見是個不合流俗、兀傲不馴的文人。
說明驢與驢脾氣文人很有緣分的,更有宋朝“拗相公”王安石的故事。據傳,王安石晚年罷相后,住在南京鐘山,幾乎每日乘驢出游,而且不問方向,全憑性情,率意而行:“若牽卒在前聽牽卒,若牽卒在后即叫馳矣,或相公欲止則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鑿之家,或入寺。” ②自由逍遙之中見出一種執著與孤傲。王安石一生以性格執拗聞世,我行我素,固執偏頗,像一頭頑驢。
其實,如果再往深層里想,可以發現歷史上許多有思想有才情的“真文人”,盡管在生活中不一定對驢有什么偏好,但在精神性格上無不與驢相通相似。他們學問才氣了得,但都書生氣十足,敢說敢怒,敢發牢騷,敢不平則鳴,即使面對強權,也任性而為,無所畏懼,表現出一種兀傲不馴的“驢性”氣質。比如:戰國時法家代表人物韓非、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東漢末大學者孔融、西晉著名詩人嵇康,以及唐朝大詩人李白和大文學家韓愈,等等,無不如此。
其次,考諸文人儒生的人生際遇,又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性現象:歷史上的“驢脾氣”文人大都遭遇不幸,甚至下場悲慘,善始善終的情況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這里還以上面提到的幾位文人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韓非,一代博學通才,他本深知向君王進言之難,曾寫名篇《說難》,分析之精到與深刻令人折服,但現實生活中卻是個直性子,見韓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并寫憤激之作《孤憤》,直斥朝政腐敗;到秦國后,又驢性不改,不適時宜地批評秦始皇寵信的大臣姚賈搞金錢外交,結果被姚賈、李斯等人誣陷,坐獄而死。司馬遷對此感慨不已,說“余悲韓非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③。而司馬遷自己,也并沒有從韓非子的遭遇中吸取教訓,終生都是直言直行:剛任太史令不久,就因李陵投降匈奴事件,竟拂逆漢武帝之意,竭力為李陵辯護,結果被處以“腐刑”,受盡奇恥大辱;后忍辱創作《史記》,仍秉筆直書,乃至“是非頗謬于圣人”④,結果終生孤寂而悲涼。與王粲同為“建安七子”的孔融,名重天下,但為人“跌蕩放言”,不僅“謗訕朝廷”,并且對權相曹操“發辭偏宕”,“多侮慢之辭”,結果被冠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下獄棄市。⑤與孫楚同時代而稍前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為人剛正,不僅敢于言辭激烈地針砭社會,批判名教與禮法的虛偽,而且寫《與山巨源絕交書》,公然表示與司馬炎政權決絕的態度,時年四十而遇害。柳宗元生活的唐朝,類似的悲劇仍然反復發生。大詩人李白,為文豪放,為人剛直,對權貴多有得罪,據樂史《李翰林別集序》記載:宦官頭目高力士等人曾在楊貴妃面前多次讒毀他,說他寫詩“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引起楊玉環的記恨,欲置之于死地,幸虧唐玄宗認為他“非廊廟才”,放他出宮,才撿了一條性命。至于柳宗元的文學同道與知己韓愈,他最為著名的文學觀點“不平則鳴”就是一種驢性的發言,而其《諫迎佛骨表》更是一次勇敢地針對最高統治者唐憲宗的驢性行動:他直責唐憲宗信佛的愚妄,倡言要焚燒佛骨,嚴懲興佛妖風,其言辭之犀利,令昏君暴怒,朝野震動,結果被判以死罪,幸得宰相裴度等人全力救助,才被遠貶潮州,幸免一難。
例外的情況也許有,比如好驢鳴的王粲、孫楚兩人就不僅“善始”,還能“善終”;但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特別幸運,而是由于他們后來收斂了自己“驢鳴”的聲音,早年執拗的“驢性”漸漸變成晚年溫柔的“鴿性”,如后來曹操封魏公時,就是王粲等人領表勸進;孫楚四十余歲走上仕途后,‘也鋒芒漸消,與其他循規蹈矩的官員沒什么兩樣。喜歡聽驢叫和學驢叫只能是他們對曾經擁有的驢性精神的一種特殊的、也是無奈的緬懷方式罷了。
再次,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黔之驢》確實寄予了柳宗元對文人不幸遭遇的憂心之嘆。青年時代的柳宗元,也極富驢性精神,他秉承父親柳鎮嫉惡如仇,正直勇敢的性格;二十一歲中進士,引起許多人的關注,連唐德宗也派人打聽,知道他就是敢于觸犯權臣竇參的柳鎮的兒子;走上仕途后,更加銳氣郁勃,成為以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集團的核心成員之一,議論風發,敢說敢做,與宦官、豪強及舊官僚形成對立局面,展開尖銳的政治斗爭,直到失敗為止。但這次事件給他在政治上判了死刑,《新唐書·柳宗元傳》云:“宗元少時嗜進,謂功業可就,既廢,遂不振。”這篇寓言就是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后所寫。他的哀怨疑懼,感慨痛苦,可以想見,但又不便明說,只好曲折地加以表達,于是寓言成為他適用的文學形式。因此,“柳宗元的某些寓言,古代有的注家和今天有的論者以為或許是因為后悔自己及禍而作。從那些作品的內容來看,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⑥《黔之驢》我認為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創作而成的。
現在來看看,寓言中是怎樣描寫黔之驢的命運的。寓言開篇說:“黔之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所用,放之山下。”接下來說:“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這樣的驢不正是那些聲名遠播的文人儒士嗎?他們入朝或入仕之前,名聲顯赫,像一尊假神一樣,讓人“景仰”。如韓非,本為韓國公子,名聞秦始皇,始皇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⑦竟出兵威脅韓國而得到韓非;如李白,還是草野平民時,唐玄宗已仰其聲名,下詔征他入朝。然而,真到了朝廷,又怎樣呢?自我感覺恐怕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在權貴眼里就是“技止此耳”,其處境只能是“黔驢技窮”、“至則無所用”。韓非到了秦國,連秦始皇的面都難得見到,后來被姚賈、李斯陷害時,竟無法找機會向始皇辯解;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朝后,成為撰寫應景詩文與歌詞舞曲的宮廷弄臣。至于司馬遷,任職太史令,不過是“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 ⑧;王粲,盡管死前幾年已高居官位,但以前大段日子,不過是陪曹操父子“憐風月,狎池苑,敘酣宴” ⑨罷了。而且他們還得如履薄冰,小心行事,一不留神,就會被姚賈、李斯、高力士、楊貴妃乃至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司馬炎、唐憲宗之類“惡虎”誣陷凌辱,“蕩倚沖冒”,甚至落得一個“斷喉盡肉”的下場,腦袋被莫名其妙地搬了家。
朝廷腐敗,政治黑暗,權貴擅作威福,帝王“虎嘯龍吟”,百無一用的文人書生能不驚懼不安,時時懷自危之憂?“驢鳴馬嘶”、鋒芒必露的諤諤之士,多入羅網;溫馴規矩、小心處世者才能“虎口余生”。遭患之后,晚年的柳宗元幾乎銳氣殆盡,只說他被貶永州后,南方有很多讀書人欲拜他為師,而他竟不敢擔師之名,說自己“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生怕像韓愈那樣得個“狂名” ⑩。所以,一些論者認為《黔之驢》是柳宗元“后悔自己及禍而作”,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說他從驢的悲慘下場中想到驢脾氣文人的悲劇,并從歷史上文人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痛苦經歷中,總結出一些全身遠禍的為人處世之道,以讓文人同道借鑒,我認為,這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注釋:
①《教師教學用書》(初中語文第二冊)209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②王鞏《宋人逸事匯編》。
③⑦《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④《漢書·司馬遷傳》。
⑤《后漢書·孔融傳》。
⑥吳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學史》(TM)18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⑧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⑨《三國志·王粲傳》。
⑩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4
( 一)案例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初審通過的、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學期《語文》。這是一篇古代寓言,文字簡練,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本文,可以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
教學思路:
根據現代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農村缺乏文化氛圍、農村中學學生閱讀量少以及本文的特點,我將通過引、讀、演、思、品(精彩片段)、做六個環節來完成。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排遣心中郁悶、放情山水,讀懂課文內容的方法、領悟文章的深意,提高語文素養,培養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學流程:
一、引(復習舊課,認識作者,延伸課外)
1、引導學生回憶背誦小學學過的柳宗元詩《江雪》之后再出示另外一首柳詩《漁翁》,讓學生自己評點這兩首詩創設的意境。(附詩于后)
2、教師簡要介紹柳宗元: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河東人(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后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得罪了豪門權貴,被貶到荒涼偏遠的柳州,所以后人又稱柳柳州。在這里,他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以欣賞美麗的山水來排遣自己郁悶煩惱的心情,感悟人生哲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這兩首詩也是這種心情的產物,他為我們創設了一塵不染、美不勝收的佳境。今天我們要學習他另外一種風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驢》。
二、讀(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將文中難解寫在黑板上,由學生自主上臺注音釋意,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2、集體朗讀課文后,小組討論文意、領悟課文內容,教師點撥講解。(附譯文于后)
三、演(依據文意,編劇表演,理解形象特點)
1、各小組依據文意編制課本劇,派兩位同學現場表演。
2、教師視情況加入演出并幫助編撰對話。
3、師生根據演出共同評點,概括老虎、驢子的性格特點。
老虎:機警、勇猛、果斷。 驢子:外強中干、不辨形勢。
(附板書于后)
四、思(獨立思考,各抒己見)
思考下列問題,現場回答:
1、本文只是在講驢子和老虎的故事嗎?請說明理由。
2、通過本文你對寓言有什么認識?
3、從驢子和老虎身上我們分別得到什么啟示?
4、能否刪掉文中第一句,為什么?
參考答案:
1、作者借驢子和老虎的故事,闡述了一個道理:我們因該認識事物的本質,克服對未知事物的畏懼心理,從而駕馭并征服客觀事物。
或:要有真才實學,外強中干重要被別人打敗。(言之有理皆可)
2.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講明一個道理的文體就叫寓言。這種寫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諷今、以小見大”等等。
3、從老虎身上,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
面對強敵
a、要想解決問題,先要了解情況;
b、要克服畏懼心理;
c、遇到困難,不應逃避;
d、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頑強的作風。
從驢子身上,我們同樣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a、 不了解情況,不能輕舉妄動;
b、 沒有本事,不能逞強;
c、 不能讓敵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細。
等等。(言之有理皆可)
4、第一句為故事的發生創設了一個合理的情境,也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文中所有的情節都無法展開。所以這一句不能刪除。
五、品(品味精彩,體會妙處)
教師做示范,品賞佳句妙語,之后,學生學習品賞。
例:文中有很多詞語用得準確生動,我覺得有一個字用得特別妙,大家能猜得出嗎? “蔽”用得好,“窺”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現在仍然適用,“窺視”、“窺探”,一個“窺”字,勾畫出老虎初見驢時,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謂一字傳神,我覺得換任何一個字都不恰當。
歸納妙點
1、詞語運用恰當,特別是動詞的使用傳神。
2、心理活動描寫,細致逼真,且富于變化。特別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畫得一波三折,層次清楚(畏懼——好奇——害怕——懷疑——膽怯——竊喜)。
3、形象塑造,對比鮮明,相映成趣。明在寫虎,暗在寫驢,揭示作者創作意圖:以虎襯驢,以驢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貴族貌似強大,實則腐敗無能的本質(驢被虎吃的角度)。變換一個角度,理解寓言,虎吃掉驢的角度:對于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待,就一定能戰勝它。
其它角度:如要堅持不放棄,要知己知彼,不要虛榮和賣弄,要正確估計對手等(言之有理皆可)。
六、做(加深印象,培養發散性思維)
1、從本文派生出那些成語?寫出三個跟動物有關的成語。
2、改寫故事結局,讓驢子戰勝老虎:《黔驢新編》(字數200字,想象要合理)
3、基礎知識:
(1)給多音多義字注音、組詞:
hao zai
a 好 b 載
hao zai
(2)為加點字注音釋意:
a黔之驢 b 遠遁
c避林間窺之 d 驢不勝怒
e且噬己也 f 技至此耳
參考答案:
1、龐然大物
黔驢技窮
黔驢之計 比喻僅有的一點伎倆也用完了。
2、想象合理皆可。
3、 (1)好:hao 好事 ;hao 愛好
載:zai 裝載 ;zai 三年五載
(2)黔:qian 文中指今指四川貴州一帶。今為貴州省的簡稱。
遁:dun 逃走。
窺:kui 偷看。
噬:shi 咬。
勝:sheng 能承受。
技: ji 技藝,本領。
附一: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黔之驢》譯文:
黔地沒有驢子,有一個好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驢子進去。到了那里卻沒有甚么用處,就把它放在山腳下。老虎見到它,是個多么巨大的東西啊,把它當作神。躲在樹林里偷看,又慢慢出來接近它,謹慎小心地觀察,不知道它究竟是甚么東西。
有一天,驢子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了,以為驢子要來咬自己。可是來回觀察驢子,感到它沒有甚么特殊的本領,同時也越來越習慣了驢子的叫聲。又*近一些,在它的前后走來走去,始終不敢上前擊撲。老虎又*近一些,更加隨便,開始碰闖、*近、沖撞、冒犯。驢子非常憤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于是高興起來,心里盤算這件事說:“本領只有這點罷了。”于是跳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子的喉嚨,吃光驢子的肉,才走開。
附二:板書設計
黔之驢
初見:害怕 龐然大物
機警 小心謹慎 一鳴 外強中干
勇猛 虎 仔細觀察 驢 不辨形勢
果斷 用計探實 踢之
結局:吃掉它 被吃掉
(二)教學反思
1、以作者為線索,連接課堂內外、新舊知識,可以幫助形成知識網絡,拓展閱讀面,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學會一種學習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即:編織知識網絡也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溫故可以知新。
2、通過小組討論弄懂文意,再由教師評點強調,可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既學會在合作中學習,學會探索,又能強化基礎知識,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故事情節較強的文章,讓學生進行課堂表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果,有利于拓展思維,培養創造性閱讀與理解。
(三)課后評點
本案例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活潑有趣,又吸收了傳統教學方法注意夯實基礎知識的特點。成功之處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理解能力,培養創造能力
通過小組的活動探究課文內容,提倡了自主與合作的學習,在自編、自導、自演的環節和講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課文任意想象與編演,可以充分的發揮潛能,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同時由于小組的互動,無形中激發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大多數學生能夠參與進來。
2、就地取材,充分挖掘語文學習的豐富資源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識地選準教材的滲透點,讓學生在豐富的、整合性的、視野開闊的情境中學習語文,能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為他們終身的發展奠定基礎。由小學的內容導進新課,由作者的遭遇引出對詩歌意境的評點、對挫折的積極態度,流程自然順暢。同時,在讀、演、思、品、寫的過程中,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
3、沒有偏廢基礎知識
基礎的厚薄決定著樓層的高低,要想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基礎不可偏廢。本案例的課前積累背誦評點、課中對演的評價、課后作業都體現了這個觀點。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懂得無所畏懼、敢于而且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貌似強大的東西的深刻道理。
2、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理解本文內容和寓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匯,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重難點:
1、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2、 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當素未謀過面的一只驢和一只老虎見面了,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寫的一篇寓言故事。
2、 哪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柳宗元?(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教師補充小結)
二、 分析新課
1、 朗讀課文。(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散讀課文,注意手中的筆,也應該動起來。)
師:哪位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生讀)
師:讀得很流利,請坐。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有沒有覺得他讀的有不足的地方?
(糾正)其他同學還有沒有?
師:注意“載”,讀四聲。
生:表示年的時候才讀三聲,表示運輸時讀四聲。
生:“踉”,左形右聲,跳躍的意思。
師:剛才大家聽得很仔細,那我們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些字、詞容易讀錯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讀錯破句的?來提醒一下大家,你認為字、詞、句在讀得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生:慭,字形很難。我們可以這樣來記:狗來了心里很害怕,所以是小心謹慎的樣子。
生:黔,要注意右邊沒有點,這點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貴州。
師:好,我們已經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詞熟悉了一下,那現在應該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吧,我們一起來把這篇課文正確流暢地朗讀一遍。
師:沒有錯誤,很好,很流暢。現在要做的是聽錄音,聽準字音。
(聽錄音,并跟著小聲讀)
2、 師:現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遍,將給同桌聽,一會兒請同學講給大家 聽。 (3分鐘)在過程中結合注釋或工具書。
(生小聲翻譯,交流)
師:我們派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話把這篇寓言解釋一下。
(生譯)
師:他應該說比較完整地把故事給我們講了一遍,我們發現,其實這個故事字數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個字,我們卻可以看到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動的,應該說不愧是大文學柳宗元寫的。我們請同學上來演一演
師:在聽得過程中,我們發現老虎前前后后變化時很明顯的,一開始,看到驢時時——(害怕的)課文里面的詞是——甚恐(板書),后來呢——大喜(板書)
3、 再讀
師:我們剛才讀的很正確,但現在我們再讀,但跟剛才不一樣,這次能否通過讀把驢的性格特點,老虎的性格特點讀出來,至于怎么讀,就看你們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會我們同樣請一名代表來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讀)
師:請一個同學來朗讀一下。
師:聽得同學,覺得他讀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說你覺得他讀的還有什么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強的地方?
生:我覺得要讀出老虎的狠,在讀吃驢的時候
師:那你能不能讀一讀。
(生讀)
師:好,讀得更有力了。你覺得那兩個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點/
生:斷、盡
師:對。這兩個動詞最能體現。(板書)
師:剛才講到老虎害怕驢,那還有沒有哪里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慭慭遠遁,往來視之,終不敢搏
師:這里有個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窺
(板書)
師:把窺換成看、觀察行嗎?為什么?
(生答)
生:這里面有2個過程,往來視之,又近其身。
師:他考慮的很周到。剛才在讀“技止此耳”時,大家讀的狠好,我們來稍微揣測一下,當時老虎心理師怎樣的?
生:高興、得意、竊喜……
師:原來害怕,現在知道他沒有什么技能,就“恍然大悟”。原來以為是龐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鳴、一蹄,用完就沒有技能了。這就是所謂的黔驢之技,所以現在我們用這個詞語來形容僅有一點點本事,如果一點本事都沒有了就是黔驢技窮。(板書成語)
師:綜合板書來看,驢落虎口,兇狠聰明的老虎、外強中干的驢,我們結合注意點,把特點讀出來。
(全班一起讀課文)
師:你覺得驢能避免悲慘的結局嗎?
生:不能,他沒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聰明,知道試探驢。
生:知己知彼。
師:很好,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故事來說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評諷刺一些行為。那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生自主發言)
師: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么辦?
生:再學點本領
生:逃跑
師:小結。主要是要有真才實學,才能立足于社會,這也是老師送給你們的話。
三、 奇思妙想編故事
柳先生害驢不淺,自從《黔之驢》之后,驢的名聲一敗涂地,驢成了蠢笨的代名詞,咱們來為驢翻案。讓驢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老虎。題目可以使《黔驢新編》《川之驢》
四、 作業
1、 收集跟動物有關的成語或寓言,為單元活動做準備。
2、 做文言重要字詞的積累,不懂得地方標出,下節課一起來釋疑。
板書:
恐 窺 駭 ——龐然大物
鳴、蹄 ︱ ——黔驢之技、黔驢技窮
︱
喜 斷 盡
教學反思:
通過引、讀、演、思、品五個環節來完成本課,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力。
1、 引 引導學生回憶柳宗元的舊知識。
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柳宗元的介紹
2、讀 自讀、點讀、評論、修正
多種方式的讀,同桌翻譯 ,同學糾正
3、演 根據文意現場表演
師生共同概括老虎驢的特點
4、思 老虎吃掉驢的過程,心理變化
啟示
5、品 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動作
小結:以作者為線索,連接課堂內外新舊知識,形成知識網絡,通過小組討論弄懂意思。再由老師點評強調,可以調動學生的主題意識,讓學生既在合作中學習了,又能強化基礎知識,加深自己的理解。通過表演讓大家更形象的理解文意,也快樂得學習了。拓展延伸里讓同學們自己編故事發揮創造力。總之,盡量做到讓古文不古,讓課堂快樂。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6
以往上文言課,總是我一個人在說,學生埋頭苦記。我猶如粉碎機把知識搗爛了,喂到學生嘴里,學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種滋味的過程的快樂。導致課堂沉悶不說,學生的靈性、情感、態度、價值取向都被扼殺了,只是機械地吞咽教師送來的“食品”,越是這樣,越怕學文言文。
而這節課,是什么力量讓所有的學生都動了起來了?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參與式的學習,讓學生們在新的課型中充分發揮了主體能動性,自主大膽地質疑、考問我,從現象到本質,教學目標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課上得生動有趣,活而不亂。雖然,學生的問題良莠不齊,但正好反映了各個層面學生的情感、態度、需要、理解,各問所需、各取所得。
從學生課堂上提的問題不難看出,學生是自主的、靈動的、個性的。自以為是的“背”著學生走的教學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縛了學生。感慨早該給自己減負,同時也解放學生,早該讓他們舒展身體自由快樂地“走、奔、跳……”只有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才可能做到師生之間真正的平等、互助,學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它圍繞課文進行,如何重構教材,從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異,是教師獨特的個性的行為。這堂課,收獲最大的是問題提得最多的學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實的教學即是這樣的對話。師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動,讓我明白什么是教學相長,使我記住了: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和傳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以達到感悟的效果。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7
這節課主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采用自主互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設計的。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的想法。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有明確的規定。但學習文言文,學生往往感到枯燥無味,因此這節課我先用一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通過演讀課文和知識搶答兩個環節,讓學生在既輕松又緊張的氣氛中,掌握字詞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而后又通過質疑及釋疑環節,讓學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無效環節造成的時間浪費。再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引導他們從多角度辯證地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啟發和教育。
另外,為了擴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與理解,我設計了“看畫面,想情節”、“添枝加葉講故事”、“奇思妙想編故事”三個環節,學生的創作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眾說紛紜,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而且最后一個環節“奇思妙想編故事”與開頭的導入課題遙相呼應,使本堂課渾然成為一個整體。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8
《黔之驢》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短小,寓意深刻。這一課的教學,我始終緊緊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來組織教和學,重點要求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積累文言詞匯,理解課文內蘊含的寓意。
這節課主要依據我校課堂教學流程的七個環節來進行教學的:導入新課、明確目標,閱讀感悟、自主學習,學案導航、自學檢測,合作交流、釋疑解難,展示成果、點撥提升,分層訓練、拓展延伸,盤點收獲、反思提高。
作為一篇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去學習,《黔之驢》是一篇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學生把握故事內容、理解寓意的一個重要途徑。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文言基礎知識,所以我先讓學生自主翻譯標注疑點,然后將問題提交小組解決,發現共性問題,最后師生互動,解疑釋難。學生參與面廣,培養了學生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慣。
為了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教學采用了自主、合作、探求等各種活動有機結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小組展示成果的過程中,學生得到了各種各樣的答案,部分學生未能注意到敘事線索的重點所在,部分學生能夠細心地找出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針對這兩種情況,我加以點引、指導,最終確定了同學們認同的最佳答案。
整個教學活動,學生的參與程度很高,很積極地展示了各個小組的不同學習成果,教師缺少的是對學生激勵性的評價,而這一點是點燃他們求知、進取、發展的火花,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的重要途徑,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特別注意激勵性評價的實施。
這堂課的學習,讓不同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這則寓言不僅僅交給了他們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更教給了他們成長道路上的一些生活哲理,我相信這一點對他們來說是異常寶貴的財富。教學活動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我明白什么是教學相長,使我記住了: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和傳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以達到感悟的效果。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9
《黔之驢》
第一部分:
1、給加點詞注音。
黔之驢( ) 窺之( ) 虎大駭( ) 遠遁(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 )
②至則無可用(則: )
③龐然大物也(龐: )
④稍出近之(稍: )
⑤虎大駭,遠遁(駭: )(遁: )
⑥以為且噬已也(且: )
⑦益習其聲(益: )
⑧益狎(狎: )
⑨技止此耳(止: )
⑩乃去(乃: )
3、下列說法不準確的一項是( )
a、“跳踉大 ”從動作、吼聲兩方面表現虎的勇猛兇狠。
b、“終不敢搏”寫出老虎的謹慎。
c、本文的題目表明了作者諷刺意圖指向是那些外強中干的上層人物。
d、這篇寓言生動形象,成功刻畫了人格化了的驢和虎的形象。
4、選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計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貴州這個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進一頭驢來。
b、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慢慢學習它的叫聲,又試探地*近它,在它周圍走動,但終究不敢向驢進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過如此罷了。
d、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咬斷驢的喉嚨,吃光它的肉,然后才離開。
6、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的意思,這個成語是 。
7、填空:
本文作者 ,是我國 代文學家。他和唐朝的韓愈同列 之列。
8、解釋下面每組中指定的詞。
①然:龐然大物( )
然往來視之( )
②因:虎因喜( )
因跳踉大( )
③去:乃去( )
西蜀之去南海( )
④耳:技止此耳( )
無絲竹之亂耳( )
9、成語黔驢技窮形容 。
10、本文告訴人們什么道理?
11、本文用“黔之驢”為題目,有什么含義和寓意?
第二部分:
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12、解釋下列帶點的字、詞。
⑴未窮青之技(窮: )
⑵秦青弗止(弗: )
⑶自謂盡之(謂: )
⑷乃謝求反(謝: )
⑸于:①薛譚學謳于秦青( )
②餞于郊衢( )
⑹之:①未窮青之枝( )
②自謂盡之( )
1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薛譚乃謝求反
14、在下面的括號內,補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辭( )歸 ⑵餞( )于郊衢
⑶( )撫節悲歌 ⑷薛譚乃謝( )求反
15、填空。
⑴請結合短文內容,解釋題目:
⑵薛譚為什么“乃謝求反,終身不言歸”?
⑶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黔之驢》答案
1、略 2、①用船②卻③大④漸漸⑤驚懼;逃走⑥將⑦更加⑧親近而不莊重⑨只,不過⑩才 3、c 4、b 5、b 6、黔驢技窮 7、柳宗元;唐;唐宋八大家 8、⑴……的樣子;然而⑵于是;于是⑶離開;距離⑷罷了;耳朵 9、略 10、看問題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實質。 11、本文含義:諷刺無德無能、仗勢欺人、外強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結局。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12、⑴窮:盡,這里是完全學會的意思。⑵弗止:不挽留。⑶謂:認為,以為。⑷謝:謝罪,道歉。⑸①向,跟著;②在。⑹①的;②代技藝。 13、“反”通“返”,歸,回去。 14、⑴青,或秦青⑵薛譚⑶秦青⑷于秦青 15、⑴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⑵薛譚面對秦青的高超技藝,自愧不如,快心潛心學習。⑶說明學無止境,如果淺嘗輒止,則達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滿,持之以恒,努力進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10
以往上文言課,總是我一個人在說,學生埋頭苦記。我猶如粉碎機把知識搗爛了,喂到學生嘴里,學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種滋味的過程的快樂。導致課堂沉悶不說,學生的靈性、情感、態度、價值取向都被扼殺了,只是機械地吞咽教師送來的“食品”,越是這樣,越怕學文言文。
而這節課,是什么力量讓所有的學生都動了起來了?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參與式的學習,讓學生們在新的課型中充分發揮了主體能動性,自主大膽地質疑、考問我,從現象到本質,教學目標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課上得生動有趣,活而不亂。雖然,學生的問題良莠不齊,但正好反映了各個層面學生的情感、態度、需要、理解,各問所需、各取所得。
從學生課堂上提的問題不難看出,學生是自主的、靈動的、個性的。自以為是的“背”著學生走的教學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縛了學生。感慨早該給自己減負,同時也解放學生,早該讓他們舒展身體自由快樂地“走、奔、跳……”只有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才可能做到師生之間真正的平等、互助,學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它圍繞課文進行,如何重構教材,從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異,是教師獨特的個性的行為。這堂課,收獲最大的是問題提得最多的學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實的教學即是這樣的對話。師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動,讓我明白什么是教學相長,使我記住了: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和傳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以達到感悟的效果。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
1、 熟讀課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說說本文的寓意。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講一則笑話。笑話中的雞媽媽通過自己的聰明戰勝了貓,保護了自己的孩子。現在有這樣一頭驢,它要比雞媽媽的體形龐大得多,可是卻沒有雞媽媽那么聰明,它的結局怎么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瞧瞧。(板書課題)
二、 出示教學目標 :
1、 熟讀課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 說說本文的寓意。
三、 目標的實施:
1、 范讀課文,讓學生注意不會讀的字的讀音。
2、 自由朗讀。
3、 齊讀。
4、 自由朗讀課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學一組,共同完成。)
5、 檢測。
6、 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 虎剛剛見到驢時,表現怎樣?
(2) 虎發現驢有幾樣本領?它為什么敢接近驢呢??
(3) 驢的結局如何?
(4) 你如何來評價驢和老虎?
(5) 你覺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學生讀并且思考討論。
評價
7、 提問:本文給你什么樣的啟示?(思考幾分鐘?)
8、 老虎在吃了驢這個龐大的動物之后,它的名聲大震,不多久,它便成為了百獸之王。可是,它逐漸地驕傲起來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動物放在眼里,而且到處欺負弱小的動物。動物們敢怒不敢言……就在這時,又有一位好事者運來來了一頭驢,這頭驢從其他動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頭驢的遭遇后,它決定為他們驢子家族洗刷恥辱。大家想知道結果怎么樣嗎? 那好,請大家發揮你們的想象,用你們的聰明才智來將這個故事繼續講下去吧!(分組)
四、 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黔之驢,從而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好本領,如果光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話,那我們也就只會像那頭驢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學好本領,遇到事情多動腦筋,相信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夠克服。老師祝愿大家能夠好好學習,打好基礎,為有一個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奮斗。
七年級語文《黔之驢》教案 篇12
——荊門市海慧中學:黃莉 包吉祥
一、導入
上課之前,咱們來個實話實說,初一學年即將結束,我們學了18篇文言文,我想問一問你們喜歡學文言文嗎?
(“喜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家有如此高的學習興趣,我相信這節課我們一定會學得輕松愉快。)
(“不喜歡”——為什么不喜歡?我也有同感,老祖宗的東西,咱們學起來有代溝,沒關系,這節課,咱們嘗試著用另一種方法來學習文言文,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所收獲,我們一起努力,大家有沒有信心?)
今天我們來學習柳宗元的《黔之驢》,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以大家自學為主,學習的自主權就在你們手里,希望大家能夠做好學習的主人。
二、介紹作者、寓言特點
1、文章作者是柳宗元,哪一個同學能把你所知道的柳宗元介紹給我們?(學生互相交流自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
2、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誰能談談寓言的特點(點一生介紹)
3、教師投影作者簡介、寓言特點
三、演讀情景
1、齊讀“預習提示”中生字三遍后,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教師正音,指出朗讀分三個層次:a.讀得準確;b.讀得流暢;c.讀出感情。這是一篇寓言故事,注意要讀得聲情并茂,利用聲音的抑揚頓挫,再現故事情景。
3、教師范讀,再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后,全班齊讀,要求讀出感情。
四、搶答競賽,檢查詞語、句子的理解。
1、大聲讀文下注解,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準備搶答競賽,檢查大家對本文重點詞語、句子的掌握情況。競賽題目分兩個等級,一星級的題目只解釋詞語,二星級的題目除了解釋詞語外,還要能翻譯句字。誰先站起來,誰先答,優勝者得紅旗,答對一星級的題目得一面紅旗,答對二星級的得兩面紅旗。
2、解釋下列字詞:(投影文字)
一詞多義:
☆☆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把…當作)
以為
☆ 以為且噬己也 ( 認為 )
☆ 慭慭然 ,莫相知。 (…的樣子)
然
☆☆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然而,但)
☆☆ 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將要)
且
☆ 且焉置土石 (況且)
特殊用法:
☆ 稍出近之 ( 靠近 )
☆☆ 驢不勝怒,蹄之 ( 踢 )
☆☆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 用船 )
☆☆ 慮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止一只)
古義:( 離開 )
☆☆ 盡其肉,乃去
今義: ( 往 )
方法一:學會養成分類整理,隨時積累文言詞語的習慣。
方法二:文言文翻譯方法:留、補、刪、換、調(較熟悉,不一一介紹)
3、學生對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
五、看畫面,想情節
齊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我給大家展示幾幅畫面,請大家看畫面,想故事情節,準備添枝加葉講故事。(教師投影幾幅動畫,學生根據畫面回憶故事情節)
六、添枝加葉講故事
輕松一下,大家喜歡聽故事嗎?咱們班誰特會講故事,請你把《黔之驢》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教師投影畫面,一生上講臺繪聲繪色講故事。)
我看見有同學露出了會意的笑容,笑什么?他講的故事精彩,老師展示的畫面精彩,文章的語言更精彩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
七、妙點品味
文言文的學習大家已經知道了許多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再接觸一種新的學法“妙點品味法”。
投影文字
所謂“妙點品味”,就是從詞語運用,形象塑造以及情節結構,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構思特點等方面體會課文的妙點,以使自己透徹地理解課文。
其實這種方法我們并不陌生,在閱讀現代文時,比如詩歌、散文、小說經常用到,這里我們把它移花接木,巧借到對文言文的學習上。像本文就有不少的美點妙處,值得我們用心品味。
八、教師示范
我先給大家一個示范:文中有很多詞語用得準確生動,我覺得有一個字用得特別妙,大家能猜得出嗎?(投影“屏展蔽林間窺之”畫面)“蔽”用得好,“窺”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現在仍然適用,“窺視”、“窺探”,一個“窺”字,勾畫出老虎初見驢時,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謂一字傳神,我覺得換任何一個字都不恰當。
投影文字
一個“窺”字,勾畫出老虎初見驢時,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謂一字傳神。
文言文中還學了許多與“看”有關的動詞,一起回憶。
望桓候而旋走(遠遠看見,《扁鵲》)
睨之,久而不去(斜著眼看,不在意的樣子,《賣油翁》)
顧野有麥場(回頭看,往旁邊看,《狼》)
眈眈相向(注視的樣子,《狼》)
可否將“窺”字換成“睨”字?生作答并模仿“窺”與“睨”不同神態。
八、學法實踐,學生進行課文妙點列舉
投影文字
從詞語運用,心理活動描寫,形象塑造三個方面品味本文的美點妙處,每人用一句話說明一個“妙點”。
學生進行課文妙點列舉,教師投影幾幅畫面:“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驢不勝怒,蹄之”、“龐然大物”、計之曰 :“技止此耳”。
九、歸納妙點
1、妙在詞語運用恰當,特別是動詞的使用傳神。
2、妙在心理活動描寫,細致逼真,且富于變化。特別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畫得一波三折,層次清楚(畏懼——好奇——害怕——懷疑——膽怯——竊喜)。
3、妙在形象塑造,對比鮮明,相映成趣。明在寫虎,暗在寫驢,揭示作者創作意圖:以虎襯驢,以驢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貴族貌似強大,實則腐敗無能的本質(驢被虎吃的角度)。變換一個角度,理解寓言,虎吃掉驢的角度:對于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待,就一定能戰勝它。
其它角度:如要堅持不放棄,要知己知彼,不要虛榮和賣弄,要正確估計對手等。
十、奇思妙想編故事
柳先生害驢不淺,自從《黔之驢》一文以后,千百年來,人們對驢心存偏見,驢的名聲一敗涂地,驢成了蠢笨的代名詞。現代教育提倡創新思維、多向思維,咱們來一個奇思妙想編故事,讓這頭蠢驢、笨驢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戰勝獸中之王老虎。
投影文字和畫面
《黔驢新編》《鄂驢之技》
學生可任選一題,編寫故事,相互交流。
十一、課外積累
收集帶有“虎”字的成語十個。(投影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