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通用13篇)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1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積累詞匯,了解京郊運河的春節習俗。
2、能力目標:理解春節習俗的文化內涵(家的文化);比較今昔過年的異同,說出自己對過年習俗的認識和理解。
3、情感目標:熱愛民俗文化,激發熱愛民俗文化的感情。
課堂教學實錄:
一、導入
師:時間過得真快,再過3個多月又要過年了。請大家回憶一下以往我們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做哪些事?
(大屏幕出示過年風俗圖)
生:放鞭炮
生:貼對聯
生:看春節聯歡晚會
生:吃團圓飯
……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請看老師的總結。
(大屏幕顯示“現在的年”)
現時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壓歲錢 ③吃團圓飯
④守歲 ⑤拜年 ⑥貼春聯
⑦看春節晚會
師:現在,讓我們跟隨作家劉紹棠到他的家鄉——北京郊外運河邊的村莊,去過一個舊時的年。
(大屏幕出示課題、作者)
師:我們一齊把課題讀一下。
(生齊讀)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什么是“本命年”?
生: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屬鼠,再遇 子年,就是這個人的本命年。
(大屏幕出示:本命年的回想即本命之年回憶往事)
生齊讀
師: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本文的作者
(大屏幕出示:劉紹棠:我國著名作家。40多年的文學生涯,他致力于“中國氣 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的文學創作。)
生齊讀。
二、檢查預習情況
師:接下來老師想看看同學們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大屏幕出示生字詞,點名朗讀)
生齊讀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聽范讀,注意聽準生字詞的發音。想想文中哪一小節描寫了北京郊外運河地區人們過大年的情況?
生聽課文范讀
師:那么文中哪一小節描寫了京郊運河地區人們過春節的情況呢?
生:第四小節
四、研習第四小節
師:請同學們放聲朗讀第四小節,在朗讀中觀摩農家過年的活動,然后小組討論文中寫了京郊運河地區人們過年的哪些活動?
生朗讀第四小節后小組討論
師:請同學們用動詞+名詞的格式概括這些活動。
生:炒年貨
生:吃臘八粥
生:買糖果
生:挑絨花
生:殺牲畜
生:備糕點
生:送灶王爺
生:換門神
生:守歲
生:拜新年
師:老師把同學們的答案做了個總結。請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舊時的年
1.炒年貨
2.吃臘八粥
3.買糖果
4.挑絨花
5.殺牲畜
6.備糕點
7.送灶王爺
8.換門神
9.守歲
10.拜新年)
師:觀摩了這十項過年的活動,你們最想參與其中的哪些活動?
生參照課文,集體討論
生自主發言
五、探究
師:從作者家鄉過年的場面看我們民族過年的習俗,除了歡天喜地的飽嘗一年的勞動成果外,在隆重火熱的氣氛中,還寄托了人們的哪些期盼?
生小組合作討論后發言
(大屏幕顯示:寄托的期盼
1、辛苦一年,欣喜五谷豐登,享用勞動成果;
2、展望未來,祈求好運,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鄰里關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師:讓我們帶著那美好的期盼,再次有感情地朗讀第四小節。
生齊讀第四小節
六、作業
1、回憶你過得最有趣的一個春節,用最生動的語言進行描寫。
2、請你查找資料,了解其他國家的民俗風情,下堂課與同學交流。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2
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tǒng( )破 nián( )性 hé( )家 邪魔鬼suì( )kōu( )門 腌zì( ) lào( )餅 gēdā( )( )2.填空。①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流派)作家,所謂“本命年”,即是________________。你能寫出十二生肖中的幾種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中對舊年習俗信手拈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3.想想你家鄉過年的風俗,就其中一二種,試作介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標點使用有錯的一項是( )a.多么誘人啊,小樹林里的一切!b.他想知道“鐵塊比木塊重”這種說法是否科學。c.我們倆形影不離,語文老師管我倆叫“合二而一”。d.你是喜歡看書呢?還是喜歡打球? 閱讀下面的散文,完成練習。(03年甘肅)打春打春,就是立春。立春,是春回大地的節氣。在24節氣中,再沒有比立春更讓人這么喜氣洋洋的了。立春帶著溫暖不聲不響就撲進了千山萬水,融入了千家萬戶。風變柔了,柔得像嬰兒那綿綿的嫩手,拍打到哪兒,哪兒就有甜甜的聲響;雨變酥了,酥得像是蓄滿了養分的香油,落到哪兒,哪兒的禾苗就長了勁地生發;天變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農家冬日時燒熱的大炕,娃兒們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兒樂,蘇醒了的青蛙也樂,樂得亮開嗓子唱上了。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場了,在天地間上下起舞……春天真好!真好的春天,是從立春開的頭、起的步。可為啥咱那父老鄉親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聽,弄得人心里怪別扭的。打,打架、打鬧、打仗……為啥要把一個慈眉善眼的春天和這么個“打”字撮合在一塊,這不是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了嗎?仔細一想,滿不是這么回事,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動得多,要活靈活現得多!和打字結伴的詞不光是打架、打鬧、打仗,還有很多很多,多得辭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幾頁子。別個的咱不多說了,檢出幾個熟悉的品品味道吧!先想起一個——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沒有草稿,也就沒有定論的文稿。草稿所以草,是那繁雜的思緒就像春風撫過、春雨滋潤過的土地,剛剛還是草色遙看近卻無,轉眼間就萬紫千紅春滿園了。而這草色遙看近卻無,到萬紫千紅春滿園的過程,用的那個打字,實際是說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卻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卻比定稿更重要。定稿不過是強化一個角落,要的是一枝紅杏出墻來;不過是刪繁就簡,要的是萬綠叢中紅一點。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不有那起先的草稿,哪會有后來的定稿?說透了,這打草稿就是謀劃,就是構思,就是初創,如此理解,那么這打春不就是謀劃春天、構思春天、初創春天嗎?在這么好的時令到來時,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不是一年之計在于春了嗎?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這春打得應該。又想起一個——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鄉的威風鑼鼓。那鑼鼓要是響起來呀,聽得人血液在脈管里使勁地奔跑,靈魂在思想里高興地舞蹈。那個聲音,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說了,你就是把人間最有聲威、最有氣魄的詞語都喊遍,也無法描畫威風鑼鼓的神韻。這人間的鼓打到這個份上,真把人類從小蟲蟲、猿猴猴到現在這個樣子,這個主宰天下的膽識氣魄都活畫出來了。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時時打,是有了節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慶賀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場鼓,打一場驚天動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換成春字,打鼓就變成了打春,沒想到這打春里有這么激動人心的意思。打春是鬧春,鬧騰個紅紅火火的春天,鬧騰個威威風風的春天,鬧騰個天遂人愿的春天。看來這春還是打著好!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輩人說打春,咱這輩子也說打春,下一輩子,下下輩子千萬千萬也別忘了打春!5.文中哪些語句對“打春”作出了形象化的解釋?6.“打春,就是比立春好!”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請摘引文中原話回答。7.品味下面句子,說說它好在哪里?立春帶著溫暖不聲不響就撲進了千山萬水,融入了千家萬戶。8.結合全文,簡要說說作者在最后不體面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9.跟一般歌詠春天的文章相比,本文在構思上有什么獨特之處?參考答案1.捅、粘、闔、祟、扣、漬、烙、疙瘩2.①劉紹棠;鄉土文學;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屬鼠,再遇子年,就是這個人的本命年。虎、狗、雞、龍等。②炒年貨、吃臘八粥、送灶王爺、守歲等。3.略。 4. d5.打春就是謀劃春天、構思春天、初創春天;打春就是鬧春,鬧騰個紅紅火火的春天,鬧騰個威威風風的春天,鬧騰個天遂人愿的春天。6.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動得多,要活靈活現得多!7.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天悄悄地來到了人間,給人們帶來了溫暖。8.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寓意:要用滿腔熱情去對待人生,努力開拓、創造美好生活。9.作者以民間口語“打春”為題,選取跟“打春”有關的詞語“打草稿”“打鼓”去寫,把春天寫得極富生氣、活力,同時緊扣“打”字表現了人的生活需要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3
學習目標:
1.正確、簡潔地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并說出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2.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學習重點: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學習難點:能說出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對過年的獨特感受。
教學方法:
1、在教學中,主要運用情景教學、對話教學等方法。
2、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3、加強閱讀指導,使學生學會瀏覽、跳讀等閱讀方法。
媒體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包括文本、影音、圖畫等。
教學設想:
教學程序總體設計按縱橫結構展開。即以“過去—現在—未來”為“縱線”,由對文中所寫舊時習俗的了解,引起對現今過年習俗的思考,進而激發對未來過年方式的憧憬。“橫”則指以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為主題構成的概括習俗、比較異同、探究聯想三大板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知道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那么,你們認為最隆重的節日是什么呢?為什么說這個節日最隆重呢?它寄托著人們的哪些期盼?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豐登,享受一下勞動成果。展望未來,祈求好運,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人際關系和和美美奔前程。
有一首歌叫《新年好》,我們來共同欣賞一下。(可師生同唱,喚醒學生對過年生活的情感體驗,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組過年的圖片(媒體出示圖片,啟發學生談過年感受,產生了解過去過年情形的欲望。)
畫面出現的魚,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魚所寄托的寓意
點“年年有余”的動畫圖。
同學們,我們現在就隨著我國著名的鄉土作家劉紹棠到北京通縣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鄉)京郊運河的一處地方,去過一次年,領略一下那兒的民俗風情吧。這節課我們學習《本命年的回想》
二、出示課題和作者
簡介作者
解題:課題為什么要用《本命年的回想》而不用《過年的回想》或《過年》呢?
本命年: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屬鼠,再遇子年,就是這個人的本命年。(課文注釋1)
三、課文分析
瀏覽第四段,歸納出作者家鄉過年的十件事【用“動詞+名詞”的格式概括這幾件事。(如第一件事概括為“炒年貨”)
①炒年貨②吃臘八粥③買糖果④挑絨花⑤殺牲畜
⑥備糕點⑦送灶王爺⑧換門神⑨守歲⑩拜新年
⑵觀摩了這十項過年活動,你們最想參與其中的那些活動?說出你的理由。
我們具體點來看幾件事
展示圖片
問:這是什么?
臘八粥
問:為什么作者說“舍不得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這種特殊的感覺你是否有過?是在什么情況下感受到的?
“舍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珍貴、可愛、好吃,出于珍惜、節約心理,好日子要細水長流,從而舍不得吃。
“吃起來卻沒個夠”是因為太好吃——吃起來就忘了其他,怎么吃也不夠癮,吃了還想吃,兩者既矛盾又統一,人兒真實可愛,富于情趣。
問:他們在干什么,有什么意義?
闔家團聚包餃子,誰吃到包著制錢的餃子最有福,一年走紅運。
問:送灶王爺時,為什么要在他的嘴唇上抹糖?
叮囑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問:這是什么?換門神
為什么要換門神?
請欣賞《白毛女》中喜兒貼門神的片段
問:灶王爺和門神真能滿足人們的愿望嗎?為什么寫這些?是宣揚封建迷信嗎?
——虔誠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舉止之中,如實寫來,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現了父老鄉親的可愛又可笑。
問:課文中的這些習俗分別寄托了人們的`哪些期盼?(學生閱讀課文,抓住關鍵句,大致能回答:平安、團聚、健康、幸福、美滿、來年豐收、鄰里和睦……)
問:時間過得真快,再過3個多月又要過年了。請大家回憶一下以往我們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做哪些事?你又最喜歡做那些事?
過年:
①貼春聯
②拿壓歲錢
③放鞭炮
④吃團圓飯
⑤守歲
⑥拜年
⑦看春節晚會
問:現在拜新年出現了哪些新的方式?
網絡拜年、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問:每年除夕,人們紛紛帖春聯表達對來年的祝愿,你能寫出兩副對聯嗎?
春回大地千峰秀爆竹兩三聲人間是歲
日暖神州萬木榮梅花四五點天下皆春
爆竹一聲除舊天增歲月人增壽
桃符萬戶更新春滿乾坤福滿樓
3、媒體出示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樓”。
問:誰能說說此聯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課后深入探究習俗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涵。)
時間在流逝,上天越來越老,但是人不是老,而是更加長壽,這是吉利的說法。開春了,天地間滿是春色,希望幸福會降臨自己家庭,這句是祈福的說法。中國的春聯,常有的格式是,上聯表示規律,下聯希望得到好處或者福氣等。
(時間有夠,可講述財主給媽做壽的故事)
問:假設20xx年新年的鐘聲就要敲響的了,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
學生即興發言
教師贈言:愿同學們每一天都象過年一樣精彩、快樂!
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課文,了解了作者家鄉幾十年前的風俗,領略了當地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風情。通過分析文章的第四段,學習了瀏覽文段、篩選出主要信息分層次的方法。課后請同學們去收集一些關于春節的趣事、民間傳說等,供大家交流欣賞,長些見識。
作業:
1、課外延伸:
端午的粽子,中秋的餅干似乎漸漸離我們遠去,過年的年味兒也越來越淡,甚至有些年青人已經不知道有這樣傳統的節日,倒是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這樣的洋節成了年青人常過的時髦節日。據報載某國已打算將“端午節”申請為該國的“文化遺產”,針對這種現象,請談談你的看法。
2、收集一些關于春節的趣事、民間傳說。
3、本文語言很有表現力,往往不多幾筆就能把某一生活場景生動傳神地勾勒出來。試著在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并簡要分析。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學會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寫作材料。
教學重點、難點:
1、 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學會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寫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或者說我們的家鄉)有哪些節日嗎?你們認為最隆重的節日是什么呢?為什么說這個節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豐登,享受一下勞動成果。展望未來,祈求好運,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人際關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學們在我們的家鄉已經過了十幾個春節了,我們此地的大年怎樣過,你們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運河那兒,幾十年前是怎樣過年的呢?同學們想了解一下嗎?好,我們現在就隨著我國著名的鄉土作家劉紹棠到北京通縣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鄉)--京郊運河的一處地方,去過一次年,領略一下那兒的民俗風情吧。這節課我們學習--本命年的回想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文題、作者。
2、領略民俗風情。
3、體味語言、情思。
三、達標導學:
(一)讓學生介紹文題、作者。
1、學生介紹。
2、補充突出以下內容:
本命年(見課本p95頁)
劉紹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學生涯,致力于\\\'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著有《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所著《京門臉子》獲北京優秀長篇小說獎,《柳敬亭說書》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峨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黃花閨女池塘》獲90年代優秀小說獎。1991年7月1日被國務院表彰為\\\'為發展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始終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二)誦讀課文。
1、常規要求:
(1)了解課文內容
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句
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2思考問題:
你對京郊運河(或作者劉紹棠家鄉)那兒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三)釋疑解難:
1、學生提出疑難問題。
2、學生自主交流解難。
初步印象:充滿了熱烈、純真、虔誠、期盼和對生活的熱愛,沒有孤獨、欺詐、戒備和失望,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風味。
回顧起來,身心輕松,童心復萌,所以文章結尾說回憶往事,頗有返老還童之感。
歌頌了熱愛生活、純真可愛的父老鄉親。(熱愛、歌頌、留戀)
語言
第三段:\\\'預熱\\\'\\\'增溫\\\'\\\'紅火\\\'\\\'發燒\\\',用詞基本上屬于同一類型而程度有異,協調而精確。
\\\'臘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貨歌(學會引用生活中的諺語、民謠。)
c、\\\'食火上升,口舌生瘡,只得喝燒糊了的鍋巴泡出的化食湯。\\\'
既側面寫“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幾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風景圖)
d、課后練習二。臘八粥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可謂營養豐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謂達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來“沒有個夠”,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殺豬宰羊的哀鳴”——似有點同情
肥雞要被“開刀問斬”——似有點從嚴宣判
(很有點情味)
f、從糖果上摳下幾塊糖粘兒,抹在灶王爺的嘴唇上,叮囑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虔誠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舉止之中,如實寫來,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現了父老鄉親的可愛又可笑。
g、換門神的細節描寫同樣具虔誠和愚昧兩個側面。
四、探究交流:
課文第四段具體描寫家鄉的大年情況,共寫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個層次的主題詞)
1、炒年貨2、吃臘八粥3、買糖果4、挑絨花5、殺牲禽6、備糕點7、送灶王8、換門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五、作業:
你在我們的家鄉也過了十幾個春節了,調查一下家鄉的民俗風情,回憶一下,你認為最有意義的春節是那一個,并把他寫出來。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的風俗民情(習作交流)
2、學習本文的寫作特點
二、檢查作業導入:
三、達標導學:
(一)習作交流
同學們都對自己的家鄉的春節做了調查,并且寫成文章,剛才我們也交流了習作。同學們誰說一下:作者幾十年前過年的風俗跟現在過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們民族過年的習俗,除了歡天喜地,飽享一年勞動果實之外,還寄托著那些期盼?
1、討論交流。
2、推薦交流結果。
(二)探究交流寫作特點
1、生動傳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寫炒年貨:不但正面寫炒了一鍋又一鍋,還寫“土炕燙得能烙餅”,可見燒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貨;玉米粒兒在鐵鍋里“畢剝畢剝響”,與奶奶執鏟時口中念念有詞,充分表現了氣氛的濃烈和
炒年貨中寄托的深義
2、線索清晰,如數家珍,逐一敘說。
第四段,作者安時間順序從臘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貨,吃臘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敘說,或明確交代時間,或以一定的語句承上啟下,無流水帳之嫌。讀者情致飽滿,興趣盎然。
(三)朗讀品味
四、作業:
課外閱讀劉紹棠作品,作好讀書筆記。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簡潔地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并說出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2、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教學重點:
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教學難點:
能說出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對過年的獨特感受。
教學設想:
教學程序總體設計按縱橫結構展開。即以“過去—現在—未來”為“縱線”,由對文中所寫舊時習俗的了解,引起對現今過年習俗的思考,進而激發對未來過年方式的憧憬。“橫”則指以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為主題構成的概括習俗、比較異同、探究聯想三大板塊。
教學方法:
1、在教學中,主要運用情景教學、對話教學等方法。
2、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3、堅持以“讀”為本,加強閱讀指導,使學生學會朗讀、速讀、跳讀等閱讀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媒體播放《新年好》,師生同唱導入新課。喚醒學生對過年生活的情感體驗,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2、媒體出示圖片,啟發學生談過年感受,產生了解過去過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學。
二、整體感知
1、大家回顧一下以往我們過年有那些活動?
現時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壓歲錢
③吃團圓飯
④守歲
⑤拜年
⑥貼春聯
⑦看春節晚會。
現在,我們把我們的過年暫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鄉——北京郊外運河邊的村莊作一次民俗風情游,去過一個舊時的年。
2、放聲朗讀第四節,在朗讀聲中觀摩農家過年的活動。
(1)朗讀之后,先各自質疑再小組成員互相答疑,然后每個小組提交一個問題小組間質疑并解答,如有意見不一時,老師可加入討論。
(2)提問大家
▲大家在村莊里看到了幾幅過大年的場景?
舊時的年:
①炒年貨
②吃臘八粥
③買糖果
④挑絨花
⑤殺牲畜
⑥備糕點
⑦送灶王爺
⑧換門神
⑨守歲
⑩拜新年
▲觀摩了這十項過年活動,你們最想參與其中的那些活動?說出你的理由。(答略)
▲從作者家鄉過年的場面看我們民族過年的風俗,除了歡天喜地的飽嘗一年的勞動成果外,在豐富隆重火熱的氣氛中,還寄托著那些期盼?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豐登,享用勞動成果;
②展望來年,祈求好運,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鄰里關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課文只是個引子,她激發了我探求“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興趣,于是我借助網絡查到了好多資料,比如,作者只寫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資料告訴我正月初一才剛剛開始過年呢;小時候過年都要撣檐塵,以為只是圖個清潔,現在才知道“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典故。請同學們談談自己所了解的舊時的民風、民俗。
三、拓展延伸,比較今昔
1、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的感受。
2、現在的年是怎么過的?與過去相比哪些過年習俗已消失或被發揚光大了?現在過年又出現了哪些新的方式?
(同桌討論、學生交流:挑絨花、除夕夜等等變化比較大;新的過年方式如:網絡拜年、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3、針對這種變化談談自己的感受。
(1)課文作者劉紹棠對過去的過年有著怎樣的感受?(學生答:留戀、懷念)要求找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的感受。
(2)教師充當主持人,以“過年大家談”的形式引導學生說出切身體會,學生展開辯論。學生討論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寄托的文化內涵談感受。
(3)學生展開聯想、想象,暢想未來的年會怎么過。
四、激發問題意識,形成探究課題。
通過本課的學習,啟發學生說說對過年的哪些問題產生了興趣,還形成了哪些新的問題?(學生大致想知道的有:過年的由來,春節的傳說,其它的春節習俗,本地的春節習俗,不同民族的春節習俗,過年的飲食文化……)并進而指出產生問題即形成了課題,促使學生在探究中學習,揭開課題研究的神秘面紗,做一個關心生活的有心人。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臘八粥
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
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干果摻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
母親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干果象征著十八羅漢,后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為借此機會,清理櫥柜,把這些剩余雜果,煮給小孩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最后,她嘆一口氣說:“我的母親是臘八粥這一天逝世的,那時我只有十四歲。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趕忙到廚房去給父親和哥哥做早飯,還看見灶上擺著一小鍋她昨天煮好的臘八粥。現在我每年還煮這臘八粥,不是為了供佛,而是為了紀念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逝世那天也是農歷臘八!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也每年在這一天煮臘八粥。抗戰后南北遷徙,有時還在國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幾乎連個“家”都沒有,也就把“臘八”這個日子淡忘了。
今年“臘八”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見我的第三代幾個孩子,圍在桌旁邊,在洗紅棗,剝花生,看見我來了,都抬起頭來說:“姥姥,以后我們每年還煮臘八粥吃吧!媽媽說這臘八粥可好吃啦。您從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說:“那是你們媽媽小時侯的事情了。在抗戰的時候,難得吃到一點甜食,吃臘八粥就成了大典。現在為什么還找這個麻煩?”
他們彼此對看了一下,低下頭去,一個孩子輕輕地說:“您母親為了紀念她的母親,您為了紀念您的母親,每年煮臘八粥。現在我們為了紀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爺爺,我們也要每年煮臘八粥!這些紅棗、花生、栗子和我們能湊來的各種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羅漢,而是象征著我們這一代中國少年,大家緊緊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團結在一起……”他一面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張疊得很平整的小日歷紙,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著“農歷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樣。他把這張小紙送到我眼前說:“您看,這是媽媽保留下來的。周爺爺的忌辰,就是臘八!”
我沒有說什么,泫然地低下頭去,和他們一同剝起花生來。(選自《學習與評價》江蘇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第2版)
讓學生通過閱讀此文,了解有關臘八粥的來歷,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自己體味人們于風俗中寄托的深深情誼。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6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
教學目標 :
1.聯系課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節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2.欣賞作品展現的優美畫面,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
3.欣賞作品獨特的語言風格,體會其中濃郁的鄉土氣息。
4.通過學生自己過年時的親身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的對比,他們能體會到春節的變化與傳統民俗的魅力。
教學思路設計:
學生學習以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為主;教師輔以提問引導、講解評價,串聯全課教學。
教學情境設計:
教室營造出過節的氣氛,體現課文特定的民俗色彩。教學課件的制作也以喜慶、歡快的背景、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在富有“年味兒”的環境中學習、感悟。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生字詞。
2.已朗讀過課文,挑選課文中的一個片段寫誦讀腳本。
3.搜集有關春節的資料。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1.檢查、落實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分析第4自然段的結構。
教師活動
技能
要素
學生活動
導入 教學
淡化上課情境,營造特定氛圍。
利用課前兩分鐘時間,播放一個關于春節的幻燈片。取消“上課——起立”的形式,讓學生自覺進入氛圍。
2.“觀看了幻燈片,大家想到了什么?”
3.“大家喜歡過春節嗎?為什么?”
4.提問外地的同學:“你們的春節是怎樣過的?”
5.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入本課教學。
展示投影造境
提問
提問
拓展
引導
觀看幻燈片
過年、春節
學生根據經歷,談出不同的感受與原因。
學生根據經歷,談談其他地區是怎樣過春節的。
整體感知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解題:本命年
2.簡介作者及其創作風格。
3.檢查字詞
本課要求掌握的字詞主要有:
識記:濃郁簸箕穿梭篩子門檻
秫秸闔家鬼祟籬笆剔核
玉米糝兒疙瘩鬏舍嚼
理解與運用:闔家鬼祟賞心悅目
4.初讀課文
布置思考題:
a.“課文從什么地方開始回想的?從什么地方結束回想的?”
b.“回想的過年的特點是什么?”
講解
小組合作學習
請本命年的同學解釋
分小組討論完成關于字詞的練習題。每小組選出一人負責回答老師的提問,組內其他成員可做補充。
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分析課文開頭
明確:第3自然段開始回想,第5自然段結束回想。第3自然段為標志。
分析開頭“節氣歌”的作用。
找出總結春節特點的句子。
分析“守舊”的意義
提問
襯托出春節的重要
“最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氣息”
帶有恪守傳統的意思,表示出春節在作者心目中的傳統意義。
理清思路,分析第4自然段結構。
設疑引導
a.“作者回想的過年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b.“我們現在過年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c.“我們現在過年從除夕開始,課文中的過年從臘月初一開始。這一月之間,他們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呢?他們都做了些什么呢?”
分析結構
針對上述問題,默讀第4自然段。分層、起小標題。
分小組討論小標題。
幾件事中跟吃有關的有幾個?說明了什么?
與吃無關的表現了什么?
結構總結(明線)
a.“這幾件事之間什么順序?”
b.“用課文中的詞回答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6.中心總結(暗線)
a.“這樣豐富的生活表現了運河地區人民什么特點?”
b.表現了他們的什么精神?
這是貫穿全文的一條主線。
提問
追問
總結
提問
默讀
總結
討論
提問
追問
提問
追問
全體學生:“臘月初一”。
大部分家庭現在過年是從除夕之夜開始的,歡樂一通宵之后,初一開始拜年。
小標題要求:
先找出一個動詞,
結合這個動詞,總結出小標題。
小標題答案不求統一,貼近即可,基本可總結為:
炒年貨吃臘八粥買糖果絨花備年貨送灶王換門神
前4項,收成好,享用成果。
祈求好運,祝愿平安。
時間順序
“預熱—增溫—紅火—發燒”
重視過年——熱愛生活
勤勞、淳樸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通過對第4自然段的分析,學生能欣賞作品展現的優美畫面和帶有濃重鄉土氣息的語言風格。
了解關于春節的民俗知識,在討論春節民俗的變化中,學生感悟到中國節日的內涵。
教師活動
技能
要素
學生活動
通過朗讀,欣賞優美畫面,體會語言風格。
已布置學生自選課文片段寫誦讀腳本。
教師范讀“炒年貨”片段
提問關于誦讀腳本的有關要求
教師展示自己的誦讀腳本:
(附:誦讀腳本)
c.教師范讀
2.學生朗讀,教師組織、點評。
了解民俗知識體會其內涵
通過對“換門神”的分析過渡到《本命年的回想與春節民俗》。
以“除夕夜”一段為例,分析春節民俗。
學生自己找出本段中關于春節的民俗。
以吃餃子、包制錢、放鞭炮、貼春聯為例分析其內涵。
結合對文章語言的分析和對民俗知識的認識共同朗誦“除夕夜、拜年”一段。
教師領讀第一句
拓展探究
1.“為什么作者回憶小時侯過年會有返老還童之感?”
2.“我們現在又是如何過年的呢?與過去有什么不同?”
3.“過去過年與現在過年相比,沒變的是什么?”
4.揭示出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特點。
總結全課
這幾年春節人們又重新尋找回了曾經失落的民俗。
傳統的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里回歸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一名炎黃子孫我們應該知道民族的講究、祖國的傳統。這也正是作家劉紹棠所要告訴我們的。
六、布置作業
提問
投影
講解
組織點評
過渡
朗讀
有關要求:
分析內容——確定基調
分析語言——確定重音
分析感情——確定語氣
本課腳本應做到:
分析出課文所展示的畫面內容、及蘊涵的感情,列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詞、句。
學生朗讀
a.介紹自己朗讀的片段,
b.講解自己的誦讀腳本,
c.朗讀文章片段。
吃餃子
餃子包制錢
芝麻秸鋪地
小丫頭不能出屋,小小子不許隨地大小便
放鞭炮
貼春聯…...
學生說出這些民俗的來歷或傳說。
了解內涵:
吃餃子、包制錢——盼望生活美好。
放鞭炮、貼春聯——營造節日氣氛
女生推選一人朗誦“除夕夜”部分,男生推選一人“過年”部分。全體朗誦結尾。
小時侯過年思想單純、內容豐富、是貧困生活里幸福的日子。
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及感受列舉當今過年的一些新現象:
春節聯歡晚會
手機短信、電話拜年
……
“一家人春節的團聚”
體會深層文化內涵
同學們展示這幾年家里過年的一些具有中國傳統民俗意義的飾品。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7
教學目標:
1、感受課文描述的民俗風情。
2、理解課文蘊涵的思想感情。
3、學習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通過人們春節“發燒”的過程形象 感知充滿濃郁鄉土風味的民俗風情。
2、學習文章生動傳神、富有感染力的語言。
過程:
一、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在閱讀感知過程中隨文解決學生字詞)
1、閱讀全文,你能用一句話概括作者60歲本命年時回想的內容嗎?
(作者小時候在運河家鄉和父老鄉親一起過大年的情形。)
2、圍繞過年,作者向我們描繪了哪些有趣的事呢?(10件)
示例“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可以歸納為“炒年貨”,你能用這樣的“動詞+名詞”的形式概括其他的趣事嗎?
(吃臘八粥、買糖果、挑絨花、宰牲禽、備食物、送 灶王、換門神、守歲、拜大年)
3、這么多事情,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你覺得作者運用了什么方法?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按時間順序)
4、隨著時間的推進,你們有沒有覺得過年的氛圍有變化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喝過臘八粥,年味兒更濃重。)
是啊,過年的準備工作正一樁一樁進行著,過年的味道也隨之越變越濃,這樣的安排照應了前文的哪句話?
(家鄉的大年從臘月初一就開始預熱。一天比一天增溫,一天比一天紅火,發燒直到年根下。)
注意:指導學生將過年的熱鬧氣氛讀出來。
二、品析語言之熱鬧過大年
1、(過渡)十件過年趣事經過作者有條不紊地描述之后,讓我們覺得一陣陣熱騰騰的年味兒撲面而來,文中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讓你直接感受到了這種過年的熱鬧呢?
(示例:“吆喝叫賣”這樣的詞語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熱鬧非凡的大集市,聽到了小販們賣力地吆喝聲。)
要求:仿照示例,用“‘……’這樣的詞語讓我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想到了)……”的句式來說說過年的熱鬧。
(學生活動:先思考,然后要 求用生動的語言向同伴描述畫面,最后點名交流。)
2、(過渡)聽了你們精彩的描述,我仿佛已經置身于那個熱鬧的過年場景中了。除了這些詞語,我們還能從富有特色的句式中感受到過年的熱鬧,我們來看這樣的句子:
示例:村南村北、村東村西,一片殺豬宰羊的哀鳴。
(1)你覺得這個句子的句式有什么特點?(長短句)
(2)這樣的特點讓句子讀起來有 什么感覺?(富有節奏感或節奏感更鮮明)《追問》還能讀出什么感覺?(或前面的短句和后面的長句比較,讀起來有什么區別?)(感覺離過年越來越近,年味越來越濃,氣氛越來越熱鬧。或渲染過年熱鬧的氣氛。)
(3)這樣長短句在文中還有很多,你能找出來讀一讀嗎?
(4)我們能不能也嘗試著將文中的句子改寫成長短句的.形式,把運河老百姓過年的熱鬧勁用你的神筆描繪出來?
(示例:“花生、瓜 子、玉米花兒炒熟了,裝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進屋來,一家人團團圍坐,大吃大嚼。”改為“花生、瓜子、玉米花兒炒熟了,裝簸箕,晾脆,端進屋,一家圍坐,大吃大嚼。”)
(學生活動:思考,請兩個學生板書)
(準備:1、賣絨花的小販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婦,門里門外挑花朵。2、左鄰右舍,挨家挨戶,忙著蒸饅頭、蒸年糕、漬酸菜。3、開門說恭喜,抱拳回同喜,新年人們互相道出最真摯的祝福。)
三、品味語言之濃郁地方味
1、(過渡)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以及節奏感鮮明的長短句為我們營造出過年時熱鬧喜慶的氛圍。同樣是過年,我們也有熱鬧的氣氛,但劉紹棠的“大年”卻更有著地道的家鄉味。我們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得呢?
(找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和風俗。)
充滿地方味的語言:“大吃大嚼”、“ 玉米糝兒”“小疙瘩鬏”、“漬酸菜”、“腳丫子” 、“說閑話兒”、“糖黏兒”、“秫秸棒兒”、“制錢”、“小小子”、“親支近脈”、“天麻麻亮”充滿地方味的風俗:炒年貨時念念有詞;上火吃化食湯;竹筒抽簽得糖葫蘆;做凍豆腐、凍柿子、漬酸菜;送灶王爺;貼門神;小丫頭不許出屋,小小子能走卻不能在外邊大小便;等到打更,才能下餃子、放鞭炮、貼對聯……
四、體會情感
1、(過渡)越接近過年,習俗越隆重,和作者的年相比,我們這兒的年味就淡了很多。尤其是拜大年這個習俗,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
(我平時串百家門,正月初一要給百家過年。 出左鄰入右舍,走東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門各戶拜了個遍 ,這 時我才覺得得到了公認,我又長了一歲。)
《追問》他們拜年為什么要這么復雜呢?(這時我才覺得得到 了公認,我又長了一歲。)
《提問》“這時”是指什么時候?(給百家拜年之后,也可以說是做了前面講的十件事后)
小結:只有經歷了從臘月初一到正月初一這么長時間的預熱、增溫、紅火直到發燒 ,才能說真真正正過了個大年。
2、(過渡)對作者來說,“過年”就是一幅幅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畫, 難怪他在六十“高齡”的時候還要回憶這些往事。那么他在六十歲回憶往事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呢?(返老還童)在哪一段提到了呢?我們一起來把最后一段讀一下,讀完告訴我最后一段能不能去掉呢?
(1)總結全文,照應題目
(2)寄托了作者對童年生活、對家鄉風俗的懷念;對如今年味漸淡的遺憾,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小結:原來有這么多情感交織在一起,不禁讓作者童心復萌,將家鄉過年的十件趣事寫得有滋有味。
五、總結
本文的作者用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節奏感鮮明的長短句,讓我們感受到了過年的熱鬧勁;用 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民俗,帶我們領略了濃郁的地方味;用孩童的眼光、充滿童趣的筆調,向我們描繪了生活的美好。在濃濃的年味中,讓我們企盼來年更精彩!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8
東臺市廉貽鎮中學 教者:吳剛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積累詞匯,了解京郊運河的春節習俗。
2、能力目標:理解春節習俗的文化內涵(家的文化);比較今昔過年的異同,說出自己對過年習俗的認識和理解。
3、情感目標:熱愛民俗文化,激發熱愛民俗文化的感情。
課堂教學實錄:
一、導入
師:時間過得真快,再過3個多月又要過年了。請大家回憶一下以往我們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做哪些事?
(大屏幕出示過年風俗圖)
生:放鞭炮
生:貼對聯
生:看春節聯歡晚會
生:吃團圓飯
……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請看老師的總結。
(大屏幕顯示“現在的年”)
現時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壓歲錢 ③吃團圓飯
④守歲 ⑤拜年 ⑥貼春聯
⑦看春節晚會
師:現在,讓我們跟隨作家劉紹棠到他的家鄉——北京郊外運河邊的村莊,去過一個舊時的年。
(大屏幕出示課題、作者)
師:我們一齊把課題讀一下。
(生齊讀)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什么是“本命年”?
生: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屬鼠,再遇 子年,就是這個人的本命年。
(大屏幕出示:本命年的回想即本命之年回憶往事)
生齊讀
師: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本文的作者
(大屏幕出示:劉紹棠:我國著名作家。40多年的文學生涯,他致力于“中國氣 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的文學創作。)
生齊讀。
二、檢查預習情況
師:接下來老師想看看同學們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大屏幕出示生字詞,點名朗讀)
生齊讀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聽范讀,注意聽準生字詞的發音。想想文中哪一小節描寫了北京郊外運河地區人們過大年的情況?
生聽課文范讀
師:那么文中哪一小節描寫了京郊運河地區人們過春節的情況呢?
生:第四小節
四、研習第四小節
師:請同學們放聲朗讀第四小節,在朗讀中觀摩農家過年的活動,然后小組討論文中寫了京郊運河地區人們過年的哪些活動?
生朗讀第四小節后小組討論
師:請同學們用動詞+名詞的格式概括這些活動。
生:炒年貨
生:吃臘八粥
生:買糖果
生:挑絨花
生:殺牲畜
生:備糕點
生:送灶王爺
生:換門神
生:守歲
生:拜新年
師:老師把同學們的答案做了個總結。請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舊時的年
1.炒年貨
2.吃臘八粥
3.買糖果
4.挑絨花
5.殺牲畜
6.備糕點
7.送灶王爺
8.換門神
9.守歲
10.拜新年)
師:觀摩了這十項過年的活動,你們最想參與其中的哪些活動?
生參照課文,集體討論
生自主發言
五、探究
師:從作者家鄉過年的場面看我們民族過年的習俗,除了歡天喜地的飽嘗一年的勞動成果外,在隆重火熱的氣氛中,還寄托了人們的哪些期盼?
生小組合作討論后發言
(大屏幕顯示:寄托的期盼
1、辛苦一年,欣喜五谷豐登,享用勞動成果;
2、展望未來,祈求好運,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鄰里關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師:讓我們帶著那美好的期盼,再次有感情地朗讀第四小節。
生齊讀第四小節
六、作業
1、回憶你過得最有趣的一個春節,用最生動的語言進行描寫。
2、請你查找資料,了解其他國家的民俗風情,下堂課與同學交流。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9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學思考:
春節,對于十三、四歲的孩子來說,更多的只是個輕輕松松吃吃玩玩的節日,對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過課文的學習,除了品讀作家筆下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鄉土風情外,更由此引申開去,通過多種渠道(網絡、課外讀本),讓同學們走進歷史長河對中國最傳統最民俗的節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
教學設想:
一、預習
1.對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要求讀準音、明其義,在此基礎上把課文讀流暢。
2.詳細閱讀第四節,對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內容提出問題,做好標記,并思考:作者共寫了幾件事具體描繪了家鄉過大年的情況?用“動詞+名詞”的格式概括這幾件事,例如:“守(動詞)歲(名詞)”。
3.課外了解春節的來源及習俗,以備課堂使用。
二、學習課文
(一)新課導入
再過三個多月又要過年了,大家回顧一下以往我們過年有那些活動?
幻燈片(一):現時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壓歲錢 ③吃團圓飯
④守歲 ⑤拜年 ⑥貼春聯 ⑦看春節晚會
注:板書內容根據學生回答定
現在,我們把我們的過年暫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鄉-- 北京郊外運河邊的村莊作一次民俗風情游,去過一個舊時的年。
(二)放聲朗讀第四節,在朗讀聲中觀摩農家過年的活動。
1、朗讀之后,先各自質疑再小組成員互相答疑,然后每個小組提交一個問題小組間質疑并解答,如有意見不一時,老師可加入討論。(預習2前半題)
2、提問大家
⑴大家在村莊里看到了幾幅過大年的場景?(預習2后半題)
幻燈片二:
舊時的年:
① 炒年貨 ②吃臘八粥 ③買糖果 ④挑絨花 ⑤殺牲畜
⑥備糕點 ⑦送灶王爺 ⑧換門神 ⑨守歲 ⑩拜新年
⑵觀摩了這十項過年活動,你們最想參與其中的那些活動?說出你的理由。
⑶從作者家鄉過年的場面看我們民族過年的風俗,除了歡天喜地的飽嘗一年的勞動成果外,在豐富隆重火熱的氣氛中,還寄托著那些期盼?
幻燈片三: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豐登,享用勞動成果;
②展望來年,祈求好運,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鄰里關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老師朗讀第四節,作為本次民俗風情游的結束語。
(三)課文只是個引子,她激發了我探求"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興趣,于是我借助網絡查到了好多資料,比如,作者只寫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資料告訴我正月初一才剛剛開始過年呢;小時候過年都要撣檐塵,以為只是圖個清潔,現在才知道"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典故。相信同學們手頭已收集了不少資料,現在大家資源共享。
(四)了解了幾十年前北方農村的過年情景及這么多的"春節"知識后,2003年的春節你打算開展哪些活動,既保留民族傳統又富有時代特色?
幻燈片四
2003年春節活動計劃書
日期 活動內容 活動的意義
臘月二十四 打掃房子 干干凈凈過新年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10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校的重任是創建省級示范初中,校園環境已經煥然一新。金壇南大門的一顆明珠正以她獨特的風景引來了很多慕名前來的朋友、學者、前輩。今天和我們一起共同度過的客人有來自印度的、泰國的,德國的,他們都是從北京外國語學院過來的。對他們的到來,我們抱以熱烈的掌聲,希望同學們能給客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屆時,他們所帶走的就不只是校園的風景,更多地是同學們的積極、主動、活潑、率真。
昨天晚上,他們一到金壇,施老師就全程陪同他們。談天說地,他們的問題真多啊,老師都無法招架,但歸究一點就是急切地想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民族風情,特別是衣食住行。我想我們一年之中穿得好吃得好玩得最高興的時候莫過于過年。(板書:年)
你喜歡過年嗎?喜歡過年那些事呢?
(學生發言)
(二)教學展開。
1、我也特別喜歡過年,全家幸福團圓。今天我就想請同學們來幫老師向朋友們介紹我們中國過年習俗。把我們中華民族的“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風味”的北京過年的習俗展現給我們的朋友。讓我們為他們打開一扇門,從這扇門讓我們的客人了解并喜歡上中國。(調動情緒:客人們為我們帶來了小禮物,老師也向學校爭取了獎勵,他們,將屬于能代表指前中學的人,一定要積極主動,爭取把它拿回去。)
2、介紹北京,首先我們要了解北京。老師提供一段文字材料,翻書(出示課題,講解“本命年”),這段文字材料寫到了北京人在過年期間做哪些事情,請用簡短的話把事情概括出來?(要求:先大聲的朗讀,然后小組校對檢查自己的預習情況。)
(明確:炒年貨吃、吃臘八粥、買糖果、挑絨花、宰牲畜、備食物、送灶王爺、換門神、除夕守歲、拜新年)(板書)
3、了解了北京過年的習俗,那同學們在“民俗風情介紹”中想扮演怎樣的角色?(主持人、介紹人)
(第一次打開盒子)對于主持人,介紹人我們將給予一定的獎勵。介紹獎項
主持人確定。(單獨面授機宜:開場白結束語、注意對象、串連詞、計時、冷場一棄權處理,報分、最后一個得分) )
介紹人的確定。我們十個語文小組將代表我們全班,每組介紹一件事情,小組討論確定發言同學,可以單獨也可以合作,其他組員作好智囊團,積極為發言同學出謀劃策。內容以課本為主,注意對象,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內,形式可以多樣(可以有英語),五秒鐘不上臺的作棄權論。我們由評委當場亮分,介紹完有老師當場發獎。
(要求:儀態大方,語言流暢。)
(介紹)(當場記分,給介紹優秀的同學發獎)
4、同學們把我們首都的過年風情給介紹了,可我們江蘇金壇指前也有我們地方特色和鄉土風味。能比較北京過年的習俗說說我們這過年的特別事嗎?(倒貼福字、吃年糕、放煙花、耍龍燈、馬燈)
5、同學們非常精彩,老師想起一句話送給大家:“世界奇妙無窮,等待你的了解。”
(三)、拓展
(學生發言)到此為止,相信朋友們心里都充滿了好奇。大家想知道朋友們心里的感受嗎?想知道我們同學的表現如何嗎?十一個小組趕緊磋商,提出一個主題明確的問題,我們準備派出記者進行采訪。
(采訪要求:語言得體,有禮貌,問題有針對性。你可以隨便選擇一個客人)
(采訪過程)
總結:相信同學們的表現肯定征服了客人們,第二次打開盒子。發課外讀物。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
一、學習有條理展現春節民俗風情
二、品味生動傳神的語言
三、理解春節包含的民族文化內涵
四、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傳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有條理展現春節民俗風情; 品味生動傳神的語言
難點:培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方法:
朗讀、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一組圖片 ,喚醒學生對過年生活的情感體驗,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2.啟發學生談過年感受:大家喜歡過春節嗎? 為什么?(學生談談自已的過年感受 )現在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回憶春節的熱鬧景象。
二、解題:
什么叫本命年?(可參照書下注釋①)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錄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回一次,如兔年出生的人屬馬,再遇兔年,就是他的本命年。
三、介紹作者:
學生讀一讀
劉紹棠(1936~1997) 現代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的格調,通俗易懂、清新淳樸,代表作有《蒲柳人家》。
四、檢查預習
小組匯報檢查情況,教師抽查。
五、 獨學———合作交流
指明學生朗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文章開頭引用二十四節氣歌有什么作用?
2、從第三段中找出最能概括年味兒越來越濃重的四個詞語?
3、文章寫了哪幾件事來具體描寫家鄉過大年的情況?(用“動詞+名詞”的格式概括,如第一件事:“炒年貨”)
六、研讀課文 探討交流。
1、讀第1段,思考:開頭以24節氣歌引出春節,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襯托出春節的重要,突出春節的特點,點明寫作的中心。
2.(比一比)快速閱讀第3段,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能表現作者過年感受的四個詞語(可提示學生注意文中表現鄉親過年感受的詞語)
明確:預熱-增溫-紅火-發燒
3.運河鄉的'父老鄉親是如何來過年的呢?作者共寫了幾件事具體描繪了家鄉過大年的情況?
明確:1、炒年貨2、吃臘八粥3、買糖果4、挑絨花5、殺牲禽6、備食物7、送灶王8、換門神9、守歲10、拜新年
4.這十件事情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起來的?(引導學生概括出內容后,按順序排列出)
明確:按照時間順序組織的。
臘月初一——臘月初八——臘月二十三——臘月三十——正月初一
這些民風民俗表達了父老鄉親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和對生活的熱愛。
七、 跳讀品味
1、小組學習:
第4段描寫過年的一些風俗及過年的熱鬧氣氛,你認為哪些詞語最有表現力?哪些語句描寫最生動傳神,即用不多的幾筆就把某一生活場景描述出來了?(結合具體的詞語分析說明)
2、小組代表發言。
明確:①體現過年的熱鬧氣氛的語句。
②文中一些生動豐富的民俗語言。
如:二十四節氣歌;“紅火”“發燒”“年根”;“臘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開刀問斬”;“忙得腳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天麻麻亮”等等。
八.合作探究:
你認為隆重熱鬧的傳統春節傳達著人們的哪些期盼?(組內討論)
各小組展示討論結果后,教師概括或強調:
寄予的期盼:
辛苦一年 喜享歡樂 。
展望未來 祈求安康。
合家團聚 密切鄉情。
九. 拓展延伸 今昔比較
明確:不管今昔變化如何,人們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變;也不管未來變化如何,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和魂不變。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們要吸其精華,代代相承;我們更要與時俱進,發揚光大,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沃土上開出更加瑰麗的奇葩 !
十、布置作業:
回憶你過得最有趣的一個春節并用最生動的語言進行描寫
板書設計:
本命年的回想
劉紹堂
臘月初一:炒年貨————————預熱
臘月初八:吃臘八粥 ∣
買糖果 ∣ 增
挑絨花 ∣ 溫
殺牲禽 ∣ ↓
備食物 ∣ 紅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 ∣ 火
換門神 ∣
除 夕:守歲——————————發燒
正月初一:拜新年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12
橫山橋中學戴亞萍
傳統課程環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
新課程環境:是教師、學生、內容、環境四因素的整合
一.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
1.加寬加厚,拓寬視野。先說加厚。我的體會一是要深刻體會新教材的編排思想。新課程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的要求,課文的選擇乃至練習的設計都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新教材的編排思想,這樣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的理念。二是要研究單元教學目的和教材在單元中的地位,把握教材重點,發現教材特色(挖掘教材)。本文所抒發的過年情結,散發著濃郁的人文氣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對過年習俗的文化內涵應加以深入探究,對幾代人不同的過年感受也要作一番探究,分析其中的原因,這樣才能使閱讀讀出滋味,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才會達到閱讀教學的效果。
其次說加寬。要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必須加強語文與學生的情感世界、生活體驗的聯系。要努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在處理本堂課時,我將學生的個人知識、生活體驗看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如學生比較今昔過年的變化,啟發他們感悟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學生訴說對過年的看法、暢想未來的過年,我就強調要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提出課后要研究圣誕節的來歷,這正切合課程標準有關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接受多元文化的要求。
同時,注重課內到課外的延伸。如選取兩篇談過年的文章供學生比較閱讀。另外,除以文本教材為主,我還將影片《祝福》過年片段作為視聽教材來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增加了興趣,增長了知識,也大大增加了課堂的容量。
2.優化設計,科學施教。
把握內容,設計教學流程在深刻體會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按縱橫結構設計教學程序。即以“過去—現在—未來”為“縱線”,由對文中所寫舊時習俗的了解,引起對現今過年習俗的思考,進而激發對未來過年方式的憧憬。“橫”則指以知識、能力、情感目標構成的概括習俗、比較異同、探究聯想三大板塊。這樣設計使教學內容環環相扣,富有層次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由感性到理性的閱讀設計我根據課程目標所強調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以下閱讀環節。一是理解性閱讀。如通過閱讀能說出作者所寫過年習俗的幾件事,能明確作者對過去過年的情感態度等。二是探究性閱讀。如通過閱讀能抓住關鍵語句說出過年習俗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通過閱讀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等。三是評判性閱讀。如對今昔過年的比較、分析以及通過閱讀就作者和其他人對過年的看法作出或贊成或反對的價值判斷等。四是創造性閱讀。如啟發學生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結合暢想未來的年會怎么過,引導學生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這樣的閱讀設計,將傳統教學重說教、重結論的閱讀轉化為能體現閱讀能力發展、確立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重過程的閱讀。
二.教師——教師即課程,教師即研究者,教師即促進者、合作者
1.教師要有組織、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能力,應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如教學本文,我上網搜索過年習俗的由來、不同地區過年的習俗、中國人過年習俗對世界的影響、現代人過年的方式及感受等文本、影視資料。同時,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還必須有整合課程的能力。就像教學本文一樣,運用信息技術加強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2.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在教學本文時,我為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設計達成目標的途徑,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如針對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當要求探究文化內涵時引導學生精讀,當要求通過比較閱讀指出人們對過年的不同感受時則引導學生略讀。其次,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學習。新課程強調閱讀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我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如要求學生發表自己對今昔過年習俗變化的看法時,有目的地擺出本文作者、《餃子·過年》作者及大學生對過年的不同看法,喚起學生對過年的回味,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作出富有真情實感的表達。又如要求學生說出過年習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由于學生平時只注重過年的形式、氣氛,很少會去思考其中的內涵,因此學生回答會有一定的難度。我就導入 影片《祝福》中過年的片段,讓畫面在祭祀用的一條魚上定格,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過年要擺魚?學生輕易就能回答是“年年有余”,進而也就能說出其他習俗所包含的內涵。這樣的情境設計,有助于突破難點。
我還引導學生開展小組競賽等方式激勵學生學習。如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開展小組比賽。另外,在教學中,我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如由師生同唱《新年好》導入 新課,這既切合本文教學主題,又能一下喚醒學生對過年生活的情感體驗,同時拉近了師生距離,創設了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學過程 中積極傾聽學生討論、發言,在授課結束時表達自己對學生的美好祝愿,這些都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
三.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閱讀、討論,讓學生進行自由的表達。特別是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能入情入境的閱讀、感受、想像。如針對兒童特別喜歡想像、幻想的特點,安排“暢想未來”這一板塊,使學生在想像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轉換視角,充分體現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注意指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如在說出文中所寫過年習俗、暢想未來的過年等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集思廣益。學生的探究學習主要體現在對文化內涵的探究等方面,特別是最后通過探究閱讀,啟發學生讀出疑問,讀出新意,讀出興趣,形成探究課題,指導學生課外開展專題研究活動。
2.在學習中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新課程特別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課程實施目標。我在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抓住教材特點,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講到過年習俗,學生會有豐富的情感體驗,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會產生急于說出切身感受的動機,對未來過年的暢想,也滲透著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和個人的價值觀。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認知與情意的統一。
四.環境——支持并促進學習的課程因素
環境,包括自然、社會、學校、教室、媒體等多種因素。這里主要談談創設有利于學習的技術環境。本文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制作的課件融文本、音樂、動畫、影視資料等為一體,并能通過超級鏈接實現上網瀏覽,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培養信息時代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新課程的實施,從強調教材這一單一因素到強調教師、學生、內容、環境四因素的整合,這樣我們的課程變成了一種動態過程的、生長性的“生態環境”,是四因素相互之間持續互動的動態過程。
《本命年的回想》課堂教學實錄 篇13
學習目標:
1. 正確、簡潔地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并說出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2. 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學習重點: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學習難點:能說出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對過年的獨特感受。
教學方法:
1、在教學中,主要運用情景教學、對話教學等方法。
2、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3、堅持以“讀”為本,加強閱讀指導,使學生學會朗讀、速讀、跳讀等閱讀方法。
媒體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包括文本、影音、動畫等。
教學設想:
教學程序總體設計按縱橫結構展開。即以“過去—現在—未來”為“縱線”,由對文中所寫舊時習俗的了解,引起對現今過年習俗的思考,進而激發對未來過年方式的憧憬。“橫”則指以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為主題構成的概括習俗、比較異同、探究聯想三大板塊。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 媒體播放《新年好》,師生同唱導入 新課。喚醒學生對過年生活的情感體驗,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2、 媒體出示圖片,啟發學生談過年感受,產生了解過去過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學。
二、出示課題和作者
三、第一板塊教學:研讀課文,了解過去
(一)、媒體顯示學習目標1:正確、簡潔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學生齊讀)
1、整體感知課文,教師指導閱讀的方法(媒體出示):
讀一讀:正確流利
想一想:寫了幾件事
比一比:哪一組概括得正確又簡潔(如:吃臘八粥)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生字詞相互質疑。
3、自主思考,寫了幾件事。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圈點批注,理清條理,加以概括。
4、小組合作,集中各成員的概括,并交流明確。(實物投影各小組歸納的幾件事,學生點評,評出最佳。媒體顯示教師歸納的十件習俗,供學生參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現祭祀用的魚,畫面靜止):要求學生同樣能用正確簡潔的語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習俗(能力遷移);說出魚所寄托的寓意(學生:年年有余)。點年年有余的動畫圖,引出本板塊的難點。
(三)、深入探究:春節習俗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涵
1、媒體出示送灶圖和包團子圖,這些習俗包涵了人們的哪些期盼?(學生答:平安、團聚……)
2、課文中還有哪些習俗分別寄托了人們的哪些期盼?(學生閱讀課文,抓住關鍵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滿、來年豐收、鄰里和睦……)
3、媒體出示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樓”。用含義深刻的對聯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課后深入探究習俗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涵。
四、第二板塊教學:拓展延伸,比較今昔
媒體出示學習目標2: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齊讀)
(一)、現在的年是怎么過的?與過去相比哪些過年習俗已消失或被發揚光大了?
現在過年又出現了哪些新的方式?(媒體重現十件過年習俗)
(同桌討論、學生交流:挑絨花、除夕夜等等變化比較大;新的過年方式如:網絡拜年、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針對這種變化談談自己的感受。
1、課文作者劉紹棠對過去的過年有著怎樣的感受?(學生答:留戀、懷念)要求找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的感受。
2、快速閱讀、跳讀《餃子過年》、大學生談過年等拓展性資料,找出作者對過年感受的句子,使學生自主加入探討。(學生交流,媒體顯示)
3、教師充當主持人,以“過年大家談”的形式引導學生說出切身體會,學生展開辯論。學生討論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寄托的文化內涵談感受。
教師小結,強調習俗變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吸收其中的精華,啟發學生追求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并自然轉入第三板塊的教學。
五、第三板塊教學:激發創新,暢想未來
學生展開聯想、想象,暢想未來的年會怎么過。(媒體顯示節日圖片)
小組討論,組長代表小組作班級交流。
六、師生共同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知道了春節哪些方面的知識?你對春節感興趣了嗎?你還想知道有關春節的哪些知識呢?
七、激發問題意識,形成探究課題。
通過本課的學習,啟發學生說說對過年的哪些問題產生了興趣,還形成了哪些新的問題?(學生大致想知道的有:過年的由來,春節的傳說,其它的春節習俗,本地的春節習俗,不同民族的春節習俗,過年的飲食文化……)
并進而指出產生問題即形成了課題,促使學生在探究中學習,揭開課題研究的神秘面紗。并將此作為一個中長期作業 。
探究方法指導:媒體顯示有關圖書資料和網址(超級鏈接,打開網頁,讓學生瀏覽);詢問身邊的人。
八、結束教學。(媒體播放新年鐘聲,投影出示: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
學生即興發言,教師贈言:愿同學們每一天都象過年一樣精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