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精選17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1
二. 重點、難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 知識與能力:
①積累詞語,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字形及詞義,并學會運用。
②掌握本文的文學知識,了解《朝花夕拾》。
③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長的足跡,體味童真,童趣。
2. 過程與方法:
①學習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寫法。
②品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增強語感。
③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識的精神。
《雪地賀卡》
1. 知識與能力:
①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
②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故事。
2. 過程與方法:
①體會李小屹純真的童心,把握小說的主題。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家真誠,樸素的習作風格。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珍惜純真的童心,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執著。
三. 新課講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課文內容透析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理解: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二)作家作品與時代背景: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慘案以后,魯迅被反動當局列入擬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魯迅難以公開和反動勢力進行斗爭,被迫于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大正值暑期,學校還沒有開學,魯迅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寫下了這篇散文。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來魯迅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中。
(三)謀篇立意與層次結構:課文通過對百草園自由歡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記敘,表現了作者兒童時代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
第一部分(第1~9段):記敘在百草園的生活。又可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交代百草園的位置、園名的來歷、現在的歸屬,點明“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第二層(第2段):寫在夏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第三層(第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層(第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五層(第9段):寫“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
第二部分(第10段至篇末):記敘在三味書屋的生活。
(四)寫作特點與寫作借鑒
1. 技法應用:生動鮮明的對比手法。首先,標題是“從……到……”的格式,內容上在強烈的對比中追憶了兒時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另外,對比的手法還有:百草園中春夏秋季和冬季的對比,靜與動、無聲與有聲的對比;有雪與無雪的對比;三味書屋中讀書與游戲的對比,讀書時學生與老師的對比等等。
本文鮮明的對比,不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地表達了作者褒貶分明的感情。
2. 語言欣賞:語言準確生動。如本文動詞運用的精妙,用“掃、露、支、撒、系、牽、拉”這一系列動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捕鳥的全過程,也從這一過程中透露出兒童的興奮驚喜之情。句式運用精當。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既表達寫景的詳略,又勾勒出兒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總而言之……”這一句式,既在全文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又表現出少年魯迅告別百草園時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寫作借鑒:用詞準確、鮮明、生動,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點。本文采取了由遠及近、由低到高、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
二、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解惑
(一)重難點句子
1.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交代了回憶百草園的緣由,點出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樂園”一詞是本文的文眼。它告訴我們:作者要回憶的是童年生活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該句是下文的總括句,下文內容是對這句話的具體描述。
2.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既寫了兒童好奇的眼光,又使所寫的景物符合人們的觀察順序。
(二)重點段落詮釋
第2自然段詮釋:這一段寫夏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先用兩個“不必說”總寫百草園的概貌,使下面“單是”的內容更為突出,一略一詳。“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一組詞語引出了十五種景物,敘述了四件趣事。前兩個“不必說”是略寫百草園內景物的概貌:“單是……就有”則是較詳寫百草園內某一角“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局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還有何首烏等等,這些看似毫無趣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里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作者在描寫百草園時抓住了春、夏、秋的動植物,從色、狀、聲、味各方面對百草園的靜景、動景進行了具體的描繪。從句式上看,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宕開一筆為的是突出下面“單是”的內容。既然“單是”就已趣味無窮,可見園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
第9自然段詮釋:本段是一個過渡段。作者巧妙地從百草園過渡到三味書屋。連用三個“也許是”表現了作者離開百草園時疑問、猜測和無可奈何的心理。兩個“ade”和一個省略號表現了作者告別百草園時依依不舍的心情。
《雪地賀卡》
課文內容透析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理解:文題點明了本文是一個跟“賀卡”有關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與時代背景:鮑爾吉·原野,一位蒙古族的警察作家,與歌手滕格爾、畫家朝戈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
《雪地賀卡》可以說是頗能體現鮑爾吉·原野寫作風格的一篇小小說,表達了作者對童心的珍惜。
(三)謀篇立意與層次結構:作者記敘了一個頗耐人尋味的故事,通過一張小賀卡,表達了作者對童心的珍惜。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沈陽雪大,為下文寫李小屹給雪人寄賀卡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6段):李小屹與“雪人”互寄賀卡。
第三部分(第7—10段):故事的結局,點明全文主旨。
(四)寫作特點與寫作借鑒
1. 技法應用:用雋永的語言畫龍點睛地議論,表達自己的情感。如當“我”看到孩子給雪人的賀卡,他說:“我有點嫉妒雪人,能受到李小屹這么懇摯的關愛。”雪人是沒有情感的,作者這樣說,正反襯了孩子純真心靈的可貴。
2. 語言欣賞:本文語言清新自然、幽默風趣,敘述中有抒情,純真和善良始終像乳汁流淌在字里行間,給人樸素平實的感覺。
3. 寫作借鑒:把情感蘊含在敘述中。如,“我”以“雪人”的名義給李小屹回了信后,他看到“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著一個女孩,背對著我家的窗。她裝束臃腫,胳膊都放不下來了。這必是李小屹。她癡癡地站在雪人邊上,不時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鮮艷。”這里只有敘述,可一句“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鮮艷”,讓我們窺見了孩子和作者的情感,雪人的嘴唇鮮艷,孩子的童心鮮艷,作者的欣喜和熱愛流淌在字里行間。
二、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解惑
(一)重難點句子
回到家,放不下這件事,給李小屹寫了一張賀卡,以雪人的名義。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希望不至傷害孩子的感情。
作者想保護純潔的童心,他知道作為一個孩子應該有夢,應該有對童話的神往,有對生活的某種期待,應該富有想象力,這種情感是美的。作者想延續孩子美好的想象,所以代雪人給孩子寫信。作者說“不知這樣做對不對”,是怕創造的童話境界嚇著孩子,自然孩子沒有那么脆弱,孩子知道是一個大人在跟她對話。作者這樣做沒什么不對。
(二)重點段落詮釋
課文最后一段詮釋:這一段,獨句成段。意思是,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孩子活潑可愛,充滿幻想,充滿對世界的渴望。因為幻想,因為好奇,孩子有許多可笑的舉動,有許多大人不解的快樂秘密,這些秘密使孩子的世界豐富多彩,也使他的成長充滿情趣。所以說,帶著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60分鐘)
一、基礎知識與運用。
1. 請給下面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確鑿( ) 菜畦( ) 輕捷( ) 腦髓( ) 高枕而臥( )
覓食( ) 秕谷( ) 淵博( ) 宿儒( ) 人聲鼎沸( )
蟬蛻( ) 倜儻( ) 錫箔( ) 攢成( ) 頦下( )
鼻涕( ) 嫉妒( ) 襟懷( ) 雪橇( ) 臃腫( )
2. 下面詞語書寫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 蟋蟀 長吟 菜畦 確鑿 b. 簽賞 后竅 喉嚨 私塾
c. 淵搏 恭敬 腦髓 珊瑚 d. 急噪 陌生 消釋 盔甲
3. 下面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跡象 雀班 鼻涕 b. 墾摯 襟懷 頦下
c. 驅策 擁腫 雪橇 d. 嫉妒 焦急 圣誕
4. 解釋加點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
(2)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
(3)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
(4)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
(5)跡象: (6)嫉妒: (7)懇摯:
5. 請根據課文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入適當的動詞
一塊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條長繩,人遠遠地 著, 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 ,便 住了。
6. 從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在句子的橫線上。
(1)我發現一個奇怪的_________(跡象 現象)。
(2)我把賀卡放回雪人的________(胸懷 襟懷)。
7. 填入下面文字中橫線上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蠶絲兒那么柔和,①,給人一種清新、神爽、舒適之感。煙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隱若現,若幻若真,②!
a. ①飄在臉上,涼沁沁的 ②恐怕沒有哪位國畫家能揮灑出如此飄逸的筆墨
b. ①涼沁沁的,飄在臉上 ②就像哪位國畫家畫出來的一幅優美的水彩畫
c. ①軟綿綿的,飄在臉上 ②恐怕沒有哪位國畫家能揮灑出如此飄逸的筆墨
d. ①飄在臉上,軟綿綿的 ②就像哪位國畫家畫出來的一幅優美的水彩畫
8. 按要求回答問題
(1)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
作者在這里說“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這和全文的感情基調是否吻合?
(2)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
句中“只”這個詞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9. 讀下面的語段,在橫線上填寫恰當的詞語。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喚。你慵懶時,它呼喚你_______;你高傲時,它呼喚你______________;你莽撞時,它呼喚你__________;你跌倒時,它呼喚你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請在下面的橫線上,緊接上下文再寫兩個句子。要求與上文句子話題、句式、修辭手法相同。
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朵花的花園;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只鳥的樹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體感悟。
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 》作者魯迅,原名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段_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2. 課文通過對百草園___________生活和三味書屋___________生活的記敘,表現了兒童____________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
3. 你覺得李小屹是個怎樣的孩子?
三、課文精彩語段閱讀題。
(一)
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撥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1. 第一自然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段在全文結構中有什么作用?
2. 展開你豐富的想象,依照“也許是因為撥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也許是……”,仿寫三個句子,使上下文銜接自然。
3. 結合你童年生活的經歷,充分發揮想象,填寫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力求與上文銜接自然。
4. 上文屬說明性的文字是第_______段,記敘性的文字是第________段。
(二)
閱讀“我把賀卡放回去,生出別樣心情。一個帶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回答問題。
1. 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
(1)癡癡地:
(2)臃腫:
2. 推測李小屹在雪人前站著的心理活動,并用具體語句描述出來。
3. 作者為什么要以“雪人”的名義給孩子賀卡?他說“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你認為作者那樣做對不對?
4. 怎樣理解“一個帶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這句話的含義?
四、拓展閱讀。
兒子的魚
我環顧周圍的釣魚者,一對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們在自己的水域一聲不響地釣魚。父親抓住、接著又放走了兩條足以讓我歡呼雀躍的大魚。兒子大概14歲左右,穿著高筒橡膠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兩次有魚咬鉤,但又都掙扎著逃脫了。突然,男孩的魚竿猛地一沉,差一點兒把他整個人拖倒了,卷線軸飛快地轉動,一瞬間魚線被拉出很遠。
看到那魚跳出水面時,我吃驚得合不攏嘴。“他釣到了一只王鮭,個頭不小。”伙伴保羅悄聲對我說,“相當罕見的品種。”
男孩冷靜地和魚進行著拉鋸戰,但是強大的水流加上大魚有力地掙扎,使孩子漸漸被拉到布滿漩渦的下游深水區的邊緣。我知道,一旦鮭魚到達深水區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逃脫了。
(a)孩子的父親雖然早把自己的釣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發,只是站在原地關注著兒子一舉一動。
一次、兩次、三次,男孩試著收線,但每次魚線都在最后關頭猛地向下游躥去,鮭魚顯然在盡全力向深水區靠攏。15分鐘過去了,孩子開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遠處,我也可以看到他發抖的雙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氣奮力抓緊魚竿。冰冷的河水馬上就要漫過高筒防水靴的邊緣,王鮭離深水區越來越近了,魚竿不停地左右扭動。突然,孩子不見了!
一秒鐘后,孩子從河里冒出頭來,凍得發紫的雙手仍然緊緊抓住魚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臉上的水,一聲不吭又開始收線。保羅抓住魚網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親對保羅說,“不要幫他。如果他需要我們的幫助,他會要求的。”保羅點點頭,站在河岸上,手里拿著魚網。
不遠的河對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叢,樹叢的一半淹沒在水中。這時候鮭魚突然改變方向,徑直躥入那片灌木叢里。我們都聽到魚線崩斷時刺耳的響聲。然而,說時遲那時快,男孩往前一撲,緊跟著鮭魚鉆進了稠密的灌木叢。
我們三個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親高聲叫著兒子的名字,但他的聲音被淹沒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羅涉水到達對岸,示意我們鮭魚被逮住了。他把枯樹枝撥向一邊,男孩抱著來之不易的鮭魚從樹叢里倒著退出來,努力保持著平衡。
他瘦小的身體由于寒冷和興奮而戰栗不已,雙臂和前胸之間緊緊地夾著一只大約14公斤重的王鮭。他走幾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幾步。就這樣走走停停,孩子終于緩慢但安全地回到岸邊。
(d)男孩的父親遞給兒子一截繩子,等他把魚綁結實后,彎腰把兒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著氣,但目光一刻也沒有離開自己的戰利品。保羅隨身帶著便攜秤,出于好奇,他問孩子的父親是否可以讓他稱稱鮭魚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親毫不猶豫地說:“請問我兒子吧,這是他的魚!”
(1)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手法,敘述了“兒子”捕魚的故事,細讀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兒子”捕魚的過程補充完整。
(2)在“兒子”與鮭魚搏斗的過程中,文章對父親進行了多次精彩描寫,請從文章a、b、c、d四處中任選兩處,并結合語境作點賞析。
我來賞析( )處:
我來賞析( )處:
(3)①小說以“兒子的魚”為標題有什么含義?
我的理解:
②你認為小說中的兒子是怎樣的一位男孩?
我的分析:
(4)生活中,你捕到過自己的“魚”嗎?請你寫出你“捕魚”的經歷和感受。
①我的經歷:
②我的感受:
五、作文。
請在下面兩個文題中任選一題作文。
文題一:一堂 的課
請補全題目,寫一篇文章。橫線上可填:精彩,難忘,別開生面,發人深省……
文題二:告別了六年的小學生活,初中生活已經開始了。回首往事,梳理自己的思緒時你難免心潮起伏:追夢的艱辛,成功的喜悅,師長的關愛,朋友的相助……把自己難忘的經歷及感悟傾訴出來吧。
請以“心聲”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試題答案】
一.
1. záo qí jié suǐ zhěn mì bì yuān sù dǐng
tuì tì bó cuán kē tì jí jīn qiāo yōng
2. a
3. d
4.(1)聚攏 (2) 很少有人來 (3)老成博學的讀書人 (4)人聲喧鬧嘈雜,好像鼎里的水沸騰起來一樣 (5)指表露出來的不很顯著的情況,可借以推斷事物的過去或將來。 (6)忌妒 (7)(態度或言語)誠懇,真摯.
5. 掃開 露出 支起 撒 系 牽 看 拉 罩 6. 跡象 襟懷
7. a
8.(1)這里是和百草園的春夏秋相比較的結果,這種說法是實事求是的,另外下文所寫下雪后在百草園可以捕鳥,照樣樂趣無窮,這和全文感情基調是吻和的。
(2)“只”這個詞形象地寫出了當時教學內容的單調。
9. 清醒 謙恭 謹慎 站起
10. 略
二.
1. 朝花夕拾 周樹人 豫才 文學 思想 革命
2. 自由快樂 學習 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
3. 略
三.
(一)1. 對百草園的戀戀不舍或依戀百草園的感情 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 略
3.(言之成理即可)
4. 二 三
(二)1.(1)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 (2)衣服穿得太多
2. 略
3. 作者覺得孩子應有夢,應該富有想象力,大人們有義務為孩子圓夢。
示例:我覺得作者做的對,作者延續了孩子的美夢,送給孩子一個驚喜,一份期待。
4. 這句話的意思是童年是人生的美好季節,童年應該充滿幻想,充滿好奇,有許多大人們不了解的快樂和秘密。
四.
(1)沉入深水區 拖入灌木叢
(2)示例:
a這句生動的描寫表明這位父親不但時刻關注著兒子,而且做好了隨時救援兒子的一切準備,體現了父愛的深沉。
b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對孩子的獨立性格的培養。
c父親終于忍不住高聲叫出了兒子的名字,這是情不自禁的擔心,又一次點出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d因為父親這時清楚地知道,兒子已經精疲力竭,用盡了最后一點力量。父親對兒子的那種特殊的關愛,至此表露得淋漓盡致。
(3)①表明這是兒子的勞動成果;強調這是父親對兒子的尊重、肯定、欣賞。
②是一個沉著堅毅、倔強勇敢的小男孩。
(4)示例:①經歷:爸爸教我學騎自行車時,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讓我自己站起來。漸漸地我從跌倒中掌握了要領,學會騎車。(事例要扣住“獨立”的含義,表意清楚即可)
②感受:在生活中要學會獨立,學會克服困難,戰勝自己。(答題扣住“獨立”和“戰勝困難”即可)
五. 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2
教案示例之三
一、講讀要點
本文是魯迅先生一九二六年寫的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講讀這篇課文的要點是學習課文運用對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寫法,學習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生動真切地描寫事物,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探求各種知識的優良品質,認識封建教育制度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本質。
講讀這篇課文的關健是第一部分,特別是第二自然段描寫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寫得具體、生動、真切,要講、讀、練并舉,做到字句落實。
二、講讀進程:
指導學生預習,通讀全文,把不會讀和講的字劃出來,查字典解決讀音和釋義,熟讀注解,做“思考和練習四”。
檢查預習,用小黑板寫出“練習四”,抽學生作答。
解題補充注解①。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范圍。這篇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發表時加的副標題是《舊事重提之六》。文章所涉及的“舊事”是魯迅童年時代的兩段生活。當時中國正在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統治下,對外喪權辱國,對內實行封建專制。他童年所受的尊孔讀經、科舉求仕的教育,只能摧殘青少年,不能培養出救國志士。這篇散文“重提舊事”的時間是在一九二六年。這年魯迅目睹“三·一八”鎮壓愛國學生的慘案,憤怒不已,并親自參加了對北洋軍閥的斗爭,遭到通輯。他來到廈門后,仍很失望,廈門大學也充滿陳腐空氣,那里的領導頑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強迫學生尊孔讀經。魯迅“重提舊事”,就是為了借它來諷喻現實。也就是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種生活作對比來痛斥封建教育強迫兒童們讀那些無用的書,摧殘兒童身心的罪惡。
啟發學生分析課文的結構,找出前后兩部分的過渡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討論所寫內容。著重講清“似乎”、“確鑿”這兩個詞用在一起的作用。
默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在書上用橫線劃出這段里所寫的景物,用曲線劃出描寫這些景物的詞語,然后讓學生在小黑板的橫線空格上填寫確切的詞語。(小黑板板書設計 另附)
討論這段所寫的景色是哪些季節的景色,方位、動靜的變化,修辭手法的運用。(寫上小黑板)讓大家齊讀小黑板上的句子,考慮作者為什么能把百草園寫得這樣有聲有色,親切感人?
小結這段所寫的內容:描寫百草園景色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處處表現出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表情朗讀第二自然段(或放錄音),并讓學生輕聲朗讀,比比誰先背得這一段,
指名朗讀第三至六自然段,討論第一部分第三層寫的內容。
齊讀第七、八自然段,研究所寫內容。
默讀第九自然段,提問這段寫的內容及作用。
布置學生回憶自己小時的趣事,寫一篇以《童年趣事》為題的作文。
朗讀第十、十一自然段,概述這第二部分第一層的內容。
分角色朗讀十二至二十四自然段。(一人讀“我”,一人讀先生,一人讀敘述部分。朗讀二十一自然段時請同學把引號里的句子加上標點。“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潛龍,勿用。”“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
討論“我”在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是怎樣的?作者對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的感情怎樣?
小結第二部分內容:寫“我”在三味書屋枯燥的讀書生活。
歸納中心思想。作者通過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求各種知識的廣泛的生活興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
總結寫作特點。1.運用對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2.用詞準確、鮮明、生動,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點。
布置做“思考和練習二”。抄寫課文中的生字生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3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回顧魯迅生平;
2、識記并運用“攢、拗、確鑿……”等詞;
3、學習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寫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4、口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增強語感。
5、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情感與德育:6、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追求新鮮知識的精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下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4
一、教學重點
1.理解主題
2.運用聯系比較法,加深對生活對學習的認識
3.比較對照手法的仿寫
二、教學步驟
(一)檢查:
1.聽寫并用畫線詞造句:菜畦 鑒賞 確鑿 臃腫 輕捷 人跡罕至 人聲鼎沸
2.為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3.口答有關魯迅知識
(二)指名讀過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達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練習二(2)推測原因之多,說明了什么?(明確:襯托對百草園的難舍之情。)
(三)細讀寫三味書屋生活的部分
1.討論:哪些內容形成了對比,說明了什么?如:(1)玩耍時與讀書時不同氣氛;(2)師生讀書時不同態度。
2.質疑問難:為何寫學生讀的文字沒加標點,先生讀的加了標點?(明確:學生沒讀懂,說明所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
3.延伸:有無獨到發現或新的感悟?
(四)總結:歸納中心,完成練習一,交流有哪些收獲。
(五)拓展:
1.比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說說有何感觸。
2.對照自身的學習、生活,有何新的認識?
提示:
(1)與百草園比照: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2)與三味書屋比照: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尋找并體驗學習中的樂趣。
(3)結合自身經歷與體驗,仿照本文結構,用“從……到……”作題,寫兩個生活片段。
提示:可從空間或時間的變化上選材,以場景描述為主,體現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附: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朝花夕拾》
百草園生活:自由快樂無限趣味樂園:色彩形狀聲音趣事
寫景:抓特點、多角度、按順序
第二課時
對比:
1.百草園:自由豐富有趣——熱愛
三味書屋:束縛單調乏味——不滿
2.玩耍時:靜悄悄
讀書時:人聲鼎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散文。魯迅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是有些難度的,課文里介紹的生活場景百草園、三味書屋,對于學生學習來說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題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對學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戲、知識等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可感的。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師曾說:“只要文章具有經典性和可感性的統一。學生就是可以接受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文的學習還是對學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魯迅的作品有一定影響的。
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利用學生現有的情感體驗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學習前一部分百草園的時候,讓學生自主學習三個問題,體會百草園是作者的樂園,并把如何來寫百草園作為學生學習寫景的重點。利用合作學習來解決,效果很好。對于第二部分的學習,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之處,尤其是學生理解學堂后面的那個園也有無窮的樂趣,為什么說三味書屋是枯燥無味的呢?通過學習討論,學生認識到,即使有樂趣,也比不上百草園的自由和快樂,更加突出了三味書屋的了無生趣。
雖然在教學中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總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課堂上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總覺得自己在扼殺了學生的熱情,但是在這篇文章中又覺得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鳥的過程,讓學生試著說一段自己做的某一個游戲過程,但是由于時間的原因,沒有練習成。所以留了一個課下作業,以《炒蛋》為題寫一個過程,用上一系列動詞。結果學生寫的部分效果較好。現摘錄下一段:
首先將雞蛋打碎,倒入一個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勁攪拌,攪拌均勻后,把鍋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熱后,再將攪拌好的雞蛋倒入鍋中,用炒菜勺不斷了翻炒,最后拿出盤子,把雞蛋盛入盤子中。
從這一環節中,我想,雖然課堂的學習上不是轟轟烈烈的,只要在練習中,讓學生訓練語文的學習技能,也是一個真正的收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6
我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先生”
胡樹廷 宋慶娥
魯迅先生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中學語文的傳統篇目。作品中的長媽媽.以她動聽的故事贏得了一代代學子的愛,但作者著力描寫的另一個人物──“三味書屋”中的“先生”,卻陰差陽錯地以其“迂腐”遭到了本不應有的非議。有人說:“先生”也和一般宿儒一樣的古板、迂腐。他認為學生只應讀正經的書,不該問旁門雜學。他那書讀到精彩處的姿勢,也是非常迂腐可笑的。”①也有人說:“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矩如何先拜孔丘后拜他,魯迅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②。
魯迅筆下的“先生”,真是一位“迂腐”之人嗎?
作品是這樣寫魯迅拜孔子、拜“先生”的:“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③有人據此斷言說:這位“先生”是“典型腐儒”。好象只有不要學生拜孔子和拜先生的人才不是“腐儒”。如是,我以為這實在也太苛求“先生”了,因為“先生”不可能超越歷史,去要他的學生對著五星紅旗注目。再說,行禮時,“先生”并不擺放孔子牌位,也不掛孔子圣像,而是讓學生對著寫有“三味書屋”的匾行禮,“先生”的做法,從“三味是勸人讀書多吟味,多體會”④的含義看,其良苦用心,略見一斑。“典型腐儒”怎有如此并不墨守陳規之舉?
“先生”不回答魯迅“怪哉”問題,是“迂腐”論者進行非議的重要話題。如有人就認為魯迅“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先生”為什么要讓魯迅“碰”這“一鼻子灰”呢?這里,且不說魯迅問“先生”的內容與私塾中蒙童通常應受的教育是否背道而馳,也不說“先生”如果給他解釋“怪哉”蟲是不是“冤氣所化”、以及為什么“用酒一澆,就消釋了”的道理,他是否能正確理解,單就在課堂上向“先生”問如此與自已所學的課程毫不相干的內容來說,我看,這“一鼻子灰”就應該讓他“碰”,因為別說是在舊時的私塾課堂里,就是在現在社會主義的學校課堂上,那樣做,也是不能容許的。譬如,現在電子技術即將進入尋常百姓家,如果有哪個學生在語文課上回答完老師的提問后,問起電子游戲機的原理來,這位語文老師對此懂不懂且不論,就是精通此道,難到可以放下課文不講,去為他解說一番不成?如不解釋,這位語文老師便是什么“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如是,真稱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了。在我看來,“先生”讓魯迅“碰”的這“一鼻子灰”,不僅“碰”得對,而且“碰”得好。你想,不正是這一“碰”,才使魯迅“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⑤嗎?不正是這一“碰’”。才使“我就只讀書”⑥了嗎?不正是這一“碰”,才使他為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而寫了”君子自重”的紅紙條貼在書桌上,學習成績“總是最好的”⑦嗎?
“先生”在課堂上的入神讀書,更是“迂腐”論者進行非議的主要話題。作品是這樣寫“先生”讀書的:“先生自己也讀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⑧有人認為“先生”“書讀到精彩處的姿勢”,“是非常迂腐可笑的”,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先生”“一面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是“典型腐儒”。我從做學生到教學生,不知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過了多少遍,恕我愚昧,我還從沒有認為“先生”讀書的形象是“迂腐可笑的”,從來沒有認為“先生”讀的是“無聊文章”,更沒有認為“先生”是在“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恰恰相反,每當我讀到和教到關于“先生”入神讀書的地方時,便不由的從心底涌出一股對這位“先生”的敬佩之情。敬佩他“須發都花白了”⑨,還那樣活到老學到老;敬佩他雖不再是為金榜題名而讀,卻那樣神情專注;敬佩他身為名師,卻還那樣注重身教,執著敬業。“先生”讀書的內容,是清代武進人劉翰寫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岡賦》中的兩句,這兩句是劉翰寫唐藩鎮李克用因一次對梁戰爭的勝利,在三垂岡置酒慶賀,手揮如意,倒空酒杯,欣喜若狂的情景的。賦的內容是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又寫得生動、傳神,怎么是“欣賞無聊文章”呢?書是要用“心”來讀的。書讀到精彩處,動了情,“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怎么就“是非常迂腐可笑的”呢?不是有許多人書讀到感人處也常常潸然淚下的嗎?難道那也“是非常迂腐可笑的”?魯迅之所以把“先生”讀書的情景當作特寫鏡頭寫進作品里,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要寫下文的“做戲”和“畫畫”;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對“先生”是怎樣讀書的印象太深了。當然,印象再深,如果與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沒有什么作用的話,他也是不會寫進作品里去的。寫進作品,定有其用意。用意究競是什么?難道就只可以理解“先生”在“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事實上,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因為“那種認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描寫是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⑩我認為這是“先生”在為學生做表率,教育學生讀書耍做到“三到”即“心到、口到、眼到”,從而表現“先生”執著敬業的,這有史實可證: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曾制作一張書簽,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 10個字,夾在書頁里”。“先生”入神讀書對魯迅的影響,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先生”不僅教學生讀書,而且以身作則教學生怎樣讀書,即讀書時要“多吟味,多體會”。他在課堂上不是心猿意馬,想入非非,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這敬業的執著精神,難道不是連現在為人師者都應該好好學習的嗎?如今商潮涌來,有人干起了“第二職業”。雙休日難得休息,工作日就更忙了,因“雀巢鮮果棒”要天天進貨,雖有“野馬”代步,但終因種種原因也難盡如人意。常常是“野馬”立足未穩,上課鈴聲就連連敲響,不得不饑腸軛輸,氣喘吁吁,拎起教本疲憊不堪地進了課堂。如果不是原來教他的老教授們執著敬業,堅持嚴格要求,使其學得倒還踏實,只怕是登上講臺,連今日這“十年一貫制”的講授也難以為繼了。每當我讀到“先生”入神讀書的一節時,每當我將“先生”的形象與現在有些人的作為聯系起來時,我就常常作如是想:“先生”不容否定。如果世上真的每個教師都對“趙公元帥”禮拜勤起來,都變得不“迂腐”了,將“孔方兄”供在心靈的擱板上,一門心思求發財,那時,只怕“希望”學校也就變成“無望”學校了。
因此,我認為;如果說長媽媽是以她動聽的故事給魯迅留下了美好的記憶的話,那么,“先生”則是以其執著敬業的精神受到了魯迅難以忘懷的崇敬。說“先生”“迂腐”,實在有欠公允。“迂腐”論可以休矣。
注釋:
①涂元濟《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札記兩則》,載《福建師大學報》1980年第2期。
②李何林《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③⑤⑥⑧⑨⑾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④⑦⑩常國武、王震理《中學語文教材析疑》,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山東省蒼山縣車輞中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7
1、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丑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說,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啟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間都洋溢著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系,并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于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高級的鑒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著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鑒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并通過書籍或網絡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于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導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了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導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于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為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并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著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為什么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說是因為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么教師可以接著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為什么?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說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為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著可以說:經過同學們剛才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么,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采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鑒賞階段
A、朗讀法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為喜歡的描寫片斷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并告訴大家為什么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鑒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比如學生會問“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關于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為什么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著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升華階段
A、前面已經說過,此文作于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鑒于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C、全文洋溢著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置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8
童年生活大抵難以忘懷,銘刻在記憶里始終活鮮鮮的,充滿著溫情和靈氣,即使是痛苦的童年生活,咀嚼追思起來,也總能品味出一絲絲痛楚的甜蜜.魯迅先生童年時期,家庭生活從小康落入困頓,很遭了一些人的冷眼,甚至被目為乞食者,但無論如何,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對他卻有著極為特別的意義,那是他心靈中可以自由停泊的兩處港灣,在那里他留住了天真無邪的童心、純真自由的人性、這對他以后成為偉大的文學家至關重要,因為藝術世界不可或缺的是赤誠和純真,詩心從來和童心脈絡一貫,息息相通。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于他被迫離京南下廈門不久的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八日,此時作者與世隔絕地生活在廈門大學圖書館樓上,心靈世界里充滿了孤寂、苦悶,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朝花夕拾·小引》),他只剩下了回憶的可能,于是那童真的回憶,就象鑲嵌在心靈荒漠上的一片綠洲,蔥寵茂密,遮地成蔭,慰籍自己,拂去塵世的勞頓,求得心理的平衡,同時,也傳達出與自己的心態相對應的一層意蘊,充盈著極其真實、濃郁的文化氣息。
魯迅先生追懷著置身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那一份溫馨,把一些極為平常的生活加以升華,其中分明深含著童年時代魯迅心目中的情趣向往.百草園里有著絢麗多彩的自然風物,菜畦是碧綠的,石井欄是光滑的,皂莢樹高大,桑堪紫紅,何首烏根牽連不斷,履盆子又酸又甜。百草園里還有惹人注目的鳴禽飛蟲,夏蟬在樹葉里長吟,黃蜂嬌憨地伏在菜花上,輕捷的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云雀何等地輕靈自由,少年魯迅何等地羨慕陶醉。“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高墻之內的四角天空下,少年魯迅就是這樣的充滿童趣,天真純樸。
童年生活的核心是教育,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教盲都極具傳統特色、知識傳遞者正是這篇回憶性散文中的三個人物:長媽媽、閏土的父親、三味書屋塾師。使少年魯迅建立起對社會人生第一感受的是他的保姆,魯迅叫她阿媽或長媽媽,長媽媽曾因相傳百草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而講過一個美女蛇的神奇故事。這故事給百草園增添了無限神秘的氛圍,引發了魯迅進入幻想世界的強烈興趣。
百草園里最有趣的活動是捕鳥,魯迅詳述了捕鳥的全過程,“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用得不好時,“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百草園生活年代的這位作者——閏土的父親。太使人感動了,以至于他那靜靜地笑、他那甜美的人性能幾十年如一日,活在魯迅的心底。
三味書屋的讀書和玩耍生活,依然興味盎然。三味書屋的先生,“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學生向他行禮,“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不常用私塾的清規戒律,而經常使用私塾的誦詩百遍其義自現的教學方法。凡此種種,當然都是對象的特點,三味書屋的塾師壽鏡吾先生確實是封建社會中的佼佼者,他與魯迅有著和諧深厚的師生之誼。但這一切并不重要,因為,魯迅先生在這篇散文中無意于去分析舊教育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三味書屋生活年代作為童年純潔人性存在的年代,一去不復返。它在魯迅完生的心里,早已充滿理想化色彩,早已超越了它的有限性和無意義,敏感而溫厚地領悟讀書生活的價值,以及師生一起放聲朗讀的樂趣、魯迅先生親切地回憶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敘述格調前后和諧統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實現了魯迅先生自由自覺的精神選擇。眼前的現實社會中,軍閥政府的兇殘,“正人君子”的下劣,他見得太多太多,對世事的紛擾感到厭煩。而當他回首往事時,卻瞥見了自己走來的路上留有落地的鮮花,這鮮花未必能夠裝點出一個精神的家園,但那純樸自然、善良美好,卻是與眼前世界的矯飾做作、邪惡丑陋恰成分明對照的。顯而易見,魯迅先生為了獲得充實和永恒,他自由自覺地超越了現實,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的童真、童趣,引為精神的依托,渡向世界的彼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達到了返樸歸真的藝術境界.這篇散文的內容與形式純真自然,魯迅先生以自己的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的親身經歷,敘稚趣,述真情,沉靜而機智地回憶了自己樂在其中的嬉戲和讀書生活,它是發自心靈深處的一汪清泉,看似信手寫來,漫不經心,實際上是精誠所至的心靈升華,魯迅先生對長媽媽、閏土的父親和壽鏡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著刻意經營,在心則夢繞魂牽,為文則渾然天成,這也許就是一切精神文化所追求的極致了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9
在講授這篇課文的三味書屋那部分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童年魯迅的眼里,百草園充滿了無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較下,三味書屋是不是就是枯燥無味、沒有絲毫的樂趣呢?”學生都很積極,紛紛舉手回答,大家一致認為就算是讀書生活也是有一點樂趣的,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跑到后園去折桂花,捉螞蟻喂蒼蠅;二是趁老師讀書入神時在下面做戲或者畫畫。
在整篇文章結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魯迅通過這篇文章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請看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中的第三小題,請你靜靜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種觀點,并說出你的理由。”五分鐘后,學生紛紛舉手作答,大部分學生都贊成第三種觀點,即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但也有同學贊成第二種觀點,即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生活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我問他們的依據是什么,他們說老師拒絕回答怪哉這個問題就是很好的依據。我再追問還有沒有時,他們都搖頭說沒有了。
這時周睿哲舉起了手,他的依據是趁老師讀書入神時同窗們在下面做戲或者畫畫。他的話剛一出口,其他同學都紛紛指責他,說他是胡說,明明前面已經說了 這是讀書生活中的一點樂趣,怎么又變成了枯燥無味的依據呢?我搖手制止了其他學生,我讓周睿哲說一下他是怎樣理解這個地方的,他說了很多,但一直沒準確的表達出來(他平時的成績不是很出色)。看著他那著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說:“請你聽我說,看看你想表達的是不是這個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師教授的知識很有趣的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話,學生就會全神貫注的讀書,就不會偷偷的玩游戲了。是不是這個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連連點頭。其他同學聽后也很是贊同。我表揚了周睿哲并鼓勵其他同學以后也要多動腦筋并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后,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我按照優差生的觀念來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舉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學不就失去了這么精彩的一個觀點嗎?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平等的空間,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10
教學目標:
1、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2、理解本文熱愛大自然、熱愛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學會如何去寫觀察作文,應當抓住事物的特征,調動多種感官觀察。
教學重點:
學會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難點:
1、兩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
2、它們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拼音
確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纏絡chán
攢cuán 倜儻豁huō 斂liǎn 腦髓suǐ 鑒賞
人跡罕至hǎn 覓食mì 鼎沸竹篩shāi 秕谷bǐ 系jì 書塾shú
2、解釋下列詞語
確鑿纏絡高枕而臥人跡罕至人聲鼎沸
二、導入
作者及作品介紹:
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我們上個學期學過他寫的一篇文章,是哪篇?我們一起來
回顧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
三、正課
通讀課文,然后解決下面問題
1、提問: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
(或提問:課文寫了哪兩個部分?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討論并歸納:按地點的轉移分兩個部分,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范圍。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 “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第一部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課文第1段—9段)
第二部分:寫我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第10—22段)
2、課文的第一段是寫什么?
點出憶寫百草園的緣由
3、第一段中“似乎”與“確鑿”是否矛盾?
不矛盾,這是魯迅先生譴詞造句的獨特風格,魯迅先生寫此文時已時近幾十年,再回憶起童年往事,記憶必定是有模糊的,表達了作者對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肯定的心理,而確鑿則表現作者因在百草園度過了一段快樂、自由的童年生活而感到幸福,從而表現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
4、先齊讀第二段,再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百草園的?
(1)句式上: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
(2)景物的種類:既有植物,又有動物。
(3)從觀察角度看:
視覺:
聽覺:鳴蟬長吟,油蛉低唱
觸覺: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
味覺:覆盆子又酸又甜
(4)從修辭手法上看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
擬人:黃蜂伏在菜花上,“伏”字體現了黃蜂的肥胖。“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蟋們在
這里彈琴”,表現出這兩種昆蟲鳴聲的悅耳。
總之,作者把百草園描寫得有聲、有色、有趣,它的確是兒童的樂園。
5、作者為什么能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樣精彩?百草園為什么是“我那時的樂園”?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作者曾對百草園的景物進行過細致地觀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還在描寫之中傾注了自己對百草園——這個兒童樂園的熱愛之情。因而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樣精彩。大人看不上眼的百草園,卻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們觀賞、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當然是“我”的樂園了。這里的草木蟲鳥曾吸引著兒時的魯迅先生去觀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與求知欲。至今,這些景物還歷歷如在魯迅先生的眼前,魯迅先生就用充滿感情的語言,把它們描寫出來,表現兒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層,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這段文字中處處表現了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讓學生輕聲齊讀第2段,加深體會,加強記憶。
6、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3至6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作者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
或:題目設計為:這個故事與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聯系呢?
其一,故事的內容符合兒童好奇、愛驚險的心理,這也是兒時的一種樂趣。
其二,聽長媽媽的故事后,“長草”是不去的,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園中活動的范圍,極想得到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在百草園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這也符合兒童的探險獵奇、戰勝邪惡的心理。這就為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紗,誘導著兒童去涉足、認識、了解它。
其三,百草園豐富的生活內容和赤鏈蛇的傳說,對兒時的作者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所以這個傳說,增加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因素。
7、讓學生齊讀課文第7、8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這兩段寫了什么?作者怎樣描寫捕鳥的?為什么要寫捕鳥?
寫了雪天捕鳥,是百草園冬天的樂趣。先寫捕鳥的時間、條件、方法,然后寫捕鳥的收獲、經驗教訓。這都是寫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的無窮樂趣。
或:讓學生默讀課文第7段,同時得出寫捕鳥方法的動詞,分析使用這些動詞的表現力量。
教師小結:作者用“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罩住”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8、第8段寫出了一位什么樣的人物?這和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第8段寫出了一位善良、沉靜、有豐富捕鳥經驗的農民——閏土的父親。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勞動人民智慧、經驗的欽佩之情。這層中,沒有明寫“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但樂在其中了,捕鳥時的新奇、興奮,對閏土父親的欽佩,這些都是百草園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這樣就把“樂園”寫得那么實在,那么具體。
9、指定學生朗讀第9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三個“也許是因為……”的內容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三個分句構成一組排比句,其內容都是在百草園中一些不“規范”的行為,以此來推測離開百草園的原因。表現了兒童覺得被送進書塾是遭到了懲罰的心理。
②這一段字里行間流露了一種什么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一段用猜測、疑問和無可奈何的語氣,表達了童年的魯迅告別百草園時既無奈又戀戀不舍的感情。
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這里能夠自由地觀賞自然景物;這里能夠聽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這種獵奇的心理驅使,想在百草園中尋得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里還可以學到捕鳥這種本領;這里還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決不能做的把戲——毀墻根、投磚頭,跳欄桿……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潑的,帶有探險意味的,這怎能不是兒童的樂園呢?離開它又怎能不戀戀不舍呢!這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表現了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種種樂趣。
四、小結
寫百草園,始終圍繞著一個“樂”字——樂于觀察百草園的景物,樂于聽美女蛇的故事,樂于捕鳥活動。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11
一,背景說明
《朝花夕拾》收錄的是魯迅寫于1926年的十篇回憶性散文 。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成于這年的九月,是魯迅剛到廈門大學教書的頭一個月。1926——1927這兩年,是魯迅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如魯迅說的:
“到了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廈門,去做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從北京到了廈門,再到廣東、上海。是魯迅一生中最多變數的時期。這兩年,他由政府官員轉到大學教授,再到一個沒有固定職業的自由寫稿人。我們會發現,這是魯迅由一個官僚土紳淡出的過程,也是魯迅由這個社會的主流走向民間的過程。這種變化,促成了魯迅思想的變化。比如,他一向服膺的進化論思想,在這個時期就徹底的崩毀了。對于他一直批判解剖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的思想,他卻有了新的感想。這些也都在他這時的文章中體現了出來。
因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對自然喜愛和對上學生活不滿的描寫,人們多認為文章是對舊式教育的批判,這也許只是皮相。事實上,這時魯迅已經年過不惑,經歷了無數的思想交鋒,見過了眾多的新舊學派。他自己的思想,正在蘊釀確證過程中。離開生活多年的北京,來到遼遠的廈門海邊,使他有時間安靜思考。在返觀兒童時視為是痛苦的學塾生活時,他懷有一種相當溫馨的眷念之情。同時,他在描寫兒童舊事時,對于現代世界也在作著隱隱然的比較和批判。 經歷這么多,其心情也和當初離開家鄉到了南京就新學一樣,充滿了復雜的心理反映吧!所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回憶性的少年的成長故事。
錢理群先生曾指出;魯迅有意利用“看/被看”二項對立模式和設置“無知者”視點來寫小說。如《示眾》《孔已己》等運用不同的敘述角度的變化來造成作品的多義性 。同樣,他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也有許多篇幅利用了對立模式和兒童視角(無知者)來敘述故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主要利用了兒童視角,敘述兒時學前自在的生活和上了私塾以后感到拘束的生活,在回憶往事時,既描寫了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又表達他個人的成長經歷中情感思想的變化過程,而且還發表了對于當時社會和文明的看法。兒童的敘事是真實然而是無知的,而成年人的敘事是復雜多義的。成年人的行為,少年多不能判斷真實與否;而少年的行為,成年人多是清楚其含義的。兩種敘事方式是不同的,因年齡不同而產生了敘述真實程度的差異。這種兒童和成年人思想和行為方式的反向差異,構成了本文文本意義上的沖突和張力。由于成人的角度和兒童的構成了一種反向意圖的對照,從現象上看,是相互否定的,所以,我們可以把這種敘述稱為反向敘述。
二 文本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半寫自己童年在百草園的快樂時光,后半寫學塾中的上學生活和老師。在對自然和學塾場景描寫以外,還寫了三個不同身份的故鄉人物。
“我家的后園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未次的相見也已經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文章首先破題,從百草園講起。這百草園雖然早已經是別人家的了,“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是以成年人的語氣講出百草園在作者記憶中的親切感覺。
接著的一大段描述一個生機盎然的百草園。魯迅先用概括的方法寫百草園的物什之多。他筆下的植物,“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一層是靜物描繪,以各種植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進行粗線條的描寫。“不必說”三個字正說明這些物什是平常之物,有兒童式的夸張語氣,也是引出下文精彩描述的伏筆。“也不必說”引出百草園里的動物,長吟的鳴蟬,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簡單地選取三種動物,各以其叫、伏、直竄的代表性動作來描寫,說明這些動物在百草園中的生活是多么地自由。這里雖然用的也是鋪開的寫法,但是魯迅用得卻很簡明。“也不必說”也是欲揚先抑,為下文作鋪設。魯迅這廖廖幾十個字,百草園里各物的形影聲色便如活了一般。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魯迅極為出色的繪影圖形的描寫能力。
接下來“單”字一轉,引出園子的泥墻來寫。不寫園子而寫墻,墻竟然也是能給孩子帶來樂趣的場所,用的是烘托旁襯法。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既是擬人狀物,又暗示出園子里既是各種小生物的天堂,也是孩子的樂園。從蜈蚣、斑蝥到何首烏、覆盆子,這里的動物植物都讓孩子感到新鮮。單是泥墻就有如許的樂趣,我們自然就會想到,這百草園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少快樂了。
這一部分是描寫兒童在自然中的樂趣,重在表述自然給孩子的啟示和快樂。
這段中一句不大經意的話,為下一步進入人的教育作了一個鋪墊:
“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
這里,成人所說的話,引出了“我”的興趣。我拔何首烏的經歷,卻讓我對成人的教訓產生了懷疑。成人的教誨和兒童自己的生活體驗總是有著反向的結果。這是魯迅這篇文章的基本框架。我們也知道,成人的教誨和我自己(兒童)的理解力之間總是有著差距,但是,這篇文章的許多地方講的都是一個相同的經歷模式:兒童從成年人那里接受教誨,按照教訓到生活中去體驗,結果卻多是錯誤的。這是用反諷的方法說明成人在兒童教育上失敗,是一種典型的反向敘述。這種敘述類似于一個證明的程序,其中包含著一些隱蔽的結論,即知識不是教出來的,而成人也多是不可為師。
所以,在下面的段落里,魯迅就談到了成人教育兒童的方法在兒童中的反應,并引出長媽媽和閏土父親等故鄉人物,美女蛇故事和捕鳥的敘述則分別寫出了鄉下人迷信的思維和高超的捕食能力。重點雖然在寫作者和他們之間的深厚的情感,照應的卻是題目,“百草園”——鄉間和自然。寫的是自然中各種可愛的生物(包括愚昧的鄉民),自然和兒童間溫馨的親和力。
在對百草園的回憶作了非常節制的敘述以后。魯迅用了一種情境突轉的手法,在這種對自然的敘述漸入佳境時,在情緒達到高潮時,引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講述他的學生生活:
“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
作者先以兒童哀傷的語氣發問,家里大人為什么送他入學。然后,連用三個“也許是”外加“…… 都無從知道”,來加強兒童對成年人意圖的懷疑和不信任感。“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的語氣是孩子式的,但是用了成人式的戲仿。強烈地表達了作者離開百草園時依依不舍的心情。
而對書塾和老師的描寫,也是運用兒童無知的視點。除了對上學和學生戲耍場面的描寫,我們都會認為這里對先生的兩處描寫很精彩。下面我們來看魯迅對他的老師的描寫。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的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就知道,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這里魯迅先用幾個代表性的特點(高而瘦、須發花白、和藹)對老師作了簡要的交待,然后,用了很經濟的三個場景,很傳神地描繪出了老師最精彩的幾個側影。
先說他的博學。“我”正好有典故去請教,卻不料老師說“不知道”“臉上還有怒色了”。這里暗中有著與和藹和博學的交待的照應。
“我這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
這里又是一種反向的敘述。雖然兒童是在自我解剖,可是,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對“博學”這種名號的揶揄。當然,這里并不是判斷老師是否博學。魯迅設計了一個悖論式鈕結在里面。雖然是寫往事,卻是在戲謔當世成人的各種成見。事實上,無論是“我”還是讀者,是不能依“我”的敘述來判斷老師學問的深淺的。博學是成人的觀念,并無必備的標準。不知“怪哉”為何物不能說明老師有沒有學問。無論何等博洽的人,也不能成為通事解人。但在兒童看來,全城里大人以為是的,定然不錯,因為都是大人們教導孩子事理。從兒童的角度,暗中點出成年人也有許多和兒童一樣的信仰。方之今世,成人們何嘗不也是迷信大人物、相信博學的大人物能解決一切難題嗎。這也是從兒童的幼稚來推知世人對名人尊崇現象的反諷。
而最精彩卻是對老師讀書的描述:
“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這幅人物描寫,抓住了老師的幾個動作,便活動了一個質樸而有情性的先生。他的老師—一個鄉下的私塾先生,在現代社會,已經成了逝去的風景了。椐魯迅弟弟周建人回憶,魯迅老師名叫壽鏡吾,確是紹興城內有名的秀才,正是個方正的塾師。想來魯迅的正直,也會有這位先生的影響吧。而魯迅,雖然有過在大學教書的經歷,卻總是不能和許多名流教授相容。他內心深處,一定有著這個老師的影子吧。
魯迅曾在《破惡聲論》中提到“偽士當去,迷信可存”。 在今天的學者看來,就是反智主義了。魯迅也大約總愛和文明人有些不平吧。在這篇回憶少年生活的文章中,他對于曾對他的少年心靈產生影響的鄉下風景和人物,都給了以溫馨筆致加以描寫。而文章之外,卻似乎是處處對于居于文明地位的當代學者名流,進行著各種方式的諷刺。言在此而意在彼,這才是魯迅式的回憶文章的重要特點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12
一、設計理念
1.本課反映的是兒童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宜從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經歷與體驗入手,去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正確的認識生活,體味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2.緊扣教材,運用聯系比較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意旨;運用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領悟學習和生活的真諦。
3.自主探究與討論交流相結合,聽說讀寫與實踐模仿相結合,以增強全員參與的興趣,促進動腦動口動手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學習目標
1.熟記魯迅的有關知識。
2.理解并運用描寫景物的手法。
3.學習并運用聯系比較法,進行探究學習。
4.培養熱愛自然,關注生活的態度。
三、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描述百草園的部分,寫景抓特點、按順序、多角度描寫的手法
2.難點:主題的理解及對學習、對生活的正確認識
四、教學準備
1.多媒體材料:(1)范讀錄音;(2)有關圖片。
2.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百草園生活是兒童熱愛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生動體現。
2.學習抓住特點、多角度、按順序描寫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第一單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學過后會勾起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現在生活的反思,還會有新的感觸和更深的認識。
啟發: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點?
(二)板書課題,作者。回顧有關魯迅的知識,口答明確:原名及籍貫、地位、主要作品及學過的作品、本文的出處。
(三)釋題: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明確本文有兩部分內容:1.百草園生活。2.三味書屋生活。)
(四)聽范讀錄音(或默讀)。要求:聽后分別概括兩種生活的特點。
(五)整體感知。
1.概括特點(參考:百草園生活:自由快樂、豐富多彩、有無限趣味;三味書屋生活:單調枯燥、乏味、受束縛)
2.找出兩部分的起止句及過渡段。
3.體味:最喜歡哪部分,簡述理由。
(六)細讀百草園部分,劃出中心句。
1.小組討論:樂園中使魯迅感到有無限趣味,包括哪幾方面?(提示:從不同角度概括。參考:從看的聽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動物角度或季節等)
2.延伸:利用多媒體展示:
(1)有關百草園圖片;
(2)為下列描述對象加上能突出其特點的詞語:
3.齊讀第二節,思考:重點寫的是百草園的哪個位置,用什么句式來體現?
運用: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仿寫一段話。
4.拓展:
(1)劃出表現哺鳥動作的動詞,推薦兩小組分別上臺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魯迅,兩人演小鳥;要求模擬出以下動作,魯迅:掃開、支起、撒、系、牽、看、拉、捉拿;小鳥:飛翔、落下、啄食、飛走、罩住。)
(2)觀察表演者動作,要求用上系列動詞描述。
(七)作業:
1.抄錄課后所列字詞并用兩個成語造句;
2.比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
1.理解主題
2.運用聯系比較法,加深對生活對學習的認識
3.比較對照手法的仿寫
二、教學步驟
(一)檢查:
1.聽寫并用畫線詞造句:菜畦 鑒賞 確鑿 臃腫 輕捷 人跡罕至 人聲鼎沸
2.為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3.口答有關魯迅知識
(二)指名讀過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達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練習二(2)推測原因之多,說明了什么?(明確:襯托對百草園的難舍之情。)
(三)細讀寫三味書屋生活的部分
1.討論:哪些內容形成了對比,說明了什么?如:(1)玩耍時與讀書時不同氣氛;(2)師生讀書時不同態度。
2.質疑問難:為何寫學生讀的文字沒加標點,先生讀的加了標點?(明確:學生沒讀懂,說明所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
3.延伸:有無獨到發現或新的感悟?
(四)總結:歸納中心,完成練習一,交流有哪些收獲。
(五)拓展:
1.比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說說有何感觸。
2.對照自身的學習、生活,有何新的認識?
提示:
(1)與百草園比照: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2)與三味書屋比照: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尋找并體驗學習中的樂趣。
(3)結合自身經歷與體驗,仿照本文結構,用“從……到……”作題,寫兩個生活片段。
提示:
可從空間或時間的變化上選材,以場景描述為主,體現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13
開發區中學自主學習學案 七年級 語文 (學科)
課前預習(看誰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靜心自學)
※自學目標(實現一個小目標,就是向理想進了一大步)
1.積累詞語,掌握“攢、拗、確鑿、輕捷、相宜、方正”等詞的讀音、字形及詞義,并學會運用。
2.學習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寫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3.品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增強語感。
4.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自學任務(相信自己,我能行)
1、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比比誰知道的多。
2、認識這些字詞嗎?標上拼音。
確鑿( ) 菜畦( ) 皂莢樹( ) 桑葚( ) 油蛉( )斑蝥( )
脊梁( )纏絡( ) 攢( ) 腦髓( )
3、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把你的想法大膽的寫出來。
4、細讀課文,然后用一句話概括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主學習學案.rar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14
這是一篇經典的課文了,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在,或者更遠可以到我的父輩的中學時代,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親睞。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我個人是很喜愛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數文章都一一拜讀過,先生的文章難懂確實不假,和讀現在許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許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來,細細的品味才行,一遍兩遍就想讀出點子丑寅卯的人是萬萬不能體會先生文章的妙處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先生回憶童年時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有著淡淡的失落和悵惘。在初中階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經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戲》相提并論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貫的戰斗者的鋒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讓人們忽略了他的細膩,他的溫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號,需要狂熱的年代使人們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壇,而圣壇之上是容不得這些東西的?總之,一代代對這篇文章的詮釋讓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頂“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個樣板戲里苦大仇深的老貧農,在任何一個場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淚的詛咒那萬惡的舊社會,那萬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這些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坐起來,再寫一篇《論》的文章……
誠然,先生對于黑暗的社會,貧弱的國家,愚昧的民眾是有著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個先覺者的敏銳,一個思想者的責任之上的,但這一切并不妨礙先生作為一個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寫自己的夢想,回憶,失落與惆悵。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者用實在的筆調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園里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天里捕鳥的樂趣,也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疑惑,三味書屋里新奇的追問,單調的學習和課余時偷樂的興奮。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而這些才是此文的終極目的,那就是一個年已不惑的男人對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溫暖的回憶。
當然,做為一個中年男人,尤其是一個有著深刻思想和犀利筆觸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帶有自己的思想和風格。那些不加修飾而自然天成的描寫,沉穩凝重的敘述,深刻詼諧的議論,張弛自如的抒情無不顯示著一代文學大師老道的功力。或許這些就是被許多人認為的“檄文,戰斗”的特征吧!
感謝洪宗禮先生,和蘇教版教材配套的教學參考的編寫者們,在教參中再看不到“扣帽子”“喊號子”“貼條子”式的課文簡析了,魯迅先生也終于可以從那個凄冷的圣壇上回到溫暖的“故鄉”,美麗的“百草園”里了,相信這種以人為本的分析不僅讓先生含笑九泉,也讓一代代的讀者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文學大師。而這些不正是我們多年來所苦苦尋求的語文的真諦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15
[ 學習目的]
1. 理解課文的內容、結構、情感、和主題。
2. 學習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寫,以及準確生動的動作描寫。
3. 探討文中的疑難詞語和問題,培養探究的習慣。
[重點難點] 景物描寫、對主題的理解和一些疑難詞句的理解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讀一讀”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釋中的詞語。
3.閱讀課文,質疑。
4.思考:研討與練習。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學生已學過魯迅的作品《風箏》,可以用提問回憶的方法回顧已學過的有關魯迅的知識。.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在魯迅生活中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
2.導語 。
作者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充滿著生機和活力,里面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感情,閱讀時要細心品味;文章寫景狀物、敘事寫人真切具體,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的。
三、正課
1.聽課文錄音。
1.提問: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討論并歸納:文題出現兩處地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學習的場所。作者用“從……到……”的詞語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從此,可以發現,課文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耍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2.提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間的過渡段。
討論并歸納:
(1)百草園:從開頭到“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2)三味書屋:從“出門向東”到完。
(3)過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
3.提問: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呢?
討論并歸納:第一段是總說百草園是我的樂園。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沒有矛盾。前一句話是用大人的眼光來看的。“確鑿只有”,斷定其中不會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對這斷定有躊躇,這是表示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說。后一句是從小孩子的眼光來看的,作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所以不矛盾。
4.提問: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百草園的景物的?
朗讀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問題。
討論并歸納:(老師提示引導并歸納)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用詞貼切。
(讓學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竄、輕捷、低唱、彈琴等詞語和相關語句。)
(2)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
(讓學生分別找出相關內容)
形:肥胖、高大、臃腫、小球
聲:長吟、彈琴
色:碧綠、紫紅、菜花和蜂的“黃”。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鳴蟬。
秋景:蟋蟀的叫
(3)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先用兩個“不必說”從整體上寫百草園,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由低到高寫靜物,再由高到地寫動物;整體是從植物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到植物。
(4)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有擬人: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寫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園描寫得有聲、有色、有趣、有味,確是兒童的樂園。
5. 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體會寫景的妙處
四、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1.2,二、1.
2.完成第一課時補充作業 。
第二課時
一、繼續學習第一部分。
1.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后,又寫的是什么?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讓學生簡要復述和評論這個故事。
2.問:文章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討論并歸納: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色彩,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
3.下面一段寫的是什么?
寫的是冬天的百草園。
4. 冬天的百草園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 捕鳥 。
6.文章是怎樣描寫捕鳥的,準確地運用了哪些動詞?為什么要寫捕鳥?
討論并歸納:先寫捕鳥的時間、條件、方法,然后寫捕鳥的收獲、經驗教訓。運用的動詞有“掃開”、“露出”、“支起”、“撒”、“系”、“牽”、“看”、“拉”、“罩”。寫捕鳥也是寫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的無窮樂趣。
四、小結
寫百草園,始終圍繞著一個“樂”字——樂于觀察百草園的景物,樂于聽美女蛇的故事,樂于捕鳥活動,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
五.閱讀課文過渡段和三味書屋部分
1.學生齊讀過渡段。
2.問:“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討論并歸納:不知道,從“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都無從知道”可以看出,三個“也許是”表示盡管猜測的原因很多,但一個也無法肯定。
3.問:“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這句話運用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心理?
討論并歸納:運用擬人,表達了“我”對百草園的依戀。
4.問:這一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5.問:第二部分一開始作者對先生是怎樣評價的?
討論并歸納:先生很“和藹”。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5.問: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這蟲的問題?
討論并歸納: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學生讀他所指定的書,書外的問題是不予解答的,況且提問者又是一個剛入學不久的學生,如此“不務正業”,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這種態度是否正確,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學生沒提出也可不討論。)
6.問:“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說明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打戒尺、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罰跪規則而不常用,說明他對這種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態度,也反映他對學生的開明思想。
7.問:你認為在三味書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寫得有趣味?
學生自由發言,不求統一,合理就行。主要讓學生理解把握課文內容。
8.問:從作者的記敘和描寫中,你覺得作者對三味書屋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自由討論,有理就行。
9.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讓學生討論“研討與練習”:一題的3小題)
四、小結
全文主要內容由兩部分構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表現了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樂的生活。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2.做第二課時補充作業 。
第三課時
這節課的任務是:
一、 讓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討論課文中的問題。
二、 訂正作業 。
三、 作相關的補充練習。(如課后的練習和練習冊上的練習)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不必說 的菜畦, 的石井欄, 的皂莢樹, 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1.在文中的橫線上依次填入的詞。
2.對“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個句式的作用有四種理解,正確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內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寫的內容很多,前面的略寫,后面的詳寫,是為了突出后面“單是”的內容。
C.表明前面的內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內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內容不需要說,只需要說“單是”后面的內容。
3.這段百草園的景物描寫層次清楚。從描寫的對象上看,先寫 ,后寫 ,再寫 ;從描寫的范圍看,是先寫 ,再寫 ;從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視覺又有 、 、 。
4.這段文字中的哪句話可以概括百草園的特點?
答:
5.少年時代的作者,把百草園看成“我的樂園”這是因為( )。
A.百草園中的草木蟲魚有的色彩鮮明,有的形態有趣,有的叫聲動聽,這些景象都吸引著他的好奇心。
B.他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學習文化知識,把枯燥的學習環境和百草園相比,更覺得百草園是樂園。
D.在百草園里有各種動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夠捕鳥。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擬人句各寫一個句子。
比喻句:
擬人句:
第二課時補充作業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而其中編織我童年美麗的生活花環的,竟是一本讓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詩》。
祖國的大地山川氣象萬千,家鄉的山山水水也美麗非凡。一年之中,風光流轉,陰晴雨晦,麗日藍天,風云變幻,真是美不勝收。《千家詩》中很大部分詩歌歌詠祖國風物,按春夏秋冬時序編排,打開書往下念,四季風光就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綠樹蔭濃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吟誦這些詩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詩的意境之中。詩句中豐富自的顏色給生活涂上了絢麗的色彩:“紅紫芳菲”,“橙黃橘綠”,“黃鵬鳴翠柳”。“白鷺上青天”,令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腦海里常常浮現五彩紛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濃濃郁郁。
1.用一句話概括上面語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編織我童年美麗的生活花環的,竟是一本讓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詩》”這句話的意思是__________ ,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
3.文中寫<千家詩>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寫春夏秋冬四季風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寫四句嗎?
春: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第一課時補充作業 :1.略 2.B 3.植物、動物、植物;整體、
局部; 聽覺、觸覺、味覺。4.有無限趣味5.B 6.略
第二課時補充作業 :1.讀書給了我學生時代生活的樂趣2.<千家詩>使我的童年生活豐富多彩 比喻3.風物美 意境美 色彩美4.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16
張超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寫的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對寫作初衷,魯迅說:“是為了在
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回憶舊時的好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寄一絲安慰。”文章狀
物、敘事、寫人都栩栩如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
情。”教學重點應放在描寫“百草園”部分,而對“三味書屋”部分,因其距學生的生活略
顯遙遠,可略學。所謂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縛兒童的身心發展之說,較牽強,有概念化之嫌,
可不涉及。采用“以情境體驗”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通過引導想像(如百草園的美景)、動
手實踐(如雪地捕鳥)、模擬表演(如私塾先生讀書)、口頭作文、書面寫作等形式,努力
創設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空間和氛圍,真正把“講堂”變成“學堂”。
一、教學目標
基于上述認識,這一課著重實現兩個教學目標 :(一)學習仔細觀察、抓住特點、準確
生動地描寫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詞造句的精妙。(二)體會作者輕松愉快、幽默風趣的散文筆
法。
二、導入 新課
每個人都有自己難忘的童年,回憶童年趣事,是溫馨而甜蜜的。中年時的魯迅為了追尋
這種甜蜜,特意寫了一組回憶散文,結集為《朝花夕拾》。單看書名,就洋溢著濃濃的詩意
和情趣,今天我們學習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
教師以輕松愉快、幽默風趣的語調朗讀全文(或用配樂磁帶),為學生理解文意題旨及
風格特點作好鋪墊。(如換成學生自讀,效果較難保證)。
四、重點學習
(一)詳學“百草園”部分。
問:作者回憶描述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為兩部分。
大家覺得哪部分最有趣、最愛讀?(百草園)那我們就重點學習“百草園”部分。能否給這
一部分加一個小標題?(①《我的樂園——百草園》;②《童年的樂園》;③《童年趣事》;
④《綠色童年》;……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傳叫百草園”,連園名都是“相傳”而來,可見年代久遠。開篇即渲染一種滄桑感、
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畫龍點睛,成為
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深的懷戀。
問:具體描寫“百草園”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學生齊讀第二段。教師引導學生想像“百草園”的美景,并給學生時間,將之擴寫得更
細膩逼真:“百草豐茂的百草園,在身體四周鋪展開來,空氣中彌漫著百草清純的芳香和泥
土溫和的氣息。時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彎腰間一間苗,菜葉上滾動著晶瑩的露珠,陽光下閃
耀著七彩光輝。時而站在井臺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欄,潔白而光滑。縱身從井臺上跳下,仰
起頭來,看高大的皂角樹,從墨綠的樹冠上,透射下一縷縷筆直的光線,斑斑駁駁地印在地
上,微風過處,無數光斑閃耀,像一地碎紙屑在翻動。爬上桑樹,把柔嫩的枝條拉彎,摘一
把桑椹,又紅又紫晶瑩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滿了口水。看到樹葉里拉長聲音、引吭高
歌的鳴蟬了嗎?看到黃黃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黃蜂了嗎?時起時伏,嗡嗡不已。突然,
一只輕快的叫天子突然從草間直竄上云霄去了,天瓦藍瓦藍,只有朵朵白云飄浮著,天上早
沒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詩情畫意的想像以引導和擴寫訓練,使學生如臨其境,更增添
了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
作者寫百草園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觀察得細致:第一個“不必說”從低處寫到高處,
寫植物,是靜態,是春景,給人清新遼闊的感覺;第二個“不必說”又從高處寫到低處,寫
動物,是動態,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跡罕至的百草園充滿生機;“單是”以后,又從動物寫
到植物,動物又分有聲和無聲,植物分可吃與不可吃,是秋景。對各色動植物的形狀、聲響、
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當的點染,使人感到百草園確實生機盎然、樂趣無窮。第二段是教學的
重點,讓學生反復誦讀,限時背誦。
問: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用了哪些動詞、形容詞,把“百草園”的各種景象描寫
得形象生動、歷歷在目?
(形容詞如:“碧綠”“光滑”“高大”“紫紅”等;動詞如“長吟”“伏在”“直竄”
“低唱”“彈琴”等。用詞準確、精練而生動。)
教師強調:描寫景象,需仔細觀察,抓住特點,巧用動詞、形容詞。(板書)
問:為表現“百草園”的“無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種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說
……也不必說……單是……就……”的句式)
這種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說”之中,做到了簡略地概說,而且突出了“單是”
以后的重點,讓人感到僅僅“單是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已趣味無窮,可想而知“百草園”
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數不勝數,更勾起了讀者無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學生運用“不必說…”
句式及恰當的動詞、形容詞,進行口頭作文。5分鐘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口頭作文,或講述童
年玩“老鷹叼小雞”的游戲,或回憶小學捉泥鰍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見聞。如《我
校的宣傳走廊》:“跨入初中大門半月來,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鮮。不必說寬敞的實驗室儀器
琳瑯滿目,也不必說校史陳列館的內容豐富多彩,單是校門內兩側的宣傳走廊,就有無限的
情趣:‘時事要聞’‘文苑天地’‘數理世界’‘學生風采’……”口頭作文費時不多,卻
為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架設了一座橋梁。
描寫百草園時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講或略講:這是由“赤練蛇”引起的相關聯
想,豐富文章內容,增添閱讀情趣,涂抹神秘色彩。說明即便是驚心動魄的“美女蛇故事”,
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園”的一部分,中年的魯迅依然記憶猶新。
問:春夏時的“百草園”是美麗迷人、充滿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園如何呢?(不下
雪的百草園比較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作者描寫雪后的百草園也是充滿樂趣的,
重點寫捕鳥。教師要求學生熟讀“掃開一塊雪……養不過夜的”一段,體會“雪地捕鳥”一
段作者連續運用了哪些動詞?(掃、露、支、撒、系、牽、拉、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
自己捕鳥的經歷,談談捕鳥時緊張而愉悅的心情,并準備竹篩、短棒、長繩等捕鳥用具,讓
學生按照魯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動手演示捕鳥過程。這樣,既引導學生認真看課文,體會
一系列動詞的準確性,又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增添了課堂的生活情趣。
教師強調:交待事情,需有條理、準確地運用動詞。(板書)
印發或誦讀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的片斷,與課文比較閱讀,異中見同,擴大閱讀
面:“……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么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蜂
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
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
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
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全文見新高
中《語文》第二冊)
(二)略學“三味書屋”部分
問:作者如何從描寫“百草園”過渡到“三味書屋”?(用過渡段)學生齊讀過渡段,
體會幽默風趣的語言。“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的句式表達了少年魯迅對百草
園的留戀,對自由生活的熱愛,而且以兒童的心理來作種種揣度,更顯質樸、天真、可笑。
問:私塾先生給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現是什么?(讀書的樣子)
讓學生依照書上的描寫,模仿先生讀書的樣子。若有條件,可適當化裝:長衫、眼鏡、
胡須……
問:為使人物形象生動有趣,魯迅描寫了教書先生哪些方面?(神態描寫——微笑起來
……;動作描寫——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語言描寫——鐵如意,
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
教師強調:刻畫人物,需注意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板書)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沒有表現出對先生的惡感,也沒有把主題放在批
判舊教育制度上。盡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為一位教學認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
老人。在魯迅看來,“三味書屋”的生活和“百草園”一樣,是值得留戀和回憶的。
五、梳理總結
本文思路清晰,先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中間用過渡段。寫百草園重點寫
了三方面內容,寫三味書屋重點寫了私塾先生讀書神態,層次分明。語言輕松愉快,幽默風
趣,可讀性很強。籠罩全文的是一種依依深情。
六、課后作業
剛才我們一起分享了童年魯迅的歡樂。同學們也是十一二歲,也是剛剛走出童年的大門。
童年就像珍藏在你們記憶深處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綠水、有白云、也有藍天;有晚歸的牛
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親那一聲聲悠長的呼喚。童年,濃縮了一段歷史,一段淚珠也在
唱歌的歷史;童年,沉淀了一個童話,一個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話。童年的故事說不完,就
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顆都晶瑩剔透,每一顆都熠熠閃光。同學們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說出
來給大家聽,讓我們也一塊來分享你們的快樂呢?大家想不想用我們這節課學到的方法試著
也寫一篇《難忘的童年》,和魯迅先生比一比誰寫得好呢?
(作者單位:山東兗州一中 272100)
作者郵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篇17
〖教學重點〗
百草園的景物描寫,諸多樂趣,戀戀不會百草園的感情。重點講解第二段寫景的精彩之處。
一、復習上節課的教學內容,導入新課
提問:作者對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講述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在百草園中有無窮的樂趣;三昧書屋的生活也是充滿新奇新鮮的讀書樂趣的。文章雖先后寫了兩種不同生活,但它們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后一致的,第一部分(1至9段)寫的是“我”在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寫的是“我”在三味書屋中讀書成長生活。這就是本文的大體結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里曾經是“我的樂園”。為什么說是“我的樂園”呢?“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還有何首烏,等等,這些看似毫無趣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里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雖然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處誰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這就是長著很長的草的地方。為什么呢?“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雖然讓人有點害怕,有點擔心,卻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也給百草園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百草園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鳥,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這是百草園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樂園”來寫,滿溢著生機和活力。慢慢地,“我”長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這里,作者用一個過渡段,巧妙地將自己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了隨先生讀書的學習生涯。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魯迅曾經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這一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從先生來說,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從學生來說,一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從這幾個片段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
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呢?
討論并歸納:第一段是總說百草園是我的樂園。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沒有矛盾。前一句話是用大人的眼光來看的。“確鑿只有”,斷定其中不會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是對這斷定內容的猶豫與躊躇,這是表示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說。后一句是從小孩子的眼光來看的,作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所以不矛盾。
課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層,寫出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引起下文回憶描寫百草園。
2、請學生朗讀第2段,引導學生迸行分析:
⑴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的多少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了十四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皂莢樹、桑椹、菜花、何首烏、木蓮、覆盆子、草叢、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⑵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什么景物呢?
討論并歸納:萊畦,石井欄。
⑶提問:作者在寫這些景物、動物、植物的時候,用了哪些詞語把它們寫得更加生動、美好呢?作者為什么把這些景物寫得那么具體、生動、真切?百草園為什么是“我那時的樂園”?(重點引導學生如何描寫景物。)
討論并歸納:1、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板書)。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井經過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為童年的魯迅多次好奇地摸過它。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了兒童特別的感覺。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的羨意。至于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園,卻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觀賞、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當然是“我”的樂園了。這里的草木蟲鳥曾吸引著兒時的魯迅先生去觀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至今,這些景物還歷歷如在魯迅先生的眼前,魯迅先生就用充滿感情的語言,把它們描寫出來,表現兒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⑷提問:作者怎樣描寫出百草園的可愛?
討論并歸納:魯迅先生用色彩絢爛的語言,生動的文筆描繪了百草園的可愛。2、多角度寫景,色形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板書)。(找出色、形、聲、味及春、夏、秋景的詞語)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上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這真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這里實際上包括了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這與下文寫到的冬天的百草園合起來成為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
⑸提問:作者用什么方法來把這百草園的可愛之景描繪得生動活潑而不顯得雜亂無章呢?
討論并歸納:3、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板書)。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這是一種順序。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多姿。
⑹提問:作者為什么能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樣精彩?
討論并歸納:4、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現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板書)。作者曾對百草園的景物進行過細致地觀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還在描寫之中傾注了自己對百草園——這個兒童樂園的熱愛之情。因而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樣精彩。
⑺提問:本段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百草園的事物?表現出了事物的什么持點?
討論并歸納:這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比喻句:“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表現出木蓮果實的形態特點;“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表現了覆盆子形狀顏色的美麗。
擬人句:“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蟋們在這里彈琴”,表現出這兩種昆蟲鳴聲的悅耳。
小結: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層,是寫景的精彩之處。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這段文字中處處表現了兒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對大自然的熱愛。那么我要強調一點就是請同學們注意學習作者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讓學生輕聲齊讀第2段,加深體會,加強記憶。
3、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3至8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⑴提問: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起過渡(或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對百草園的景物的描寫,過渡到關于百草園中有關傳說的敘述上去。
⑵提問:這里寫了一件什么事?
討論并歸納:這里寫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這個故事帶有神怪色彩,結局是邪不壓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⑶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這節的難點問題)
①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聯想。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
②寫百草園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增加了百草園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4、讓學生齊讀課文第7、8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⑴提問:這兩段寫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了雪天捕鳥,是百草園冬天的樂趣。
⑵提問:默讀課文第7段,同時找出寫捕鳥方法的動詞,分析使用這些動詞的表現力量。
討論并歸納:作者用“掃、支、撒、系、牽、看、拉”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⑶提問:第8段寫出了一位什么樣的人物?這和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關系?
討論并歸納:第8段寫出了一位善良、沉靜、有豐富捕鳥經驗的農民——閏土的父親。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勞動人民智慧、經驗的欽佩之情。這層中,沒有明寫“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但樂在其中了,捕鳥時的新奇、興奮,對閏土父親的欽佩,這些都是百草園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這樣就把“樂園”寫得實在、具體。
小結: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這里能夠自由地觀賞自然景物;這里能夠聽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這種獵奇的心理驅使,想在百草園中尋得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里還可以學到捕鳥這種本領;這里還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決不能做的把戲——毀墻根、投磚頭、跳欄桿……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潑的、帶有探險意味的,這怎能不是兒童的樂園呢?離開它又怎能不戀戀不舍呢?
這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表現了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種種樂趣。
三、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課文第2自然段。
2、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3、預習后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