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習題(通用14篇)
《傷仲永》習題 篇1
一、基礎知識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
⑴ 未嘗識書具
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從先人還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句子中畫線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環謁( )于邑人
⑵ 不能稱( )前時之聞
⑶ 泯( )然眾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內容。
⑴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稍稍賓客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父利其然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資聰穎,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變得很平庸了,表達這
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空用自己的話作答)
二、閱讀測試題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混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入,得為眾人而已耶?
1、解釋下列字詞。
⑴ 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環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字詞并給畫線字注音:
⑴ 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
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b、悄悄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錢物求他作詩。
c、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d、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物請他作詩。
4、下列譯文的意思正確的一句是( )。
a、余聞之也久:我聽說這件事也很久了。
b、從先人還家:從父親那里回家。
c、還自揚州:還自己到了揚州。
d、泯然眾人矣:他的才華已經消失,成為一個普通人了。
5、文章開頭寫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賦才能從哪些事情上說明,請列舉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體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從最后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題
1、⑴ 曾經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關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
⑵ 他的
⑶ 他的
⑷ 他的
⑸ 這種
4、⑴ 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泯然眾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學 即使天賦再好,也離不開后天的培養和學習
二、閱讀測試題
1、⑴ 同鄉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做有利可圖
⑶ 同“攀”,牽、拉
⑷ 四處拜訪
2、⑴ chèn 相當
⑵ mǐn 消失的樣子
3、d
4、d
5、“世隸耕”說明方仲永既非書香門第,又非官宦世家,顯出其絕無詩禮的熏陶。
6、三次敘寫仲永才智超常、聰明過人。一是“未嘗識書具”卻“忽啼求之’;二是“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三是“指物作詩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8、不使學
9、說明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強調后天的學習更為重要。
《傷仲永》習題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寫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作者詳寫第一個階段,力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簡略地寫后兩個階段,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眾人矣”。第二部分是議論,作者借事說理,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強調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觀點,不要把“主觀努力”與之混同。
學情分析:
鐵二中屬于重點中學,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好,預習作業會完成的比較順暢,他們能夠查閱大量資料解決一些相關問題,能夠對照注釋翻譯課文,能夠配合老師積極發言,但發言的內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標:
1、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星欏⒂鍥岣叨暈難暈牡睦識痢⒗斫狻⑸臀瞿芰α?
2、過程和方法: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懂故事,并能復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后天學習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不作特別設計,隨意一些,但要讓學生感覺自然貼切。
二. 作者介紹
展示學生預習查資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體的要求。
三. 朗讀課文
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字音、停頓、節奏、感情等。
四. 積累實詞
常用的總結規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 復述分析
評析復述的過程,即分析教材的過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過程。
六. 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劇,談自己的想法。見仁見智不束縛學生,巧妙引導,不著痕跡。
七. 小結本課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題則可。
《傷仲永》課堂實錄
一. 導入新課
師:剛才在課下就有幾個同學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還聊到了現代版的方仲永,看來大家不但熟悉了課文,而且還查閱了不少資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們就來展示一下預習的成果吧。
二. 介紹作者
師:誰能簡略地介紹一下作者?
生:【出示幻燈一】王安石,文學家和政治家,文章寫得十分出色。二十歲中進士,曾積極推行變法,后新法被廢,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生:請大家注意大屏幕,我查閱了作者王安石的生平。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后積極推行變法,后來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師:介紹得言簡意賅,又配有作者畫像和文字,真可以說是圖文并茂,讓我們對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還有誰想補充?
生:他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所以被歐陽修賞識呀。
生:我們還學過他的詩歌《京口瓜洲》。
師:還記得嗎?
生:記得。
師:那我們一塊來背誦。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會背王安石的《梅花》。
師:那試試?
生: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同學們鼓掌)
師: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歡,我媽媽就讓我背下來。
師: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過,你的家長也教子有方哦。希望同學們今后也要多讀多看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詩歌,遇到自己喜歡的片斷不妨背下來,久而久之,我們的文學素養就會提高。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王安石采用隨筆的形式寫的一篇文章,這種文章往往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 那么,作者在《傷仲永》中敘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闡明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呢?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再見分曉。
三.朗讀課文
師: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那么朗讀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師:有拿不準的字音嗎?
生:(搖頭)。
【出示幻燈二】 易讀錯的字: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
師:盡管大家預習得不錯,老師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這幾個字的讀音。哪些同學愿意區分一下?
生:“即”讀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為”讀wéi,是動詞“寫上”的意思。容易與介詞“wèi”混淆。
師:分析得很好,后一個字誰來分析?
生:老師您幫我們分析一下吧。
師:好。“夫”,名詞以外讀“fú”,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來就平凡的人。這種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學習中還會常常遇到,同學們注意積累。
師:除了字音我們還應該注意什么?
生:節奏。
師:有問題嗎?
生:不明白課后例題中“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停頓的原因。
師:誰明白?
生:這樣停頓是保持了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性。
師:解釋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怎么停頓?
師:誰能解決?
生:應該讀“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這是根據語意的停頓。還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生:我認為應該讀“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這也是根據語意停頓。
師:好,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師:朗讀文章除了注意字音、節奏,還應該注意什么?
生:作者的感情。
師:什么感情?
生:哀傷,惋惜。
師:何以見得?
生:從標題和最后一段得知。
師:你能讀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讀)
師:讀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讀出了,哀傷、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認為還應該有一種強烈的語氣,因為最后一個句子雖是問句,但卻是督促人們學習的,所以語氣應該強烈些。
師:分析得好,你能讀一遍么?
生:(朗讀)(大家掌聲)
師:好,我們來歸納一下朗讀應該注意的點
【出示幻燈三】 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師:同學們根據這些點,在下面各自朗讀一遍,然后集體頌讀。
學生各自朗讀、集體頌讀。
四.積累實詞
師:現在我們分組討論,目的是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復述。如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會兒可以請求幫助。(學生討論)
生:“賢于材人遠矣”中的“賢”和“如此其賢”中的“賢”一樣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哪位同學能解答呢?
生:這兩個“賢”不一樣。前一個“賢”是勝過、超過的意思,后一個“賢”是聰明、聰慧的意思。
師:我知道前一個“賢”課下有注釋,后一個“賢”的意思你從哪兒得知的呢?
生:前幾天預習時我查辭典了。
師:好習慣。看來好習慣帶來好效果,希望同學們都有這種學習的習慣。
師:一個“賢”字,本來的詞性是——
生:形容詞。
師:在“賢于材人遠矣”中變為——
生:動詞。
師:這種詞性的改變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們分析這個詞的時候,要根據它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作用再來確定這個詞的意義。這篇文章中還有這類的詞嗎?請找出來。
生: “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師:很好。如果詞性的變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們理解課文,更便于我們準確的翻譯課文了。課下注意積累這樣的詞語。
師:還有什么問題?
生:“或以錢幣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師:誰能幫助他?
生:這個“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師:你的解釋是對的,但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沒有這個意思。
師:真的嗎?那同學們以后可要關注這個詞了,看它還有沒有其它的意思。還有問題嗎?
生:“卒之為眾人”的“卒”怎么解釋?
師:誰來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顯志”中的“卒”用法一樣?
師:一樣嗎?
生:“卒章顯志”中的“卒”是完畢、結束的意思,用在這里就成了﹍﹍(同學笑)
生:這里應該是“最終、終于”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
師:這樣就解釋通了。其實,剛才同學們探討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該注意的一詞多義的現象。遇到這類詞語,要注意將詞放在句中多比較、多分析。
師:還有問題么?
生:(搖頭)
師:那現在我們可以對分析實詞的方法進行如下歸納:
【出示幻燈四】 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五.復述分析
師:對于課文我們應該很熟悉了,哪位同學來復述一下這個故事?
生:(復述)
師:復述的如何?
生:還不錯。
師:具體講——
生:優點是復述的很流暢,缺點是有的重點詞語漏掉了。
師:能舉個例子嗎?
生:“復到舅家問焉”的“焉”是代詞,代方仲永的情況,她沒有提到,讓人不知作者問什么。
師:評價的很中肯,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生:她的復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師:比如——
生:“傳一鄉秀才觀之”,原文并沒有“大家都驚嘆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認為加的好,這樣就從側面表現了方仲永的才華,也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師:評價的真好,既發現了同學的長處,又讓大家深入了解了課文。
師:那么,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生:本文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期間才能發展的變化過程。
生:本文講述了天資聰穎的方仲永,由于不學習,最終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師:是他不學習嗎?
生:本文講述了五歲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學,最終泯然眾人矣。
師:誰能用白話概括得更簡練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
師:非常精辟。這句話中有個很關鍵的動詞——
生:變
師:那么,我們來看看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師:原文怎么說他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生:“書詩四句”“自為其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師: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筆力盡寫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有何用意?
生:為后文寫他的退化作鋪墊,
師:在作品中詳寫的地方往往是——
生:蘊含主題的地方。
生:第二個階段是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
師:作者怎么說?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顯然退步。
生:第三個階段是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
師:原文——
生:“泯然眾人矣”。
師:悲劇啊,由一個天才淪為一個庸才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那么,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親“不使學”。
生:他的父親貪圖小利,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廢學業。
生:還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親不讓他學習,他可以主動學習呀。(大家笑)
師:你如果是仲永的話,相信你會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師:從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師:這顯然是作者的觀點,作者想強調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師:對。一個人不管他的天資有多好,離開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學習,都將是一事無成。
師:回顧一下我們所學過的內容
【出示幻燈五】 方仲才能永變化 ———————— 原因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詳)
三個階段 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略) 不使學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泯然眾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師:我們學習到這兒,應該能夠解決開頭提出的問題了吧?還記得是什么問題嗎?
生:作者敘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闡明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
師: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生:本文敘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后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事例,闡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師:這兩個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寫的內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觀點。
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燈六】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師: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么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么!
師: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么呢?請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鐘左右的發言。
生:我沒有方仲永的天賦,只是一個普通孩子,但我會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終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生:真為方仲永難過,我慶幸自己沒有他那樣的父親,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機會,我也不笨,加上勤奮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剛才同學在慶幸自己沒有仲永那樣的父親,可我卻覺得我的父親又太極端了,拼命強制我學習,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這也讓人受不了呀。有時真羨慕仲永有那樣的父親呢。其實我也知道這樣不對。(大家笑)
師:現代版的“傷仲永”。
生:老師,真的有現代版的“傷仲永”。我查資料時就了解到了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還有退學的,他們不都是因為壓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適當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劇嗎?(大家默然)
師:你的材料很豐富,提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既嚴肅又深刻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內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們教育家們去解決吧。
生:有人計算過,說目前每天工作時間最長的就是中小學生。
師:哀傷、嘆惜你們呀。
生:其實我們都知道努力學習,都知道沒有知識是適應不了將來社會的。“響鼓不用重捶”么,我們希望父母不要給我們太多的壓力。
師:還有老師。(鼓掌)
七.小結本課
師:看來同學們的想法還真不少呢。我覺得剛才討論的挺好,對課文理解很到位。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這一點可喜可賀。還有一點也很難能可貴,那就是同學們也講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講出了自己的心聲,表達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所有同學的父母,所有同學的老師能夠給我們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健康的成長,成才。
教學反思:
一.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得到培養。他們已經能夠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能夠動手制作幻燈片,圖文并茂,知識點醒目;能夠抓住重點內容提問,有的同學甚至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二.一般情況下,人們容易把后天教育這個概念混淆為主觀努力這個概念,這樣就曲解了作者寫文章的意圖,曲解了作者想強調后天教育對成才重要的意圖。所以我在教學中也引導同學對最后一段做了重點分析,應該實現了理解作者意圖這樣一個目標。
三.本課實現了“自主、合作與探究”這種學習方式。課前預習做得較好,查閱資料較為豐富,在選用材料、運用材料的過程,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也注意了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習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關鍵還要從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時機地進行合作與探究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四.在探究這個環節中,應該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趨就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了他們思維的拓展空間,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盡量地放手讓他們敞開心扉,然后再與之進行心靈對話。如學生提到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的問題。顯然同學們的動機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討這個話題只能讓同學們更提高認識,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權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機會,也因此更顯示了這篇教材的現實意義。
《傷仲永》習題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⑵ 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⑶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2、能力目標:
⑴ 學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⑶ 體會本文語言簡潔、凝練的特點。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并能作出評價。
2、了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教學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學法。初讀課文,正音正字;復讀課文,讀清句讀;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評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美點,體味其妙處;背讀課文,延讀原文,深化課堂所學知識,拓展視野。
2、討論法。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3、競賽法。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他們的趕超意識。
4、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1、設計1:
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講都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學習的傷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設計2:
以王安石的文史佳話導入(例如:《王安石撕毀文稿》《春風又綠江南岸》)。
3、設計3: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卡萊爾也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努力”。世上沒有絕對的天才,只有勤勞、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們學習《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為何“傷”仲永呢?
二、作者簡介
多媒體顯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
王安石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隨著父親宦游南北,到過許多
地方,所以對當時社會有一定的認識。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 樣,熱衷于追求個人名利,而是要在經國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績。
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
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嚴謹,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三、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意
1、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多媒體顯示:
隸(lì) 扳(pān) 謁(yè) 泯(mǐn) 稱(chèn) 卒(zú)
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
2、復讀課文,讀清句讀: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多媒體顯示:
1、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6、余聞之也/久。
3、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 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⑵ 把學生分為兩大組,展開小組競賽,共分3輪競答:第一輪翻譯課文,第二輪認讀課文,第三輪文言知識大評比。每一輪比賽底分均為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輪:翻譯課文:
每組每次選一名代表,口頭翻譯課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組選代表翻譯,本組成員補充,第二小組成員質疑、評價。第2段由第二小組選代表翻譯,本組成員補充,第一小組成員質疑、評價。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組第二名代表翻譯,依次類推。
第二輪:認讀課文:
多媒體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
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
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
文理皆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
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
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
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
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
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這是一段尚未標點的文章,由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認讀。先從第二小組開始,比賽方法同上,兩組選代表交錯認讀。
第三輪:文言知識大評比:
多媒體顯示:
1、解釋加粗的字:
⑴ 世隸耕 ⑵ 未嘗識書具
⑶ 并自為其名 ⑷ 指物作詩立就
⑸ 稍稍賓客其父 ⑹ 或以錢幣求之
⑺ 環謁于邑人 ⑻ 不能稱前時之聞
⑼ 泯然眾人矣 ⑽ 受之于天
⑾ 賢于材人遠矣 ⑿ 得為眾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⑴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父利其然也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也
⑵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借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受之天也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傷仲永 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⑴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得為眾人而已耶?
每一道測試題的單數題由第一小組代表完成,雙數題由第二小組代表完成。如有困難,教師點撥。仲裁權歸教師。
明確:
⑴ ① 屬于 ② 曾經 ③ 題上 ④ 完成 ⑤ 漸漸 ⑥ 有的(人) ⑦ 四處拜訪 ⑧ 相當 ⑨ 完全 ⑩ 承受 ⑾ 過 ⑿ 能夠
⑵ 其:他的,指方仲永的
代方仲永寫的詩
這樣
他
他的
他
之:代“節具”
代“仲永”
代“仲永寫的詩”
代“仲永的詩”
“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結構助詞“的”
調節音節,無意義
⑶ 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⑷ 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多媒體顯示: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
見 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并自由發言。
明確:1、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四、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并背誦。
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悟讀課文,引導學生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獨特的藝術效果;背誦課文;延伸閱讀,轉化課內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悟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學生自由發言。
生1: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學習。從客觀上講,發現人才是重要的,但培養人才更為重要。確實應該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青少年高科技犯罪(電腦黑客)帶給我們的思考應該是深刻的。
生2:后天教育對一個人能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但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奮。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勤奮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樹者,在其歷史的每一頁上,無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寫著一個閃光的大字──“勤”,如馬克思,辛苦40年寫就《資本論》;司馬遷,足遍天下,寫就《史記》;歌德,耗時58年,著有《浮士德》;數學家陳景潤,通宵達旦研究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終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生3:我們應該為天才的成長營造怎樣的環境?文中邑人驚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對他“世隸耕”的父親的態度也有了轉變,“賓客其父”。仲永的父親呢,“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殺了仲永的才能。這讓我想起了時下走紅的少年作家群體,轟動2000年的“韓寒現象”。該如何看待“少年作家”這一現象?該為他們的成長營造一個怎樣的環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壇新生代,天賦才情勤勉勞作是他們成功的最要緊的因素;有人勸勉他們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認為對待少年天才應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殺,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切實的幫助。
生4: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補拙。白癡天才舟舟、英國首相丘吉爾、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鮮明的例子。實踐證明,一個人才能的高低、知識的多寡關鍵在于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
……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有對作者觀點的認可,也有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作進一步的引申,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如能課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將會脫穎而出。
三、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學生自主賞讀課文,品評課文的藝術特征。
生1:本文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
生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之父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生3:文章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生4: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
四、課堂小結
文章文理并茂。剛才我們品讀課文,賞析文章的美點,它為我們寫作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同時,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五、延伸拓展
教師提供課外文言文語段,學生當堂閱讀,并嘗試完成文后題目。
多媒體顯示: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
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
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雖壯,見舟
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
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
學沒者也。
(選自蘇軾《日喻》)
1、“沒”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沒人”用現
代漢語來說,就是“____________”。
2、從“涉”到“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
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為
“____________”。
3、文章中說游泳高手是因為“有得于水之道”,這句
話的大意是( )
a、找到過水的道理。
b、領會游水的方法、規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會游泳人的傳授。
4.不會游泳的人只是按別人的經驗介紹去游泳,沒有
不被水淹沒的。這個意思在原文中的語句是________。
5、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是一個____________句,大意
可譯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段話的作者設喻說理。用浪線標出體現這個道理
的中心句。
教師選六位同學回答。
明確:1、“沒人”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指會潛水的人。
2、從“涉”到“浮”到“沒”,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過水”。
3、b
4、“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別人的經驗介紹去游泳,沒有不被水淹沒的。”
5、反問句,可譯成“那會潛水的人難道是輕易能做到這樣的嗎?”
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六、布置作業
1、課外收集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至少5條,并以其中一條為主,談談自己的認識體會。
2、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孟母教子勤學
自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選自劉向《列女傳》)
⑴ 找出文中的一個通假字,并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翻譯下列各句:
① 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
② 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
③ 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
④ 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
⑶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 )。
a、孟母說理主要運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以刀斷其織”來比喻“學習”。
b、孟母教誨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學習要取得成就,必須要有恒心,堅持不懈。
c、孟母的話語里也流露出其輕視勞動者的思想,是應該批判的。
d、孟子能聽從教誨、知錯就改,是這段文字的主旨所在。
〖參考答案〗
⑴ 男則墮于修德(“墮”通“惰”,懈怠)
⑵ ① 君子勤學以樹立名聲,好問以增加學識。
② 因此平素居家才可以安寧穩妥,外出才可以不招致禍患。
③ 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并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
④ 朝夕勤學不懈怠,師從子思學習。
⑶ a、d
(孟母說理主要運用了類比說理的方法,把“學習知識”和“紡線織布”進行類比,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本段的主旨句應為“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贊頌孟子之母深明大義,善于教子。)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寫作活動設計
1、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不少于400字。
2、仿句練習。
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然站立著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語有“人非生而知之者”,而“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你覺得可信嗎?請寫一段文字,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由聰慧過人到泯然眾人,這個悲劇主要是由其父的愚昧、庸碌、貪利造成的。假如方仲永生活在當今時代,其父是一名教師,其母是一名文藝工作者,而仲永自己又表現出主動學習的愿望,那么他的發展前景如何?請展開想象,以“新世紀的方仲永”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記敘文。要求想象合理、人物形象鮮明。
二、活動課設計
1、課外搜集(圖書館、因特網)少年天才(古今中外均可)的故事,寫出自己的心得,自辦一份手抄報,或與其他同學合作辦一期墻報,主題為“星光燦爛”,力求圖文并茂。
2、有人主張兒童時代以玩為主,兼學別樣,因為太重的學習壓力,童真童趣會變味;也有人主張,兒童時代正是打基礎的大好時光,好比一張畫,底色灰暗,什么美麗的圖形也枉然。你如何看這個問題?可在班內組織一次辯論會,
辯題:兒童時代應以玩為主(正方);
兒童時代應以學為主(反方)。
三、開放探究
下面是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請仔細閱讀,談談兩段文字的主旨。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而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庸,不免于下流矣!
(選自《諸葛亮集》)
提示:這兩段文字分別出自諸葛亮給兒子和外甥的信。《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須從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誡外甥書》中,諸葛亮告誡其外甥要意志堅定,凡事應當先有縝密的思考,然后付之行動,才能取得成就,否則難成大事。“行成于思,毀于隨”就是這個道理。
【備課資料】
一、課文賞析 《傷仲永》的“傷”從何來
《傷仲永》以“傷”嵌題,直抒胸臆,表達了對方仲永才能喪失的哀傷之情。縱觀全文,沒有一句是發表見解、抒發情感,更無一個“哀”或“傷”之類的文字。那么,“傷”從何而來呢?
一、寓“傷”于敘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方仲永的不幸經歷是一場悲劇,雖然作者只是平淡地、客觀地敘述了仲永才能變化的經過,但這是展示、“毀滅”有價值的東西的過程,本身就是令人傷悲的事,又何需繁言蔓詞宣泄悲憤?正所謂“少做作,勿賣弄”,“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寓“傷”于比
作者在敘述時善于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表情達意。“仲永生五年”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二十歲時“泯然眾人矣”。作者從方仲永的年齡、詩的質量及人們的反應等方面加以比較,以顯示其悲劇性。令人驚喜的開端,讓人痛心的結局,先揚后抑,對比強烈,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三、寓“傷”于嘆
《傷仲永》全文一百六十來字,僅用了“也”“矣”兩個語氣詞,但它們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深沉的哀怨。“父利其然也”,“也”字表達出作者對仲永父親貪圖小利、目光短淺的鄙夷,同時也是對見利忘義的世俗的傷感。“余聞之也久”一句中的“也”字,表明作者對仲永其人其事早已給予了深切的關注,并寄予殷切的期望,反襯出對這一結局的傷悲與無奈。“十二三歲矣”“泯然眾人矣”,仲永的年齡增長與才能發展,竟然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反差,太讓人失望、太不可思議了!幾多惋惜,幾多憂傷,兩個“矣”字,盡含其中。
四、寓“傷”于思
作者只敘述而不議論、抒情,給了讀者更多的想象自由、更廣闊的再創造的空間。“不使學”固然是造成仲永不幸的直接原因,“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則更能引起讀者的深思。在“邑人”的眼里,仲永不過是一個“玩物”而已,稍加施舍,便可得以“欣賞”。“邑人”的行為,對仲永悲劇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誰會想到去供之以學,導之以師?貪婪,牽制、玩弄,沾沾自喜,袖手旁觀,難道不是導致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更重要的原因?仲永的不幸,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掩卷沉思,會生出更多的感傷來。
讓事實本身說話,用生活的本色感染讀者,動之以敘,曉之以事。平淡敘事卻能發人深省,不借題發揮也會催人淚下,這,便是《傷仲永》的魅力所在。
(選自《語數外學習(初中版)》2001·7~8,有刪節,作者:楊祥云)
二、重溫經典 犬人
有一婦人,中年得子,視若掌珍。凡諸百事,均不使為。及至弱冠,衣食起居,須人料理,如襁褓然。
或有老者,勸婦人曰:“當教使言語。”
婦人答曰:“我在,彼何必言。”
或有鄰舍,勸婦人曰:“當教使自理。”
婦人答道:“我在,彼何須自理。”
乃婦謝世,子一無所能,日與犬匍匐于門乞食。人名之曰:犬人。
提示:文中的母親疼愛兒子,把他看作珍寶一般,所有的事情都不讓他去做,結果兒子沒學到生存的本領,每天和狗一起趴在門口向人討飯吃。這樣的母愛著實讓人悲憫,這是一種溫柔的虐殺啊!
《傷仲永》習題 篇4
執教者:福鼎市茂華中學 唐炯武
一、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執教者簡介:
唐炯武,男,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骨干教師,市級教壇新秀。有多篇論文省級獲獎。本課為福鼎市新課標示范課
作者郵箱:
《傷仲永》習題 篇5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教學點:
⑴ 文學常識。
⑵ 文言實詞含義。
2、能力訓練點:
⑴ 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⑵ 對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來的進步意義。
3、德育訓練點:
使學生認識到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從而端正學習態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文言實詞的讀音及含義,訓練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學生結合注釋自行串講,教師訂正,明確重點實詞)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指出,仲永非主觀上不愿學,是父親貪利。
(通過分析故事情節來把握)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課文,明確字、詞的正確讀音。
2、結合注釋,分組串講文章。
3、通過分析故事情節,聞一見一聞,在對比中明確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人得到一顆非常珍貴的種子。這顆種子種下以后,會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會結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幾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為它已枝粗葉茂,開花結果了,紛紛前來向他要這顆果樹的種子,誰知道,他連那顆種子都還沒有種下去呢。
“你為什么不種下去呢?”朋友們詫異了。“我怕種下去會曬死。”那人回答說。
“可以早晚澆點水嘛。”
“我怕澆水會把它泡爛。”
“那可以開溝排水呀!”朋友們指點著。
“啊,這么珍貴的種子,不怕被飛鳥啄掉嗎?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請大家都想想說說:這顆種子的結局怎樣?
種子干癟了,死了,再也不能開世上最美的花,結世上最甜的果。
沒了大地的營養,沒了風雨的磨煉,少了后天的培養,種子再好也不可能體現它的價值。
種子如此,那先天聰明優秀的人呢?不經過后天的努力學習,他(她)會怎樣?讓我們來看方仲永吧,聽聽他的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第5課《傷仲永》。
二、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
2、文言實詞,直譯文章。(重點)
3、辯證地看文章,明確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三、整體感知
1、文學常識:
(請學生問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2、學生朗讀文章(教師先范讀),讀準下列字音:
扳 pān 謁 yè 邑 yì 稱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準備:
學生依照注釋翻譯文章,分四組,第一組,文章開頭至“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組,“邑人奇之”至“不使學”;第三組,準備第二自然段;第四組,準備第三自然段。
鼓勵能力強的同學多譯多準備。
2、串講:
每組請一同學起來講,其余同學補充。教師給予訂正,并評議每組完成情況,做得好的給予鼓勵。
3、教師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確重點實詞的詞義,學生識記:
隸──屬于 旁近──鄰居 與──給
就──完成 泯然──消失 賓客──以……為賓客
丐──求取 一鄉──全鄉 扳──同攀,拉、牽
謁──拜見 稱──相當 邑人──同縣的人
固──本來 傷──哀傷 利──以……為利
聞──名聲
4、再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分析文章結構:
⑴ 本文的敘事采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用3個片斷依次分寫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階段,請學生排出這個片斷,并各用一字歸納。
聞──見──問
⑵ 本文先揚后抑。先鋪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后寫他變得平庸無奇,前后互為反襯,對比鮮明,顯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變為庸人的不幸結局,令人警醒、惋惜、傷嘆,為仲永感到哀傷、為他惋惜。
⑶ 本文先敘事后議論,敘為議服務。議點明了文章的主旨,體現了作者的人才觀。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對“不使學”、不讓人才“受之人”的錯誤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表現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五、總結、擴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大科學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這么說,那么,我們呢?我們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拋掉“我聰明,慢慢來”,“我不學也行”等說法吧,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學習環境,努力學習!“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才來“傷仲永”,“傷你傷我們”!
六、布置作業
1、結合練習一,熟讀課文。
2、獨立完成練習三。
《傷仲永》習題 篇6
一、 導入 方式
采用講述式導入 法和情景激發式導入 法開講。
二、 運用原則
講述式導入 法為導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過教師的講述內容,使學生在一開始即接觸到知識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語文知識,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景導入 法是通過講述內容的啟發,更進一步深化導入 內容,引起學生對前半部分的內容的思考,給課堂籠罩一層濃濃的感情色彩,使學生的心靈在受到感染的同時也自然地進入課堂角色。
運用兩種方法,力求使導入 的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做到貼切自然的“三貼”標準。
三、 導入 的重點
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從時間或內容上都與今天的學生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在導入 時首先應考慮的問題是縮短時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點,使古文今學,使學生在一接觸這些東西時便放棄陌生感,像對待老朋友那樣去對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而放棄努力,缺乏勤奮刻苦的治學精神是縮短這種差距凝聚學習要點的突破口,完全可以從身邊的許多例子中找到這種在古人身上發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運用愛迪生對“天才”的解釋這句名言,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的內容。
四、 導入 設計
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用勤奮的一生為人類發明了上千種東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而被人們譽為“發明大王”,被認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研究他大腦。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向我們介紹的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課堂導入 說課《傷仲永》
《傷仲永》習題 篇7
麥港初中 田 英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 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2 認識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復習導入,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我的教學環節是: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它啟示我們業精德成的關鍵在于勤奮專心。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 ,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這樣導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系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于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煉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 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出示教學目標: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義,對讀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 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范,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并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范。然后教師給予評價,并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特殊語句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古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堅定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的仲永?
⑶仲永為何“泯然眾人”?你得到什么啟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發表議論之后,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后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過什么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說讀寫全面照顧,同時體現自讀課型,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附板書: 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眾人 -------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傷仲永》習題 篇8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5、環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習題 篇9
一、 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 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 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 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傷仲永》習題 篇10
1、在下面各句橫線上補上原句省略的成分。
⑴ 明道中,____從先人還家,____于舅家見之,________十二三矣。
⑵ ______借旁近與之,_______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你能一眼看出下列加粗詞語中誰的用法“與眾不同”嗎?( )
a、父利其然也 b、稍稍賓客其父
c、不能稱前時之聞也 d、一狼洞其中
3、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忽啼求之
c、余聞之也久 d、或以錢幣乞之
4、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誰被翻譯錯了?選出來( )
a、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
譯:又過了七年,我回到揚州,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
b、余聞之也久
譯:我早就聽說過這件事了。
c、稍稍賓客其父
譯:漸漸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
d、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譯: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
5、做個小翻譯!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詞的意思。
⑴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細閱讀下列選段,完成練習。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6、⑴ 第一段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文中哪些語句介紹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文中“世隸耕”為“___________”作了鋪墊,襯托了方仲永_________。
⑸ 讀了此文,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列文段,做段后練習。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就)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tà)之。已而(過后)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何,怎么)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通“冊”,指書卷)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冕小兒,恬(安然)若不見。
7、⑴ 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看誰又快又準!)
a、竊入學舍( ) b、夜潛出( )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d、父怒撻之( )
⑵ 做個小翻譯,翻譯下列句子。
a、已而復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寫出文中最能表現出王冕讀書專心入迷的一句。
【參考答案】
1、⑴ 吾 吾 仲永
⑵ 其父 仲永
2、c
3、a
4、a
5、⑴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很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幣求仲永題詩。
⑵ 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縣里的人,不讓他學習。
⑶ 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后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6、⑴ 仲永幼年作詩非凡天賦 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做法
⑵ 第一階段指物作詩立就;
第二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泯然眾人矣。
⑶ 原因是其父貪圖小利,眼光短淺,“不使學”。
⑷ 未嘗識書具 非凡的天賦
⑸ 略
7、⑴ a、偷偷地
b、偷偷地
c、離開
d、打
⑵ a、過后還是像當初那樣。
b、兒子這樣癡迷(讀書),為什么不讓他去讀書呢?
⑶ 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傷仲永》習題 篇11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 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5、環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 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 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習題 篇12
第5課 《傷仲永》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二、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余聞之也/久。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 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 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教后記: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5.傷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 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5、環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 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 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習題 篇13
雖然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幾乎全部交給了學生,學生的手腦口全部參與到了學習之中,但是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遺憾是展示時間超出了計劃,下課鈴聲響起時還有一個環節未展示,只好把時間延長了五六分鐘才結束。時間怎么會不夠用呢?我認為有可能是“翻譯課文,積累詞匯”這一環節展示小組提問的內容過多,學生出錯率較高,導致需要主持人、老師和同學們不斷糾正、補充,占用了較多時間;個別主持人展示時心理緊張,語言和程序沒有充分組織設計好,也浪費了一些時間。最后,忽然想到,我這節課原計劃安排在上午第二節,結果由于開會時間延長,挪到了下午第四節,而我校上午的一堂課時間是四十五分鐘,下午一堂課時間只有四十分鐘。這樣看來,展示課上延長的時間本應在授課計劃內,不應該算是重大失誤吧。再者,展示課是由學生來上的,自然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生成,不像老師自己上課那樣控制自如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本堂課上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主動和大膽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如平時上課多,學生比較拘謹,氣氛有些壓抑,應該是小小的教室一下子有二三十位聽課老師圍坐在他們身邊,使學生有些緊張吧。看來學生畢竟是學生啊。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要繼續堅持“一超四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索,將我校的課堂改革深入進行下去。我相信,我校的教改會讓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更加高效,更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傷仲永》習題 篇14
傷仲永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4.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l)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翻譯全文。
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三.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
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
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
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
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良傳的意思,表
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可一人一句,要講清重點詞語)
補充課文注釋:
“世隸耕”隸:屬于。
“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并自為其名”自:自己。為:動詞,題上。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是:這。就:完成。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動員的以動用法,以……為利。然:這樣。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賢手材人遠矣”賢:比……好,優秀。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
“且為眾人”且:況且。
“固眾人”固:本來。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3.提問:訪歸納文章的投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華初露時的情形。
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
第三段:議論雖有先天的聰明,但后天的學習更重要。
4.提問: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
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
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5.提問: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層: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
第二層: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
6提問: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
么?
討論并歸納:原因是其父負其利不使學。
7.提問:第三段議論寫作者的觀點。清簡要說說作者的觀點是什
么?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
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8.提問: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
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目蒙這
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
干和謀略。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
人恐怕都辦不到。
四、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
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前兩段敘事,最后一段議論。敘事部
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后的情況,先仰后場,對
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
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解釋了列加點的豐。
A世隸耕
B.未嘗識書具
C.即書詩四句
D.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E.或以錢幣乞之
F從先人還家
G賢于材人遠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與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錢幣丐之
(三)翻譯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賓客其父。
2.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
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
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
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的秀才看了。從此,指定
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
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
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
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多多家里
見到他,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
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
“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
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
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
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